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5L2~P25L9

手抄頁/行: #2 P200L7~P209L8

音檔起訖:   14B_0138~14B_1659

廣論時時聽          

 

[01:38]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

調伏就是戒。

[01:43]

《別解脫》云:

《戒經》上面說:

[01:47]

「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我們這個心像個馬一樣,所以叫心猿意馬,心猿意馬。為什麼叫它馬啊?這個馬啊,猴子一樣,一天到晚叮叮咚咚 ……不停地,又快又利,這是我們的心相,就這樣。等牠跑累了,在那兒睡覺,就這個味道。雖然你經常地去努力要想制止牠,不行,不行。那要怎麼辦啊?這個我們騎馬的人啊,馬上面有一個所謂馬勒,這個非常地利;還有那個馬靴上面有一個刺,這上面利得不得了,這樣才能夠調伏這個,這匹悷馬。那麼現在這個東西是什麼?就是別解脫,所以這個戒有這麼大的好處啊!

[02:47]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

那麼《分辨教》也是,這個上面告訴我們 ……啊,這個就是《阿含》,《阿含》。那個它說沒有調伏,實際上這個通於大小乘的,大小乘由基本開始,沒有調伏的人要去調伏他,就是戒。所以這個戒就是啊,調伏那些剛強眾生的這個銜 ─那個我們騎馬的時候,馬的嘴巴裡面有個東西拉著那裡,一拉,就控制那個馬的。

[03:27]

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悷馬。

就是調馬的人,以最利的這種銜啊,調那匹悷馬,剛強得很!

[03:39]

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

我們這個五根就像一匹悷馬一樣,它一天到晚跟那個邪境轉的。當這個根,要這個心猿意馬,隨著不應該作的境界走的時候,就要去調伏它,應制伏它,這個才是它戒的真正的精神。這個不是在外頭,所以這個叫內學。假定我們偏偏都執著在形象上面,喔唷,我這個地方,怎麼形象,這個外學!所以我們必定要懂得,當你心裡面趣向於這個五欲境界,跟著境轉的時候,要把它拉回來,第一步的功夫就是戒。

[04:28]

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那個才是我們學戒的目的,學戒的目的幹什麼?調伏這個心馬。以種種的方法,非常努力地制伏它,制伏了它以後,使它心裡面啊,趣向於應該作的地方。所以說這個不應該作的,止、不要作;應該作的,我們就要作,所以「止作持犯」,就是指這個而言,這個才是戒的真正的目標。這個心本來就是這樣亂的,所以不是叫你消除它,叫你轉化它,這個就是戒。現在我們休息一下。

[05:26]

那麼所以第一個就是:它這個先用這個東西來調伏。關於這個內容啊,現在單單在這地方,我們還不容易了解,也不必說清楚它。因為到後面在我們學的次第過程當中啊,自然而然會關於戒的內容說得很詳細,這是我們要學的必然內容,這個地方我們只要曉得次第。一方面曉得次第,一方面曉得那個真正戒的精要在哪裡,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我們開始第一步,一定要了解這個戒的精要是在這個地方。

[06:11]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認識一件事情:未得正見談持戒,暫時還談不到。所以在未得正見之前,應該做的事情啊,就是應該具足「信心」,信賴這個善知識,聽他講。那麼這個條件要靠什麼呢?要曉得自己在病 ─自己在無明大病當中。那個時候你了解了自己的無明大病,心裡上面才曉得說我起心動念都是錯的,那個時候才肯依人家。否則總覺得自己對,總看見別人不順眼,這個是一個必然的情形。

[06:54]

這個佛經上面有過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這是一個故事。有一個地方啊,它這個地方每年啊,固定到了某個季節它就下毒雨,下毒雨。譬如我們這裡黃梅,到那時候老下雨;譬如北方到春天的話 ─落沙,固定到那個時候一定會有這個東西來。那麼這個毒雨啊,就是空氣當中含了一種有毒的東西,這個倒不是把我們毒死,把我們會弄得昏迷的。那麼下了這個雨以後,那個水裡面都含了這個東西,大家吃了以後,這個人就會顛倒。那麼過了幾天以後呢,這個水就流走了,自然而然地清淨的水又來了,慢慢地就又恢復過來。所以這個地方的人,每年都曉得,到了那個時候有段莫名其妙的日子,自己也不曉得什麼原因,誰也都不知道。啊,但有的人早一點清醒覺得奇怪,到最後大家都清醒了,但不知道這個原因何在!

[07:58]

那麼就是有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經過了長時觀察以後,他就想:可能這個雨有關係。所以他事先啊經過了多少時候觀察以後,他就想:大概這個。所以他到那年那個時候下雨的時候,他就不喝下下來的水,自己事先儲好的水啊,飲這個水。結果別人飲了這個水,果然沒錯,像吃醉了酒一樣,大家顛顛倒倒的,生活完全顛倒了,是非完全顛倒了,他保持得很清醒。因為他保持清醒,所以他就勸別人,說:「某人啊!你做錯了!不對啦!」結果啊那個人不但不聽他的,反而覺得:我會怎麼錯啊?你顛倒了!覺得這個人沒什麼好說的,勸別人去。結果勸一個人還好,跟他吵了一架就算了。勸兩個人,到處去勸人,結果不但人人勸不醒啊,而且人人反過來說:「這個傢伙瘋了,這個傢伙瘋了!」最後那些被他勸過的人,大家都覺得這個人瘋了,沒有瘋的人就把他關起來,打了一頓,關在監牢裡邊,就這樣。一直等到事情過去以後啊,找這個人怎麼找不到了?發現他在監牢裡邊,「欸,這個你好端端地,怎麼跑到監牢裡邊去啊?」他真是有苦說不出。這是個笑話。

[09:18]

但是這個故事說明什麼?說明了當我們眾人都在無明顛倒當中啊,這個有正確認識的人在我們看起來覺得不對的,覺得不對的,這也是一個事實。那我們現在眼前啊,處處地方都是這樣,我們不必說佛法。譬如說:就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中國人兩個朋友,大家難得見了面,一起大家吃一個館子,吃完館子,一定說:「我請你,你請我。」外國人可不是啊!喔!大家見了面了,說:「那我們就一起去吃飯吧!」吃過了,「多少錢啊?」參佰塊錢!兩個人,每一個人壹佰伍拾塊。要我們看起來:「這是什麼話!」你就看不上眼他。反過來他也看不懂你,覺得大家吃過了各分各的,你們怎麼拉拉扯扯的,幹什麼啊?世間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我想我們應該了解吧!

[10:07]

這為什麼要說這個事情呢?就是在我們正式開始學,一下要想把正見把握住,這個很難!那你既然沒有把握住正見,你覺得不能學,那你就沒有機會了。所以這是為什麼第一個先要認識說我自己有了病,那然後呢你就肯信賴依靠他,這個才是我們學進去必然的條件。所以前面一再說,這個法則不僅是佛法,世間所有的事情都如此。等到你樣樣弄清楚了,要想再做的話,沒有一個事情做得通。第一個,我們,我們沒有今天,不可能有今天,就長不大。你絕對不可能說:「媽媽的奶是什麼?我弄清楚了再吃。」長大了,「飯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弄清楚了飯再去吃!」哪有這個可能!這個細講起來,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的,這個也是世間的正見隨順著。這是這一點上面啊,換句話說我順便一談,我們要了解這個戒的這個行相。

[11:11]

那麼有了戒以後,第二個講定。因為你在粗猛的現行上面,不讓它亂走,那個是粗猛的現象慢慢地降伏了。你如果不降伏,儘管你關在屋子裡面,你心裡面還是胡思亂想,那時候你能定嗎?你定不下,如果你勉強硬在那坐的話,這是為什麼人家學定,一定出毛病的。你完全學不成,倒也就算了,反正浪費一點時間,打打瞌睡胡思亂想也就算了。你如果真正地硬把它制抑下來,因為那個心裡面非常地猛啊,那時候就要出毛病了,那時出毛病了。所以現在人家說,動不動走火入魔啊,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定基好的話,一定很容易,這個我們要清楚,進一步那個時候就學定。

[11:58]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那個就是定學。由於我們前面曉得:啊,這個是該作的妙行,所以以前不習慣不想作,現在去作;這個是不該作的惡行,以前儘管一向歡喜,現在不要作。妙行應該進,惡行應該止,這樣。那麼要想這樣作的話,是什麼啊?依念正知,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心心念念。所以如果說你能夠這樣制伏了粗猛的,進一步把已經調息的那個心,一方面呢心裡已經習慣了怎麼樣去調伏自己,一方面把粗猛的降伏了。所以進一步就用這個來調伏細的,這個時候得到這個心相叫作「定」。這個「戒、定」有這樣必然的層次,必然的因果關係。假定說我們這個戒就是說表面做一樣的話,那個定跟它毫無關係變得,要曉得這個。那麼那個時候,內心就發起「寂靜住」,心就安住在最寂靜的狀態,這個定。那麼有了這個定以後呢,然後把這個寧靜的心啊,再去深細地觀察,才了解世間的真實的狀態,這個叫作「慧」。所以

[13:29]

近寂靜者,

為什麼叫「近寂靜」呢?它不是寂靜,完全寂靜相,但是要相當寂靜地去觀察,才能夠把世間的真正的真相看清楚,這個才是智慧。所以

[13:44]

依心堪能奢摩他故,

依定學,「奢摩他」就是梵文,翻成我們中文:定、等持、等至等等。那麼這個奢摩他什麼呢?「心堪能」。我們現在是沒有力量的,胡思亂想,啊,不是向上昂就是向下沉,你要叫它聽你招呼,就是像生牛皮一樣,一動都轉不動,這樣。所以你得到了定以後,那心就如你所欲而轉,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所以叫「心堪能」。

[14:16]

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地觀察那個真義,心散亂根本看不到,那是慧學。

[14:26]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

這個就是戒定慧三樣東西。但真正教人,這三個夠嗎?還不夠,還不夠,那麼下面還要幾樣東西。

[14:43]

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還要成就聖教的功德,這個聖教功德叫什麼?

[14:50]

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

還要對這個經律論成就多聞。你真正地要教他的話,跟單單自修不一樣。自修你摸清楚你修的路;要想教別人的話,要廣泛地了解所教的對象。雖然你還沒有真正證得佛地,可是佛的經驗,完完整整地在說,你有了這個戒定慧的這個功力再去看的話,就這個整個的總相、別相,你有一個清楚的概念,那時去幫助別人就對了,所以他還要博通三藏。這個多聞功德,就是對教法的豐富的認識。所以,

[15:36]

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那麼這個善知識敦巴尊者就說: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的師長,是什麼樣呢?他呀,那一位師長說的時候,能夠發生無量知解。不是簡簡單單地就是告訴你:「就這個!」不是!他能夠各方面問題都了解、都解決,對於認識 ─質正量圓,這麼圓滿的認識。那麼然後你照著去修行的時候呢,他一定次第不誤,眼前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將來究竟果位是如何,所以因果之間絲毫不差,次第步驟一點不亂,這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說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正是引導我們《華嚴》這條大王路的原因在此,在這裡。那麼更進一步呢叫「達實性」,說不但是了解得透徹,還要通達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