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32L7~P33L3

手抄頁/行: #3 P58L5~P65LL1

音檔起訖:   18B_0148~18B_1455

廣論時時聽          

 

[01:48]

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

欸!懂得了個道理還要跟著它去做啊!他下面說:

[01:57]

「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

你應該取這個你的軌範 軌範就是你的親近的師長 他的功德、他的德行,而不要看他的過失。你看他的功德的話,成就是你的;你看他的過失的話,決定不成功,決定不成功。所以這個〈常憶念頌〉那個頌子常常都記著:「己過如山積不見」,自己的過失那比須彌山還要大,看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師長的過錯一點點,像秋毫一點點,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常思己過,「勤加懺悔常憶念」。所以我們跟佛法上面不相應,為什麼呀?就是這個。我們怎麼曉得法不相應呀?其實心裡現在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那麼清楚那麼明白。「勤加懺悔」,好好懺悔呀!一直擺在心裡。

[03:08]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

就是說如果這個善知識,雖然他的功德比你要高很多,但是因為你看他的過失,對不起!你呀沒有辦法跟他學,這個是自己障礙。最大的障礙就在這裡,你一看他的過失你就完了!反過來,

[03:38]

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

就算是他有很多的過錯,乃至於遠不如你,而過失又遠超過你,但是你不去觀察它的話,你一天到晚在這個他功德那方面,修習你的信心的話,這是你自己成就的因。小乘大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所有佛經上的典故、公案再再都說的,我們剛剛耳朵裡都聽見那個故事,不是嗎?

[04:13]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

所以凡是自己的尊長、師長,自己的師長,這個包含很廣哦,不管他的過失大也好、小也好,你應該那個時候,好好地思惟,說:「啊,過失是他的呀!但是你去尋求他的過失的話,那個真正害處是我自己的。哎喲!不可以,不可以!」你要從這地方,這是我們眼前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修這個。然後呢,「多起斷心」,想辦法切斷,「而除滅之」。這個是我們真正眼前修習大乘佛法的第一要著,第一要著。

[05:04]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

不過儘管我們了解了要去做,但是啊,由於自己無始以來的煩惱很重,第一個;第二呢,你要真正去對治的話,戰戰兢兢啊,一點都不放鬆。稍微放鬆一點哪,它等下又來了,又來了,那麼那個就是放逸,這個力量很強。所以你不小心,你又會去找他的過失,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呀?要努力,唯一的辦法要努力「悔除」,去防護。這是為什麼我平常在這裡的話,用種種方式,或者是很心平氣和地、理智地告訴你們,不要說閒話多聊天,或者用種種的方式制定的規矩,原因為什麼?那個時候啊,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增長煩惱,說閒話是增長煩惱。不要說談是非等等,就是你不談是非,沒有是非牽涉在裡頭的 ─綺語,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是有是非在裡頭,那更是不曉得造多少的壞事情。就是沒有這個,放逸,無始以來的習氣都在這裡啊!這是為什麼真正修行的人的話,一定是全部精神擺在這裡。

[06:30]

也許大家說:「哎呀,我們是凡夫啊!」沒錯,在我現在的感覺:正因為你是凡夫,更應努力啊!你今天已經是聖人了,這慢一點不怕呀!今天你是凡夫,這一口氣不來是不曉得哪裡去呀!這眼看這後面那個火燒上來了,他已經逃出了外面,他在外面沒關係,坐一下不怕。我現在沒有逃在外面,上面那個牆什麼時候壓下來,這火什麼時候燒到身上來,隨時隨地燒上來的,你還拿這句話來寬縱自己,那自己害自己呀!所以那個時候要努力。假定我們能夠這樣,

[07:08]

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這個煩惱的力量,慢慢、慢慢地就減輕了,你修行就慢慢、慢慢地爬得上了。所以凡是我們現有這種心情的話,注意!那個時候真正最好的辦法 ─真正地精勤用功。如果你這樣,那個時候你用累了,跑到去坐一下。那個時候,好了,大家談下來說:「哎呀,剛剛修得真好啊,但是我現在又來了。」互相能夠勸勉了,就不會以前那樣,大家坐下來沒什麼事情,張三長、李四短,都是人家不好,就是我好。這個情況就會除掉了,就會除掉了。

[07:49]

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至於說你思惟他的功德的時候,那沒關係,或者你看他,你總歸這樣想,欸,說……。不妨這樣想,我告訴你一個辦法,我以前現在一直這樣。說他有很多錯,是有的,看看我自己呢?哈,一點不少!那何必看人家。反過來,看他的功德,他有的,我卻沒有,那時候你就對了!要這樣。所以你總是看這一方面去看,想辦法把那個心,看他功德的那一面,向他學習。

[08:29]

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

你能夠這樣修習的話,就算有一點過失,這個師長就算有一點過失,因為你只看見他的好處,你就不會障礙,你就不會障礙。下面舉個例子:

[08:52]

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譬如說,對於你自己不歡喜的事情,儘管它有太多的好處,但是因為你不歡喜的力量很強,所以它那個好處擋住那裡,擋不住。我們譬如說舉個比喻,舉個比喻:小孩子吃藥,小孩子吃藥,那個藥是絕對對他有好處的,但是他看見:哎呀,苦得要命!他就不歡喜那個苦,不管藥多好,他就是不想吃下去,就是這樣。所以他不管對我們有多大幫助,你只要把這種心理在,哪種心理?就是看見那個過失那個強盛的心理擋在那裡的話,你就得不到這個好處。反過來呢,對於我們自己的話,就算有各式各樣的過失在,但是我只要有一種功德 ─「我」,「我」這個東西最大的功德,什麼其他的壞事情你都看不見。不要說我吧,就是對自己的子女,對自己的親人,那個小孩子都是一無所知的,可是你覺得那是你的親人,那是你的子女,就是這個功德現在前面的話,什麼過失你也看不見了。這個很明白的例子。

[10:30]

所以他告訴我們:你要努力去修善知識對你的功德,當你見到那個對你的強大的好處以後,他雖然有一點點小小的過錯,擋不住了。那時候我們就好了,那時候對我們好。你愈向上這個力量是愈強,到最後哪怕他是個十惡不赦之徒,你也看不見他的過失,你只看見他的功德。你說會嗎?怎麼不會?當然會!而且絕對會!而且所有的佛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會!這個話怎麼講?所有的佛菩薩都要圓成六波羅蜜。所以我們佛陀就這樣的,提婆達多生生世世害他,他哪一世曾經看過這個提婆達多害啊?他只看見他的功德。他要來,他討頭目腦髓,「欸!成就我的布施啊!」他來毀謗他,「成就我的忍辱啊!成就我的持戒啊!成就我的精進啊!」那不是嗎?所以剛開始,不要我們從那種惡劣的人上去想,那這善知識對你有這麼大的好處的人哪,你慢慢地來,等到你力量增強了,你自然而然,一定一步一步能夠得到這個。

[11:40]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哎喲!這個佛法呀,大乘我要學的,但是這麼難呀!」你得到了這個次第一點都不難,就要先從善知識身上修。然後你力量加強,一步一步加強,加到最後這個提婆達多,你也一樣地能夠擋得住,一樣地把他看成功你的善知識,那你就成佛了嘛!這個次第這麼簡單哪!所以真正走起來,任何時候你只要跨這麼一步,但是任何時候必須跨一步。我們眼前要跨的哪一步?眼前必須要走哪一步?就是善知識。等到你這一步跨到了,最後啊,捨頭目腦髓的時候也只跨一步,還是一樣。這個道理懂不懂?就是你的心力、認識,各方面增強了,到那時候做的也是這樣,只做一點點。

[12:28]

我們現在因為沒有這個次第,沒有這個完整的認識,總覺得:「哎呀,這個佛法啊,遠得不得了啊!」說起來總是:「哎呀,我是凡夫啊!」所以心理上面要想佛法,永遠坐在那裡一動都不動。它現在的真正這一本論的真正的善巧,欸,是,不但是告訴你佛法要學的,現在告訴你呀,最高的目標這個,眼前你下步所走的就是這一步。你能夠這樣走的,將來一步一步走上去,他最後那時候還是走的一步,你就成功了嘛!所以最後一句話:

[13:02]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現在馬上舉個例子。這個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有很多,可是這個老師當中最殊勝的是誰呀?金洲大師。嘿,妙咧!這個金洲大師真正論持的實相見哪,卻是弟子比老師強。所以阿底峽尊者持的中觀見,這是究竟的,他老師金洲大師持的唯識見,不如這個學生。但是這個學生,因為大乘道的總體跟次第及菩提心 ─這個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的,這個後面才講,暫時不在這裡詳論,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概念從哪裡啊?從金洲大師那裡得到,所以他把金洲大師看成功所有的老師當中最殊勝的。馬上這個地方舉出這個,說,大師告訴我們,這個最圓滿的師承從這裡來的,這個師承當中這個典型的例子,那個老師不如弟子,嘿!但是呀,這個弟子把他看成功尊重當中無比的。現在我們這種情況,假定說我們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上不去的話,那個修學佛法就戲論,自己害了自己。所以這一點聽完了,好好地自己多看、多聽、多思惟、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