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6月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26
27
29
30
 
 
 
 
 
 

備覽 頁/行  P214-L1 ~ P227-L4

手抄 頁/行  9 冊 P189-L1 ~ P219-L2

音檔 起訖     69B_2950~70B_1930

4.3 造像塔寺

下面告訴我們造像塔寺,這個造像塔寺現在不細說。看一下215頁。

4.3.1.1.2.2 此方制度漸失

《事鈔》云:『所以中國傳像在嶺東者,並皆風骨勁壯,儀肅隆重,每發神瑞,光世生善。 逮於漢世,彷彿入真,流之晉宋,頗皆近實。並由敬心殷重,意存景仰,準聖模樣,故所造靈異。』

我看了這個話,真是不勝悲感,那個祖師講的,這個中國就是印度,印度把那個像,那個就是經像,傳到嶺東,這個嶺是叢嶺,這個嶺東才是我們中國的所謂的嶺東,凡是印度傳到這裡來的,並皆風骨勁壯,風是個風貌,外面的,骨是內在,勁而壯,這個內涵實在是“儀肅隆重”,不管是內在的,不管是外表的,任何一個地方,說每發神瑞,每每會發現發生,為什麼這個不可思議的祥瑞?光世生善,都使得世間光輝,光耀在這個世間,那個聖像就有這種感應,生起種種的善法來。

譬如三國,吳的時候,康僧會祖師來,憑空的感得那個舍利,諸如此類的,各式各樣的,這種很多這種不可思議的,乃至於一直到最後“逮於漢世”,最早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來了,到漢朝的時候,彷彿入真,秦那個時候已經有,在漢朝那個時候,還彷彿入真,還像真的流之晉宋,下面照著次第來說,這個漢,兩漢,三國就是魏,晉、南北朝,南北朝第一個朝代就是宋,所以宋齊梁陳,頗皆近實,都還能跟實在相近,為什麼他會這樣的每發神瑞?有這樣的威神?有這樣的祥瑞?皆由敬心殷重。能夠恭敬心的殷切莊重,意存景仰。心裡面恭敬仰望,準聖模樣,格式,故所造靈異,完全是照著佛的模樣格式,所以他造的靈異,實際上那個佛造的像,就是一個典型的公案,這個讚嘆佛像,佛一下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大家就繫念他,目犍連尊者,那個優填王繫念他,然後目犍連尊者,把那個造佛像的工人把他帶到天上,去了三次,看了佛,下來造,不行,再看,不行,最後造的非常的像,那個世尊下來的時候,那個像起來迎接他,他就摸那個佛像的頂,好好的你住在世間,將來為世間人生福。

所以印度當年,造那個佛像的時候非常嚴密,然後這個造匠,我只曉得大藏經當中有一個造匠,什麼度量什麼經,《量度經》,然後我也是在達蘭沙拉看見過這麼厚的一本書,然後上面畫著這個表格,我以前看見中國古代,現在我們造像,中國以前那個法華真勇(?)不是,畫一種一個一個格子,不曉得你們看見過沒有?嘿,我那時居然看見了,他不但畫方格子,還看見斜的,雖然沒有像當年西歐那個00一樣,它有這樣的,第一個斜上來,第二個斜上來,第三個斜上來,然後這個地方一定說,這個眼睛一定在哪裡,這個鼻子的交叉一定在哪裡,這個上面地方一定在哪裡,就是這樣,整個的畫好的以後,然後把這張佛像,就造著這個樣子的尺寸去做,然後去做的人,在事前的話,那一定要至誠恭敬的清齋沐浴,然後去祈禱誦經,臨造了,我們現在不是看見那個什麼?一盒一盒那個黃顏色的那個紅花,藏紅花!用那個藏紅花泡,然後大家去作願,作願了以後,跑得去,最好的還要,他們西藏人,反正沒洗澡的啦,至少洗手、洗臉,洗得乾乾淨淨,就這樣去摸。

有一次我在洛杉磯,也是參加一次,我就跑得去,誒,趕快,然後我摸過地方,他就擦了個半天,我心裡還想好像不大對勁,後來曉得啊,錯了、錯了,他說來來來,連忙跑得叫我去用那個洗過,而且一定要這個水才可以噢!後來我才曉得,凡是他們前面那個預備法要作些什麼?就是他們那個大法師帶個頭唸咒,經上面都告訴我們,講經說法的都要這個,念過了還要喝一口,漱漱口吐掉,作的時候都把鼻子遮起來,因為你透的氣會弄髒,然後這個時候弄乾淨了才作,作了以後如果中間出來要上洗手間,現在我們有一些寺院還是這樣呀!要換手呀,剛開始的時候總覺得麻煩,看見了這個,覺得我們還是差的天差地遠,所以的的確確,我們就算把外面的衣服脫掉,然後進去了弄完了以後出來先洗,裡邊已經洗了半天,最後還跑到這個裡邊,重新弄過再進來摸,這麼慎重,這個恭敬呀!這個是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以前的人,為什麼得到這樣的福?我以前不曉得在哪裡講過那個公案,這個《高僧傳》上面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兩個人最早碰在一起,然後大家說這一生一定要想辦法證果,然後大家一起出去了,二十年以後見面,啊,好高興。因為二十年以前,大家志同道合,最後各走各的,所以見了面以後非常歡喜,那麼有一個人,那個名字我都忘記掉了,然後大家整整談了一夜,最後談的時候一發現都是他在講話,他見過什麼大法師,什麼都學通了,最後完了以後,他自己覺得我怎麼整整一夜都我在講話,我說:某人哪,怎麼我整整說了一夜,好抱歉,好像都是我在講,你學了些什麼?對方怎麼說?對不起,我越聽越慚愧,你學了這麼多,我也沒學到什麼?你沒學到什麼,你多多少少學到一點哪!我學了一卷《觀音經》,他很謙虛的,《觀音經》是什麼?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那個對方一聽,大為驚訝,不但大為驚訝,大慢心生起來,什麼,二十年那個小孩子再差的話,怎麼只學一卷觀世音的普門品?這個三歲的小孩子,背背背就背出來,你怎麼弄了二十年,弄了這麼一卷呢?算了算了,你這種人!當初我們在這兒說一起這樣的,你真的是一點志氣都沒有。他也在那兒讓他說。

說完了以後,不管怎麼樣我們二十年的交情,你也不妨看看,我這個學的效果呢,那個還用來看,他的意思就是這種味道,然後他自己就跑得去,要去念他這麼一卷他學的東西噢!然後這樣去作。對方就想,這個人弄了這麼一點來,還要跑得來弄什麼關子,根本就完全一付非常輕慢的態度,讓他去,這個學一卷觀音經的就跑的來,一早起來,至誠恭敬的洗手洗腳,安佈那個壇場,慎重其事的一花,花了一段很長的時候,他始終覺得心裡面實在不耐煩,可是既然他要弄,就讓他去吧,看他弄出什麼名堂來。最後他慢慢的弄好的就登壇,一登壇,馬上天龍、天樂、裊裊天龍八部都來護持,他那個時候感覺就不一樣了,他一出聲,那個境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然後他前面那個態度就完全收攝起來,至誠恭敬的在那個地方,念完了以後,他就懺悔啊,我自己現在才曉得,原來弄了半天,得不到真正的好處的,這個地方的名字,我叫它亭林上寺,這個地方在南京,但是這個名字我忘記掉了,這二位,《高僧傳》,後面有這麼一段公案,在梵唄裡邊,所以這個地方,近代之間,兩個差這麼多。

另外那一個也是很了不起噢,可是比起他來,所以我自己重新回過頭看這個的話,自己發現,這是我們要好好努力,至少有一點,我可以確定告訴你們,現在你們真正重要的,去懺悔,這個要努力用心提噢!不是現在我們拜他一下,要心裡好好的認真去提,像我現在這樣的話,我還是覺得,真正要懺悔的,一定要擺脫一切的事情,你們決定來得及,決定來得及,要全部的心那時候提起來,養精蓄銳去做,一定見效,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到那時候你會曉得內涵,你沒有比較,根本不了解到底是什麼樣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不是說,我一天拜他幾千拜,我已經拜了十萬拜了,我念了多少了,這個都是遠因,有它的效果。下面翻過來

事鈔續云:『今隨世末、人務情巧。得在福敬、失在法式。

說現在末世,這個都是完全用情來測度這件事情,講巧,就是這樣,雖然這樣去做的話,還有一點,還多多少少有一點福敬,但是法式,真正如法的規度,沒有了,這個是比較糟糕的,我們對於佛法還是蠻恭敬,但是真正的測度沒有了,實際上到了我們中國來以後,的確,尤其現在的佛像,我們都是很多人畫了佛像,以藝術的風格去畫,這印度沒有這樣的事情,西藏也沒有。他那個都是從小的,弄了幾十年,然後一心一意灌注在這個地方,

但問尺寸短長、不論耳目全具。或爭價利鈍、計供厚薄。酒肉餉遺、貪婬俗務、身無潔淨、心唯涉利。

說到這個地方的話,真正造像的時候,《宗喀巴大師傳記》上面,他那個供的時候,它那個造的時候,大家在家人一面忙一面嘴巴裡念,“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就是這樣,心裡面至誠恭敬的,一心緣念,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致使尊像雖樹、無復威靈。

雖然這個像還在,但是不靈驗了。原因就是這個,跟前面一比,那就曉得了,

乃至鈔寫經卷、唯務賤得。弱筆粗紙、惡匠鄙養。

那個是講佛,下面呢!經卷!那個時候主要是抄寫,抄寫的都是希望便宜,越便宜越好,弱筆粗紙!真正古人抄寫的時候那個筆紙都非常講究,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當初我看見很多印經啊!越便宜越好,乃至粗枝濫造,啊!實在是我看了心裡面真的很痛心,所以現在真正的,我們要嘛!不印,印的時候不計工本這個最好,當然過分的華貴也不要,當然我們總是想辦法把他作的最好的,這個是我們很重要的,

致使前工無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賤、法儀滅矣。』

來作的工人也不恭敬,那自己也沒有恭敬心,彼此通賤法儀滅矣,好,就是這個。下面我們不細說。

所以真正如果自己恭敬,舉印度很多靈異的事情,你恭敬造了這個,再以後,嘿,他就有不可思議的威力,乃至於下面說鳥獸,它這不來染污,其實現在還是有很多這種典型的例子,很多大祖師們,造的很多這種不可思議的威儀,換句話說,你有多少恭敬心,他就有感得多少回應,佛法本來就是緣起之法嘛!佛法本來就是個緣起之法,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一些,那麼時間也差不多,下面我也不一一細說,凡是一般我們大家去看一看,無法致損應法生善,現在我們看下面,那個自己隨便隨分隨力去看一下,

4.3.1.2 造塔

造塔中分為六項 ① 示名 ② 顯報 ③ 敬護 ④ 造處 ⑤ 供養修行 ⑥ 造毀二報

4.3.2 造寺法

造寺法中分為二節 ① 應法生善 ② 無法致損

如果很認真,依法去作,那麼就有好處,否則的話,就有損害。

4.3.2.1 應法生善

...

4.3.2.2 無法致損

最後222頁上面有一段,我們可以念一下,

事鈔續云:『又還自騰踐,如己莊宅。眾僧房堂,諸俗受用。毀壞損辱,情無所愧。屈道承俗,如奴事主。是名寺法滅也。其甚者,打罵眾僧,種種非法。取要言之。從僧強力抑奪,貸借乞請,乃至停屍僧院,舉哀寺內,置塚澡浴等,並非法也。』

現在說騰踐,真正佛門的弟子那自己也不如法,把這樣不管在家出家,把寺院本來是供養三寶的地方像自己的家一樣,這兩種都可以,出家人沒有把它看成住持道法的地方,而是這是我的,在家人跑的來說,啊,那個寺院是大家可以,公眾的地方,或者是來遊樂的,或者供幾個錢,總覺得我出了錢,這個根本是個錯誤,「眾僧房堂,諸俗受用」,不要說僧堂,出家人不如法都不可以,何況是在家人,說「毀壞損壞情無所愧」,不小心還不瞭解慚愧,「屈道承俗」,我們枉法順世俗,這是我們最糟糕的事情,「如奴事主」,反過來,完全顛倒了,就完全顛倒了,「是名寺法滅」,那這個寺院寺院之法!寺院是住持靈像存在的,這個寺法一滅的話,這個三寶也就完了,那這一段話很重要,最後有幾句話,數過去第六行,

斯由道眾之非纔、豈獨俗儒之無識。

這個原因為什麼?出家眾出家眾非才!出家沒有真正的人才然後影響,豈單單是世間的人固然是無識,出家眾相應,如果你出家眾作的好的話,他自然能夠扭轉過來,這有兩方面的,

每恨法門之覆滅孰為扶持,

這是元照靈芝律師的,啊!總覺得深深的感覺到遺憾的,法門這麼的難得現在呢!每況愈下誰來扶持?

更嗟獄報之艱辛誰當救療。

我們這樣去做的話,一定要下地獄,誰來救呀?

必懷深識,豈不再思。是知禍福無門,唯人所召。有力能濟,傳而勉之。』

真正的能夠認識的話,豈不應該一再的努力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今天請翻到《南山在家備覽》223頁,

4.4 瞻視病人

別行篇的第四門,瞻視病人。

瞻視病人中分為四章 ① 制意 ② 簡人 ③ 安置處所 ④ 說法斂念

4.4.1 制意

我們看一下那個制意,那這個有什麼特別的內涵呢?

《事鈔》云:『制意者。夫有待之形、多諸嬰累。四大互反、六府成病。 若不假相提接、薄命則無所託。

說我們現在要想修行都要憑藉這個人身,雖然這是暇滿難得的人身,可對不起,這個人身那隨時有病的,還有種種的累贅,那麼下面這個「四大互反,六府成病」,那個都是病的狀態的原因,在這種狀態怎麼辦呢?「若不假相提接,薄命則無所託」,在這種情況之下,必須互相來提佑幫助,在這種情況之下才可以,否則的話福德厚的人固然可以,那一般人的話,那這個命沒辦法保全,就沒辦法修行。

然則世情流變,始終難一,健壯則親暱,病弱則捐捨,鄙俗恆情,未能忘此”

不過世間一般這個情俗,這個情節隨時在變化,很難有一個定則,所謂修行又世情終戴,那麼人情之間,好的時候大家很好,一但等到自己有病的又老弱了以後,大家都好好捐捨,就把那離親暱了,這個是世俗上面非常說低下的,說確實一般經常的見到的狀態,大家都是這個樣作呀!所以在這種狀態,

故如來深鑒人物,知善來未崇,惡必相遵,故親看病。』

資持釋云:『初敘意中、初敘病患。多嬰累者通目眾苦也。四大等者別示病惱也。 若下次明瞻視。 然下三示凡情。 故下彰聖引導。

我們的世尊深深的瞭解到人世間的這種狀態,修行剛剛開始都是,這種人有好的未必遵從努力去作,壞的事情很容易照著這個老辦法,所以他親自來倡導。

按西域記,祇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下面有一個公案如來看病,那麼下面說引《西域記》上面,這個祇桓的東北有個塔,我們玄焋大師去看的還看見,這個是如來親自為一個病比丘洗刷的地方,

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

這個苦的不得了沒人去管他,

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

你一個人苦苦惱惱在苦些什麼?為什麼一個人?

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

他說:我以前生性疏懶,我不歡喜看別人不耐看那些,現在生了病了也沒人來招呼我,這個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些都是大菩薩,因果就是這個樣,你如果不好好的種善因對不起!到必要的時候的話出現的不可能有善果,所以

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如來愍曰說:那我來看我來看你,這個是當初的一個因,所以這些都是,

事鈔續云『故律中,佛言:汝曹不相看視,誰當應為?

說你們現在修行的人不互相來照顧,誰來照顧?所以

乃至世尊為病人洗除大小便已,

世尊親自為他去作,乃至於大小便,

掃治臥處極令清淨,數衣臥之。

那世尊親自作這種事情,我們現在覺得自己作了一個大比丘了,好像說我不應該去作了,這個要沙彌去作,這個要在家人作,這個實在是一個基本錯誤的概念,非常錯誤!世尊都在這個地方作,就是說平常狀態我們有個次第,那個是真實的,可是在真正作事情的時候世尊親自跟我們說,

便立制云:自今已去,應看病比丘,應作瞻病人。

瞻病人就是看病人的人,

若有欲供養我者,應供養病人。

世尊親口說:你供養我供養病人更好!

佛為極地之人,猶勵諸比丘,親自下接。況同法義重,如何相棄。』 資持釋云『二引證中,初引緣。 便下立制。 佛下結勸。』

佛是證了極果的人,還是這個樣,何況是我們大家一起共同的一起修行的,怎麼可以棄捨不顧?說到這個地方,我覺得《隨念三寶經》真好,《隨念三寶經》第一句話說,如來者是福等流是善根無盡,不曉得你們念不念?我們每天早晨總歸要把他念上一遍,為什麼如來是這樣?為什麼我們是那個樣?他是福德大河的等流,他的善根是永遠無盡,為什麼用不盡?他接那個因永遠比用的要來的多,這個是他所以用不盡的,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我們現在開始用不盡了,你接下去的永遠比用掉的來的多,那我們現在用掉的永遠比接下的來的多,這個是真正的問題,所以他這個等流的因果,他的果也是如此因也是如此,正因為他是成了佛因地當中都是注意這個的,所以證了佛了一直看見隨時有這個,給他善根的這種種善根因緣,他隨時就很歡喜的馬上去作,那我們現在怎麼辦呢?看見我自己的很歡喜的要去作的,這是我深深自己就體會到,一直有這個毛病,儘管聽的道理講的很多,做的時候就是不容易做到,所以我在這裡跟諸位大家共同互相策勵,雖然我經常這麼說,我自己也覺得我自己做起來還是很難,但是我努力去作,怎麼說?我們應該作該作的不是作想作的,我以前也常常這樣想的話,這個他要我配我的胃口的話,我什麼事情都願意去作,他不配我胃口我就是不作,後來想想我真糟糕,我就是為什麼呢?就是為聽我來招呼!這個我就是害我的冤家,世尊真正好的就是不聽我招呼呀!所以現在我們常常是說自己覺得自己高興的做起來非常起勁,不高興的話啊!實在是…,就是這樣,這個是我們的情劫,我們做我們的煩惱的奴隸,自己就做得很高興,但是我們要作理智,這個一聽理智招呼,或者真正要做自己的主人,就是做不到。所以我一直策勵自己說:做該做的,不要做想做的。這個想還是情,不知不覺當中就是這個,這個我們要修行真正應該努力的地方。

翻過來224頁,那麼有一個問答;

事鈔續云『問:供養病者等佛何耶?

說供養病人像供養佛一樣,這麼好,為什麼原因?

答。謂悲心看病、拔苦與樂、慈心行同佛故也。

這是第一個,囉,這個看病的時候,要以這個心情去看,第二呢,

又論云:隨順我語、名供養佛。』

這是佛告訴我們的,你想現在尤其是以一個學佛的人瞻視病人,同時可以得到兩個好處噢!

【完/29:42】

南山律在家備覽 70B

是以一個學佛的人,瞻視病人,同時可以得到兩個好處噢!我們同時能夠供養兩種田,供養悲田是供養敬田,隨順佛語是不是供養敬田?然後悲心看病,是不是供養悲田?天下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都是要建立正知見,你真正這個概念很強盛的建立了以後,那要作這種事情就容易了。

4.4.2 簡人

下面看一看就可以了,他是順著次序來,這個次序一看就懂,不妨念一遍簡人,

事鈔云『二簡人中。四分。若有病者、聽和尚乃至弟子、從親至疏。若都無者、眾僧應與瞻病人。若不肯者、應次第差。 若無比丘沙彌優婆塞者。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夷隨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資持釋云『初制本眾有三、一親屬自看。二僧與。三僧差。準無比丘、應令沙彌淨人看。 若無下次開女眾。』

這個一定從親近的人來開始,這有兩方面都是這樣,親近的人比較關心,所以招呼的可以更好,還有親近的人,如果從福德那方面來,既然親近了以後這樣的話,這個福德先應該歸於他,不管從兩方面,這個從親到疏都有他的特別的意義,若都無者,眾僧應與瞻病人,若不肯者應次第差。所以我們現在最低下的安立好了,這個時候照著次第,如果有特別親近的人,自己就願意來,這個是更好,這個是一個狀態,那麼如果沒有比丘沙彌優婆塞者,比丘尼式叉摩那,那個這些都可以,所以這個病,不過如果說男女眾,兩眾相差的話不應觸,這個是有一個特點,這個是有他的一個特點。

4.4.3 安置處所

事鈔云『三安置處所。若依中國本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其中。堂號無常、來者極多、還反一二。即事而求、專心念法。 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舉、左手中繫一五綵幡、腳垂曳地。當安病者在像之後、左手執幡腳、作從佛往淨剎之意。瞻病者燒香散華、莊嚴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隨有除之、亦無有罪。傳云。原佛垂忍土、意在拔除煩惱、不唯糞除為惡。如諸天見人間臭穢、猶人之見屏廁、臭氣難言。尚不以為惡、恆來衛護。何況佛德而有愛憎、但有歸投者無不拔濟。乃至為病者隨機說法。命終恆在佛所、不得移之。』

下面,這個病人安置在哪裡?安置處所若依中國本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人安置其中!在祇桓精舍那個西北角,那個西北角是什麼?日光沒的地方!這個地方有個特點,就是喔!那個歸息了最後的終結之處人人都要到那個地方去噢!這個警策無常,有病放在那裡,叫堂號無常!這裡叫無常堂,下面二句話,來者極多還反一二!來的人好多但是來完了以後再去的人很少,啊!即事而求專心念法!我們從這個上面去看啊!這個人生無常哪!所以到這個地方他所以這樣擺在那個地方,地方是日光沒的地方,名字叫做無常堂,就策勵我們專心念法,然後下面他有個說明,真正的對這個上面經常說:讓我們一心一意的繫念三寶,不要繫念世間的事情,這個有個原因,這個原因下面第四章說法歛念當中有說明。

4.4.4 說法歛念

我們現在翻過來,看226頁,怎麼勸導,別人怎麼勸?那麼專門看病人怎麼勸?

4.4.4.1 餘人勸導

事鈔云『四說法勸善者,十誦,應隨時到病者所,為說深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

平常的人跑的來看病,應該怎麼辦?這個才是應該來講的,勸導他的,隨時相應,有時間到生病的地方,給他說深法,這個深法就是佛法,特別是指緣起之法,告訴他: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道就是佛法,非道就是違背佛法的世俗法都是這個,所以我們平常就應該很多事情交代的清清楚楚,世間人到臨終了,馬上交代了遺囑,安排了遺囑,這佛法當中最嚴重的事情,真正有病的臨終,把這個事情忘的乾乾淨淨,趕快想佛法,我們必須強健的時候準備好,世間的人說強健的時候準備好,好像這是不吉利的,啊,這真是顛倒呀!我們必定要在正常狀態準備的好好的,一天到晚想無常,你一天到晚因為想無常,所以真到無常就不怕了,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那麼這個時候,就啟發他的智慧很重要了,那麼啟發的方式有一個原則噢!

先所習學、或阿練若、誦經、持律、法師、阿毗曇、佐助眾事。隨其解行而讚歎之。』

一方面啟發智慧,一方面要看他所學的,就是他平常所慣習的是什麼?如果沒有慣習你臨時告訴他沒有用,或者他會阿練若!那個這種情況都是什麼?就是禪住比丘!歡喜寂靜的那麼說這個,然後下面就是誦經持律法師,這個是講教的,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比丘分三類,或者是習禪或者是讀誦或者是主事比丘,記得不記得?就是這樣,這個真正的所以種善根的種子、積資糧、成熟三部份,主要的就是這個,佐助眾事那就是積聚資糧,那個剛剛開始下種到積資,那麼讀誦什麼等等的話那積資是增長,怎麼禪坐阿練若?這個就是從增長到感果,這不外乎三類,隨他所瞭解的隨他的行持來啟發來讚嘆,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事鈔又云『傳云:中國臨終者。

這個中國都是印度噢!

不問道俗親緣、在邊看守。及其根識未壞、便為唱讀一生已來所修善行。

特別是就他所習慣修學的說明,他一定講他的善行,那個時候世間牽世判斷的事情千萬不要講,

意令病者內心歡喜、不憂前途。便得正念不亂、故生好處。』

這個是最重要的這是內心跟法相應所以不憂前途,我們現在世間人不瞭解要死了喔!趕快想想生前,這個不是看前途噢!那是斬斷了前途,回過頭來看,以前的完全顛倒了,我們一生忙過了以後,以前的事情通通丟掉了,看以前,這件事情不是到臨終的時候,我們剛剛出家就應該準備了,所以剛出家的時候,不要說還牽絆家裡還有什麼事情,弄的不好,還家裡的親眷親戚朋友,那你就完了,這個出家一定出不好,所以家裡一刀兩斷,就到此為止,這個人就像死掉了一樣,像弘一大師一樣,就是必定要把前面世俗的事情這麼斬乾淨,關於這個《廣論》上面都說的很正確很正確,那麼這個是平常勸。

4.4.4.2 瞻病勸導

瞻病人怎麼呢?瞻病人就是照顧病人的人,

《事鈔》云:『其瞻病者,隨其前人病有強弱,心有利鈍,業有粗細,情有去取,當依志願隨後述之。

瞻病人跟那個餘人不一樣,瞻病人一直在那個病人旁邊,所以很清楚瞭解這個病勢的強弱,然後心裡對法的認識,業的粗細,還有生他的情,總依他、隨順他,這個「隨順」不是隨順事情噢!隨順他跟他相應的法,這個要注意,這個要注意!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法是什麼?

或緣西方無量壽佛,或兜率彌勒佛,或靈鷲釋迦本師。

就隨便哪一個。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來了,我們現在這裡一般狀態當中,都是叫人念佛念阿彌陀佛,這是絕對好的事情,可是如果這個亡者不歡喜這個的話,那不一定行,我就記得最早那個時候,在大坑口,有一個姓張的那個小孩帶來,他的先生死掉了,這樣是吧!他自己本人歡喜什麼?反正這個亡者走的時候,跟生者有點不太一樣,那麼結果這個病人感到非常的困擾,那麼生者就希望這樣跟他去念,啊,他總覺得對他有好處,這個是我們千千萬萬應該注意的一件事情,譬如當然有的人生前一直念佛,那個時候好好的勸他,如果他生前並不是這樣,你勉強勸他的話,那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還有的人,生前儘管到臨終的時候,希望好了他要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非常勉強他,你能夠告訴他最好,那怎麼辦?我告訴你:念觀世音菩薩!你告訴他:你好好的念,如果說你真正的業消的話,觀世音菩薩一定救你。萬一不好的話,他一定救你到極樂世界去,生成二業!就是這樣,當然這個地方所以就說一定要看他這個志願,然後歡喜接受,然後再,這個病人已經病的很苦了,你勉強作這個,他還要對抗你,那完了,這個是我們要真正瞭解的,所以祖師告訴我們哪,他一定要隨這個。下面

或身本無人,妄自立我。

上面是念佛,下面是念法了,

或外相似有,實自空無,如至燄處,則無水相,或為說唯識無境,唯情妄見,各隨機辯而誘導之。』

這個很重要,或叫他念佛或念法,那念法當中的又有大小三乘不同,看他相應,隨他的機來說明它,為什麼我們現在說:在這個地方學皈依?這個《廣論》上面引《三摩地王經》上面有一段話,假定說我們平常能夠至心皈依,乃至於說看到佛的功德,說,佛這麼好!我也要學他要求佛,這個本身就是個菩提心,就是至少菩提心的種子絕對種下去,所以他下面就說,《廣論》103頁,

﹝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

說我們平常的時候就是這樣,那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一天到晚讚嘆憶念佛的殊勝的功德,如果能夠這樣的修我們的內心,說心續的話就相續,他不是說初修是難的,久而久之的話,相應了得到加持,這個時候就晝夜見世依,這個晝夜見世依!就是白天也好是晚上也好,進一步說的話,當你這個心裡很強的時候,固然在念,心力沉下去的時候,他還在,這個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的,這是第一個偈子。

第二個偈﹝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他說假定說有一旦生了病了,或者心情上面或者身體上面都不安,乃至於要死,這麼嚴重的痛苦,嘿,可是他平常由於這樣的,所以他不退失念佛,反過來是更因為他不安,更因為他要死所以念佛更強,念佛幹什麼?他不是要救我們不安、救我們的痛苦嗎?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是念,等到不安痛苦來了以後,把佛法丟掉了,那我們學些什麼佛?平常我們總說,哎呀,這個煩惱來了,這個煩惱來了,隨著煩惱去,跑的來幹什麼呢?反過來說,正常狀態就應該努力的在這個上面去做,如果我們從這個努力上面,弄對了,去做的話,那就對,覺得不相應就去懺悔,相應了去皈依,做來做去做兩件事情,所以到這個情況之下,不安心情來了,你馬上就用起來,馬上就用起來,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真正重要的!

所以說來說去什麼?前面講的是業!用業理來恆準它,到後面講的是什麼?十二因緣。然後談的正仔細一點的話,就是六度萬行,無非都是這個,這個業就看你用什麼方式,自己努力的想辦法突破?就在這個境界上面,正因為我昨天看了這個,就想起那個懺悔的事情,啊,我現在是越來越覺得,去年夏天本來說如果不停的話,我們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出現,很好效果出現!實際上呢,所以這個環境,這個環境就是…,所以我現在大家也許會想,我自己也想,一直希望,早一點趕快有機會修,我越來越感覺,如果說環境沒安排好的話,到那時候你忙了半天,正要爬上去的時候,這個也不理想,那個也不理想,這個事情又牽著你了,說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所以我想起,又看看幾個現在已經真正上去的人,都得到了善知識的攝持,所以我剛才說的,跟你們說的這位某法師,從我開始認識他,整整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二十年的時間,就在剛開始他做在家居士的時候,就在那個00路,那個陸橋下頭三樓,後來搬到現在那個地方去,這個已經是他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了。我想你們好幾個人已經去看過了,他那個床就是一躦進去,只能坐在那個床上,好了,就不能動了。就二十年在這個地方,苦苦的,苦這個事情,所以我後來是越來越感受到,啊,真正的問題在什麼地方?所以我們急著馬上去找,要趕快要找了個地方去修,這是所以爬不上去的根本原因,他能夠這樣的去,也可以說積聚的資糧,也可以說是成就他的忍力,種種條件具足了,到後來不要你去找,那個師長就看得清清楚楚,告訴你:某人哪,你要怎麼做了?他如果有一點點小小的問題,告訴他,他自己去找,那一定是他的問題,否則的話,師長看得清清楚楚,告訴他怎麼弄?很快的就透脫過來了。所以這個真是我們修行的特徵,擺在這個地方,當然現在病是如此,還有現在我們不安,也是如此。

其實真正說起來,我們的病有兩種,一個是身病,還有一個心病!所以最後那位同修善知識就幫忙我們這個,生病有人招呼,然後心病來了一樣的,平常一起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就特別重要了,大家心裡面難受了以後,旁邊的人就來勸我們,怎麼勸這個很重要,平常我們以前一般狀態當中,譬如大家受了一點委屈了,或者什麼環境的不順利,好朋友跑的來:說你受了委屈了!對呀!大家一定會用這種眼光去看,好了,大家覺得他來同情我,那完了,法上面遠離了,不要說對方是如理的,對方是不如理的,我們這樣去走的話,也是一條死路,為什麼對方是如理的,我們不可以?不如理的,也是一條死路?他不如理,我們這樣是如理了嗎?現在清楚不清楚?你只要想到世俗上面的這種談是非上面的,不管對方如理不如理,那是對方的事情?我首先已經不如理了,我跑到這個地方來做這種事情,幹什麼?是不是還是我們自己害了自己?說這是我們皈依三寶的特徵?不是呀!時時看這個念,以什麼去滋潤下面那個種子?他來安慰你,對呀,假如我們遭到一點小小的不如理,譬如說對某人就是這個樣子,你現在就是吃了他的苦頭了,我也就是這個樣,兩個大家好起勁,對方就是錯的,實際上我們更錯了,他一個人說說,我們兩個人說,耶,這兩個人說說的共業,豈不是比他一個人的更強呢?所以我們現在說這個是業,前面的是業,後面的是十二因緣,所以我們真正要瞭解的,始終是要瞭解這一點,所以真正的善友在這個地方,所以孔老夫子告訴我們的:無有不如己者。所以平常相關的人,這個就特別重要,這個好朋友一旦弄到了以後,你有問題一定去請教他,然後所謂不如己者,這種情況就是這個特點,到那時候慢慢慢慢的,會把我們拉上拉下就在這裡,所以這個是勸人勸導的方法,勸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