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3月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27
28
30
31
 
 
 
 

備覽 頁/行  P138-L13 ~ P139-L4

手抄 頁/行  9 冊 P19-L6 ~ 9 冊 P31-L9

音檔 起訖     65B_0052~65B_2557

《資持釋》云:『初二句囑其所告。受隨一等故名同法。若下二正勸又二,

正勸當中分二部份,先持後犯,那麼我們看噢!

初示持行。嚴謂謹攝、淨識即心、五塵皆境。所謂方便正念、常擬對治也。

我們整個的修行無非都在這個地方方便正念,方便就是獲得正知見,正念是維持這個正念正知見,這兩個都是互相因待而產生的,這樣才能夠針對我們無始以來的惑業對症下藥加以治療,說了這個以後下面是歎,

嗚呼,末世凡流沈溺滋久,

說現在是末代,其實這個末世兩個字完全看人,完全看人,大體來說是,佛在世的時候叫正法,後來像法現在這個是叫末法,可是這一點對個人來說一定要努力認識,我們不要說唉呀!我現在是末法了,始終記得這個,是!沒有錯我是一個很差的人是末法,但是我要努力力爭上游,因此這二句話對我們正切,我們無始以來的沉溺呀!非常久呀!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要心心唸唸提持,千萬不要自己還為自己的煩惱保護,還為自己的煩惱申辯,好好的人家告訴我馬上跟他去學,這樣時而恭敬的聽,然後聽完了以後呀!還要思惟觀察對不對?對馬上用,不對至少我能夠抉擇的出來。所以下面說,

攝念離染未見其人。

末法的時候一般來說這個祖師也是開歎,說真正能夠一心攝持正念能夠遠離塵染哪!那很少看見很少看見!乃至於說未見其人!嘿!找不到!所以

自非宿善資熏,明師訓匠。勤求聖教,精擇良明。志慕孤高,行希清卓。時時不懈,日日如新。

在這種狀態說,除非是具足下面這些條件,什麼條件呢?宿善,宿生的善根,宿生的善根有這個本質,有這個本質來熏習自己這是裡邊的。外面呢?又加上說明師良匠來訓導我們,所以裡邊是這個外面是有這一個,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不管是若內若外,我們產生的功效,不是癡心怠慢,而是勤求聖教,勤求聖教。

那麼在這裡我們不妨想想,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我們一切修行的根本是什麼?善知識。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什麼?是不離善知識。這個最重要,反過來呢,煩惱引發的,煩惱的生因是什麼?煩惱的生因,通常總說六因當中,說第一個是隨眠,那個不談了,隨眠就是無始以來的種子,那一定無明,然後這個隨眠對境,這是總的,任何一法生起,一定這樣,下面那個事項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說這個書擺在這裡,你們大家,我曉得在這裡福智的幾位,每一個人都背的很熟,不過你後來所以這個地方要好好的努力,如果這個不瞭解,你們旁邊的指給他看,在什麼地方煩惱的生因,下面再說呢,就是非善士夫以及言教,這第三第四,換句話說,所對的境當中是什麼樣呢?嘿,對著境,那就是一個非善知識,這個我們曾經抉擇過,不是講惡友而講非善,這個裡邊是大有道理,他只要不是善知識,那都不可以。

所以儒家孔老夫子,不但是佛法唷,《論語》 上面說「無有不如己者」。這幾句話,並不是告訴他說不理他,就是說我力爭向上這個心情,人人力爭向上,那麼這麼一來的話,這個力爭向上的心,互相的策勵,本身就形成一個什麼?僧團!這是我們最重要的,這是我們最重要的!所以對著境,境當中的人是這個,然後他告訴我們的道理呢?言教!雖然下面是個串習,以及非理作意,這個是自己的,可是假定說前面你從出生開始,以後長大了,都在這個環境當中,遇見的是一個非善士夫,然後他告訴我們的都是錯誤的見解,你要想有正確的認識,做的到嗎?先入為主的概念,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煩惱的生因哪,看起來好像是第一個,一二三四五六,這個裡邊的關係是這麼的密切,一二是整個的總相,可是這個總相,通常情況之下呢,以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說,一定先在這個家庭當中,然後外面接觸的人,到長大整個的大環境,說起來這個還是個業,然後受了這個人的影響,這個人的影響,包括他的耳濡目染,就是他給我們的概念,給我們的概念就是特別的言教,我們都是受這個概念的影響先入為主,所以自己也不知不覺造成功所謂串習。

儘管這個第五項的串習是指這一生,可是這個還是受前面的影響,等到這一生的串習串習,積久留到下一生,就變成將來的隨眠,這是輾轉的惡緣,然後這些東西,都是出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明師訓匠」,然後自己也別有宿生的善根,萬一沒有,我們怎麼辦呢?那個時候我們幸運瞭解了,說精擇良明呀,這樣!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很努力的,很精確的去抉擇好的、明的,這二方面,也可以說,良朋,然後明確的認識,自己要經過抉擇「志慕孤高」。這個高是高行,這種高行在這個時候,祖師的時候,其實任何時候都是這樣,那這種人都是一世孤立的。大眾,大部份人都是混混合合的那種味道,「行希清卓」。行為,一心一意的希求呀,清淨卓越!這種狀態是「時時不懈」,一時一刻都不懈怠,所以這樣一來的話,「日日如新」。一直在改善,一直在改善,從來不受染污,所以日日如新,是這樣的狀態,那麼下面二句看

或體達前塵反求欲本、或冥心所受專意通持。

那麼這二個說「體達前塵反求欲本」是完全從我們自己反省內心上面去找,指有這樣更深入的話,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的體達,心本能什麼?心本能空,能夠找到那個體,或者冥心所受,一心一意的專心在這個所受的戒體上頭,是吧?然後努力的去勤持所受之戒,這樣的努力,能夠這樣的話呢,

故得對境蕭然,遇緣確爾翔而後集,默而識之。其猶揮手於空,了無滯矣。

能夠這樣的話呢,對境蕭然,蕭然就是蕭寂的意思,蕭寂的意思。那一動都不動,一動都不動就是這樣,所以對著境界的時候根本不動,那麼不管什麼緣來他始終就是這個樣,能夠很明確的把持住。下面二句「翔而後集,默而識之」都是典故出在《論語》 上頭的,《論語》 上頭那個翔而後集呀,那個是出在《論語》的鄉黨上面,叫「色斯舉矣,翔而後集」,說孔老夫子跟子路兩個人去,看見山上有一群雉,那個雉這裡叫做什麼?山雞。是不是叫山雞呀?野雞還是叫山雞?野雞對吧!那個野雞看見有人這樣的話,一來,他就把翅飛出去了,飛出去了以後,他不會馬上停下來,普通的鳥也是飛,野雞不大飛的,飛是飛,可是翔而後集,在那兒轉了個半天,然後再下來,孔老夫子就讚嘆:時哉,時哉!你看那個畜生,他也曉得怎麼恰當的時候,他不會莽莽撞撞的來呀。那個畜生要看清了,再來就這樣,看清楚了再來,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修行也應該是這樣,其實孔老夫子,他並不是個講佛法的人耶,這世間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看清楚了來,我們現在就是莽莽撞撞的,剛才不是說,為什麼自己要覆藏呢?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看不清楚。實際上如果你看清楚了,並不是說,唉呀,不為我自己,我為旁人,所以現在常常有的人說,修學了佛法了以後,把自己就是放不下,就是要講,好像注意這個功德,我現在越來越感覺得,就怕你不注意功德,你真的注意功德,問題一定解決,我們現在愚癡的,就是不去注意那個功德,你真的注意功德的話,你就會很努力的,什麼是真正有功德的?你這件瞭解了以後,哪有做不到的道理?

所以孔老夫子在這個上面說,你看,唉呀,你看這群野雞,他都瞭解看看清楚以後,然後再飛下來,安全不安全?我們現在是個人,我們的行為,這麼個不安全法,居然莽莽撞撞,還做的起勁,所以他「默而識之」。默而識之,是另外一段,那對這個事情,那個我不必說默而識之,我認識的清清楚楚,你能夠認識的清清楚楚了以後,當然這個默而識之,在《論語》的另外一段上面,這一段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以前看那個默而識之的,曾經找這個朱熹夫子的集註。這個集註上面,他有一段話,說這個「何有于我哉」,表示自己客氣沒有,那麼他那個集註上面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個並不是聖人最高的地方,孔老夫子還謙虛說這樣,當初我覺得:嗯,對!沒錯!看看這個學而不厭,這個誨人不倦,那個都並不那麼難呀!我以後發現這兩個難哪,難到絕頂!這個非聖人絕對做不到,我們現在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正式努力去學的,學了以後能夠不厭的話,那實在是做不到,倒是學什麼?學壞事情永遠學不厭的,學好事情就是要厭。啊!剛努力了三天以後,沒勁了,那好就這樣,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碰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不行了,真正的挫折是更應該努力去學的時候呀,所以學而不厭是真正的自利行噢!我後來看見真正學而不厭的人,在佛法當中我看見了一個人,你們猜猜看是誰呀?對,善財!善財童子,典型的一個學而不厭的人。他就是這樣。所以正因為學而不厭,結果他一生圓曠劫之因,所以我看見了以後,我無比的景仰、無比的羨慕,這我現在把善財童子擺在這個地方,我要學他,實際上這個都是佛世尊,真正的佛世尊,所以佛真正的《華嚴》是佛說的,都是加持!就佛親口告訴我們,囉囉囉,你要這樣就是這個樣,這個學不厭是好難好難哪!

然後呢,「誨人不倦」,自己學都學不好,還要誨人不倦嗎?那根本談不到。就是你能夠誨的話,剛開始的時候一股自己的熱心,好為人師,這種心這是煩惱相應的,真正為別人而去教的話,那個時候就厭就來了,我們現在不要說這樣,往往為別人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唉呀,這是別人的事情,他現在是純粹為了別人!所以我後來學了佛法以後,再去看這二句話是難極了,最後才瞭解了自利利他,就是這個,學而不厭自利,誨人不倦是利他,這兩個能夠做到圓滿的,唯聖者能之呀!所以孔老夫子說,何有于我哉!你看,到善財童子他還說,我不行我不行我不行,所以他只要示現的不是佛,那說明也同時反過來說,這兩個真正的意義,因此我記得印光大師就說的,這個孔孟的學說,這是聖人的心法,那個世間人就是看不清楚,這個地方千萬不是說朱熹等不是噢。這種所謂集大成者,後來幾百年來尊他為,所以他真正的內涵,還是看不清楚的地方,那我們想到這裡的話,我們就應該真何等的高興呀!所以假定我們能夠真正的照著上面這樣去做,然後「默而識之」,擺在心裡面謹慎的去做的話,「其猶揮手於空,了無滯矣」。那照那個要去持戒的話,就像在空當中揮手,有沒有一點障礙?不會有什麼障礙,輕而易舉。實際上也確是如此。那下面是

著鎧入陣,何所畏乎?

這個是經上的《遺教經》上的,假如我們能夠正念現起就不怕,雖入五欲之中是不為五欲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就是這個,就像著了那個鎧甲,到那個軍陣當中,不怕人家砍下來,砍在這個鎧上面,假定我們能夠方便正念的話,那對著五欲之塵不怕,這樣的狀態!下面,

然惑業未銷、生死可懼。豈唯言說、即是清昇。

啊!前面說的道理說的很高興,下面祖師又策勵告訴我們了,說喔!道理是講的很容易噢!但是要曉得現在的惑業動都沒有動噢!那種狀態當中一直跟著他轉生死可懼呀!這個情況不是嘴巴講講就是真正達到清昇的狀態呀!不是說現在講了這些東西那內心就清淨了,然後就能夠超昇,小則是人天大則是超脫生死呀!

在欲遠塵良恐非爾所及,

那個祖師叮嚀我們哪!真正是著鎧入陣哪!這無所謂呀!但實際上這個不是嘴巴上面講講呀!現在我們完全在這個欲染當中,要想遠離塵垢恐怕不是你們所能夠及的到,這個就祖師告誡我們的話,告誡我們的話,下面我們看

居凡學聖,故且抑而為之,勿事悠悠,宜應切切。

所以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現在完全是身居薄地凡夫,然後自慕上聖一心一意的要學習呀!所以抑而為之!好好的策勵自己呀!努力去做不可以悠悠散散的這樣來,不可以悠悠散散的來,要怎麼辦呢?要切切!這個切切是內心要策勵自己,唉呀!努力呀!努力呀!

因茲言及,一為深思。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事情呀,這麼說一下,好好的努力的深思一下,那麼那個是元照律師對於我們的關照,元照律師對於我們的關照,實際上元照律師也是一位大菩薩,你看他那個傳記你就曉得了,那一生的成就是不得了,一生的成就是不得了。再下面,

若下次勸犯悔,

那就上面那一段最後的文,就是前面的若先非攝慮對境不能不犯!

上二句明成犯,既下示懺益。

這是剛才已經說過了,前面第二句有說明,由於我們沒有能夠努力攝慮,所以是難免會犯,犯了以後怎麼辦呢?趕快去懺悔!懺悔了以後,還能夠恢復清淨,現在因地當中有這個清淨的戒行,將來果位當中一定有清淨的果報,這個就是懺悔的益處,說

大慈博愛,於物無遺。雖惡行下愚,亦苦加提引。祖恩所及,無得而知。』

說這個就是我們的世尊,世尊大慈特別的說,對於我們法界一切有情,毫無軒輊,那個愛護,那個這種狀態,所以任何有情毫無餘遺,雖然「惡行下愚」,再差的人他也「苦加提引」,提拔引導,這個《法華》上面說的最清楚,佛出世了證得了以後,發現這個道理實在是難說、難入、難了。不要說凡夫,乃至二乘聖者,也沒辦法,怎麼辦呢?要脫下他的華服,所以這個窮子喻上面那個大富長者那個典型,這個地方也就是說,「苦加提引」,無非是要幫忙我們,所以剛才,譬如說我們那個覆,我現在真是想的,我越想越覺得,我們凡夫之差呀,就是這樣呀。明明這個東西給我了,那就是得到了什麼?一日除糞之價!那我們現在還說,我是個大乘行者,好像那個二乘的行者,瞧不起他,二乘行者瞧不起他,他二乘行者,至少已經得到了一日除糞之價噢!我們現在不但糞沒除,還把那個糞往臉上貼咧,還往肚子裡吞咧,這個時候我們自己要好好警策的地方,如果自己瞭解了以後,二乘這個,至少我曉得這個,我這個東西實在是害人哪,拚命拿掉它!我們現在是還要保護這個我耶,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真正要努力呀,好好的警策自己的地方呀!

所以懂得了道理以後,如果不在戒上面去努力的話,這個道理像前面說的,這是口說,沒有辦法消真正的惑業呀?所以這個是復給我們的提引,然後呢,我們不瞭解怎麼辦呢?祖師再來,所以祖恩所及,是無得而知呀,祖師猶確加引導,所以要鈔,鈔還不懂要疏,疏還不懂還要資持去釋,釋還不行,還白話來解釋,一重一重的來告訴我們,所以這個恩惠之大,我們根本說無法想像,無法想像,所以這二句話,無非是讓我們瞭解佛菩薩的苦口婆心,就是這樣,從這個地方呢,我們才能夠深深的策勵警惕自己,好,到這個地方為止,那個「重犯戒」那一段算講完,這麼一來,這個第八章「別簡性重」交代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