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8月
 
 
 
 
1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28
29
31

備覽 頁/行  P242-L12 ~ P244-L13

手抄 頁/行  9 冊 P294-LL1~10 冊 P13-L7

音檔 起訖     72B_1328~73A_1856

第四節 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那麼真正出家的元緣是為涅槃,現在出了家以後不求這個,還是行的凡夫之行,那個凡夫之行分二部分,有一部份是壞的犯罪,有一部份好的凡福,凡福尚且不可以何況是犯罪,現在我們仔細的一個一個看,先明出家以後行凡罪行,還是做的跟凡夫一樣,不但凡夫!而且凡夫當中的惡罪惡之行,這個是最糟糕最糟糕,那麼這個又分二部分來說,下面我們看 

《業疏》云:『據論罪本,皆由事縛,不思厭背,師心妄造。

先說出家的凡罪行當中,說罪的根本是什麼?說這個是事縛,都是說為事項上所綁住了,這個是從事項上面去綁,那麼應該怎麼辦?我們應該從事項上面瞭解這個真相,認識了以後,一心一意的策發厭離,由厭離,還要幫助別人也同樣的解決,那這個幫助別人同樣解決就是菩提心,然後為了達到不管是出離,或者菩提,再去行持解脫輪迴,那個是所謂證空性證入涅槃,這個才是出家真正的目標,所以能夠在這種情況之下,不被一切所縛,所以就在這個地方的話,這個罪的根本在這個上頭,說出家我們本來應該厭離背棄的,現在就不思厭背,那麼怎麼才能夠達到出家的目標?第一個應該是親近善知識,而我們現在不去親近善知識,師心妄造,這個師心自用,換句話說就是完全還是在學自己,完全是學自己,師心自用這個是非常糟糕。

這個學自己的定義應該在這個地方再說一下,再說一下,就是說真正佛的經論上面的深義,不是我們那麼容易懂,不是這麼一看就懂,乃至於不是那麼一聽就瞭解,非要有好的善知識,然後去緊跟隨他,努力的一步一步的深入,懂得了文字,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這個文字的內涵然後照著去行持,對境一步一步都需要善知識過來人,假定我們這一點做不到的話,那個一定在做不到的地方就出了毛病,反過來如果我們真正自己把文字,所謂依文解義那完全錯了,這個師心自用問題都在這個上頭,我們往往容易犯這個毛病,妄測佛義!不顧那個師承,所以阿底狹尊者傳上面特別說明這一段,特別說明這一段。

下面就說出現在我們的狀態,

如《大寶積經》,出家二縛、謂諸見利養也。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出家本來應該從這個地方透脫出來,結果都害我們被這兩個綁死,諸見利養,見是見解,然後這個利養前面說過了,或者是名見,或者是財色,都在這個上面,那這樣的話,那這樣我們就沒辦法,這個上面說多見他過自縛己罪!那這些他上面,《大寶積經》上面有很詳細的說明,這裡不細說他,

如律緣制由名利故、但生有漏。因制諸戒、為防罪業、障三塗也。』

所以本來戒制定的原因是為什麼?正因為這些都是有漏的根本,為了要解除這個,所以由於這個律制,所以制戒的根本原因,所以有名利就生漏,漏就是染!所以當事情生起的時候,就制定戒法,來防止我們的染,防止我們的漏,那這個就是罪業,如果說聽他隨著這個事項而轉墮落三塗,現在能夠戰戰兢兢,努力依法行持,防止我們墮落,然後能夠在人道當中好好的修持,能夠解脫生死。

現在看一下那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初明罪本中二、初正示。

那麼這個罪本先正示,在這個地方的說明,下面是再來引證,引證的那一部份在後頭,

言事縛者即上四科,因之生罪故為罪本。如大下引示。

那是《大寶積經》引示,就是下面引經上面來告訴我們,那個是出在《大寶積經》上面,

寶積諸見即人法兩執、利養謂所須四事。

四事供養等等,

律緣即舍利弗請佛制戒,佛言我自知時,

這個公案前面也說過這裡就不細說他了,舍利弗想嗯!古代為什麼有的佛出世那麼這個佛法久住,有的不是所以問佛,佛就告訴他:制了戒佛法就久住,舍利弗就請,佛就說:說我曉得時候!還沒有生起利養不必道證,那個是有漏生起才制定,那麼這一段公案在戒上面很明白的說明,在這裡不細說他,下面說

未得利養過漏未起。後須提那等皆由利養豐盈、向道心薄、遂生過漏。

那個是制戒的因緣,都從這個地方開始,

故知名利毀戒之緣、欲脫死生深須遠離。』

這幾句話是我們現在要牢牢的放在心上的,所以這個名跟利是毀戒的根本,這個地方要緣就是我們內在無始以來這個隨眠的種子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只要一對著這個境害了,一對這個境就害了,不是在名聞上面執那個人我是非,就是在利養上面講得失,這些東西哪怕小的一點點,所以《廣論》上面說乃至於少許茶看了以後,通常如果仔細去檢查的話,我們就會有這種毛病,這一點點小小的利養的話,大家就眼睛瞪的大大的,這個是我們內心上頭最可怕的事情,所以有的同修們往往就是說,哎呀!我們修行假借那個身體呀!沒錯呀,然後說這個要講營養這個東西,你一講這個東西你就害了,一點點東西,你會一天到晚想在這個上頭,就是這樣這個事情,就把我們綁的死死的,綁的死死的,所以你平常的時候必須要對這個東西,起了深厚的正確的認識,生起厭離心,那個時候經上面告訴我們,這是萬不得已!這個就像什麼?就像生死曠野當中,要通過那個曠野,需要憑藉這個東西,所以當你接受這個東西,心裡面就是絕大的恐怖厭惡之心,如果我們眼前想著一大堆的理由的話,那不管你說的似是而非,都正確的,一對境那個內心當中不曉得跟到哪裡去了,所以真正想解決生死痛苦的話,深須遠離,他不但要遠離“深須”兩個字,必須要而且非常的努力深厚的在這個上面下工夫。

下面再說,就是說明現在的實際狀態,前面是罪的根本,現在一般我們的狀態,造的種種的惡,

業疏續云:『今世出家,翻種苦本,不畏沈溺,多起下業。

祖師的時候已經這樣了,現在出家的人都是弄反掉了,本來是要脫離要脫苦得樂,現在反過來了,反而種那個苦本,根本不瞭解事實的真相,不畏沈溺,多起下業,做的事情都是,這個向下的,我們是要改善增上的。這個下是這個意思。乃至有向下的,現在我們人道向下,都是墮落三惡道去,這是最糟糕最糟糕的。

故彼文云:又有二癰,謂求見他過,自覆己罪。

這個就是《大寶積經》上的,出家二縛謂諸見利養,還有二癰是求見他過自覆己罪,本來我們出了家以後,要努力找自己錯在哪裡呀?然後把它盡量拿出來,發露懺悔,現在把他掩蓋,然後不但掩蓋,本來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知見,那個知見,努力去反省,觀察自己錯在哪裡?現在看錯了,不看自己,怎麼樣去解脫,是看別人。這是最有害、最有害的,所以經論上面一再的說,經論雖然是最好的東西,你要用對呀!用錯,不但不能幫自己忙,反而傷害自己,所以有一句俗話叫“太阿倒持”,太阿是最鋒利的劍,拿著這個劍是剋利自身的,他把它拿反了,就是這樣,本來拿這個劍柄去傷那個敵人,現在拿著劍尖去對著自己,那這個地方就是求見他過,自覆己罪,這個典型的例子。所以他這個東西一定要針對著自己的煩惱,一對境,看得很清楚,喔,現在心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這是一個最最重要的。否則的話,我們看見那個情況,覺得自己很高興,常常有這種狀態,那有的人說,那這個要讓我高興的話,我就做,弄的我不高興,我偏不做,他什麼叫高興?什麼叫不高興?這個不純粹是煩惱,出了家以後,還要講高興不高興,你高興,做對了以後,你還在輪迴當中呀。這是我們一個根本錯誤,根本錯誤在這裡,高興不是個“貪”嗎?然後因為貪,有了這個貪,一定有瞋,天下哪有永遠順我們心,高興的事情?因為小小的貪得到了,長久無窮無盡的下地獄,佛法就是說這件事情,結果跑到佛門當中,還忙這件事情,那是完全錯到絕頂,錯到絕頂,那麼這個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繼續向下,

向諸行者知來實苦、決定現世不造苦因。如知火燒湯爛、無有納手足者。

所以現在對於這個,所有的行者,這個是祖師的勸誡,告訴我們:行者,就是我們的同修,如法行持者,如果能夠如實的了知將來的真實狀態,如果我們出了家以後,還行凡罪行,雖然眼前好像得到一點好處,這個因集了惡了,將來一定受苦,所以如果對這個瞭解了,做不好,將來一定受苦的話,他眼前是決定不會造這種惡業,所以決定現世,決不造這個苦因,就像什麼?就像曉得這個火燒的可怕,絕對沒有人說願意把手足放進去的,不管火的直接燒,或者燒了用開水以後,沒有一個人願意伸進去,我們所以要學習,見解本身是這個樣的,現在我們弄錯了諸見利養反而害人了,所以這個見是講這個見,換句話說,要見到自己的行為,造這樣的行為是將來受苦的,還是將來脫苦的呢?這個才是我們學,學了以後要得到的正知見,所以假定我們學了瞭解了,這樣做法結果,就像把那個手放到火湯裡邊去,那一定不會幹這個事情,下面再看文 

佛說罪事、深宜遠離。以不信所燒、隨心造罪、更增俗人。』

上面這種都是佛告訴我們的,這樣做不可以有罪的,那樣做不可以,這種事情都是必須遠離的,這個戒就是戒這件事情。

南山律在家備覽 73A

這樣做不可以有罪的,那樣做不可以,這種事情都是必須遠離的,這個戒就是戒這件事情,那所以我們不能遠離的原因?就是不信!這個信就是個淨信心噢!這個信不是說我相信、我相信。當然在我們在座的諸位來說的話,沒有一個說能談不信的,不信怎麼可能出家?世間信佛的人,他也許說說,出家硬是把家庭上至父母,乃至妻兒子女、親戚朋友,所有的享受通通拋掉了,跑到這個地方來,所以說不能說不信,可是真的信嗎?那這個境界就來了,所以針對著境界來的時候,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夠照著佛告訴我們的道理警策自己,戒從這個地方講起的喔!這個不可以!那個才是真正的,這個地方需要我們的信,有了這個信以後,對著這個諸見利養什麼等等的話,那生起害怕之心這樣,所以這點如果做不到的話,那雖然出了家了只有形出心沒,那這個地方實際上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現在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瞭解,或者宿世善根所啟發的,或者這一世外緣引導,通常是兩種情況,又有宿生的善根,加上這一世的緣,那麼進入佛門接觸佛法,乃至於出家,雖然想做可是這個裡邊有兩個困難,第一個這個正確的見解還沒有建立起來,第二個雖然有了一個相當的認識,可是這個習性難改,因此在這個地方出家僧團的可貴,那個僧團並不是喔!那些人大家在一塊兒過的很熱鬧,這個完全錯了,祖師說大家出了家以後鬚頭暄暄,啊!那個像個茶館茶坊酒市一樣,說起來,哎唷,我們這裡多少人,那將來一起到地獄裡面去受苦,出來了以後,說不定大家這個螞蟻窩裡面成千上萬的,那一點意思都沒有,那個時候是什麼?大家共同的師友之間平常互相的策勵,就算是不開口,一看喔,周圍的人大家多努力,我就看見了以後,所以跑到佛堂裡看見佛,其他的情況之下,看見的同修,僧!一切時處,這是寺院隨時警惕我們,然後這個時候就是外緣幫助我們,幫助我們增長防止我們罪行,最主要的就是警惕我們的內心,那個時候就是懺除業障,不斷的去積聚資糧,那這樣從這個上面努力的話,慢慢慢慢的才能夠把那個習性,一步一步的慢慢慢慢的把它消除,修行必須這樣,所以假定我們做不到的話,那怎麼辦?隨心造罪!這個隨心造罪就是師心妄造,個人以自己的想法都隨順著情見,總覺得我要這個樣,要配我胃口要如何如何,就算講了些道理他總是說,把他心裡面想的話,說了一個道理,實際上呢!滿他的私願,在這種情況之下,儘管那個道理說的天衣無縫,最後還是自己傷害自己,所以這是最糟糕最糟糕的,在這種情況之下,還不如俗人,這個俗人無法在身,現在我們出家人有法在身,有法在身那做壞事那更可怕,所以說更增俗人,如果我們出了家以後還隨心不隨法,這個時候增長的惡業是遠比俗人可怕,這個下面不細解釋,這個濟緣解釋不說了。這個下面的資持的解釋看一看,

《資持》云:『寶積二縛喻不自在,二癰喻不清淨,並喻自心。智者幸宜自照。慎勿自謾、謂是他也。』

二縛是被他綁住了所以不自在,二癰是不清淨不乾淨,這個都是說自心,智者幸宜自照!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好好的自己觀照反省呀!這個才是真正好事情呀!慎勿自慢!這個地方千萬不可以而且要很謹慎,殷重的一心一意的,不要漫不經心,不要狂自增大,謂是他也!不要好像沒關係沒關係!就不要再依著這種情況,要拿這個認真的來反照。

那麼下面所謂引教上面,這個經教上面來說明,說明這些做錯產生什麼樣的惡果?說出家起凡罪行的話,有什麼惡果? 

《業疏》續云:『故《十誦》云:未來世中,出家人入地獄,白衣生天者。

第一個引《十誦律》,《十誦律》上面怎麼說?說未來世當中出家人,出了家以後反而入地獄,前面不是說出家好出家好,出家是要為涅槃,然後如理如量去修行,的確再沒有比出家好,因為本來佛出世目標安排的也就是這個,所以以佛的功德能夠這樣的安排一個好環境,你不去努力,損害它,那不但得不到功德,反而有損害法的最可怕的結果在,那麼出家人入地獄倒是什麼?白衣生天。為什麼?下面說明這個道理。

以俗人無法在身,但專信故得生天也。

他信是有但是沒有法,所以能夠提多少信心,就有多少的功德,做錯了,做錯了他沒有法在身,他不會出毛病,出家不一樣噢!

出家有法,為世福田,乃反毀犯。妄受信施,開諸惡門。令多眾生習學放逸故。』

這個就是原因還是最主要的一點,出了家以後有法在身上面。

說到這個法的話,說這個是什麼法?要曉得住持三寶呀,這個責任完全在出家人身上,你的責任就是如此而已呀,像跟人家訂一個契約一樣,說訂這個契約有多少利潤,現在訂好了契約,錢交給你了,你不去做那多可怕呀!世間尚且如此,何況是佛法?我們真正的責任要把佛、法二寶維持在世間,佛法二寶是個法界之量,因此你去做的話,一個凡夫就可以達到這個大的功德,反過來不做的話,那就很可怕呀!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訴我們“癡心怠慢”,我們懈怠馬馬虎虎,這個都是無知的結果,所以說這個出家有法,本來是為世間的福田,現在你不認真去做,毀犯,你不做本身就毀犯了,不要我們還要行動,如果你還特別的行動那更可怕。

怎麼是說不做已經犯了呢?不做是什麼?止犯嘛!出了家以後要什麼?要勤策三業!要勤勤墾墾的策勵三業努力去學,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學了以後認真去改!一樣一樣去做這個才行,所以如果這個不做的話,你自己覺得,啊,我還沒有造罪,那是止犯呀!這個是出家我們必須應該瞭解的,在這種情況犯了以後“妄受信施”,第一個受的信施,第一個就犯了,就是這個東西非常可怕,說不定還要開諸惡門,為什麼還要開諸惡門?因為你是個榜樣呀!你這麼一做,人家都跟著你做,這個在家人,反正是個在家人,誰都不知道,那個出家人,人家都看著你,所以很多眾生就跟著做了,現在就跟著來說:原來這個佛法是這樣的,說習學放逸!大家跟著我們去放逸了,所以近代的印光大師,我始終對他非常讚嘆,近代的一代大德,他始終不贊成人家出家的,這個一而再,這個出家如果說能夠達到什麼程度是多多益善,要什麼程度?智者天份絕頂的高,志願一定要把佛法承擔起來,教量證量樣樣具足,那這樣的話唯恐少,現在我們出了家以後自己覺得哎呀!這個有功德又省力,那根本沒有一點點,不要說要發大菩提心把法界眾生救出來,乃至出離心都沒有,就是這樣說這個有功德有功德,這種人印光大師說這個是蜫螟,換句話說,這個都是米蛀蟲,一個已經是太多了,這種人世間都是敗類,跑到佛門當中來更不得了的,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勸人家在家幹什麼?敦倫盡份好好的念佛,所以人家誤會了然後叫你說啊!你出了家你念佛,出了家以後,應該整個的把佛法承擔起來,這個才可以,然後像蕅益大師什麼等等都是這樣,我覺得一方面把佛法承擔起來,一方面然後在這個上面再去念佛,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內涵,這個是我們要根本上面應該認識的一點,所以我現在的話來說,出了家以後念佛說:我要學阿彌陀佛!要學阿彌陀佛現在我雖然一口氣是不能的,可是至少因地當中我做得到的,要如何的努力,做阿彌陀佛第一個要出離,第二個要幫一切人,這種情況之下努力去學,那麼這個時候才對得起這一身法服呀!對得起這一身法服,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為什麼這個出家人會墮落呢?因為他有法在身。這個是十誦律上面的。下面呢,其次引四分律,

《業疏》續云:『四分中。為說利養難消。六十比丘得無學也、六十比丘熱血從面孔而出、六十比丘畏佛語理退還俗。』』

這是四分律上頭,佛說這個利養難消呀!別看現在這個地方一切都很現成噢!這個現成是非常難消,現在像我們這裡,譬如說福智基金那已經是很難得噢。平常的時候我們常常自己說,哎呀,我們什麼都不要做,利養什麼都人家自己送上來,這樣是非常難消,假定說我們為了利養,一天到晚去動腦筋,那更是十八層地獄有的你下的,這麼可怕呀!並不是說只要我們如法行,利養來了,我們就好像說,我們通常常常說我們沒有做非法的事情,不可以呀!單單這個,你不但不做非法,還要做如法呀!所以要勤策三業,好好的努力精進的學習,這樣去做的話,就像什麼?像負債受用一樣。負債受用,現在雖然欠一點債我努力,將來證得無學果,那那那當然可以,這個才是我們該做的事情呀!所以說明這個利養是何等的難消,佛這麼一說,有一些比丘聽見了以後,精進的策勵自己向上努力,證了果了,得了無學果,有一些呢!六十比丘熱血從面孔出,因為他不能如法,換句話說,毀犯,毀犯是指這個而言,馬上出毛病,有一些看啊,這麼可怕還俗這個的確,如果說自己做不到,不如還俗,在家人自己好好的努力,還可以生天種一個圓種。

不過這個地方有個說明,出家假定你真正的瞭解了,即使做不到,將來這個因緣遲早會證果的,這一點佛經上面曾經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蓮花色比丘尼她到處勸人家出家,而且她自己本身是一個相當有聲望的人,長又長的好所以勸那些貴族有聲望的人去出家,那些人出了家以後也不能如法的行持,那麼大家就說她嘿!說世尊不是告訴我們出了家要這樣,妳怎麼這樣做呢?她就自己說,她因地當中他以前就是這樣,出了家做不到,雖然做不到下了地獄,可是下了地獄,受盡了苦,出來了以後,這出家的因緣,她也證了果了,佛就證明說:她這個話說的沒錯,可想這個出家有很多出家的功德在,不過她當初的出家,並不是說,我要出家好弄錢好什麼,不是這樣噢!這樣的話,那這個地獄之苦是不曉得要受多久噢!她當時有心要想跳出來,可是由於她自己的煩惱習性重,在這種情況之下,這是我們要瞭解的,所以說真正要想騙人,那是萬萬不可以,我最近也是聽說,有一些人覺得這個出家人還蠻好弄錢的,就假冒,那這種人就完全另外一回事情,儘管他冒一下,他有這個可能,可是冒一下得到這個利養非常有限,可是這個所受的罪之可怕的話,那完全是個天文數字,以無限大去比,這是我們都是愚癡,所以說來說去,還是警策我們要努力。再下面最後的引證說引涅槃

《業疏》續云:『餘如涅槃、為利出家、驅逐淨行等。』

最後引個經,是《涅槃經》上面說很多人哪!為利養而出家,反而把如法修行的那些人驅逐,

《濟緣釋》云:『三涅槃。彼云。我涅槃後,濁惡世時,多有為飢餓故發心出家,名為禿人。見有持戒威儀具足清淨比丘護持正法,驅逐令出,若殺若害。』

哎呀!這個是真可怕,經上面說佛涅槃以後五濁惡世的時候,有很多人為什麼出家?飢餓故發心出家!就是這樣說這個出家好呀!那或者衣服衣食不周什麼等等,我那時候曾經聽說過,說有一些地方窮苦子弟沒辦法那送到廟裡面去,那已經是開始飢餓出家,這個行相很清楚,可是那個時候雖然這樣還顯不出這個很可怕的來,還顯不出可怕的來,這種出家幹什麼呢?說通常大陸上這個小廟,那個小廟就是一天到晚等於什麼?等於營業場所一樣,想辦法用各種方式弄錢,你如法持戒的比丘的話,一比的話,他不行呀!他本來出家是為了謀這個生存,結果你這麼如法持的話,他覺得影響他呀,他就要來傷害你,而這種情況我們現在看的到處都有,所以如法持戒的時候,若殺若害,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要去責怪人家,我們反過頭來,萬一我們碰見了,我們覺得這是我們自己的業,我們絕不可以這樣去做,我們總要去努力,這個業造了,你只要能夠忍受了,下一世大概就不會碰到了,好的我們只能夠超脫輪迴,否則至少一定向上,這是我們務必應該把握的準的。翻過來這一句,

《資持》云:『涅槃為飢餓者,以出家人衣食易得故。

那這是個原因,

見有持戒驅逐殺害者,自無戒德,恐相形比失於利養,

一比的話,嘿,他這個利養沒有了,所以

生嫉忌故。』

這個就是這個話,那麼上面說出了家以後,行凡罪行這個狀態,今天簡單的到這個地方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