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1
課程預習:般若度(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40201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40201d3.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40201d4.php 廣論科判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布施度 寅二、持戒度 寅三、忍辱度 寅四、精進度 寅五、靜慮度 寅六、般若度 卯一、慧之自性 卯二、生慧方便 卯三、慧之差別 辰一、通達勝義慧 辰二、通達世俗慧 辰三、通達饒益有情慧 卯四、正修慧時應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丑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寅一、四攝自性 寅二、立四之理由 寅三、四攝之作業 寅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寅五、略為解說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無慧過患中,施等無慧如無眼目。《攝頌》云,「俱胝廋他無導盲,路且無知豈入城,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是故施等不能清淨,亦復不能獲得正見。如云,「無慧求果報,施體不能淨,利他為勝施,餘唯為增財。」 二、不具智慧的過患: 如果沒有智慧,布施等五度就像失去雙眼一樣。《般若攝頌》說:「一個什麼都看不到的瞎子,要走很遠很遠的路,又沒有人引導,怎麼可能進得了解脫城?五度若沒有智慧眼之攝持,就如盲人失去引導,不可能證得無上菩提果。」如果行者本身不具智慧,那麼布施等五度無法清淨,更不可能獲得正見。如《攝波羅蜜多論》說:「沒有智慧的攝持,布施時希求果報,其施體就不清淨,因此只會成為繼續輪迴的因,無法成就解脫果。菩薩以智慧攝持布施,將善果利益迴施眾生,這才是圓滿殊勝的清淨布施。一般為求自利而布施,只能累積世間財富,並無大果。」 又云,「無破闇慧光,不能成淨戒,多由無慧故,尸羅成濁染。」又云,「慧倒心混亂,不信住忍德,不樂觀善惡,如無德王名。」又云,「智者所稱讚,無餘最細深,欲未障直道,無慧不能往。」又云,「心不勤修慧,其見不能淨。」王名稱者,謂如無德之王,名稱一揚後仍退失。 又說:「如果沒有破除無明黑暗的智慧光,不可能守護清淨戒律;因為無慧,不能明辨應遮應行,經常被煩惱污染,故持戒多所違犯。」又說:「如果無慧,則心顛倒散亂,不信解瞋恚過失與忍辱功德,更不能辨別善惡取捨之理;本無功德而自以為功德,就像無德之王,徒具虛名而已。」又說:「為一切智者所稱頌,無與倫比、最為深細奧妙的菩提大道,想要毫無障礙的直接趣入,如果沒有智慧是絕對無法進入的。」又說:「不勤修智慧的心,是不可能獲得清淨之見地的。」前面提到「王」之稱謂,是指無慧猶如無德之國王,縱能聞名一時,也很快就消散了。 乃至未發大慧光明,愚癡黑闇終不可滅,慧發即滅。故於發慧應隨力能精勤修習。如云,「由發大慧光明力,猶如出現大日光,眾生身中黑闇覆,悉皆除遣唯餘名。」又云,「故應盡自一切力,於如是慧勤修習。」 在大智慧光明尚未生起之前,終究無法滅除愚痴黑暗,只有開啟智慧才能破除無明,所以我們應精勤修習、全力成辦。如《攝波羅蜜多論》說:「如理地聞思修,啟發了相應的大智慧光明,猶如日光照耀,將眾生相續中所有黑暗,一無餘遺地破除後,在世俗的名言諦上雖仍示現煩惱相,其實內心已得完全清淨。」又說:「看看智慧的殊勝功德,所以更應盡己一切力量,勤修如是智慧。」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如云,「懈怠懶惰近惡友,隨睡眠轉不觀擇,不信能仁最勝智,邪慢所覆而輕問。心劣自耽以為因。不信親近有智士,並其邪妄分別毒,及諸邪見為癡因。」 智慧所正對治的是愚痴,造成愚痴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即是親近惡友、懈怠懶惰、貪愛睡眠、不喜觀察、不喜思擇、不信解大乘經典、不懂裝懂而增上我慢、邪見嚴重、心性怯弱而自輕能力不足、以及不親近善知識等。如《攝波羅蜜多論》說,「懈怠、懶惰、近惡友、愛睡眠、不觀修、不信佛陀最勝智慧、強烈邪見、我慢覆蔽、輕視求教提問、心性低劣且自我耽著、不信且不親近善知識、以及心中充滿邪分別、妄念及種種邪見等,這些都是愚痴之因。」 P327L1〜P327LL1故又云〜云何能修。」 故又云,「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若不爾者,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則不知修何法故。若有多聞,由思所聞法義,能生思慧,從此能生廣大修慧。如吉祥勇云,「寡聞生盲不知修,彼無多聞何所思,故應精勤求多聞,因此思脩生廣慧。」 所以《攝波羅蜜多論》又說:「為斷除愚痴之因,應該恭敬承事可以親近的師長;為了引發智慧,必須尋求多聞。」也就是說,應當多親近智者,盡自己的力量勤求多聞。如果不這樣做的話,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都無法生起,而沒有聞思做為修的基礎,當然修的時候就不知道要修些什麼了。如果具足多聞,才能由聽聞而生聞所成慧;由反覆思惟觀察所聽到的法義而能生思所成慧,如此才有可修的內容,進而由修的緣故,生起廣大的修所成慧。如馬鳴菩薩說:「寡聞者就像盲人不知修行之道,因為聽得太少,哪有東西可以思惟?所以應該努力勤求多聞,豐富思惟內容,使聞思修三慧能增長廣大而生起源源不絕的智慧。」 慈尊亦云,「三輪諸分別,是名所知障,慳等諸分別,是為煩惱障。除慧無餘因,能斷此二障,聞為勝慧本,故聞為第一。」 彌勒菩薩也說:「執持三輪實有的各種自他分別屬於所知障,慳吝等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則屬於煩惱障,唯有證得空性智慧,才能根本斷除所知障和煩惱障,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法類可以斷此二障,而多聞正是增長此殊勝智慧的根本因,所以修習智慧首重多聞。」 《集學論》云,「應忍求多聞,次當住林藪,精勤修等引。」自釋中云,「不能忍者,則由厭患,不能堪耐,退失聞等。無多聞者,則不能知靜慮方便,淨惑方便,故應無厭而求多聞。」《那羅延問經》云,「善男子,若具多聞能生智慧,若有智慧能滅煩惱,若無煩惱魔不得便。」是故聖道最勝命根謂擇法慧。慧無上因,謂於無垢經論勤求多聞,以諸教理善為成立。 《集學論》說:「凡欲學法者,皆應安忍求法之辛苦,必先努力尋求多聞,然後住到無人的林藪專心思惟所聽聞到的法義,由思慧得到決定之後,再一心勤修禪定。」《集學論釋》中說:「不能忍耐諸苦的人,因心中對眾苦厭惡,自然就退失了多聞的功德。不求多聞者,不會知道修禪定之方便,也就得不到淨除煩惱的智慧,所以我們應該不知厭足地希求多聞。」《那羅延問經》說:「善男子!若具多聞則能增長智慧,若具智慧則能滅除煩惱,若無煩惱,就不會被煩惱魔等趁機傷害、障礙修行。」聖道最殊勝的根本,就在於有沒有思惟、善擇諸法的智慧;而能增長智慧最重要的因,就在於是否能廣泛聽聞清淨無垢的經論,然後透過教理善擇修行要道,繼而證成經論之理;所以說,智慧是成就聖道的無上正因。 然諸欲修法者,尚不能知聞為必須者,是由於修時不能定解,必須觀慧思擇而修,反顛倒解,不須多聞過失所致,故自愛者,應棄此過猶如惡毒。 有些想要修行的人,卻不清楚多聞的重要性,不了解修的內容是必須以所聞銘記於心,再由觀察慧思擇而修的道理;由於他們不能對此聞思修次第生起定解,反而還起顛倒邪見,以為聞思和修別別無關,這就是寡聞的過失;所以真正自愛的人,應該對這類過失要棄之如惡毒。 大瑜伽師云,「覺口窩瓦,欲成佛一切種智者,不於牛負量經函辨其所作,而將掌許若講若藏,皆無所成。」樸窮瓦開啟經卷安置枕前曰,「我等是學者故,縱未能看,應於此等而發願心,若不知法云何能修。」 祖師大瑜伽師說:「大德們!想要成就一切種智(成佛)的人,卻不去廣聞或研閱如牛車般大量的經函以明辨法理,而只是在如掌許般一點點的典籍上講說,乃至於只是把典籍收藏起來,這樣就妄想能有成就,到頭來絕對是一無所成。」祖師樸窮瓦打開經卷安放在枕前說:「我還正在修學,縱使現在不能一下子讀那麼多經典,也要發心累積多聞的因,祈求日後能了解其間義理;否則,若不識教法,將如何能修?」 P328L1〜P329L1慬哦之弟子〜別求多聞。 慬哦之弟子送博朵瓦時,三云,「汝等快樂。」次云,「能得依止我如天覆地之知識,不須於他更起口水,無須細看酣暢淋漓之本釋,事業微少,不勞思業果內心安泰,以多咒法成多事業令心飽滿。」 慬哦瓦的弟子為博朵瓦祖師送行時,博朵瓦再三地說:「但願你們和教法能真正地相應,得到法樂。」接著又說:「如果你們像我一樣,能依止這麼一位博學多聞、得到全部圓滿師承、如天覆地般的大善知識(敦巴尊者),就不必再羨慕別人,或者再去翻閱密密麻麻寫滿註記的解釋本。依止師長,弘法事業方便易得,不用費很多心思功夫;依止師長,也才能正確思惟業果等道理(不會只是累積善根福報),內心自然安樂;依止傳承師長,才能圓滿修成生圓次第和本尊事業儀軌,令心飽滿。」 霞惹瓦云,「乃至未成佛求學無完,至成佛時始得完畢。」迦摩瓦云,「若謂修法何須求知,是自失壞,我寡聞者易生此失,易說修行不須求知。然修法者,實定須知,縱於此短壽未能圓滿,須不失暇身,相續多聞。若謂修者不須,說者乃須,說說法師易生此罪,以修者尤須故。」 霞惹瓦祖師說:「在沒有成佛以前,都必須從善知識處聽聞學習,直到獲得圓滿一切種智的智慧,才算達到究竟。」迦摩瓦祖師說:「如果有人認為所要的是修法,何必去依師多聞?這種想法是把自己的前途給送掉,尤其寡聞的我們容易犯這種過失,認為只須努力實修就好了,不必仰賴善知識學習。實際上修學者一定要知道,依師多聞多學所得之慧是能成辦修業的因,即使這輩子壽命有限不能圓滿求知,也須保住有暇身的善因緣,祈求來世可以在不斷相續中圓滿多聞。也有人説,修法者不用多聞,講法的人才要多聞,因為說法師學問不廣博,會有可能因講錯而造下罪業。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說法師雖無多聞,也僅是犯不能如實而說之罪,而修學者若不多聞卻是不知道該如何修、如何行,結果必誤入歧途,或無進境,相較之下,恐怕修學者所受影響更大,所以真正要修法的人尤須多聞。」 如是修者慧及慧因多聞,不容或少,應獲廣大定解,然此定解於未知修時,必須觀察修者極難生起,雖自許為受持三藏之法師,亦多認為修之前導,或僅為佐證,非實教授。 要想成辦智慧及能生智慧的因,多聞是絕不可少的。對此道理,我們應該迅速引發定解。但是這個定解,對那些不知道要反覆觀察修的行者來說,是很難生起來的。不只他們,連很多自許是受持三藏的法師,也認為多聞只是修行的前導,或只是佐證
(證明這個修行是有來源、有根據的),並非實修時真正的教授。 由此因緣,說欲速成佛則須勤修,欲利聖教則須多聞,內自修與利聖教別執為二,此是矛盾最大狂言,以聖教中,除教證法別無聖教。前者是令了知修行之軌。後者是令知已予以實行,故修行能無錯謬者,即是最勝住持聖教。 基於這種錯誤的見解,他們主張「想要快速成佛,就要勤修;若欲利益聖教,才要多聞以廣弘佛法」,把向內自修與利益聖教別別執為二件不相干的事。這種說法,宗大師認為是「完全矛盾、最大錯誤的狂言」,因為聖教的內涵就是教正法和證正法,沒有第三個法。教正法是讓行者知道修行之軌則,而證正法是讓行者依所知義理如教修行。所以,修行若能一點都不錯謬的話,就是最殊勝的住持聖教了。 又能無錯住持修證之聖教,必依無錯了解教法故。故先知多法者,修時即應修彼法義,不可忘失。若先未知亦勿怯退,當隨慧力而求多聞。 又如何能無錯謬的住持、修證佛陀之聖教呢?此乃必須依賴先前對教法正確地理解,也就是多聞。換句話說,行者須先以教正法確定要修的內容,正修時,即反覆思惟、觀察教正法所詮之法義,不可忘失;然後照著所了解的去實踐,這樣才能生起正確無錯謬的證正法。如果一開始不知道要修些什麼,也不要心生退怯,應當依照自己的慧力先廣求多聞。 復非聽聞此法,別修他法,即所修處而求聞思,故又不應唯修一分,定應依止,初業菩薩所修圓滿道之次第。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廣大或初雖微劣,由修習故增廣之時,將此道次漸為增廣,能與一切清淨經論相屬而修,亦非定須別求多聞。 聽聞的目的就是要照著去修,絕對不是聽聞這個法,修的時候卻是去修另一個法;也就是說,行者所修持的內容一定就是前面所聽聞、思惟的法義,而且不應該只修一分而已,必須要依止初業菩薩所應修的圓滿道之次第教授才對。如果智慧不足,可以先依本論的道次第而修;假定智慧比較廣大,或者初期慧力尚未開展,只要透過不斷修習,待慧力日趨增廣,就可以將所修之道次第內容也漸漸地增廣。如果照著這樣的次第修學,自然能與一切清淨經論的法義配合而修,這種情況之下,也可以不必另求多聞。 P329L1〜P330L2故凡圓滿〜無罪義利。 故凡圓滿無錯教授,略亦能攝一切經咒大小諸乘道之宗要。若廣開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未獲如斯教授之時,於少分修易生喜足,然於聖教全體修行宗要,難獲定解。 凡是圓滿、無錯謬的教授內容,雖然只是一個簡略的綱要,也能含攝一切顯密、大小諸乘的宗要;只要進一步廣為開解此一綱要,就能相應地趣入一切教法。如果尚未得到正確圓滿的教授,容易只得到了少分而沾沾自喜,這樣恐怕對聖教總體的修行宗要,難有正確定解,也難以開啟廣大殊妙的智慧。 故應親近良師,淨持尸羅,數聞教授。每日四次修習所緣,至誠祈禱師長本尊。又由多門積集資糧淨除業障。若能勤修此圓滿因,其慧倍復殊勝增長,乃能生起澈底定解。 如何開啟智慧呢?應當透過親近善知識、自己修持清淨戒律、反覆聽聞如理無垢的教授、每日四次依所緣教授而修,並且至誠地向上師、本尊祈求,同時透過多門行善、累積資糧、淨除罪障。若能勤修這些能圓滿智慧的因,將來必定可以倍增慧力,這樣才能對法義生起徹底的定解。 如先覺云,「先所聞法令心總現,數數思惟稱量觀察,若忘其法專學持心,則無助伴。」故上修者是上法師,中品修者是中法師,凡所修法即知彼法。若由是思定解堅固,則諸惡友唱說,善惡一切思惟,皆是分別悉應棄捨者,自知法中無如是語,良師不許,便能不隨彼轉。 如同先賢所說,「修的時候,要把先前所聽聞到的法理在心中清楚地現起來,然後反覆不斷地思惟、理解、觀察,這個才是修;如果把先前聞思的法義都忘失掉了,而只是專注於持心修定,這樣對修慧毫無助益。」所以,了知必先聞思而後增慧的道理,然後圓滿地修習道次第內容的上等修學者,一定是上品的法師;而中等修學者,則為中品的法師,我們應該了解凡所修法一定就是所知之法。如果經由如此思惟,對修習次第生起堅固定解,那麼縱使惡友再怎麼鼓吹:「一切善惡的思惟都是分別,應該完全棄捨思惟分別」的論調時,自己也會知道在經論中並沒有這樣的說法,善知識也不會如此承許,這樣就不會妄從他人了。 若無此解有信無慧,見哭則哭,見笑則笑,隨他所說覺為真實,猶如流水隨引而轉。 如果對這個道理沒有正確的認識,有信心而無智慧,別人說不對,我也跟著認為不對;別人說對,我也承許;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覺得有理。那麼這個人就會像流水一樣,引到哪裡就隨流到哪裡,這就是沒有智慧的過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