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9L11~P30L4

手抄頁/行: #3 P8LL3~P18L7

音檔起訖:   17A_1056~17A_2912

廣論時時聽          

 

[10:56]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

好了,現在把這個真正的依師的這個道理,下面說明。說這個佛法的恩惠,啊!了不起,了不起!這個恩之大啊,我們世出世間的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上面來的。這個念恩兩件事情啊,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停地擺在心裡面,去體驗、去認識它,去體驗、去認識它。乃至於隨便一件小事情,現在的我們常常這樣說:「我欠他什麼?還不是我出錢給他買的!」這個概念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是的,拿世間的這個一般的眼光去看,標準來說的話,你拿錢來去買,乃至於說:「我就是這個樣,他拿我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我。」這個真正說起來,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的概念。你能夠懂得了,怎麼樣去感人家的恩,結果真正受用呀,嗨!妙哩!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的。

[12:17]

這一點,你們自己好好地去體會,你們能夠體會到多少,你們就得到多少受用。我們深的先不談,就非常淺的,你現在說:「這還不是我錢來買的;我這樣做,他莫奈何我。」這個心理什麼心理?這個心理本身就是煩惱心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淨化煩惱,卻一天到晚在煩惱上面轉,還找了種種的理由,覺得自己有理由。我們先不必談其他,那個起心動念,已經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那麼這種事情都要靠什麼?都要靠善知識來引導淨化我們。所以詳細的內容,你們一步一步自己向下去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去體會、去觀察。

[13:08]

那麼在這個裡邊特別的是什麼?圓滿教授的導心知識。這個「圓滿教授」,不要輕輕放過。「教授」的內容我們知道,就是真正的精要的關鍵,修行的主要的指授。而且這個地方是圓滿的,引導我們修行的這樣的大善知識,太重要。真正的一個人修行的成就與否,完全靠這個,完全靠這個。你有了,不要怕;沒有的話,就算你再大的學問,也會出毛病。那麼怎麼依止法呢?分成功兩部分:意樂,觀念上、心理上的;加行,是根據這個心理應該怎麼樣在行為上。所以:

[14:07]

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

分成功這兩部分。那麼這個裡邊

[14:15]

初中分三:

那個關於那個概念方面我們分三部分。

[14:21]

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分成三部分。意樂是先把那個親近善知識的那個主要的概念,我們應該把它了解一下,整個的這個內涵應該了解。那麼第二個呢,特別地在這個地方,是對善知識第一件事應該什麼?修信,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第三個呢,隨念深恩應起敬重,這個次第是這樣,我們現在繼續下去,看。

[15:03]

今初

第一個,說整個地說親近善知識的那個概念。

[15:10]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這上面引《華嚴經》,引《華嚴經》。我們也可以同時了解,的的確確,說我們要想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話,那就是從這個地方。所以《華嚴經》也的確是佛出世的時候,說的最圓滿的,包含了所有。而這個九種,已經把親近善知識、承事善知識的所有的綱要,都統統包括在裡頭。

[15:51]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那個九樣東西也可以分四個大項目,現在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大項目:

[16:03]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第一個是捨棄,捨棄自己的自在。什麼叫自在呢?就是我想怎麼樣,我要這個樣,這個要拿掉。怎麼辦呢?一切要看你所依止的善知識,他要怎麼辦,你種種、處處地方,委曲求全,跟著他去做。就像什麼?像孝子,像世間的孝子。當然不一定指孝子,就是說拿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心情去做。

[16:45]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這個孝子平常怎麼?他不會說我要怎麼辦,我要怎麼辦。不是的,他一定先觀察、了解他父親應希望怎麼辦,什麼是他父親喜好的,什麼是他父親不喜好的,他一心一意努力地去滿他父親所希望的,然後跟隨著他父親的教導而去行。所以它主要的內涵,就是不要聽從我們自己的自在,而要努力地跟所依靠的善知識,這世間比喻像孝子。那個世間比喻,就是用這一個比喻,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應有的心情。

[17:48]

如果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對於這個孝的概念不認識、不具足,你不妨換一個,就是總歸你如果說跟哪一個人也好,或者什麼,你總是委曲求全,願意處處地方捨棄掉了你,要跟他去做,就這種心情。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妨說一個作生意的人,他絕對不會為了自己,怎麼樣地要自由自在地快樂;他總覺得,怎麼樣去做嘛,才能夠討好那個顧客,他想盡辦法去討好那個顧客。所以早晨他一大早起來,晚上很晚才睡覺,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他不在休息,他要想辦法做生意呀!我們現在要以這種心情去做。那麼為什麼要這個樣?為什麼要這個樣?這是個原因哪!在這裡這一點請大家仔細地思索一下。

[18:55]

現在我們大家在家裡邊享受不要,放棄掉了這個享受,跑到這裡來,請問:幹什麼?為什麼你來?這個始終你認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要到這裡來?這個不必人家來講,人家講沒有用場,你自己問,你為什麼?說:我要修行。你為什麼要修行?修些什麼?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哎呀!說世間的苦啊!啊!噫!實在不行啊!有的人說:我這個地方,真是感覺得娑婆一無是處。如果我們套一句俗話的話,這個生死心切。為什麼有生死?煩惱、惡業!什麼是煩惱?就是我們現在的知見,這個叫作無明,你一天到晚就在這個當中轉。你現在既然要想透脫生死,跑到這個地方來,你仍舊跟著自己的煩惱,我要這樣、我要那樣,請問這是修行嗎?請問這是修行嗎?

[20:14]

你跑得來,你說:喔唷!我跑到這個地方來,頭也剃掉了,換了這件衣服,受了大戒,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看多少經。這個我不能說你不是,但是也不能說你是,還沒有到。他真正的修行,就是憑藉著這些這個必要的條件,步步深入,使得你認識煩惱,淨化煩惱,淨化煩惱的現行,以及對治這個煩惱所種下去的這個潛在的惡業力量,這樣呀!如果說你這樣的話,你能還隨順著你自己嗎?這個道理不明白得很嗎?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一定要棄自自在的根本理由在。

[21:14]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這個第一個大錯誤,就在這裡。現在覺得修行要出家,然後跑得去,師父剃了個頭,好了,今天剃完了頭,好的嘛,我還跟你嘛住它三天,住了一個月,然後明天弄一個茅篷,那算是很好的人了。請問,這個時候你能修行嗎?假定你已經懂得了,你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假定你不懂得,關在茅篷裡,你能修嗎?這個地方,我想我們大家都有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說好好好,跟在那個師父身邊;跟在那個師父身邊,又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要這樣才好、要那樣才好。這是第一個大錯誤,我們要改過來。啊!要改過來,改過來是辛苦的喲!但是非常值得,非常值得!「如是」,我們再看文。

[22:12]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上面說像孝子,那個是對父子之間,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那就看善知識。為什麼說觀善知識的容顏而行呢?要曉得這個善知識,他絕不可能說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耳朵面前,盯著你這麼說,絕不可能的,絕不可能的。這個東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識的話,你要至心好樂地去求,這個道理這裡先不深一層地說。你一定要委曲婉轉地去看,怎麼樣才能夠討他的歡喜。

[22:58]

到這裡注意喔!我們說出了家了,你還要去討善知識的歡喜,這不是世間的作法嗎?表面上去看,是;實際上面去看,完全不是,完全不是。為什麼呀?這個善知識有一個條件,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不是隨便看的。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具足這個條件的善知識,這種人他會不會以世間的眼光來跟你來往、周旋?不會,絕不會。如果說是百分之百具足的這個條件是佛陀,佛陀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最好的、最圓滿的東西給你。不過,他這個給你的,因為是最圓滿的,所以絕不是世間的情染相應的這種東西;在這個情況之下給你的東西,這是圓滿的佛法,而不是世間的情染,不是世間的情染。

[24:09]

我們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四依,依法不依人,我們說這個依法不依人,你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後這樣去做?嘿,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依人,那是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呀!現在你先要觀察自己具不具這個條件,善知識具不具這個條件。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是淨化的,而淨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淨化你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淨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

[25:08]

所以這句話你不要弄錯喲!依法不依人的意義是指在這個上頭,這個人、法兩件事情擺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這裡哦!就是這個樣。所以你要看得清楚,在這個相上面現出來的是什麼?法的那一面,這個是你要依靠的。如果離開了人談依法,沒有這件事情;離開了法談人也沒有這件事情,這我們要清楚。所以這個上面說這樣,告訴我們這個,現在下面引經來證明。

[25:43]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不但《華嚴經》,這個經也告訴我們,捨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統統捨掉,你能夠徹底地捨掉了,你就能夠圓滿地成就,這麼簡單。在你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捨掉了,這個是信位菩薩的典型的例子。這個信叫淨心為信,淨什麼?淨煩惱。所以這個你才懂得法相上頭的嚴峻,說淨心為信。心裡什麼是染污?煩惱。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完全不隨著煩惱,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識,這個時候是。所以那個時候立它這個位次叫信位菩薩,這是它的原意。

[26:39]

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根本意趣,然後你看那個經典上面,你就會了解了,哪、哪、哪!為什麼信位菩薩能夠不使煩惱現行。名字位當中的一切,第一念起來,第二念就不會隨轉的;第一念起來煩惱,他察覺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轉,這是名字位中的人,這樣。現在我們不要說第二念、第三念,過了幾天還在那裡,人家點醒了還不服氣,那個就是完全不相應的狀態。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東西。下面有一句附註,這個附註很重要哦!

[27:18]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個上面那個條件,說他一定要有這樣的德行,那你可以照這個辦法做哦!所以下面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有沒有這個法,他如果有這個法的話,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去做。除了這個條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這樣做。下面叫授其鼻肉,這是什麼意思?牛跟馬這個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實際上我們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牛馬的特質是什麼啊?癡相、畜生相、無明。拿我們來說,我們現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樣,對於這個是非、正法,沒辦法辨別,那個時候叫你跑的話,你一定不知東西,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話,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你,然後那個時候,你把你引導的那個繩子,交給他的手上,你能夠交給他的手上,決定沒有錯,這個就是所以我們前面要了解的。

[28:32]

所以他才告訴我們,於其法前,那麼你必須把你那個鼻子上面那根繩子,交給他手上,他才能夠帶你出那個痛苦的深淵;除了這個以外,對不起,你千萬不可以,第一點。這一點道理,我們現在懂了,然後好好地去深細地觀察。平常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之間,一切行為之間,你要去觀察。講那個去掉煩惱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說你不認識,你認得了以後,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點。第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