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37L9~P38L3

手抄頁/行: #3 P130L7~P139L6

音檔起訖:   20B_0544~20B_2117

廣論時時聽          

 

[05:44]

第四親近勝利者。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

[05:49]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第一個「近諸佛位」。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我們現在雖然要學佛─是!目的沒有錯,認識好像也對;是弄了半天哪,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時候總覺得:我是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點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還在原地;否則就坐在地上,乾脆就是這樣。他現在不!他步步上進,步步上進什麼?近諸佛位,這麼簡單,就這樣!而且走的是直路。因為你如理地上去了,所以「諸佛歡喜」。啊,對呀,對呀!你這就對了!

[07:03]

還有呢?「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因為你結的緣就是這樣嘛!一直在善知識身邊,這個業感緣起就是這樣,你不會離開他,不會離開他,不管是異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夠接近善知識,當然你不會墮落惡趣啊!壞的、業障慢慢地消除,「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煩惱也不會影響你,惡業當然也不會。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在惡業煩惱當中轉,你有了善知識,這個就擋住了。你的行為呢?就不會違菩薩所應行的,在家菩薩 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 出家菩薩戒,做得很正確。

[07:51]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因為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你認識也好,起心動念都是跟應該有的這個行為相應的,這個是「正念」,這點很重要;所以你由於這個正念的關係,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這個是「增長」。因為你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你的感的果 ─眼前的、究竟的,一直在增長當中,樣樣都成就,「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好處!不是到究竟才行哦,眼前就好、眼前就好。

[08:46]

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啊!你這樣一來的話,心理上面以及行為上面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現在我們做的自利利他在資糧,資糧順了,將來果自然順,都圓滿,這麼大的好處!關於這個好處,要自己細細地去想。你想得越多,你越歡喜啊,欸!這個效果就越大。那個時候你親近起來的話,你不會覺得這是負擔,覺得這是莊嚴。那時候你就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就覺得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才感覺得像,像我們常常用的個比喻,做生意一樣,啊!你覺得在賺錢,雖然你忙了半天,財源是滾滾而來,是越做越起勁!就這個。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

[09:49]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這段話現在解釋一下。如果說,「諸菩薩」,就是修行菩薩的人,修行菩薩的人─我們現在在座的都是因地當中準備走這條路的人,假定說你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的話,那絕不墮落惡趣、絕不墮落惡趣!不過這地方要曉得哦,不是靠善知識的功德,而是善知識 ─你能夠如法受他攝持,如法受善知識攝持的條件,非常重要。善知識儘管可以攝持你,告訴你:「某人啊,你應該這樣做啊,不要這樣做啊!」你眼睛一瞪,心裡面嘀咕半天,那一點用場都沒有。他下一次他也不會跟你說了,你要去磕頭他也不會攝受你。不是他不攝受你,你排拒了,沒有用,你排拒了,你沒有用,這我們要了解的。

[11:08]

如果說,你能夠為善知識所攝受,還有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如果善知識思念你的話,你不會違背。的確的,說善知識思念,他覺得孺子可教,他會處處地方注意你,很多事情他看見了,他會來告訴你。假定說,他告訴你的話,你心裡面跟他一瞪,你還給他嘀咕,他還能告訴你嗎?所以我們處處地方要曉得,不是人家不攝受啊!

[11:39]

就像我們也有幾個經驗,人家常常說:「哎呀!我有錯誤希望你告訴我。」的確有太多這種好心的人,我當年也是如此,我一直說,哎呀!老師或者某法師啊,請你告訴我,可是人家始終不告訴我。到後來,偶然我了解了,不是不告訴我,有的時候他絕對不會說:「欸,某人呀!你不是要我說你的錯誤,我告訴你,你坐下來我告訴你。」他不是這樣的。等到你真有錯誤的話,他來告訴你,然後你就種種理由,「欸!我沒有錯呀!這個我對呀!」唉!他一聽,好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真實告訴你的,都是你的理由,他下次就沒有話好說了─你對!你對!所以上次告訴我們,我們中國歷史上「千金市骨」的公案,為什麼?就算他說錯了,你也至誠恭敬地聽他,他覺得孺子可教,他就告訴你。有很多事情,我們看不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尤其是修行這個事情,你不比較的,絕對看不見,這是我的經驗。

[12:40]

我剛才告訴你,我當初出家了,聽大家說:「哎呀!出了家馬上閉關。」就一心一意想閉關。可是有經驗的曉得閉關不好,他告訴你:「不要閉關。」那時候我心裡想想:「不要閉關,留在這裡侍候他!」就是這種想法欸!但是他真正的狀態我就是看不見。所以我現在告訴你啊,的的確確,然後我還覺得滿好咧!還不是瞪大了眼睛把這個話直直地說,還說不出口,我找了種種的理由啊!他看看:「是啊!你不是說,你有錯誤要跟你說嗎?真正你有要跟你說的時候,你聽不進;然後稍微認真一點的話,你生煩惱,然後背後嘀嘀咕咕。」他下次:「好、好、好!你好、你好!」那註定你就完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認識,這一點都不是笑話。

[13:27]

所以我現在自己看看自己的以前犯的錯誤,現在這兒大部分年輕都是犯這個錯誤,我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們。不要說佛菩薩,佛菩薩要求的條件更高。不是要求高耶,他可以讓你達到更高的標準耶!你這麼一點點都做不到,你就想到 ……跨一步都跨不開,你說我居然一步能夠爬到天上去,那不是笑話嗎?所以說這個地方,不是善知識不思念我們,看看我們自己,具不具跟善知識修學的條件呀!所以他前面不先說老師什麼相,先說弟子應該具足什麼條件就在這裡呀!所以大家不要忙別的,就忙自己先成為一個弟子相。

[14:19]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欸!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一個能比的。你別看在善知識面前做他一個侍者,或早晨起來要給他清洗廁所等等,那個比做大總統還要好,這千真萬確的,比做百萬富豪還要好!「若諸菩薩,承事供養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又對了!這是應行的,絕對不怕!你錯了,他會時時點醒你,這個環境當中,他會不允許你錯。「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業、煩惱難以取勝,你就成就了嘛!

[14:59]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你只要能夠聽著善知識的告訴你的話,那個「諸佛世尊心歡喜」。佛世尊歡喜的什麼?歡喜你早一點成佛嘛!你能夠聽著善知識的教誡,你真的做到,當然佛菩薩歡喜。所以我們真正地供養不是說:今天你煮了好幾個好菜跑得去;哦,這個敲打唸唱很好的,讓他吃一餐。我們世間的那些東西,不要說佛菩薩沒有這個胃口,到天上面他來聞的話,哎呀,那個味道是沒辦法忍受啊!那個天上東西佛菩薩去聞起來,就像天上聞我們一樣。我們真正的供養是什麼?如法照他的教誡,這樣。所以我們剛才說的,佛菩薩歡喜的,不是歡喜我們炒幾個菜;而佛菩薩歡喜的,歡喜我們至誠恭敬地去供養他的「心」!這個你要了解的。所以他還是歡喜我們這麼認真地去做,我們不要說:「啊!那既然這樣,我們不供養了。」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錯一點點哪……。就是你今天有好的,最好的東西供養;今天沒有的、最差的,你還是至誠恭敬地跑得去敲打唸唱,板眼一點都不錯。對,最好!這個概念要分得很清楚。又下面繼續下去,下面繼續下去,

[16:26]

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

喏!把善知識告訴你的話,你能夠不違背,「安住」,安住兩個字,不容易哦!先要認識,認識了以後,內心上去操持,一心擺在心裡面,不跟它相違背。不違背啊,「近一切智」。欸!你就靠近,你就差不多了。一切智 ─佛。「於善知識」 ……這地方的一切智,我們要了解啊,因為這個順了文氣,這個一切智不是說三智當中的一切智;一切智智的一切智 ─佛的智慧智。

[17:05]

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下面又說,對善知識的言教沒有一點懷疑則乃能親近,否則你會心裡又想:「欸!他告訴我這個,他有什麼動機啊?」你心裡一個懷疑,完了!真正我們修的,修的心法。你心裡一念的疑念的話,你就沒辦法靠近善知識,這麼個嚴重法。所以我們真正第一件事情為什麼要修信啊?「信」這東西就淨化所有的一點點疑慮,這個東西跟煩惱相應的。不管用什麼方式來對你,你對他的信心,絕不動搖!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像九心 ─像金剛心、像孝子心、像輪圍山心、像犬心、像乘心,為什麼原因啊?像除穢人心,不管再做,再做骯髒的事情,你覺得:啊!還是謙恭卑下。像狗一樣,不管他怎麼罵你、踢你,心裡面絕不動搖;不管遭遇到多少困難,你絕不退卻,乃至於心裡面沒有一念疑念!欸!對了,這時候你才能親近善知識。還要什麼?

[18:10]

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不但是不能疑,還要起心動念,「作意」就是你起心動念的、主動的心。一直在想:哎呀,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平常我們心裡面是什麼狀態呢?在無記當中,那個是真正努力的時候!所以為什麼叫「思惟」,就是說心裡經常這樣想:啊!我要親近善知識。假定你把那個善知識看成阿彌陀佛,那時候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南無」兩個字有特別意義哦!你如果說心裡面,的確我一心皈投依靠阿彌陀佛 ─有了這個心意的話,那個「南無」兩個字可以不要;如果沒有的話,那個「南無」兩個字加進去,那就是「作意不捨善知識」。

[18:55]

如果說你能夠認真這樣去做的話,阿彌陀佛就在這個世間,用不著到極樂世界,要到幾十年以後,眼前就有。為什麼?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佛佛道同。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說得很清楚嘛!哪裡不是!我們釋迦世尊,現前;阿彌陀佛,現前。因為我們的心裡面疑念沒有淨除,所以遠離。碰見一點小事情,我們就想:哎喲,這個營養不行哦!到那時候損失了自己哦!你那個時候不尊重著戒,你起的這個念頭,這個疑嘛!他叫你戒當中,戒你什麼?戒你貪瞋癡,戒你的見煩惱、思煩惱。可是你那時候在見煩惱當中,對不對?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念佛不難欸!難是難的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你能夠真正地懂得的話,那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容易、最快樂,也最方便的事情。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20:04]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十八頁。那個修學佛法的根本,我們現在了解就是在善知識。那麼關於這個親近善知識,我們前面已經大概的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個,經常有一些同修,後面慢慢地上來,那麼假定說,他是偶然來旁聽一堂、兩堂那沒關係。如果說是後面來聽的同修,前面的還沒有聽過的,都要從頭開始補聽,這樣它才有價值,才能夠得到完整的概念,這個非常重要啊!那麼在座的好像有三位、有三位。那個完了以後你們要從頭開始,沒有聽到聽一下,今天我們繼續說下去,三十八頁第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