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覽 頁/行  P6-LL5 ~P8-L6

手抄 頁/行  1 冊 P224-L9~2 冊 P42-L5

音檔 起訖     8B_0608~10A_1408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nv1&af1=8b&st1=368&af2=9a&et2=1333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nv1&af1=9a&st1=1333&af2=9b&af3=10a&et3=848

 

第二節 略辨教體

第三,下面再下去,第二節。第一節就是告訴我們,所謂「示相彰名」,告訢我們這個戒法,這個名詞有些什麼樣的內容?現在第二節,就告訴我們教體,來辨別它。由於前面這個彰名,讓我們瞭解它的內涵,由於辨體的話,依法深入的話,才能夠真正把握住內涵,行持的話,得到它的戒體,這是我們正式的歸趣之處。現在看,辨那個教體。

07:09
《資持》云:『夫教者,以詮表為功,隨機為用,雖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雖剋定楷模而攝生斯盡。圓音隨應,情慮難求。且依《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然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故須約體,用分教相。

這個通通把它念完,再來一個個解釋。

一者實法宗,即薩婆多部,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隨行則但防七支,形身口色成遠方便,此即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假名宗,即分所承曇無德部,此宗論體則強號二非,隨戒則相同十業,重緣思覺即入犯科,此名過分小乘教也。三者圓教宗,即用《涅槃》開會之意決了權乘同歸實道,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隨行即同三聚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此名終窮大乘教也。然今《四分》,正當假宗,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是則大小通塞假實淺深,一代雄詮歷然可見。』

下面有些小字,小字因為不講,所以我先說一遍,小字就是弘一大師特別註明的,特別說明南山一宗的精華,盡在於此。最樞要、最了不起的地方.。弘一大師看見了這個以後,才從新律家轉成舊律家。新律家律的內函豐富,然後精詳周到,所有的律藏當中,無出其右,我們弘一大師看了這一個地方以後,把原來學的新律放掉,而且誓願生生世世要弘南山一宗,就在這地方。然後這個《南山在家備覽》的精要也在這地方,這地方是略辨,把它簡單的,以及略略地來說一說。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資持》的解釋。

10:25
「教」是什麼?說教者「詮表」,來說明,來表彰,這個佛的內涵,透過了這樣言教的說明,讓你瞭解它的內涵,這個就是他所要的目的。這個一定跟不同的眾生的根性有關,深就講深,淺就講淺,所以說「隨機為用」。它這個內涵是「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這個機來說,那大小廣狹,無量無邊,我們平常動不動說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八萬四千還是個規律,廣的規律叫八萬四千,真正的八萬四千所包含是法界無量無邊的,所以「廣開戶牖」,戶就是門,牖近是窗,換句話說,這個通道。雖然這個通道是無量無邊,但是「軌度無差」,拿這個車乘,拿這個軌則去衡準的話,絲毫不差。這樣,這個就是教的功效。還有呢,「雖剋定楷模而攝生斯盡」,以這個軌則,以這個法度來確立楷模,像模子一樣,這個典型,說這個是這樣,它能夠把法界一切眾生,一切有情都含攝在裡邊,沒有一點遺漏,這是個了不起的地方。

12:22
所以說,「圓音隨應,情慮難求」,這方面來說的話,那不是我們凡夫做得到的。我們凡夫用的什麼?「情慮」,你用這方面去說,你怎麼弄也弄不到。這是什麼?佛。佛的圓滿的言教之音,隨應個人根機不同,所以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他現在談到教的時候,他也是一樣,「廣開戶牖」而卻是「軌度無差」。反過來說,「剋定楷模」,好像有這個制定的法度擺在那裡,死板的,但是卻能夠運用在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遺漏,這個佛陀了不起的地方。所以才唯有我們佛陀,所以圓音才能夠隨眾生之類,來應各人之機。關於這個地方,不是我們平常凡夫所能夠了解的。

13:32
因此佛圓滿的,還經過菩薩祖師的註解,現在這個地方「且依」,我們目前就是依照祖師、菩薩開給我們的「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那就是各家各家有不同的說明,現在我們看南山一宗把整個的,佛的教法怎麼分析?然後演譯、歸納成功這個三宗。把世尊所說的整個的言教,從小到大,性相顯密,通通包含在裡頭。
假實兩宗 實法宗 薩婆多部─十誦律─俱舍雜心多論等─多宗
假名宗 曇無德部─四分律─成實論等────成宗
業疏三宗 實法宗 受體同歸色聚─隨行但防七支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假名宗 受體強號二非─隨行相同十業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圓教宗 受體識藏熏種─隨行三聚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南山一宗把佛的教法,是怎麼分析的?

且依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然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故須約體用分教相。

所以說「教」是什麼?怎麼來的?「由體立」,一定有它的實質本體,所以這個體就是教的根源。因此這地方談的「約體」,就是從它的體上來說明。換句話說,現在講的言教,就是講他的本體是什麼?因此這地方本體,照著南山分的三宗,這個三宗,一個叫實法宗,一個叫假明宗,一個叫圓教宗。

14:53
第一個指出實法宗的.根源,那就是薩婆多部,我們不開始說分五部嗎?也就是一切有部。那個從佛滅了三四百年,這個三四百年也是我們不能肯定哦,印度是沒有歷史的國家,通常說阿育王,阿育王考證的結果,有的人說一百多年,有的兩百多年,有的三百多年、四百多年,這麼差呀!說起來總是百,加上個百就好了,好在沒說九百多年,這個我們先不去管它。

15:31
這是一個事實,薩婆多部在印度非常盛,現在迦葉彌羅那一帶,而且歷久不衰,因為它非常嚴密,但嚴密有它缺點,弄到後來變成繁瑣,所以當這個教鼎盛的時候,它非常嚴密,所以你一點都不能亂,因為不能亂,所以學進去固然難,學好了以後,它絕對不會動。平常我們現在,講起來是,那好的,反正圓融,講起來很動聽,但是你要想進去的話,他並沒有那麼仔細,並沒有那麼詳細而實在的分析。因此,平常講的時候,行的時候,對不起,這個不一定能夠恰到好處的。所以它上根,很好。對一般中下之機容易亂,所以在印度當年薩婆多部盛是盛在這裡。後來呢?慢慢慢慢地,學的人也不好好的學,就算學了以後,名相是非常的繁複,使用方面反而僵化。這是我們大概了解一下,不是本文範圍之內。所以他說薩婆多部是這樣,這個是指出它的第一個,它那一宗的名字。以及它的來源,這個傳承。

16:56
下面呢?那一家講的教體,換句話說,戒體的話。「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他講的戒體,屬於一種色法。因為後面會詳細講,什麼叫「色」,什麼叫「非色非心」。什麼叫圓教的「同歸識藏」。所以我這裡只提個名字,而這個整個的就是《南山在家備覽》的中心。大家記得住固然好,記不住,到後面還有。不過前面先點了以後,如果你們認真的去先看一下,模模糊糊有個概念,然後後面說到的那地方,就會很清楚。對於真正想要學佛是最最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它前面這個略辨教體,有它的特別功效在。

17:47
那麼隨行呢?什麼叫隨行?這地方要說一下,我們在上頭講這個戒,善的時候,不是談到一個願體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受戒的時候,因為有「要期誓受」。所以發願,得到這個戒體,得到這戒體叫做願體,然後依體起修,這依體起修後面這叫修行,這修行在戒當中叫做「隨行」。現在這地方出來了,說體是色聚。

一者實法宗、即薩婆多部、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隨行則但防七支、形身口色成遠方便、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隨行是依體跟著而來的修行,它這個修行要修改我們的行為,這行為指什麼?七支,身口七支,所以這個意不算,這個是小乘,當分小乘教,四分教過分小乘教,那就是實法宗的特徵,說「形身口色成遠方便」,這是當分小乘教,這是解釋這隨行的,解釋那個隨行的。關於隨行的內涵呢,後面整個的持犯篇就是講那隨行,所以這裡也把那名詞解釋一下。它指什麼?指身口七支。那麼「形身口色」的,就是凡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這身口已經有行為表現出來了,那個時候叫遠方便,這個方便對什麼而言?方便對究竟而言的。

19:41
在我們的《廣論》上面,曾經談到過,業要,一個業的成就,需要四個條件,翻開《廣論》122頁,「抉擇業果」。這個抉擇就是我們很認真的看看,造了什麼業?有什麼果?業就是因,由於這個因,將來一定會感得什麼果,來認真的,不是含含糊糊的,所以叫抉擇。先談那個黑業,黑的反過來就是白業,第一個叫殺生。

云何殺生?〈攝分〉於此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

這〈攝分〉就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瑜伽師地論》上面分〈本地分〉,下面〈攝抉擇分〉,這個攝分是指〈攝抉擇分〉,什麼叫〈攝抉擇分〉呢?〈本地分〉只把它平舖直擺的說出來,可是裡面的深奧的意義,有一點地方不太清楚的,於是重新把這個義理分析得清清楚楚,簡稱〈攝分〉。

21:14
所以這地方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菩薩祖師的任何著作,它的來源,什麼經,什麼論,交代得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能含糊。現在攝分上面說,要造一個業的話,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又把它「將中三攝入意樂」,哪中三?「想,欲樂,煩惱」這三樣東西。因為這個都是心理的行為,所以這心理行為攝入意,這意所好樂,這叫「意樂」。再加上個「加行」,於是變成功四樣東西,結果這四樣東西什麼?「事,意樂,加行,究竟」。上一次我們介紹業的時候曾說明過這個。

所以「事」,譬如殺,那就這殺的對象,殺一個小蟲,殺一條什麼,反過來,救,救那個事,「意樂」就是你以什麼心情,意樂裡有想,欲樂,煩惱三相。

22:36
「加行」呢,由於你這個念頭,對著這個境動了,於是開始行為,這個行為,就是《南山在家備覽》講的「形身口色成遠方便」。你沒有正式的把殺完成之前,這時還沒開始是遠方便。遠方便跟近方便。譬如一個小蟲,你要殺他,或者你要去救他,現在我們不妨說要救他吧。看見個小蟲,你看見已經算了,想要救它,哎呀,在這個通道上,怕不對,被被人家踩死,於是你跑得去,一看那小蟲很軟,你拿一個掃把,於是這情況之下,你拿一個掃把的叫「遠方便」,拿了個掃把,去把那小蟲掃的時候叫「近方便」,掃出來,搬到別地方叫「究竟」,你這個善業完成了。反過來,殺業呢,也是這樣,我去拿蒼蠅拍,你拿蒼蠅拍的是遠方便,跑到那個地方的話叫近方便,啪,下去,打死,究竟。所以真正講業的時候,它每一個地方都分得清清楚楚。

23:52
不過我們在講業的時候,只講事項,然後講持犯的時候,就說遠方便,你的罪是集些什麼?近方便,積的罪是什麼?然後究竟的時候,積的罪是什麼?如果是大戒,什麼是可以懺悔,什麼是不可以懺悔。然後這個方便,對墮落地獄,是不是要墮落,墮落時要受多少長的罪,它都分得清楚明白。就像我們現在世間的法律一樣,或者判他刑事,或者民事,民事要賠多少錢,刑事嘛,或者要關牢監,或者要罰,罰嘛,多長多短?這都每個地方都分的清清楚楚。反過來,你如果要好的話,同樣的有多少功德,也一模一樣。所以現在這地方說,「形身口色成遠方便」,即當分小乘教,那就是最基礎的。

24:48
二者假名宗、即今所承曇無德部、此宗論體則強號二非、隨戒則相同十業、重緣思覺即入犯科、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第二呢,假名宗,那就是現在我們這裡「今所承」,就是我們現在的傳承,通常我們說傳承,或者師承,那就是「曇無德部」。「曇無德」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叫法正,法藏等等,名字不同。「此宗論體」,這個地方的論體就是戒體,它不是「二非」,什麼叫「二非」?我們平常分類的時候,或者是分為心法,或者分為色法,實法宗說這個戒體是色法,現在進一步說這不是色法,它後面分得非常清楚。為什麼說“色”?有個原因,然後更深遠一點的話,說你這個判錯了。但是你又不能說它心,所以叫做「非色非心」,但是這個非色非心又說不上來,叫「強號」。它每個地方有它特別的意義。這意義到後面再解釋。

25:55
「隨戒」呢?就是得了這願體以後,然後隨行,這個隨行,這地方叫「戒」,跟行一樣,「相同十業」,前面實法宗防七支,現在假名宗不是單單七支,身口以外,還要一個意,意就是貪瞋癡,就是這樣。這貪瞋癡也有個差別,重緣才算,所以它叫「重緣思覺」。一念的多頭意識起來不算,沒有犯,說重緣,腦筋當中又起來一念,這個重緣一定要「思覺」這兩個字。

26:44
在正解釋這兩個字之前,我們也看看,真正的夠量的論、律等等,不能動一個字,少了一字錯,多了一個字錯,不像我們現在作文章,搖頭擺尾,之乎者也,說了一大堆,把古文說了半天,沒有內容。以及現在解釋了半天,你很動聽,沒內容。這地方每個字有它特別的意義。「思」是什麼?因為現在這是講心理行為,心理行為,我們現在曉得,平常我們五蘊分的話—受,想,行,識。色那就是外面的色法,心理分成四項:受,想,行,識,四蘊,這個最後這個「識」蘊是心王,前面「受、想」是心所,真正心的功效參在這裡邊。

27:43
那麼現在說受的行相是什麼?想的行相是什麼?思的行相是什麼?我們答不清楚,「受」是領納位,看見了,你感受到了,心裡覺得歡喜或不歡喜。「想」呢?它又有不一樣,想是什麼?它有不一樣的,對就是對這個所對的境界,你識別它長短方圓,然後安立種種的名言種子。「思」呢?不是,令心造作,能夠策你的心,在事情上的,開始進行行動,所以真正開始行動是思。而當這個思開始,你自己很清楚地明白,嗯,所以「思覺」,那個到了「犯科」。

28:41
所以細分起來的話,我們真正要瞭解我們這個行為對錯,你必定在這個法相上面去認識,這個法相絕對不是唯識法相,唯識法相你可以說得很清楚,說完了,課本一合,沒有了,腦筋當中,嗯,不錯,再不然,哎呀,那麼繁瑣。現在在這地方的話,說清楚了以後,你腦筋一動,曉得,哎,對!嗯,錯!你曉得對錯,然後這地方才談得到持犯,談得到功德,就是這樣。

29:14
所以我這地方說重緣,再去緣它,跟思心所相應,那個時候你感覺到了,那就犯了,這個叫「過分小乘教」。對小乘來說是過分,實際上這已經開始真正能夠把握得住重點了。就像我們現在世間一樣,小學裡面去,對不起,學了半天,字是認識了,用不上,到了中學,比小學是高,雖然還沒到大學,你已經能夠如理的派上一點用場了。現在時間到了,我想圓教宗在這裡就不說。

南山律在家備覽 9A

常法師


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這裡有幾個問題,這問題下面都會一一解答,所以這裡就不說了。這問題下面講下去都可以解答。昨天已經講到「略辨教體」當中前面兩個實法宗,假名宗。這我沒有詳細講,因為到後面在「戒體」一章當中,它會很認真地把它一一解釋得清楚,這地方只是約略的瞭解這幾個宗派,每個宗派大概所提出來的見解,以及在這種見解之下它行持的準則,這樣,這是三方面,所以只要約略瞭解。現在我們看《備覽》第6頁,最後一行

01:52
『三者圓教宗,即用《涅槃》開會之意決了權乘,同歸實道,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隨行即同三聚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第三個說明圓教宗,這個圓教,顧名思義,圓滿的言教,這是從下面一步一步上來。那麼它根據什麼呢?說「用《涅槃》」,實際上就《法華》《涅槃》,而這地方特別提《涅槃》,也有意思。《法華》是開會的真正的理路,佛的意趣,《涅槃》是行持,所以《涅盤》是說「扶律談常」。最後瞭解了你要正式去行持的話,那還是要從這個地方著手。因此《涅槃》到最後,把《法華》的意義究竟的說明了以後,講它到這個究竟圓滿的目標,還離不開下腳的第一步:律。這樣,這個很明白。不是說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墬,行的時候也反正是圓融自在,實際上不是!正因為要達到最高深圓滿的,所以行持還這麼一步不差,因此這個「開權會實」不是隨便的空話,而是有實際內涵,才能夠把大小一下貫徹。所以說用這個來開權會實,能夠究竟的把前面佛所樹立的權宜方便的這個所謂二乘,《法華》上所謂羊車鹿車,最後都歸到佛出世的真正目標。所謂的實道:大白牛車,這是圓教宗所稟承的根本意趣,這是深符佛出世的,根本宗旨的。

04:05
因此在這個原則之下,現在來考教我們所受的戒體是什麼?不像前面所說的色法,或者是非色非心,說強號二非,既不是色,也不是心,是兩個非,所以叫強號二非。那這是什麼呢?「識藏」,「藏識」這個名字在小乘當中不太多說。因此在《楞伽》當中,尤其是說,它說這個東西是非常深,「阿陀那識甚深細,我於凡愚不開演」(《解深密經》)。佛就說,這個八識,很深細的一樣東西,對於普通凡夫固然不說,對於不究竟瞭解的二乘行者他也不說這個,一直等到究竟大乘再說。

05:59
也許到這裡我們說,哎呀,那我們都聽見,很瞭解了,我們都應該究竟大乘啊!這個大家要瞭解一下,正法的時候、相法的時候、末法的時候,同樣講大小三乘,內涵千差萬別。正法的時候是什麼特徵呢?講證果的,因此這個時候所謂講大乘者,他不一定能夠證得佛果,也一定要發大菩提心,乃至見道,證無生法忍等等,那才是真正大乘根性。不是聽懂了個名詞就算。小乘亦復如是,不是說「苦集滅道」聽見了就算,他瞭解了,能夠依次證得聖果,這個才是!如果說隨便講了個,聽懂就算的話,那這佛法太不稀奇了,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07:05
那現在我們算什麼呢?我們在末法的時候,種這個圓滿的種子,所以對種種來說,這還是非常殊勝、非常特別的一點,比如說,現在世界上面,真正戒法能夠很完整支持的,不在我們中國,是泰國,可是泰國確實的,「阿賴耶識」這個名詞他沒有。這個就說明什麼?末法當中,還是我們大乘根性的,雖然種種子,有它殊勝的意趣。從前面那一點來看,我們不會狂。從後面那一點來看,我們不會妄自菲薄。各自曉得自己的分寸,我現在在哪裡?這個是我順便一提。

07:58
「識藏」,大家了解,這個就是八識的別名,所以「藏識」,這個地方熏的種子,這個受體,換句話說,戒體就是這個。「隨行」呢?就是受了這個戒,得了這個願體以後,隨著而來的行為,或者說依體起行。這個前面實法宗是只講七支,中間的假名宗,它除了身口七支以外,意也講,不過要「重緣思覺」,這個時候才算犯,現在進到圓教宗的話,不!叫「三聚圓修」。那個三聚呀,平常戒當中的,說攝善法戒,這是中間那個,前面那個是別解脫戒,(別解脫當中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個三聚),那個三聚戒,本來說起來是最基本的,可這個三聚戒,也就是圓滿的圓教的修行的法則。這個三聚圓修。這個後面仍舊會仔細講。在這種情況下,「微縱妄心」,是就已經造了業了。不是說要重緣思覺才算,這叫「終窮的大乘教」。到最後了,窮也就是再沒有餘遺了。

09:47
上面把這三宗,名字,根據所提出來的主張,以及行持的準則,簡單的說一說,現在這地方就抉擇,我們現在用的是哪一部份?下面請看文,

10:10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是則大小通塞假實淺深,一代雄詮歷然可見。」

現在就從這個上面三宗當中,正式指出來,我們《四分律》在哪裡?為什麼要把前面的三宗說完了以後,才指出《四分律》呢?這個有它的大的原則在。什麼原則?充分說明現在我們所傳的是究竟圓滿之教,所以它把整個的大綱輪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在這裡。說,我們要做些什麼?要做這些!那麼現在你從哪裡下手?不是說碰到哪裡算到哪理。比如說我們今天要到高雄去,你怎麼走,說你坐火車?坐汽車?你決定了,譬如我們現在自己開車去,走高速公路。換句話說,這個數從我下腳第一步,到最後的目的地,現在這是究竟圓滿了,應該經過哪些步驟、哪些次第,可以採用的什麼方法?現在你在何處?為什麼這樣?它每個地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所以不是說,反正我碰到了,碰到什麼就去學,雖然這是小地方,大家要注意。

12:06
在座的很多同修們都聽過《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廣論》當中特別強調一點,挖馬路的這個公案。在這裡講戒,第一次也簡單地說一下。這個公案,隨時隨地對我們非常用得上。挖馬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我想我們住在台北市的人,人人都遇見過,非常頭痛,非常頭痛,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情況呢?原因就是當這個城市發展過程當中,應該先有一個圓滿的計劃,所謂都市計劃,這個都市計劃,在沒有建立之前,它一定想,說將來在我這整個的規劃當中,這地方是什麼?鄉村?都市?說都市,那麼這個都市是什麼條件下形成的?這樣,還是以一個商業為主的,比如說港口,航空站,或者是交通中心,或者是商業中心,工業中心,各有它的特徵。因此形成這個都市的特徵的不一樣,它將來發展的內涵也有差別。再根據這個,才來統計算算人口的多少,以及適應它需要的將來的大概的情況,然後規劃。剛開始,好,說,那剛開始,這是做個基礎,發展那一部分,漸次擴大,再一步一步的分開來。

14:07
在這種狀態當中,它不會說,噢,我想到哪裡,做到哪裡。所以儘管很小的區域,它一定想到將來很遠大的地方,所以馬路,說如果這個城市將來小的,不會開的很寬,如果是這個城市很大,它不會弄得很窄。所以儘管剛開始的時候很小,可是漸漸跟實際上的情況相應,發展的時候它局部的開發、次第井然。越開發,那越得顯出它原來的這個規劃慢慢的,對了,稍有不對的地方就去改善。因此,如果一開始你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內容,到後來就不會產生不知所措,不能適應,或者是下面我們要說的這種流弊。

15:05
下面要說的就是,如果沒有這事先的計劃,碰到了,說,哎呀,現在有這個需要,馬上弄,這地方造一棟房子,等一下,那地方又需要了,那地方又造棟房子,造完了發現,還要一個馬路,這地方剛開始大家很密集。也許,到後來覺得不對,那麼拓寬。弄好了以後,地下水不行,再挖,然後電線又來,也不行,又挖,我們一天到晚這樣。等到已經發展了以後,你沒有辦法等,你不可能再停在那地方,慢慢的規劃計算,所以急急忙忙的弄,弄完了以後,又發展了,那怎麼辦呢?再挖呀!挖完了再來,再來,再挖,再挖,再來。好,這個是這樣。

15:50
我們修道也是如此,修行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一個事實,所以往往我們討一個巧,說便宜一點,省力一點,先這樣的,何必這麼麻煩呢?結果產生了這樣的後果。其實這個道理,凡是現在稍微接觸一點社會上新科技的人,新知識的人都瞭解,不管你做任何東西,你在辦公室、研究室,這個計劃做得越完整,那麼將來做出來的結果越會美妙,而且越省事省力。我在前面曾經挖馬路,或者造房子,說了種種比喻,佛經一樣地告訴我們。所以這個地方它說用三宗,立出來,它也有這個特點,告訴我們整個的佛法的內涵是些什麼?然後你瞭解了以後,找到你相應的地方去下腳。這是簡單說明。

17:00
現在就告訴我們下腳之處,我們下腳之處,這個《四分》,那個《四分》是什麼?「正當假宗」,就是前面三宗當中,中間那個,假的那一宗,叫做假名宗。所以說為什麼叫假名,以後我想如果有機會,就會再來細說它。這個假名宗對前面來說,它是比較深,所以「深有兼淺之能」。這是一定的,高,一定從低的地方上去的,像造房子一樣,二層樓,實際上這二層樓一定具足一層樓跟基礎的。所以「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所以同樣的把有部的內涵它一定都包含在裡頭。教蘊分通之義,同樣的說那個教,它本身一定是有慢慢的,它那個成分慢慢地就通達深的地方去。換句話說,我們造了二層樓,二層樓還準備了三層樓,這二層樓正是準備要造三層的這個基礎。現在中間那個,準備通達究竟圓滿的,所以「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最後一定能夠匯歸到圓滿的那一乘去。

18:27
因此這麼一來的話,「大小通塞,假實淺深」,這個情況就產生了什麼呢?別的地方,大小,個別之間互不相容。我們在第一天講的時候,曾經應證了一個《歷相感通錄》上的一句話,說印度當年大小二乘形同水火,大乘儘管容納小乘,但是不一定重視它,乃至於,究竟怎麼樣我們不敢說,不過.它畢竟能容納它的,小乘的話,對大乘完全排斥,說小乘的行者,看見大乘的經典把它燒掉,然後看見大乘行者,譬如出家人,年輕的人,把它拐得來,賣到外國去做奴隸,大家還記得吧!這麼個嚴重法。那麼這是《歷相感通錄》。另外,同時在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它也說明這個道理,那是何等糟糕!

19:45
就算是大乘容納小乘,也是一樣,這個是小乘的,好像我們不是一國的一樣,真的這樣嗎?不是!大為什麼大?如何大?這樣,這我們一定要問一下,小,所以成大,這樣,這我們要瞭解的。你必定要從小的地方,才通達到大的地方,因此這個小是通達大的準備,大是由小到的必然的結果。它彼此間有這樣的內涵在,如果不瞭解,大小互相對立,瞭解了以後,互相輔助。

20:39
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對這個大小之間,到底是互相輔助的「通」呢?還是彼此對立的「塞」?你瞭解的很清楚。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小說的「實」,乃至於經過中間的「假」,實就是最起碼的實法宗,假就中間的是假名宗,用這個通到圓教宗,這是「通」。否則你不瞭解的話,大家塞住,互相打架,你損害我,我損害你。由淺到深,次第井然,說「一代雄詮歷然可見」,這個大雄世尊告訴我們的詮,言教。通常我們說一代時教,一代時教,很明白的井然有序,完全瞭解。不會像平常我們這樣互相障礙。所以在很多經論上面特別說明,你沒有智慧,看起來處處地方互不相容的;有智慧的看起來,正因為是要成其事,所以現出來的形相,往往略有矛盾之處。這個地方是略辨教體,簡單的說明了。

22:15
下面弘一大師特別用小字列出來,這個有個原因,看一看,那個表五行我不講,自己仔細看一下就曉得了。假實兩宗,那就是印度當年的,到了中國來了以後,經過南山道宣律祖,以《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又成立圓教宗,這是兩個表的不同,下面我們看小字的第六行。

23:03
〈業疏三宗,為南山律中之樞要。資持所舉三宗之受體與隨行,文簡義廣,初學難解。今撮錄諸文,略釋如下。〉

這《業疏》告訴我們的三宗,這《業疏》就是《隨機羯磨疏》,這三宗是從《隨機羯磨疏》當中說出來的,這個就是南山道宣律祖當中的中心,最主要的。說受戒不得戒體,你受些什麼?行些什麼?整個的佛法就變成空中樓閣,所以說這個這麼的重要法,現在南山道宣律祖把它能夠融會貫通,而究竟覺了佛出世的深義,所以說這是律宗的樞要。下面的《資持》,《資持》就是《刪繁補闕行事鈔》的《資持記》,有特別詳細的說明這願體,「受體」就是願體,隨行就是下面的,「隨行」特別是持犯,就是講行。不過現在這地方的受體跟隨行,對立來講的話,都是在戒體當中,這文字很簡單,可是意義非常深廣,剛開始對我們初機來說不大容易懂,因此弘一大師又把後面些文,提綱契領的告訴我們一下。下面的文,我也簡單地解釋一下,先有個概念以後,以後正學戒體的時候,大家容易瞭解。現在繼續看文,

25:14
受體者、受戒時所發之業體。 同歸色聚者、通指實法宗之作戒及無作戒二體俱色。 強號二非者、別指假名宗之無作戒以非色非心為體。 識藏熏種者、別指圓教宗之無作戒以善種子為體。 已上三宗受體之義、於後戒體門廣明。

受體者,受戒時所發之業體,什麼叫受體?就是說受戒的時候,那受戒的時候有兩個內容,有一個傳戒,或者我們叫「授」,他授給你,我們來接受它,這一定要有這樣的。而這位傳授給你的人,跟接受的人,真正主要的是用心為主,身口是具。我們現在不了解,這儀軌是弄好了,內心不相應,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損失。後面慢慢慢慢地會告訴我們,乃至於三皈,為什麼三依的時候,一定受皈依的佛弟子,要跟著師長後面念,實際上這個前面的,師長念一遍,那就是把東西遞給你,你把它重複一遍,那就是受下來,這裡邊都有它很特殊的意義的。

26:16
所以受戒的時候,你接受了,接受了以後,就得到那戒體,這個戒體叫做所發的業體。 今天在這裡,關於這個業體,簡單的說一下,然後授受的戒的話,這個業體就叫做戒體,平常的時候有沒有?也有。平常的時候這業體叫什麼?業,就叫業,或者業種子,業習氣。我舉個最通常的一件事情來說,平常我們的業習氣,是什麼?跟貪瞋癡相應的,流轉生死的。現在那個戒呢?戒是對治貪瞋癡的,還出生死的,只是方向不同,對這個所受的業體來說,同樣一樣東西,方向不同完全不一樣。像汽車一樣,一個是向那邊開,一個向這邊開,一個是向三惡道,或者是輪迴六道開,一個是向三善道,或者是離開這個輪迴開,這個這樣,體就是心體。

27:29
我要說的這個比喻,是人人可以體會得到,不是個比喻,而是一個事實。 今天我們大家在這有一個什麼會,講經法會也好,使得我們產生更深刻的影響,不妨說一個同樂晚會吧,大家期盼已久的大除夕,我們辛苦了一年,這一次大家要好好的快樂一下。大家心裡都在想,對,想像當中先告訴你,這個一年當中積的辛苦的,現在有些什麼,你該如何準備,家裡邊已經準備的好好的,乃至於洗洗澡,整理整理,修飾修飾,妝扮妝扮,你要去帶些什麼東西來,什麼準備,然後跑到這個地方來。所以每一樣東西登場的時候,我們會全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對不對?會!

28:26
然後呢,回去了以後,你心裡面常常會,碰見這種因緣,你就會惦記著,哎呀,對了,就是那次!內心當中有很深刻的印象,事情過去了,但是你腦筋當中並沒有再現起這個事情。可是當你隨便,比如說,一個紀念品,或者那天一起在的朋友,或者是什麼,碰到你就想起了,啊,那次真痛快!那次真好。遇見跟它相應的緣的話,你立刻那一天的印象,腦筋當中現起來了,對不對?對!

29:00
然後呢,假定正在看盛況的時候,忽然之間,有一個意外發生,來了一批強盜,衝進來,尤其拿來個槍:「對不起,你們通通不要動,手舉起來!」把你身上的東西通通搶走,這下的話,絕端的快樂,變成極端的什麼,說不定你有種種的抱怨,抱怨警察也不行,治安也不行,那個不行,至少這個強盜,你會終生不忘,哪裡一看見,喔,就是這個人,就是這樣。事情你忘得乾乾淨淨,完全忘記掉了,可是你什麼地方一碰到的時候,你心裡立刻想起來,或者對他很害怕,或者想起來要抓到他,會不會?會。

南山律在家備覽 9B

常法師


受體者、受戒時所發之業體。同歸色聚者、通指實法宗之作戒及無作戒二體俱色。 強號二非者、別指假名宗之無作戒以非色非心為體。 識藏熏種者、別指圓教宗之無作戒以善種子為體。 已上三宗受體之義、於後戒體門廣明。

事情你忘得乾乾淨淨,完全忘記掉了。可是你什麼地方一碰到的時候,你心裡立刻想起來,或者對他很害怕,或者想起來要抓到他,會不會?會!為什麼事過了以後你這件事情會還記得?而這個記得不是無緣無故記得,只要境界一現起的話,你馬上整個的印象現起來,對不對?平常這個情況我們稱它為什麼?隨眠,叫做「習」,業習的種子,這有個力量推動我們的。倘如這個事情好的話,你過去了老想,哎呀,真個有意思啊!你下次到那時候你就想,嗯!要來個同樂晚會,然後呢?下次同樂晚會,反面的話,你想這一下要防備,千萬不要被這個傢伙抓到,或者什麼情況之下,是不是前面這件事情發生了以後,在我們的內心當中,有個非常強烈的深刻的印象,這深刻的印象,一遇緣,這個深刻的印象就現起來了,一遇到緣,這個深刻的印象就現起來了,這叫做什麼?業體。這個體就是業的特徵。這個業的特徵就是這樣.

01:15
那麼這種業的特徵,前面說的業的特徵,是輪迴當中經常遇得見,貪相應的,瞋相應的,反正貪相應的,瞋相應的,癡一定在。現在呢!不!現在我們要跳出輪迴的,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我們要遠離痛苦,要得到圓滿的功德,必定這樣來。那麼同樣的,有一個殊勝的,一個法會,心想,我無始以來淪落在生死當中,現在這個東西能夠.使我們跳出來,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有什麼準備?所以呀!懺悔啊,求戒啊,忙這些。然後到了這個戒壇上面,於是這個地方他會告訴我們,經過三羯摩,那個三羯摩是一個很特殊的一樣東西,到下面會講。所以正得到了戒體,內心當中同樣的有一個很深刻的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以後一直會影響你,遇緣,噢,現在不再做以前這種事情了。嗯,好的,不貪,壞的,不瞋。你心心念念警覺著不貪不瞋,那個時候癡也遠離,所以這個內心產生這樣的功效,這個才叫熄滅貪瞋癡,戒的真正的功效在這裡啊!這個叫做所發的業體。這我簡單的說一下。

02:46
那麼隨行呢?有了這個以後,以後隨後的行為,你看見了這個境界以後,覺得,喔!這下我不上你當了,不貪,這下我不上你當了,不瞋,你能夠警覺自己不上它當,不貪、不嗔、不癡,整個的善法就是無貪無瞋無癡。那我們人人會說,熄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說了半天,怎麼做?現在這裡告訴你了。這個還只是粗粗地說明一個大概,後面它每個地方的細則會告訴得清清楚楚。你照著這個細則,如理的行持,你積的業,每一分每一秒,就是善淨之業,然後你善淨之業去迴向的話,當然你要什麼就得到什麼。這個就是戒的真正功效。

03:40
下面他說「同歸色聚」,那就是這個業體。業體,為什麼要講下面這句話呢?這邊我簡單的說一下,平常它所以分實法宗也好,假名宗也好,乃至於圓教宗也好,我們通常說宗派,宗派,在我們的概念當中,總覺得宗派是不好的東西。實際上不一定,不一定,如果你善巧地利用的話,宗派是個好東西,不善巧用的話,宗派是個壞東西。我現在不要說宗派吧,我用另外一個名詞,大家就瞭解了—「學校」,就是這樣。小學中學大學,所以小乘的,那就是這些,然後中乘的,到這個程度,大乘的,如此。小學的,這個是中正國小,那裡叫大安國小,這個是市立的,這個是什麼?省立的,私立的,是不是這樣呢?對呀,這是你上去的必然有的次第。因此它每個宗派當中,跟它程度相應的,它一定要把他所提供給我們的教授的內涵。換句話說,佛是圓滿的,但是到我們身上來說,我們本身卻沒有辦法一口氣接受這個圓滿的教法。

05:17
這裡順便說一下,有人問:佛圓滿的教法,為什麼我們要分大小,顯密這樣等等呢?佛是圓滿的,你圓滿不圓滿啊?我不圓滿,我是個凡夫,我是個凡夫,圓滿的東西你根本不懂也無法接受。所以經論上早就說得清楚了,跟你相應的部份,因此,有這個次第,正因為他圓滿的,所以非分次第不可。如果不圓滿,就沒有次第好說,對不對?反正大家亂七八糟亂來一通。假使圓滿的,他每一個地方,差別分得清清楚楚的。然後所有的差別兜在一塊,行了!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06:00
我隨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棟房子,如果你隨便造一個。反正是臨時的,耽擱之處,也就不管它。通常我們方言常常說「像個狗窩一樣」,那不一定是說狗住的啦!反正你可以住就算了。那好了,搭起蓬帳來也好,然後裡面吃的、住的、用的,樣樣在裡頭。我現在不是啊,我造一個什麼?造一個摩天大樓,然後這造摩天大樓的話,你每一部份應該分得清清楚楚。喔!這個地方是客廳,那地方是臥室,這個地方是會議廳,這地方什麼,它每一個地方各個不同。餐廳絕對不能像會議廳那樣的,臥室絕對不能像廚房那樣的,這不是是很明白嗎?正因為這是個大樓,所以必定有它千差萬別兜在一塊兒,圓滿究竟。現在我們要造的什麼大樓啊?你的報土的圓滿大樓,對不對?或者你學阿彌陀佛那樣,或者我們像我們毗盧遮那尊者的華藏世界一樣,要這麼究竟圓滿的一個報土。那根據我現在相應的部份,我怎麼走下去?

07:18
因此,現在我要另外一個比喻,唸書,我說那究竟圓滿的要念到什麼?不管理工農醫哪一樣東西,研究所的究竟目標。好,那你小學這個,這個小學是偏重理的。那你就進這個小學呀!那個小學是偏重文的,小學還是小學,但是小學還有差別呀,對是不對呢?中學也是亦復如是啊!所以你瞭解了這一點,這個宗派並不害。麻煩在這裡了,宗派沒有這個整個的圓滿的這個輪廓的影響,於是跑到哪裡,執到哪裡。本來宗派是幫助你一步一步上去的,於是你覺得我這就是全部,這就害了。進了幼稚園說,我這個就是全部,進了小學,我這個就是全部,你說我們這個還成天下嗎?現在毛病在這裡。

08:13
所以它每一部份的宗派,既然是這樣的,所以他一定說,我小學,我教到哪裡為止,從哪裡到哪裡。我中學從哪裡到哪裡,大學是何處,到什麼地方,所以在他那一部份,一定要把整個的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宗體,那麼一定在你那地方安立了什麼,然後呢?受的體,這個受了體以後,跟你相應的隨行,應該安立在什麼地方?你得到的果也應該如何?

08:46
我這地方隨便說一個,從這個三宗當中,拿出一個來說一下,大家瞭解了。譬如說實法宗,那個相當於最初機的,他雖然有善根,然後呢?追求,要想瞭解究竟圓滿不可能。這樣,種種不可能的原因這裡不講它,因此,他要想把佛的最究竟意義的一口氣說完。行嗎?不行!那好了。那至少跟你講說,我這個戒體是這樣的,你就可以了。在《四阿含》當中,是哪一個我記不住了,有一個經叫《箭喻經》,《箭喻經》說得很有意思,有個人身上中了個毒劍,醫生趕快要把它拿掉,這個病人說,不要,你先告訴我一下,這個發毒箭的人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害我,我要找出原因來,其次,先研究研究這是什麼毒?就是這樣,然後再想想看,這箭是什麼東西做的。結果醫生告訴他,不要等你說研究,你還沒有研究通,一樣東西都沒通,你命就送掉了。是不是這樣啊?我們該怎麼辦?趕快把箭拿出來,把藥敷上去,這樣才行。這件事小乘的特徵在這裡,他要積極的了解這個積極解決生死問題,忙的不得了,你趕快這樣。

10:29
以我們現在來說,比如末法了說,哎呀,現在沒機會了,我趕快念佛。是,你什麼都不要管,然後你拼命念,到了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自然解決。那同樣的道理。所以在這情況之下,他那一宗所安立的,就是跟它相應,用得上的,他要說的一個體系,讓你遵照這個體系,能夠達到你要的內涵的,就是。所以他判那個色法,戒體到底是色法不是色法那沒關係,你反正有這麼個東西,就這樣。或者我們舉個比喻,這個汽車,汽車究竟知道這東西怎麼弄,怎麼弄,弄不清楚。對小孩子來說,這汽車反正可以開你到那裡去,他一定問,那你就告訴他,就是什麼。他想,對了!真正對不對呀?天知道。那沒關係嘛!那小孩子相信了,坐在車子裡,把他送到那裡,不就對了嘛!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我是舉個譬喻。

11:31
那麼隨行呢?也是一樣,為什麼隨行,明明這個真正的一個業本身,一定要心為主的,它判的時候就只判身口七支,而不判那心呢?這就是說明他的小之所以為小了,正因為他剛才初機,然後教給他你講心,講了心了以後,往往會這樣,心好就好了,沒關係啦!所以你這行為就不注意。我舉一個好簡單的譬喻,今天我們大家說心想靜一下,結果那些人在那唱歌,那些人在那跳舞,那些人看電視,你的心靜得下靜不下呀?你們怎麼樣不知道。我曉得百分之一百的靜不下。就是這樣一件道理,怎麼辦呢?好,告訴你不講心,告訴你,這個話這樣不能說,這個行為這樣不能做,換句話說,把你關在這個屋子裡面,然後鎖上了,你暴跳如雷,跳了半天,只好坐在那邊,坐累了,好,就是這樣。

12:37
這是我們要了解它的特徵。你不肯進來則已,肯進來,就告訴你,就這樣做,然後你心心念念的就把那個,如果你真的心全部貫注在身口七支上面的話,你的心也靜了,對不對?這個一定要了解它的特徵。後面他有很多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剛才修剪那個樹枝的時候,有一種說從根剷除,有一種說不是,不可能一下的,你先把枝葉拿掉一點。那麼各有他相應程度的內涵,這我們應該了解。

13:12
這是我隨意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那我們就曉得了,為什麼他要講這個戒體的時候為什麼要這樣講?乃至於隨行的時候為什麼要這樣講,這有他的原因的。所以這裡簡單的告訴我們這個內涵,所以說下面一樣一樣東西,其他的我就不細說了,所以不細說,因為後面會詳細解釋。那麼我們現在腦筋當中,只要了解這個概念。其實這個小字當中,有一些我昨天已經說明過了,所以你們看一下,懂,很好。不懂,後面再來補滿它。現在繼續看正文,第7頁,倒數第2行。

14:04

《芝苑》云:『一代聖教不過大小,人理教行一一不同,然須略識淺深之相,且就一家約本受體則分三位,一者《十誦》多宗名當份小乘教也,二者《四分》《成實》,正小兼大,名過分小乘教,三者圓教,全是大乘,今正依《成實》旁用多宗,終歸圓教,蓋取《涅槃》顯性談常重扶之義。』

一代聖教就是我們的大聖給我們的教化,通常我說一代時教,換句話說,應這樣的一個緣,應這樣的機,整個說的教法。如果用大小來分類的話呢,可以把大小整個包括在裡頭,不過這個大是什麼?大是由小而成,所以這個這樣大,大是由小而成。反過來,小呢?小是小因大設。大一定是由小的基礎上來才能夠成立圓滿。同樣的這個小,是因為要達到大,所以從這個地方開始,就像我們造房子一樣,整個的聖教不外乎此。

16:05
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分呢?因為個人的根性不同。我們這個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哪兩個角度?一個,就個人來說,這個個人來說是從時間的前後來說。一個,從廣度,不從個人,從當下這個時間當中,我們看得見一切眾生來說。佛指的一代時教是從廣度一切眾生來說,說這些人適合於小乘的,給他說聲聞,然後呢?緣覺本來不應該是佛出世說的,不過包括在聲聞裡變,這些人大乘給他說大乘法,各各跟它相應,結果呢?佛把那些人相應的,那些人相應的兜起來,就是佛圓滿的教法,這是就廣面來說。所以不同的人身上運用不同的法,把那些不同的法兜起來,那是佛的圓滿教法的一個綱要。我說綱要,不是說內涵。內涵的話,佛說得很清楚,說我沒講的法如大地土,我講的法只是爪上塵,但是綱要都說清楚了。

17:23
其次,我們從一個人身上,總面,前後看,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任何一個人從最十足的十惡不赦之徒,也可以說完全錯誤的,到究竟圓滿的,這條走的路,絕不可能一口氣成佛。一步一步的來。因此,剛開始做的是這個,進一步做的是這個,進一步做那個。實際上呢?這個過程當中,也就是最先的小,然後再大,如果我們把這個小再分開來一點的話,先是人、天、聲、緣,最後進到大乘菩薩跟佛,這樣。所以你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起來,好像又是這樣又是那樣,如果你比較深遠的去看起來的話,可以完全會通,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都對!所以他說那個大小的話,這樣的,你可以從廣去看,可以深去看。

18:32
因此下面說「人理教行一一不同」也是這樣,從廣,那麼那個時候的人,因為每一個人,這個人的根機,換句話說,機不一樣。因此適應這樣種機,講的道理不同,這樣,適應這樣種機,運用的道理不同,所以講的言教有別。言教有別,修行的法則當然也不一樣。這個小孩子,這是人,現在這個小孩子應該相應的是什麼呢?不是跟他講什麼道理,想辦法把他家裡邊騙出來,騙到學校裡,這就對了。否則他一天到晚抱著這個媽媽,現在讓他到學校裡面去,覺得很好玩,於是給他扮家家酒,他會覺得,家裡面沒有,這個地方好。結果,這個幼稚園的教學成功了。如果你到了小學,到了中學裡面還給你扮家家酒,這算教育嗎?當然不行!但是反過來,你把大學中學的教育送到幼稚園,行嗎?我們要了解這個,那麼曉得這個,所以人理教行,以及宗派的不同,自然都沒有問題。所以說,這樣不同的人,不同的機,相契的理,要用這樣的教法,然後呢,這個教法如何行持,各個不同。

20:00
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總的來看這樣,豎的來看,就是說,我們剛剛第一步—幼稚園,到後來小學、中學、大學,也各個不同。在這裡稍微停一下,現在我們不了解這一點,往往產生一個什麼毛病?說我是學教的,你是學宗的,教宗對立。我是學大的,你是學小的,大小對立;我是學性的,你是學相的,性相對立。我是念佛的,你是參禪的,大家彼此又對立。這就是我們不了解這個內涵,瞭解以後就完全不一樣。我是要究竟圓滿佛果的,這個裡面究竟應該走多少路?了解了,現在相應了,如何下去?在這種情況之下,必定個人個人都不一樣。因此在走的過程當中,我就很歡喜,呃,對!你走這個,我走這個,他走這個,最後我們一一都要走到。今天我們雖然不同的走法,可是最後每一個人都同樣的共同走。這對個人來說。

21:09
同樣的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積資淨罪。而最最嚴重的是謗法,然後集資最好的就是什麼?供養佛法,使佛法留在世間,我們一個人做不到,我們所有的人加起來,我持戒,你念佛,他參禪,他學教,他學大,他學小,他學性,相,顯,密。把那些人兜出來,結果把佛的圓滿教法兜在這裡,如果這樣一來的話?絕對不會說,我學大排斥你小。你學小,排斥我大。正因為我學小的,我沒有力量把大的地方撐起來,你撐了,我非常讚歎。反過來,你對我也是如此。是與不是?結果一來,我也歡喜,然後呢?資糧也積聚,教法也圓滿。這是我們不了解的毛病,現在往往都是這樣的。大家互相你說我非,我說你非。這是我們非常遺憾的。

22:13
所以我們要多看經典啊!最近我看那個地藏三經,尤其《地藏菩薩十輪經》,這地藏菩薩專門摩羯的。他就特別地說了,說最嚴重的罪過莫過於謗法,這個話到處都說。可是《地藏十輪經》上特別把謗法的內涵說的最清楚!它怎麼說?它說這個是大乘,這個是小乘,大乘好小乘好,這個好,這個不好,謗法。這樣。然後呢?性相,這個好,那個不對,這個謗法。這是真正的原因。假定固然不好的話,佛還要說它幹什麼?沒有一個例外的,所有的佛法,佛都是,不但一個佛,諸佛世尊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隨得來的東西,要解救眾生,我跑到那裡不了解,輕輕鬆鬆的說它,你這個不行。等於說人家的祖宗花了無比的精力積累的東西,你把它一下丟到湖裡,丟到水裡,這不是一樣嗎?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

23:23
所以我特別把為什麼大小教理性相雖然不同,卻我們能夠整個用得上。就算現在不照著去做,我內心當中就隨喜讚嘆。大家清楚不清楚這一點?對我們絕端有幫助。我們摸不進去的根本原因,就是障未除、資未積,資糧是沒有,障礙有。結果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自然而然那個障礙漸漸的消除,你讚歎隨喜本來就是個最大的功德。反過來,害了!你得不到,原因是因為障礙未除,結果呢?你這麼一來的話,不善巧的話,更增障礙。你得不到是因為資糧未聚,結果你忙了半天,所有剩下來資糧損掉。沒有信解。我們差一點點啊,就把那個是非整個弄壞掉了。

24:22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然須略識淺深之相」啊!我們應該略略的了解一下,它並沒有告訴我們詳細認真,這是說的很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要走那個高速公路了,剛才說,不是叫你每一個地方,都喔呦,這什麼馬路,這是什麼地方,不是要這個。叫你告訴你這樣的,你從這裡過去,那麼應該走哪裡啊?從台北出去,經過板橋,到桃園,中壢,新竹。你曉得就行了,跑過去看見就對。如果進入市區,那個時候再去忙市區那個細則,你就不會走錯。我們不會像剛才前面說的犯毛病的那一部份。而相反的,能夠正趁這個機會增長我們的功德。這是他告訴我們的特別的理由。

25:17
說完了這個,下面說,「且就一家,約本受體則分三位」。好!現在你走在我們這個部份對吧?對,換句話說,小學也好,中學也好,那麼現在就我們南山一宗分這個,所以三位,把佛世尊整個的一代時教,根據我們這一宗怎麼分法?這樣下面,「一者《十誦》多宗、名當分小乘教」,就是薩婆多部,通常我們又稱它為叫做有宗,「有宗」是就它的所立的法義來說的,「多宗」是由於它用的這個論,基本的論,叫《薩婆多論》而說的。那麼《十頌》呢?就它的律本是《十頌律》。關於這一部份,出家的同修大概應該多了解一點。那麼在家有個常識就可以。這個叫當分小乘教,換句話說,小學就是該如此的。

26:20
下面呢?《四分》、《成實》,那個成實是使用的論《成實論》,平常我們叫成宗,或者叫假名宗,假名宗是依它所用的法,這個法的特徵上面安立的,那麼用的律本《四分律》,這個叫「正小兼大」。我們不妨這麼說吧,如果小學的時候是高小,現在沒有初小高小;三十年以前那有的。頭上四年叫初小,後來兩年叫高小,乃至於前面還有什麼預備學校,現在這些名字你們大概都聽不見了。以前還有叫預科,進大學之前有一個叫預科。不過現在這預科只有醫學院,醫學院剛進去的時候叫預科,譬如說我們在唸大學一年級,共同必修科,這就是大學的預科。那麼這個也就是分出來,雖然小,可是見大,準備要到上面去了,所以叫過分的小乘教,上面圓教全是大乘,那完全都是大乘了。

27:25
“今正依成實旁用多宗、終歸圓教”。說我現在這裡呢?正式的主要的意趣,是中間的那個成實,或叫成宗,或者叫假名宗。而用的律本就是我們的《四分律》。實際上是四分律嗎?它又不是!所以他把那個四分律旁用多宗,把多給其它的宗派,實際上雖然說薩婆多,實際上它十誦律,五分律,乃至於戒初律:只要相關的部分它都用了,所以叫做圓教,所以圓滿不遺漏。

28:04
關於這一部份呢?尤其是諸位出家的同修們,將來你們真正有緣,我很樂意,至少提供你們這些資料。換句話說,這個南山三大部我們該怎麼學進去?啊,實在是美不可言。就是在家的同修,那倒是的確也無此需要。除非你將來準備做出家人,那麼在家,也許你學的人天五乘這樣的增上,也許你就唸佛,那就好好的把自己本份上面做好就行。

28:36
所以他「旁用多宗、終歸圓教」。這個對了。「蓋取《涅槃》顯性談常重扶之義」,剛才已經說過了,顯出它的根本意趣來,於是這個時候,談常,前面是無常苦空,現在《涅槃》上面就常樂我淨,這個是究竟的佛性。雖然講是講的究竟圓滿,最圓滿了,常樂我淨,可是行呢!卻又重新回到最基礎地方,所以重扶戒律,為何叫「重扶」呢?佛先出世的時候就是先對聲聞眾,如果說依圓滿的來說的話,「先照高山」,那就是大根性的人,說《華嚴》。後來再回過頭來說《阿含》,那《阿含》最基礎的,這完全從戒上面一步一步的來。

南山律在家備覽 10A

常法師


▲芝苑云:『一代聖教不過大小、人理教行一一不同。然須略識淺深之相。一家、約本受體則分三位。一者十誦多宗、名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四分成實、正小兼大、名過分小乘教。三者圓教、全是大乘。今正依成實旁用多宗、終歸圓教。蓋取涅槃顯性談常重扶之意。

這完全從戒上面一步一步的來,於是到後面所謂通教、別教、圓教、或者是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所以講後面那些東西,它漸次深入,漸次深入,它這個律已經有了,它停在那裡不講,一直等到講到最後究竟圓滿,又重新回過頭來講小的,所以叫做「重扶」. 這裡面有很深遠的意義在。

00:35
講理論的時候是告訴你一步一步,慢慢的漸次上去.於是讓我們認識,究竟圓滿的構架.認識了以後,下面該如何呢?行持,前面是立見,後面的起行。立見的時候,從小一步步上去,小的部分戒講了,只講這個。然後這內涵是越來越深廣,越來越深廣,講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了,回過頭來,對那些想走究竟圓滿的路子的那些人,要講他的「行」了,那個行,還跟小乘一樣,所以叫做「重扶」.這就是《涅槃》的真正意趣。如果你了解了這個,然後你回過頭來看,我們就不會說,我是大乘行人,那個小乘的戒不要管,錯了.小乘只管自己上去,這麼嚴密的認真,像大乘,你要管大家一切眾生,你這麼小的地方都做不到,你還談什麼大呀?不過,這個道理,現在暫時不提,只是簡單的了解一下。繼續看文,

01:45
『學者臨文、無宜混濫。良由以小望大則大小懸殊、以大攝小則小無不大。故《事鈔》引《勝鬘經》《智度論》並以聲聞毗尼即大乘學、又《戒疏》所引《大集經》中五部雖異不妨諸佛法界涅槃、又引《無量義經》云法水一也江河井池分其異耳。今宗準此諸意、並以圓意用通律乘。

這地方停一下,說現在我們學的人,真正的「臨文」,在開始學了以後,注意哦!不要「混濫」,不要把它混雜,一混雜就弄亂掉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我們要了解一下,我們往往覺得,那就是混亂了,多了一個混雜了,那好了,那這簡單。這是一個辦法,是一個辦法,但是這個簡單的,結果往往容易造成將來“挖馬路”的後遺症。大家清楚不清楚?反過來呢,那麼你說,好了,我讀,讀了以後,混有爛雜,無下手之處,便成空談戲論。於是戲論紛然,又毫無意義。所以這地方,我們要弄得清楚,弄得清楚。

03:25
所以昨天曾經說過了,我們這個道宣律祖是功在萬世,繁而不費。還記得不記得四句,「繁而不費,略而不闕,參而不亂,幽而不隱」,這個我們就牽涉到善知識,對我們太重要!我們學任何東西,必須要有很正確的認識,那要靠圓滿的傳承,師承。因此,這麼一來的話,我們能夠,能夠一開頭把握住全部,所以它警告我們說,現在不是說碰到哪裡就是哪裡。你要圓滿的認識,那時候注意,不要混,混雜,不要濫。

04:17
於是在這個地方特別指的,剛才整個的內涵當中,大小,「良由」,你從小的那方面去看的話,對不起,那這個「大小懸殊」。所以印度當年小乘,對這個大乘這麼排斥的原因。但是反過來,你從大的地方去看的話,「以大攝小,則小無不大」。從大地方看的話,沒有一個小不是大的。比如我們現在造摩天大樓,造那摩天大樓,從哪裡蓋起,最小的基礎蓋起。蓋完了以後,這基礎是什麼?摩天大樓的基礎,哪有一個地方不大的?我們住在那個頂樓,實際上妙了,你頂樓可以不要,基礎不能不要,對不對?你住在那個頂樓,是不是你也住在基礎上面?是不是你這個大缺不了一點點的小的,對不對?所以他說從大的地方去看,小無不大,這不是個空話?我們任何地方都是如此,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前面是一把那個深淺等等,簡單告訴我們的根本原因在這裡。

05:24
我們現在學佛法最苦的就是莫過於此。尤其是大乘佛法,講是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對前面這個很多基本概念把握不準。所以說小嘛,不甘心,結果弄個大,大了以後,又混又濫,不知如何下手。不吵架算是好的。說我要修行,關起茅房來修,修了半天,沒有方法,這是我們現在最大的損失。這也是我自己最痛苦的,也可以代我自己保護說,我一番好心,結果對不起,好心雖然是好心,你沒有正確的方法,這個「人」可以原諒你,「因果」上面這個好心,對不起,你好心,沒正確的方法,你沒辦法。不能因果說,你好心,好好好,讓你成佛!天下沒有這樣的事情。這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特別提。雖然像這種事情,平常我們常常說的。現在同樣的一句話,它有它的真實的內涵,以後大家注意。大小之間,只有相輔相成,而且必須如此的理由。絕對並沒有大家各別,互相你爭我奪的,這樣的關係在。除了大小以外,彼此宗派,其他的一切一切,無非都是如此。

06:57
下面的引證,特別引證說,《事鈔》,就是《行事鈔》,引《勝鬘經》和《大智度論》,它所以引證兩個,這地方我隨便,事情雖然小,我隨便點醒一下。祖師引的時候,都很清楚。經、論,他不會說,要引的一大堆都是論,要引一大堆都是經,除非有必要。否則的話次第都很明白。大乘是大乘的,小乘是小乘的。《勝鬘經》是大乘經當中的比較圓滿的說法,《智度論》亦復如此。所以他說,並以聲聞毗尼即大乘學。你明明不是大乘的經,大乘的論嗎?他這說的很清楚啊!就是這個聲聞毗尼是小乘的戒律,還就是大乘我們該學的。

07:53
除了這個以外,所以《行事鈔》以外,後面又有一個《戒疏》,《戒疏》就是《戒本疏》,《戒本疏》當中又引《大集經》。《大集經》上也說佛懸記說:「最後我(佛)走了以後,涅槃了以後,這個戒法會分五部,雖然分五部,但是都是戒。」所以那時候佛經懸記了,最後「不妨諸佛法界涅槃」,你只要照這個路,一步步走上去,你還是走到最究竟圓滿的,佛的法界涅槃。平常的涅槃境界小,法界是究竟圓滿的涅槃。它是名字不同。相當於說,小學小學,這個是說中正國小,那是松山國小,那個是私立小學。制服容或少有差別,但是念的內容本身一樣。你只要念過去,到最後,究竟一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09:02
然後又特別引《無量義經》,《無量義經》就是佛說《法華》之前的,先若無量義出三昧。這個有它特別一個道理,佛說無量義,但是總有一個空,這個地方出一切,說法水是一也。同樣的法水,只是不同的地方,江,就江水,湖,就湖水,井,池,那差別是你的容器的分,不是它法的不一樣。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以後,說「今宗」,我們這個圓教宗,「準」這個上面的種種經論告訴我們的內涵,然後用圓教的,圓滿的意思,來會通這個律乘,會通這個律乘。於是變成功我們今天的圓教宗。最後下面呢,這段話是破邪,平常我們都是立正、摧邪。

10:07
如昔光師直以《四分》判屬大乘、太為浮漫。近世相承以為至說、此全不曉大小分齊。或有不許分通、專為小、此又不了假實兩宗教之優劣。過猶不及、此之謂也。』

如昔光師者即北齊慧光律師

最後就是正立,所謂立正以後,他下面簡雜破邪,錯誤的概念指出來。「昔光」,那後面註解「光」,就是北齊的慧光律師。真正說起來,這個慧光律師是道宣律祖的這個傳承的師長喔。換句話說,談到法的時候,哪怕是師門,你不圓滿的地方,他照樣一一要指出來說明,說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同樣的,實際上我們四分一宗,四分一宗的不圓滿的地方,經過我們道宣律祖也指出來,所以我們要了解,從這地方看這個祖師的行誼,他絕對是這樣,絕對不是祖師不懂,後面會說得很清楚,不是祖師不懂,這是條件不夠,說了沒有用。所以跟我們相應的那部分說到這裡為止。後面的人,夠條件了,然後一步一步告訴你。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11:33
譬如我們現在世界來說,我們總覺得,哎呀,現在這個開發得不得了,前人所不懂的,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假定說前人沒有這個努力擺在這裡,憑我們這一代短短的幾十年,我們就可能把我們認識的領域推展到這個範圍嗎?不會,對不對?假定我們的老祖宗沒有造字,那文字都不懂,老祖宗沒有制定這個法令,我們不是一樣野蠻民族一樣嘛,儘管你腦筋好,有什麼用?我們應該了解這一點。所以我們看見這個破邪,以為覺得是前面的不對,錯了,所以開頭時候我們很多小地方都應該注意,這個慧光律師,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個《四分律》是從他那地方開始的。

12:23
實際上呢,慧光律師另外有一個,我們中國以前有一個「地論宗」,現在大家不了解了,攝論宗,地論宗,那就是《華嚴》最早的一個開宗創派的祖師,後來他那地論的究竟的意趣,都被《華嚴》攝受,發揚光大,所以它就消失掉了。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大祖師。那時候他怎麼說呢?他說這個「《四分》判屬大乘」,這樣一來,太浮漫了,浮漫了。《四分》是什麼?呃,是過分的小乘教。它能夠引導這個小乘過渡時期。這樣,像我們上高速公路,那個引道一樣,那是還沒有正進入高速公路,可是已經靠近高速公路,透過這個上去。必不可少的。你把直接看成高速公路,那不對。所以在沒有到的時候,你不妨說,是;究竟意趣來說,那差一點。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13:29
所以它說「近世相承」,道宣律祖那個時候,大家說,哎呀,就是這樣,那並不正確的了解,大小的完整的齊線。另外有一類呢,他又固執的很,「不許分通」,比如「專判為小」,那又不了解這個正式的內涵。「過猶不及,此之謂也。」這個話是我們中國古代的孔老夫子說的,「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到底孔老夫子說的什麼,我也不敢肯定,反正這個是儒家告訴我們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