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 想差
戒疏云:『第五想差方便,義張八位。
我這個慢一點講,那麼現在這個叫想差,因為造罪的時候是境,對境的時候的心所起的想念,現在這一科就是那個想念有所差錯,因此對於這個所犯的罪緣也就缺少了,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闕緣稱為想差,這個想差犯的什麼罪呢?沒有根本罪只成方便罪!所以第五想差方便,那麼在這個裡邊義張八位,完完整整來說一共要立出八種狀態,那麼這八種狀態他下面一個一個都把他列出來,
初心差境、方便。如律、人非人想等。 二、境差心、方便。如律、非人人想等。
三、心差境、究竟。如律婬酒戒、若懷非道非酒想疑、但是正境皆結究竟。
四、境差心、究竟。如欲殺誑張人、張去王來、緣王張解、若誑若殺、是境俱差、齊成究竟。 五、心境俱差、成方便。 六、即此互差、成究竟。以事思取。
七、心境不差、成方便。如出佛身血、境強緣差之類。 八、心境不差、成究竟。諸戒並是。』
第一個心差境方便如律人非人想!這樣他這個八個在這個地方我只是上頭有一個簡單的一個表,你們可以看一看,這個心是差境,境差心都是方便,還有一個呢!同樣的心差境境差心都是究竟,這個是一二三四,第五個心境互差,方便!第六個心境互差而究竟,第七個心境不差而方便,第八個心境不差而究竟,這個就是八位,這八種情況然後他所以把這個八種情況通通放在這裡,拿我們意業去觀去觀察一下,為什麼要這樣作呢?就是實際上心對境的時候,起罪或者方便或者究竟跳不出這八種狀態,因此祖師都把這個地方一一立出來,同時在這裡也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觀察一定要觀察到什麼?天衣無縫!囉!反正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外乎這個,然後你這個一一簡別,先把這個整個的內涵瞭解了,然後你在這個裡邊再仔細一一加以分類來歸納裁決,所以他那個八位擺在這個地方的,我們現在先看文
初心差境方便,這個境不差心差,下面舉一個像律當中人非人想等!這個人就是境,這個境沒有錯就是個人,但是這個人現起的時候,你把他看成嘿!這是個非人,現在這個地方非人哪!你們曉得不曉得非人哪?就是實際上不是人!他那個行相就是天龍八部當中有一個叫非人,那麼這個就是心想把他叉開了,心想把他叉開來那有二種情況,譬如以殺來說吧!你要去殺殺這個人,或者是心想叉開了以後嗯!你想想看他這個看見,這個他不是個你想成的非人那就不殺了,所以前面對於這個本想那個人的境界當中,對這個本來的這個人當中只具有殺心,所以這個時候叫做心差境的方便,這個清楚不清楚?大家清楚不清楚?
南山律在家備覽 62A
大家清楚不清楚?容或不清楚我再說一遍,譬如說我要去殺這個人,然後這個人還在,可是到那個時候我心裡想哎呀!這是非人哪!既然你要想殺這個人,雖然這個人是在可是你心裡面想錯了,這個非人你是不是就不殺了?不殺當然你沒有成根本罪呀!但是前面這個殺心來說你有的是吧!而前面這個殺心所以沒完成究竟是為什麼?由於現在這個心想把他叉開掉了,所以只停在方便當中,這個叫做什麼?心差這個方便!
初心差境、方便。如律、人非人想等。
心差境!境沒有錯,心差了,這個情況第一種心差境的方便。
二、境差心、方便。如律、非人人想等。
那麼第二境差心的方便,如律非人人想,把他倒過來,把他倒過來這個律當中說你要去殺一個人,然後你跑的去了,那個時候出現一個非人,實際上不是人,境錯掉了,境差了所以這個叫境差,可是那個時候你心裡面把他看成什麼?看成人!所以你本來要去殺人,跑的去你還是以殺人之心去殺他,所以這個心不差,那個時候差的是什麼?境把他差掉了是不是這樣呀?所以叫境差心,雖然殺心是有你把他殺下去了,可是原來你要殺的境不對,所以沒有根本罪,這個叫做境差心的方便,這個第二個也是個方便罪。
三、心差境、究竟。如律婬酒戒、若懷非道非酒想疑、但是正境皆結究竟。
那麼第三種呢!同樣的是心差境,可是確是究竟的,前面那個心差境只是方便罪,第三個心差境是究竟罪為什麼?如婬酒戒若懷非道非酒想疑但是正境皆結究竟!這個心差譬如說境!境不差可是心差,譬如說你跑的去律當中婬跟酒,那個都不開,懷非道非酒想疑!因為這個婬跟酒純粹是在滿自己的欲心,譬如說你本來要去喝酒,然後看見這個東西這個就心差境,境並沒有錯你以為這個水!這樣,乃至於你把這個水喝進去了,那個心差了,雖然心差了喝起酒醉不醉呀?醉了!你還是喝進去,喝進去你心裡面還是這樣,所以那個時候律上面說不開,還是究竟罪,婬!更是如此,這個後面有詳細說明前面也詳細說明,所以雖然心差但是這種條件之下是究竟罪。
四、境差心、究竟。如欲殺誑張人、張去王來、緣王張解、若誑若殺、是境俱差、齊成究竟。
第四個境差心究竟!這個境叉開了,然後心想不錯這個也是究竟,如欲殺誑張人張去王來緣王張解若誑若殺是境俱差齊成究竟!那麼這個就是前面說喔!我要殺一個人殺姓張的,結果那個時候境叉開了但是究竟,或者說騙他就是這樣,騙他這個人,你要騙某人或是另外一個人來了,你只要這個騙的話說出來對方聽清楚,妄語也是這樣,對方只要聽清楚了對不起!聽清楚了你自己的妄語,我要騙某人就是這樣,譬如說我是在這個地方隨便說我要騙你,然後我在這個地方的話說,你在那門口我就騙你一下,其實我沒看見你,別人跑得來我騙了他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是境差了?是不是境差,但是我心不差呀!所以只要我說出來了,對方也聽見了,那對不起,不管哪一個人來,我犯了妄語懂不懂?所以這個叫做境差心,那個心不差,那這個還是究竟。
五、心境俱差、成方便。
心境俱差成方便!
六、即此互差、成究竟。以事思取。
那個祖師告訴我們好了你自己想一想吧!你就瞭解了,那麼這一個等一下下面的解釋當中,下面這個行宗的解釋當中我們拿二個例子來一說那就清楚了。
七、心境不差、成方便。如出佛身血、境強緣差之類。
心也是境也沒有錯只成方便罪,那麼這個是什麼呢?譬如說出佛身血!這樣!或者是境強或者是緣差,你要去譬如說對佛出身血當然我們要去殺,那個不可能殺佛的,所以只能出血這個只能出一個方便為止,還有我要去殺一個人這個人也現起,可是這個人比我強對不起我殺不成這是個境強,還有緣差!這種情況之下這個心跟境都不差,但是沒有成我們究竟的罪,所以這個心境都不差而成方便。
八、心境不差、成究竟。諸戒並是。』
心跟境不差,心是對境也是對,那麼這個每一個戒都是,根本罪都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個差當中分八位。
那麼這八位當中看看行宗的解釋,
行宗釋云『此門八位、前四互歷、後四具兼。
這個前四就是心差境方便,境差心方便兩位,第三呢!心差境究竟,第四境差心究竟,這是互相反過來,心來去差那個境,境差那個心,這是二個二個當中又各有方便、究竟,所以前四互歷。
後四呢!或者具差或者具不差,就是這樣具兼,那麼這個裡邊
一三全是想差、五六心境兼差、此門唯收四句二四屬前境差、七八即境想初句、故此四句皆非科意、句法相從故為八位耳。五六二句令以事思者。五中、如欲殺張、王人替處是境差、心復轉想謂為非人即想差、成方便。第六、如欲殺張、王人替處、心作李想、還成究竟。言互差者互即是俱。承上第五故云即此。
七中出血一罪永無根本。境強緣差事不究竟、心境無改。』
一三全是想差,第一個第三個都完全是想差,第二第四是什麼?第二第四是境差!所以在這個想差當中不算,這個地方全是想差,五六心境兼差,那麼本門!本門就是想差,只收四句哪四句?第一第三第五第六,所以說二四屬前境,第二第四是屬於前面的境差,不在想差當中;七八即境想初句,七八什麼叫即境想初句?人、人想!境是人,然後人想,所以這個都不差,故此四句皆非科意,句法相從故為八位耳。本科當中這四句不包括在裡頭,只是要說明這個句法,他上面說句法相從,我在這裡已經跟大家說過了,就是我們觀察一個問題,把它全面的立出來,那整個的境界不外乎如此,然後你在這個裡邊一一的配置,使事情絲毫無漏,然後絲毫無漏了以後,在這個裡邊再抉擇,哪一些擺在境差當中?哪一些擺在想差當中?哪些是有,哪些是無?因此經過這樣的嚴密的演繹,觀察以後,我們對事理種種心境等等,能夠絲毫無差的瞭解,於是整治去行就一點問題都沒有。
那麼在這個地方停一下,停一下休息幾分鐘,下面我們繼續下去想差,那個想差當中看那個第二段,
戒疏續云『就此想中。或有從輕向重。如殺盜畜生、轉想向人者是。
就此想中,這個前面不是個想差嗎?或有從輕向重,如殺盜畜生,轉想向人者是。那麼想差當中,就是心裡面有的想差,本來是輕,經過這個一差變成重,那麼他舉一個例子,像殺或者偷畜生的東西,那麼這個轉想向人呢,就從輕向重。我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說我本來要去偷一個東西,本來這個東西是畜生的,屬於這個畜生的,那麼我到底偷的時候心裡想想,嘿,這個弄錯了這是人的,但是我還把他偷回來,就是這樣,所以那個時候叫轉想想差,這樣的想差的話本來是畜生畜生想,然後你去殺也好偷也好這個罪比較輕,現在這個境並沒有動,然後想差你把他看成人的東西,人的東西而去由於這樣的想差的話呢!比本來的罪重,所以從輕向重。
進一步下面,
或從重至輕。即反上句是。
上面瞭解了下面就瞭解了,第三呢!
或互轉者。如彼婬酒、俱是正境、想疑或生無非究竟。』
那麼互轉或者是前面那個畜生想人想畜生,像婬跟酒那不管,那個都是正境,所以這個後面會告訴我們,為什麼有的是重有的是輕?所以或者這進一步想差了,從輕到重,或者從重到輕,或者不管怎麼轉,都是想差的部分。再下面呢!
1.6.1.6 疑心
戒疏云『第六疑心方便者、相對義張八位方盡。
這個疑心跟想心差不多,可是想心是決徹的,疑心就是除了這個以外,範圍比較廣,同樣的分出這樣的八種情況來,哪八種情況呢?我疑他、他疑我方便,下面呢!我疑他、他疑我究竟,這個一二三四。再下面呢,自他俱疑方便,自他俱疑究竟,五六兩位,最後呢,自他俱不疑方便,自他俱不疑究竟,七八兩位,這個八位現在我們把文看一下。第一個說
我疑方便。人非人疑也。
我懷疑他那個這是方便,人非人疑,這個什麼情形呢?那麼這個行事鈔上面有這麼一段說,譬如說我要去殺他,殺是我是行殺者他是我所對的境,那麼那個時候起了疑心嗯!到底是與不是呀?是是不是?那麼如果說想心的話,我想那麼跑的去那一下就下去了,疑的話對不起到這種情況之下,想了一想或者疑起什麼?這個疑心不絕的話為了避免他這個心就停止了,這種情況叫我疑他,只停在方便當中,所以說人非人想這是一種。還有呢!
他疑我、方便。
什麼叫他疑我方便呢?說別人來懷疑我,
身現妄語相、前疑不了是。
他懷疑我然後這個時候方便,譬如說我要騙人,騙人的時候不是嘴巴說我呀!用身體來表示,他問我:你看見沒有?然後我做一個動作似是而非,弄了半天他也並不瞭解我到底表示些什麼?所以這是他懷疑!他弄不清楚呀!這種情況是前疑不了,所以這是他疑我但是這並沒有究竟,所以是第二。第三
他疑我、究竟。我疑他、究竟。
就是上面這個,他疑我、我疑他都是方便;現在呢,他疑我、我疑他都究竟,這個是什麼狀態呢?
如口造語業、但使言章了了、不問自他疑也。』
就是說我嘴巴上面來說妄語,我騙人,結果我騙人,假定現在說一個比喻來說,我現在作了什麼了,佛門當中通常說證果,或者什麼等等,譬如我們現在說來騙人吧,在世間來說,我是一個身份囉!就是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是騙人,是不是這樣呀?我是騙人,所以我嘴巴裡說出來的是我是某人,我的言章了了,那麼旁人那個對方聽見了,但是他懷疑我,這個他到底說的對不對呀?是不是他疑我呀?清楚不清楚?但是他疑不疑沒有關係,我要說的妄語是不是說究竟了,他也聽清楚了,那麼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他疑我究竟,還有我疑他,我也跟他說這個話,說完了以後我要騙他,我就心裡想,到底他相信不相信呀?這個我疑他,但是不管他相信不相信,我確是要把這個話說得清清楚楚了,所以我疑他也好,他疑我也好,這是口造語業,但是言章了了是不問自他疑也,這個都是究竟。那麼下面的行宗的解釋就容易了。
我們再看戒疏續云很有意思!
戒疏續云『上四句單疑也。今此雙舉、何者是耶。
現在上面那個疑心當中,疑心當中我所舉的舉了四句對吧!四句!如果說像八位當中的,下面的這個另外的四句自他俱疑方便究竟,自他不疑方便究竟,說上句那那那這個雙舉應該怎麼辦?所以他就下面緊跟著說,
自他俱疑、成方便。如身口互造也。
然後下面自他方便,
即成究竟者。妄語言了也。
最後,
自他俱不疑、成方便。如出血在佛也。
最後,即成究竟者,應該還是說自他俱不疑。
即成究竟者。一切戒是也。』
那麼就是雙舉這一個,那麼我們把那個雙舉的也說他一說,什麼叫自他俱疑成方便呢?那就是像身口互造,就是這樣。這個身口互造,你們能不能舉一個例子來說一說,什麼叫身口互造?我現在說一個比喻,他那個上面不是說身口互造嗎?就是說本來說妄語要嘴巴講,現在我用身口,身來表示,就是這樣!也就是他這樣,我去騙他一下,表示一個動作我想騙他,那個是身口互造就是身造語業,換句話說,身造的口業,結果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表示了,他沒有弄懂,他沒有弄懂,是不是他疑我,是吧!第一個,還有呢,我想,嗯,他到底弄懂了沒有?是不是我疑他?在這種情況之下,不管這兩個什麼都是方便,都是方便。
下面呢,自他俱疑成究竟者,同樣的妄語言了了,你不是用身造用嘴巴說出來,我說出來,我我這樣譬如世間來說假如我是個騙子,我就告訴人家說嘿!我是個警察,我是個什麼官,那麼我想騙人,這個妄語說的很清楚,對方也聽懂,但是聽是聽懂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我也說清楚了,是不是言章了了?但是他懷疑我這個傢伙!到底是對不對呀?是不是他疑我?然後我也懷疑嗯!聽了他到底信不信呀?雖然我想騙他可是我懷疑他,當然還有其他的內涵噢!其他輾轉的內涵不細說,這個兩種情況之下自他俱疑,但是我說出來的話,他是清楚明白的瞭解了,所以這個是究竟。
那麼自他俱不疑,成方便,如出佛身血。就是這樣,尤其是害佛,我也曉得這是佛,佛當然是,都不疑,那就像這個,那永遠這個是永遠只有方便。
最後自他俱疑即成究竟一切戒就是這樣像前面完全一樣,那麼這個就是疑心,如果把想、疑兩個配在一塊兒一配對,那這個裡邊你就很清楚了,實際上真正臨時的時候,我們應該把這兩個狀態都放在這個地方,這個心裡面經常這種情況會出現,經常會出現所以這兩樣東西瞭解了那就對。
1.6.1.7 善心息
那麼這個緣差不成章當中,最後一個闕緣者,叫善心息。
《戒疏》云:『第七善心息方便者,如欲造罪,身口雖發,未鄰究竟,忽起善心便止前業,壅礙不暢但居方便。』
我們看一下下面的解釋,
行宗釋云:『初正明。鄰近也。云忽起者或因他勉、或遇勝緣、或思佛戒、或畏因果。若非此類、善心寧發居廣西者前心中罪。』
正式說明什麼是善心息?說鄰近者,鄰即近也!忽起者或因他勉,或遇勝緣,或思佛戒,或畏因果,若非此類善心寧發居方便者前心中罪!那麼在這裡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說什麼叫善心息呢?譬如我們本來要去犯一個罪,那麼已經腦筋動了身口也開始,去譬如說我要想去殺人要去偷東西要去騙人,這樣那個時候跑到路上面還沒有把這件事情完成之前,還沒完成之前,那麼未鄰究竟,換句話說,你要殺,還沒有完成殺的究竟,盜等等都是如此,忽然生起這個善心,因為生起的善心哪!所以就不再犯那個罪,所以便止前業,那個只停住在前面那個起因在方便當中,那麼這個因他上面說或因他勉!別人的勉勵這樣,或遇勝緣!或者遇見一個特別的譬如說我們要做一點壞事,忽然之間遇見我們心目當中景仰的現在哎呀!不行不行!不行不行!或者普通的一個朋友他來一勸我心裡面,或者想到哎呀!我是受了戒的人,啊!這是不可以!也許忘記掉了也許這樣或者想到因果,那麼這個所謂有善心一啟發於是造罪的這個究竟就終止了,但是前面起心這個罪所以前心,單單那個前心那個前心部分的罪。
戒疏續云:『問:此乃善心生、今何言息?
說叫做善心息,那個明明是善心生起來了,你怎麼叫善心息呢?他有個回答,其實這個回答前面在113頁境強當中已經回答過了,對吧!這個境強不是罪緣,因為境強,所以使得你不能成就欲造之罪,停在因當中,所以稱這個並沒有造罪闕緣,這個叫做境強,現在由於善心,止息了我們造罪,所以這個闕緣叫做善心息,現在看回答,
答:實如來問。向若不生、惡必趣果。由此善心能息惡 想、即所息處號為方便。
又如律文、捨者中罪。捨時非罪。由能捨故、前惡不至後果、故號前因為方便也。』
回答說,是的,就正如同你前來提出這個問題,是善心生,不是善心息,假定這個善心不生起的話,那個造惡呀,一定會造的究竟。單單那個因,沒有東西終止它,這個惡心會造成這個惡果,由於現在這個善心生起,能夠止息這個惡念,於是是所息這個地方來,說稱它為叫善心息方便。下面舉例,又如律文,捨者中罪,律當中很多說捨是中罪,捨不是個罪呀?由於能捨前惡不至後果,所以就稱這個前面不至果的因,稱他為方便,故號前因為方便也!那麼這個是善心息。
行宗釋云:『二釋難中。此即善生惡息、於義易知。欲生下答、故皮為問。 答文為二、初正答。
又下引例。能捨則同善生、所捨可類惡息。』
到這個地方為止,關於闕緣不成所立出來的相,七種一一都說明,這個七種相,就是善心息當中第一節的顯相。第二節叫做校量,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