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備覽 頁/行  194-L3  ~ P196-L11

手抄 頁/行  9 冊 P73-L7 ~ 9 冊 P99-LL2

音檔 起訖     67A_0801~67B_2121

第三篇 懺悔篇

懺悔篇,在194頁上面,這個說一下。說到懺悔的話,大家一定要把《廣論》上面的四力懺悔瞭解一下,或者用天台的,或者用賢首的聖逆十門,這個內涵完全一樣。你瞭解了以後,只是開合不同,整個的說起來,無非是兩件事情,把以往的罪要拿乾淨,然後淨罪集資,發願迴向。分開來說,可以懺悔,單單從淨罪那地方去看,實際上,如果不積聚資糧,前面欠的地方不行呀!所以這個究實的深細的內涵來說的話,這分不開的,現在我們依這個文來看一看,那麼隨分,有其他的地方能夠匯通的,再把它匯通,194頁,《在家備覽》的第三篇 懺悔篇。

資持云:『梵云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準業疏云:取其義意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有將懺字訓首訓鑒,義雖通得,華梵須分。』

第一個,先解釋一下這個名字,說明這個體性,這樣的名體,大概的,略略的說明一下,這個西天,這個梵文稱為懺摩,意義翻過來,悔,追悔以往所做的事情,以往所做的是罪惡錯誤的,現在追悔,把它改過來,那麼有的不叫懺摩叫懺悔,那個懺就是梵,悔就是我們的華,所以說梵華雙舉,根據《業疏》的說明是取其意義,指什麼呢?不造新。因為以往所造的,這個是錯誤的,所以不再繼續新造以往所做的這種壞事情,懺謂止斷未來。那麼將來再不造了,到此為止,所以止斷未來,悔是恥心於往犯,以往所犯的感到羞恥,未來不再作,這個懺悔,兩個意義就這樣。

換句話說,改往修來,改往修來我們也可以說什麼?淨罪積資。以前的罪要把它弄乾淨,未來不再造罪,以積聚福德資糧來取代它,這個就是懺悔兩個字的意義。有人將這個“懺”字把他訓示,訓就是解釋為啟首帶頭,鑒是照明的意思,這個意義上面雖然,又有於這樣說的通,也可以說的通的,但是我們這地方需要分清楚,分清楚這個懺字,畢竟是印度的梵文,我們不必拿我們的漢系當中的中文勉強去說明,只要真實的內涵瞭解了以後,那就可以,那麼這個也就是懺悔裡邊的這個第一個,所謂的“體性意義”。我們繼續的看下去,下面有這一段文,我想這樣,我們休息一下好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繼續看第二段,

《事鈔》云:『 夫結成罪種、理須懺除、則形清心淨。 故薩婆多云、無有一法疾於心者。不可以暫惡、便永棄之。故須懺悔。』

說既然造了這個罪,為什麼結成罪種呢?這個罪是一個業,像一個種子一樣,一但遇緣開花結果結成罪種的話,這個罪種將來一定會發芽生果,也就是說要嘛!不造,造了這個業以後一定會感得將來可怕的果報,不懂則已,尤其是現在說,既然受了戒怎麼可能不懂呢?當然應該瞭解!瞭解了以後那一定是要懺除,一定趁他沒有感果的時候去懺除,你本來跑來受戒、本來出家,目標是要想離苦得樂,結果你弄了半天以後,造了種種罪,依苦入苦呀!那更越走越下,那豈不是背道而馳?所以說理須懺悔,凡夫在家人他也許不知道呀,現在我們進來了以後,還要去做,那豈不是不合理呀?所以依理必須懺悔,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心淨形清,那麼那個內心也就清淨了。然後這個形是形體,這個威儀,換句話說,惑淨業除,下面就說引論上面說,沒有一法比心更快的,他一直在變化,變化不居,一直在種種的這個異相分別當中,隨時隨地在變,不要因為以前不小心造了惡,於是永遠下去所以要懺悔。我們現在看那個

資持釋云『初敘懺意、

為什麼要懺?

上句明造業,

造了業呢,

結業成因,必招來果,故如種焉。

那剛才已經說明了,

次句明須懺,

為什麼?

以犯從妄起、罪假緣生。妄體本空、緣生無性。

我們要瞭解這個犯為什麼會犯?由於虛妄分別妄計!而這個妄計的根本是在於我,可憐的是我們人人都陷死在這個我當中,這個我確是一個煩惱,所以我們通常說認賊為主,我們剛才說我在這兒就偏不聽你的,他為什麼?還是為了這個我呀!所以只有聖人才聞過則喜,人家告訴他的過失那他真是要改錯,我們偏偏保護這個過失,這個是我們最可怕的事情,就是這個愚癡!我們已經這麼愚癡了就偏偏還要保護這個無知,偏偏還要保護這個無知。

所以我想到這個地方,我也覺得很有趣,我剛出家,那是還包括出家之前,以及出家以後快三十年了,說接近那些大德說尊長善知識,總是說,唉呀,師父,或者什麼法師呀,我有錯請你告訴我,當初那些法師等等,很少告訴我的,除少特別一個以外,我當初老想不通,過了多少年,現在慢慢的瞭解了,現在一樣的周圍也是,師父法師!某某你告訴我,等到我告訴他了以後,這個結果並不理想,最糟糕的,還有剛才這種狀態發生。

那我後來就瞭解了,這個佛陀真偉大呀!佛陀真偉大,深達佛機,這個的的確確是,我們往往容易責備別人,說他是佛嘛,我當然聽他的,可是這一切都是業感呀,我們這種心情當中,絕對感不到佛出現,這是我們的業力所現,那如果說我們理論上面真正的瞭解了這一點以後,我們絕對不會隨煩惱轉,現在我們真正最可怕的,始終還是什麼?始終還是理論不瞭解!像我們這種業的狀態當中,這個佛是不可能碰到,佛時時就在眼前,也許我們的煩惱就是障住了,我們看見了,就是看見這個我,然後要聽他的招呼,佛來你怎麼認得他呀?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說這個犯從妄起!說這個妄,佛就拿我們莫奈何,這個經論上面處處說這個還要什麼?處處假緣生!他不是天生來的,這個妄體本空,緣生無性,說來說去都是這些道理,我們用不同的角度說,前面不是說《無量義經》嗎?《無量義經》是佛最後說的。他說來說去還是一個字→空!什麼叫空?緣生無性嘛!一開頭也說他,最後還是說他,這是用不同的角度來點醒我們,現在講懺悔了還是說這個,造罪了還是說這個,就是這樣。下面說

了知妄本則犯相何依?

那還在知見上面,假定我們正確的瞭解了這個虛妄的根本是什麼?他根本就是虛妄的!而無非是一種錯誤的妄計,那這樣你認識了以後妄想,他犯的這個所依的這個行相沒有了,說

識達緣生,則罪根叵得。

他的根本無性緣生,瞭解了他是無性緣生的話,那個根已經沒有了,所以經論上面說像那個香蕉樹一樣,你看看有一棵樹,把他撥開來,剝到後來一層一層皮,剝到最後那層皮剝完了,那個樹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要依理一層一層的深入的去皮剝,“我”到底在哪裡呢?如果你真正這樣去肯下深的功夫去找,找到最後真是顛倒,完全是個顛倒,我們現在不必說這個吧!平常我們總說我我我,總是覺得有道理,那我們這個道理到底哪來的?是我的嗎?我們最後發現也不是我的呀!小的時候你在這個環境當中長大,就被這個環境教成這樣,今天跑到那裡就被那個環境教成那樣,我們偏偏是依這個環境不依那個,這個我們何苦來哉呢!以這個可以幫你上天堂呀!就算假的,假的天堂總比假的地獄好耶!我們現在偏偏要造這個假的地獄,在那邊蹲,在那個地獄裡受苦,假定你受苦的時候還覺得很快樂,那倒不錯耶!實際上我們又受不了,實際上這個真實狀態,所以這種地方都是用我們的知見一層一層,這個是根本重要的,所以現在說來說去最重要的還在這裡。說

是以忽追所犯,深恨前非。

透過了這個一層一層,透視不見的以教思惟觀察,找到那個罪根本沒有啊?那追悔啊,以前我錯了,怎麼這樣做呢?於是深深的悔恨,不會說恨那些來點醒我們的人,恨我怎麼不早聽他的呀!於是

仰對勝緣,盡披肝膽。

那個仰望尊敬之心,那個殊勝的三寶,那個三寶,披盡肝膽,是把裡邊的心肺,那個都是說覆藏弄髒的東西通通拿出來,換句話說,一定要把自己最深的那個東西,通通拿出來,為什麼?

罪從心起,還逐心亡。

那個根深蒂固的地方,在這裡所以你通通把他拿出來,從那個根底當中你通通拿掉了。好了,你從認識作用的根本的地方去拿掉他。這個時候還是佛噢!根本在哪裡?就是認識作用本身要去掉他,這個就非要透過定慧修,眼前戒本身就是這個認識的錯誤部分,不是認識的本體,這是我們要瞭解的,所以這個來說,什麼是認識作用?認識的本體呢?就是八識的作用。通常我們有句話,說推翻那個「八識的巢臼」,那就是「惑」。根本無明的時候,可是現在前面這個是因,沒有這個因,根本無明永遠沒有機會破。我們一定要瞭解這個次第,所以現在這個戒的真正部分,還在這個上頭,戒持好那個知見,那是正知見,所以從這個瞭解了以後的話,那,嘿,就是罪從心起,因為不瞭解,還逐心亡,因為瞭解還從這個地方起,那麼這麼一來

既伏現因,不牽後果。

現因就伏除掉了,本來造那個罪那個罪的因,就把他伏住,不牽後果!對!我們所以進到佛門當中來修行,就是這個。

犯而不悔,業苦何窮,

假定犯了不能追悔懺悔的話,這個感得的業,將來結的果什麼時候才能窮盡?永無窮盡之日!如果你現在不懺,將來越滾越大越滾越大,到了下一世,你根本不曉得為什麼這樣的?現在這個理由,擺在這個地方像病一樣,明明白白曉得那個病都看不好,到那時候摸來摸去,那個病根找不到,你怎麼弄的好?

何況現在這個等流習氣,所以剛才說的那個東西,保護煩惱,保護的自我,你越保護,那個等流習氣越增長,是越可怕,所以越真正認識了以後,絕對不會去保護他,只有對他深惡痛絕,平常的時候就會感覺的深惡痛絕,然後你一心一意在佛前去禮佛,那個才是真正的懺悔,現在我跑的去,唉呀,佛陀,我要懺悔,你到底懺悔些什麼?沒有你追悔的東西,這個懺所以不得懺的原因就是這樣呀!所以現在常常說,懺了為什麼不得力?那個得力不得力就在這裡!你瞭解了,哪有不得力的?住在這個地方,你就深深的感覺到,我實在是一無是處,然後又跑到那裡,覺得佛陀,我除了依靠你,簡直是沒有旁的辦法好想,你沒有去拜的時候,已經得了很大的力了,何況去拜的時候,對著這個境界,這個是我們真正應該瞭解的。

所以這個四力懺悔,第一個叫什麼?「追悔」。就是追悔嘛!追悔悔些什麼嘛,就是以前一直聽這個招呼,聽煩惱招呼,就是這樣!所以同樣的道理呀,這個懺悔當中,順逆十法當中,那麼順逆十法當中,第一個是什麼?是不是內譏我人哪?你們記得不記得?還從這個上面說起的,這個我我我,就是個根本呀!只有這樣,然後外加惡緣,裡邊是有這個煩惱的種子,外面又引發那個,然後人我是非就起來了,根本都在這個上頭,豈不是現在我們要追悔的追悔這個?你真正找到了以後,那個懺悔哪有不得力的?然後你去拜佛,這個拜佛的話,禮敬供養,那個都來了嘛!你說我除了佛陀,我伺候你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不伺候你就伺候我嘛!這個事情就這麼簡單,迷迷糊糊坐在這裡幹什麼?讓我在增長當中,所以說來說去,我們真正重要的就在這個上頭,這個思惟觀察能夠越認真深細的話,那力量就自然產生呀!所以說如果不瞭解,那就沒辦法,悔!犯而不悔,這個業苦什麼時候能夠窮盡呀?所以

有智識非,

真正有智慧就認識這個,才是真正錯的根本呀!

義無隱覆故也。

那對了,不要別人勸的,瞭解了以後,絕對不能再遮蓋,還去覆藏他,不過那個時候有一個噢,習性會覆蓋他的,這個倒不怕,一對境馬上,覺得,嘿,對不起,這個冤家又來了,不過回過頭來,馬上去懺悔,這是為什麼平常的時候一一經常一碰到啊!就懺悔,一碰到就懺悔,看那個阿底狹尊者傳,他就說,這個當然是了不起的大尊者,他受了這個別解脫戒以後,從來沒有犯過,唉唷!我們看見了這個別解脫戒,比登天還難,我們好像常常覺得菩薩戒不犯,阿底狹尊者怎麼說?那個菩薩戒就常犯了,再上面越到向上是越難,因為菩薩戒完全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看不見,這個最難最難的就是這個,所以從這個地方,心念一動,錯了,他全部的精神灌注在什麼?就是在那個正知,方便正念就在這個上面,把這個把的牢牢的,一個不小心,嘿,馬上,一個不小心馬上拿回來,所以有智識非,是義無隱覆,

則下彰益。

下面就說明則形清心淨,就說明他的好處,這個心清淨了,這個形那自然,眼前是心安,將來是果報的殊勝,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眼前樂,是將來更樂,有這樣的好處呀!所以

故下二引勸,初引論,不下申勸,彼論問云:何法重於地?

那個就是《薩婆多論》的,

何法高於空?何法多於草?何法疾於風?答曰:戒德重於地,我慢高於空,

這個真可怕,空是無量無邊的可是我慢還要比他大,

煩惱多於草,心念疾於風。今略引後句。以明昔心造惡,今忽追悔,剎那翻善,不待終日。

也是一樣,你真正能夠轉過來,修行實在是方便,造惡固然是剎那剎那的造,你瞭解了剎那剎那是什麼?皆是善淨之業!也是一樣呀,不要說不待終時,不待剎那!一念察覺得到,轉過來就好了嘛!

意令有犯速須求懺。』

繼續看,

《事鈔》云:『涅槃云:犯四重者,生報即受。

第一個說《涅槃經》上面告訴我們,犯四重罪的話,生報,那是最重的,重罪一定是來生即感報,但是下面有二種情況說明,

若披法服,猶未捨遠,常懷慚愧,恐怖自責,其心改悔,生護法心,建立正法,為人分別。我說是人不為破戒。

這個《涅槃》上面繼續的說,所以犯四重是什麼?是不是受了戒的人?受了戒才談的到犯重戒呀!那些人還披著還沒脫下來,不但在形式上面而且內心上面猶未捨猶未遠。

南山律在家備覽 67B

若披法服、猶未捨遠。常懷慚愧、恐怖自責。其心改悔。生護法心。建立正法、為人分別。我說是人不為破戒。

不但在形式上面,而且內心上面,猶未捨猶未遠,並沒有捨離並沒有遠離,而心裡怎麼樣?懷慚愧,慚愧都是從心上面說的,換句話說,這是根本,他心裡上面,唉唷,覺得不對,然後恐怖自責,這是個力量噢。平常所以不得力,就沒有這兩個內涵,假定我們真正如理如實的瞭解了以後,外面人家對我如何,我完全不會注意,只深深自己感覺的這樣下去,到地獄裡的恐怖,現在最多說瞪我一眼,瞧不起我,那瞧不起我,對我沒有影響,那是他心裡的事情,不要說他瞧不起我,瞪我一眼,打我罵我,有什麼關係,比起地獄來的話,那簡直是比天堂還要好耶!所以假定我們真正瞭解了這樣的,將來下地獄的話,那哪有不恐怖呢?這是真正的恐怖了,那就自責自悔呀!這個心就改悔了,所以凡是這些都是在知見上面安立的,你真正瞭解了,一定會如理如量去懺悔,絕對沒有說不懺悔的。

剛開始的時候,習性的確是,慢慢的慢慢的擋在那個地方,這是事實絕對不是一口氣來的,然後心慢慢的慢慢的改善的時候,你自然會深深的感覺到不管懺悔,乃至於早晚課哪裡,是!隨著習性吊在那裡是沒有用,這個警覺一出來的話,這個得力,這個馬上會現起來的,所以前面說無語法戒於心!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的心都是隨順煩惱,這麼弄來弄去的話唉呀!像老牛拖車,怎麼拖也拖不動,那是由於我們雖然想改,那已經是好現象噢!心裡已經想改了,如果說你沒有想改的話,你不會覺得啊,你提不起來,那造罪造的很起勁耶!現在我們已經不造罪了,反過頭來了,那個時候煩惱業惑的習氣還在,這個時候才是這樣的狀態,所以這個狀態比較起來已經不是個壞現象,可是以上面這個標準來說的話我們還嫌不夠,這要瞭解的,所以我們這樣的比的話,萬一比比上面,覺得,喔,上頭是,比下面覺得很大的進步耶,以這樣的方式來自勤自心策勵我們自己,然後自己覺得慶幸了以後,回過頭來再下面看還不夠那要更上去,這是我們現在需要瞭解自己調自己的一個善巧,總是當你心揚的時候你把他抑,抑的時候把他提,所以在這個上面改悔,然後不但要改悔還要什麼?生護法心,我以前破法,現在要護法建立正法,然後建立正法,不但自己還要為別人認真的說明,這種狀態當中佛怎麼說?我說是人不為破戒,嘿,佛親口告訴我們的唷,所以末法的時候,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點,所以我常常就說,唉,我也不曉得一生積了多少罪,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什麼?就是這個!我也談不到弘法,我只是說,要為了懺悔努力要改善,既然我以前自己把法損傷了,我要自己以我建立起來,那隨分隨力的,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相應的隨分隨力的幫助大家,共同這樣的努力向上,這是正面的;犯,雖然犯了可是起護法心,嘿,結果會產生這個。反過來,

若犯四重,心無怖畏,慚愧發露。

犯了,心裡面既不佈畏,也不慚愧,也不發露,還覺得我就是這個樣,還要保護、還要覆藏,那就完了,那就完了!有很多人,他本來就是個壞蛋,一闡提也就算了,那我們現在往往因為這個不瞭解,然後自己的這個無知情緒作用,還說我偏不聽你的,那個是我們最大的損失,所以我們現在不必深談其他的,為什麼要講無我?這個有他的大道理,你真正瞭解了以後也好,那這一點就容易做到了,然後這個是對罪過方面,反過來對法方面呢!

於彼正法、永無護惜建立之心。毀呰輕賤、言多過咎。

對法他沒有愛護護惜的這個,乃至於像上面這個建立正法也沒有,還要譭謗輕賤,說這個裡邊種種的錯誤,這個就可怕了,不過現在在這個地方呢!停一下,有一類人他倒並沒有有意要去輕賤謗法,他自己往往會覺得為了護法,可是他的行為實際上所產生的效果確損法,這個是真實的一點,所以在這一點上面的話我以前也常常犯這個毛病,往往覺得我為了護法所以要對人家告訴人家這個,現在我才瞭解為了護法最好的是什麼?淨化自己!淨化了自己以後然後呢!隨分隨力勸勉別人,這個一定是先跟人家建立起很好的這個關係來,你有意幫助人家,人家信賴你來幫助那時候才說,今天當面斥破人家的話這個往往不容易,但是我們的習慣就是這樣,習慣就是這個樣,所以這一點我們不必說其他的,自己不斷的要檢點提昇自己,所以動不動批評那的確不是一個好辦法,而且往往是自以為是,是說了很多錯誤,假定更進一步,

若復說言、無佛法僧。

那這種情況更糟糕,這個都是外道說的,佛弟子當中有沒有呢?現在這種狀態已經慢慢的有了,通常我們說無佛還少,說無法無僧就很多很多了,這個話怎麼講呢?所以這個都是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就是這一點所以現在呢!有很多就否定僧的存在,這是已經相當普遍,法我們不去否定他,正面的否定不會的,外道我們不算,法通常情況之下怎麼辦呢?由於“黨同伐異”,說我歡喜這個的,然後說你這個不對,他又從他這個立場,說我這個不對,這樣像前面《百喻經》上面的,大乘說小乘不對,小乘說大乘不對,然後顯教說密教不好,密教說顯教不好,那麼禪又說淨不對,淨又說禪不對,弄到後來裡邊大家還要說,禪當中還要五宗七派當中各說各的,淨當中又是大家又各立一派,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的毛病,弄到後來佛也就沒有了,這個是我們現在因地當中應該注意的,像這樣的話

並名趣向一闡提道。

都是趣向一闡提道我們正在造那個因,一闡提是梵文如果勉強翻譯的話呢!我們可以說無信斷善根,無信!對於佛法沒有信,信消失掉了,善根斷掉了,換句話說,他心目當中起心動念,都是向惡那一方面去看的,雖然我們現在不是一闡提,但是我們往往不知不覺當中,這個因會讓他漏在那個地方,這是我們比較可怕的一點,這個要注意,所以持戒當中,以戒律儀根律儀,根律儀就告訴我們時時警惕,看看自己的內心,像什麼方面這個就可怕了,那麼這個的話對不起那將來一定是生報最可怕的。那麼最後呢!下面說

云何是業能得現報,不未來受。

說造了以後懺悔了不會破戒,可是這造的業還是要受的唷!那麼下面就說明這個,這個業假定你經過了懺悔以後的話,在現在說就把他重罪輕報,不未來不會受,生報是最重的,來報的話呢!其次一點,

謂懺悔發露,供養三寶,常自呵責。以是善業,今世頭目等痛橫罹死殃鞭打飢餓。

那就是這個,假定經過了懺悔這個是淨罪,供養三寶是積資,不斷的內心當中訶責自己,由於這個心身都能夠努力,那麼這個善業把前面的所造的惡業懺除了,於是這個所造的惡業只要感得一點點的輕,所以只要頭痛最小的,乃至於橫罹死殃死的時候遭到橫死呀!就是這樣呀!那麼或者是生前遭到種種的苦難,就把這個造的業能夠抵銷掉了,反過來

若不修身戒心慧、反上諸法、增長地獄。』

反過來的話,那對不起,我努力的修持淨罪積資的話,那繼續增長下地獄去,現實還蠻好,所以我們往往看覺得,嘿,那些人怎麼做的不對,還過的蠻好呀!對呀,過的蠻好,眼前過的蠻好,將來就過的非常可怕,我們不要去管人家,真正重要的是法理要認識得很清楚,然後就自己如理如量的努力。

《資持釋》云:初示罪報。 若下二明犯心有二、初約護法說破為不破。善業勝故、犯心輕故。亦欲進彼護法者。

這個特別說明,說善業是勝,犯罪的心輕,可是這二句話要注意,這二句話要認真地仔細檢查,不要單單的憑藉說,這個勝業叫勝,我只要懺悔,這個造的罪就可以抵銷掉了,這個完全是檢查自己的內心噢!你真正懺悔乾淨了,你內心當中起心動念,自己很明確地,一碰到,對那個三寶的無限的恭敬,啊,對經教、對尊長、同行善知識,假定心裡面還是懶懶散散在這個地方,啊,那我只要求護法心就行了,那個是地獄道的地獄種子,而且是癡相噢!不是說那我護法,那這樣的話,犯了戒就不怕了,這個都是癡心怠慢,都是止犯之相!這個是我們要很清楚明白的,所以真正要修學佛法,學教是第一步,可是學了教以後,第一步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這個。並不瞭解心裡面真正的行相,想心所。所認識,這是名言,名字,行心所相應的,這個才是善淨之業,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懺悔、供養三寶等等,行心所相應,相應的話,你內心當中就不會感覺得好像提不起來,這個提不起來,這個狀態的話,表示現在心裡面這種心相,仍然在惡業當中,這個地方我們要辨別得很清楚,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還有為了希望他能夠護法,實際上我們真正的護法受用的,還是自己的呀!

故未捨遠者,謂於佛法猶戀慕故。

對!

若犯下,次約壞法說為犯。

前面是要護法,現在反過來,

言多過咎,即說佛法中多過失故。一闡提此云無信,云下三示悔法。

那麼下面就是云何是業能得現報等,

初標問。謂下答釋、初明懺者現報即受。所謂轉重為輕也。橫謂非橫、罹猶墮也。若下明不懺者生報方受。彼經云。若不觀身無常、名不修身。不觀戒是善梯磴、名不修戒。不觀心躁動制伏、名不修心。

上面不是說要修身修心修戒修慧嗎?怎麼修法?要觀身無常!如果看了無常了以後噢!那我們拚命努力去了,然後觀戒是善梯登!一切都要依靠著戒,什麼觀心呢?躁動制伏名不修心!如果不這樣去觀察的話就不修心,這個躁動容易懂現在我們的那個不是昏散這個難懂,這個糊里糊塗的情況當中,這是這一種狀態我們也一定要去觀察,然後把這種不管哪一方面的改變過來,

不觀智慧有力能斷、名不修慧。』

這四個真正的觀的話那都沒問題,現在我們所以不能盡到的話,就因為不觀智慧所以沒有力量,還有不能觀身無常,所以沒有策勵我們自己的力量,也沒有好好的看戒,那麼這個重心都在心上面,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真正的能夠把握住了,自然問題都解決,這個是先總示那個懺悔的名字體性說明。說明了以後把懺悔分做二部分,所以

懺悔中分為二門 ① 略分化制通局 ② 二別明化教二懺

3.1 略分化制通局

現在看先看略分化制通局,化教跟制教分開來說,

3.1.1 明化教

《事鈔》云:『今懺悔之法大略有二,初則理懺二則事懺,此之二懺通道含俗。』

懺悔又分二方面,一個是理懺,一個是事懺,這二樣東西通於在家出家,下面這個不解釋。

3.1.2 明制教

制教就是特別講戒以出家為主,翻過來

《事鈔》云:『若論律懺,唯局道眾。由犯託受生,污本須淨。還依初受,次第治之。』

這個就是制教,就是律裡邊說的懺悔,這個懺悔只限於出家之眾,因為這個犯由於他所受的戒,受了戒以後犯,所以違犯了染污了所受的根本那個清淨的戒體,既然這樣的話,當然還要依法,依當初受的法,依照著次第對治它,來把它清除乾淨。

資持釋云『制中反成五局。

是通局當中,

言律懺者局小宗也、

現在這個小宗大家注意噢!不是相對大小而是通大之小,換句根本當中那現在這一部份是講根本部分通到上面,實際上這個大乘還是要懺悔唷!還是要懺悔沒有不懺悔的,當然從別解脫戒來說那這是講小的部分,可是懺悔一法是通於大乘,不但是制教!這個化教當中我們常常說的,一生圓曠劫之因是善財童子,到最後正起,彌勒以後,他還在懺悔,出去第一件事情,就是懺悔豈不是嗎?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要瞭解,這個局是局於道眾的懺法,這是局於小眾,可是懺悔本身的話,整個的佛法都是如此,

如文自述局道眾也,託受生者局事行也,

這個是說對於事理行持方面這樣受,所以現在犯了這樣懺,

依初受者局現犯也,

那就是現在正具有這個戒體又犯了,

次第治者局名體也。

這個就看造的時候,所以出家眾是五篇七聚,每一篇不同的名字,這個裡邊有不同的體性內涵,那麼依你所犯的不同的內涵來次第對治他,這個律上面細說,這裡瞭解一個大綱,

上且分對,次釋文相。初二句標局。言道眾者總收出家五位。 由下釋局所以。

為什麼?

文敘犯懺皆依本受,受是稟制,

所稟的制戒當中的這個戒體,

於制順違遂成持犯,

順就是持,違就犯,犯了以後就應該懺,

則彰律懺與經天別矣。

這個地方說律當中所說的懺,也就是制教當中所說的懺,跟化教當中有很大的區別,從事項上面來說是很大,從理趣上面來說也是一樣,方便多門是歸元無二,

初句示犯起之本、次句明制懺之意。

那麼這個地方講事懺,所以犯起的本是推本所受之體,一般來說,犯罪的根本就是惑、心,這個地方現在就是所受的體,如果從體我們真正去看的話,這個體是不是還從能領的心相上面說的?所以你真正深細的去查的話,結果還找到那個地方,還是無二無別,在這個上面既然從行相上面來看,這個制教當中的不同,所以次第制的行相也不同,

還下示立懺之法。』

說明這個還依次第來對治他,那麼這是第一門略說化制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