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7月
 
1
2
3
4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8
30
31
 
 
 

備覽 頁/行  P237-LL1 ~ P240-LL3

手抄 頁/行  9 冊 P255-L6~ P277-LL2

音檔 起訖     71B_1016~72A_1130

4.5.6 出家宗致

對於在家人來說他有一個很重要的意趣,就是慢慢的引導走到這條路上去,慢慢的引導走到這條路上去,所以這個“出家宗致”,弘一大師擺在最後,我們看一看前面有一段小字,238頁上面,一開頭就:

問今輯南山律在家備覽,

即據已上諸書而為宗本。併採擷南山拾毗尼義鈔釋門歸敬儀、靈芝芝苑遺編等、以為輔助。

何以最後列出出家宗致門耶?

說你現在輯錄的是在家人,關於戒方面應該瞭解遵守的,所以叫《在家備覽》,為什麼這個地方,最後把這個出家宗致立在這個地方呢?弘一大師特別在此告訴我們,說

答:凡俗士尚未出家,而欲出家者,須先了知出家之後,如何發心,如何苦行,自量己力,以定可否?

因為真正的在家的人哪!他要嘛不學佛,學學學自然會走上這條路來的,他自然瞭解至少種點善根呀!說如果有人學了他要想出家,還沒出家要想出家,那這種人更重要了,應該瞭解出家以後,出家是怎麼一回事情?如何發心?要做些什麼?就是這個時候才自量己力,衡量衡量以定可否?

若其力有未能,應即知難而退,不須率爾出家,

如果量了自己的力量不行的話,那知難而退,不要輕輕易易匆忙的出家,

免致將來憂悔。

將來要後悔的,

以是之故,出家宗致,為在家者所應預知。因以此門、殿於卷末焉。

所以這是在家人真正應該知道的,這一點對大家很重要。

那麼其實我看了以後我不要說當年,一直到現在出家了快三十年了,二十七年了,我現在常常每看一次啊,我覺得實在是美不可言,對我來說是非常有用,所以在此,我們不妨跟大家一起,好好的來研讀一下,分三部份。

出家宗致中分為三章 ① 出俗本意 ② 先說苦事 ③ 應知五德

4.5.6.1 出俗本意

《事鈔》云:『沙彌建位,出俗之始,創染玄藉,標心處遠,自可行教,正用承修,濫亦相濟,世涉多有。』

資持釋云『初敘本示濫中四、上二句示位。此中須分形法二同、若但剃髮名形同沙彌、若受十戒名法同沙彌。次二句明本志。上句言其始、下句示其終。玄藉通目佛教、處遠直指佛果。復次二句示律可依。後二句斥世無訓。』

告訴我們這幾句話,這個沙彌出家剛開始第一個,說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先經過沙彌這個位置呢?說沙彌這個位置的安立,原因是為什麼?原因因為剛剛跳出在家這個牢獄,那個時候應怎麼辦?剛開始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創染玄藉,剛開始能夠站上這個玄妙的,這個藉是指籍貫,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已經從世俗那個地方離開了,進入了聖人的那個圈子的第一步,那個時候應該是標心處遠,在家人忙的是一天到晚忙的是牢籠的事情,衣食作因增長生死痛苦,這個出家人的話,目標所安立的是處遠,要看遠大,小的地方去看要跳出生死輪迴,終極目標來是究竟成佛,假定我們瞭解了佛法的正意,以《法華》來看的話,只有一條路,成佛!所以儘管現在剛開始頭一剃是個沙彌,可是沙彌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心裡上面應有的目標就這麼遠大呀!所以在這個地方自可行教正用承修,正可以從這個地方開始好好的教證二量上面,照著這個去做好好的去學,好好的去行,用!好好的去修,先把這個目標安立了以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應該怎麼學?學了以後應該怎麼去修?說修的話,就修改以前的,學!是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做法?那麼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出家的意趣,所以一開頭就應該把他認識清楚,如果說不瞭解這一點,是濫跡相濟世涉多有!那亂來!這是行跡!樣子看看好像實際內涵不行,這個世俗一般通常都是這樣做,這樣做不對,所以開頭的時候,祖師就特別的點醒我們。

儘管現在很多人說,哎呀,出家好,大家馬上出家好,趕快去出家,因此我想到今年夏天在南部,就遇見這麼一件事情,有一位現在是個比丘尼,不是,沙彌尼,她不曉得有什麼原因,信佛信的很多年了總是,後來聽說出家好,哎呀,非常歡喜,那麼最後就出家了,出家的時候遍告諸親友,然後真是像辦喜事一樣的,把她送到廟裡來怎麼怎麼弄!結果剛開始她覺得出家好出家好,想了這個好的不得了,就像平常世間一般的這樣去弄,總覺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好像去做皇帝一樣的,把她送到皇宮,就是這種,我這個說到皇宮是個說笑話,可是這個味道真有點這樣,結果等到那個熱鬧完了以後,回去來第二天哪,她還覺得那個味道還蠻新鮮,三天以後就不耐寂寞,然後過了幾天以後,她就是很難受,然後打電話回去,她的先生也天天打電話回來,一天那個電話費突然猛增,就是這樣弄法,弄到後來,實在是這樣的,最後後來就回家去了,回家去了以後,她的師父就告訴她:這個不行呀!那你把那個衣服脫下來,要脫下來又不好意思,你這種情況,居然一拖拖了很多年,今年我去的時候,她家裡打電話來,嘿,說法師,她很聽你的話,你告訴她就是這樣!我當時聽了以後心裡面覺得很奇怪,她很聽我的話,我說我的話,沒有用耶!我自己覺得沒有用,還聽佛的話,她聽我的話,有什麼用?如果我說對了,那是佛的不是我的,就是這樣。如果說對了,不是我的,所以你應該聽佛,不應該聽我,所以現在我主要的告訴她:你應該做的如理與否?我就想到這個地方呀,想想現在很多人這樣,出家好,出家好,出家好!所以弘一大師在此實在是太好太好,我到現在一直常常在想這件事情,所以她要先瞭解出家為什麼?然後如果達到這個目標,達到目標要做些什麼?這個都應該瞭解呀,否則的話,就像世間一樣,好、好、好,好了以後跑得去,她以為的好像世間的好,結果出了家以後,她並不瞭解,出家真正的好是好這個因哪,這個因是要經過相當努力的,這一點很多人不瞭解,所以他說世涉多有。

事鈔續云:『然信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脫之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

真正修學佛法,整個在這個地方,整個的就在這個地方,這個信是道首,沒有信根本談不到,所以信為道原,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都從這個地方來的,但是來了以後,你真正要進來了以後,產生功效的不行,要什麼?要智要智慧!這個東西是引導你進來,進來了以後,真正解決問題的是智慧呀!所以這個是說出世解脫的因是智慧,那個出家必先此二,這兩樣東西最重要的。

如未曉此。徒自剃著、內心無道、外儀無法、縱放愚情、還同穢俗。

假定對這個不瞭解的話,那個匆匆忙忙的剃,那麼徒然的話,毫無意思,這個時候裡邊就沒有對佛法的認識,外面這個樣子,當然也更談不上,所以裡外皆失,於是縱放愚情,還是隨順著自己的情境,這個都是愚癡,雖然形式上面是剃了,著了聖人的衣服,可是這件本身像世俗一樣的髒垢,於是

所以入法、至於皓首、觸事面牆者。良由自無奉信、聖智無因而生。但務養身、寧知出要勝業。』

這個是祖師特別說明,現在這種狀態,這個愚癡不瞭解,產生的這個惡劣的後果,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不瞭解出家的真正的意趣,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入了法,進來了以後,一直到皓首!換句話說,弄了幾十年了,頭髮皆白,這時候是觸事面牆,遇見事情,一點都不知道,就好像《論語》上面說的,站在牆前面,對著它是一籌莫展,我們通常說,觸事面牆是一無所知,一無辦法!意思就是這樣,你不瞭解。為什麼原因?由於自己沒有奉信,好好的正確的認識,這個信,並不是說我相信、我相信,這個信也是淨信心,瞭解他真實的內涵,然後深入的真正產生那個智慧,這個正是聖智,不是世間的聰明。這個聖智無由產生,這個時候目的幹什麼?但務養身,現在太多太多這種,所以有很多人說,哎呀,老了退休了,那怎麼辦?跑到廟裡面去,意思是,這個叫做什麼養老寮,我出多少錢哪,不要做事情的,少出一點,就做做事情,那個就是個養老院哪!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是這個樣,當然你這個大和尚,你這個大法師,慈悲,說,啊,我現在看見這種老的人很可憐,然後以菩薩心腸,那我讚嘆,這是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寧願大家接眾,現在來來來,自己辦了個養老院,那遠來的好呀!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瞭解的,這個絕對不是為了身體呀,不是為了照顧這個五蘊有漏之身,這個是為了要跳出生死輪迴,還要濟渡法界一切眾生。

下面這個資持的解釋,第一行沒什麼,下面我們看資持的解釋第二行,說

資持釋云『次明信智二門中二、初敘二法之要。道由信立故為道原、德自信生故云德母。治業由智之力、破惑在智之照、故為解脫因也。非信道德無以發、非智業惑無以除、出家之人為道求脫、故云必先此二也。 如下敘不明之失、初明形心混俗。 所下次顯愚法所以。皓首即白頭也、面牆無所見也。無信則智不發、無智則不慕道、飽食煖衣悠悠卒世、故云但務養身等也。』

原!為什麼叫道原功德母呢?德自信生故云德母!這個功德從哪裡開始?相信!因為你相信了所以進去好好的去學,好好的去行,於是透過了這個認識了增長功德,那麼這個增長功德怎麼呢?治業由智之力破惑在智之照故為解脫之因!今由於信心進來學習瞭解,然後去照著行持,照著行持對治惑業這是什麼?要有智慧!說破惑跟對治這個業都要由智慧,一個是智慧的照,見!一個智慧的力這是行,所以前面說目足並運是千里可至,說目也要智慧照!破這個惑,然後下面的做是行也要智慧對治這個業,一個是照的功效,一個是破的力量,那有了這兩樣東西就是解脫生死都沒錯,所以這個智慧是解脫之因,所以非信道德無以發非智業惑無以除出家之人為道求脫!出家的目標就在這個上面,真正重要就是除這個惑業需要智慧,可是這個智慧不信沒辦法進入,所以說信是道原功德母此是出世解脫因,出家整個在此。那下面又說無信呢!最後一行,無信則智不發!沒有信心這個智慧不能啟發,沒有智慧這個不會慕道,不會行道於是飽食暖衣悠悠卒世!一生就忙這個,於是這個時候都在養身,這個毫無意思,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一個特點。

出俗本意中分為七節

  1. 出家元緣
  2. 勸出有益
  3. 障出有損
  4. 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5. 明出家已行凡福行
  6. 明出家已行聖道行
  7. 大小乘相決同異

分七科一一說明,這個我們認真的細說一下

資持云:『標列七科,前三明功,次三明行,後一決疑』。濟緣云:次列七科,統明出家始終行相。

整個的出家從始至終,那個內涵在這個地方很清楚的明白,說

學者至此,當虛自檢,

我們學的人到這個地方呀!自己要很認真的檢查省查,

若唯徒說,於己何益,說食數寶,目擊多矣。』

如果單單說不行沒有什麼好處,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說食數寶入海算沙!這個祖師又說目擊多矣!這是對我們一種策勵,所看見的都是這個,我現在自己衡準衡準的話,也一直在這個地方轉,我總想能夠從這個地方跳出來,說現在我們這個七科,一科一科的來一科一科的看噢!

4.5.6.1.1 出家元緣

這個出家元緣當中分二部分,這個出家的文證,所謂引誡勸修這個兩部分,

4.5.6.1.1.1 出家文證

《業疏》云:如華嚴偈,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解,是故菩薩捨國財,常樂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以此文證。眾生無始纏著家屬、無思解脫。故大士引出於世。(示現不樂處愛欲,是故出家求解脫。)

第一個先找文證,在正說文證之前有一點我先說一下,世間法跟佛法有一個基本不一樣的地方,世間法說進步進步,佛法要不要說進步?佛法也說進步!說進步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可是在這個進步過程當中,認識就不一樣了,世間講進步,不要證據的,要怎麼辦?你研究不斷的去研究當中,發現錯誤就改善,所以越向後改越是進步,既然是越向後改,越是進步的話,你不能拿以前老的東西,來證成你這個事情,對不對?而現在這個地方,為什麼要引文證呢?那這個是一個真正最重要的特點,對我們個人來說是講進步,可是我們這樣的進步,是有個目標的是不是這樣?我們進步希望成佛!這個成佛對佛來說,他是達到究竟圓滿的,徹底究竟解決了問題,所以我現在在這裡目標安的,這個究竟的目標放在這個地方,所以現在,如何從我現在這個地方達到這個地方?這個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跟我們普通世間的進步根本不一樣,世間的進步在瞎摸當中,然後才能夠認識到,哪一個是非錯誤,佛法已經看清楚了這條路,照著這個指標走,所以說就像我們要到哪裡去,到高雄去,然後有個過來人,告訴你為什麼到高雄?高雄有什麼好處?你如何去法?把那個地圖放在這裡,現在你真正重要的要怎麼辦?就把這個已經證明百分之百正確的,你怎麼跟他相應?所以在我們走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拿這個東西來證成,跟世間是不是很不一樣的?

南山律在家備覽 72A

所以在我們走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拿這個東西來證成,跟世間是不是很不一樣的?所以在正式修學佛法之前,為什麼要很多知見理論上面要建立這個概念,如果大家瞭解了這個對我們現在有絕大的好處,我們現在的人往往說,拿我們的見解把佛說的經論上面的說法推翻,你可以是世間法,佛法沒有這樣的說法,這個原則就是萬代不變,這個萬代不是一萬代噢!是永久不變,所以叫佛佛道同,就是佛佛道同所以我們不能說喔!這是佛經上說的現在不合時代了,這不是修學佛法的,這完全不是修學佛法的,佛經上說的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適應的,這是個原則,當然這個原則運用的時候是有點差別這是事實,正因為這個原則嘛!所以說好像生命一樣,那個熱病沒用寒藥,寒病沒用熱藥,這個叫原則呀!這個執著的原則事實﹝知識?﹞不變是不可以的,可是這個原則要推翻是絕不可以的,這是我們要瞭解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引證,經的證成這個,那麼《華嚴》,《華嚴》之所以一口引出那個就是,所有佛說的經當中最究竟圓滿的,說有的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普通人都是這樣,把那個生死看成是真正要的,一天到晚對這個好樂執著,不想得解脫,所以菩薩為了引導我們才到娑婆世界來,這個《法華》上面說:佛出世就是一件事情,這個說道理,然後呢,行持的方法就在這上面,所以親自捨國財要出家,現在世尊!世間最圓滿的尚且捨,我們現在世間這些東西還捨不得,那這是告訴我們:世間沒有一樣可以貪戀,這個狀態是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他既然來這兒引導我們,那麼我們就是被五欲所綁住,所以要使得我們從這個地方解脫,以此文證眾生無始纏著家屬,無思解脫,故大士引出於世!這個來告訴我們:眾生無始以來都被困死在這個地方,所以《四十二章經》上面說:“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這個東西好可怕、好可怕,關在監牢裡邊。他總有一天可以放出來的,這個家。不但困的死死的。還永遠想著它,真是可怕極了!所以大士。這個佛菩薩,親自來告訴我們,乃至於以身作則。

《濟緣釋》云:華嚴二偈、前偈為不識,故立法示之,後偈為著欲,故方便引之。初偈、上二句示不識之過。下二句明立法之相。

這個不瞭解讓你告訴,然後為這個欲著用種種方便來接引我們,翻過來看240頁,這個不是說,這個講什麼?

云菩薩者即指釋迦因行為言。捨國財者菩薩在家為王太子,

我們釋迦世尊本來是王太子嘛,

次紹王位,

他出家的時候,不是那個仙人還說,這個小孩將來會做轉輪聖王,那個轉輪聖王是王,四天下的,換句話說,這個整個的都是他的嘿!他都捨掉呀,次紹王位這樣的,不是個小的噢!

國城財寶一切自在、欲明難捨猶須捨之、況餘凡庶不足戀矣。

這麼好的難捨的尚且都捨掉,何況其他的呢!其他的更不談,

寂靜即涅槃果。

這是一個。我們繼續看 

業疏續云:『廣如郁伽長者、涅槃經中。家及非家相比顯過、方起欣厭、得預法門。』

那麼其他的二本,《郁伽長者經》,那個《涅槃經》,他是說把家跟非家擺在一塊兒,來比較顯出這個家的種種過患,那個非家的殊勝,由於這樣的對比才能夠生起對於出家的好樂,對於在家的厭惡厭離,這個心生起了才能夠說引導我們,從這個信那就是說信心,於是使得我們能夠一步一步上去,說得預法門。那麼下面說,

《濟緣釋》云:郁伽長者經穢居品云居家菩薩當知在家穢污之事常念作故名為居家斷諸善根本是名居家乃至居家如羅網如毒蛇如火燒身等!

啊!這麼可怕!這個家裡面就是這樣,這個居家一天到晚就忙著作家裡的事情,斷種種的善根像個網羅像個毒蛇,都是被煩惱業所苦,我們一天到晚就忙這個事情,永遠纏不清楚,《涅槃經》呢!

《涅槃》云: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長。若在居家不得盡壽淨修梵行、我今應當剃除鬚髮出家學道。

這個就是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那麼在這個地方說,這個出家不僅僅是個形式,所以佛菩薩祖師都告訴我們,這個出兩片家的大門,這個形式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到現在就是這個形式都很難噢,這個形式都很難噢!這個內容真正重要的不是出兩片大門之家,要把煩惱要從那個煩惱的家當中透脫出來,這個才真正重要的。所以如果我們出了家以後,仍舊是煩煩惱惱困在這裡的話,這是完全冤枉掉了,可是在這裡最難的是什麼?還是正知見!不過說正知見,我們往往有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以為在文字上面瞭解,這個文字叫正知見,不是!如果停在這個文字階段的,這個叫戲論,這個文字去實踐這個文字,這個文字來印證關照著內心,然後看清楚了,嘿!現在認識了他說的煩惱,什麼叫煩惱?他說的我相什麼叫我相?這下我這個冤家我可不聽你的,就是這樣。能夠這樣乃至,處處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乃至於佛菩薩祖師,我遇見的很多善知識,多多少少我也體會到一點,真正得到了這個教授教誡,如理去做的話並不難,千真萬確的事實並不難。

不過有的時候這個業障重的時候不認識,這個是真正最大的困難,還是在這個上頭,真正要轉過來,在還沒有轉之前是千難萬難,可是轉過來,你一看的話,哇,那往往是覺得輕鬆可笑到極點,譬如我們現在隨便看很多祖師的公案,很多那個祖師的公案,他總覺得怎麼好像,嘿,一轉就轉過來了,一轉就轉過來了,我們最近也是談那個什麼?能海大師的傳記喔,說他透過來呀!去的時候好像什麼,他的師父就叫他修一個什麼法門,弄了三個月,在那個屋裡邊是苦不堪言,苦極了,那最難受的是什麼?臭蟲還是跳蚤?就是這類東西!對我來說臭蟲不怕,有很多人覺得臭蟲之可怕,到了晚上它們就整個的出來,它不像蚊蟲,這個蚊蟲可以預防,臭蟲根本沒辦法預防,所以這個日本來了以後,受不了,叫做南京蟲,這個都市上面非常多,床那個很扁的地方,像那個臭蟲、跳蚤都有個特徵,你給他壓壓不死的,一定要在指甲上面這麼一來對吧!它鑽在那個縫裡,你根本看不見,到了晚上通通跑出來,所以蚊帳沒有用,除非你要做一個格子那個空就不透,這樣的,否則的話,它一定進來,那麼跳蚤更是小嘛,小的一點點,哎呀!能海大師在那個地方簡直是….,它從各方各面,從那個牆裡面,譬如說那個有縫的地方,屋頂上面也是,它從屋頂上面掉下來,掉了整個衣服裡面都是,就是這樣,他能夠熬的過,然後我們看很多祖師啊!痛苦到無比的時候,他能夠站的起,可是往往這麼一站起來,問題就會消失掉,所以這個心境問題,就是平常我們陷在這個,自己陷在這個煩惱當中不知道,當然並不一定噢!要看你的業的深厚,這我往往說了輕的喔!然後你通通去想它,這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這樣,應該我應該這樣,實際上也就根本錯了,可是為什麼知見最重要?你始終這個心裡邊先要衡量自己力量大小,如果力量比較小的話,一開始就不要去硬來,所以力量夠了,那個時候才咬緊牙關去抗,就算抗抗不住也沒關係,至少你這個心力弄對了,所以這個對錯,還是真正最重要的一點,這個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說,這裡不去細談這個事情,那麼下面淨住子的說,我們就不去講他了,那個

資云『淨住子說出家有十八法難行能行。父母孝戀難遣、而能辭親。妻子是恩染難奪、而能割愛。勢位是物情所競、而能棄榮。飢苦是人所難忍、而能節食。滋奈是人所貪嗜、而甘噉蔬澀。翹勤是人所厭倦、而能精苦。七珍是人所吝惜、而能捨離。錢帛是人所畜聚、而能棄散。奴僮是人所資侍、而自給不使。五色是人所欣睹、而棄之不顧。八音人所競聞、而絕之不聽。飾玩細滑人所保著、而能精粗無礙。安身養體人所共同、而能忘形捨命。眠臥是人所不免、而晝夜不寢。恣口朋遊人所恆習、而處靜自檢。白衣飲饌不知絕極、而近口如毒。白衣日夜無所不甘、而己限以晷刻虛腹。白衣則華屋媲匹詣切配也偶、而己以塚間離著。此齊文宣王蕭子良撰、要故錄之。』

淨住子說,出家一共有十八難,出家十八難!那個《資持記》上面也把這一段都立出來的,他下面舉了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