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廣論原文(含科判連結&目錄)下載

2024.02.29 課程預習四攝(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40229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40229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40229/02.php

廣論科判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丑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寅一、四攝自性

        寅二、立四之理由

        寅三、四攝之作業

        寅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寅五、略為解說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寅五、略為解說

第五略為解說。愛語有二,一隨世儀軌語,謂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慰問諸界為調適等,隨世儀軌慰悅有情。二隨正法教語,謂為利益安樂有情,依能引發信戒聞捨慧等功德,宣說正法。

第五、略為解說四攝之內涵

一、各別說明

(一) 布施,在前面布施度時已說,此處略過。

(二) 愛語,略有二種,一種是隨順世間法的愛語,一種是隨順正法的愛語。

1. 隨順世間法的愛語:凡欲使對方生喜,先要隨順世俗儀軌,如遠離顰眉蹙額,和顏悅色,面帶微笑,乃至親切關心對方身體是否安康,事業是否順利等,隨著世俗應對去寬慰、悅可他人。

2. 隨順殊勝正法的愛語:為了利益眾生安樂,啟發他的信、戒、聞、捨、慚、愧、慧等七聖財功德,而對他宣說正法。

又於能殺害怨敵之家,無穢濁心說利益語於極鈍根心無疑慮,誓受疲勞,為說法語,令攝善法於其諂詐欺二師等,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恚惱心說利益語,於此難行愛語,亦當修學。

以愛語宣說正法時,如果面對會傷害自己的仇家,要心中沒有穢濁,仍然盡自己所能提供可以利益對方的妙法;若面對根性魯鈍的眾生,要心中沒有疑慮,仍然忍耐重覆勸說的疲勞,無厭倦地講說修持善行的法語,令他信解正法;當面對會諂詐、欺誑親教師與軌範師的邪行眾生,要心中沒有恚惱,仍能告知對他有益的法語,令他能去惡修善。以上屬於「難行愛語」,但仍須修學。

又於相續未熟,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謂施及戒。又於已離蓋,相續成熟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法。又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為令安住不放逸行,無倒諫誨。又疑惑者為斷疑故,為說正法論議決擇,是為一切門愛語。

此外,對身心尚未成熟的眾生,為了儘快幫助他們淨罪集資、斷除五蓋,趣向善道,應先宣說布施、持戒的道理,以建立其基礎。如果對已經遠離蓋障、相續成熟,心性調伏的眾生,則進一步講說四聖諦的道理。對於常常放逸的修行人,不管是在家眾或是出家眾,應給予正確的勸誡、教誨,使他們安住於正法不懈怠。對於心存疑慮的眾生,則開示正法論議抉擇的道理,使他們斷除疑惑、受持法義,繼而對佛法產生淨信,了解業感緣起的真實義理。以上這種以愛語宣說法要,統稱為「一切門愛語」。

P333L2P334L1利行略有為四攝事。」

利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脫。又分三種,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謂勸令如法招集守護增長財位。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謂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獲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謂正勸導在家出家,趣向世間出世離欲,由此現法能令獲得身心輕安,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般涅槃。

(三) 利行,略有二種:一是對未成熟的有情,使他先成熟;二是對已成熟的有情,使他修證解脫。或又可分成三種:

1.   對現法來說,為讓有情能得到現世利益,因此勸導他們要如法求取資財;如法累積並守護、增長財富。

2.   重視後法利。以追求後世安樂利益,勸導他有情如法修行,捨棄眼前的財富,過著清淨出家乞食生活,以累積後世安樂的因,不貪圖今生的短暫快樂。

3.   為追求今生與後世二者之利益,勸導他有情不論在家或出家,都要受持世間及出世間的離欲教法,引導他們趣向出離;如此,不僅現世利可得身心輕安,來生亦可獲得解脫,或是小乘生到淨居天,大乘的話生到兜率陀天,乃至在人天當中輾轉增上,直至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又應修行難行利行,一於往昔未種善根者,難令行善。二現有廣大圓滿財位者,難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處故。三諸已串習外道見者,難行利行,由憎聖教,愚癡邪執不解理故。

另外,對以下三種人,應修「難行利行」。第一種,對宿業沒有種下善根的眾生,一般很難勸導他們行善。第二種,對今生享有廣大財富、位高權重的眾生,由於他們安於享樂、生活舒適放逸,很難勸導他們修行。第三種,對外道見解已串習深厚的眾生,很難勸導他們修行;因為他們排斥聖教、或者愚癡邪執,不了解也不願意認識正法。雖然這三種人都是難行利行之人,但還是應該要利益他們,這叫「難行的利行」。

又應修行漸次利行,謂於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淺教授若成中慧,轉中教授成廣大慧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

此外,還要懂得「漸次利行」,譬如面對智慧低劣、條件不足的眾生,就先講粗淺的教授內容;如果眾生身心漸漸成熟、智慧增長,再講中等的教授內容;等到他們有了深廣的智慧,就可以轉進深遠微細的教授教誡。

同事者,謂於何義勸他安住,即於此義自當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隨作何事,先應緣於有情義利,定不應離利他意樂,然其加行則先自調伏如《無邊功德讚》云,「有未自調伏,雖說正理教,違自語而行,不能調伏他。尊知此義故,心念諸眾生,自未調伏時,暫勤自調伏。」

() 同事,是指為了引導他人安住於修法,對彼所說的教誡、行止,自己也要照著做,或者跟他一樣,或者比他做得更好。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先緣念眾生的義利,一定不能忘失利益他人的意樂;成熟別人之前,要先調伏自己。如《無邊功德讚》說:「自己的心性還沒調伏,就急著替人解說正理教法,結果自己的言行不一,當然無法調伏他人。佛陀通達同事攝持的義理,在因地修行時,雖然心繫眾生,但若自己尚未調伏好,會暫緩調伏別人,先把自己做好再說。」

又四攝事可攝為二,謂以財攝及以法攝。財施為初,餘三屬法,法為所緣正行清淨之法,如云,「由財及以法,謂所緣法等,由此二攝門,說為四攝事。

二、分類:四攝法又可總分為二類,財攝與法攝。

布施中的財施,屬於財攝;其他愛語、利行、同事三者屬於法攝。法攝的「法」,是指作為所緣的正行清淨之法。如說:「以財物及正法攝受他人,法包含所緣的一切正行清淨之法。財攝、法攝這二門,涵蓋了全部的四攝事。」

P334L1P334LL1又此即是極為切要。

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薩利他方便,故是共道。如云,「已攝及當現攝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

四攝法即是三世一切菩薩利益眾生的方法,屬於共道。如說:「過去、未來、現在,菩薩為成熟所化有情之種種義利,皆以四攝法為方便,是故四攝法即是成熟有情之大道。」

又菩薩行總有無邊,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攝,以諸菩薩唯二所作,一自內成熟成佛資糧,二為成熟他有情相續,六度四攝即能成辦此二事故。

菩薩學處法門無邊,但總其圓滿綱要,不外六度和四攝。因為菩薩真正要做的事只有二件,一是調伏自相續,即成熟自己的成佛資糧(自利);二是利益眾生,成熟他有情之相續(利他);而六度四攝就是成辦這二件事業的綱領。

如《菩薩地》云,「由諸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諸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故於此中略說彼二,若欲廣知,應於《菩薩地》中尋求。

如《菩薩地》說:「由六波羅蜜多成熟自己一切佛法,由四攝成熟其他一切有情。六度四攝就是菩薩所有善法事業的總綱,修行菩薩道的行者對此應有正確認識,因此作一綱要的說明。」此處乃簡略說明六度與四攝之內涵,如欲廣知,可詳見《菩薩地》。

又此根本後得時,應如何行者,如尊者云,「六波羅蜜等,菩薩廣大行,由本後瑜伽,堅修資糧道。」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住資糧道,根本後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時所修,有者是於後得時修。

(以下是總學菩薩行的結語)

菩薩萬行,總為六度四攝。那麼六度與四攝在根本定(定中、座上)及後得位(出定、下座後)時,應如何修呢?阿底峽尊者說:「六度等即是菩薩道的廣大行,在根本定及後得位的時候都要能夠相應、堅固地繼續去修持,以累積成佛資糧。」此說明初業菩薩受了菩薩戒後,即應安住在資糧道中,不論根本定或後得位的時候都要廣修六度;而六度裡面,有些是在定中修,有些則於出定時修。

謂靜慮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毘缽舍那一分,是於根本定時所修。前三波羅蜜多及靜慮般若一分,是後得時修,精進俱通根本後得。

以靜慮為體性的奢摩他、及以慧度為體性的毗缽舍那,主要都在定中修;前面布施、持戒、忍辱三度以及一部分的靜慮、般若,則是在出定時修;精進則是在入定、出定時都要修的。

忍中一分定思深法於定時修,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時,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後分別,應正學方便,於根本定時,應恆常修習,止觀分平等。」

忍辱當中思擇法忍的部分,是有關思惟甚深法義,所以是在定當中修 (其餘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是在出定後修的)。就如阿底峽尊者所說:「菩薩行者從根本定出定後,應遍觀一切法而修,譬如觀修幻等八喻 (如幻、如化、如陽燄、如尋香城等),因見一切法皆如八喻,了知一切法皆非實有之性,而是如幻如夢、緣起性空的;如此一來,能夠淨化後有諸分別,所以這時應以修學六度方便行為主。至於在根本定當中,則應恆常修習最為殊勝的止觀雙運,即所謂止中有觀,觀中有止。」

若由未習如是希有難行諸行,聞時憂惱,應念菩薩於最初時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願境漸次修習,久習之後,不待功用能任運轉,故其串習極為切要。

像菩薩六度等如此稀有、難行之行,對於想修卻未曾修心的人來說,恐怕光是聽聞到深廣難行的學處就覺得憂惱、害怕了。唯此時應該思惟:菩薩在最初時也一樣做不到,而是透過先了解所要修的學處之內容,然後把這些學處當成發願的目標漸次去修習,經過長久不斷的串習之後,最後便能不假功用、任運做到了,由此也可見串習多麼重要!

P334LL1P335L4若見現前道之次第。

若見現前不能實行,即便棄捨全不修心,是極稽留清淨之道。如《無邊功德讚》云,「若由聞何法,令世間生怖,尊亦於此法,久未能實行。然尊習其行,時至任運轉,是故諸功德,不修難增長。」

初行者如果一開始覺得沒辦法趣入,就完全棄捨了發願及修心的串習,這是根本延滯進入清淨妙道。如《無邊功德讚》說:「如果因為聽聞到正法,就讓人擔心、害怕自己做不到,而停在那裡的話,那麼就永遠沒有辦法修了。應該思惟佛陀在因地時,也花了很長的時間修持菩薩行,然而佛陀能精進地長時串習,最後串習久了,就能夠任運自然,毫無困難。所有功德都一樣,不串習永遠不會熟練,不熟練永遠不會增長。」

故受菩薩律儀者,定無方便不學諸行,未如儀軌受行心者,亦當勵力修欲學心。若於諸行勇樂修學,次受律儀極為堅固,故應勤學。上士道次第中,已說淨修願心,及學菩薩總行道之次第。

由此可知,凡是受了菩薩戒的行者,絕無一種方便是可以不修菩薩行而能夠成就的。至於尚未受行心律儀的行者,也應努力策發欲學心。如果對廣大菩薩行能先策勵起勇悍好樂的修學心,再去受律儀的話,那麼行持就會很紮實、很堅固。總之,菩薩於六度萬行,皆應勤修。

以上已將上士道次第中,包括淨修願心和總學菩薩行之道次第,都一一宣說完畢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