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備覽 頁/行 P6-LL5 ~P8-L6 手抄 頁/行 1 冊 P224-L9~2 冊 P42-L5 音檔 起訖 8B_0608~10A_1408 |
第二節 略辨教體第三,下面再下去,第二節。第一節就是告訴我們,所謂「示相彰名」,告訢我們這個戒法,這個名詞有些什麼樣的內容?現在第二節,就告訴我們教體,來辨別它。由於前面這個彰名,讓我們瞭解它的內涵,由於辨體的話,依法深入的話,才能夠真正把握住內涵,行持的話,得到它的戒體,這是我們正式的歸趣之處。現在看,辨那個教體。 07:09 這個通通把它念完,再來一個個解釋。 一者實法宗,即薩婆多部,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隨行則但防七支,形身口色成遠方便,此即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假名宗,即分所承曇無德部,此宗論體則強號二非,隨戒則相同十業,重緣思覺即入犯科,此名過分小乘教也。三者圓教宗,即用《涅槃》開會之意決了權乘同歸實道,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隨行即同三聚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此名終窮大乘教也。然今《四分》,正當假宗,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是則大小通塞假實淺深,一代雄詮歷然可見。』 下面有些小字,小字因為不講,所以我先說一遍,小字就是弘一大師特別註明的,特別說明南山一宗的精華,盡在於此。最樞要、最了不起的地方.。弘一大師看見了這個以後,才從新律家轉成舊律家。新律家律的內函豐富,然後精詳周到,所有的律藏當中,無出其右,我們弘一大師看了這一個地方以後,把原來學的新律放掉,而且誓願生生世世要弘南山一宗,就在這地方。然後這個《南山在家備覽》的精要也在這地方,這地方是略辨,把它簡單的,以及略略地來說一說。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資持》的解釋。 10:25 12:22 13:32
南山一宗把佛的教法,是怎麼分析的? 且依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然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故須約體用分教相。 所以說「教」是什麼?怎麼來的?「由體立」,一定有它的實質本體,所以這個體就是教的根源。因此這地方談的「約體」,就是從它的體上來說明。換句話說,現在講的言教,就是講他的本體是什麼?因此這地方本體,照著南山分的三宗,這個三宗,一個叫實法宗,一個叫假明宗,一個叫圓教宗。 14:53 15:31 16:56 17:47 一者實法宗、即薩婆多部、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隨行則但防七支、形身口色成遠方便、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隨行是依體跟著而來的修行,它這個修行要修改我們的行為,這行為指什麼?七支,身口七支,所以這個意不算,這個是小乘,當分小乘教,四分教過分小乘教,那就是實法宗的特徵,說「形身口色成遠方便」,這是當分小乘教,這是解釋這隨行的,解釋那個隨行的。關於隨行的內涵呢,後面整個的持犯篇就是講那隨行,所以這裡也把那名詞解釋一下。它指什麼?指身口七支。那麼「形身口色」的,就是凡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這身口已經有行為表現出來了,那個時候叫遠方便,這個方便對什麼而言?方便對究竟而言的。 19:41 云何殺生?〈攝分〉於此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 這〈攝分〉就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瑜伽師地論》上面分〈本地分〉,下面〈攝抉擇分〉,這個攝分是指〈攝抉擇分〉,什麼叫〈攝抉擇分〉呢?〈本地分〉只把它平舖直擺的說出來,可是裡面的深奧的意義,有一點地方不太清楚的,於是重新把這個義理分析得清清楚楚,簡稱〈攝分〉。 21:14 所以「事」,譬如殺,那就這殺的對象,殺一個小蟲,殺一條什麼,反過來,救,救那個事,「意樂」就是你以什麼心情,意樂裡有想,欲樂,煩惱三相。 22:36 23:52 24:48 第二呢,假名宗,那就是現在我們這裡「今所承」,就是我們現在的傳承,通常我們說傳承,或者師承,那就是「曇無德部」。「曇無德」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叫法正,法藏等等,名字不同。「此宗論體」,這個地方的論體就是戒體,它不是「二非」,什麼叫「二非」?我們平常分類的時候,或者是分為心法,或者分為色法,實法宗說這個戒體是色法,現在進一步說這不是色法,它後面分得非常清楚。為什麼說“色”?有個原因,然後更深遠一點的話,說你這個判錯了。但是你又不能說它心,所以叫做「非色非心」,但是這個非色非心又說不上來,叫「強號」。它每個地方有它特別的意義。這意義到後面再解釋。 25:55 26:44 27:43 28:41 29:14 南山律在家備覽 9A上日下常法師 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這裡有幾個問題,這問題下面都會一一解答,所以這裡就不說了。這問題下面講下去都可以解答。昨天已經講到「略辨教體」當中前面兩個實法宗,假名宗。這我沒有詳細講,因為到後面在「戒體」一章當中,它會很認真地把它一一解釋得清楚,這地方只是約略的瞭解這幾個宗派,每個宗派大概所提出來的見解,以及在這種見解之下它行持的準則,這樣,這是三方面,所以只要約略瞭解。現在我們看《備覽》第6頁,最後一行 01:52 第三個說明圓教宗,這個圓教,顧名思義,圓滿的言教,這是從下面一步一步上來。那麼它根據什麼呢?說「用《涅槃》」,實際上就《法華》《涅槃》,而這地方特別提《涅槃》,也有意思。《法華》是開會的真正的理路,佛的意趣,《涅槃》是行持,所以《涅盤》是說「扶律談常」。最後瞭解了你要正式去行持的話,那還是要從這個地方著手。因此《涅槃》到最後,把《法華》的意義究竟的說明了以後,講它到這個究竟圓滿的目標,還離不開下腳的第一步:律。這樣,這個很明白。不是說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墬,行的時候也反正是圓融自在,實際上不是!正因為要達到最高深圓滿的,所以行持還這麼一步不差,因此這個「開權會實」不是隨便的空話,而是有實際內涵,才能夠把大小一下貫徹。所以說用這個來開權會實,能夠究竟的把前面佛所樹立的權宜方便的這個所謂二乘,《法華》上所謂羊車鹿車,最後都歸到佛出世的真正目標。所謂的實道:大白牛車,這是圓教宗所稟承的根本意趣,這是深符佛出世的,根本宗旨的。 04:05 05:59 07:05 07:58 09:47 10:10 現在就從這個上面三宗當中,正式指出來,我們《四分律》在哪裡?為什麼要把前面的三宗說完了以後,才指出《四分律》呢?這個有它的大的原則在。什麼原則?充分說明現在我們所傳的是究竟圓滿之教,所以它把整個的大綱輪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在這裡。說,我們要做些什麼?要做這些!那麼現在你從哪裡下手?不是說碰到哪裡算到哪理。比如說我們今天要到高雄去,你怎麼走,說你坐火車?坐汽車?你決定了,譬如我們現在自己開車去,走高速公路。換句話說,這個數從我下腳第一步,到最後的目的地,現在這是究竟圓滿了,應該經過哪些步驟、哪些次第,可以採用的什麼方法?現在你在何處?為什麼這樣?它每個地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所以不是說,反正我碰到了,碰到什麼就去學,雖然這是小地方,大家要注意。 12:06 14:07 15:05 15:50 17:00 18:27 19:45 20:39 22:15 23:03 這《業疏》告訴我們的三宗,這《業疏》就是《隨機羯磨疏》,這三宗是從《隨機羯磨疏》當中說出來的,這個就是南山道宣律祖當中的中心,最主要的。說受戒不得戒體,你受些什麼?行些什麼?整個的佛法就變成空中樓閣,所以說這個這麼的重要法,現在南山道宣律祖把它能夠融會貫通,而究竟覺了佛出世的深義,所以說這是律宗的樞要。下面的《資持》,《資持》就是《刪繁補闕行事鈔》的《資持記》,有特別詳細的說明這願體,「受體」就是願體,隨行就是下面的,「隨行」特別是持犯,就是講行。不過現在這地方的受體跟隨行,對立來講的話,都是在戒體當中,這文字很簡單,可是意義非常深廣,剛開始對我們初機來說不大容易懂,因此弘一大師又把後面些文,提綱契領的告訴我們一下。下面的文,我也簡單地解釋一下,先有個概念以後,以後正學戒體的時候,大家容易瞭解。現在繼續看文, 25:14 受體者,受戒時所發之業體,什麼叫受體?就是說受戒的時候,那受戒的時候有兩個內容,有一個傳戒,或者我們叫「授」,他授給你,我們來接受它,這一定要有這樣的。而這位傳授給你的人,跟接受的人,真正主要的是用心為主,身口是具。我們現在不了解,這儀軌是弄好了,內心不相應,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損失。後面慢慢慢慢地會告訴我們,乃至於三皈,為什麼三依的時候,一定受皈依的佛弟子,要跟著師長後面念,實際上這個前面的,師長念一遍,那就是把東西遞給你,你把它重複一遍,那就是受下來,這裡邊都有它很特殊的意義的。 26:16 27:29 28:26 29:00 南山律在家備覽 9B上日下常法師 受體者、受戒時所發之業體。同歸色聚者、通指實法宗之作戒及無作戒二體俱色。 強號二非者、別指假名宗之無作戒以非色非心為體。 識藏熏種者、別指圓教宗之無作戒以善種子為體。 已上三宗受體之義、於後戒體門廣明。 事情你忘得乾乾淨淨,完全忘記掉了。可是你什麼地方一碰到的時候,你心裡立刻想起來,或者對他很害怕,或者想起來要抓到他,會不會?會!為什麼事過了以後你這件事情會還記得?而這個記得不是無緣無故記得,只要境界一現起的話,你馬上整個的印象現起來,對不對?平常這個情況我們稱它為什麼?隨眠,叫做「習」,業習的種子,這有個力量推動我們的。倘如這個事情好的話,你過去了老想,哎呀,真個有意思啊!你下次到那時候你就想,嗯!要來個同樂晚會,然後呢?下次同樂晚會,反面的話,你想這一下要防備,千萬不要被這個傢伙抓到,或者什麼情況之下,是不是前面這件事情發生了以後,在我們的內心當中,有個非常強烈的深刻的印象,這深刻的印象,一遇緣,這個深刻的印象就現起來了,一遇到緣,這個深刻的印象就現起來了,這叫做什麼?業體。這個體就是業的特徵。這個業的特徵就是這樣. 01:15 02:46 03:40 05:17 06:00 07:18 08:13 08:46 10:29 11:31 12:37 13:12 14:04 《芝苑》云:『一代聖教不過大小,人理教行一一不同,然須略識淺深之相,且就一家約本受體則分三位,一者《十誦》多宗名當份小乘教也,二者《四分》《成實》,正小兼大,名過分小乘教,三者圓教,全是大乘,今正依《成實》旁用多宗,終歸圓教,蓋取《涅槃》顯性談常重扶之義。』 一代聖教就是我們的大聖給我們的教化,通常我說一代時教,換句話說,應這樣的一個緣,應這樣的機,整個說的教法。如果用大小來分類的話呢,可以把大小整個包括在裡頭,不過這個大是什麼?大是由小而成,所以這個這樣大,大是由小而成。反過來,小呢?小是小因大設。大一定是由小的基礎上來才能夠成立圓滿。同樣的這個小,是因為要達到大,所以從這個地方開始,就像我們造房子一樣,整個的聖教不外乎此。 16:05 17:23 18:32 20:00 21:09 22:13 23:23 24:22 25:17 26:20 27:25 28:04 28:36 南山律在家備覽 10A上日下常法師 ▲芝苑云:『一代聖教不過大小、人理教行一一不同。然須略識淺深之相。一家、約本受體則分三位。一者十誦多宗、名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四分成實、正小兼大、名過分小乘教。三者圓教、全是大乘。今正依成實旁用多宗、終歸圓教。蓋取涅槃顯性談常重扶之意。 這完全從戒上面一步一步的來,於是到後面所謂通教、別教、圓教、或者是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所以講後面那些東西,它漸次深入,漸次深入,它這個律已經有了,它停在那裡不講,一直等到講到最後究竟圓滿,又重新回過頭來講小的,所以叫做「重扶」. 這裡面有很深遠的意義在。 00:35 01:45 這地方停一下,說現在我們學的人,真正的「臨文」,在開始學了以後,注意哦!不要「混濫」,不要把它混雜,一混雜就弄亂掉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我們要了解一下,我們往往覺得,那就是混亂了,多了一個混雜了,那好了,那這簡單。這是一個辦法,是一個辦法,但是這個簡單的,結果往往容易造成將來“挖馬路”的後遺症。大家清楚不清楚?反過來呢,那麼你說,好了,我讀,讀了以後,混有爛雜,無下手之處,便成空談戲論。於是戲論紛然,又毫無意義。所以這地方,我們要弄得清楚,弄得清楚。 03:25 04:17 05:24 06:57 07:53 09:02 10:07 如昔光師者即北齊慧光律師 最後就是正立,所謂立正以後,他下面簡雜破邪,錯誤的概念指出來。「昔光」,那後面註解「光」,就是北齊的慧光律師。真正說起來,這個慧光律師是道宣律祖的這個傳承的師長喔。換句話說,談到法的時候,哪怕是師門,你不圓滿的地方,他照樣一一要指出來說明,說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同樣的,實際上我們四分一宗,四分一宗的不圓滿的地方,經過我們道宣律祖也指出來,所以我們要了解,從這地方看這個祖師的行誼,他絕對是這樣,絕對不是祖師不懂,後面會說得很清楚,不是祖師不懂,這是條件不夠,說了沒有用。所以跟我們相應的那部分說到這裡為止。後面的人,夠條件了,然後一步一步告訴你。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11:33 12:23 1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