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8月
 
 
 
 
1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28
29
31

備覽 頁/行  P244-LL6 ~ P246-L1

手抄 頁/行  10 冊 P13-L8~10 冊 P33-LL1

音檔 起訖     73A_1856~73B_2938

《南山律》244頁,別行篇,那個出家宗致當中,所謂出俗本意,就是我們從俗家跳出來修出家行,現在這個裡邊的第五節,上面已經說了,出家以後還行凡罪行,不但這個凡夫還是有罪,現在第五節說明,出家已行凡福行,這個福是跟前面這個罪相對的,說那我不造罪做福,可是這個福還是凡夫相應,換句話說,染污而不是清淨,那麼這個“染”跟“清淨”兩個字他有個標準,一定是跟出離心相應,這個才是清淨,這個出離的內涵,我們也應該有個嚴密的標準,很多人出離厭離心,說,哎呀,看見這個世間可厭,跑到山裡清淨呀。這個不是,這個不是出離心,這個出離心一定要根據經論上面的,我們對於三界的一切通通感到厭離,乃至於最好的,所以真正厭離是這樣的狀態,看見我們現在好的所有東西厭離,真正的厭離是對五蘊的身心,只要這個五蘊的身心仍舊在我們就無法忍受,乃至受的天身,對了我們這個身心以外,身心所對的境界種種的可愛的東西,看見了就像在地獄裡邊一樣,這個才是真正的出離心,所以說論如果不瞭解,那麼正確的見解不能建立的話,那個戒根本持不清淨的理由在此。

下面我們分開來看一看,那個裡邊總共分三部份,那麼第一部份就談出家的根本,現在看

第五節 明出家已行凡福行

《業疏》云:『凡出家者出有為家,為解脫者謂脫纏縛,此為本也。』

出家的目的何在?說出這個有為。換句話說,凡是一切有為的那個都不可以,真正的出家是出這個,那麼目標是解脫,是什麼?是解纏縛!這個才是他的根本,那麼請問什麼是纏縛?這個我們要瞭解,真正的纏縛是業,而這個業的主導是惑,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出家一定要從這個地方透脫出來,平常我們說貪瞋癡,那根本在這個癡無明,所以根本的話,對於我這個我執的根本不瞭解,說我所執的真正是什麼?我是一切罪惡的根本,然後它顯出來那個貪瞋癡,喔!這個很好的繼續的貪,世間的人所貪的是財位名利,出世的人往往貪見解啊!我覺得如何我覺得如何,這個都不對那麼反過來是瞋,這個才是出家的根本,那麼下面就把不瞭解根本,雖然出了家可是他的行為不相應,仍舊是凡夫輪迴三界的,但是這個比起前面來不同。

那麼這個裡邊分出四種行相,那麼我們下面一一看,這四種行相大致的來說,第一種說持戒!這個戒相就算持好了,戒的真正的宗要為什麼要持戒?或者這個持戒說未得正知見,那麼這個持戒雖然好,這是凡夫行,下面修禪、多聞以及營事,因為普通我們所謂出家不外乎這幾種,所以不管是哪一種,你如果不能瞭解出家的根本的話,那個都是凡夫行。現在我們繼續看文

《業疏》續云:『今有行者,但知持戒,無心在道。

一句總的,說現在有很多這種修行人,本來修行第一步進去的話,說戒定慧,那麼他現在也認真持戒,認真持戒還有不對?說但知持戒無心在道!要曉得這個持戒的根本目的在修道,這個道是跳出輪迴的一條道路,透過這條道路,通達到涅槃的這個才是,而持戒就是修道之業,既然你不瞭解這個,那持戒也不行,他下面說:

道在虛通達累為本,此而不思,但持戒善,自餘講解修習觀務悉為非道。內多瞋忿,久污淨心。

這第二段,這個道本身是什麼呢?說“虛通達累”,我們現在都被這個惑業纏縛,這是一個大累贅,我們要通達瞭解這個,所以這個虛通,真正瞭解這個是根本,瞭解了這個,然後怎麼樣去學習?如何從這個纏縛當中透脫出來?這個是持戒的真正的重要,現在呢,此而不思,這個而不能把握的準,不去認真思惟觀察,從這個地方淨除,但持戒善,就在那個行相上面,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持戒善是指這個,就是說把握不準持戒的宗要意趣,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把握不準這個,除此以外的講解講道理,那麼不管是講的師長、聽的弟子,然後修習觀務悉為非道,修也好觀也好不管是什麼,那這些都不是三乘聖道,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尤其這個裡邊,內心說內多瞋忿,他不一定瞋,總之就是三毒,那麼這個裡邊三毒當中特別是顯一個瞋,那麼所以說這個瞋忿的話,由於你沒有真正的把握得準這個道的中心,道的中心就是貪瞋癡,仍舊在這個裡邊,所以身心就貪,要有貪一定就有不順心,就有瞋,所以他舉這個裡邊最強烈的一項,所以說內多瞋忿,這個都是染污,都不是我們要的,所以久污淨心,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下面有個結論,

此戒取結、謂為最勝。又是見取。體是欲界、增生下業。』

像上面這種戒叫什麼?叫「戒取」。所以五利使當中有兩種,一種是戒禁取一種是見取,就是這個,喔!以為這個叫持戒,這個戒取,以為這個最好這是另外一個見取,這兩個無非都是煩惱,這個煩惱通常我們列為見使當中,這個本身是欲界噢!連他上界都談不到,連他三界之內所謂上面的色、無色都談不到,何況是跳出輪迴呢?這個增生下業,我們現在要增上,他結果是增下耶!所以有很多人說修了反而比不修還要糟糕,那麼根本原因在這個地方,現在我們瞭解這個重要的,這個是最主要的,下面看那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明凡福行相中四,

四種就是持戒修禪多聞營事,有的地方說三類譬如地藏十輪經等等,那麼有很多經典上面通常都說三類,那麼這個地方是四類,完整一點是四種,那這四種當中第一個持戒,又分二,

初持戒二、初敘持戒昧道。

初敘持戒昧道!雖然持戒但是持戒的目標在道,這個道而不清淨對不起這個持戒也錯了,反而是戒取見取這兩種,

言虛通者道之體也,言達累者道之用也。

那個已經說過了,能夠通達瞭解這個是個累贅,我們要淨除他這個是他的功效。

南山律在家備覽 73B

能夠通達瞭解這個是個累贅,我們要淨除他這個是他的功效,那麼虛通就是道體,

餘為非道者,是此非彼也。

那麼就是專門指這個,這個對,這個不對,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於是多所分別是非計較,

內多瞋者,怒他不從己欲也。

正分別是絕對需要的,可是現在這個地方的妄分別,是絕對不可以的,我們必須拿正分別,這個正分別,瞭解什麼是正確的?以正知見來淨除,來淨除我們錯誤虛妄的,現在這樣的話,儘管你在分別,可是已經錯了,因此是此非彼,那麼於是就得到了他這種所謂的內多瞋忿是指這個。

此下結示行果。

就是說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他這個行為積的感的果,行為就是利使,

凡夫具十使、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也、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今此執戒為勝、即二種結使煩惱耳。既無禪觀、未脫欲有、故是下業。』

這個是持戒。其實進一步禪觀怎麼樣呢?如果你不得到這個禪觀也不行。所以下面繼續看,

業疏續云:『若修世禪、緣色緣心。雖經上界、終還生死、未有出期。』

還是不行!看這個地方說現在修禪了,說修的禪是世禪,那麼請問什麼是出世禪?那個出世禪就是跟道相應的,一定要瞭解這個佛法真正的宗要在哪裡?那麼關於這個仔細的內涵的話都在論上面,都在論上面,所以在我們現在這裡都是用《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家還記得共中士道那一段,他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想求解脫的是什麼?什麼是解脫?換句話說,從纏縛當中解脫出來,隨時能繫縛我們的是惑業,然後從這個能繫縛的惑業上面解脫出來,因此要持戒、定、慧,這樣的一步一步,這個是說捉、縛、殺,戒是捉定是縛然後慧是殺,如果你把握不準這一點,那前面持戒固然不可以,修禪這個也不行,這個禪叫世禪,那在這種情況之下叫緣色緣心,他下面都有這說明,你能夠這樣去做雖經上界終還生死,那麼這個緣色緣心的話,下面主要的就是指色界禪以及四空定,那這一個不管你修哪一個都是世禪,比起欲界是高了所以雖經上界終究還在生死輪迴當中,跳不出去跳不出去,那麼這個也是深一層的但仍舊是凡夫行,

《濟緣釋》云:『二修禪。世禪即四禪四空定也。緣色故生色界、緣心故生無色界。』

繼續下去是多聞,通常第一步真正學習的話,應該多聞,另外一類多聞的話,那深廣的專門這樣,所以多聞從兩方面,從基礎來說,這是聞思修必不可少的,另外從深廣那一方面來說,也就是大乘行者,多聞更是重要,可是如果多聞而不得體的話,那又成戲論,這個也毫無意思,那麼這個多聞,就是與道相應的那一類,看文 

業疏續云:『若修多聞講誦經典、不為解脫。並增欲有、未成無漏。』

現在修多聞了講經說法,可是並沒有把握的準目標在解脫,這個仍舊是增加欲有,乃至於上界都談不到也沒有用,這不是無漏,反過來呢,現在雖然在這兒講經說法,還沒有解脫,可是通到所謂出世必須要的,出世的真正對治重要的是慧,這個慧的次第,一定要透過聞思修步步深入,所以假定這個多聞而不為解脫的話,那對不起,這個不行,為解脫那是必須要的,這是兩個差別,像前面持戒修禪,多聞都是必須要的,可是弄錯了,都錯了,這個是他的說明,

《濟緣釋》云:『三多聞。多聞講誦多為名利養、馳騁見解、是非相勝。皆是下業。學者聞之、宜乎自省。』

這個對我們尤其自己應該警惕,尤其應該自己警惕,喔!瞭解了自己啊!我瞭解了,實際上文字是瞭解了,是不是透過了文字所指的內涵瞭解呢?這個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必須借重文字語言,來瞭解文字語言所指的內涵,現在我說這個貪瞋癡相,那麼以佛法的戒定慧淨除我們的貪瞋癡,見到了這個,這個才是正知見,這個借重多聞,絕不是透過多聞對文字上的認識然後說是此非彼,說這個是大乘這個是小乘,這個就錯了這個就錯了,所以在此真正想向上學習多聞的人尤其應該警惕,這必不可少的,一步!一步跨錯從這條路上就會出毛病。

下面是營事,營事,實際上積福很重要很重要的,尤其是大乘的行者,大乘的行者這個是絕端重要的,因為我們大乘的行者,要福慧兩樣東西同時具足,因地當中同樣的兩個資糧,二乘行者,他福可以減到最低限度。當然慧也是如此,可是大乘行者福是絕對不能少,那麼這個營事,實際上是積福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同樣的也很容易走到這個叉路上去。

業疏續云:『若營世事、供養三寶塔寺等相。心無欣道、最是我所。或淪下趣。

那麼現在營事,營的是現在的世事,實際上就是三寶的事情,就世俗的看來的確也是世間的事情,譬如說我們要造一個廟,這個是世間的事情,那麼這個地方是什麼呢?主要的看我們的內心!所以不管是供養三寶造塔造廟等等,如果心裡邊不對這個道好樂一心景仰,為了這個暢立三寶而去做的話,為了住持佛法而去做的話,那這個都錯了,這種情況是最是我所這個或淪下業,弄了半天說不定還墮落,所以經典當中有很多這種故事,說修福不修慧畜生戴瓔珞,就是這個典型,這是我們切應注意,

由造善時、自愛憎他、行諂行誑、雜惑成樹、故受鬼趣相似果報。以心非實生在惡道、以福事成故受勝處。』

為什麼呢?由於造種種善業的時候,這個難免會自愛憎他,你真正跟法相應了,自己認識得很清楚,那個愛憎之心就慢慢慢慢的會透過正知見而淨除他,在處理這種事情上面過程當中他始終觀察到的是,觀察到怎麼樣淨化內心?怎麼樣從自己幫助別人?這個自行化他!現在不瞭解這一點的話,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自愛憎他,然後諂誑等等都來了,所有的這些叫雜惑,雜亂迷惑,這個惑的根本都是無明,惑也就是煩惱的另外一個異名,把這個東西參雜在裡邊,多的這個成樹!這個表示多,結果呢!受鬼趣相似果報,為什麼叫相似果報呢?因為他善!可是對不起這個似是而非的結果墮落,墮落!這個是原因,因為心不實在所以生在惡道,但是他是做了很多福德的事情,所以勝處所以有很多的大力鬼呀!就是這樣!那個都是這樣來的。

《濟緣釋》云:『四營事二,

分二部分,

初明行果,

那麼這上面示行果的話,就是他的行持跟他所得的果報,上面已經說過了,所謂供養三寶塔廟等等,那麼他的果報淪落下趣,

由下次推心因。

由下就是問,次推心因!他進一步說,為什麼這樣呢?說他的原因,他那個時候的內心這樣的,

以強勝故自愛憎他、以追求故行諂行誑,此等不一。

不一定,

故云雜惑、積集既眾故喻如樹。惡道是總報、勝處即別報。』

這個容易瞭解,由於心裡邊的雜染所以總共感得的這個引業,換句話說,這跟法不相應的,所以自然是引入惡道,但是他的的確確做了很多善事,所以這個別業!換句話說,滿業就是很超勝,這個是第四類。

那麼最後,下面就是祖師給我們的一個結勸,

濟緣云:『愚者見此、便謂持戒多聞皆不足為。而不知徒行無詣,故為世福、若真求脫無非聖道。但心有通塞、事豈替廢耶。』

最後的結勸,說本來修行必須要的持戒修禪,那麼他本來是戒定慧,那麼這個行福本身,就是在這個戒定慧之前所需要的資糧,積聚資糧也就是大乘行者,那麼這個多聞也是,就是我們不管從戒定慧上去也好聞思修,這個都是必須要的,所以開為四類,這樣說三類也是一樣,都是修行必須要的,那現在因為他不瞭解道體何在?但從行相上面去行持,所以產生這個結果,於是很多愚癡的人不瞭解,看見了這個以為說持戒多聞哪!都不是我們需要的,這又害了,所以像前面這種錯誤,不但他自己受累,結果叫人家看了以後,跟他的話,那個禍害是窮窮無盡,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們剛開頭的時候,不是急著馬上去修行,必須對這個修行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瞭解,自己有了正確的瞭解,那個時候才去做,出家好好的,否則的話呢!不認識大家覺得出家好,出了家以後,不要說凡罪行固然可怕,弄不清楚就出了家,像上面這四類結果還是墮落,自己墮落還要引發人家,這個多可怕呀!所以這個愚癡的人又看見啊,以為都是錯了,那麼而不曉得真正的原因在哪裡?徒行無詣故!

所以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學說法體行相,你對這個法體不認識,單單在行相上面不行,所以這個徒行就是指這個,因此在前面曾經特別的引蕅益大師對我們的勸告,這裡重新再說一遍,蕅益大師在他剛開始講律的時候就說,現在的人往往總覺得持戒很重要,殊不知正知見正見更重要,你最好的修行有正確的正知見,然後跟這個正知見相應的戒行配合,那是第一等人,那一定有結果,其次兩者當中,萬一逼不得已的話,那他很明白的說明正知見第一,你有正知見,就算你做不到,否則你告訴別人,別人聽著去做他可以成就,那麼蕅益大師只說到這個地方為止,實際上經論上面更進一步告訴我們,這個就是《海龍王經》所以我寫在黑板上面,《海龍王經》在大集部,是不是大集部記不住了,不曉得是經集部還是大集部,你們去看這個很明白的,《廣論》上面也特別引這一段話,引這一段話說:如果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海龍王經》是這樣說的,《海龍王經》因為是魏晉的時候就翻譯的,所以他那個文字非常的古拙看不大懂,那透過《廣論》的淺釋就很容易瞭解了,所以他說“正見尸羅軌則淨命”,四者不能圓滿的時候,假定你這個正知見能夠把握的準,但是其他的行持稍微虧損一點,那麼這個時候不會墮落,到哪裡去?生到龍當中!

所以《海龍王經》上面說第一個拘留孫如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有很多佛弟子出家,結果呢!就是這樣,由於正見是把握準了,可是下面這幾樣沒弄對,所以九十八俱祇!那個是非常大的數字噢!然後他一個一個說最後我們釋迦世尊就說,我將來我的弟子當中也有多少,好像九十九億還是不曉得多少我也記不住了,每一個佛都有,所以海龍王說啊!我現在那個龍子龍孫多的簡直都沒辦法算了,什麼原因呢?那麼這個世尊就授記,這些佛弟子因為正見這個力量的增上,他將來龍當中墮落他就生人天,而且在賢劫千佛當中他一定透脫生死,有一個例外取大乘,取了大乘當然只上菩薩道,他所以賢劫當中解脫,換句話說,一定會證聲聞果,如果取大乘那更是求之不得,這個是我們要真正把握的準的,所以跟這個弘一大師勸我們的話,能夠相應的在這個地方,我剛才還特別寫那個《毗尼決定經》,這個《毗尼決定經》在經集部裡邊,尤其是大小乘抉擇的,當然有好幾部經噢!那個都是最精要的地方,那麼反過來呢!弘一大師怎麼說呢?因為你持戒而不得正知見那就害了,人家以為你這個持戒跟著你去做,這個是一盲引眾盲,那麼這個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說有一類人等流未壞是異熟壞,有一類是異熟未壞是等流壞,那麼這個是什麼意思?就是他戒相持的很嚴,所以將來得到的果報這個異熟不壞,他下一世可以得到人當中,可是對不起,他再下一世一定墮落,那個就很可怕了,他回來的機會就非常少非常少,還有一種呢!等流!這個等流就是正知見,這個正知見沒有壞,那可能墮落的,所以這種墮落,如果正知見把的很強,墮落到龍當中,但是他龍當中完了以後,一定生人天,最後得到解決,就是這樣,這個是兩個我們很明白的清楚呀!

所以弘一大師在他那個律學的三十三講錄對吧!一開頭前面你們看看那是第七條我現在忘記掉了,好像我在前面曾經跟大家講過的,對對對就是這個,那好極了你幫忙提在這個地方,對了第七條問得譴疑,就是他第一次講律的時候,解如目行如足,解!瞭解就是正知見就是眼睛哪!那麼行呢!戒行就像腳,所以他行持固然重要,而不知道解意得到那個正知見尤其重要,就是這一段話,我想這裡不細說了,那麼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哪!他說不曉得單單行持是這樣,說單單為世福,如果說真正要求解脫的話,那前面這個無非聖道,可是問題在哪裡?問題在心有通塞,就是你的認識以及不認識,認識了通那哪一個都對,不認識的話哪一個都錯,這個是我們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點,下面又說

資持云:『準知修道、事行難分。自非達人、何由可識。』

從這個地方瞭解喔!這個修道的話不那麼簡單哪,不那麼簡單哪!單單你從事項上去看,你不那麼容易看得出來,除非你真正已經有了相當認識,所以自非達人,那麼怎麼才能夠達?怎麼才能夠達?所以這個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尤其是大乘絕端重要的善知識,說來說去善知識,這個大乘經論上面結論一句話,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離善知識,那個就是《華嚴》上面的,一切教授!這個教授就是說:佛告訴我們的精要訣竅,這個精要訣竅當中,最前頭最重要的,是不離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就是給我們真實瞭解的,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是無明當中,一點都看不見的,我們現在這種知見的話,那都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一離開了這個死路一條,所以他說是不離善知識,那麼這個是我們要瞭解的,所以戒上面之所以特別重視,這個頭上五年是依師,這個師是什麼?就是釋迦引導我們!引導我們就是我們的眼睛,都從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是他最重要的一點。

前面出家錯的兩個都指出來了,出家錯的犯罪固然不可以,凡福還是不行,你要怎麼辦呢?最後出來

第六節 明出家已行聖道行

出家了以後,真正要做的做這個,這個是聖人之道,這個聖在此說明,

《業疏》云:『但出世道、無始未經。皆由著世、慣習難斷。 今既拔俗、智鋻明利。若不行者、禽獸無別。』

說但是這個出世道呀!這個真正要跳出生死輪迴的,這個才是聖道,這條道路我們從無始以來是從來沒有走過,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真的走過了走過了就是聖人了,那麼凡夫!凡夫就是沒走過,所以在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世間那個看看那個事情都看了不一定會,現在這一條道路從來沒去過,不要善知識的引導居然可以去,那怎麼可能!現在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這樣,尤其現在末法了,行那個凡罪行的人先不談,有很多人講修行人,出了家,趕快到毛篷裡邊關起來,自己修行,宿生有善根,這一類人例外,當然他很好他看看這個,沒有善根,關在毛篷一關的話,對不起,眼睛先瞎掉了,所以我曾經遇見過有一位法師,那次談起來,說現在很難得呀,很多知識青年也能夠接觸佛法,這是宿生都有善根,乃至於出家,可是很可惜,下面就說了這兩個字,我現在才瞭解什麼呢?出了家了以後,難得這個善根,而不瞭解去找善知識,這個是他的一個真正的重要,出世道不那麼簡單哪!由於無始以來的對世俗的貪著,這個習慣這個習氣深厚呀!真難哪!真難哪!談到這裡,我常常自己反省反省,觀察我自己,啊,我覺得這個的確是習氣難斷,所以同樣的周圍很多這些同道們,以前我也犯了這個毛病,總是看看別人,現在實在,的的確確,慢慢的越來越看見別人,馬上反省自己,我發現一個很大的訣竅,看自己很不容易看,那怎麼辦?你看了別人以後,回過頭來馬上看自己!但看別人的話,這個是對自己最大的損害,莫過於此。吃飽了飯去忙別人的事情,可是自己的事情,又偏偏看不見那怎麼辦呢?所以看見了別人回過頭來,結果你會感覺這群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他示現那個量讓我自己警惕,這多好呢!這是隨便一提。

那麼下面祖師策勵我們,現在既然出家,的的確確那個出家是很難很難,非常難非常難,尤其是很多在家人,在家信佛的人哪!我想更深深的瞭解,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就是《在家備覽》,講給在家人聽的,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就是出家人,我想也都是在家人過來的,說現在有機會,在這麼難能可貴的情況之下,跳出這個世俗所以說拔俗,那應該怎麼辦呢?智鑒明利呀!應該好好的鑑別用自己的智慧不要那麼迷迷糊糊,要非常清楚又明又利,明是明白利那是快利,遇見事情的時候,要有正確的認識是明,然後要有決斷不要含糊,這樣才能夠好好的如理如法行跳出輪迴,起碼自己解脫進一步幫助別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禽獸無別,那乃至於不如禽獸,這個不如禽獸是大有原因,在家人平常說的話餘無所知但念水草,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都忙這個那是禽獸,他至少只忙這個還自己去忙耶!我們現在人家忙完了送給我們來吃,本來送給我們吃的目標是幹什麼?要出家修行!結果弄完了以後沒有修行的話,豈不是還比他們還遠遠不如呀!所以這一點是我們應該特別認識,特別應該認識。現在翻過來

業疏續云:『然聖道行、經說乃多、並隨機緣故藥無準。要而言之、不過三種。』

那聖道行!哪個是聖道行呢?經說乃多!經論上面說喔!真多,我們動不動說喔!你看我們這麼豐富的三藏,的確說起來跟別人比一比,誇口跟人家說起來爭是非說我們很多,叫我們去修行的話啊!那這是浩如煙海,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感受這個經驗,經上面說很多,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多?說隨機緣哪!各種機緣不同,佛應不同的機緣所以施種種的藥對治,這個病並沒有一定的準則,雖然這樣在這個無量無邊的法藥當中,確可以歸納起來,所以宗要的歸納起來三種,宗要的歸納起來三種,那麼下面哪三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