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3L11~P24L6

手抄頁/行: #2 P184LL1~P192L4

音檔起訖:   14A_0628~14A_1911

廣論時時聽          

 

[06:28]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

那個是正確地相應地來說佛法的精要,把這個精要引導學徒。而這個時候,有它必然的次第。那個分成兩部分:

[06:48]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修學佛法最主要的根本在哪裡?親近善知識。所以一開頭說過了,聽聞佛法分二部分:第一個善知識,第二個自己,所以一百加一百等於一百。前面一百 ─善知識,這個就在第一個大綱,這個第一個大子目當中;然後呢親近以後,如何修習在後面一個。

[07:26]

初中分二:

這個親近善知識那個分二:

[07:30]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使得我們真正如何進去,所以先簡單地說明一下,讓我們產生一個確定的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下面告訴我們啊,簡單地也扼要地告訴我們,修行的最重要的原則。這兩個非常重要,實際上呢,每一個部分在我的感覺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個每一部分,確實把我們現在的所有的弊病,都一一指出來,你能夠改善多少,就能夠跟法相應多少。

[08:21]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這一個,這一個祖師的語錄上面,這麼告訴我們,說這個《攝決定心藏》,我不能肯定祖師語錄還是論,還是論,我不知道。「住性」這個「性」是什麼?平常我們分,一般的凡夫分三個項目:一個叫決定性或者決定聚,或者另外一個呢叫不定聚,還有一個叫邪定聚。那麼決定性就是這種人已經種了善根,決定是要向佛法上面走的。另外這邪定聚呢,這種人沒有善根,決定不能進入佛法的。還有一種人叫不定聚,他不一定,碰見一般的人嘛跟著一般人走,如果得到好的知識引導的話,他就進入佛法。現在那個「住性」的話,就是決定性的眾生。通常這種人啊,我們通常說屬於因位的行者,因位的行者 ─習種性、道種性、聖種性什麼等等,我們看不同的開合說明。平常我們說信、住、行、向、地什麼等等,這個就是這個地方所指的住性的數取趣。「數取趣」就是有情,就是我們。換句話說真正有善根想修學佛法的人,他決定應該親近善知識,這最重要的。這個是論上面的,這是論上面的,我想這應該是論。

[10:11]

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

那個下面啊祖師的語錄,祖師語錄怎麼說啊?說:

[10:18]

「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那個博朵瓦,那是敦巴尊者的三個最主要的大弟子,大弟子,換句話說這個是傳阿底峽尊者最完整教授的。而阿底峽尊者是在那個時代,整個佛教界當中的頂嚴,把印度大小各宗各派能夠完整圓滿的,能夠集聚起來的就是他。而真正能夠傳承完整佛法事業的,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主要三個弟子,這三個弟子其中之一個就是博朵瓦。博朵瓦、樸窮瓦、慬哦瓦,平常稱他們為敦巴三子,而實際上西藏的佛法就靠他們三個人傳下來。那麼他這麼說啊,他說:總攝一切教授的首,把所有的這個佛陀的教誡的精要積聚起來,這個裡邊的頭,換句話說,這是綱要裡邊的綱要,綱要裡邊的綱要。什麼呀?一句話 ─不離善知識。

[11:39]

在我們來說,我們平常比較宗仰的《華嚴》,《華嚴》一樣的,你要學一切智智,要學佛法,只有一件事情:依靠善知識,不離善知識。你們把那個《華嚴.入法界品》去看,從……好像從六十七卷開始看,處處地方強調這東西,一直到最後一直強調。所以沒有一個例外的,佛、菩薩、祖師,凡是修行者皆是如此。說到這裡我也順便想起來了,我們現在動不動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看不起別人,那表示我們啊最多也只是一個不定聚,弄得不好的話,我們就在邪定聚當中。所以決定種性的眾生,地上到賢位,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一心一意地仰賴依靠善知識,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學習的榜樣。下面說:

[12:48]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

能夠使我們學的人身心當中啊,得到好處的,而這個好處再微小,哪怕最起碼的一點點 ─從功德方面來說,集聚功德;從減過方面斷德方面來說,就淨除罪障,消除過失 ─最起碼的一點點,都靠善知識,都靠善知識!而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一切善樂的根本。這我現在千真萬確地體會到!我記得我剛開始頭上那個出家的時候,那時候我們住在台北同淨蘭若。我跟仁法師住在隔壁,中間有個小小的庫房,經常啊我們幾天不講一句話的,這個是千真萬確。雖然每天有一個聊天的時間,總是到那時候大家,那時候你非出來不可,平常是不可以出來,那時候非出來不可!

[14:02]

他那個生活也是啊很刻板,但我現在非常歡喜。那聽他講完了,一樣大家進去,儘管如此,關在屋裡面的更是鴉雀無聲,沒幾個人嘛!但是你心裡面覺得:欸,他就在隔壁,這樣,你隨時隨地這個心裡就感受到。那個時候啊,就不知不覺內心上面它有兩樣東西:當你不安的時候,他是個靠山;當你亂的時候,他會保得你像兩個眼睛瞪大了,欸,你自然就收攝起來了,就這樣。何況看見他的時候!平常很多小地方,就是因為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欸,現在你心目當中會留下來不可磨滅的。那時候我剛開始,以後每一個地方層層上去,我始終是這種感覺,這是的的確確的,的的確確的。所以啊這個善知識實在太重要,實在太重要!

[14:56]

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所以在這個地方啊,「依師」,注意哦,很有意思!這個「依」字是個大學問哦!不是沒有老師啊,你懂不懂依師的道理,你能不能去依他,這個是個學問。這個軌則、這個道理絕端地重要,絕端地重要!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大家總覺得:哎呀,到處啊天下烏鴉一般黑!那是凡夫啊!沒錯。但是這個黑的當中,卻有像太陽這麼光明的善知識在,就看你有沒有這個眼睛了,看你有這個本事,有沒有去依靠他了。所以「依師」這個道理很重要。

[15:44]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

這個是總的,所有的菩薩的一切行,圓滿的是佛。

[15:53]

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

所有這種東西 ─大乘的這樣,波羅蜜多六度,地、忍、等持,這不一一細解釋。都靠尊重,「尊重」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你的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

[16:20]

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從這地方出生,從這個地方增長,一切地方一切時都是依靠著他,而主要的因,都在這上頭。

[16:39]

博朵瓦亦云:

那麼下面又引那個博朵瓦的祖師的話來說,

[16:45]

「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下面引:

[16:55]

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就看眼前世間的,那個世間的比起出世間的,不曉得方便多少,而你還可以看別人,你看見了別人就可以做的,對不起!沒人教你,你還是不行,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世間這麼簡單的人,你看別人都看不行,何況是這麼難、這麼深遠的。再說世間的事情是你平常習慣的,單單看人家的都不行,現在這個出世間,你根本不習慣。我們無間以來,我們一直從惡道當中,一直在惡道當中,對出世的法一點都不了解,如果說你自己能夠真正跑得過去的話,那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們不必拿佛法,世間的現象來看,你沒有人教你都不行耶!

[18:01]

那麼現在呢,我們自己的條件是如何啊?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剛從惡道當中來。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對於這個善法是不相應。而要去的地方呢,卻是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那麼地陌生!怎麼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這是我們啊真正的內心上面,不斷地反覆思惟觀察。當你這個腦筋裡面生起了這樣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去要去找善知識,一直陷在自己現在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就是提不起來這種狀態,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前面的是一個大要告訴我們了,那麼現在我們說,哦,既然親近善知識這麼重要啊,那麼把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