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1LL2~P22L6

手抄頁/行: #2 P141LL1~P150L3

音檔起訖:   12B_2557~13A_0621

廣論時時聽          

 

【其加行者,】

上面說意樂,加行呢,我們行為怎麼辦呢?

【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

這樣,前嘛要淨身口;不但內身,而且外面的衣服;然後不但是身上面,然後我們的道場,然後呢,這樣地一步一步上來。所以平常我們的比丘戒,有種種的要求,歌舞倡伎都不可以,但是我們讚歎佛就可以了,讚歎佛就可以了。乃至於譬如說,平常我們說這個出家人,乃至於鬼神村-草木都不能動,但是維持道場,這個可以,莊嚴這個道場啊!就這樣,諸如此類。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為了尊敬法,行為上面要有這樣的。進一步在講的時候:

【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   

正式的,前面還要誦咒。比如說我們現在念《金剛經》啊,念很多,前面一定有什麼安土地真言,安什麼,然後除災障、八金剛,就是這些,淨口業、淨身業,它有它的絕大的功德,絕大的道理在。因為現在我們這個教法都支離破碎了,所以這套東西這個儀軌都不完整,當年印度都有。你能夠這樣一做的話,那個「百踰繕那」,踰繕那,平常我們說 (p143) 由旬,由旬,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就是輪王巡迴的這個一個里程,那麼這個大中小各有不同。

這個大中小各有不同,在這麼百踰繕那之內,那個魔及魔眾都不能來;縱算來,他也不能障礙,所以我們應該誦咒。然後呢,其次,

【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

真正講的時候要這樣哦,要審定這個義理,說現在我們講的這個真正的內涵是什麼,這個很重要,這個很重要。這一點《阿底峽尊者傳記》一開頭的時候就說明,佛法有沒有,靠什麼?靠教法住世與否—這個教法,就是教理所說的真正的內涵,這一點是靠有否師承,有否傳承。我們千萬不可以依自聰辯哪!自己看了也覺得這個樣,覺得那個樣。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的話,那就現在產生了這個流弊—儘管教法處處皆是,但是修行啊是兩件事情,而這個就是它的問題所在。乃至於說譬如「法相」,本來是修行最好的指 (p148) 導,因為你不得真實的內容啊,就變得苦苦惱惱,背這個名相,背得其苦無比。差別在這裡,這個才是我們講說之前應該確定的。

你能夠確定了以後,那麼就是你文詞不美也沒關係。所以他上面告訴我們,那個講法師,你不要覺得:啊!他的言詞這麼差、不文雅。他只要指出來那個道理,真正地合理合義就好。然後呢,義理固然沒有錯,還要「因、喻、至教」,要幾樣東西:這個理路非常清楚,這個非常清楚的理路。還要用種種比喻,因為佛法是很高深的東西,你要用容易明白的事情作為比喻,讓學的人了解你所說的這個前後必然的關係。然後呢,這道理是這樣,來說明這個聖教,然後引用這個聖教,這樣地去宣說。下面引經,

【《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妬,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慼,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眾愛樂生歡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餘則智者裡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那個是在《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當中,說末世菩薩弘法,尤其是弘大乘經典的四 (p149) 安樂行當中……。不過這個經,是經過印度傳到西藏再轉回來,所以這個翻譯的文句,字句有一點不太相同,內涵卻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世智聰辯的智慧喲,具佛法正知見的智者,應該沒有這個毛病。然後呢,種種的「眾義」,這個意義要非常圓滿;「和美」,講出來的話—和、美。「復應遠離諸懈怠」;不要厭患。「應離一切慼」,一切慼就是不相應的,這個都是。然後對於聽的人要有「慈力」,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說法的最主要的條件。如果你沒有慈悲心的話,我們會想:你也不求名也不求利,什麼都沒有,說了個半天我幹什麼?累嘛累得要命!欸,這慈悲,為了他們好呀!就像父母一樣,天下沒有一個父母例外的,一心的精力都為了子女,為什麼?就這個。所以這個修慈悲心,為什麼修慈悲心的七因果當中,第一個,就把一切眾生看成父母,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現在我們既然要救他們,要講說法,也要有這種心力。「晝夜善修最勝法」,這樣,自己講,也這樣認真去做,這個最殊勝的。

以種種「俱胝阿庾喻」,「俱胝、阿庾」,那兩個都是印度的數目字,大數目字,種種譬喻令一切眾生愛樂歡喜,這個才是我們講法的目的,而不是對他們有所希求世間的事情,不是。不要什麼?不管是飲食、衣服、臥具等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這樣。那麼真正的要什麼?「餘則智者恒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無非是一個目標—自他成佛。 (p150) 為了這個目的,這個真正利益世間,所以要說法,這樣的說法這是我的「安樂具」,所以稱它為叫安樂行,這個才是我們的安樂行。最後一個,那麼什麼樣的對象該說,什麼樣的不該說呢?下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