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覽 頁/行 P208-L1 ~ P213-LL1 手抄 頁/行 9 冊 P159-LL2 ~ P186-LL1 音檔 起訖 69A_2125~69B_2950 |
現在再翻過來208頁, 4.2 入寺法式那就說明進寺院,這個地方雖然特別是為俗人,可是同樣的,我們也是一樣出家人,也是一樣,我們一天到晚在寺廟當中,實際上更應該注意,反過來說,出家人固然注意,在家人偶然來的機會是尤其應該尊重, 《事鈔》云:『俗人士女入寺法,先出文意,息心靜默非喧亂所集,軌法施訓豈漏慢所踐。 應該把心寧集下來,非常安靜默默的來,這個地方不是大家來吵吵鬧鬧,像茶室酒館一樣,這個是幹什麼?軌法施訓!這個才是這個法度,這個是我們由這個地方超脫輪迴的這個軌則,這樣絕對不是有漏之業,尤其是特別是造慢這一種心情,這種狀態應該來的, 且心棲相表,形異世儀。歸奉憑趣,理存規則。故應其俯仰,識其履行。是敬事儀或,如法親覲。 說不管是佛法僧三寶,這個情況是相表,這個形像之表,這個形象之表,換句話,是深入這個理趣,所以他那個儀相本身,也跟世間完全不一樣,這個是我們一心歸投敬奉所憑藉的所趣向的,在這個情況之下,有他一定的規則法度,所以不管是俯仰,俯是低下來,仰,換句話說,不管任何行動,一舉一動應該瞭解如何做法,應該識得應行之道,所以這個狀態當中都應該如法,這個應行之道就是敬事,恭敬奉事的儀軌,這有一定的方式,這種方式都應該如法就像親見佛陀一樣, 豈可足蹈淨剎,心形懈慢,非唯善法無染,故得翻流苦業,可不誡哉。』 怎麼可以說人跑的來,在這個清淨的佛剎當中,而心裡邊還是存著懈怠怠慢之心,在這種狀態當中,不但得不到好處,這個善法沾不上,反而種下來這個更輪途的苦業,這個佛是個敬田,你不恭敬,已經是有一個怠慢,如果說再加上怠慢的話,那更糟糕。所以來這裡真正的目標,既然要種佛,怎麼可以懈怠?下面這個就不必細說,再看過去。 4.2.1 中國舊法中國舊法中分為二節 ① 入寺法 ② 出寺法 4.2.1.1 入寺法入寺法中分為二項 ① 清信士法 ② 清信女法 4.2.1.1.1 清信士法那麼入寺法、清信士,這個地方就中國舊法,不是講我們這個中國是印度,佛法這個中道之國,那麼再下面示今法,就告訴現在這個,下面這個中國,本身都是印度當年的, 事鈔云『今依祇洹舊法出。中國士民,凡至寺門外整服一拜,入門復禮一拜。安詳直進,不左右顧眄。 先至佛所,禮三拜竟,圍繞三匝,唄讚三契。若未見佛供養,設見眾僧不先與語。 禮佛已。方至僧房戶外,禮一拜。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禮一拜。 這個祇洹是祇洹精舍,中國士民,凡至寺門外,整服一拜!那個中國是印度,不是我們這裡,到廟的門外,把衣服弄弄好,先拜一下,進了門,再拜一下,安詳直進,非常的安寧,然後一定不會驚燥,不會東張西望,不會跟人家嘻嘻哈哈,說不左右顧眄,不會東張西望,一心一意專心在佛,怎麼辦呢?先至佛所,禮三拜竟,圍繞三匝,唄讚三契。這個第一件事情,先跑得去禮佛,然後繞佛契讚,所以我們十大願王當中,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個稱讚如來,看見沒有?就是這個,第三個廣修供養,都在這個上頭這個才是,所以若未見佛供養,設見眾僧不先與語,就看見僧也不先,僧也曉得一口氣先進去,所以通常我們在這個地方,來了以後先禮佛,這個是一般寺院正規狀態,不是說來了,高高興興坐下來聊聊天,這個以後大家注意,尤其是自己的俗人,更應該上去招呼,一來了,那趕快去,通常我們不知道這個規矩,來了一看,不是自己的就不理,自己的朋友好高興來來來,弄個小板凳排在外面,跑得去聊天,聊上一大堆,那個是一個絕端的錯誤,那麼不認識的跑得去,那好好的拜佛清淨相,認識的更應該注意,這是我們以後應該注意的,出家人如果不能夠善巧引導,怎麼辦?當然有一些人,他根本不信佛,那有一些現在這個時候,那例外,這是我們要瞭解的噢,那麼不信佛也看什麼情況,禮佛已,方至僧房戶外,禮一拜,然後入見上座,見上座次第,至下各禮一拜。 下面這一段話,印度當年是這樣,現在我們還是這樣,現在我們尤其用的上, 若見是非之事,不得譏訶。若發言嫌責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 跑到寺院,如果看見是非的事情,不要譏訶,譏是譏笑訶,是出言去訶責,如果說發言去嫌,或者責,心裡面嫌他,然後責怪他那是自失善利,到寺院裡來目的不在這個上頭。下面有一段解釋, 僧中亦不可識。事似俗闕,檢意則殊。今以俗情檢道,意誠非易。若以見僧之過,則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終無出期。 要曉得這個僧當中,你真正的面貌,我們不認識的唷,所以佛世的時候有很多這種公案。佛世的時候,不是有一個除糞人嗎?那個除糞人,最後佛渡了他,證了羅漢果了,他在祇洹精舍,還是竹林精舍,我記不住了,他在這個地方,結果一個國王跑進去一看,嘿,怎麼?印度那個階級是非常森嚴的,那個除糞人最下賤的,誰看見的話,除糞人避的老遠的,就是這樣,居然這個除糞人跑到那個僧團當中來了,他看的心裡面,一個國王大不以為然。 南山律在家備覽 69B國王大不以為然,到那時候要去恭敬供養的時候,平常的最下賤的,看輕,現在實在是很不對勁,然後佛曉得了這件事情,專門為了他,那剛開始的時候,不是!那我說錯了,那個是捨衛國,還是哪裡?那沒關係,這個公案的地方我記不住,反正重要的就是那個除糞人,佛渡了他了,大家曉得了那個國王曉得了,嘿,那這怎麼可以?他就跑得去見佛,專門就問這件事情,那麼去見佛的時候,那個寺廟的門口就看見一位出家的比丘坐在那裡,實際上坐在那裡的,就是那個除糞人,那個時候已經證了羅漢果了,那麼他進去一看見一位出家人,很恭敬,說你給我去通報世尊,我要來見他,世尊先已經曉得了這件事情告訴他,於是他自己去通報世尊,他本來坐在石頭上面,他就從石頭裡面走掉了,嘿,這個佛法真了不起,你看處處地方都是這種了不起的人,那就告訴那世尊,世尊說:好好好,你就叫他來,你去的時候還是從原路走,他仍舊從石頭裡邊走出來,他就告訴他:我已經通報世尊,請你進去了,他心裡邊無比的讚嘆,對呀!這些人應該出家,這個除糞人怎麼可以呢?我一定跑得去要跟世尊說,他不曉得這就是這位除糞人出了家,然後跑得去了以後,就告訴世尊要怎麼樣,世尊說:你剛才進來的時候是誰通報你的?對呀,剛才有這麼一個人,他就讚嘆這種人就應該出家,這種人當然恭敬,世尊說:你曉得剛才這個什麼人嗎?嘿,這是一個好像很了不起的人,你說的除糞人就是他。啊,這個佛世的時候,這種典型的例子噢! 那個00沙彌八歲的噢,然後有很多的在那個河裡面玩沙,你們曉得這些公案太多太多的,看他嘻嘻哈哈的那個樣,那是個小孩子嘛,結果到那時候都生天而去,都證了果了,這個僧眾你根本沒辦法認識好壞,其實下面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在末法的時候,那個破戒00僧子,你把他看成三寶,你有福,到後面會詳細說,說來說去,主要的我們要認識為什麼?所以透過了《廣論》認識,尤其是我們瞭解十二因緣,那我們怎麼增長是我們的福,怎麼是反過來?這完全在自己的一念上頭,完全在一念上頭,這是真正重要的地方。 所以說如果說看起來是個事項上面,以世俗的標準看起來是識事俗闕,世俗的標準來,好像這種行為有所欠缺,嘿,但是內涵不一樣呀!所以這一點不是我們能識的透的,現在如果以世間的,以俗情來批評道眾的話,啊,錯了!意誠非易,這個衡準不出來的,絕對不是我們世間的俗眼,那個俗眼一片漆黑,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若以見僧之過!再說如果以為看見,就算有過你從他過的那方面看,你信心消失掉了,信心一消失,什麼都不談,障道,一障道終無出期,這個是我們一個致命傷,所以處處地方經論上告訴我們這種因緣,這一點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現在很多在家居士他說護法護法,結果弄錯了,並不是不要護,要護!後面要說的,後面在《涅槃》上面說的特別清楚,在末法的時候,國王大臣如果看見非法的時候,他也要挺起胸來,可是這個時候,兩個要抉擇得很清楚,就是看你那個內心,你要認得得很清楚,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這樣去做,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阿底峽尊者傳上面有過這麼一個故事,現在我們這個傳上面並沒有錯,這個故事並沒有錯,在廣傳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阿底峽尊者在印度的時候,他是個好了不起的人,那個時候,不曉得是在那蘭陀寺,還是什麼地方?就有一個和尚亂來,喝酒,阿底峽尊者說,嘿,這個喝酒怎麼可以?於是在僧眾舉罪,喝了酒了。那麼舉了罪以後,當然這種情況破戒了,把他趕走,結果他把他趕走他就走了,他不從門裡走,怎麼走?從牆壁裡面就跑掉了。嘿,一看這都是高人哪,那曉得這是個高人,非常了不起的高人,他說錯了,錯了,把那個聖人趕走,那就懺悔,後來就遇見一位聖者,就問:你什麼心?他說護法心!沒錯沒錯,可是,對不起,你對那個聖者起一念不恭敬的心,這個罪就有噢。那怎麼辦?你好好的弘法,所以他也告訴他:現在西藏的佛法衰了,你把佛法帶回去,這個你的功德可以補的過來,那那那阿底峽尊者之尊囉!他尚且看不清這種事情,所以阿底峽尊者到了晚年,人家看他,他走路的腳不至地,人家把他關在屋子裡,鎖的好好的他跑到外頭去了,這個神通,尤其不可思議的噢,他尚且看不透這種事情,然後像《入行論》那個寂天尊者也是一樣,印度當年是如此,現在實際上我們在這個地方同樣的,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這種局面出現,當然我們也不必是說這個破戒的一定都是聖者再來噢。說來說去,總是看我們自己以什麼心去對他?你看好的那一方面就好,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本來我們到寺院裡面去希望培福培慧的,你這個做到了,你就好了嘛! 現在我們再看翻過來,翻過來看210頁, 事鈔續云:禮拜佛法僧者、常念體唯是一。 這個是一體三寶,實際上有他的內涵噢! 何者?覺法滿足,自覺覺他名佛。所覺之道名法。學佛道者名僧。則一體無別矣。始學時名僧、終滿足名佛。 佛是什麼?自覺覺他覺行滿足這個叫做佛,所覺的道就是法,所以這個佛跟法是分不開的,一定是如法相應的這個人叫做佛,他所覺的法,所以這個分不開,下面呢,學佛道者名僧,他滿了叫佛,還沒有滿之前,是不是要去學?要學,學的時候叫僧,所以這個是一體無別,這是我們要瞭解的,因地當中叫僧果位就是佛,既然你尊重那個果,哪有不尊重因的呢?就好像我們現在說,這個水果非常好,結果你偏偏把那個水果的樹砍掉了,有這樣的道理嗎?這個水果非常好,因為水果非常好,你更珍重的去保護那個水果的樹呀!現在我們因為尊重佛,那佛怎麼來的?那個是僧修來的呀!佛是覺法滿足,僧一定不滿,這個理數當然,所以下面一段小字, 始學時名僧,終滿足名佛。 就是這個道理,剛開始學是僧,滿了就是佛。 僧時未免諸過、佛時一切惡盡一切善滿也。 因地當中當然如此呀, 今我未出家學道,名俗人。 現在我是個俗人,還沒出家學道呀, 迴俗即是道器。 只要回過頭來就是道器, 如此深思,我亦有道分、云何輕侮? 想想我豈不是這樣呢?既然這樣的話,你怎麼可以輕慢僧人呢?這是對在家人來說,當然出家人更是如此, 宜志心歸依,自作出家因緣者,是名圍繞念佛法僧之大意矣。 真正圍繞就是這個心裡面就是這樣去,以這個心去保護,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護法,這個叫正護法,他下面涅槃上面的確,在末法的時候不對在家人可以出來,可是這個出發點是什麼?心裡面要存著至心恭敬的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內心當中敬意無簡,不是現在的志成輕慢哪!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低頭看地,不得高視。見地有蟲,勿誤傷殺。不唾僧地。 當歌唄讚歎。若見草土,自手除之。』 下面這一段就不再去細說了,平常我們很容易犯的,所以以前我也常常說這個話:「若要佛法興,莫非僧讚僧」,這些道理我會說,我就做不到,一直做不到,現在慢慢慢慢的覺得,瞭解道理,雖然習氣還在,可是瞭解了道理,叫我不做也不行,說來說去,很簡單嘛,我自己這樣,人家也是這樣,我要恭敬人家一分,我就成就一分,豈不是很簡單嗎?所以想到了這一點的話,那這種心裡自然慢慢的消失掉了,再說你要得到這個果,那更要注重那個因哪,無非從這個地方說起。 我們再跳過二行,剛才那個再跳過二行下面, 極證名佛、始學名僧。 證道最究竟的地方是佛,剛開始名僧, 僧現學法、終至佛果。 現在學法終於到佛果, 若此待僧、豈容輕侮。 你瞭解了這一點,怎麼可以輕慢他?就是這個樣,說來說去就是這一點, 註中初教念僧、則三寶備矣。今下次令念己、 回過頭來想想, 與僧不殊。尚當尊己、豈敢慢人。 那這就瞭解了,正因為要尊重自己,所以就應該尊重別人,而尊重別人正是尊重自己。下面我們看最後一行 低下次離諸過。初二句捨憍慢、次二句止殺害、後一句離觸穢。 當下三修淨福。』 事鈔續云:『若有因緣寺中宿者、不得臥僧床席、當以己物藉之。亦勿臥沙門被中。應自設供、供養於僧。豈損他供、自害善器。 并調戲言笑、說非法事。 沙門未眠、不得先寢。為除憍慢故。 又勿坐僧床席、輕侮僧故。俗中貴士之座、猶不許賤人升之。況出世高僧、輒便相擬。是以經中、共僧同床半身枯也。如是因緣如別廣說。 若至明晨、先沙門起。修恭敬之行』 第二支 斥非法那是非法的,說明一下, 《事鈔》云:『凡入寺之行、與俗人作入道之緣。建立寺者、開淨土之因。供養僧者、為出離之軼也。』 資持釋云:『初示入寺本意。入道緣者善要由發故。淨土因者心靜淨故。出離軼者期解脫故。軼即是轍、車所從之道也。』 這個就是這個,到寺院裡作什麼?使給俗人作入道的因緣,所以進去一定要恭敬,造廟是開淨土的因,這個是因所以我們要創造一個淨土,人間有這個廟將來因地上面有了這個,果位上面就成淨土之因,供養僧是出離的軌則,現在供養他將來自己也就走上這條路去。 事鈔續云:『今末法中,善根淺薄,不感聖人示導,僅知有寺而已。不體法意,都無敬重佛法超生因緣,供養福田而來入寺也。如此者多,非謂全無敬信者。 多有人情來往,非法聚會。 現在末法為什麼?善根淺薄。不能感得聖人親自來指導我們,這個還是我們的業所感得的,正因為是如此大家說:末法了、末法了,我現在越來越覺得,正因為末法了,更要恭敬,那麼我們現在雖然是末法,人家慢慢的每況愈下,我下一世確越來越增上了,這個因果應該瞭解,因此末法的時候,僅知有寺呀,廟是曉得的,但是不體法意,怎麼樣跟他相應?不曉得。都無敬重佛法超生因緣,供養福田而來入寺也。不瞭解真正到廟裡來是做什麼?要來種福尊法,當然僧也包括在裡頭,這個作為自己超脫生死輪迴的因由,因為這樣所以跑得來,這個跑得來供養福田,供養他正是增長自己的福德智慧,這個正是我們入寺的原因,所以他下面說斥非法,多有人情來往非法聚會,這個是完全錯, 又在寺止宿,坐臥床褥,隨意食噉。 那麼現在都是人情往來,我們要曉得人情不錯,用這個人情而引他上來這就對,不是不要,把那個情淨化就是悲,否則的話,那個情染就是錯, 乞索取借,如俗去還,逐意則喜,違心必瞋。繫綴胸抱,望當圖剝,猶牛羊之牴突,恣頑癡之鄙情。或用力勢逼掠,打撲抄奪。具造惡業,必死何疑。一旦橫骸,神何可滅,隨業受苦,永無救護。可共悲哉。非三寶不能救,由此人不可拔,若有智之人,終不行此。 這個當然都是一般不信的人,但是我們信的人接觸了,也應該稍微注意,若有智之人,終不行此,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作, 敬重寺法,準而行之。護惜三寶,諮請法訓,自招大益。 那麼應該恭敬如法的去做,愛護然後資持三寶,不瞭解請問諮請法訓,這樣去做自然會得到大的受用, 故經云:眾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園,斯言實矣。當知衰利由心,非前境咎。』 現在來了,當知衰利由心,非前境咎。經上面說,那個僧團是一個最佳的福田,但是同樣也是蒺藜園噢。蒺藜就是有刺的,有刺的一碰到,我所曉得的有一種刺很糟糕,他這個蒺藜,到處都是絨毛,你們將來到達蘭沙拉可以看見的,葉子上面都是這個,這個有二種,有一種刺就是刺一下,有一種刺,刺了以後有毒的啊,把你咬得是癢的,他們說這個叫做蕁麻,我這個就弄不清楚,這個刺一直到抓破了還不行,還自己流黃水,他們那個當地,我看見小孩跟人家,他就根上把那個皮就剝掉了紮了,一看見這個大家就逃走,這個東西這麼個可怕,在這個地方是什麼?說這個話實在是,為什麼說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壞呢?由心!你有正確的認識,如理去做,這個最最重要的。 4.2.1.1.2 清信女法再下面就清信士女法,特別的是激勵女眾,女眾下面自己看一下,那麼最後有一段,最後這個211頁,上面最後一行, 事鈔云:『清信女人入寺,儀式同前。 唯不得在男子上坐。形相語笑。脂粉塗面,畫眉假飾。非法調戲,共相排盪,持手撐人。必須攝心整容,隨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養。懺悔自責,生女人中常成礙絕,於此妙法修奉無因。不得自專,由他而辦,一何苦哉。應深生鄙悼。若見沙彌,禮如大僧,以位小而不加敬。此於大僧為小,於俗為尊。出家受具,便入僧婁。不得以小兒意輕而持接。設有說法,當謹聽受,勿復喚名而走使。』 那這種都是平常應該注意的,不但是士女其他的我們都應該注意。 另外還有出寺法,就是來了以後,出去怎麼辦? 《事鈔》云:如此等在寺中竭力而行, 像上面所說的盡自己的力量, 所為事訖,辭出寺門,如法作禮。 做好了然後,拜辭而去還要如法, 凡以穢俗之身入寺踐金剛淨剎法地,自多乖於儀式。 要曉得這一點,我們凡夫俗穢之身,這是金剛不壞之地,這個千千萬萬應該弄清楚, 若去時須自贖其過, 這個要自己來懺悔,來贖他的過失, 雖施多少,示有不空。 換句話說,來都要種一點福田,施!也不一定施什麼隨分隨力,下面說的, 若布絹香油澡豆華水,下至掃地除糞, 拔一個草掃一個地,弄乾淨一點點東西,換句話說真正到寺院裡邊來,能夠這樣那就來對了,否則的話就錯,這樣做的話,還要很恭敬。下面就 4.2.2 今師要術現在這個今師才是我們現在的中國,前面那個講的是印度,那個祖師告訴我們, 《事鈔》云:『此入寺法,中國傳之矣。餘更略出護過要術。 這個道宣律祖告訴我們,我們這裡傳的,這個余就是祖師自己說:保護怎麼不犯過的?重要的, 謂一切天人龍鬼,是出家人修道之緣。一切出家人,為天人龍鬼生善境界。 換句話說,不外道俗二眾,人是看得見的,天人龍鬼神看不見的,實際上這個八部當中,都是出家人修道的緣,我們出家人修道看得見的部分,要靠其他的在家的弟子來護持,看不見的地方是天龍八部,所以我們這裡很重視那個施食,很重視那個施食,三時經常的飲食的時候要出食,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他就有不可思議的威力,千千萬萬我們這一點要注意,我們總是對人家的恭敬,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點,對了那一天張居士還跑得來問,他有很多問題,這裡我們也不細談他,他說:這個歸依了三寶以後,我們還是個世間的神怎麼辦?我就告訴他:這都是護法最好的,佛法歸依上面說,助伴絕對可以,我們寺院裡面那是護法,那個護法還不是世間的很多神哪!當地的土地或者什麼等等,走過去一定是好好的,向他問訊:啊,在那個地方打擾你。反過來這個地方的話,也是你這個地方好好的培養的福田,請你來護持就是這樣,這是我們正規的做法,所以因為什麼?這是出家修道之緣,那麼在家人,人更是如此,反過來呢!出家人是天龍鬼神生善的境界,這是福田, 出家人既為四輩生善之處,不得對彼幽顯輕有所失。 囉!那是祖師說的,出家人是他四輩就是前面那個他是生善,出家人是福田,他在這個田里面要增長那個善法的呀!所以我們對他們不能輕易的隨便的失禮,顯就是人,幽那是看不見的地方,不管天龍神鬼等等, 彼四輩既是出家修道之緣,又不得輒便見過。 反過來說,這個在家的,那既然是修道所憑藉的,那這個也不能動則見他的過失, 佛已敕竟, 佛早就教敕了,下面來了, 假使道人畜妻挾子,供養恭敬如舍利弗大目連等莫生見過,自作失善境之緣也。』 佛就說就是出家人養太太生兒子,你能夠供養他,就像舍利弗大目連,不要去見他的過失,你還是有福,反過來,你見他的過失,你自己就錯了,後面他還引這段公案,這個出於《賢愚因緣經》上面的,他後面等一下還會引這一段。繼續的看, 《事鈔》續云:『凡出家者,長標遠望,必有出要之期。始爾出家捨俗,焉能已免瑕疵也。智士應以終照遠度,略取其道。不就同彼愚小,拾僧過失。 所以天龍鬼神,具有他心天眼,而護助眾僧者。非僧無過,以剋終照遠耳。 今人中,無察情鑒失之見。情智淺狹,意無遠達。暫見一過,毀辱僧徒。自障出要,違破三歸失於前導,常行生死不受道化。可謂惑矣,小兒癡矣!』 這個說明,這個出家他是一個長遠的,目標放的很長遠,所以是長標遠望,總有出要之期,剛開始出家捨俗,從家裡面跑出來剃一個頭,一下的時間你怎麼可能就讓他免除掉了很多錯誤呢!這是我們要瞭解的一步一步的改善,智士應以終照遠度略取其道不應同彼愚小拾僧過失!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從遠大的地方去看,那麼應該從這個地方倣傚的照著去做,不應該看那個愚癡的小人,專門看他的過失,這個是我們應該很清楚明白的。「所以天龍鬼神,具有他心天眼,而護助眾僧者,非僧無過,以剋終照遠耳」。所以天龍鬼神他們都有這種能力他心天眼,天人當然有其他的鬼神也有,而都能夠護持僧眾,並不是那個僧眾都是聖人他有過失的,但是最後他終於能夠達到,像前面說過的因嘛!所以更是保護,「今人中,無察情鑒失之見。情智淺狹,意無遠達」,這是我們的狀態,現在人當中,根本沒有觀察是非,見到深遠的這種能力,這個智慧非常的淺薄,於是「暫見一過,毀辱僧徒」,只要見到一個過失,馬上就毀辱,「自障出要,違破三歸失於前導,常行生死不受道化,可謂惑矣,小兒癡矣!」這個完全是自己障礙自己,完全違背了三歸的意趣,本來歸依了以後應該接引他的指導,現在你自己做錯了,失去了這個,反而成生死之行,不受佛道的教化,這是大愚癡,這個都是很幼稚的行為,跟小孩子一樣。 資持釋云『二誡拾僧過失中,初敘道眾志遠行薄。 智下次教俗士取志舍行。終照即即深識不責目今,遠度即大量不見小過。略謂揀略。 所下示幽靈同贊。剋猶究也。剋照皆龍天之心,終遠即出家之志。如感通傳,韋天告祖師云。天竺諸國,不及此方。此雖犯戒,大塗漸愧,內雖陵犯,外猶慎護。故使諸天見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見造過,咸皆流涕,悉加守護,不令魔惱。 今下斥凡俗多譏。初敘其愚迷。自下彰過失。上句障聖道,次二句失善利,後二句招苦報。可謂下結歎。』 下面《資持記》當中,前面的解釋不說了,資持記當中我們跳過二行,第一第二行跳過, 所下示幽靈同贊,剋猶究也。剋照皆龍天之心,終遠即出家之志。如感通傳,韋天告祖師云。 下面說如《感通傳》,那個就是《天人感通傳》,那是道宣律祖因為他自己的精勤持戒,所以有了感應,感得這個天人來,這個韋天來告祖師,告訴我們的道宣律祖, 天竺諸國,不及此方, 這個是盛唐的時候,說那個時候印度比不上我們, 此雖犯戒,大塗漸愧,內雖陵犯,外猶慎護。 說這個地方雖然犯戒,這個大體上來說他還在慚愧,那這個犯就不像我們現在,那個是祖師的時候,換句話說,外面他還保持的蠻好,所以我剛才說,不要說盛唐的時候,不要宋朝這麼了不起,我二十年以前看見那個普陀山那個和尚,啊,我就看見,我現在越想越讚嘆,越想越佩服,自己就做不到,那他至少這個就這樣呀!很謹慎看人,絕對不是這樣,然後一起出來,他每一個地方,出來了那個海青就穿在身上的,以前大陸上就是這樣噢,這個海青不離身的! 昨天那個淨明法師跑得來說:這個樣呀,現在我們已經是外面的,這個長掛都不常穿,他們以前這個不行要海青,所以這個的的確確是外是說明什麼?裡邊雖然三毒未除,所以內雖陵犯,外猶很謹慎的護,那個時候是 故使諸天見其一善,忘其百非。 只要有一點善事,所以百非不是一百樣呀!其他的都做錯了,一看見了這種情況之下,他都是什麼?一看見他有的好的,他所有的壞事他忘掉了,我們現在呢?這麼多的好處他看不見,你看見一點點壞的好了,見其一過,忘其百善,我們現在毛病就是這個,什麼好事情都看不見了,這是我們真正的致命傷就是這裡,那麼他下面說見到造過怎麼辦? 若見造過,咸皆流涕,悉加守護,不令魔惱。 諸天看見他作了過,並不是責備他噢!大家是痛苦流涕,哎呀,怎麼樣要幫助他?還要保護他!為什麼這個是要魔惱?因為他自己造了過失,魔就能夠惱了,如果你自己守持的很嚴,這個魔根本到不了你身上,囉,諸天護持這樣護的噢!所以現在我們在家人護持豈不是這樣呢?看見他好至誠恭敬,看見他錯了,另外應該保護他,所以現在我們反過來,還要把他揭瘡疤,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致命傷,這個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麼這一段有了,現在我們再翻過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