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57LL1~P58L5

手抄頁/行: #4 P158L1~P168L9

音檔起訖:   29A_1737~29B_0711

廣論時時聽          

 

[17:37]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

說,對於這個三摩地,就是定,我們通常說的得定、得定,或者等持、等至、三摩地等等。這個三摩地的行相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心安住在我們所一心緣的這個對象上面,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都不動搖,不受影響,不受影響,那麼這個就是得到堅固安住的殊勝三摩地。所以真正得了定了以後,你把他抬走了,放到別的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再冷,他也不知道;再熱,他也不知道;再吵,他也不知道。他的心安住在他所緣的境界上面,你怎麼動他,他都不知道,這樣啊!這樣啊!這種殊勝的狀態。

[19:03]

那麼現在我們想學,這個東西它有兩種障礙、違緣,跟它違背的,主要的「要有二種」,最主要的,有哪兩種呢?沈跟掉。「沈」通常我們叫昏沈,「掉」叫掉舉。那麼昏沈是什麼呢?掉舉是什麼呢?昏沈就是他那個心裡邊這個力量慢慢、慢慢地就差了,叫「心不堪能性」。平常譬如說你看一個什麼東西、聽什麼東西,你要想聽的話,精神貫注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一個時候這個它心裡面就不一定聽你招呼了,這個就是沈相。

[19:55]

這個沈相不一定是說你坐在這裡,等到你打瞌睡就是沈相。當你看書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利,看到後來儘管你眼睛還在那兒、腦筋還在動,它那個書上說的什麼東西,你迷迷糊糊了,那時候已經沈了。我們要曉得這個沈,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察覺不到。實際上就是學定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還是覺得很好,安住在這裡,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沈相了。所以經常正式學打坐的眼睛不必閉,眼睛微微地張開,但是你會覺得這個眼睛好像要閉下來,覺得閉下來才舒服,那個時候實際上那個心已經開始沈相了。這個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就察覺不到,等到你察覺到了已經來不及了,這樣。所以我們往往在那種昏沈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至於說等到要打瞌睡的話,那也不曉得跑到哪裡去,所以這個沈相很難能夠鑑別得出來。

[21:05]

另外一種呢,掉舉,掉舉就是一種散亂,不過它那個散亂是什麼呢?實際上呢,就是它那個心裡面不能寂靜的一種心理行相。有的嘛說「貪分所攝」的,為什麼叫貪分所攝的呢?就是在心裡面,你因為以前想這個,想的以前這種對自己好樂歡喜的事情,那時候心裡面使得你不能夠寧靜下來,這一種狀態叫作掉舉,使得我們得不到寧靜的。總之一句話,換句話說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叫掉,向下沈的時候,就是向下跌的時候 ─沈,所以沒辦法得到平等的這種所謂等持,這個是它最大的障礙。關於真實的詳細的內容,在後面奢摩他那一章當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22:15]

這地方就指出這個學定的大障礙,告訴我們如何去對治,我們有了這個概念,然後照著下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去學,我們就會非常歡喜的。為什麼?原來下面告訴我們每一部分,正是幫助我們怎麼樣一步一步達到學定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否則的話,我們還急急忙忙:哎呀,學定啊,這個都不要。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既然沒有學定的基礎,你忙了半天,白浪費!所以這個地方真正要解釋的重點,在這地方說明這個基礎的重要。那麼我們肯照基礎上面下手,然後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等基礎有了、認識了,最後講到學定的時候,只要把你沈、掉的行相一指出來,你馬上就可以照著去做,很快地就得定。繼續下去:

[23:29]

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

那麼現在我們分開來談,怎麼樣對治這個沈跟掉兩個主要的毛病呢?說,假定是你有下面這個力量,什麼力量呀?見三寶的功德,見到這個三寶有殊勝的功德。那麼這個見到三寶的這種功德的心裡面還要什麼?「猛利無間」,猛利是心裡面力量很強,無間是中間沒有間斷。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沈沒就很容易把它淨除掉。我們眼前馬上用一樣東西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有一樣東西是非常歡喜的,對我們一直很深的一個嗜好,在這種狀態當中,也許有的時候你坐在那兒覺得沒精打采,乃至於昏昏欲睡。欸!忽然之間這個境界現起了,於是你心裡面很快地就會向上面揚起來。這個你們隨你們自己的嗜好,你們去思惟觀察一下,立刻可以體會得到,立刻可以體會得到。

[25:20]

在世間上面有很多人有特別嗜好的人,他一談到他這個嗜好,哇!他馬上精神百倍,乃至於一點點小小的病,牙痛、頭痛,那時候牙痛、頭痛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笑話:那小孩子歡喜吃糖的,他那個牙齒痛呀,牙痛啊,看見糖了,牙齒不痛了。實際上這個心理狀態是通於我們一切的,為什麼?就是看見他所喜好的這個東西的殊勝的好處,那麼這種好處心裡面還要強、要猛利。無間的話,就是當這個力量很強或者你經常薰習的話,別的力量就進不來了,就是這種力量。

[26:12]

那麼現在我們要做的什麼呢?就是做這個。為什麼前面一步一步按著次第,我們雖然說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有什麼好處?說實在的啊,絕大部分人並不一定能夠真實地體會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你真正地體會到了以後,那個心裡面會非常強有力的一種心情提起來的。那麼這個強有力的心情一提起來的,本來你要昏昏欲睡的,自然而然就不會,去掉了。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這個對治,沈的這個對治,正確地針對著治療這個沈相,是什麼呀?能夠心裡面見到了他的好處,一見到這個好處,他這種心理真實的一種策勵,馬上把那個心就揚起來了、舉起來了,這個是說這個道理。

[27:09]

下面這裡兩句話,「定量諸師」的話,就是所謂「定量」的話 ─作意確實無誤,那些大德們他們都這麼說。所以所謂「定量諸師」這一種人指什麼呢?他不但理路清楚,而且根據這個理路修行如實驗證。換句話說,他們這個經驗報告是千真萬確的,那些有修有證的人都這麼說的。理路是這樣,實際上呢,證明確實無誤,這個是對治沈。下面呢,對治掉。

[27:49]

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同樣地,假定我們能夠有猛利而無間的,下面這個認識什麼呀?看見無常、苦,這個人世間的種種的患害、過失,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掉舉,就很容易除掉了。為什麼呀?掉舉之所以掉舉的話,你看見這個東西呀,這個好,這個好!所以貪分所攝,你胡思亂想。現在見到這個東西,原來是一無是處,原來有這麼大的過患的話,叫你不除,你也去不掉。所以說這一個東西的正確的對治是什麼?厭離。而「無常、苦」那的的確確就是修厭離的最好辦法。你所以不能厭離就是看見它的好處,現在看見它有這麼大缺點的,當然你會厭離。所以,這個諸經論當中處處地方讚歎、說明。經論實際上就是佛菩薩的經驗報告,凡是有經驗的人,都共同有這個認識。那麼由此我們可以曉得,你只要把前面這兩個修好的話,那自然而然到時候,你修的時候,沈生起來了,欸,一觀這個,馬上心就舉起來了。等到掉生起來了,換過來觀那個,馬上把那個心就壓下去,壓平掉了,這種情況自然很容易得定。

[00:08]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了解,前面一步一步上來的一個次第:從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的修習信心,乃至於針對這個次第下去,暇滿人身,然後思苦,然後皈依,業感,一直到發菩提心,願心、行心 ……所有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你有多少努力的功夫放在這個上面的話,那麼將來你就有多少本錢,拿這個本錢就能夠很快地能夠修成功你所要的。這個也是諸佛菩薩 ─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歡的殊勝的三摩地,這個非常清楚。

[01:21]

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

上面是說學定、三摩地。其實不但如此,就是你觀修,所謂真正修的止觀、止觀,這個觀修也同樣地要遠離這個沈掉才能夠修習。我們雖然還沒真正地深入止觀,我們眼前卻有止觀的隨順。什麼叫止觀的隨順呢?這個心相也隨順向這個方向去的。譬如說平常我們自己在這兒用功的時候,一心看那個書本,觀察它的道理,那個時候假定我們的心裡邊胡思亂想的話,這個想到那個,哎呀,這個滿喜歡、這個也放不下,你看書就看不好。等到你胡思亂想過了以後,心裡面覺得:欸,剛才明利這種狀態又過了,雖然眼睛瞪大在那兒看,腦筋裡面迷迷糊糊的,這個書又看不好。那麼這個兩種情況是什麼呢?前者屬於掉,後者屬於沈。所以你有掉沈的時候,一樣地,看書也看不好,就是觀的部分。從這個上面曉得,不管是若止、若觀是一樣。

[02:53]

所以實際上說起來,不是說等到你後面學止、學觀的時候才用得上,就是我們眼前在聞思階段上面,乃至於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想真的做得好的話,第一個你心要明利。那個心的明利的話,的的確確包括了止觀兩樣東西,而所有障礙的最主要的就是沈掉。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下腳第一步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前面那個次第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修行不按照次第,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大善知識真正為大善知識就在這裡,就在這個地方。

[03:40]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跑到這裡來,很多人來學,他目的是沒有錯,來學,可是他用的方法往往是大錯特錯,怎麼樣?他跑得來急急忙忙地說:「我要學這個,你要教我這個。」實際上他這種狀態,如果用這種心理的話,很明顯地犯了一個大錯誤,明顯地犯了一個大錯誤。什麼大錯誤啊?大家想想看,我前面也說過了,這個地方我舉一個比喻來說,我們生了病,應該怎麼辦呢?去找一個好醫生,然後給他看,說:「醫生啊,我什麼病?請你檢查我什麼病哪,然後你根據這個病開我的藥,我照著你給我開的藥方,努力去治我的病、吃我的藥。」是不是應該這樣?大家有沒有不同意的?對,沒有錯!所以你跑得去正是讓他來診斷你犯了什麼毛病,然後根據你的病給你的藥。剛才這種狀態,我們是什麼?我們等於是跑到那地方去:「醫生啊!我要什麼藥,你就給我這個藥!」這個你說,你是去找醫生啊,還是說什麼?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很多人跑得來覺得:「哎呀,我要學這個東西,你給我那樣的,所以不配我胃口。」那不配我胃口的話,的的確確就不必跑到這個地方來認真地學,這個概念大家要清楚。

[05:15]

當然,譬如說像一般的,如果說這個老師的條件不夠,那個倒是可能的。實際上呢,在這種地方我們也許說:「是嘛!因為現在老師不夠,所以我們會這樣做啊!」你從表面上去看沒有錯,你如果深一層去看的話,為什麼你不能感得圓滿的老師?為什麼你的業力感得這樣莫名其妙的環境?世間所有的一切事情有沒有天上掉下來的?有沒有偶然來的?沒有。我們信佛的人了解沒有,一切都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因為我宿生的因地當中,沒有下那個正因,所以感不到今天的正果。

[06:10]

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不努力地反省,淨化自己去尊師重道,還在那兒說,噢!張開眼睛看看天下沒有一個像樣的人可以教你的話,那這個修學佛法是越走越遠。是,在我們剛才進去的時候受了很多錯誤的影響,的的確確會有這種概念的。但是我們正式進一步進入佛法薰習了以後,真實認識的就應該認識這個,然後呢,自己淨化自己的錯誤,這個才是重要的。否則你把持著這個,你不能改過這種自己錯誤的認識的話,沒有辦法,越走越遠,越走越遠。所以這個地方要這麼說一下,順便提到這裡提一下,讓我們心安理得,照著這個完整的次第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