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2月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備覽 頁/行  P112-L1 ~ P114-L2

手抄 頁/行  8   P101-L6 ~ P122-L5

音檔 起訖     59B_1417~60A_1938

1.5.3 後方便

《事鈔》云:『何者後方便?謂所造事,暢決稱懷,發喜前心,未思悔改,復結其罪,通得下罪。』

這個是後方便

《資持釋》云:『不論本罪重輕、並制一下罪、故云通也。翻前方便、二三不同、中罪下罪有異故也。』

解釋一下,什麼叫後方便?是說造了把事情做好了,「暢決稱懷」。啊!自己覺得這一下很暢快,正稱我的我想這樣去作,最後作到了心裡面覺得,嗯,配我胃口。就是這樣,對於前面所作的「發喜」,這真好!不思悔改!那個時候要結罪那個通結下罪,不管是本罪輕重那個時候如果事後不思改悔而一樣這樣的自己覺得很得意啊!作的不錯呀!自己蠻高興,那是個下罪。前方便不同,前方便「二三不同」的,婬殺盜妄不同,這個「盜」事後跟那個「妄」事後兩個不一樣,婬殺盜!所以殺盜不一樣,一個結的是這個後方便的中罪,一個結的後方便的下罪,而不是!這個前方便,前方便一個結的是中罪,一個是結的下罪,現在後方便通通結下罪,那個這個三時把他解釋過了。

昨天我曾經說過,在制教當中根本最重,然後後方便最輕,實際上化教當中論那個業的話,當時根本的話時間總歸短,後面這個後方便時間比較長,這個影響力量往往會弄的很大,假定你後去了過去了也就算了,本來就過去掉了,可是有的時候那個後時呀!你會延的很久很久,如果說你造了罪反過來你要返回來的話懺悔的話同樣的,這個裡邊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很大。

在此因為這個對我們平常,實際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在這裡,我再說一下。通常正造的時候,真正造業的話,他一定有心相應,那個心相應當中,一定除了想以外,還要煩惱,一定還有個煩惱相,那麼這個煩惱相主要的不外乎貪瞋癡,所以造罪的,真正的造業的輕重的話,跟那個貪瞋癡是有絕對關係,因此在這個地方呀!關於貪瞋癡的圓滿不圓滿,在這裡值得我們好好的回憶一下,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貪是五相圓滿哪五相呢?第一個就是有耽著心!什麼叫耽著心?耽著心本身實際上就是貪,這個貪相,這個貪相的本相是什麼樣行相?這個你們瞭解不瞭解?如果說不清楚的話,從二個地方去找,一個自己回過頭來從自己心上去找,一個從論上面去找,把二個湊起來你就看的很清楚了,必須要二個湊起來單單心裡上面的話認不清楚,單單看書本上的話不曉得他指的是什麼?這二個湊起來,你就當心生起,你就認得很清楚了,喔,這個就是它!

所以現在看一下《廣論》,這個是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以前說過了,可是以前說跟現在說有很不一樣的內涵在,現在的說就是讓我們認識囉!我們從哪裡戒起?《廣論》170頁,這個正明煩惱!正明煩惱的別相,十煩惱第一個貪,貪是什麼?是緣內外可意淨境!就是不管是內,內就是我們身體裡邊,身體裡邊有很多自己對於譬如說,年輕的時候對於自己強盛的狀態,我長的漂亮一點對自己的容貌,或者自己的才華,或者自己的什麼,這是內,向外的呢,對外面的我們的器世間,種種的一個緣內外的可意淨境,我們覺得配我們胃口的這種淨境,這種淨境,就是配我們胃口的這種境界,對他怎麼辦呢?看哪,隨逐耽著就是這樣,對於這個境界,他就會要想去執取他。

然後呢,就是說這個耽著在這個上頭,這個狀態像什麼?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油著了布,下面有一句話「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對於自己心念所緣的境界呀,就是捨不得分不開,看了這個,然後自己回過頭來觀察自己的內心,你就處處去觀察很容易了,很容易很容易就看的出來,那麼這個時候最容易看的出來的就是,假定說諸位一定各有所好的,有的人對於學文的人,對自己看這個文章這很美,唉,看的很起勁,叫他放下來,實在是捨不得;有的人歡喜吃的一個好的東西擺在這裡,這樣!心裡雖然不在了,這個腦筋裡還老是想這個影子出現,是不是這樣呢?就是這樣。有的人一個朋友來了,跟大家聊天,到了時候了就是站不起來,你自己去看看,這是什麼狀態?現在清楚了吧。就是這個貪念的相,大家說出家好,出家好,等到有一天真正出了家了以後,心裡面就覺得心裡面罣礙放不下了,就是幾乎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到哪裡都是這種狀態,所以現在這個是貪相,那麼現在告訴我們這個貪的第一相就是這個,然後下面貪婪的第二相呢,還要貪婪,對於所造的深深的計執,深深的計執,唉呀,覺得這個好!第一種行相就是很短暫的,直接的對這個行相有這樣。

第二個行相呢,就是十二因緣當中,第一個叫做愛,第二個叫做取,然後這個取的加強,第三個叫饕餮心,這個也是在《廣論》上面,就是說不但對已有的,而且對未有的,也是心裡面覺得,嗯,這個心裡面緣著,所以在上一次講的時候,說有一個笑話,說吃飯的時候,這個嘴巴裡面吃一塊,然後筷上面夾一塊,眼睛瞪一塊,心裡還要想一塊,就是這種狀態,那麼整個的心念,那個心裡面念的這個,那就是什麼?對他一定希望還要!

下面第四個心叫謀略心,這個謀略就是這個意念的造作呀!你有了這個心你就心裡想怎麼辦?你就心裡想怎麼辦?而且這個怎麼辦並不是很明顯的,就是不知不覺當中那個無始以來的習慣,你不知不覺當中有種種的最美的藉口,有種種的說詞就出現了,這個時候已經造作了,那麼最後一個呢!叫做有覆蔽心,他有覆蔽心,《廣論》上面沒有正面說,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對於前面這個貪的行相不見過患,不知出離沒有對治,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一段話?因此瞭解了這個,我們回過頭來看,那個前方便中根本後方便,曉得這個裡邊,整個的除了這個中根本以外,全部精神灌注在上頭以外,那整個的我們對境的時候,或者境還沒來的之前,那就是前方便。前方便分遠中近,最後呢,事後還有一個後方便。所以說這個後方便當中說未思悔改,這個未思悔改就是這個隨喜心,業造了以後,一定會感果的叫增長業,這個增長業當中就是作意增長,就是起這個業,現在的隨喜就是他增長,那麼有一種又不增長的呢!就是追悔對治,假定說我們造完了以後,我們能夠去追悔對治的話,這個業能夠削弱它的力量,如果真正努力的懺悔,乃至於可以把它徹底的淨除,所以看看前中後三個方便,好像很容易懂噢,那個修行的絕端重要的概念就在這裡。

這個地方,我除了這個貪以外瞋癡就不講他了,這個裡面,現在對於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後面,前面無始以往作的沒辦法可想了,最重要就是有覆蔽心把他轉過來,噢,想想以前這種事情,真不可以呀!當以前的事情你能夠現在注意的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你心心念念想著以前的事情,這樣去作的話,對未來的事情就擋住了,反過來,未來的事情擋住,你就作了善事,於是前事不忘,對於前事作錯事的這個後方便轉過來,就變成功將來這件事情正對治的前方便,現在懂不懂?所以轉過患為勝利的真正的關鍵就在這裡,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那這個道理的話,那一定要經過善知識的指導,然後從文字上面,一定要搬到自己的內心上去,真正用功的思惟觀察就是靠這個,我現在已經搬給你們了,然後要靠你們自己努力,下面靠你們了,這個我沒辦法可想的,清楚不清楚?如果這一點大家不努力,那誰來都沒有用,如果真正好好的努力,我相信不要說我,佛菩薩會來,佛菩薩的整個的他的志願就是救我們。如果不信的話,我們不受救,那個眾生的業力,佛菩薩沒辦法幫我們忙的,清楚不清楚?主要的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最重要的,不要自己找藉口呀,哎唷!我這個也難、這個也難,對不起,這不必對佛菩薩找藉口,就是這樣,所以說來說去還是自己。關於這一部份呢,他這個地方說清楚了。好,再下面,   

1.6 闕緣不成

闕緣不成中分為二節 ① 顯相 ② 校量

1.6.1 顯相

《戒疏》云:『闕緣方便、隨相眾多。且以事約分為七種、所謂闕緣乃至心息。』

什麼叫闕緣呢?造成任何一件事情要種種的因緣條件,現在如果造成這個因緣條件當中有所欠缺,那麼結果就作不成功,所以這個緣不同所以說要把這個不同的緣一一列出來,所以隨相所闕緣的行相各各不同很多,所以現在就個別的不同的特徵,事項上來說分成七項,哪七項呢?下面這個表上

一闕緣、二境強、三緣差、四境差、五想差、六疑心、七善心息。

一共七項,這個七項當中,任何一項都能使我們所造業,就是這個果不究竟圓滿,所以這個裡邊整個的叫闕緣,那麼第一個呢!第一項叫闕緣,這個闕緣解釋一下,這個這一科的總名叫闕緣,第一項又叫闕緣,這個就像色當中色受想行識,不是,是色聲香味觸法,同樣的這個總,總當中裡邊有一個別,我剛才說色聲香味觸法,就是色蘊包含了聲香味觸法,所以總名來說,然後幫了立出來這個色,本身又是這個總名當中一個特相,現在那個闕緣不成是整個的都是缺了緣,然後闕緣分七項當中

1.6.1.1 闕緣

闕緣是特別的指在這個裡邊這種狀態,特列為第一項的這個闕緣。那麼我們看一下這個文

《戒疏》云:『初明闕緣,泛解有三。一通名闕緣,七方便者闕不至果,並為緣來豈非通也。』

這個現在來解釋第一個叫闕緣,這個闕緣哪!廣泛的整個的來解釋這個分三方面來看,第一個通名!就是說所有的七個任何一個缺掉了都不會感果,而這個都是不感果的緣,所以通通都叫做缺緣,這個是通名,

《戒疏》續云:『二別名闕緣。如諸戒下各有闕緣、不可以盜而開殺戒、各不相通、故名別也。』 行宗釋云『上二泛論總收一切、第三兩亦正示初緣。』

△《戒疏》續云:『三者亦通亦別。何者是耶? 凡是犯戒、

南山律在家備覽 60A

行宗釋云『上二泛論總收一切、第三兩亦正示初緣。』

第二個又解釋了,第二個叫「別名闕緣」,個別的,什麼是別緣?說每一個戒下頭各有不同的闕緣,譬如說盜,那個盜戒當中闕緣的,譬如他要去偷東西,那個東西要偷的錢,錢沒有,你雖然跑的去了,找不照錢,那你這個偷只好偷不到,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個偷不到錢,你絕對不能用在殺,不成,殺這跟錢了無關係,所以今天沒有錢這件事情呀,這個緣只有在「盜」當中才用的上,別的當中就是用不上。所以這個「闕緣」,只有他這個是個別的,跟別的不相通,所以叫做別。所以上面最後說上二個,叫「泛論總收一切」。那麼第一第二呢,一般的來說,所有的一切戒都是這個,再下面這個第三是兩亦,這個解釋那個闕緣的時候有一個叫「兩亦」,叫「亦通亦別」,這個很有意思,這個「亦通亦別」正是現在我們這裡所講的「闕緣」。那為什麼呢?反正我們看下面的文就清楚了,

戒疏續云:『三者亦通亦別,何者是耶?

這個亦通亦別是什麼呢?現在解釋!

凡是犯戒、體是婆塞。

這是第一個。凡是犯戒,他本身一定是有戒體的,這個「婆塞」就是至少現在是《在家備覽》,所以說一定是一個受五戒八戒,實際上呢,這個體一定是受了戒的,從五戒開始八戒,然後十戒、具戒,乃至於菩薩戒,如果你沒有受的戒,他無所謂犯戒,你並就沒有嘛,所以說犯戒,他的本體一定是受戒得戒體者,那麼下面

若造罪未果。或自命終、捨戒、邪見、二形生等。或病狂癡。

他前面受了戒了,他的體或者居士戒或者出家戒,那麼造了罪了,造了罪但是造了因還沒感果,譬如說,我隨便舉一個殺吧,他想辦法弄一個老鼠籠擺在那裡捉老鼠,老鼠籠擺在那裡,結果後面他以其他的因緣差開了,什麼差開呢?那個老鼠沒捉到,或者還沒有殺死之前,或者命終自己死掉了,自己死掉了,他那個戒到此為止,戒就沒有了,戒既然沒有了,就無所謂犯戒了,這是第一個。或者「捨戒」,捨戒也是一樣,或者「邪見、二形生」!那就是捨戒四緣,反正這個造了罪這個因造好了,就是前方便有了,還沒有感果之前,那個有四捨當中的任何一捨,那個對不起,他本來受的這個戒體沒有了,那沒戒體,當然不犯戒了,這是第一種。還有雖然戒體還在,或「病狂癡」,那這個生什麼病呀?神經病!那麼自己失常了,對不起那由不得自己,那個情況之下這個時候不算犯叫闕緣,不是叫不算犯囉!不犯究竟罪,所以下面說

但有二緣不名犯戒,俱為造因,未成至果,故名闕婆塞緣。

這樣!所以只要上者當中有任何二者,哪二者呢?第一個是「命終捨戒邪見二形生」,那個是戒體壞這是一緣。還有呢,雖然戒體不壞,病了、神經病了、或者是迷亂了,這是另外一緣。那這個不叫犯戒,所以為什麼呀?因為造了因還沒感果,這個都是缺掉戒體之緣,那麼這個戒體之緣,下面又說明,

望下六別、對戒並通、故兼二號。』

這個特別的因緣,只有這種情況叫做闕緣,但是另外一點來說,對下面來說每一個戒都是這樣的,萬一你這個戒捨掉了當然都是,所以也可以說通也可以說別,不過在這裡我們瞭解,這個闕緣一定是什麼?你犯了戒以後或者戒體捨掉了,或者那個時候癡狂失心了,這種情況不結那個根本罪,這種叫做闕緣,這個闕緣當中的第一項,下面來解釋一下,

行宗釋云『初標徵。

這個容易懂,

凡下示相三、初標緣。

那麼分三部份初標緣,標緣就是體是婆塞!你以這個因緣,若下呢!就是若造罪,

若下次明闕相。罪未果者方便義也。

你還沒感果就是方便哪!

列相有二、初列四捨,體壞無法、

哪二呢?初列四捨,這個四捨,體壞無法這是一種,

後病狂等自不了知。

另外一種呢!就是發了神經病了,腦筋是不了知,就是這個,

初則體相俱壞、後謂體具相乖。

初則體相俱壞,後者呢,體雖然具可是相乖!這樣所以這裡二個。

鈔中仍加受戒不得等。

如果受戒不得加進去的話,那麼但有三緣都說不犯,

但下三總結、初結闕緣。望下次結兩亦。 問、已下六緣可例此否。答。亦可例也。以互望皆別、對戒並通。但境強一種不必盡通。如是思之。』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那麼今天就到這裡。

現在請翻開113頁,持犯篇持犯總義,持犯總義這個裡邊,那麼一共有幾個大項目,這個大項目一共有九個,前面這個五個已經講過,一持犯名字、二持犯體狀、三成就處所、四辨犯優劣、五方便趣果。現在要講的闕緣不成,這是第六章,這個持犯總義當中第六章,那個闕緣當中又分七個項目,七個項目當中這個闕緣講過,今天從境強開始,這個在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