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2月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備覽 頁/行  P117-L11 ~ P120-LL1

手抄 頁/行  8   P150-L9 ~ P176-L9

音檔 起訖     61A_0637~61B_2525

第二支呢,明餘異境。除了人以外,非人、畜生跟杌木,這個境界來叉開了,那怎麼辦?在第二支當中說明。今天就到這個地方,這個特別說明一下,因為這個內涵對我們來說,的確我們要很認真的辨明的話,應該自己你們事先看一下,以後還有同樣的情況之下,在這個裡邊我會提出一些問題來,這幫助我們盡心的仔細的思辯。

請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117頁,境差第一支明人異境講過了。

1.6.1.4.2 明餘異境

除了人以外,其他諸趣我們稱為餘,其餘的異境,這個裡邊分二部分來說,

明餘異境中分為二類 ①通示 ② 釋疑

一通示,就是說明一個大體一個通則,二釋疑,其次呢,在這個通則之下,有很多細緻的內涵,容或不太清楚,有所疑難,把它解釋一下,看文先看

1.6.1.4.2.1 通示

戒疏云:『餘有非人畜杌來作異境。通望本境不死中罪,若望異境無心無罪。』

這個是一個共同的原則來說明,說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境差是來差的,不是人是人以外,其餘的譬如有哪幾類?非人、畜生,乃至於杌木,杌就是木頭之類的,那麼這個餘三種情況,取代了所對原來的期望的這個本境,那麼這種情況說因為有餘境取代,所以本來所期望的本境當然不現起,不管殺是不殺在這個本境一定不死,死成究竟重罪,不死但具殺心,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說中罪,那麼這個是本境。異境呢?「若望異境」來取代那個異境,他本來沒有殺他之心,沒有殺他之心在這種情況並沒有罪,跑的去一看,嘿,不對!要期望殺那個人不在,那麼好,那麼好!實際上這裡有一個問題,說不在那,這個餘異境哪!所以疑,由於有疑心而息了。不!由於這個不在,所以息掉這個殺心,那萬一到那個時候遇見異境了以後,他殺了怎麼辦?不妨你們想一想看,不妨大家想一想看,這個回頭我在這個地方的話要來問大家,碰見這種情況之下,他殺了怎麼辦?他說「異境無心無罪」,這個情況該怎麼辦?大家想想看,現在我們先看文。

1.6.1.4.2.2 釋疑

關於這個通示上面如果有問題,那麼有些遮難那怎麼辦?解釋一下!翻過來118頁,

釋疑中分為二端 ① 釋人異境難 ② 釋律境想難

第一個釋人異境,本來說人異境前面已經講過了,為什麼這個地方又提出問難,提出問題來呢?就是這樣。所以提出來的理由,我們看一下文就曉得,看文

第一端 釋人異境難

戒疏續云:『問、王人異境、亦是無心、何為結重?

他這個地方問題是這樣的,說你說餘異境因為無心所以沒有罪,那麼現在人趣當中不是張現起,而是姓王也不是另外一個並不稱你的本心,你對姓王的人也並沒有殺他之心也是無心,那為什麼要結重罪呢?所以他提出這個問題立在餘異境當中的原因,否則的話餘異境怎麼把人異境拿進來呢!那麼現在原因說了,看他回答怎麼說?

答。人想而殺、境心相應、是故成重。

那麼第一個正答所以成重的原因,

不起非人想、故無罪也。』

正答所以擺在餘趣當中不結罪的原因也,說姓王的這個人來差開掉了,對於本境是不同是異境,但是他還是個人,所以你去殺的時候還是殺了人,殺人之心是有的,而殺的正是這個人,所以被殺的這個人是境,想殺的心是心,心跟境相稱的,既然相稱所以成重,那麼對這個非人呢!你本來並沒有想殺,所以這個並沒有,那麼這個瞭解了,第一端。再看

第二端 釋律境想難 

這個律當中另外有一個判,這是前面的解釋,這個解釋一定不能跟律有矛盾之處,所以他現在律當中有這麼一段話,跟前面祖師註疏裡邊所判還是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或者從表面上去看這裡有矛盾之處,他那個文怎麼說呢?

戒疏續云:『問。若無罪者。云何律中、非人人想、中罪者。』』

說假定你說餘趣無罪,你這個解釋是這樣,如果解釋對,應該跟律本上面完全通,現在律裡邊怎麼說呢?說非人現起,然後你人想,那個時候你去殺了,得到一個中罪,你不是說餘趣無罪嗎?那現在一個非人出現,你在這種狀態當中人想而殺,得了中罪怎麼說呢?這個是問難,所以,那麼其次這個地方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前面這個通示,通示當中有一個說明,說餘趣無心無罪,對於餘趣並沒有起殺之心,所以沒有罪,不殺固然沒有罪,殺了還是沒有罪,現在這個地方說對非人,起了個人想,這個境是餘趣,想是人想,前面這個通示說他是餘趣,無心所以無罪,現在雖然是餘趣你是有心哪,這個是不同的地方,清楚不清楚?不清楚自己再看一看,那麼在此既然這樣的話,為什麼還有一些問題呢?實際上這個問題就提出來,下面的委細仔細的辨明。那麼這個也就是說,平常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很深細的能夠看出裡邊的心境相交涉當中,仔細的業的關係,所以祖師把這個裡邊抉擇出來。

下面一共有分六段文,這個六段文的文字比較複雜,在正說之前我先說一下,這六段文你們哪幾個看過的?看過的請舉一下手,那麼諸位你們在這個地方要好好的學,要認真的去看,好像我們重點始終擺在《廣論》上面,我這裡可以告訴你們一下,假定說你們律這方面不能瞭解的話,《廣論》是完全白開了,這個論是論什麼?論那個心境交涉的時候,我們怎麼樣辨別?怎麼樣能夠如理行持?這個是他的重點。我們為了要學律,所以要細學論,換句話說,要行持。從那個行持當中改善然後步步上升,這個是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我現在目前沒有太多的時間,也沒有精力,否則的話呢,我可以從現在這個律裡邊,引申出來那個論上面,譬如說他每一個地方的問答,那個完全是論上面互相的詰難,而且這個地方的問答,正是針對著事項來說明,所以那個時候又是完完全全講論上面的東西,那麼論上的東西怎麼律上講呢?就是這個論本來就是指當我們對境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二種情況出現,一般對著境隨順著以前一般的習慣這就是無明,那這個就是生死輪迴的常道,現在學佛的目標是幹什麼?就要在對境的這個時候能夠明辨。不!現在這樣的做法那是錯的,跟以前相應的,那麼學了這個佛告訴我們的道理的法,這個法所謂經律論,曉得哪一個對哪一個錯?從錯的改成對的!那那一部份我們稱他為什麼?起步的時候,下腳第一步,戒!這個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起步,但是單單對這個戒的行相來看一些文字我們不懂,所以要在三藏當中仔細的抉擇,因此我們抉擇清楚了以後,如果不能在對境的時候,仔細去用他的話,那前面全成戲論,不過我曉得在這個裡邊很多問題,如果不經過我在這個地方提一下,大家有找不到問題,那反過來我提出問題來,如果你們不看的話,你們還是一無所知,所以這是二方面的你們瞭解不瞭解?譬如我剛才說的前面無心無罪,那個提出問題來,這個裡邊仔細的去看的話,單單那一部份哪,足夠我們一個學期弄不完,而這個地方就完完全全真功夫了,真實真功夫,所以這個律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裡,一碰見境那個時候,對不起,就一點都假借不來,論上面我們可以說說空話呀!所以這個戒的重要是由此可見,其實在我們還沒有碰到這個的時候,當我們談論的時候,我已經處處地方提出來,嘿!對境的時候怎麼說?對境的時候怎麼說!那個時候已經說明,原來學論的目標是在對境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講戒行,所以現在我們正說戒行的時候,你想更是何等重要,那麼這個說一說,不過當然一個事實,我也瞭解因為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剛剛過來,福智精舍有很多事情,一口氣還沒弄好,雖然是我們並沒有動什麼,可是前面那段時候難免,等到現在已經完全安定了,安定了以後,下面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噢,這個先跟大家說一下。

已下疏文六段共有三釋、初二為古解、後一為今義。文六段中、第一段為初師釋、第二三四段先示次師釋後由初師斥辨、第五六段為今義先詰破初師後詳申正解。文繁義密、故先預明大意、學者自易貫通。

現在我們看這個六段文,這個裡邊這個,持犯總義,當中這六段文也可以說是最難懂的一部分,實際上我們要辨清楚這個,對我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既然你們沒有看,我也只好講過去,但願你們回頭能夠細看,否則如果你們仔細看的話,你們再一聽的話,啊!你們會感覺得如虎添翼啊!這個百倍斧頭傳神哪!這個真正的精神就越學越有味道了,這個我順便一說噢!

現在看那個戒疏,對上面這個律當中這個問難怎麼解釋呢?那麼這個裡邊一共分六段,這個每一段上面有一個三角形,這個六段分三家,換句話說,有三位古代的祖師,就這個問題一層一層深細的辨明,那麼這裡第一段是第一位祖師,第二第三第四是第二位祖師,最後第五第六是第三位祖師,所以文分成六段,那麼解釋的一共有三位祖師,那麼現在我們看一下。

第一位祖師,就直接就前面這個問題,提出他的看法,

戒疏續云:『答。此由境差、方便罪也。 由非人來、人想不捨、殺張心成而境乖異。望張方便、望非人邊本無罪也。

先來說明律當中非人、人想這個的中罪定的原因,說這個是原來他想殺的人,那麼那個時候呢!那個臨時的時候,這個所對的這個人的境,被一個非人叉開了,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他並沒有成就殺人的那個究竟罪,這是對原來這個人具有殺心,這樣!因此就這個據原來的那個人的殺心方便來定的方便罪。下面說明他這樣的判斷的理由,我們看文,由非人來人想不捨!囉,雖然這個境換了一個人了,叉開了是一個非人,但是那個時候他心裡邊,嘿,這個人!所以他就一刀下去,那麼把他殺死,就殺張心成而境乖異,望張方便,望非人邊本無罪也!因此他這個殺下去,他只是完成了想殺張這個人的心,但是所對的境確是錯開了,所以還是從原來所期姓張的那個人方便,因為具有殺心,所以得了這個殺心的方便罪,對於這個非人邊,他本來沒有殺心嘛,所以沒有罪,那麼因此上面說非人人想,那個中罪呀!那並不是就非人邊來立,而是從他人想那邊立,所以在境差的那一個科裡邊囉!就是這種人叫做境差,那麼這是解釋,最後他來證明,我這樣的判法有我的理由在,現在最後那段文,就說明他的理由。他的理由怎麼說呢?

具足五緣殺非人者、但中罪。如何其因已是中罪、義不然也。』

下面說明他上面判決的這個理由,說殺一個非人那個非人不是被殺死掉了嗎?但是這個殺死非人的時候五緣具足也只是中罪,哪五緣呢?說第一個境是非人他也曉得這是非人,第三個有殺心有殺他的心,第四個然後行方便最後把那個非人殺死,這五緣具足了才是中罪,所以這個因果完全相應才是中罪,怎麼你現在如果說這個整個的對非人來說的話,那麼單單因,或者說他對這個人來說是沒有起殺心,那前面的條件不具足,怎麼可能是中罪呢?所以就他義理上來說那個說不通的,那我們瞭解了啊!原來是這個樣,那麼下面這個文的解釋我已經解釋清楚了,你們看一下看一下就瞭解,這是第一位祖師就上面這個問難當中所提出來的問題,那麼這個實際上呢!他有所遺漏,有所遺漏為什麼遺漏呢?這裡先說一下後面也說的,他這個是就本境來說,本來殺那個人姓張的張人方面說了,這個異境究竟怎麼樣呢?他並沒有說!既然異境沒有說那異境裡邊容或有一些問題,容或有一些問題,那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所以說現在我不妨說一下,假定說他要殺姓張的人,那麼姓王的人來了,嘿!這個人想不捨是殺了兩個都有罪,假定說想殺姓張的那個人,結果來了個非人,那麼也許這個上頭是說他還是人想不捨,萬一到那個境界當中,後面又說他看見一個好像不大像姓張,乃至於不大像是人,他心裡面有一點懷疑,這個懷疑有兩種可能,有一個想想不殺了,有一個懷疑了半天他還是殺了,那麼請問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說呢?

南山律在家備覽 61B

如果懷疑了半天,他還是殺了,那麼請問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說呢?律上面說那個餘異境來,通通不判罪,結果到底怎麼說呀?現在大家想想看怎麼說?如果說不判罪的話,那殺不殺不是一樣了嗎?這個不是說不過去嗎?所以在此我們要深細的明辨的原因就在此!那這個就是平常我們自己對境的時候心裡面,並不是經常這個明確的殺是如此,其他的盜或妄,是不是都是含含糊糊那種心情呀?我們要瞭解這個心情,如何以戒去淨化它,就在這種地方,所以我們這個地方真正要想辨就是辨這個!然後自己很清楚喔!對境的時候,這個心情如何,然後人家來我們才可以告訴他,這個情況這個樣的,這樣!於是自利利他都能成就,所以說在這個地方看看是不是應該好好的認真的去看,看了不懂繼續來討論,然後抉擇每一個地方心對境的時候,看得很清楚,因為一看清楚了才曉得哪一個錯哪一個對?錯的以戒來把他一下擋住、止住!所以禁防身口呀,那麼這樣功德就能夠生起,這是自利,然後對於別人這個境界出來的時候,你也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人家,這是利他,這個瞭解不瞭解?否則的話,我們表面一看,對呀,照這個理由很具足呀!難了!這是第一個初示,這個初示是這樣。

下面第二個,第二個後來的對這個初示來說,是說比較後一點,後面又有這種真正了不起的大祖師出現,發現,對不起,這裡有問題了,所以他就覺得裡邊有所遺漏,他也提出他的看法,或者是問難,現在我們看文,119頁第2行

戒疏續云:『有人言。上立異境想疑心中。想則決徹、人差結重、餘則無心但屬本境。疑則不爾、緣兩境生、故就兩境雙結二罪。』  

那麼上面的祖師已經判了沒有錯,但是有人提出問題來,說上面講的這個餘異境當中,嘿,有兩種可能噢!不但有想心,還有疑心噢。想是什麼?疑是什麼?這裡說一下。想是指這樣就是剛才這個境界,說要去殺姓張這個人,跑的去看,嘿,他在。我就把他殺了,那麼假定是他當境那個當然根本罪也不談,不在境差不在闕緣不成,成了嘛。現在說不是姓張的,是姓王的這個人,那麼前面已經判過了,然後在這種狀態當中,如果有一個非人畜生等等來,那麼你一看,說,哎呀,這是一個非人,嗯那那那這樣!或者你雖然是個非人,你還是把他當作人,那麼這個也說明了,所以這個想是決定的,因為決定所以這個行為本身是能貫徹始終的,決徹!從頭到尾心裡邊並沒有一點點其他的雜染,所以沒有餘異境來叉開這個境界,所以想則決徹人差結重!那麼餘其他的,除了人以外,境出現的時候,的的確確你一心一意只想殺姓張那個人,其他的你沒有,可以!疑呢!如果你懷疑了,當對了境以後看看不大對勁呀!這個到底是某人哪!或者不是某人,人想就決定了,下面到底是個人還是個非人呢?這個疑心當中你是兩緣哪!又緣他是人又緣他是畜生,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殺了以後,豈不是你已經起了一個畜生的念頭,你怎麼可以說對畜生無心呢?是不是這樣呀?所以這個就說不通啦!所以在這種情況的時候他說不是的!故就兩境雙結二罪!有人說對於這兩個境界同樣的要結罪,同樣要結罪,那麼我們看一下這個行宗的解釋,二斥疑心解!那麼來說明前面初示,初示所判的有了漏洞,換句話說,想心那沒問題,疑心呢!他沒注意到,所以由於這個來斥破前人或者難破前人,所以第一個是他解想則決徹!那好我們不談,疑心就不同了,以未決徹本異二境並有心故!這個既然沒有決定所以本境跟異境二個都有一點嗯!這到底是人還是非人哪?所以你下去的時候這個心已經有了另外一個餘異境在裡頭,那個時候怎麼說呢?本境方便中罪人異境是上罪餘三異境並疑心中罪!應該其他的三個境界,三個境界是指什麼?非人畜生杌木!因為你同樣的有了這個,所以這個地方也應該有,所以第一段,換句話說,這個二三四當中,這個初示的第一段哪!是對於前面第一個祖師所立的對他的遮難。下面第三段,

戒疏續云:『今解不然。

他現在他這個就是第二個祖師來說,他自己說,我現在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並不是如此,

但列本境縱使四異來差本境、若強若疑、皆列本境。

說前面那個是純粹從本境來看,我們先看一下

何以明之?畜是小愆、杌非生罪、如何來差俱犯中罪。豈不望人從本境結。』

那麼這個上面也說明這個,說現在跟他不一樣,真正的結這個地方呀!是這樣的,他也是說明凡是異境來差,對這個畜生來說這是個小罪,如果是個杌木根本沒有罪,不能說那些來差那個是中罪,所以他證明是望人邊,我們看一看那個解釋,

行宗釋云『次約義斥。還即古義、對破前解故云今耳。

這個話就是今解,不然的話,實際上就是第二示,這個第二示跟第三示,後面那個第三示才是我們的道宣律祖說明這個,這個就是第三示才是真正的今解,換句話說,才是我們目前所宗,那麼實際上這個對道宣律祖來說,還是道宣律祖以前的祖師所以說,還即古義!不過這個雖然是古義,對於前面第一個祖師是已經比較後了,所以叫今解,

下云今明正解,始是今義。

這個話呢!就是我們看119頁上面最後一段“戒疏續云:今明正解”。

今明正解,這個境才是現在道宣律祖的,

文中、初判定。云但列者即指律文境想句中。 何下徵釋。且舉畜杌難破前義。據此破詞、則知前解異境皆中罪。』

我們先看一下後面的第四段,看了第四段,再回過頭去看前面一下,那麼這個文才可以容易瞭解,也就是說整個那位祖師的看法,戒疏續云,換句話說,在戒疏上面是繼續下來的,也就是第二位祖師提出剛才那個難問以及他的解釋的,

戒疏續云『問、異境有強、方便屬何。

因為這個前面說異境無心等等,那麼殺了以後就這樣,萬一異境非常強,沒有完成這個殺,那個時候只有前面的方便,請問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方便屬於哪一個呢?從這個上面,他是要來確定這個因跟果,因為前面是籠統的對異境無心,異境來了以後你殺了以後呀!那無心現在不判罪,萬一異境來的時候,境很強,殺不成那你怎麼辦?這個是說異境有強,那麼單單方便,那個方便怎麼辦呢?

答。強想猶懷本境、故知此強不望異結。如是類例、若疑若想,皆從本境。

那我們先看一下行宗的解釋,

三引強為例,據上已明,強從本境,更欲別示,故問所屬!

再引出一個例子來說強怎麼辦?答中強是異境想緣本境!說他雖然是個異境他是想當中,不管是想不管是疑還是從本境上面來看,故云強想如下例通據此立義不問想疑異境之上永無罪也!那麼這個是第二師所判,到這個地方為止我們還是不一定太清楚,現在我們緊跟著看看第五第六,我之所以這樣說的,我曉得如果你們這個文前面後面沒有整個的容攝的話,這幾段文是看它不懂的。

現在來看一下這個第五,就是緊跟著前面四示,那就是二三四那個幾段當中的話來說明,前面第四段當中不是說,異境若強,怎麼說呢?那麼好第五段看 

戒疏續云:『問。異境若強、差我不殺。強是本境、異非罪者。 異境忽弱、而被我害。未害之前、方便屬誰。 若見異已去、別有方便、此則本境方便是自立。若見異已去、無別方便、害異果罪、因還本境、若此立義則無境差。』
行宗釋云:『二明今釋約兩境難二、初躡境強難破又三、初牒前義。 異下反以境弱為問。 若見下雙難、初約有方便難。則本異兩境皆有罪故。次以無方便難。則異境果成、本境因沒、故云無境差也。』

你說的異境如果強,這個強盛的異境叉開掉了,使得我不能殺成功,那麼這個時候,雖然殺不成功是由於異境之強,但是我的心裡當中還是想他的本境,所以說在異境上面不立罪沒有錯,現在你看囉!異境或弱這不一定都強呀!這個異境有弱的情況,假定說現在所對的異境變成一個弱了,不如我了所以我跑的去害了怎麼辦呢?那看下面異境忽弱而被我害未害之前方便屬誰?這個異境比較差不如我,所以我跑過去我居然很輕鬆的把他弄死掉了,那麼請問這個時候沒有殺的時候那個方便你說屬誰呀?那下面這個祖師就是現在我們的道宣律祖呀!高明極了!雙破!就是說那個也不對說這個也不對,那我們看那個文噢!若見異已去別有方便此則本境方便自立!這是第一段,說這個異境來差這個原來的本境,那麼當我對境的時候一看哎呀!不對!啊不對!覺得這並不是我原來所期望的要殺的這個姓張的人,而真實的現見見到了這個是另外一個人,那個時候把他殺了,那麼請問這種情況所謂見異去!見到了是不同的,那這個時候你把他殺了,那麼這個情況之下這個本境是本境異境是異境,對吧!現在你殺那個方便你到底怎麼說呢?就本境上面你可以,那麼現在這個地方不是異境怎麼辦?所以說:若見異已去無別方便害異果罪因還本境若此立義則無境差!如果說見了有方便那是不對,沒有方便呢!那麼這個見本境的因來害了這個異境的罪,成功他的因果相關,因還是由本境的因,在這種狀態當中境差這個道理就立不上來,境差這個道理立不上來。

那麼在這個地方呢,單單看那個文,大家還是糊塗,我把這個雙難,你們現在可以不要看文,我來再說一下。說我本來想去殺姓張的那個人,那麼我跑的去了,跑的去了以後,現在不是姓張的這個人現起,不但不是姓張,而且是個非人現起,那麼那個時候我看見了,然後看見了以後我就把他殺掉了,殺掉了以後,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那麼你看見了異境,看見了這個異境以後,然後這個是你所看見異境的這個因,然後你把異境殺掉了,你有看清楚他是個異境,又把他殺掉了,你怎麼說異境無罪呀?這個是不是說不通?對不對?清楚不清楚?

還有一種呢,他現在是看見,說見已無別方便!就是說拿以殺張的這個方便,因哪,來殺掉他,那麼換句話說,以這個因用在殺異境,成了的這個果,那麼既然這個因沒有了,所以你這個境差,境差,就不成立了,因為你拿這個因作成這樣的一個果,所以這個因沒有了,對不對?現在這個境差,這一科裡邊立的是境差這個題目,現在既然是這個因已經用掉他了,所以沒有境差這個題目,你這個解釋又說不通呀!現在清楚不清楚?這二難清楚不清楚?那這個是雙難的原因,這麼一來的話你瞭解了這個回過頭去看前面的就清楚了,所以下面行宗的解釋你們仔細看一看就可以。

戒疏續云:『今明正解。本境一品齊是中罪。

現在正解,就是我們道宣律祖的,本境一品齊是中罪。嘿,現在來了,本異二境都分開來,本境就是原來的這個是一樣的,所以一品是共同的,都是這個樣,什麼?齊是方便。什麼方便呢?就是有殺心。這個到殺心為止,而現在對於異境來叉開了,所以在境差當中,對這個本境來說沒有殺成,所以對本境來說闕什麼緣哪?闕境差之緣!這個沒問題,所以這個本境是一品齊是中罪。

異境呢!異境不是這麼含含糊糊的說沒有噢!無心是無罪,有的時候萬一疑,或者其他的情況,有了怎麼辦呢?在律上面說無心才無罪呀。萬一有疑或者其他有了,那你怎麼辦呢?我們不能說他並沒有說的我不知道,所以律師本身就應該這種地方,深細的明白,其實我不要作律師,就是對我自己來說,我對了個境界,你也應該瞭解自己的心境哪!否則的話,這個不瞭解我們修行怎麼修呀?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現在看異境!

異境來差、人境緣人、有強有疑、莫不殺心皆結中罪。 若至非畜、例有強疑。 以懷人想、強從本境、非畜異境一向無罪。若兼疑心、從兩境生、本境疑中罪、非畜疑下罪。若至杌木並結本境、以杌異境非生罪緣。』

說如果是異境來差,是人境,人的境界說心裡邊還是這樣,那麼或者有強或者有疑都是殺心,那這個時候這個殺心部分都是中罪,若知非畜,例有強疑。那麼還有非人畜生來也有這個,以懷人想,強從本境,一向無罪!那個想的話是怎麼樣呢?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說如果說懷了人想,那麼從對著異境上面,強從本境!所以我只是想的是人,所以非人畜生都一向無罪,這個就是前面通示當中已經告訴我們了,若兼疑心,疑心怎麼辦哪?那就從兩境生。剛才已經說過了,本境疑是中罪,非畜疑是下罪,若至杌木並結本境以杌異境非生罪緣。那個疑心,疑說他是人,他還是非人?當然如果他只想到還可能想到人還是畜生?他是個人還是木頭呀?那麼在這個地方說,如果從本境來說,已經起了疑心了,這個疑心部分就是個中罪,如果是非人畜生那個都是下罪,至於說木頭的話這個木頭本來不是個殺緣,不管你疑不疑,這個就並不成為構成他殺的原因所以無罪,那麼這個就是異境來差異境上面加以深細說明。那我們看行宗的解釋。

行宗釋云:二申今正解。

就是第六段就是現在今時所解,第五第六都是今時所解,前面一段先把前面他的那個說明,用很巧妙的方法把他斥破,前師是說前境若強,反過來說,忽然之間弱了怎麼辦哪?那麼現在他下面說:

中二、初明本境通結。 異下明異境別結又復為二、初明人異境。 若至下次明非畜境又二、初通標強疑。 以下別釋、初釋境強。若兼下釋疑心。非畜二異、正犯中罪下罪、疑故並下罪。杌非罪緣故無所犯。

“初明本境通結”,這個還是本異二境雙結,“異下明異境別結”,前面已經說過了,異境當中又復分二,初明人異境!再下面才明非人境,非人境包括非人畜生等等,這個非人畜生當中又分成二,那麼先通標,整個的說一下,以下是別釋,以懷人想等等,是個別的解釋。初釋境強!境強就是殺不得了,然後若下兼疑心,非畜兩種異境正犯中罪下罪,疑故並下罪!在正犯當中,非人是中罪,畜生是下罪,疑都是下罪,這個是在別的地方判的,杌非罪緣故無所犯!最後一個結論,這個是行宗上面,

初師局就本境、異則不結。次師疑心兩緣、異境皆中罪、不簡輕重。觀今所判、文理精詳、比前可鑒。』

那麼到最後,今師,這個時候在異境當中,也每一個地方很深細的分出他的輕重來,那麼下面有立一個表,那仔細看的時候,把那個表細細的看一下那就清楚了,那麼這個是境差,境差那一部份,回過頭去要仔細的多看二遍,這個時候才容易瞭解。再下面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