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45L8~P45LL4

手抄頁/行: #3 P265L2~P270LL1

音檔起訖:   24A_1643~24A_2930

廣論時時聽          

 

[16:43]

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

就是我們普通的狀態,那麼我們說修了,那我們去修吧!於是碰到什麼你就修什麼,─「任遇所緣」,就是我們眼前碰到的,你就去修去了,在這種狀態之下─,害了!下面告訴我們。

[17:08]

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

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是急急忙忙地去做,你要想快一點成就,但是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啊?不行!所以說對於在這種狀態的,怎麼對於你所希望的,你所希望的,他特別加一個「如是次第」,因為你所希望的,一定要有層次地來的。因為你隨遇所緣,你不了解,真正地去忙了 ─應該修的內容,要照著這個次第要修這麼多東西 這個「善所緣境」你把握不住,你弄錯了,所以它一定生不起來 「定不隨轉」。

[17:58]

這個它的文字是這樣,我們不妨現在想想看,我們每一個人經驗,我想參禪,參起來了嗎?我想念佛,念起來了嗎?我想懺悔,有效果嗎?欸,就是不行,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希望念得一心不亂,偏偏要亂;你要想觀佛,偏偏觀不起來;你要它不貪,它偏偏要貪;你要它不發脾氣,你就是忍不住。為什麼?喏!就是就這個。嘿,你要所希望的善所緣境,它「定不隨轉」!他還不是用一個懷疑,他就告訴你一定辦不到,善知識告訴我們的話。原因為什麼啊?就是前面一句話 ─「任遇所緣」,我們碰見一點,哎喲!我們覺得對了,修行了。

[18:51]

不過這裡要說明,它最後這個效果還是有的,只是轉了無量無邊劫以後,那時遇見了佛他跟你講了,成功了。可是要曉得,那個時候跟你講了還是什麼啊?還是把完完整整的內容告訴你,你還是如其次第,那個時候才成功。中間經過這麼大個圈子,幹什麼啊?走了冤枉路,白吃辛苦。假定說到那個時候,你坐在那裡,那個羅漢果也好,這個佛果也好,天上掉下來,他說不定說偷一個懶:唉,要去修很麻煩,坐在這個地方,等到那個時候從天上掉下來了,我就不妨等它一等。不是的呀!你到那個時候還是要如此這般,一點都不能少的,要照著去做。請問你為什麼現在不做,一定要等到那個時候,吃盡了無比的冤枉苦頭才做?很清楚、很明白,不但是理論如此,你回憶一下馬上曉得了,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19:58]

所以我說到這裡我隨便一提,你們在座後面幾位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吃過苦頭,有很多還不一定了解,吃過苦頭的人到那個時候才 ─一想,清清楚楚!有的人出了一年家,有的人出了兩年家,所以我今年夏天碰見了出三十年家,還是這個樣,就是你所希望的得不到。他還不是馬馬虎虎,不是在外面流蕩哦!喔喲!關在山裡面自己弄了一個茅篷,在那裡認真地修。大家都說:喔,這個人是個修行人!就是沒有得到正確的次第,他所希望的「善所緣境」是「定不隨轉」。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你要想念佛的話,要想得到心定,要想一心不亂,這偏偏散亂、昏沈,這樣。下面不但如此,眼前得不到還是小事,還有一個大毛病,這個毛病可怕!

[21:06]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你一開頭養成功了這個習慣,這個是什麼習慣?惡習慣。下面的惡習慣改不過來,儘管你的發心是好的,你希望是好的,但是一點結果都沒有,一生就這樣地空過 ─「終生善行,悉成過失。」都是錯的!這個地方只告訴我們一生,究實說起來,這個一生下面又一生,下面又一生,你如果這個地方不改過的話,它生生世世繼續下去。在這一點也容或我們懷疑,我現在可以當下指出來這個情況。我們平常稍微了解一點教理的人,大家都了解,我們這一生所以感得現在的狀態是什麼?宿生的因哪,由這樣的因感得這一生的果;宿生的這個異熟因感得這個異熟果,宿生的等流因感得這一生的等流果。

[22:21]

關於這一點我想大部分的人還聽不懂,這兩個什麼意思?異熟因,就是你那個時候造了善惡之業,感得這一生的人身、天身、地獄、餓鬼、畜生這個。等流因,那你做的時候什麼狀態,現在這個心裡面又這種狀態現起來。假定我們宿生沒有感得這個業的話,我們這一生不會跑上那個出家的路。如果說幾百年以前,幾千年以前大家都是說出家好,我們也是就說出家。現在這個社會上面人家都說「這個迷信,你又大迷糊蛋」,結果你就偏偏走這個路子,沒有一點特別的原因我想我們不會走,對吧!很明白。為什麼我們走了?宿生一定有這個原因在這個地方。

[23:09]

但是呢,妙咧!我們現在大部分走的說念佛,這個念佛這個法門又說萬修萬人去,你只要念就得。我們這一生所以碰見,不是這一生碰到的,前生就碰到了。從這個地方去想想看,既然這麼容易萬修萬人去念了就得,我們也有這種因,為什麼我們宿生不去,留到今生?結果呢今生忙了個半天,有的是一年,有的是兩年,有的十年,有的三十年還在那兒不曉得在哪裡,不是很明白嗎?這個是我們要應該要很警惕的地方哦!我們不懂得完整的教理,不了解教理所指的行相,自己還覺得滿好在這兒修行,含含糊糊。你一旦真的了解了以後,你自己會著急得不得了,你沒辦法容你自己,那時候你就對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覺得:「哎呀!我還是在修行!」現在我看看的話,只能這麼說:「好啊!種點善根。好啊!我在那兒隨喜。」這個善根在不在發芽、在不在現行啊?那值得我們痛哭流涕!所以這一個地方,這一句話大家記住:「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那麼要怎麼辦啊?告訴我們,

[24:34]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

第一件事情,對於你要修的這個內容,對於你所修的「諸所緣境」,整個的內涵不是單單的一點點。我們現在或者說修念佛的,好像很簡單,只依「阿彌陀佛」。不那麼簡單!正行是如何,助行是如何,信、願、行─信些什麼、願些什麼,都要曉得。然後你在家怎麼弄,出家怎麼弄,「敦倫盡分」,在家敦些什麼倫,出家盡些什麼分?這個就是這麼一個念佛法門,尚且如此!跑到廟裡面的那個常住,然後我們從早晨開始到晚上,這麼多的事情,都要應該了解。簡單的念佛是如此,何況其他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說「所緣境」它的內容是什麼?「數量」,這是質跟量,包含整個的內容。如果說這個質不對的話,那個根本不談,所以「數量」兩個字實際上呢也可以說,「質」,就內容、體性本身絕對沒有錯,然後呢「量」要圓滿。這個兩個夠不夠?不夠,還要「次第」,對於這個,事先先有圓滿的認識 ─「先須決定」。

[26:02]

比如我們就要去燒飯了,那麼簡單哪!燒飯,當然你說:「哦!今天要燒飯用米。」你一定要弄對哦,這個米弄成麥這個不行的啊!就算同樣的米,稻都不行,何況是其他的?佛法裡面常常就說「蒸沙煮飯」,如果這個質不對的話,你再一大鍋的沙子擺那裡蒸,沒有用!所以這個質要對。對啦,然後你就去煮去了,這裡人有三十個,你燒了一碗飯,沒有用!量還要對,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好。然後呢次第還要,這個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對這個事先要決定,要決定。決定裡邊是一個學問,不是我們今天說聽懂了,沒有決定,根本沒有決定!因為你正式修的時候,那個真正重要的關鍵在修的時候。所以你現在聽的時候你聽懂了,聽懂了你回去的時候,你心裡也是含含糊糊,那個沒有用!這個主要的要到後面講。

[27:12]

所以什麼叫「決定」?就是當你坐下來念這分佛號的時候,什麼東西都動搖不了你。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說在這個環境安安靜靜是滿好,煩惱來的時候擋不住。為什麼?佛號它主要的目的是對治煩惱,煩惱是生死的根,佛號是出生死的。請問你這句佛號擋不住煩惱,有用嗎?假定你對前面的能夠決定的話,跑到那個時候的煩惱來的,拿起來,一下煩惱消於無影。所以古人說,這個東西放在手上像金剛王寶劍一樣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為什麼啊?就是那個東西拿起來的,不管你任何東西來動不了你。這個所謂佛、魔兩樣東西,廣義的你要了解,順好的,使你引發你貪心的 不動;逆境發你瞋心的 不動,這個叫「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那個時候就是你決定了。然後你安住在上面,不管什麼東西都不動搖,這樣做啊!現在我們決定了嗎?所以你說聽懂啦,我要去修啦!啊!阿彌陀佛!還沒有。那麼要什麼呢?這個裡邊的次第,還有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決定好了以後,下面還有文章哦!

[28:43]

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

那個時候了解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時候要修了。修的之前還要什麼?發一個「猛利誓願」。說為什麼要這個?平常我們碰見一點小事情動搖了,要有了這個猛利誓願,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那個時候才是。所以我們現在一開口就說我們一門深入,真的一門深入了嗎?那求之不得。現在我們普通的狀態,一種狀態 ─門外空轉,不得其門而入,門在哪裡不知道,自己在那兒跑得很起勁,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