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4L7~P25L1

手抄頁/行: #2 P192L5~P200L6

音檔起訖:   14A_1911~14B_0138

廣論時時聽          

 

[19:11]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把親近善知識,從這個層次來告訴我們。

[19:18]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要依靠的善知識他具足什麼的條件。

[19:25]

 能依學者之相,

然後呢我們要跟他學的人,需要什麼條件。

[19:32]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有了這個條件,那麼然後去依止這個老師的時候,怎麼個依止方法,依止道理。

[19:42]

 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

依靠的殊勝的利益是些什麼?不依靠的大的害處是什麼?

[19:52]

 攝彼等義。 今初

還有呢,總結起來,簡單地說一下,以及前面五項當中,遺漏的補一補,這個第六個「攝彼等義」。「今初」,就是善知識的行相。

[20:10]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這個整個的聖教,佛的經以及菩薩的論等等解釋當中,換句話說整個的佛法,它雖然說啊,不同的方法 ─這個不同的方法,為什麼「由各各乘」?就是不同的,根性不同的,說有人天、聲聞、緣覺等等。那麼引導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方法。而現在這個地方所說的這個善知識是什麼呢?要對三士道,是人天乘、聲緣乘及菩薩乘能夠漸漸地引導,而最後呢把他引到大乘佛道,那樣的一個善知識。

[21:19]

這個善知識,是有特別的好處,他最終的目的是把你引到佛地當中去的。但是啊他卻不棄捨前面人天乘,所以他能夠普遍接引一切眾生。有一類能夠接引人天的,但是呢再上去上不去了,聲聞緣覺不行,現在他全部包含,全部包含。總共的他能夠最高的卻有最善巧的方便,從最低的地方引你上來,而他最終的目標,卻是這個 ─引入佛道。所以從這個裡邊去看的話,它這個什麼?《法華》的精義,《法華》說:「佛說各式各樣的方便,引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最後把他帶到佛地。」喏,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那麼它下面就引了:

[22:15]

如《經莊嚴論》云:

就引這個經論:

[22:21]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這個善知識要具足這樣的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這十樣東西。這樣的善知識你一定要去依靠他。

[22:48]

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學的人啊要依靠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善知識分成十個項目。

[22:59]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這裡再說一下,這個自己沒有調伏能夠調伏別人的話,絕無是處,絕無是處。這個也可以說在這地方啊,選善知識的標準,同時也告訴我們,作善知識應該怎麼樣。我們選別人固然如此,教別人同樣地一樣。自己沒有調伏沒有用,沒有用。

[23:31]

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

你自己先要在身心上面調伏,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佛法,就要調伏自己。調伏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尸羅」,叫「戒」。這是所以為什麼我們啊一出家一定要依靠善知識,學戒學戒,喏,清楚明白了!現在這裡。不是說,啊!我出家了,依靠一個知識告訴我這件衣服嘛怎麼穿,這個法器嘛怎麼打。當然這個也要啊,因為你要這個形象啊!但是假定單單這個的話那就錯了。所以世間有一句話叫繡花枕頭,繡花枕頭,就是這個。如果你得到裡邊的體、精要的話,外面這絕對重要,這樣才能夠裡外配合嘛。所以外面不是不要,但是要把握住。反之,反過來,如果你裡邊的東西沒把握住,你在外面上去弄的話,那是越走越遠,越走越遠。乃至於到後來,反而形成障礙。

[24:36]

我隨舉一例,譬如我們唱念什麼等等的話,他得到了這個體、內涵的話,那個音調等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音本身自然跟法界相應的,它有一種音調自然而然能夠使你心情調柔;有一種音調自然會激發你啊散亂。所以你得了體以後,它自然啊運用這個體的時候,一定要靠種種的方便,這個東西一點都不能忽視,所以這個唱念非常重要。可是你不得體,站在這個上面學,你把握不住它的精義何在,然後啊,你用你的那套東西的話,你說不定是越學越遠,因為你不了解它的重心何在!你拿著世間的這種概念去看的話,你並不曉得這個世間的,說不定是壞的呢!所以越唱越遠啊!樣樣東西都是如此。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

[25:35]

若爾須一何等調伏,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要怎麼樣調伏呢?換句話說,這個善知識是怎麼樣自己先用過功調伏了自己呢?下面就說出來了。

[25:50]

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

欸,他不是一點都沒有哦!「隨宜略事修行」,「略事修行」容易懂,他是多多少少修行的。什麼叫「隨宜」啊?什麼叫「隨宜」?隨他相宜的。真正的大乘的教法,尤其是一定要了解知道完整的總體,然後本末,步步上去,不是說隨便碰到一個。隨便碰到一個,對他自己是可以的,我碰到念佛就念佛,碰到參禪就參禪,乃至於你隨便念一卷經,多少最後總是這個因緣而進去的,這個情況叫作「隨宜」。但是這種情況之下,他照他的這個辦法去略事修行,自己能夠真的調伏自己嗎?不行,不行。在這種情形自己都不能調伏自己,你怎麼幫助別人?

[26:59]

所以我們眼前看得見,有很多人去修行,哎喲,某人啊在這個地方能夠得定、打坐,他得定是滿好啊,可是出了定啊,一跑到世間上他那個貪瞋癡還在。所以定是共世間的,如果你用在出世,那個定是絕對重要的。然後你看見:哎喲,這個人得了定了,你要跟他學佛法,不一定。說不定他是一個有大成就者,說不定是個外道啊!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佛法的中心。

[27:28]

另外一點啊,你說:「哎喲,這個人的戒相行持非常好。」這是佛告訴我們的,但是如果他得不到裡邊的真正的精要的話,形象做得很好啊,他也不一定。欸,這個人念佛很好,可是他念佛的時候滿好,念完了佛下來的時候,他貪瞋癡照舊,這個都是叫作「隨宜修行」。對於整個的大乘圓滿的教法來說的話,這個都不大夠!引導我們種善根那絕對好,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始終這地方把握住,本論告訴我們的這條直、寬、大、正這麼完整的大路,這個高標準我們不是拿去衡量別人的,而是把這個理路辨別得很清楚,要求自己,說我一定要走這一條路,這個才真正重要的,說一下。

[28:20]

所以像前面說「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當中有假證德名」,為什麼叫作「假證德名」呢?他因為隨宜修行,他有一點功夫的,但這一種功夫在佛法的整個的那個大體上來說,不算!所以叫「假證德名」。我們說造房子那個公案也是一樣,欸,你跑著去要造房子了,你說不定看見那地方,哎喲,堆了滿地鋼筋,那個水泥,欸,你覺得這地方大概造屋子了,不一定!反之它什麼樣子都沒有,他坐在這個辦公室,建築事務所正在規劃,每一個地方弄得很好的話,這個比前者要好。雖然樣子一點都看不見,因為他是走了正確的方向這樣上去的,這個次第我們要弄得清楚。

所以這個地方說「假證德名」,將來對我們真正修學過程當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必定要把握得住。

[00:04]

重要、非常重要,必定要把握得住。要不然人家說,這個人好,你也跟著他去。我聽見各式各樣的人,前幾天有人告訴我,有人就告訴我,說:「這個盧某人啊很了不起啊!他對世間有這麼多貢獻,你們講佛法好的,好了半天,你們有什麼貢獻啊?」我真的想想,我就當時想到了這個。所以我們進入佛門當中也是一樣,喔唷,看看這個法師啊,喔,他能夠打坐打幾天,念佛念得如何,這個如何,這是好的,我們要辨別得清楚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

[00:38]

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

就這兩句話,真正的善知識把整個的佛教的總體,它那個次第絲毫不亂,把握住這個原則。所以我剛才說,欸,他工地一動都沒有動,像造房子一樣,啊樣子全無!但是啊他坐在這個辦公室裡面,這個藍圖啊就規劃得非常精巧,天衣無縫,這個保證沒有錯!差別就在這裡。

[01:13]

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把它綱領說起來一定是這個三學 ─戒定慧,「調伏等三」。那麼把這個東西開開來的話,我們又講六度又講什麼,現在這個地方,開為十相,開為十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十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