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3月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27
28
30
31
 
 
 
 

備覽 頁/行  P136-L10 ~ P138-L12

手抄 頁/行  8 P290-L4 ~ 9 冊 P19-L5

音檔 起訖     64B_1332~65B_0052

1.8.4 教遣

兩樣東西,第四節教遣分成二部份,教跟遣。這兩個我們也分開,在平常我們一般教遣好像分不清楚,錯誤也分不清楚,在此每一個地方都分的非常的明細,我們看先講教人,

1.8.4.1 教人

戒疏云:『先明教人。言婬戒者、自作成重。教人為非、樂染前人、於我無預、不得同犯 。』

教人這件事情這樣,說婬戒自己作的話,那是成就的根本重罪,教人去作的話,那不是,因為教人去作的話,婬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染污心,好樂貪著,既然教別人去做這件事情的,這個好樂染污跟教的人沒關係,而是被教的前人,所以跟所教的我呀,不相關,那既然不相關,那麼不算犯那個根本的重罪,所以

行宗釋云『初婬中於我無預言能教人不預其樂也。』

教的人不會參與,不會得到婬這個欲樂。

戒疏續云:『殺盜二戒、過通損益。自作教人、損境暢思、期契相同、彼我同犯。

殺跟盜這二個戒他這個過錯分二個部份,一個損一個是益,損人益己!這個殺盜兩個都是損人益己,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作也好教人也好,那麼在此對於所損害的境,以及行害的這個人,所以損境是被損的,暢思是行害的人,啊!滿了自己的願,跟所期望的一樣所以彼我同犯,能教所教兩個人都犯,不過下面有一個說明在什麼情況之下開什麼情況之下犯?那就論那個剋漫!下面先論剋第一段,再下面最後一段論漫。我們看剋的那一段,

或能教者剋所使意異,或時節早晚坐立乖契。或互顛狂捨戒、緣闕。但有少差,於此犯法,教者不犯。

那麼能教的人說這個教人呀!他是專有所對,這個時候他譬如說舉個例子,教某人說你什麼時候去殺,不是這個時候不要,這個有他的原因,還有呢!時節早晚坐立乖契!說他坐在那裡可以別的不要,或者立要殺坐的時候不要殺,那麼這是一種狀態,那麼最後他去殺的時候,跟教者所指的時間不一樣,或者去殺的時候,那麼這個被殺的這個人行動不一樣,那麼大家會想那個坐立有什麼不同?你們說會有什麼不同呀?他去教殺這個人!說這個人坐的時候不要殺立的再殺,你說教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有沒有什麼差別?驟然一看好像沒什麼差別是吧!那麼現在我舉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告訴那些人,你要好好的聽規矩噢!坐在那裡不能動就是這樣,然後我離開了那些人違規站起來了,如果是一個暴君的話就告訴人家,你站在外頭看著他,他坐在那裡規規矩矩不要殺,站起來就把他殺掉是不是這樣?說這個時候懂不懂這個意思?所以他觀察事情就是這樣,所以被教的這個人跑的去不管三七多少通通把他殺掉了,是不是這樣呀?所以這個教者跟受教的人兩個人一起是不是一樣不一樣呀?現在懂不懂?所以他那個剋心剋漫之間的不同也是在此,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時節有早晚,然後立坐乖契。

還有呢!或顛狂捨戒,就是說在此一定有幾個條件,就是說教的人一定是有戒的,就是這樣我受了戒了教人家才犯戒,如果我沒有受戒的話那沒有犯戒那個罪呀!所以說如果說是教的人,能教的這個人哪!捨了戒了,那麼受教的人雖然殺了以後殺是殺了,殺業是我有可是犯戒之罪我沒有,因為我已經捨了戒了,清楚不清楚?所以說這個捨戒,還有顛狂!能教的人心裡面本來教他自己心狂了那麼能教的人那個時候狂亂了,所教的人雖然是殺了,這個能教者也沒有,什麼叫互顛狂呢?前面說的都是指能教者,現在受教人如果被教的人哪!他同樣的也是這樣心狂亂了,我本來教他去做這件事情,他心裡面不狂亂的時候一定照著我的意思去做,心狂亂了照不照我的意思?他完全為狂亂所使!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他捨戒了這個同樣的情況,啊!這個也是一樣,所以他本來大家都犯他捨了戒了他就不犯了,所以在此就說彼我同犯,還有一個闕緣!所以上面說時節的早晚坐立乖契的話,這是從所教那一面,顛狂捨戒等等的話二方面說,但有少差於此犯法教者不犯!在這種情況之下差了那個教的人不犯,

漫心無寄、隨作相應、皆名為犯。』

這個漫心的話那就不!本來你說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叫你去殺,他只要殺了那好,就是這個剋漫兩個,教人的時候而論。那麼下面這個行宗解釋看一看,

行宗釋云:『二殺盜中二、

他又分二部份,

初通明犯相,損益者謂損他益己,以婬唯適己而非惱他,

所以這個說明婬跟殺盜不一樣,那麼這個

殺盜兩兼故通損益。

第一個,

或能下二別簡剋漫。初科中,或時等者且列五異,時節坐立緣闕此三並約所教,

然後呢,

顛狂捨戒,則通能所,故云互也。

能教所教,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

問:如教殺坐人,彼立即害,云何非重?

那麼他就問本來教的人,教他坐在那裡,殺掉他立起來不要害,那麼現在他立了,也害了,怎麼也應該是個重囉!那麼

答:既云剋心,能教應言,見坐可害,立不應害。

剛才我已經解釋了就是這種狀態,我說的是坐他現在反過來道理完全一樣,所以這個

此則不犯。若不指定,同下漫心。時節早晚亦同此釋。 此明漫心者即不定早晚等也。』

這個很容易明白,那麼這個教人當中的殺盜。最後一條

戒疏續云:『大妄語者,自說成重,教人稱聖,名利擁彼,於我無潤,故不同犯。』

這個教人說大妄語呢,自己說是成重罪,教別人稱聖,說告訴某人說,你說你是聖人,這個情況之下,這個名利屬於彼的,跟我沒關係,所以教的人不犯。下面行宗裡邊的解釋,

三妄語中。問文云:教他不犯者,如教他稱己,自得名利,豈不犯重?

因為前面這個教他是說教某人,你說你是聖人,所以他現在問說:嘿,他假定說教他說,某人哪,你告訴別人說我是聖人,那這個時候我不是自得名利嗎?這個不是犯了重嗎?他回答說,

答:此落後遣,非此所明。

這個時候叫「遣」,就是分出教跟遣,這個遣在後面,現在這個地方教是教,在教裡邊並沒有說遣那個內涵,所以下面看那個遣是什麼意思?遣人是派,差遣別人代我做相應的事情,教是教他做,他自己怎麼樣去做的事情,這兩個不一樣。現在我們繼續看一下那個文,下面那個文一看清楚了,否則單單在這個上面說不大清楚,這個文當中把事實舉出來,我們就很容易瞭解「教」「遣」兩者的差別。 

1.8.4.2 遣人

戒疏云:『教者利己義疏、遣者向己義親。

教,對於自己的利益,這個重點並不在利益自己,所以利益自己的內涵內義比較疏遠;遣呢,派別人給我謀利,這個主要的目標就是為自己的利益,

何以明之?

怎麼說呢?

且如戒中。遣人就己行婬、遣人說己得聖、利樂是我、犯齊究竟。殺盜兩戒無有遣義、故非所論。』

所以說遣人!派人到我這個地方來,教人!這個律當中教人跟自己行婬,或者派遣別人說我得了聖果,那個時候這個利樂都屬於我的,所以只要犯了那麼都成究竟,殺盜兩戒這個沒有遣這個道理的,所以說故非所論。我們看行宗的解釋。

行宗釋云:『初分示,何下推釋可解,問殺盜何以無遣義耶?

那麼這個回答說,回答告訴我們為什麼殺盜沒有遣?遣是遣人殺己!沒有說教人你來把我殺掉,沒有這個!就是有的話叫罪不至果,什麼叫罪不至果?假如說派人教人把我殺掉,我之所以感重罪這個命還在,假定是我教了人了我這個命失掉了,這個沒有根本重罪是吧!所以他教了,他不殺我,那麼也沒有根本重罪,殺了我,把我殺死了,我命斷掉了,這個也不成根本重罪,所以說

答。遣人殺己、罪不至果。豈有令他盜取我物。是則婬妄二戒,遣重教輕、殺盜兩戒,有教無遣。』

遣人殺己這個罪呀,不會得到這個根本的果罪,還有盜呢,豈有令他盜取我物?哪有說,嘿,你把我的東西偷走,有這樣的事情嗎?當然不會!這是為義理兩件事情呀,所以說是則「婬妄二戒,遣重教輕,殺盜兩戒,有教無遣」。由這個地方看起來,婬戒跟妄戒,遣重,遣是為什麼?利向己,教的話利跟自己疏,所以比較輕,那麼殺盜兩戒的話,只有教沒有遣,這個是第四節當中,論教遣這個二段。再下面

1.8.5 重犯戒

這個第五節,重犯戒,它有很特別的意義,我們先看一下那個小字,

此節文中重字,有平呼去呼二別,宜細分之。平呼者如重犯是,去呼者如四重戒是。

換句話說這個重字,念平聲跟念去聲,重重是不是不太一樣呀?這個地方注意噢,平呼者如重犯,去呼者如四重,這個重戒的重是去聲;重犯,又犯一次,這是平聲,這兩個不一樣,那麼現在在這個裡邊哪,四分律講這個是重犯,十誦律講的是犯重罪,這個要分開來,我們看一看,

《事鈔》云:『若論重犯,律自明斷,隨犯多少一一上罪。婬眾多重犯,餘盜殺妄重犯亦爾。』

律當中個別的說,隨犯多少一一都是上罪,看那個資持,那個如果律的話那是重犯,這樣,現在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重犯有二,一同名之罪謂四重互望、二同種之罪謂四戒各論,上通十誦、下局本宗,文約四戒各別論重、即明今宗同種之義。』

這個「重ˊ」跟「重ˋ」有兩個,「同名之罪謂四重互望」!這個應該念重ˋ,名字是同的都叫做重ˋ,殺也是重ˋ、婬也是重ˋ、妄也是重ˋ、盜也是重ˋ,殺盜婬妄這個叫重ˋ互望。二呢,同種之罪那個叫重ˊ犯,同樣的譬如說盜,盜了一次又犯,盜過五錢又犯,這個是重ˊ犯,謂四戒各論!個別的論。所以上通十誦,這個上面這個律上面的十誦律是講他的重ˋ,然後四分律下局,重ˊ犯的是四分律講的,文約四戒各別。

南山律在家備覽 65A

文約四戒各別論重、即明今宗同種之義。』

現在我們這裡談的就是重ˊ犯,重犯就是四分一宗,同一種的盜就是盜,婬就是婬所以這個重ˊ犯跟重ˋ犯不一樣噢!現在這一段我們就看一下

事鈔續云:『此說別解脫戒、由境緣別、得戒不同。故後犯時、還隨別犯。

那麼他先說這個重ˊ犯等等指什麼呢?是別解脫戒!為什麼叫別解脫戒?就是個別個別的!因為每一個戒,他所對的境等等哪,所緣的狀態,不太一樣,個別個別的,所以得的戒也不同,得戒的戒體也不同,犯的時候隨行也是不一樣,那麼這個裡邊從能得的這個心來說是一樣,從所緣的境來說就不一樣,所以這兩個我們要瞭解,所以後犯時,那都是從所緣境來說,說還隨別犯,一定是緣不同的境,那麼那個時候才談持犯,

如薩婆多云、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

實際上就告訴我們這個戒的根本不一樣,發戒!一定是一時發一切戒,說受得的時候你要受的都是,犯的時候不會所以平常我們要瞭解!瞭解了這一點哪!如果偶然犯一個罪的話,其他的部份還是望即無損,我們努力,這是這一科特別告訴我們的,下面舉例

且如婬戒、女人身上發得二十一戒、男子身上得十四戒。餘法界中男女亦爾。

那麼這個要說一下,婬!不要說四重當中婬盜殺妄等等個別個別,就是單單一個婬戒吧,你看這個女人身上,單單那個女性身上,發得二十一戒,這個二十一戒怎麼講?那麼男人身上呢,得十四戒,如果要瞭解這一點呢,我們就看看前面的80頁,先看80頁,回過頭來一看就清楚了,80頁上面,看噢,就是這裡南山律,這個看那個表上面說五戒,然後八戒,然後81頁上面又是個五戒,每一個說五戒共得十五戒,然後已得得三十五戒、得二十七戒、得六十三戒,有沒有看見這個?這個前面都已經說過了,如果說前面這個地方有不太清楚。

我們回過頭來,今天翻到138頁上面,我再來解釋一下,再來解釋一下就懂得了,什麼叫發得二十一戒?我們隨犯一戒,都需要幾個條件,境,換句話說,事,意樂、加行、究竟,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說人!這是個女人,這樣的話說起婬,然後有起心動念,是不是這樣?那麼心動念的話呢,不外三毒,貪瞋癡三樣東西。還有所對的境,不僅僅是女人囉,女人身上有三個,大、小便道、口道!男人身上呢!這個只有二個,口道跟便道!這個小便道沒有,那所以男女兩個的不一樣,所以女人身上從三處,這個境有三處,男人身上只有二處,所以這個境不一樣,那麼心呢!心有瞋有貪有癡這個是三毒單,還有呢!有貪瞋有貪癡有瞋癡,這個是一個時候有二種心情,所以加上三樣六個還有一個呢?貪瞋癡!一念具足,是不是這個心意呀!有七種狀態,所以境是有三個女人身上,心是有七種,三七二十一,所以這個女人身上得到二十一戒。

男人身上呢,就除掉這個二處的話,二七十四就是這個,所以其他的男女都是,所以現在呢,犯的時候貪心犯了,那個瞋沒有犯,這樣我們不起瞋心呀,實際上這個真正細論的時候,這個有關係噢。不過我們瞭解了這個,他有他的不同的地方,業!整個的過程當中,一定是離不開貪瞋癡三境,對吧?所以現在貪跟瞋就是不一樣,這個是在這個業道當中,我們曾經仔細說過,所以這個地方,

今或貪心、犯一女一道、但名汙一婬戒。

現在以貪心犯了這個女人的一道,但名污了一個婬戒,這個二十一戒當中,一個犯了,

自餘諸婬、戒體光潔、無行可違、稱本受體。』

這個是上面說。現在我們下面的解釋也看一下,

《資持釋》云:『初敘宗意。律儀從境故名別脫、道定從心即是總脫。

那麼這個別解脫,是對著定共戒道共戒來說,定道二戒都是以心來持,別解脫是對境來說,心的話是總的,自己的心緣一切那麼別解脫戒以心緣那個境才能夠談戒,所以兩個總別不同,

如下引論委釋二、

就是上面這個文引《薩婆多論》仔細的解釋,

初舉文。

就是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這一些,初舉文

受是懸擬,故可總發。

受戒的時候,懸擬就是說懸法界為量,絲毫誤心都不容易存在,說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持戒,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一定是總緣,緣於事先預防,故可總發,

犯是臨境故唯別犯。 且下二歷示、

那麼下面的且如婬戒舉例!根據這個事實來說明,

初明總發。文中別舉婬支以明、餘可例顯。

其他的都是,

婬境約道、女三男二。婬心三毒、三單三複一具。隨緣間起、

因為所對的境相不同,心情不同所以這個七種都不一定,

以心歷境、故發多戒、

不同的心,在不同的境界當中,內涵不一樣,

如文所列。今下明別犯。』

這上面說得很清楚,那麼瞭解了這個,我們再看這個祖師告訴我們的,所以菩薩祖師都告訴我們。

事鈔又云:『世中有人,犯一婬戒,初乃惶攝,後復思審,謂言失戒,遂即雷同,隨過皆犯。豈不由愚於教網,自陷流俗,焉知但犯一婬,諸婬並皆不犯,餘殺盜等,常境儼然。』

這個就是祖師的佛菩薩的慈悲給我們的教誡,這個世間有的人剛剛開始只犯一個戒,犯了一個戒以後心裡面就覺得惶恐啊!自己覺得犯了戒犯了戒,後來一想我已經不是受了戒了,受了戒好那就算了就是這樣,於是這個什麼東西就亂來了,“遂即雷同隨過皆犯”,跟著別的都來了,這種情況很可憐,所以說他豈非由愚教,豈不是對於教理這個教網呀!教網的意思就是教像網一樣非常的細密,由於不瞭解,隨著流俗這樣去做,那是一個很可惜的事情,要曉得這個但犯一個婬戒呀,雖然這個時候完了,乃至於其他的還沒有犯囉,這個單單女人身上有二十一戒,男子身上十四戒,你現在只犯一道一境!所以單單那個婬如此,其他的殺盜等等更是光潔無損,所以這個地方就策勵我們策勵我們不要呀!

繼續下去是重ˊ犯,那個138頁上面的最後一段,前面這個第五節重ˊ犯一共有四段文,前面三段講過現在看文

事鈔續云:『故同法之儔,理須明察。 若先嚴淨識,託對五塵,欲染不生,由前方便。 若先非攝慮,對境不能不犯。既犯業成,必須無覆早懺,還成本淨。』

這個最後一段,就是也可以說,除了這個理由,勸告!勸告策勵,這個重ˊ犯戒的最重要的重點就在這一段當中,上面已經說過,這個別解脫戒的特徵,他是別別對境,如果論持論犯,當然我們如果很好的持那是最重要,那麼這樣的話,可以一路上去,中間沒有一點委屈,沒有一點自己的受苦,那麼如果在修行過程當中,不幸而錯差,而這種錯差,如果我們深一層去觀察的話,對於一個普通任何一個人,從最開始走,走上去是無法避免的,無法避免的,凡夫之凡夫就是這個樣,否則就有天生的聖人了,當然從這一生看有的人喔,很好!那是因為他已經修習多生之故。那麼瞭解這個道理以後,對我們有一個極大的策勵,我們瞭解了這個層次,以後就不會自暴自棄,或者是萎縮不前,只要照著次第一步一步的來,自然問題都可以解決,現在我們最困擾的一件事情,實際上就是這種,或者萎縮不前先歎難,或者是自暴自棄,所以前面特別的說明這一點,經上面很多地方,我們釋迦世尊一再跟我們說,他本人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這個樣,無始以來從惡道當中一步一步上來,乃至於說彌勒佛是當來下生等等都是這個樣的,那麼因此說萬一為習染所使,那麼到那個時候出了一點問題的話,那這一個問題錯趕快警惕其他的努力,所以在此就特別的告訴我們,這個修行一方面靠自己一方面靠團體,唉!這個善知識是絕端重要,這個團體當中尊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所以這個地方是特別重視周圍的人同法之儔,我們一同秉受這個戒法,然後如理的依教隨行的這些,這個應該理須明察!對於上面所說的道理,應該有很正確的認識,仔細觀察然後檢查身口,那麼這個時候呢,就有二種可能,第一種如果做的很好,做的很好,那麼這是什麼狀態?萬一不行該如何?那我們現在看,如果說事先非常嚴禁的防範,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先嚴淨識!那個非常嚴禁的使我們的內心能夠淨化,保持得很乾淨,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是面對五欲塵境,可是這個時候「欲染不生」,那麼他怎麼樣才能夠產生這個效果呢?說「由前方便」。

這個前方便可以分成二個,通常說前方便,說犯戒有前方便,持戒也有前方便,那麼這個前方便呢,有近有遠,遠的話就是我們初機第一步開始,努力一直做下去,都叫前方便,近的前方便呢,時時刻刻把這個正念提持在這個當下,如果這個正念提持的時候,那就不會犯。在此我們不妨回過頭去,想一想這個持犯的特徵,如果大家記不住可以翻前面90頁上面,所謂止持作持止犯作犯,那個止持怎麼說呢?「方便正念護本所受」,記得吧!這二句話要牢牢記住。這個一定是事前有種種的方便,然後由於這個方便,時時刻刻把心念把準,這個正念!然後由於這樣的正念才能夠保護我們原來所受的戒體,使他光潔無犯。那麼這個防止的功效呢?所以禁防身口不造諸惡,這個是特點,至於說怎麼防法?那更前面就是在這個持犯一章一開頭的時候說明,乃至於前面戒體的時候,最後說法體行相,說戒行的時候都說得很清楚,所以戒行是既受之戒,這個是在前面P.83上面正明隨行你們看一下,我們重新回過頭去再去溫習一下,什麼叫戒行?這個整體的來說,換句話說,持戒主要的內心上頭的這個狀態,既受此戒秉之在心!心心唸唸在心裡頭喔!我現在是受了戒的人,我既然要離苦得樂,而現在也知道了離苦得樂的方法,那一定是戰戰競競努力放在心上,這是自己的事情呀!

所以說正規的了知,我們總說,唉呀,這個修行很難哪!修行很難哪!所以不要說佛法裡邊,說世間,譬如我們現在的 國父孫中山先生,他也說真正難是難在哪裡?難在知呀!這個知道真不容易呀!所以說知難行易,如果我們真的知道了以後沒有做不到的,所以現在好像總覺得知道了很容易,做,做不到!那是並沒有正確的知道,如果我們正確的把那個瞭解得很清楚,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呢!所以說瞭解了說,噢,原來我這個出苦得樂是這樣,為什麼做不到?說來說去還是要想快樂,怕苦!如果你曉得這樣去做的話,對你只有苦沒有快樂的話,那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呢?所以真正重要的,還是對苦樂的真相不知道,那麼這一種都是教裡邊告訴我們的。

所以說他下面說必須廣修方便,那個時候你要修種種的方便,方便就是說這個教跟行兩樣東西,我們現在所瞭解的都是一片,去和隨順自己的無明,根本不知道究竟真相,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做不到,而是不知道,要想知道,那好好的去學,那麼這個時候又不瞭解學對我們的價值,隨順著習氣,所以我現在的瞭解,確確實實,真正難的難在這個知呀!所以常常舉一個比喻,我們現在很清楚,地震下來,房子垮的非把我們打死不可。地震,不要教你的拚命逃出去都來不及,這個是一個簡單的事例。所以當我們真正的瞭解了,我們這樣去做的話,非受苦不可,那眼前這一點點的這一點苦呀,那決定擋的住。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問題都在這個上頭,前方便。

現在這裡一句話不細說,是因為什麼?因為前面都講過了,所以這個整個的過程當中,前面是後面的必然經過的次第,在此不妨停一下,所以我們學的過程當中都說聽見了就算,聽見了以後,前面一定要再三思惟觀察,然後在生活當中,由於不斷的觀察的結果,你能夠處處體會,那跑到後面隨時用上,要不然聽的時候覺得,嘿,很好!有的,弄到後面的時候,看見一個前方便,嘿,覺得有影響。對呀,前面說過那個前方便,究竟前方便是什麼?那自己含糊。好一點的回過頭去翻翻書,看見還曉得他,可是真正用就用不上,既然用不上,你就能夠拿這個前方便來保護本受的戒體了嗎?這個不是本文所說。但是對我們目前我覺得非常重要,我一向我就犯在這個地方,錯在這個地方,唉!弄了很多,瞭解了,看了很多書,可是用用不上,後來才發現原來毛病在這裡,所以簡單的說一下,假定我們受之前,以及受了以後,努力在這個上頭做,那這個做是方便,好好的學好好的觀察思惟,然後能夠提持正念,在這個情況之下對境的時候,那自然而然他這個正念現起,絕對沒有犯相。

因此這個事前的準備,對當時的境來說叫「前方便」。反之,如果說你沒有這個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就變成犯戒的前方便!剛才說作持剛才說止持,我們不妨看看作持怎麼辦呢?勤策三業修習戒行!也是一樣這個完了以後你要去努力呀!那要怎麼辦?要精勤的策勵自己的身口意,這個佛法當中的精勤,不是說我一天到晚忙的要命,不僅僅是忙,是忙的對不對?幹什麼呢?去忙這個去修去習!不瞭解的使他瞭解,瞭解了是不斷的努力學習,從這個學習當中還要去行持,於是這樣的話由於這個的學習生起了這個學習相應的善法,那麼這個是有善起護,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學戒持戒應該做的事情,假定說做不到那變成下面反過來了,所以他說「若先非攝慮,對境不能不犯」。假定事前我們沒有能夠像上面所說的攝心在正念上頭,攝心在認真的學習上頭,不但是學習而且是善巧思惟觀察,那麼如果做不到的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對境的時候是不能不犯!絕對不可能,儘管我們現在聽懂了如果不是這樣努力去做的話不能不犯。

最近有幾位同學就問我,唉呀!怎麼用功怎麼用不上呢?我聽了分二方面,一則很高興覺得他在用功了,一則自己覺得,唉呀,始終這個真正的訣竅何在還沒摸到,不過至少肯用功了走上去那就對,現在我們正做的就是這個,不斷的摸上去你不斷的摸摸摸嘿!慢慢的有一點樣子了說相似最後正確,所以說如果不經過這樣去做的話,那一天到晚在隨順著無明,儘管我們拚命的看書那是增益自己一種名相思辯,去磕頭磕了半天以後的話,這是一種情形的練習,打發時間,不能說他沒有用噢!種善根這還是有用,這個我們要瞭解,可是要現在當下準派用場,這個派不上用場,所以他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現在我們正學的,那就是學這些,講的佛法就是在心目當中一心去緣,緣了以後,然後去認識我們對境的時候這個心裡狀態,然後依法把這個心裡狀態怎麼去淨化,整個的來攝持自己的內心遠離這個,假定沒有這樣做的話,那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染習氣非常強盛,那麼一定跟著他走,所以既犯業成!那麼犯了怎麼辦呢?那個時候還來的及噢!還來的及噢!所以犯了業成了,要必須無覆早懺,這樣才能夠還成本淨!仍舊可以恢復根本清淨的,而正規說來,初機修行的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的,絕對不能說,受了戒了,不二過!只有孔老夫子門下這麼多的人,能夠不二過的只有一個人,那後世稱他為佛聖,實際上他是個聖人再來,就是個聖人再來,這一點對我們是極大的,告訴我們不要怕!我們就是這個樣,你只要肯努力,那自然一步一步的上去,所以在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如果是說「託對五塵,欲染不生」固然好!但這是我們的目標,現在怎麼辦呢?「既犯業成,必須無覆早懺」,趕快懺悔這個,懺悔還有一個不要覆藏噢,要使他「還成本淨」,那麼這個懺悔後面會細講。

「無覆」,兩個字這裡說一說,這個無覆兩個字非常難,不是說啊,到了每半個月,那我們在這裡出來的時候有這麼懺悔,無罪漠然故!那麼好了可以了,不僅僅是如此,這是很粗顯的戒相,通常這個覆呀!是我們有知道的覆還比較好,當然知道了覆再去做的話那很糟糕,往往我們這個覆是不知不覺當中在那覆藏當中就會覆蓋,譬如有的事情做錯了自己覺得很不好意思,自然而然下一次還故意的要為了這個,就是保持這個面子呀!他總要這麼嗯!好像這麼一點,最早我一直有這個毛病就是這樣,到現在不觀察他毛病又出來了,說實在的我自己因為有這個毛病瞭解了看看,很多人大家都這個毛病,所以說我現在才慢慢的瞭解呀!子路聞過則喜!我小的時候先父就告訴我,我一直到現在為止還努力的,覺得我們聞過能夠不怒已經蠻好的,能夠喜的話這真是個大學問呀!現在人家告訴我過錯了以後,有的時候蠻聽的進去的,有的時候告訴我,我就偏不改,我就偏要這個樣,不知不覺當中心裡面就有這種,覺知的這種倒是不強噢!他自己就會有那種味道呀!自己就要保護他自己的錯誤,完了以後他就覺得,唉呀,我這個好像這麼細心,這個都是什麼?「我」在那兒自恣傷害自己,所以這個始終都是在什麼?都在這個「我」上面,都在我上面,都在這個無知上面,這個無明的真正可怕,所以這個覆藏兩個字呀,實在是要好好的深細的觀察,在這個地方說起來很簡單的一個字,我看這個文字幾十年以前就懂了,結果做了多少年,發現還停在這個門口,因此我在此特別說一說,我但願真正大家好好肯努力的同修都在這個地方呀,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好好去找。

南山律在家備覽 65B

我但願真正大家,好好肯努力的同修,都在這個地方呀,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好好去找,你要真正去找的話,一直找到什麼時候?一直找到見菩賢菩薩之前,所以這個善財童子,真的起等覺以後,他離開了,第一件是什麼?就是想,唉呀,我以前都錯了,都錯了,都錯了。他只想到錯的要改過,我們現在曉得了,錯還要把他蓋起來,這是我們的毛病所在,這是我們必須應該知道的,我之所以後面特別加這句話,無非也是策勵我們,策勵我們不要怕,這樣。這個是很重要的。那麼下面資持的解釋,我們也不妨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