2018 10月
 
1
2
3
4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31
 
 
 

備覽 頁/行  P102-L6 ~ P102-L16

手抄 頁/行  8   P3-L1 ~ P21-L10

音檔 起訖     57A_0000~57B_0124

 

請大家翻開在家備覽 102頁,那麼持犯總義當中,第四 辨犯優劣,第一節已經說過,今天講

1.4.2 將心望境辨犯

這個來看一下,實際上也就是我們持戒犯戒,一定是心對境,這個心境相涉相應的時候,所以現在把心境彼此之間相關的時候,這個持犯的狀態,犯了戒了,反過來防止就是持,現在看文,

《事鈔》云:『如母論云。犯必託境、關心成業。心有增微、境有優劣故也。 或心境俱重、人作人想殺。或境重心輕、人作非人想。或境輕心重、非人人想。 論通一切、不局一戒。』

那麼這個母論上面說,就是《毗尼母論》,這個凡是犯罪必定是心涉境的時候,所以託心所緣之境,當那個心跟境相應的時候,那麼業就會造,那這個時候因為所牽涉的心境兩方面,所以說對著這個境造業的時候,心,有的心是比較強盛,有的心是比較軟弱,這個是心的差別,還有境也同樣的有上下優劣不同,那在這個裡邊主要的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個或心境俱重,心也重境也重,以殺為例,這個殺生當中,所對的對象,那麼這個所對的對象是人最重,非人其次,畜生最輕,那麼下面通常還說人非人畜生杌木,木頭,這個木頭當然沒有殺心,不過有的時候會誤解這樣,那這裡邊最重的是人,還有對著這個境的話你想,嗯,這是個人,白天當然很清楚,到了晚上,或者其他時候會懷疑,所以有人作人想,這個等等所以說人是境重,人想是心重,這個是心境俱重。其次境是重心輕,譬如說這個境所對的對象是一個人,但是那個時候的心裡邊哪,覺得,嗯,這不是個人,也許你心裡面把它看錯認錯了,以為他不是,這個非人就是平常我們說八部當中有一部,有一點像人,實際上不是人,也可以列為鬼神道等等,那就比較差,當然照理下面,還有畜生,乃至於其他等等,所以這個境是輕心就重,不是!看噢,境重心輕,人作非人想!沒錯!下面呢,反過來境比較輕心重,那個對象是個非人,那個非人比起人來是輕一點,可是你心目當中覺得這是個人,實際上下面還有一種狀態,這個所謂非人非人想,那麼這個是境界也輕心也輕這種狀態,這種狀態所謂這不僅僅是殺,任何一切當中都具有這樣的一個狀態,心緣境這樣,那麼這個如果起殺叫殺,如果盜就是盜,殺盜淫妄等等,主要的,那麼其他的細的也是如此,所以不局限在一戒。看下面解釋:

《資持釋》云:『初引論通示三,初準文通示。以罪假緣成,緣即心境。境是外緣故云託也,心是內緣故云關也。心起不常故有增微,境緣非一故有優劣。 或下歷句別簡。初句俱優,下二句互有優劣。義立俱劣一句,如非人作畜杌想之類。 論下點上語通。』

引那個《毗尼母論》,分三部分。初準文通示,就是說明,就是上面說犯必託境關心成業這段話,它就解釋說,以罪假緣成!造一個罪一定有種種的因緣,然後因緣成就,那麼業就究竟。缺了就不究竟。緣很多,總括起來不外乎,所對的境跟能緣的心,境是外緣,所以說託,心是內緣,所以說關。心起不常,那個心隨時在變化,有的時候強,有的時候弱,那麼外面的境緣,也不是一個,所以有優劣。或下呢,是第二部分,歷句別簡,歷句就是說這個不同狀態,我們順著次序一句一句把它分別的排列在那裡個別看它。初句俱優,那就是人人想,下二句互有優劣,下二句也就是說或者是境重心輕,或者是境輕心重,最後還有一句,義立俱劣一句,照道理上面還應該有一句兩個都比較差,那麼我剛才說的非人非人想,這樣應該有,如非人作畜杌想之類。上面的文當中,最後一句沒列進去,將來我們真正下面關於律的部分,它會很詳細的列名,什麼情況之下要,什麼情況之下不要。通常總列的時候,它一下就四句列出來,論下點上語通,那麼就是論通一切,不局一戒,這個論上面是通整個,不僅僅是一個戒。

現在看一下這個黑板上面,我在這個地方先把黑板上看一看,再下面學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比較清楚明白。造一個業,心、境,這個任何一個業,心境相望,或者心來看境,或者境來看心。或者你單單心不動,單單看境的變化,或者是境不動,單單看心的變化。分開來可以,合起來也可以,現在看黑板上那個四句當中,可以有開合。

  1. 人,人想。
  2. 人,非人想。
  3. 非人,人想。
  4. 非人,非人想。

每一句當中心境,所緣之境以及緣境的心,這個黑板上面,所以實際上這個另外寫的那個寫不下了。這個表如果像立這樣就比較清楚。現在這樣看的話,因為寫的大一點的話,讓大家看得清楚。一二三四應該總的一貫立下來。那麼那個時候就看得很清楚。

每句當中上面境,以及所對境的心,每一句當中境所對的心,那麼在這裡平常我們說的四句,就是這四句當中相關的八樣,那麼細開的話,這個人的境界當中,現在只說是人噢,那假定說還有人,非人,畜生,又可以分為三部分,這個人當中還有聖凡,聖當中,無學跟學人,譬如說無學是羅漢,學人的話,那三果以下,凡夫呢,有內凡,外凡,薄地。什麼是內凡?說四加行以上!通常這種四加行以上,他這個心境積聚的資糧全部修行,沒有特別的外緣他不會退。但是有外緣,還可能會退的這個叫內凡。外凡呢,就是我們資糧位上面這個叫外凡。薄地,那根本就是最普通的,乃至於沒有碰到佛法,也許碰到了以後,就是碰到了,就是這樣。在我們目前,大部分當中說內在我們都不敢說,內在有佛有菩薩,表現上面看像我們這個圈子裡,通常在薄地跟外凡之間這個位次。在這裡譬如說我隨便舉一個,殺!同樣的殺,越前面那麼殺罪越重,這個是指境的輕重哦!譬如說殺無學,這個佛我們沒辦法殺的。菩薩就可以了,就可能被殺。羅漢更是。譬如說目犍連尊者死的時候,就是被人家弄死的。被外道用亂石打死。就是這樣那麼這個等等,那麼有學更是凡夫順著次第,那麼譬如說偷盜偷東西,那個東西屬於誰的?越前面這個罪越重,越後面那麼越輕。

下面不一一的說,我現在立在黑板上面。下面講下去對我們有非常大的關係,然後心相當中它也有不同,平常我們都是殺,實際上這個心相當中,殺的之前,你心裡面是什麼狀態?正殺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殺了以後是如何?下面還會說。到下面正說的時候,那再把論上的東西呀,我們在細立在這裡,我隨便第一句,然後第一句當中那個聖凡是境,然後心當中前中後方便想,第二句當中人非人想,也同樣的這五個項目。第三、第四每一個地方啊,你在什麼情況之下都可以排進去,譬如說第四句,那這個就排不上,第四句是非人非人想,那這個裡邊說學無學人等等,他就沒有這個,所以為什麼後面總立了八句,到後來有的時候只有五句,有的時候只有四句,那就是說就看你這個有沒有?我在這兒先說一下,為什麼我這個地方特別立呢?我昨天晚上我也問了一下這個淨明法師,我曉得通常我們這裡學的大部分都是把那個戒相表記已經立出來的學一學,實際上這個已經立出來學一學那是非常容易,你真的要拿這個去對的話,那個裡邊將來我們繼續的下去,你們就曉得了,我也不妨說在這一次講的,在今天講到今天中間還有一段時候,你們回過頭去自己對一下,沒有學過的也不要說在這裡說,在座的當中學的最好的,你們自己去看看,到那時候自己自然曉得,戒裡邊實在有它很深細說的內涵,你摸進去簡直是不曉得不知所云,這樣難哪!可是以我現在的了解,後面這個戒相,你硬摸可以摸得出來,前面這個戒體的話,看起來文字很容易懂,你再硬摸就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學不知道,所以孔老夫子說,學然後知不足,你越學越覺得啊,原來這個裡邊差的天差地遠,那麼在此大家那個基本的概念了解了,不過在這裡一方面但說難的,也就是怕大家,有一點嚇怕,你真正自己進去了以後,一方面固然是說學然後知不足,還有進一步的話,學然後知安樂,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那個時候真正的快樂,真的出來了。這個佛法就是這樣,眼前是安樂,眼前是寧靜,將來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現在我們看文。

《事鈔》續云:『婬中自有輕重。畜生及人。

這個繼續前面的,《事鈔》上面繼續說,前面是把那個心境相關的先說一下,說了一下,然後下面就談到在這個裡邊,任何一個戒,現在說婬,那麼這個裡邊的輕重呢,現在先說望境,所以先說從境那邊來看,那麼這個裡邊有輕重的,什麼呢?說畜生及人,畜生是輕人是重,這第一個。這個裡邊又說

人中有在家出家。在家中持戒破戒、出家五眾持戒破戒。乃至聖人,重同報異。』

人中有在家出家,這裡人裡邊又分出來在家跟出家,在家當然也有持戒破戒,那麼出家當中有五眾,五眾當中每一眾當中有持戒破戒,乃至聖人。一步一步的上去。下面的,我剛才寫的說我們現在薄地凡夫,所以我說道、俗,這個道、俗當中也每一個有持戒、破戒,那再上面說薄地凡夫而到外凡,而到內凡從學人到無學,一步一步的上去,每一個地方,他這個境上面就要這麼細分,所以這個裡邊有它這個輕重,那麼在這裡呢,就要重同報異,在律上面判定那個罪的時候,只要是人,那麼這個時候你犯都是犯的重罪,但是雖然律上面判的罪是共同,由於同樣的人當中,這個報將來就天差地遠,所以在前面一開頭的時候,就說這個化制二教,判亦天乖!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句話?化教當中跟制教當中判別業的時候,差的非常懸殊,現在這裡就來了,人,只要是人都是重的,可是這個人裡邊,由於境的不同,有這樣的差別,它還沒談到心噢,那麼在此大家停一下,還記得不記得《廣論》上面引出來的說有五緣成重,同時它又引那個《瑜伽師弟論。本地分》上面說有六緣成重,那麼這個也就是說從化教上面來分析說明。如果你們記不得可能在《廣論》上看一下,在此我簡單的說一下。

《廣論》上面說了,這個五緣成重啊,第一個是意樂故重。那完全是指心,什麽叫意樂重呢?就是說猛利的三毒作惡的時候,反過來呢,作善的時候,猛利的三善,通常論上面不叫猛利三善,說猛利的無彼三毒,就是這樣。為什麼用無彼?沒有這個,沒有前面所說的這個三毒,它為什麼要無彼呢?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沒有善惡中間的這個東西。要嘛,作壞就是毒,要嘛,沒有那就是善。那是善惡兩個。

第二個加行故重。加行重的話,這個裡邊,譬如說造的時候,或者是心,造的前,心裡上什麼狀態?正造的時候,心裡什麼狀態?造了以後,什麼狀態?造的之前,心裡面就是做了很多的準備,然後正造的時候,心裡面覺得,心裡面覺得稱快不止,造了以後的話,心裡面還覺得隨喜!我做得真好,乃至於說看見別人這個,隨喜別人教作等等。這個都在加行當中。實際上裡邊還有,我這裡不細說。

第三類呢,叫無治故重。沒對治,沒對治!造了以後如果有對治的話它可以減少。那麼這個沒對治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第一個悔慚愧。然後又是好好的修學佛法,還有造種種的功德。這個世出世間,譬如說倫理道德出世,那更是最好的正對治。

第四,邪執重。這個邪執重通常我們好像指外道,實際上,同樣佛門當中一樣有這種很奇奇怪怪的執著,所以在一開始講律的時候,我就把弘一大師告訴我們的這句話擺在這裡,你萬一律行不好,有正知見多少還可以自利利人。反過來,你沒正知見執著這個行相去作,還以為對,往往自害害人。這個就是我們進入佛門當中,還常常產生這種邪執。

最後,事故重。那麼事重呢,這個上面就是指這些,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本地分上面也說,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具力業!這個《廣論》上面特別說這個四門,像這個具力也是非常嚴重。尤其是出家,尤其是進入佛門當中,這個具力業通常都是在佛門當中遇得見,那是可怕極了。這個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對什麼?對境來說,主要的對境來說,那麼這個具力業門對心有沒有?有。其中也就是說,或者三緣當中的清淨,三清淨當中的前面心,加行,乃至於到後面所謂不利一切智心,任何作一件功德,是無量無邊,因此如果我們討厭瞋恚,對這些人起一念瞋恨的話,啊,那個禍害之可怕是不得了的可怕。

說到這一點,諸位在此,我也特別提醒大家一下,我們一旦進入佛門當中,佛門當中是龍蛇混雜,也就是末世的時候有很多菩薩示現,就是你表面上面一點看不見,我們用凡夫的眼光去看一番好心,進入佛門,你看走眼了,結果增長的功德非常有限,然後造的禍害非常可怕。這是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如果你最嚴重可怕的就是瞋同梵行者,對於同樣的同梵那,就是出家的同道們,這一點大家特別注意,我們往往很容易嫉妒心莫名其妙的就是大家在一起的,或者是師門或者是無關緊要住在一起的,就是你看不順眼我,我看不順眼你,這個非常可怕,非常嚴重。然後不幸的在這個裡面因為這樣的關係,於是產生種種的不痛快,當心裡面隨著瞋心所使的話,不管好壞都會來,然後對自己的師長什麼等等,往往這個裡邊有很多這個菩薩行者,不要說真正的見道,就勝解行地的菩薩,你對他起一念瞋心的話,那這個我們還不了,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南閻浮提的眾生你通通把他殺光,然後你對這個勝解行地的菩薩起一念瞋心,這個罪要來的大,我們想想可能嗎?我告訴你,你了解了這個心相,你很清楚這一點不是個比喻,勝解行地的菩薩緣的都是法界眾生的力量,就要救一切眾生這樣呀!然後他心目當中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畢竟南閻浮提,這個南閻浮提算什麼?是不是滄海一粟,找都找不到,對不對?就是這樣呀!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所以你不學大乘的經論,從論上面去細說的話,我們根本不了解這個行相,總看見心裡上覺得,嗯,經上面告訴我們,就是說不應該這麼嚴重,不但得不到這個好處,反而那個所謂輕慢怠慢之心生起來了,罪加一等,這個在論上面都有詳細的說明。

現在我們學了戒,你再回過頭去看的話,那個時候你會覺得這個論上的味道無窮。反過來,同樣的因為你學了論,然後看戒的話,那才曉得戒上面的話,同樣的趣味無窮,這個趣味不是說看世間的這種,是你的內心心境上有了正確的認識了,第一個認識方面已經夠叫我們高興了,然後對境的時候那功德就上來了。別的東西高興了半天,功德生不起來的,這個地方高興了半天哪,功德馬上生起,所以真正要學戒,你怎麼可能單單學戒,經論不學呢?反過來說,學了經論,如果戒不學的話,這個經論就是等於白學。這三者之間有這個密切的關係,至少現在到這個地方為止,大家很膚淺的都了解一點,是不是這樣的狀態?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解這個狀態。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資持釋》云:『二對戒別明四,初婬中,初句通標。

第二個就是把上面這個道理,一條一條戒來個別的來說。分四部分,初婬中、初句通標。哪四部分?第一個,婬自有輕重,這個是總共的標示,下面呢,

畜下別簡有四,

下面就是分別開來說個別的,

初句簡異類。

第一句簡人跟非人。

理加非人、次於畜趣。

這個異類當中,就是人跟異人的,現在這個異人,他只說一個畜生,照理還應該加非人,那麼有一些地方的話,譬如婬,那只有人跟非人,在這盜當中的話,殺當中還有個杌木,就是木頭,那木頭怎麼能殺?就是疑,他疑心,這個是什麼?就是這樣。這個都是跟我們心有關。那麼這個到最後,到相關的時候自然會提到,現在我們大概了解。

二人中簡道俗。

那麼人當中呢,還要分簡道俗。

三道俗中各簡持破。

第三,道俗當中,還各簡持破!

在家更簡無戒有戒、持中復有士女五八。出家先簡五眾、大僧最重、五中各有持破。

黑板上寫的持,就是持戒,破就是破戒,

四持中簡凡聖。

這個裡面還要簡凡聖,他不簡道俗而簡持的話,也就是說在家人一樣的可以證得聖果,不過,這個在家人證的聖果的話,看什麼噢,就是說五戒證的果到三果為止,四果不可能,四果一定要斷婬,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不同。

薄地持戒外凡已去、乃至無學、陵辱極重。

雖然是個薄地凡夫,如果持戒那就比較重了,然後再上一步說外凡,外凡通常就是資糧位上的,上面已去,一步一步向上,說從資糧的外凡到加行的內凡,然後再這個學人的初果,細分有八個,初果向,初果,然後二果向,二果,初分四類,這個各個不同,一個比一個來得嚴重,這裡還沒有加進去這個大小二乘,這個地方只是以小乘的根本來說,

末句總示。重同謂制罪、婬不簡境皆犯重故。報異謂業道、業有優劣受報不同。後三制報俱異、可知。』

最後一句,重同報異,重是同的,謂制罪婬不簡境皆犯重故。不但是婬,殺、盜、妄都是如此,那麼關於這個業的不同,剛才一開始已經說明,所以諸位現在在這兒聽很容易,聽完了以後,我建議諸位休息一下,回過頭去,這個論上面仔細地對照。

南山律在家備覽 57B

我建議諸位休息一下,回過頭去,這個論上面仔細的對照,剛剛聽完了,你去對照印象力很深,趁那個深的時候,你可以不妨空下來去思維觀察一下,這個時候如果擺在腦筋裡,以後你隨事隨境比較容易認識,而這個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觀心,觀心!雖然這個上面說,境是有很大的差別,是事實,可是這個境之所以差別來的話,還是這個境,自己用心的程度,同樣的心境,兩樣東西的話,當你自己一步一步深入的話,那個最重要的是心,不在境,最後一句話,當你的心真正能夠越來越向上的話,那個境就要變的跟你了不相關了,就是這樣,所以總結說起來,當我們初機走的時候,那個境非常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弱,非常的弱,所以談不到,而所以這個境差別大,到慢慢的越向上,這個越向上走的時候,這個心越提越強,越提越強的話,那個境的力量相對減弱,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