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4月
 
1
2
3
4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備覽 頁/行  P139-L5 ~ P140-L6

手抄 頁/行  9 冊 P31-L10 ~ 9 冊 P53-L11

音檔 起訖     65B_2557~66B_0408

再下面呢,最後一章。

1.9 廣斥愚教

這個正說之前,把這個名字先說一說,祖師說叫廣斥,實際上他這個地方也是略斥而已,真實說的話這個略斥,這個「廣」還要我們自己認真照著祖師的話,仔細去搜查自己,然後才能夠真正的詳細的瞭解,祖師佛菩薩給我們的所施的恩惠,那他要告訴我們什麼呢?「愚教」。我們對於諸佛的教法一無所知,這個是一個我們最大的錯誤,一個最大的錯誤。前面一開始的時候,尤其是這一次,在這個之前,今年夏天在悟光精舍講。這個因緣我在這裡重講一下,當初悟光精舍是,我也曉得那個悟光精舍的住持,和尚尼這個人非常難得,她自己很用功,中年出家,而且中年已經相當晚了,所以非常用功,但是她自己一心有心傳持這個教法,所以很重視戒。她幾次跑得來要希望我去講戒,我自己曉得,講戒我也談不上,不過多多少少由於上面所說的,體會到了這個病根所在!所以覺得願意跟大家策勉,那麼幾次三番她來要求以後,我就去,去了以後,我就跟大家說,現在兩個辦法,上限、下限。什麼叫下限呢?那就是照著戒相,這麼說一說,這樣。這個實際上跑到那兒去的話,這是解釋一下文字,我只要多準備字典,事前把那個字典翻了一翻,像個留聲機一樣,她給我一按那個留聲機,照著這麼。。。。就把他念他一遍,這個祖師菩薩,乃至近代的弘一大師,早就說過了,文字不認識,那就翻世俗的字典,佛法不認識,那講佛學字典,法相字典就是這樣,當然多多少少總有一點解釋啦。這個就是個下限。然後上限,那就不是!對他的開遮持犯的本義,我們就應該正確的瞭解,雖然說這個上限,的的確確真正瞭解呀是談不到,可是至少他那個宗要的概念何在?

說完了這個,我就把這個上限、這個下限、這個範圍內涵哪,特別是引弘一大師講律的那一段公案,那給大家講。單單這個題目一講,講了好幾天,大家聽了非常歡喜,好好好,那我們要學上限,所以前面在那一段時候,就把《廣論》很多必須相關的又牽涉進來,其實戒裡邊早就說過了,他不是說嗎?真正的要廣學方便的時候怎麼辦?那個方便的話,要學教、行!這個律上面一樣的,這個三大部上面,我每一個地方都翻開來,然後特別說教是什麼?然後有了這個認識再去行,行是什麼?所以說真正要學戒的話,這個是行持的開始,如果這個教不瞭解,你怎麼講呢?所以在這個地方那個祖師也說愚教,我們對於這個教不瞭解。

南山律在家備覽 66A

1.9 廣斥愚教

所以在這個地方,那個祖師也說“愚教”。我們對於這個教不瞭解,現在很不幸,根本修行佛法,本來戒是入門第一步,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不要戒的,要戒的人也並不一定能夠瞭解這個戒的特徵是什麼?就是這樣!那都是宿生的善根,所以有很多人宿生的善根,他捉拿的可以捉拿的很好,可是對於這個完整的內涵並沒有認識,對於很多後學的人來說的話,那看哪一個都不曉得,怎麼跟上去,所以這個地方說這個愚教,對我們現在有這樣的一種狀態,看那個,那個也矛盾,看這個,這個也矛盾;你不瞭解整體,那是必然產生的一個結果,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這個福智精舍的同修們真是幸運,大家都能夠得到諸佛如來的教證二量,完整的內涵雖然是一個具體而微,可是的的確確在這個內涵上面有很正確的認識。下面我們看一段文

《事鈔》云:『今時不知教者、多自毀傷。云此戒律所禁止、是聲聞之法。於我大乘棄同糞土。猶如黃葉木牛木馬、誑止小兒。此戒法亦復如是、誑汝聲聞子也。』

這個是南山道宣律祖特別的傷感而指出出來的,那麼這個裡邊這一段文,廣斥愚教當中,總共分三部份來說,這個三部份,第一個指出來由於不認識整個的教法的完整的一個次第,所以產生一個錯誤的認識,於是對於應走的道路,就產生了這樣的毀傷,這個科判上面,第一段叫,初敘倚濫毀傷,我們看一看下面,141頁上面,第5行這個小字,頁141第5行,有沒有看見一個

此章大科別錄如下。

    • 初敘倚濫毀傷
    • 二約理正破
      • 初教逐機分
      • 二三學次第
      • 三相非滅法
    • 三示意結勸

此章就是第九章 廣斥愚教。那麼這科立三部份,這個在此認真的說一說,認真的說一說,那麼現在剛才念的那個就是倚濫,就是對這個經論上面的內涵,我們不能如理如量的加以分辨,依照著次第而步步昇進,於是產生這個濫用,於是就難免有這個毀傷,那麼這個文說現在呀!不瞭解世尊說教的,乃至於教法這個真實內涵的人,這個是愚噢!就是前面說的愚教,很多都自毀傷,太多這一類的狀態,他都是自己在損害自己,他怎麼損害呢?那就是下面那個那些愚癡不知教的人,由於不認識教,產生了這個結果,那他怎麼說呢?說此戒律是聲聞法,那個戒講的那都是聲聞法,我現在是個大乘行者,那個大乘行者,對這個東西棄如糞土,或者說猶如黃葉木馬木牛,這個都是騙騙小孩子的,那個是說,或者是棄同糞土,那個根本就是不管它,再不然就是用他的也只是什麼?黃葉!黃葉止兒啼,木牛木馬都是騙騙小孩子的,說戒法也是這個樣,這個戒法只是騙騙那個二乘行者、三乘行者的,就是如此而已。那麼這一段話呢,說一定要依照法華涅槃來看,所以《法華》當中的這個化城喻,說這個佛帶著大家要到寶樹去,大家跑到半路,唉呀,累的跑不上了,那佛這中間說一個化城!說啊,到了到了大家很高興,等到大家休息了以後,說這個不是呀!那麼這個黃葉等等,是出在涅槃上面的,《涅槃經》上面也有這一段話,就是這個小孩子哇啦哇啦鬧,那麼這個自己的家長看見了,就是馬上撿一個黃葉拿給小孩子,看嘿!你看看這個黃金,這個小孩子看見了,很高興他也不哭了,就是這樣!那最後才曉得那是止他小兒啼的,他不是正經的,木牛木馬等等也是如此,這個也就是那些不知教的人哪!實際上這個有他特別的用意,這個都是什麼?為實示權!為了世尊要引導我們,世尊以什麼引導我們呢?諸佛如來出世唯一大事因緣,什麼大事因緣?開實悟入佛之知見!那個是他真實的內涵,那怎麼辦呢?他不是一口氣能夠告訴我們的,所以必定要委曲婉轉的使種種的權巧方便,因此法華上面那個序品,以後序就是個序幕,正式開始的時候為什麼叫方便品?那也就是說法華是諸佛如來,也就是我們釋迦世尊最重要的心要,那麼最後開出來說佛出世的目標是如此,可是他有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嘿!我要教你成佛的這樣呀?他不!他用的什麼?方便!所以正開始出來的時候叫方便品,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瞭解,嘿,你不要說他是黃葉木牛木馬噢,這個黃葉木牛木馬還真是佛要引導我們的必然的次第噢!現在我們並不瞭解,於是就產生種種的誤解,這個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損害。

那麼先下面看一下那個資持的解釋,資持的這個文很容易瞭解,

《資持釋》云:『初敘倚濫毀傷。自毀者身為佛子、反毀佛教故。

所以叫自毀,

又自身稟戒、反毀戒律故。

所以祖師在別的地方說假定你覺得這個戒是聲聞那你何必受他呢?既然你受了你為什麼又要不持?這不是很顛倒嗎?那我們就是這個毛病!喔!受嘛!要去受的,受了以後就不去持的,那個就世間法來說都是很顛倒的事情,可是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哪!我們真正的絕端矛盾,不要說佛法了,

如黃葉等此明乃倚濫,

他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根據噢!他有根據的,有所依持但是對不起這個對不對呀?濫!弄濫掉了弄錯掉了,

即佛經中有此言故。涅槃云:嬰兒啼哭之時,喻小機也,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我與汝金。

就是這樣,那小孩子哭了,父母就給他黃顏色的樹葉子,你看,不要哭,給他金,

喻如來施權也,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

就是這個,

謂得涅槃,然此楊葉實非金也。非大涅槃木牛木馬木男木女,嬰兒見已,亦復生於男女等想。喻亦同上,此明如來追述爾前施小之意。

也是如此,此明如來追述爾前施小之意!這個涅槃當中就是說明,反追以前先施權巧這個原因,

至涅槃時,決了權疑,

到最後抉擇,能夠最究竟了義的說明前面的權巧方便,把大家自己懷疑不決的地方能夠充分說明,

同歸常住,

這個最後同歸常住,就是涅槃上面說的常樂我淨這個常,

寧復有小耶。

這個常樂我淨呢!就是對前面的苦空無常無我的這個來說,哪還有小呢?所有的小都是引導到大的這個最主要的方便,這是必然經過的,由於對這個不瞭解,所以叫不知教。特別這個地方説明,那麽第一段呢,特別點出來“廣斥愚教”什麽一個相狀。

此所謂不知教也。』

還可以引很多的論據,因為這是戒這裡是戒,譬如說馬鳴菩薩的菩提心論,龍樹菩薩的《寶鬘論》,寂天菩薩的《四百論》,那個都是西天的傳法的祖師噢。馬鳴菩薩幾祖?十二祖是吧!馬鳴菩薩是十二祖,龍樹菩薩是十四祖,然後聖天菩薩,不是寂天菩薩,我說錯了,聖天是提婆菩薩是十五祖,那種人都是在印度當年,是教、宗兩個都是佛法當中最頂高的,也是傳附精英的人,他們都很清楚明白那個三乘的必然次第,現在我們對於這個不瞭解,這是我們真正最大的損害,那麼這個是所謂的第一段,倚濫毀傷。139頁先看文,

《事鈔》續云:『原夫大小二乘,理無分隔,對機設藥,除病為先,故鹿野初唱本為聲聞,八萬諸天便發大道,雙林告滅,終顯佛性,而有聽眾果成羅漢。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旨也。』

這個廣斥愚教這一章的第二段,那這一章他分為三部份,昨天已經講的“倚濫毀傷”,這是第一段。

二 約理正破

今天所謂那個約理正破,說上面那些人,由於對於佛所說的這個教,不能明確如實說如理如量的知道,所以產生一個誤解,於是徒自成傷,現在這個地方就來點破,也可以說斥破他無知部份,斥破他這個無知部份,那個部份又分成幾個段落。現在這個地方一段一段的來說明他,這個第二段

《事鈔》續云:『原夫大小二乘,理無分隔。

那個是說明佛說的教!從機方面來看是有大有小,因為機不同所以內涵有差別,但是從他的理趣來說並沒有差別,這個是特別針對前面不知教者,說這個律是聲聞法,這一點來說明,那麼關於大小二乘這個機不同而理一致,我們通常引經上面的說明,所謂為實而示權,世尊出世無非一個目標,引導我們開始悟入佛之知見,這個是真實的,但是由於所對的機不同,所以利用種種的權巧方便,所以由實這個原因,而施予種種不同的權巧方便。那麼反過來說呢,到最後說開會,開權顯實,把那個權方便所說的種種不同的機、教呀,他真實內涵是徹底的開顯。讓他匯歸到究竟一個真實的理趣上去,那麼在這個內涵上面說來說去,就是他這個理趣呀!本身是無二無別所以教說歸原是無二路,方便確有多門,那麼這個我們可以用種種不同的開合。譬如總別同異等等權實,彼此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是差別,正因為差別,所以它確實一致,譬如我們平常說的總別,那個「總」就是個整體,「別」也就是構成這個整體的各部份,所以拿掉了這個構成整體的各部份,那個「別」拿掉了,還有沒有總相「總」呀?總那個整體也就沒有了。倒過來說,那個個別的一大堆,假定不為那個整體的話,那個個別的零零碎碎的堆在那個地方,那個不稱其為東西,所以那個總別之間,有他這樣的不可分割的內涵在,因為我們不瞭解,那就把他弄的各是各的,瞭解了正因為是這樣,所以必須如此,正因為要湊成整體,所以必須要有這個個別的別體,而這個個別的別體正屬於完成那個總體。

這個通常是我們以大小相待來說,而另外一點呢,從大小的彼此之間相輔相成來說,要大還必須通過這樣的次第,所以這一點在《廣論》上面是特別說明,其實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廣論》,只是《廣論》把佛說的意趣,把他最簡單扼要,扼要是一點都不能再少了,但是又非常漸進明瞭的把重心點示出來,譬如說馬鳴菩薩的《菩提心論》,那是世俗菩提心,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乃至於月稱論師的《入中論》,龍樹菩薩的《寶鬘論》,這個都是當年印度最了不起的大乘的祖師,他這個同樣的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本身完全是無二無別的,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這個大小之間,有它這樣的互相配合的不能分割的。

譬如《入行論》上面就有這麼一個偈子,這個偈子,我把他念一遍,

欲諸有情,先如實自利,夢中尚為夢,何能生利他。

那個是特別的,就《入行論》就是寂天菩薩的,那個時代呢,可能比月稱菩薩還要後一點點,所以比龍樹菩薩晚不了多少,是印度中觀當中,非常了不起的一個聖者,他就是在說出離那一點,強調大乘行者,一步一步走上去,過程當中這個出離心的重要,說這個出離心那一點,如果說自己還沒有瞭解的話,自己沒體會到了,你怎麼生起憐憫?因為自己感覺到這個貪著,說這個三毒的惡濁,生死的痛苦,由於自己的痛苦,推己及人,是憐憫別人生起悲心,然後才能夠產生大悲,要普及一切眾生,所以於一切有情,如果事先對於這個內涵都不瞭解,那夢當中都沒夢到,你怎麼可能憑這個去推己及人呢?所以在這個觀點上來說,這個理趣很清楚很明白,自己沒有生起這個聲聞相應的出離心,所以說聲聞相應叫共道,沒有透過這個共道,小學沒有念不要說要念大學了,那不是個顛倒嗎?所以小學跟大學相對來說是兩個,然後相輔相成來說,是小學正是通大必須經過的道路,這是第一個我們應該瞭解的。

這個就是世尊出世的,在《法華》上面說的非常清楚,種種無非都是方便法門,但是這個方便法門,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原因說出來,第二個叫

對機說藥,

他是由於機宜不同,所以《法華》上面說善知,世尊善知種種的根性、種種的欲樂,所以就他這個機,然後說這個法,這個地方就是說,

除病為先,

現在這個世尊是除什麼?除我們的貪瞋癡無明大病,為了這個,這個就是說應機說藥,像我們剛才的這個,整個的總體當中的這個別體的話,這個地方是一個講堂,就是個講堂,佛殿就是個佛殿,也可以說從佛殿跟講堂相對的看,各是各的,從整體來說,這兩個都需要的,必須這個一個一個配合,所以我們也不妨這麼說,從橫的那方面來說,我們看得見的,那個是小乘,那個是大乘,那個是什麼,這個是什麼;從縱的方面來說,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從這個上面一路一路過來,不過有的人這個地方停的久,有的人那個階段花的時間長,這是如此差別。所以有人舉一個比喻,我們像走路一樣,有的人走路走得慢,有的火車比較快,有的飛機好像不著痕跡,但是他也要經過那些過程呀!下面就來印證第三段,

故鹿野初唱,本為聲聞,八萬諸天便發大道。

這個下面馬上印證這個對機說藥,這是機的不同理無二致,說所以在鹿野,鹿野就是鹿野苑是世尊最初說法的地方,渡阿若喬陳如等五比丘之處,他本來的目的目標是渡那些聲聞,但是就是八萬諸天發了大菩提心了,這個公案是出在《無量義經》上面說法品當中,《無量義經》是大莊嚴菩薩說問世尊:世尊,是頗有一法能使那個菩薩疾得?就是很快的得到無上菩提,能夠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世尊說:有。什麼呢?那就是講那個「空」。這個大莊嚴菩薩就覺得很讚嘆,啊,世尊最初說法,中間後來也是,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東西,那就是這樣。說完了以後,後面就說四十年以前,世尊最初說法,講這個道理是為聲聞乘說的,但是八萬諸天下來聽見了這個道理,發了菩提心,所以這個法無大小,完全是由於機的不同,這個地方特別證成什麼?囉,大小二乘說那個理趣是理無分隔,這一點我們特別應該注意,在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總是自己歡喜自己的,其實這個道理我們不妨用世間法,佛法雖然體會不到,世間法也是一樣。譬如今天山珍海味,很多東西放在桌上面,個人跑的去眼睛瞪大了一看,自己歡喜的,就是這樣那個菜是大家一樣,有的人歡喜鹹的,他就對這個特別有胃口,說這個好的很,其實還是一樣,有的人歡喜另外一種味道的,他就讚嘆那一味,所以這個世尊說法,理無二致,反過來呢,

雙森告滅,

那個說娑羅雙樹下,世尊要走的時候,說的《涅槃經》,所以

終顯佛性,

最後說涅槃所謂常樂我淨之道,結果

而有聽眾果成羅漢。

很多聽眾呀,果證羅漢!他說最究竟的,最圓滿的結果,聽眾就是證了羅漢了,剛開始說這個小乘法了,那個八萬諸天,發了菩提心了,所以這個上面印證說明這個,所以

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旨也。』

從這個上面去看的話,那完全是在個人的心,在個人的心!不在那個教裡邊說的內涵。

所以從這個地方,看前面那些人不知教,因為愚癡所以他毀傷,原因不在說這個法的是聲聞是菩薩,原因是在什麼?在那些人的愚癡。那愚癡怎麼辦呢?應該好好的廣學多聞哪!所以這個經教上面告訴我們,當不懂的時候,我們一定應該說,唉呀,我愚癡,我要好好的懺悔,我要好好的努力,他覺得不這樣說,反而來譭謗佛法。

所以說到這裡,我常常想起一個很有趣的公案,幾年之前,那個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我跟人家共同研究《廣論》,就有一個人居然發脾氣說:這個!這個!我說:你幹什麼?他的意思好像是責備這個佛菩薩不慈悲,怎麼弄個文字,咬文嚼字的,讓他看不懂。說不定有的人還曉得這個人,在一起一直火氣很大的這麼來,這個人終於還俗了,那這種人,就是自己的愚癡,他還不曉得自己要反省,這是最極端的。普通一般還不至於責備那個經,不至於責備三寶,只是怪怪別人就是了,這個是說想到這個地方,實在是覺得很有意思,那麼這個是什麼?說明了應機不同,所以施教有別,施教有別。其實《無量義經》也說得很清楚,《無量義經》《法華經》上面都這麼說,《無量義經》說像水一樣,但是井河池江湖不同,《法華經》上面怎麼說呢?說天是頗降甘露,結果小草因為根小是得小受用,大搖樹的話,就大受用,天降的甘露是源自一味,這個上面是我們應該瞭解的,那麼關於這個文字上面,現在名相上面,我們瞭解真實的內涵,那還非要透過論,像《廣論》詳細的說明這個內涵,所以這個論上面說這個質是什麼?這個量是什麼?這個我們必定應該如實的瞭解。

南山律在家備覽 66B

所以這個論上面說,這個質是什麼?這個量是什麼?這個我們必定應該如實的瞭解,那個時候才不會產生種種的誤解,乃至於特別的說增上慢,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之點,下面資持,《資持》云:

二 約理正破

  1. 初教逐機分
  2. 二三學次第
  3. 三相非滅法

這個是分幾部份,初教逐機分又分四,那剛才說的就是前面的第一句,

初二句敘教本融。若據大小,理教實異。

說大小乘教的所說的內涵,教理是差別的,那麼為什麼說本融呢?說

今約從本施出,或約開會有歸。

說由實而施權,或者約開會開權顯實,開會有歸,

故云無分隔耳。對下明因機故異。

對機說藥,

故下引證,初證說小悟大,即無量經義,雙下證說大悟小,即涅槃經。 以下準經顯意,此謂如來一音演法,眾生隨類得解。然此但望言教是一,至於佛意不無密赴,

這個佛的意趣,他有他的秘密的意趣,

故使隨類得益也。此明不以所學、即判大小。

這個真正的大小,不是所學的這個教,

但達其大者,一切歸大,何妨學律?志之小者,所為皆小,徒自窮經。故曰:在心不唯教也。』

真正能夠通達大的,哪一個不大呢?何況學律,不但何妨學律,而且還必須學律,我們不要說像《廣論》上面宗喀巴大師,阿底狹尊者,他是印度當年那蘭陀寺的第一大上座,印度十八部所有各部的宗主,他自己說的很清楚,當年所有的小乘不談,小乘當然如此,像那蘭陀寺等等,那個大寺,發生的事情一定集所有的上座說:問一問看,現在我們處理這一件事情,律當中遮不遮?假定說是大乘的,印度的那些真正大乘的論者,應該把那個律早就把他丟掉了,他就是這麼認真,這是我們必須應該瞭解的。

所以說達大一切歸大,何妨學律?不但何妨學律,而且必須從律學起,所以像這個《菩薩戒論》上面也說得很清楚,如果說你那個小乘的律破了,大乘律也就根本沒有了,大乘的律。這一定是建立在這個,這是它的根本,這個根本像埋在地底下,你看是看不見的,但是這個最重要的,現在我們居然要上面的花跟果,下面的根不要了,那是何等的顛倒。

反過來呢,志之小者,那就算說的再大,也沒有用,徒自窮經。就是你能夠把所有的經典都能夠窮究了,對不起,還是個小乘,不在教上面,這個是他特別的說明這一點,那麼這個就是「約理正破」當中的第一段。所以這個教隨機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