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論 頁/行 P185 手抄 頁/行 10 冊 P186-L4~P207-L2 音檔 起訖 78A_2216~79A_0027 |
那麼下面呢!我想這個現在繼續下去,我們不妨看一看,不看文也可以,這個文如果是《廣論》是185頁最後一行,那麼這個內涵說什麼呢?就是說我們從無量劫來造了不曉得多少業,那個業可怕極了,這個數量來說這樣,然後實際上內容來說的話,實際上我們也瞭解生了天也是一無是處呀!要嘛!不造!造了業以後它一定會感果的,除了兩種狀態,一個!這個業已經感了果,它不會感果,可是糟糕的是感了果以後,他又積了很多無量無邊的新業,譬如說我們得到一生,這個一生就是有一個每一個業的感的一個果,雖然這個業因不再感果,可是造了這個一生以後是不是一生又變的無量無邊的呀?對呀!所以雖然不感果可是反而把那個感果的因又無量無邊的增長,無量無邊的增長就是這樣,那麼這是一種情況。 另外一種情況呢!叫對治!你如果能夠在這個業沒有感果之前,加以正對治的話,那麼這個業就不會感果,修行整個的重點就在這裡,修行整個的重點,現在我們瞭解了就以佛法去對治它,如果我們能夠對治的話它就不會感果了,一方面不感果,一方面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能夠把握住,能夠把握住什麼呢?就把握住我們需要的,使這個東西來感果,那麼這個次第就是剛才說的,照著這個前面的道理,不要以愛取,不要以無明相應的愛取去滋潤它,拿什麼?拿正知見善法欲勤精進!這個是我們可以做的到的,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就產生什麼效果呢?一方面由於這樣去努力的話,對於無量劫來所積的這些業產生了一個對治作用,或者整個的破壞掉了他不能感果,就算是沒有辦法一下對治掉,這也是事實,可是說如果我們不斷的努力的話,那麼我們造了善法善淨相應的重業,然後造了善淨相應的近,造了善淨相應的串習,你是不是生生的在這個上面?至少下一生能夠保證! 如果下一生你能夠真正的努力的話,那這個地方我們就牽涉到了,所以為什麼這個僧團的可貴?為什麼我們平常修行的時候分的出來?這個在前面沒有幾小時我們曾經講過毗尼決定經,這個對我們的關鍵非常重要呀!這個地方再說一下,這個毗尼決定經講的話,它就有好幾個重點,那麼這個裡邊有一個重點哪!在這裡今天再提一下,這個修行佛法有二類人,這個人天乘正規的說起來的話不在佛法,它是引誘的方便哪!完全是引誘的方便,一方面是引誘我們上來,一方面修行必需要這個人身的這個暇滿身,有這樣的條件,所以修行真正的目標究竟是說一佛乘,可是的確有很多的條件不夠,所以它分開來什麼?大小二乘!那麼這個戒本身都適應的,這個大小二乘兩者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小乘行者如果覺得我留到下一生成就,你根本就破了戒了,大乘行者反過來,如果我要想這一生成就你也破了戒了,它為什麼這樣呢?現在我們講到這裡回過頭來再想一想,這個意趣就完全明白了,小乘行者他固然隨佛的時候僧團固然可以,他真正重要的解決自己的問題,你只要找到一個方法你能肯定的,全部精神關在那個山林樹下,全部精神來解決了問題了,就是你不解決,他下一生留下了這個非常強烈的這種心識,所以這個祖師們說開悟,你不管咬緊牙關,像老鼠啃棺材板一樣,這樣咬緊了緊緊不放,這個心的力量非常強盛,死了不行,下次還來,所以他一念從來沒有這樣要想慢慢的再來的,沒有這個心念,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如果說正確的方法得到的話,他一定能夠證果,再不然的話,就是不證果,他下一生就是這個心識的力量,這是他為什麼說二乘行者,你說慢慢來留到下一生,根本上破了戒了,這個原因在這裡,大乘行者不是!大乘行者我要救法界一切眾生,救法界一切眾生,你這一世怎麼救得了?那好,不過我們不要誤解噢!所以這兩個發心不一樣,兩個走法就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小乘行者,你這個僧團當中要忙這要忙那,這根本錯了,你自己全部的精神,祇管你解決你的問題!那解決了,隨分隨力跟著佛,那是因為所謂報師恩,也可以這麼說,他就感激師長,跟著師長身邊,再不然他也不要,反正你愛怎麼走就怎麼走就得了。這個大乘完全不一樣噢,不但佛的恩,這個無邊的眾生一切,他要幫忙人家,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僧團對他的價值,更是無比的價值。所以在以前我們總覺得,這個戒是跟小乘的人講的,《廣論》上面不,《廣論》上面有個特別的說明,如果說立了那個戒,真正是為小乘的話,《廣論》上面怎麼說?難嘛,這麼難!感的果嘛,這麼小。這個沒有什麼意思,因為你持八關齋戒,你就能夠證羅漢果呀!你何必一下幾百條戒?拿我們四分律來說,男眾要二百五十條,女眾要三百四十八條,還有很多細微的規則,結果感的果跟他的八條一樣,那佛他是個一切智人,會做這種事情嗎?這樣!所以他因應的說真正的中心,那的確是為了這個,所以像《華嚴》上面很多地方,《法華》、《華嚴》都說明這個意趣。 南山律在家備覽 78B所以像《華嚴》上面很多地方呀!《法華》、《華嚴》都說明這個意趣。因此我們瞭解了這個情況以後,這個大乘的行者在這裡我們就曉得怎麼辦?所以這個同樣的正知見,善法欲勤精進,會很注意一個什麼事實?注意說像這樣的大論《廣論》什麼等等,其他的也是一樣善知識、僧團,就是我這一生全部的精神不以我的個體,何況整個的來說,「我」這個東西本來是個錯誤的,然後依法,依法行,從這個團體,那個是我們全部的精神灌注在這個地方的,然後我們一生的努力,也在這個上頭,你在這個上頭的話,下一世到那個地方去,到了那個地方去。回過頭來呢。我們以前說過的,由於這個業的關係,你這一生的業全部在這裡,到那時候呢,你感得的異熟,還是這個人身,然後內心外面,客觀的增上,你所得到的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暇滿的人身,從小生在這個佛教家庭當中,然後又認真的信佛,你心裡面,到時候說不定說看見和尚就歡喜,有了緣,你父母就想,嘿!但願這個兒子,將來長大了就做和尚,你造了這個業,你就會碰到這種情況,所以這個裡邊,不一定你願意走哪一個,你是走大乘、走小乘,那都沒關係,這是個人的意樂。 可是這個地方,戒告訴我們的,透過了現在這樣的業,十二因緣這個關係,於是你去認識它,在此正確的認識了以後,然後我們自己選擇我們要走的路的話,那是不是大家感覺得,只有這件事情容易辦的多?所以如果說我們更深一層的能夠觀察這個內涵的話,我想整個的問題都會解決,所以這個地方是簡單的說一說,這個十二因緣,跟我們相關的地方。 那麼既然說了這個十二因緣以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十二因緣當中是183頁,第二支分略攝,就翻過來,四相當知,以及幾世圓滿,有了剛才這個認識,如果說以前聽過了,那當然認識,否則的話,你這一世再去,回過頭來,再去看一下這些內涵,你就會有很正確的認識,所以關於這個十二因緣在這個傳承當中,我曉得現在這個傳承,就是阿底狹尊者帶進來的,也可以說保留的唯一真正完完整整保留下來的,阿底狹尊者,是印度什麼世紀呀?第十世紀、十一世紀的一個大成就者,也是最靠近後期的最高的一個大成就者,就我們現在所留下來的這個傳記來說,那印度最後一個的,以後印度可能還有但是跟我們已經沒關係了,或者說以後印度很快的就消失掉了,阿底狹尊者是進了西藏去,那個時候已經透過阿富汗,那個回教勢力已經侵入印度,很快了這個印度整個的佛法就被它摧殘的一踏糊塗,那麼阿底狹尊者到了西藏去以後,把那個真正圓滿的教法傳給他的幾個弟子,那個再傳弟子一個叫普窮瓦,那個普窮瓦就是寫了一個道次第,我不曉得我們宗喀巴大師學的是不是就是這個?有的時候我想,我以前曾經看見過,現在我這二天我要找那個資料也找不到,那沒關係,不過至少《廣論》上面就告訴我們。 說普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就是十二因緣,專門以這個十二因緣修行,然後作流轉還滅的次第,流轉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眾生怎麼在生死當中流轉?你瞭解這個流轉的真相,這個因找到了,那麼反過頭來去,怎麼去跳出來還滅?還滅,這是我們該走的,修道,修道有它的必然的次第,步驟就是這個,平常我們說,這個修道當中這個都是,這個說小乘,那麼還有大乘,嘿!這個裡邊妙咧!看一下!說假定說你透過這個十二因緣,然後去觀察,有的人只能觀察到他喔!生死流轉當中,說你怎麼樣的上升,怎麼樣的墮落?這瞭解這個十二因緣的表相,換句話說,業果關係,而不瞭解他所以流轉的真實意趣,那麼這是一種狀態,或者雖然你瞭解了以後,內心當中就放不下看不破,那個時候怎麼辦呢?那個時候就是共下士!雖然這個看不破跳不出,可是叫你墮落是不肯的,那你不妨做做好事吧!那麼這樣的話,就下士道保持人天,進一步從這個地方,看見雖然得到人天的好處,可是還在輪迴當中,那麼這個時候,尤其是去觀察思惟修習十二有支的話,那這個就是說中士類,中士要想跳出生死輪迴,那麼中士更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然後這樣去,由於推己及人,而願樂把一切眾生,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夠救出來那上士,所以整個的佛法的次第在這個上頭。那麼這個對於這個十二因緣的整個的內涵,我們就有一個簡單的說明。 再下一步呢,我們不妨仍舊從這張圖上面去看,這個瞭解了以後,下面這張圖的其他的,我們也不妨現在來看一下,看看那張圖,那張圖,從裡到外,一共有四圈,最裡邊的那個圈是核心,那個核心是什麼?三毒!換句話說,三毒就是這樣,由於無明所以這個三毒,那個三毒就是貪瞋癡,這個貪瞋癡互為因果的,實際上這個裡邊根本是個癡,那麼這個裡邊是用一隻豬來表示,本來這張圖的話,就是我們人寫的,那個在人的概念當中看,那隻豬就是表示一無所知,這樣的一個狀態,由於無知,或者生瞋或者生貪,那麼這個輾轉的永遠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是根本,你只要這個根本不破,你就永遠沒辦法跳出這個閻羅王的掌握,這個閻羅王的掌握,就是生死輪迴,實際上這個還是自己造的,那麼由於這個貪瞋癡的關係,下面就進入中有一圈,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看,當人臨死的時候進入中有,還是由於這個貪瞋癡,從中有到這個結生,還是這個貪瞋癡,這個彼此間有這麼密切的關係,這個一生一直在這個上頭,那麼我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圖張當中,三惡道是向下的,三善道是向上的,然後還有一個妙咧!這個儘管這個貪瞋癡這個圈裡邊哪!就是貪瞋癡,中陰那一圈的話,黑的地方就是一個,好像是一個大的很可怕的一個大鬼王的樣子,白的一圈最上面還有一個佛陀坐在這裡,這個佛陀很有意思,他無處不在,三界之內三界之外,他做些什麼呀?處處地方指引我們,你們來呀!上來呀!到這裡,你看我這裡呀!你看到這裡安樂呀!在三界之內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中陰他還在救我們。 再外面一圈,那就是輪迴六趣,這個輪迴六趣當中,我們大概已經說過了,不過你們看看這個輪迴六趣當中,這每一趣當中都有個佛陀,佛陀都在那個上角,那個上角!都在那個地方引導我們,都在那兒引導我們,然後採取不同的形式,儘管在三界之內,可是他永遠引導的形式看!就在那個上角。這我們平常說,菩薩清涼月,常有畢竟空,儘管在那裡,他老是在那個地方,喔!這是安樂境界,然後再上再外面一圈呢!那就是剛才說的十二支,十二支外面,那就是個大閻羅王,最外頭!那真正佛陀的境界,佛陀就在那個圈子外頭,他手指著這個月亮,這個月亮表示什麼?兩樣東西!清涼以及明白,我們現在由於無明,所以產生什麼?見是漆黑一無所見!然後行是熱鬧無比,所以這個月亮的話,就是行持上面給我們清涼,然後見上面給我們明白,所以這個告訴我們哪!我們整個該走的路子。 在此到此為止,關於十二因緣解說完了,那十二因緣還也個特別的重點,剛才不是說嗎?我們生死的根本是無明,然後這個無明,將來無明而證果的這個生支呀!能生支,或者不妨說無明是因,那麼這個無明感果的還要一個緣,那個緣就是愛取,不管哪一個無明是個根本第一個,然後貪瞋癡!這個滋潤當中的還是癡最重要,這個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愚癡,最重要的就是個愚癡,佛法整個要告訴我們的,所以說現在我們講戒,這個戒的靈魂叫正知見,正知見主要的也是斥破正對治這個東西,那麼在到這個地方為止,就說明對我們的愚癡,要破愚癡要正知,最重要的要瞭解這個,所以這個平常我們說修行呀!叫五停心觀,這個五停心觀,其中有一個愚癡重者-緣起觀!三十年以前我就聽說了,什麼叫五停心觀?貪重的眾生-不淨觀!瞋重的眾生-慈悲觀!什麼戒差別什麼等等,說癡重的眾生-緣起觀!一直弄的快二十年,那個緣起觀到底觀些什麼?不知道!那最多說緣起空空就緣起,緣起就空,好像講了一大堆,講是講了一大堆,實際上呢,至少在我來說,就是講講道理,講完了道理,我所看見的,大家說我的對、你的對,就是這樣,至少在我是如此。 後來我仔細想想,如果說是這樣的話,難道這個就能夠解決問題嗎?一直到後來我遇見我的師長,這個也是緣哪,我們的老師就有一次跟我們講那個十二因緣,他就講一張圖,我們想,唉呀!這個很遺憾,嘿!妙咧!就會有這個人,對對對!人家送我這麼一張圖,我剛才看不懂,聽這麼一說,所以老師說好好好,那今天停著,明天來講吧!那是我第一次看見這張圖,所以這樣,所以看見了這張圖以後,以後真正瞭解了,所以對這個五停心觀的緣起觀有了認識,後來瞭解了這個回過頭來看,我們現在的真正的很多概念,不管你從前面業,然後乃至於到後面的這個四諦十二因緣,到最後共上士,乃至於不共的地方,都從這個地方出來的,緣起的法相,所以說真正的無明要想破,或者無我要想破,我們凡夫不那麼容易,說起來無我無我!但實際上做起來,除了我沒別的了,剛才不是受支當中,碰到一點點小事情不行,根本原因在什麼上面?那個我、我所兩個,無始以來的習氣就是這樣的,講了很多道理,然後形成了另外一種知見,跟人家彼此爭論的,所以這個學者往往產生這個更嚴重的這個爭論,所以這個學派之爭! 因此道宣律祖碰見那個韋將軍,天人來告訴他,現在你們中國,那個持戒還算好噢,不會這麼嚴重噢!當年印度大小二乘之間的爭論,就這樣呀!說彼此間產生這麼大的爭論,所以說嘴巴上面講這個無我,實際上產生的功效不大,現在假定說我們能夠透過十二因緣,仔細去觀察,你能夠思惟不斷的去運用的話,嘿!慢慢慢慢的這個正知見增長,換句話說,這個愚癡相慢慢的減輕,你真正的能夠減輕的話,對於受這個無明的影響力量相對的減輕,實際上就相當我們唸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走上去,最後走到,後來終於你一定能夠把這個問題整個的解決,那麼這個整個的來說,就是十二因緣這個功效,那十二因緣現在講完了。 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再談一下這個戒,為什麼到最後講完了戒,要說這兩個內涵呢?這我們又要牽涉到,回過頭來也不妨把這個戒整個溫習一下,前面好像我講過,可是我記不住,因為這次整個講《南山在家備覽》,這個因緣是差的很遠,先最早是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委員會,杭州南路的華藏講堂,那個時候講了30小時,那麼以後呢!今年的結夏,跑到高雄燕巢的悟光精舍,講了大概不到30小時,我的印象,快30小時,最後完成到這個地方來,這裡是南投福智精舍,最後講了大概要20多卷,經過三個這樣的地方,所以時間也長,現在我這個腦筋又差,所以有很多東西都記不住,可是我概念當中好像曾經介紹過,剛開始講《在家備覽》的時候,我曾經引那個弘一大師律學講錄的33種,不過因為以前最早在南普陀的時候曾經講過,所以不曉得是我在那個時候南普陀講?還是後來講?我怕漏掉所以最後再補講一下,要想學律,這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們為什麼要講這個東西呢?原因說來說去,也是我們眾生福薄!於是我們所感得的,目前的狀態通常說末法,這個末法!這個教量跟證量兩樣東西都不具足,因此我們很難有正確的一個標準說到底哪一個對,到底哪一個對?本來修行過程當中,你必不可少的兩樣東西-一個見、一個行,見是認識像眼睛一樣,有了這個認識要去走像腳一樣,所以不管是經律論都告訴我們是目足並運千里可到,不管多遠都可以到,不過儘管說的人言之鑿鑿,聽的人聽者渺渺!那麼當初我也是對這個不太瞭解,既然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共同研究律,律是行持的根本,可是實際上那個行持的必須還要靠眼睛,這在我的過程當中有很多人說,所以說要修行必須從聞思修開始,聞了以後也不要去行的,那因此另外一類人說啊!這個講了半天不行,於是我們根本不要講,說行的人不要講道理的,這是形成末法的原因,以及今天末法當中普遍的缺陷,現在我們不敢說我們能夠圓滿的做到,可是因地當中,我們應該有這個圓滿的認識,哪怕做很小的一點點事情,我們總可能盡可能的希望有正確的認識,根據這個認識如理去行持。 就整體來說修學佛法沒有別的,三學!戒定慧,可是從戒來看的話,從每一個角度去看好像偏重行持,那麼現在我們不妨看看歷代祖師大德的說法,關於這個南山祖師怎麼說?以及靈芝元照律師怎麼說?那個三大部說的非常清楚!下面等一下我們還要最後的時候敘說一下,這裡我們不妨引弘一大師,那是近代的一位律學最了不起的大德,而《在家備覽》就是弘一大師所集的,那這一部份在《南山在家備覽》當中它沒有,那沒有!有個原因,因為《在家備覽》都集的祖師的話,我現在要講的那是弘一大師講的,那麼在這個弘一大師的律學講錄33種合訂本當中,最前面它當初給人家講過律,所以這個33篇當中第一篇叫四分律含註戒本隨講別錄,這是弘一大師一生很難得很難得非常難得的講律的那一次,講律之前他就說了幾件重要的事情,那這些其他的不細談,這個重要的事情當中特別的有一個叫做問答譴疑,在這個裡面的第七項,如果你們將來有書參考的話,那就是這本律學33種合訂本的第四頁,他怎麼說?說問:常人集為學律者應偏重行持未生然否?他也是自立問答,實際上並不是真的有人問他,他這種常見的誤解,所以菩薩祖師都是這樣,他的悲心特別從常人容易犯而見不到的地方,自立問答說明,說平常一般人都說學律的人主要的是行持,說這個話對不對?那麼看弘一大師怎麼說?答!回答說:解如目行如足!瞭解像眼睛行持像腳,所以他下面說:行持故重而不知解義為尤要也!囉!這個是弘一大師他在這個隨講別錄當中特別說,說行持固然是非常重要,而不瞭解在行持之前要瞭解這個意義,換句話說你為什麼要行持的?這個要確定,瞭解了為什麼要行持如何去行持?以及行持了以後隨時檢點對是不對?這個都需要瞭解呀!所以他說解義呀!尤其重要,囉!在這個地方已經充分說明了這綱要,所以他這個文上面又說:「若於律義未能十分瞭解,而於義見率而行之,執非為是,謗是為非,他人不知群起倣傚,壞亂正法,其罪極大!」這是弘一大師的話,所以如果你雖然要行持,而對這個應該有的經律的意義,現在這個地方特別是指律的意義不瞭解,那麼對於律義未能十分瞭解,不但普通瞭解噢!要十分瞭解於是於義見,說自己揣摩以為這樣的而很輕率的去做,於是在這個地方產生什麼?錯的你以為是,是的以為是錯,這個非常可怕,你不行你反正不行,現在你有行了尤其是個出家人,你覺得持律結果它的內涵不太清楚,所以人家來彷效的話結果產生什麼?壞亂正法其罪極大!那個罪大可怕極了。 本來出家僧團的真正的目標,律的真正的目標依律成僧,然後僧正法成,這個住持三寶完全要靠僧團,那個僧團並不是幾個人在一起叫做僧團囉!如法持律,那麼現在弘一大師也告訴我們,你要如法持律的必須要正確的瞭解,所以這個正知見絕端重要,反過來人家彷效你以為這個對就執非成是,然後呢!謗是為非的話,壞亂正法,這個罪大極大極! 這一段它下面還有一點一一的說,他這個裡邊說很多,乃至於舉了很多例子,所以他舉了這個鳩摩羅什,我們不妨繼續的把那個文念一下,古人謂:惡紫奪朱即此義也!我們古來說紫的顏色討厭它為什麼?怕他跟那個朱就是紅呀!好像一樣也就是佛告訴我們的相似法,佛說真正最可怕的相似法,說佛教破壞正法的有二個,說相似語行儔,行儔就是出家人哪!不依律以自己的義持跑的去不如法的持律,人家看見了喔!這些人認真的做,就是剛才弘一大師,那麼主要的原因還在見解上面,所以你由於見解的錯誤,然後以錯誤的見解以為行持佛法就毀掉了,下面文繼續的說反過來:若於立意故能十分瞭解雖行不足亦可對眾宣揚續佛慧命!說對於這個立的意義你固然能夠十分的瞭解,那個時候雖然你行持不夠,還是可以跟大家說,嘿!這種情況之下妙咧!續佛慧命,這個也是續佛慧命噢!為什麼?以正知正見接引後學!你能夠正知見接引別人,雖然彼雖不行而其學者或能行也!說他講的人瞭解了,雖然還不一定做的到,可是聽的人跟著他去做對了!只要有人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那就對了。 所以他舉了個例子,舉鳩摩羅什法師為姚子所逼!那麼這個因緣大家知道,鳩摩羅什他是很了不起的人,那個時候姚秦時候,那個國王就嘿!那個人很了不起噢!所以要把他留個種噢!強迫他弄很多宮女這樣,那麼他也接受了,他自為要弘傳佛法,那有很多人大家就覺得,嗯,這個法師怎麼做這個事情?那他當時就說了一個話,囉!我就像個燈籠一樣來照明你們,這個燈籠看起來是一無是處破樣子,請問:你們因為這個燈籠的破,不要這個光明?還是你不管這個燈籠的破,要那個光明?那當然要!實際上鳩摩羅什大師真的這樣嗎?不是噢!所以他曾經表演過一手噢!有一次那個宮女去侍候他,反正換句話說那些女的他有一天拿了一盤針拿上來,鳩摩羅什大師拿了針就一口吞下去,大家一看大為驚訝,啊!他有這個本事他可以亂來噢!所以這個地方我最後這個是弘一大師的文上面沒有說明,不過我之所以講這個因為眼前難免譬如以我來說,大家稱我為律師,我一再說我哪裡是談律師?我只是由於師長的指導曉得自己的錯誤,所以我只是把我自己的錯誤告訴大家,啊!好心學佛的人哪!避免這個多多少少,為避免人家的錯誤有一點幫助如此而已,根本談不到,如果說對的那都是我師長告訴我的,可是同樣的情況我也犯過這種毛病,也看有人錯誤以為喔!我就是在那個正知見不要是這樣了,這不行噢!所以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前面都說過菩薩的開合到什麼情況之下,我們不久以前這個《在家備覽》上面也說,開緣不到初地不能開噢!所以我們不是開,我們只是很慚愧的說我現在就是這樣,喔!我的確瞭解了這樣我是做不到,但願你們隨分隨力,所以真正講那是不敢!如果大家因緣相應聚在一起,那我們隨分隨力把我們正確的認識,想辦法盡可能的一步一步的增上,獲得正確的瞭解,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眼前最最重要應該認識的一部份。 這個就是我們眼前最最重要、應該認識的一部份,弘一大師這個認識有了以後,最後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也可以把這個道宣律祖,跟靈芝祖師的話,我們重新溫習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