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備覽 頁/行  P199-L9 ~ P207-LL1

手抄 頁/行  9 冊 P129-L5 ~ P186-LL1

音檔 起訖     68B_0418~69A_2125

3.2.2 重廣理懺

有了前面這個瞭解了,那才真正談,重新來廣明理懺,換句話說,這個要告訴我們,真正從事項上面,真正一步一步深入,深入對這個事理無二,在這個時候才談得到,現在我們看,因為這個真正的理裡邊的話比較深細,也並不是我們普通一般人現在就用得上,既然現在是《在家備覽》,對於最初機的來說,更是有一些具理在裡頭,所以我們這一部份只說一個大概。現在看文

重廣理懺中分為三節 ① 標示用心 ② 別列三觀 ③ 結示

3.2.2.1 標示用心

《事鈔》云:『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恆觀無性。

現在來了,說這個理懺一定是上根利智的人,他自然有多種方便,隨施任何地方,他無非跟理相應,所以隨所施為,不管做些什麼,他都能夠在理觀上面,一天到晚拜佛,他也覺得沒有能拜之人,沒有所拜之佛,也沒有,乃至於拜這個加行,就三輪空,這個才是,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行於佈施」,如果是不要的話,應無所住是不要佈施,應無所住是不要持戒,《金剛經》上面可沒這麼說。所以現在很多人講《金剛經》,然後不要持戒了,他說《金剛經》,這是一個很顛倒的事情,所以現在的祖師,譬如印光大師,也特別說,那個執理非事的話,那一定是出毛病,真正不夠的,倒不如老老實實,執事非理,當然這種也不好,不過從引導我們上去,不妨從事項上面,也都還有一樣東西,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一點。所以他隨所施為,在一切在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在一切法上面說,涉事則一毫不立,這樣的狀態,那麼下面說

以無性故、妄我無托。

既然這樣的話,上面說為什麼造罪?一切都是由於「我」,「我」是什麼?就是所謂我、自性執,通常說,既然沒有實在的真正的自性,那所執的也就沒有了,

事非我生、罪福無主。分見分思,分除分滅。 如人醒覺,則不眠醉。』

這個下面有一段解釋,我們就看看那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初示所修觀相,無性即空性。以下明罪滅所以。

上面這一段話,隨所施為恆觀無性就是指這一個,下面解釋以下,剛才我們念的那個「以下明罪滅所以」,說為什麼這樣的理觀能夠滅罪呢?說

諸世間業皆從我生,我為業主,

說我是根本,之所以我是一切染污業的最主要的這個主體,現在既然發現沒有我這個東西,說

我既無托,故所造善惡不從我倒而生。

不會從我倒,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去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那個才是莊嚴報身莊嚴報土,所以並不是不做而是要清淨,這個是我們要瞭解的,說

妄業無依,故得除滅。見謂達理,

真正的見一定是什麼?這個才叫達到這個理呀,你才事項上面瞭解它無性,自然去行一切事,裡邊自性絲毫不可見,那這個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動,哪裡說坐在這個地方叫如如不動,那個就是死的時候有死,那麼不是說你什麼都不管,叫如如不動,那個都是死的不得了的事情,完全錯誤,

思謂起修,

那個一個是見見理,思就起修,現在我們瞭解了這個修不是身口,一切身口是具,然後思是業主,造罪是染污輪回業的業主,然後淨還是從他開始呀,所以思是起修,

除謂能觀智、滅即所觀業、破妄顯真,而非頓證,故皆云分。

破妄顯真一分一分來的,所以上面叫分見分思分除分滅,

若約位判,

看看噢,

分見分思,即內凡人、分除分滅,即初果已去。

這麼高,

如下喻顯。眠醉喻迷,醒覺喻悟,眠覺醉醒相似法故。』

舉個比喻。再下面

3.2.2.2 別列三觀

《事鈔》云:『然理大要不出三種。』

資持釋云:『理本是一、何有三者。若權實往分、前二是權、後一是實。若大小相對、前一是小、後二屬大。若約開權會小、終歸一理。若對三宗、性空局小、唯識局大、相空通小大如是分之。』 
。。。

這個別列的三觀,那我們就不談了,那既然用理觀的話,說這個都是內凡以上的人,那個都是至少資糧位上的人,那現在我們說實在的談不到,剛開始的時候也不必去深談他,雖然懂得一點點的道理,這個道理不一定對我們有什麼太大的幫助呀,而反而又偏執,不過將來真正對緣起空的道理,我們從另外,不要講觀法,觀法是講修行的,講那個理論我們要瞭解的,瞭解了以後,我們會識得緣起之法的特性,這個是將來我們必須應該學的。那麼再下面談

3.2.2.3 結示

最後的結論,這個在201頁。

《事鈔》云:『以此三理,任智強弱,隨事觀緣,無罪不遣。』

以上面這三種,那個上面的三種,純粹是看根機,小乘的什麼等等,乃至於到佛菩薩的,看個人的智慧有強有弱,弱那證小乘果,強證得菩薩佛果,隨事觀緣,跟不同的智慧然後對不同的境界,怎麼去思惟觀察修習,能夠這樣去做所有的罪沒有一點遺漏的,通通能夠遣除,那麼下面看一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據理深淺,由機強弱,

談理的話這個淺深,佛法無所謂淺深,平等平等,只是說所當之機智慧的強弱而分,所以在此我們衡量出來自己在哪裡,

當量己分隨力修之。

要衡量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哪,自己的這個位次絕端重要,所以我們前面學《廣論》的時候一再的學,第一遍是文字,第二遍就找現在自己在哪裡?這個文字認識了以後,就看整個修行的輪廓路線,這個路線找出來了以後,然後看我現在在哪裡?從哪裡開始做起?如果前面還有一些不夠補足,然後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的深入,隨分隨力的只要努力去增上,這個才真正重要的,

然末世情昏,鮮逢利器。尚未堪于事行,況克意於玄門。三觀微言,於茲殆絕嗚呼!』

這是祖師告誡我們的話,這個很重要很重要,所以說儘管佛把所有的重要的內涵都和盤托出,上中下根從《華嚴》到《阿含》,反過來從凡夫入門第一步三皈五戒開始,究竟圓曠劫之因,都在這個地方,但是現在末代的時候,那個智慧比較淺薄,而這個情習很深重,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少真正的利根上智之人,在這種情況之下,連事行都做不到,何況談什麼深厚的玄理呢?

說到這個事情做不到,就深深有感覺,昨天晚上我們還在談,正好你們二位剛剛回來,遇見這種大善知識,看見他們一天到晚鬧成這樣,啊,在那兒修行,豈不是我們現在看看,就是有這種人,早晨二點起來,一口氣做到六點鐘,他不是一天,叫我們偶然苦熬一天也熬得過,再不然打一個七,一個新鮮也可以,他那個長年累月的幾十年,他事情一空下來,就在那個地方自己,你看不管作任何事情,反過來,你們以後會注意噢,這個地方我是點醒你們。

這是我也親眼看見的,這一件事情,我第一次看見,在它的多少,我想想看,那個是在紐約,就是現在那個莊嚴寺,莊嚴寺那個後山,那個後山有個破土典禮,就是美國佛教會那個沈家禎居士選地的時候,那麼就是來了一個高人,他在那個上面的話,他就覺得看那個樣子也就是這樣,嘻嘻哈哈就是那個樣子,就有人說,好像耳聞大名,怎麼這個樣子呢?當時我雖然信的過,可是聽了他的話,我也覺得,對呀,好像我想像當中,這個高人坐在這個地方,規矩的不得了,像個木頭一樣,眼睛一瞪,是眼光一陣犀,面孔板起來,其實他並不是如此,不會像人家這樣啦,很輕鬆很自在這個味道,一直等到十多年以後,慢慢慢慢的我才真正有機會,你看他平常的時候,他很多情況之下,你看他儘管輕鬆,好像很輕鬆狀態當中,情況,這個情況就是不一樣。

所以我常常歡喜用憨山大師那個典故,憨山大師,人家請他去看戲就去看,選弟子當中要高明的,條件不夠的不行,去看戲,就有人問他:大師呀,這個出家人,意思好像是,不好開口啦,怎麼出家人在那兒看戲呀?憨山大師怎麼說?嗯,這個很難說,說我一天到晚破戒,說我一天到晚持戒,我一天到晚持戒,我一天到晚破戒,不過到他那個情況就可以呀。行相上看他是破了,所以沒有條件,絕對不可以,可是那個時候叫做持戒,儘管在這個境界上面,他心裡面就是如如不動的境界,所以憨山大師被人家打成這個樣,年紀老了以後,走路都不能走,是不是還要人家扶著他走的,嘿,可是他長年累月就是這麼一件衣服,冬天冷的要命,他也這麼一件衣服,夏天熱的要命,他也這一件衣服,冬天也不怕冷不會發抖,夏天也不流汗,然後長年累月他從來不洗臉的,面孔上面非常光淨,要我們試試看,那個三天不洗臉,臉上油厚厚的一層,為什麼?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實際上你現在真正瞭解了,去看就有這個情況,就是個不同的情況。

所以誰的那一篇東西上面,那個大勇法師不是講他的那個上師,平常的時候他那個腿不能走路的,對不對呀?那要扶著他,要扶著他,最後他臨走的時候,什麼都不要了,一坐坐了一天跑掉了,就是這個樣,他走的時候,他就露一手給你看看,然後那個能海大師,那個師父平常的時候一天到晚病成這個樣,嘿,他在拉薩,居然成都那個小沙彌在那兒唸經,他聽見了,就告訴能海大師:你四川那個小沙彌真好,聽了半天聽不見,他把那個手頭上一摸,他聽見了,他平常的時候顯出什麼樣子來?動不動,弱不禁風,在那兒病成要死的樣子,這個是這種情況呀,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看呀,儘管如此,他們在事項上面還是一點都不馬虎。

所以我覺得,現在我們說不要說別的,那個早晚課懺悔不得力,真正我可以確定的告訴你們,將來你們真正得力以後,完全在那個懺悔當中,在這裡我想講完了以後,這一些事情完了以後,馬上準備自己用功,如果你們樂意的話,我一定會安排,不一定很長期的,短則一個禮拜長一點三個禮拜,照著這個辦法去做,至少我自己信的過自己,你認真去做下去,七天當中沒有消息,就不必再做了,當然有很多障礙特別重的人,那的確是,可是多多少少他會體驗到一點,通常情況之下,前面有準備的話,一天下來應該有消息,當然這個前面要告訴我們這個用心的訣竅,淨明法師多多少少體驗過的,上一次我們那個時候再去的時候,那個時候有幾個,其實他們自己受用的都沒有說,兩天以後沒有,最晚的那一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是不是這樣?事情就是這個樣。可是這個問題在哪裡?你得法與否這是真正重要的,否則你要長年累月喔,我已經拜了十萬拜,我拜了八萬拜了,有沒有功德?有呀,平常我們世間說什麼?功勞沒有苦勞也有,這個倒是沒有錯的,身口意三業,這個意雖然沒有做到,可是身還在那兒拜呀,嘴巴上你還在那兒唱呀,這個多多少少有一點功效。這是事實我們不要忽視他,不過現在經論上面真正告訴我們的,這個絕對不是,意業,那麼說到這個地方,這個在懺悔之前我給你們建議,梁皇懺水懺把他看一遍,《金光明經》,同樣的,也許你們諸位可以隨便看哪一個,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地方得到得益,乃至於就三十五佛的儀軌你去看,你如果說看到了你就要照這個,看不到,到那時候我再點醒你們,你們總歸會找到你們相應之處,然後從這個地方下手,所以現在很多地方都是,單單空談沒什麼用,在事項上面再談那個理,然後在事項上面去摸,多多少少會摸出一點名堂來,那麼這個懺悔部份就到這個地方結束,這個第三篇。


四 別行篇

《在家備覽》再下面,別行篇,最後一篇,這個別行篇,他是一個特別的內涵,這一篇我不想細講,如果說認真講起來,單單這個別行篇,尤其是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文叫做《在家備覽》是對我們在家人,固然對在家人是絕端重要,其實對我們出家人是一樣重要,在我的感覺更重要,出家人也是在家人做的嘛,這很簡單哪,反過來,這個在家人要出家人帶嘛,這兩樣東西彼此間有這樣密切的關係在,所以我最早第一次看見這本書,已經快三十年了,儘管看得很歡喜,看也看他不懂,那個地方根本一點印象都沒有,倒是最近我又看過一遍以後,以後雖然又看過,通常看到那個地方的話,看得頭已經痛了,尤其是前面持犯那個地方配的,頭暈腦脹,一旦看到那個後頭的話,那通常是興趣興趣也沒有了,然後腦筋也糊塗掉了,最近那一次再看的時候,我看見這個裡邊,實在是美不可言,實在美不可言。所以我因此心裡面曾經自己給自己說過,如果真正有緣的話,那一部份我的確願意跟諸位同修,很認真的詳細的把它說一說,這是平常我們非常需要的,那麼我想我今天簡單扼要的,就是把這一部份大概的說一下,這個別行篇當中分成六門,現在我們看202頁。

別行篇中分為六門 ① 敬佛儀相 ② 入寺法式 ③ 造像塔寺 ④ 瞻視病人 ⑤ 離諸非法 ⑥ 出家宗致

4.1 敬佛儀相

敬佛儀相中分為二章 ① 先示敬儀 ② 正明敬相

這六門第一個敬佛儀相,二入寺法式,三造像塔寺,四瞻視病人,五離諸非法,六出家宗致,那個都是引導在家居士,怎麼一步一步深入佛法的比較重要的,本來這個佛法是世間培植福德的,不管是福,不管是智,兩樣東西真正最主要的是福田哪!那麼在家人接觸佛法,目標無非是這個,可是如果說我們不瞭解的話,那適得其反,所以這個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那個三寶是眾生的兩福田,但是這兩福田,你要弄對噢,弄對了是最好的福田,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福田,雖然是世間的父母等等也是,世間貧窮的人是所謂悲田,父母是恩田,可是這個道理確是要有佛菩薩來告訴我們的,從這個道理來說,可以說唯一的,就是這個事項來說,的確還有世間的,所以說這個是最好的,可是如果你不如法的話,經論上面這個叫什麼?蒺藜緣,蒺藜緣充滿了荊棘,會傷害我們的,所以同樣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上面就問這一段公案。阿難問:有人伺候了佛,那麼得到了真正的善利,有的人得到了惡報,為什麼?世尊就說,那如法,那就向上,不如法,那就出岔墮落,《大智度論》上同樣的說,所以這一次我只是簡單的這個地方說一下。現在我們一門一門的看,第一門

4.1.1 先示敬儀

那一部份我就不說了,下面看

4.1.2 正明敬相

翻到205頁上面,

4.1.2.1 總斥非法

特別是說我們不如法的,這個地方祖師把他指出來,告訴說這個是非法的,注意呀,我們聽見了以後,然後自己內觀,如果看見不對的話,那我們自己訶斥自己,說某人哪,譬如對我們來說:日常呀,你怎麼出了家,怎麼做這個非法的事情呀?假定我是個在家人說:我說某人哪,不信佛、不瞭解佛法還可以,怎麼瞭解了佛法,還做這個顛倒的事情?反而拿這個最好的東西,把自己送到地獄,不可以呀!我們要這樣去訶斥自己,

《事鈔》云:『佛像經教住持靈儀、並是我等所尊敬、則至真齊觀。

這是第一個,這個說佛的像,經教住持靈儀,這個都是什麼?安住世間護持佛法的真正的威靈之物,這個儀就是儀相,就是憑這個儀相使三寶住世,這個地方雖然說佛跟法,可是這個佛法所以住世還要什麼?僧寶。所以實際上這個三寶是一體的,我們應該瞭解,不過既然這個地方說入寺院,這個地方特別是指這一個,那麼這個都是我們所應該尊敬的,應該至真齊觀,這個完全是一模一樣,不要因為佛這是一個泥塑木雕的,我們一定要把他看成佛,所以當年印光大師就有這麼一個公案,人家民國初年破除迷信,就對他說,嘿,這個是木頭呀,印光大師怎麼說?那個是木頭,我是人耶。我們總記得這個話,是,你是人,那你能夠把他看成佛看,那你就行,所以我自己永遠提醒我自己一句話,佛要救一切人,提婆達多他也要救,結果佛成了佛了,現在我們看人人都是提婆達多,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下了地獄了,這個差別就在這裡,始終一件事情,你能夠自己反省改善自己,問題就解決,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佛法像藥,這個藥,要對病的,要吃下去的,如果我們能夠如理的聽聞,聽聞了以後能夠隨轉,能夠隨轉的修持的話,那你做到哪裡,效就見到哪裡,所以阿底峽尊者帶這個教法,帶到西藏的時候特別說明,我們那個生死無常迅速,不要空轉,學到東西就用到哪裡,《廣論》儘管厚厚的一本,他是同樣的一個傳承,同樣的傳承,現在戒更是主要的講實踐的,所以他那個地方處處地方,一步一步,慢慢慢慢的告訴我們怎麼去做?

今多不奉佛法。

喔,現在來告訴我們這一點了,其實《事鈔》,那個是我們祖師,道宣律祖寫行事鈔的時候,還在第七世紀,六百多年,道宣律祖死的時候,好像是690多年,是唐高宗年代,離開現在多少?1200年了,1900多年,整整1200多年,那個時候已經這個樣了,多不奉佛,祖師他這個特別是勸戒人家,那個時候還是高人輩出,反過來說,其實現在呢,現在還是有高人咧,還是高人輩出,只是我們明眼看不見就是了,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並愚教網,內無正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

南山律在家備覽 69A

並愚教網、內無正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

那麼還有對於這個教網,這個教本身,理致很深廣很豐富,重重無盡的相關所以稱為教網,我們這個東西又愚癡無知,瞭解嘛!也不瞭解,裡邊也沒正信,見解也不高遠,我們只圖眼前的,這個真正的毛病都在這裡,不能看深遠的地方,因此

致虧大節,

重要的地方我們都有虧損。

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戲弄出非法語、舉目攘臂偏指聖儀。或端坐倨傲、情無畏憚、雖見經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輕笑、損滅正法。』

說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形象他已經告訴我們,這個我們要至真齊觀,就要把他看成佛,在這個地方互相戲弄,這個應該是怎麼樣?應該很莊重跑到佛殿應該很恭敬,實際上一跑到寺院,平常為什麼出家人我們總是要注意,原因就在這個上面,剛開始的時候也許剛開始來,雖然形式很容易頭髮一剃衣服一換出家的形式就俱足,可是習性的確改不過來那怎麼辦呢?說古代他很講究這個威儀,昨天淨明法師回來就講啊!平常我們自己覺得已經不大好,跑到那兒一看一比的話,我們覺得我們就像在天堂上面一樣,這個當時我聽過了也就算了,我多多少少有一點概念曉得他們很糟糕很糟糕,可是那也就是這樣。

後來回頭一想,我今天早晨不曉得還在睡還是做什麼,忽然之間腦筋當中靈光一閃,我就感覺得一件事情,什麼事情?這個商那和修尊者,不曉得你們曉不曉得這段公案?人家稱他為無相佛,是不是他?還是他的弟子!反正那個時候非常了不起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那是第三祖噢!可是他出世的時候還沒看見佛,不曉得渡多少人,人家稱他為無相好佛,這樣!渡人無量,那個時候有一個老比丘尼,這個老比丘尼120歲了,這個老比丘尼曾經看過佛,她自己那個時候大概已經八十多歲了,確實的我記不住,他就非常仰望見過佛,他有一次就拜訪這個老比丘尼因為這個老比丘尼已經見過佛了,他去的時候商那和修尊者那時候就已經成了名的,傳佛心印的人家尊他為無相好佛,他進門的時候有個門檻他下面挖一個坑,然後把一缽油放在這個裡頭,油裝的滿滿的放在裡頭,他就進來了,進來了以後他也過去了,然後他的家人把上面蓋的東西拿開來看,說現在這位大德渡人無量,人家稱他為無相好佛,可是比之佛世最糟的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曉得不曉得?那個佛在世的時候,那換句話說,在律上面看起來專門是搗蛋的,專門做那種不如法的事情,那個比之六群比丘差的天差地遠,為什麼?那個老比丘尼說:她小的時候,尊長還是父親那個時候供佛請佛,通常供僧的時候是請一群的,盛世所以請的一群,那次來的時候正好六群比丘也來了,換句話說,正好是那些搗蛋的搗蛋鬼來,他家裡面當然也是,佛當然沒問題了,結果居然是那六群比丘搗蛋鬼,來跑到她家裡邊,那個那麼多人進來,這個油裝的滿滿的,一點都沒有潑出去,怎麼裝還是怎麼樣,然後他們裝好了,那個商那和修尊者,這麼一位大尊者跑得來,那個油跑到外頭來了,所以我那個時候就想起,原來這個東西的確是,儘管我們現在說是如何如何,可是比起他們是好。

可是比起大陸上來,我在二十年以前曾經看見一個老修行,這位老修行他是菩陀山來的,他也是劫後餘生,那真是劫後餘生,他談起來還覺得那個文革的時候,真是一談到那還害怕,那個時候我們也是在紐約的鄉下,那個時候我在毗盧寺,他在大乘寺,那兩個地方離開並不太遠,實際上是鄰居,他那個地方是有數百英畝,我這個地方是一百英畝,所以單單從我這個地方跑到他那個地方,就是鄰居噢!從他住的地方跑到我那個地方,要跑半個小時,真正算起來還是鄰居,當然中間還隔著另外的人家,那你想想看,那你跑得去找,我有一天曉得他們來了,不曉得做什麼事情,那我就散散步,我就試試看,結果一跑,跑了將近一個鐘頭,回去的時候很累,好好好,那坐下來隨便談談嘛!結果我就跟他們一談佛法,哎唷,一談佛法他就恭敬的,法師!你實在是了不起,他覺得我了不起,我覺得他了不起,的確談的法理我當時還想,照理說這種幾十年的老修行,這個難道不懂嗎?我那個時候的話,還剛剛初出茅廬更談不到呀!他覺得你是好了不起,當時我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慢心在這個地方,可是回過頭來一看的話,我這個慢心就沒有了,我跟他坐在那裡,談了將近一個半小時,本來說了幾句話就走了,後來覺得累了他說:你怎麼來的?我說:走過來,我沒想到走過來這麼遠,那好了休息一下吧!他坐的時候始終怎麼樣呢?有一個靠背椅子,他不會這樣,這麼一來他就很隨便的,沒有一點裝的樣子,就跑上來這麼一坐一個半小時,他偶然只抬頭看了我一二次,就是這樣笑笑笑笑看一眼,現在叫我裝十分鐘,我也裝得成功,可是你叫我坐半個鐘頭,我的的確確就不靈光了,這個時候我就感覺到,禮儀是個動人之處,這個佛在前面的話,威儀為主呀,所以清淨幢相有他絕對的價值。

要修行你可以不要出家,要出家這個時候就要真的注意,尤其是在大乘佛法之內,所以我們現在的確談不到弘法,可是如果能夠威儀弄好的話,叫人家一看油然生敬,這就不錯了,所以這個宋朝二程夫子,到後來我們現在動不動談理學,就尊宋朝的他們所謂幾家,二程夫子是很了不起的,以他們兩個這麼了不起的程度,跑到廟裡一看,嘿,說「三代禮儀,盡在於斯」,他們都是尊重所謂三代禮儀,這是最了不起,三代禮儀,盡在於斯噢!我們儒家的沒有了,他們完完全全保留,可是宋朝比之於盛唐的時候,那個不曉得差了多少倍,那個盛唐比之於以前,以前比之於印度,一代一代上去,然後比之商那和修尊者,商那和修尊者比之六群比丘如何,從這個地方,我慢慢的瞭解了這個真正的重要,所以我越到以後是越感覺到,沒錯,沒錯,以前我儘管人家說,嘿,這個修行主要的看你這個認識,這個意是最主可是身口是具耶!那個意有了,具不用上的話,那不是又說空話了嗎?所以在此就看見那個地方的話,我覺得我們應該怎麼樣的自己警惕呀!怎麼樣的應該自己警惕,不過在這裡也說說我們自己的,當然也有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聽見了,不要說,對呀,你們師父應該這樣的警惕呀!我們應該警惕,在家居士是不是也應該警惕?這個時候所以在這個地方要注意,所以我們每一為自己應該好好的警惕自己,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下面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很容易懂,我們就不認真解釋。

再下面看事鈔續云,他繼續的告訴我們,

故僧祇中,禮人不得對於佛法;

那個僧祇中,僧祇律是最主要的根本律,禮人不得對於佛法!那個是我們現在大家都瞭解的,在佛像面前禮人不要對,不要在佛前不要對,那麼譬如說現在我們的通常說,寺院裡這個祖師立下了規矩,先去禮佛禮完了去禮僧,禮僧的時候對著佛禮,這是很好的辦法,嘴巴上面又說像某某大法師,或者大上座師父,禮那是面像著佛,

乃至懸施旛蓋,不得蹈像,別施梯蹬,以此文證,明敬處別。

這個證明凡是佛像雖然他是木頭,但是絕對把他看成真佛,

既知多過,彌須大慎。至堂殿塔廟,如履冰臨深;睹形像經教,必懾然加敬。此則道俗通知奉法,賢聖達其信心。且如對王臣令長,事亦可會。凡情難任,聖法宜遵。 』

這個告訴我們,不管是到殿堂,凡是到寺院裡邊去一對三寶都是像履冰臨深!這個履冰像冬天雖然沒有冰,可是我們自己大家也曉得,大陸上面到了冬天那個結冰,到黃河過去了,可是剛開始的時候,走上去雖然結了冰,走上去戰戰競競,趴,一下掉下去沒命了,這個很深的地方,結了一層冰,你走上去的話,要非常小心非常小心,所以我們對經像都是這樣的話,那內心當中要以這樣的恭敬心,那這樣才能夠真正得到佛,所以下面舉個比喻,譬如說我們對國王,現在所謂的對總統大官,大家都肅然起敬,哪有對佛反而馬虎的呢?這個是什麼?凡夫呀!我們這個凡情根本不能加以信賴,應該怎麼辦?應該遵照著聖人告訴我們的法度,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現在再翻過來206頁,我現在只重點的地方去看一看。

4.1.2.2 坐立差異

最後一段歸敬儀云,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歸儀恭敬,應該有的儀態,

歸敬儀云:『今有安坐像前、情無敬讓。可謂無事受罪、枉壞身心。如上三果尚立、況下凡乎。像立而坐、彌是不敬。比今君父、可以例諸。

真正重要的就是佛像如果是坐的話,那我們絕對不能坐,就是佛像坐了我們都應該站,所以應該叫在佛前一定站,但是他有條件可以坐,這個他有說明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無事受罪,所以叫無事不登三寶殿,到三寶殿都是非常恭敬的供養禮拜旋繞,否則的話,就去的話,就枉壞身心,上面說三果在佛前面僧前面都立的,那證了羅漢果了,那可以,因為他是個無學呀,說“像立而坐,彌是不敬”,說假如像是立的那我們坐的話,那更是糟糕,就像君父可以例諸,那是古代噢,現在更不談了。我們小的時候,還是父親在身邊,那總歸是恭恭敬敬站在旁邊,父親不說坐,我們不敢隨便坐,現在人在的話,那如果有一個椅子,趕快坐下來,不要讓父親坐,能夠讓給父親坐的已經是不錯的,所以這個禮法慢慢的越來越壞,現在的越來越糟糕,越來越糟糕,對於那個師長等等,都是如此,

此言易矣,臨機難哉。

這個話,說起來很容易,真正做很難囉!下面兩句話策勵我們,

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

不僅僅是這一件事情,所有的修行都在這裡頭,我們恆常的,並不是常常,恆常的一心一意的努力要抑制,抑制什麼?抑制無始以來的行習,那才改的過來,

不爾雖讀,不救常習。思之惟之。』

這兩句話,將來我們一直用的上的,否則的話,讀過了懂了,但是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慣,沒有多大的用場,所以我們要不斷的思惟,實際上思惟就是行本呀!

現在看下面繼續的下去,

《事鈔》云:『十誦得對佛加趺坐。』

《資持釋》云:『或為瞻想或復禪誦故。』

這個這樣的狀態,我們可以對著佛坐,然後在佛的座下這是什麼?為了瞻仰思惟觀察禪誦什麼等等,就好像在自己的師長,那佛是我們的師長,那在他的指導監督,這樣,乃至瞻仰等等。

4.1.2.3 修供時節

下面那一段,我們先看一下文,

《事鈔》『僧祇、佛生日乃至涅槃日,為大眾說法稱揚佛德。

這樣或者是生日或者是涅槃,

薩婆多云:二月八日成佛亦以此日生,

這個下面那一段話,就是不同的部派,印度已經如此了,

八月八日轉法輪,亦以此日取涅槃。

這個《薩婆多論》說的,

若依瑞應等經、多云四月八日生。

那些經上面多云四月八日生,噢,不一樣了。

涅槃初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復度十仙,

這應該是二月十五,

云過三月,已入涅槃。

說臨涅槃二月十五故三月應該五月十五,

月德太子經,八月十五日入滅。

那個種種不同,他下面說是

此並由眾生見聞不同,故時節不等。

這是由於不同的人見聞不同所以時節不等

智論云:『舍婆提城九億家,尚三億見或聞,由慢業故。佛世猶爾,何況末法轉輕,心業最重。』

那麼說上面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由於眾生的見聞不一樣時節不等!這裡邊還有個原因,在中國來說,這也是在歷史上無出其右的,從秦以來全國是一個大統一的局面,整整的二千多年,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國家,印度始終是小邦林立,雖然說是阿育王統一全印,短短的沒有多久他又分立了,所以在我們中國那個歷代的紀年很統一,在春秋以前那是有一些零亂,不過那個時候也是紀事也不完整,雖然不完整,可是本身還有他很完整的,譬如說《國語》啦!然後《春秋左傳》這一類,印度就第一個不是他小邦林立,他說他的他說他的,那麼南北很多地方有不一樣的地方,再加上其他的不同的原因,所以這個裡邊的差別,再說印度人向來不太注重歷史的,他是一個哲學非常發達的國家,不要說佛出世,佛沒有出世的時候,那時候九十六種外道,他都是講什麼?脫苦的。就是講涅槃講這套東西,涅槃這個名字,不是單單佛專有的,他也的確都講究這個離苦得樂,所以他重視內心的修練,他那個學派的主力重心放在這個上頭,那麼加上幾個因素,所以印度這個曆法,簡直找不出頭緒來,這是一個事實,再加上又經過這麼幾萬里路傳進來,那麼這是一個。

其次下面《智論》,《大智度論》上面,捨婆提城就是捨衛城,這個上面說九億人家三億見聞,三億見到,三億沒有見到只有聽到,另外三億乃至不見不聞噢,佛在世的時候,尚且有這麼多人連看也沒看見,聽也沒聽見,這為什麼?慢業,就是業呀!所以何況說現在呢?佛法的時候這樣的所以說信業,說到這個地方,現在我們真正要注意,為什麼這個地方特別提出來呢?那由於你慢,一慢,慢如高山法水不入,法也進不來佛也看不到,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廣論》上面告訴我們三慢,那個三慢他說得很清楚,如慢相似攝非慢業,他這個慢是跟煩惱來慢的,是你煩惱,我偏不聽你招呼,要克服你的這個煩惱,拿什麼?拿法來!所以他那個慢是越慢越恭敬,我們這個慢是跟佛越遠離,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下面這個解釋自己看一看,下面的解釋當中,曾經有一段說,下面的解釋,207頁倒數第二行,

何況遠者,由慢業者出不見及不聞之所以。

為什麼那些人見不到,乃至於聽不見呢?因為由於慢!所以

我輩生不值佛,豈非慢重。撫膺自責,深痛沈淪。嗚呼!

那個是我們應自己反省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