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85LL2~P86LL5

手抄頁/行: #6 P3L1~P15LL3

音檔起訖:  41A_0000~41A_2617

廣論時時聽          

 

[00:05]

那之前怎麼準備啊?你必定有了解了才好準備呀!所以他進一步說,那麼既然要這麼死,死了以後,以後到哪裡去啊?

[00:17]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

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去的地方是好、是壞?這個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

[00:31]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

來了!啊,現在既然現在是決定要死,而且這麼快地死,不但這麼快地死,等到你死的時候,不管你眼前得到的所有的東西,到臨終的時候,像夢一樣。啊!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不必說等到臨終,這眼前現在想一想,說回想幾十年的人生,以前的人生留下來什麼?唉!一無所有。不管你年輕也好、年老也好,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你了解了這一點哪,不要等到死,那死的時候就是這個情況,不是嗎?就是這樣。所以說這樣了解了,啊,你就不會忙這個現在啦!那麼談以後,這個以後呢?對不起!以後並不是說死掉了,沒有了,它還要繼續地向前。那個時候就要看看囉!那個時候就要看看前面:

[01:47]

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

將來前面到哪裡去?兩條路,只有兩條路:一條善、一條惡。善的受樂、惡的受苦,就是如此!

[02:04]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

那麼,將來到善趣、惡趣當中去,是你做得了主嗎?對不起!做不了主。這個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了主。實際上我們雖然信得過,但是呢,我們好像無法體驗,說:「還沒到嘛!還沒到嘛!」這倒是一個事實。死的時候到底怎麼死?到哪裡去?是還沒到。可是這個經驗,我們卻是眼前哪就可以體會得到的。你說怎麼個體會法?因為這個死亡在我們整個的人生之流當中,也就是一個剎那,也就是一個段落。而我們整個的人生,一直在這個相續之流當中,從無始以前流向無始以後,永遠不停的。

[03:11]

譬如我們感受得到的每一個時候,就是現在當下的一段,這個是人人感受得到的。請問:現在我們當下的一段,你能夠把握得住下面到哪裡去嗎?也許有人說:「我能夠。」對不起!不能夠。我說「你不能」。這個以前已經談過這個問題好幾次了,我說「你不能」,你說你接受「我不能」,當然是不能。然後呢,我說:「你不能。」你說:「我能。」請問:你說「我能」的時候,你是不是在回答我啊?你是被動的,你還是被動啊!我說:「你不能。」然後你怎麼說?「我能。」你說「我能」是什麼?你回答我說你,所以你是被動的,既然是被動的,請問你是主動還是被動?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對不對?是!那就是說很理智的時候啊,尚且都是被動的,何況你糊塗的時候。這是理論上面。

[04:22]

現在我們看實際上的情況來說。實際上的情況來說,當你病得痛苦的時候,哼呀、哈啊,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痛啊?不行!當你餓的時候,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管啊?不行!眼前任何一樣東西擺在前面的時候,你看起來你叫它不貪,行不行啊?不行!你叫它不瞋,行不行啊?不行!你在這兒打瞌睡的時候,叫它豎起頭來,就豎不起來!請問你哪一樣東西做得了主?不是很明白的事情擺在這裡嘛!儘管我們在那兒講話,你下面說哪一句話,你也不知道,只是順著這一個形勢,這個業的流向前,對不對?所以實際上呢,真正地引發我們向前的,為什麼叫業?是不是叫引業!哪,這個就是業!就是說你一點的主宰都沒有的,完全靠這個東西,這個就是業。所以我們真正要修的就是這個。所以「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向前引發你的,什麼?業。完全看這個東西,它在做主的。那麼業有兩種,一個黑業、一個白業,這個東西在牽引著你向前走啊!

[05:48]

所以啊,從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一個絕端重要的事實,一步一步都是緊跟著來的,這個彼此間都相關不能分開的。暇滿的人身很快地死亡,死亡了以後呢,然後下一生你做不了主;而做主者,引導你到下一生去的 ─你造的業,那麼這個業是善業、惡業。現在我們呢,這個兩者當中啊,在這地方要觀察、思惟一下,要認識一下。

[06:27]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

既然只有兩條路,那麼先看看,到惡趣怎麼辦?也許有人問:「欸,為什麼不先想善趣啊?我們有可能到善趣。」這個話是有道理,但是我們要了解啊,任何一件事情,說「凡事豫則立」,你事先預備了,總是沒有錯。我們真正預備的時候,總先把壞的預備好,好的本來是你祈求的,對不對?不必預備,你預備它幹什麼?我們真正預備的應該預備壞的東西,那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這裡同樣的,你先預備不要到壞的地方去,你如果這個預備好了,那麼將來只有到好的地方。到好的地方去,這個是你所期望的嘛!所以你不必事先去擔憂,真正要擔憂的話,喔,避免到壞的地方去,所以這個地方先講壞的。

[07:42]

故應思惟諸惡趣苦。

先想想「諸惡趣」的狀態,應該怎麼辦?想想它的苦。假定你了解這個苦以後,然後你想到:唉呀!這麼的苦法,誰都不願意去。又了解這一個苦,引導的原因還是你自己造的業,既然你自己造的業,那還是靠你自己,所以你生前趕快努力,避免造,將來你自然可以不受這個苦。這是他為什麼說明的,佛整個說法的時候,第一件說苦的原因就在這裡。先讓你了解了以後啊,你趕快努力,趁現在努力呀,造好了善業,去的時候 ─好!快樂了。

[08:30]

所以這個事實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眼前不管是樂、不管是苦,到臨終的時候沒有什麼。但是如果說你現在啊造了很多惡業,眼前貪圖的快樂,這個快樂什麼都沒有,將來受苦,唉呀,那痛苦啊!反過來,你眼前雖然努力,苦一點,等到你臨終的時候,苦的也沒什麼,但是後面那個快樂卻是好的,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所以這一個地方,是為什麼先要我們思惟這個惡趣的真正道理。所以說我們先看看,這一生完了以後,下一生該去 ─看苦的地方。

[09:25]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

說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些什麼呀?那這個才是我們要做的。剛才說我們也可能去好的地方 ─就像前面念死,說今天死、不死,不一定,但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起見哪,絕對不能想不死,反過來要想著必定死;那同樣的,將來我們去苦跟樂兩個地方是不一定,但是我們一定要想苦的。為什麼?因為你想到今天必定死,是馬上修;然後你想到將來一定要去苦的地方,你更會努力拼命修,結果修了以後到快樂的地方。你想得越多,修得越好,是越快樂,這豈不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嗎?這個才是我們人 ─得暇滿人身的人,真正異於畜生、強於畜生之處。這一點哪,所以了解了以後,下面呢每一部分對我們就產生絕相應又很有用的功效了。

[10:59]

所以「日日恆應念」,這個日日,不但是每天,時時刻刻!是我們一天到晚,真正腦筋裡面思惟觀察的就是這些。想什麼呀?啊,寒熱地獄,哎呀,不得了啊!這個是寒地獄、熱地獄是痛苦啊!下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那時真是一點都受不了啊!我們現在太多人哪,總覺得:哎呀,這個也不行啊,那個也不行啊!唉,等一下說這個餓了嘛,餓了也不行;飽了嘛,飽了也不行;然後呢生一點小病也不行。實際上,所有人世間這種東西啊,比之於地獄來的話,你世間再苦,啊,那比之地獄是天堂啊!所以我們不了解之前哪,的的確確是很難提得起勁來修行。一旦你真的了解了以後,就算你現在痛得地上爬,你還是會拼命努力地修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一點是我們務必要知道,務必要知道!

[12:19]

我看見太多這種古代的、近代的這種真正的修行人哪,真正的修行人都是這個榜樣 ─你叫他不修啊,他就是辦不到,他再艱苦的狀態當中,他就會能策勵。那麼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呢?這個地方要提一下。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平常業障太重。我們所以常常說:「哎呀,我業障太重啊!」這個話呀,如果你不懂得道理的,在一般人說起來,這是個最好的藉口,也是個事實。你真正懂了道理了以後,你就千萬不能這樣說了。你業障重的結果,是什麼?墮落!眼前叫你快快樂樂的,你都沒有辦法挺得起來,而不能向上,你拿這個業障重找這個藉口,將來一旦墮落了,什麼樣的樣子啊?

[13:24]

我們人都是貪著一點小便宜,不要說再大的業障,你常常想著這件事情,現在忽然之間地震來了,叭!天翻地覆的話,哎喲,你呀跑得第一個快!我想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這件事情。這個真正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沒有如實如理地體會到。所以不能如實如理,就是業障重。當你真正了解了以後啊,說業障不重的人都拼命修行,你業障重的人還不修行的話,那個痛苦就跟著來啦!所以你了解了業障重是更應該拼命,更應該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這個才是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必然的結果啊!當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更努力去想辦法找這個問題,然後策動自己修行。所以說來說去,整個的重要的觀念就在我們知見不正,沒有得到正知見,這是修行第一重要的一個問題。

[14:44]

所以剛才說地獄,下面呢餓鬼,然後呢畜生,這個是我們應該努力觀察的。看見了他們這個惡道當中的苦,現在應該怎麼辦呢?「斷彼因」,應該斷那個惡因,淨除罪障,然後呢努力地積聚資糧,行種種的善。要想淨除罪障,修行種種的善淨之業啊,必定要靠暇滿的人身,而今天、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這個時候啊,趕快要拼命努力,「勵斷惡趣因」哪!當你斷惡趣因的時候,就是善淨之業造起來的時候。這個是龍猛菩薩,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的。

[15:42]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

關於這一點當中,所以修行的時候,必定要拿這個苦這個道理來策勵我們。關於苦的道理分兩部分:一個呢,整個生死輪迴之苦是一無是處;而特別什麼?惡趣之苦。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也是修學佛法的宗要。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個說苦,然後呢講苦因。

[16:23]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

第一個,假定你能夠如理地思惟將來要墮落,眼前已經在生死輪迴當中,這一個生死輪迴當中是一無可取。而雖然得到人身了,尤其是將來墮落三惡道,真是恐怖萬端!一想到這裡,啊!對所有的一切會產生大厭離。你一旦厭離了以後,嘿,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眼前所以不能解決的,都是個「我」,一有這個「我」,這問題都來了 ─傲慢,把我總是看得高高的,總是瞧不起別人的,總是生貪、總是生瞋、總是生癡,所有的這些統統拿掉了!所有的情面,什麼放不下的事情,統統去掉了!這第一個。

[17:27]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

更進一步,說你看見那個苦海的苦啊,所以厭離。然後呢,想辦法找到它為什麼會這樣苦的 ─哦!原來是做種種的不善的因,結的這個不善的果。既然是造惡業感得這樣的苦果的話,所以你造惡業會羞恥。啊!覺得我這個人真是啊,生了一個人,算起來還聰明的,結果愚癡得不得了,關於這個道理都不懂,還算人嗎?啊,真是覺得慚愧呀!所以我們平常,處處地方談這個責備別人,這些事情都沒有了。弄了半天自己還不行,這個慚愧生起來了。

[18:35]

同時呢,因為我們怕苦,要求安樂,那麼安樂是怎麼來的呀?啊!由於造了種種的善法,所以呀對「修善法深生歡喜」。我們眼前是什麼?欸,講修行,啊,真提不起來!哎呀,叫你去做啊,真提不起來!為什麼提不起來?貪一點快樂。這個貪快樂、要快樂,千真萬確人人都要。說實在的,就怕你不貪快樂,不貪快樂,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要貪快樂了,那麼你進一步問:這快樂哪來的?欸,快樂是修行來的!既然修行來的,你就肯修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地不能修行,不是貪快樂,而是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如法地去修行,真正地了解了,說:哦,這個快樂是要修行得來的,痛苦要修行避免的!那個時候啊,的的確確你就會努力去修行了。這是對自己來說。

[19:50]

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

那麼更進一步,因為呀你自己感受到生死輪迴的痛苦,自己要求快樂。然後呢,推己及人,「由量自心」推己及人,那個時候才生起悲愍。由於悲愍生起大菩提心,這是進一步,就能夠由厭離而策發大菩提心,這樣的層次一步一步上來。所以總結起來說:「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然後呢,正式修行的時候,為什麼要修行啊?因為你了解這個生死的痛苦,所以發起厭離,厭離這個生死,要求得到解脫。要求得到解脫,怎麼才能解脫的話呢,啊!所以了解到找這個解脫的辦法,於是找到了三寶是我們皈依處,真正修行下手的地方又找到了。凡是這一種都是從哪裡開始啊?從苦開始。所以啊,

[21:21]

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所以關於這一件事情,念苦這一件事情,是它裡邊包含了各式各樣,很多修行的重要的關鍵。「大嗢柁南」就是綱要,嗢柁南實際上是 ─偈,它有不同的解釋。這個地方就是說:修行的大要,主要的都在這個知苦、了解苦、念苦當中。下面就引這個論。

[21:58]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

要曉得沒有苦就沒出離,因為你有苦,所以呀想跳出苦,那個時候你才會策發這個厭離心,所以你對這個苦啊應該堅忍。所以真正修行不是件快樂的事情,是件苦事情,真正的修行是為求快樂才去修行的。所以你貪快樂,結果的話,得到的苦。所以真正重要的不離開苦、樂兩個字,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平常我們所以不能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關鍵不在說苦、樂,關鍵在懂不懂苦樂的真相,了解不了解得到快樂、去掉痛苦的原因,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修學佛法一定要認真地學習,道理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儘管說你修行了,道理不懂,出了家了,然後呢,在那裡啊空過一生,最後受無邊大苦,這是最可惜的事情。

[23:22]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

平常我們說「苦有五德」,這苦有特別重要的好處,有五樣功德。它第一個,能夠策發「厭離」,這個是修行第一個重要。然後呢,「除憍慢」,這修行的第一個大障礙就是慢 ─憍慢。這個雖然你要厭離,如果這個慢心在啊,所謂「慢如高山,法水不入」。欸,他由於了解的苦,能夠除掉它,這是就自利方面。更進一步還有利他呢,也從這個苦上面推己及人,所以「悲愍生死者」,悲愍同樣跟我一樣,淪流在生死當中的,第三個。於是由於這個認識,你正式地開始除惡行、淨除罪障;積善行、集聚資糧,所以「羞惡樂行善」。種種的這些好處,都從這個苦。所以佛出世的時候說:此是苦啊!汝應知。噢,這個苦你應該了解,你必定要從知苦上面下手。

[24:54]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是的,修行人就是這樣,還是因為怕。怕什麼?怕苦嘛!怕苦啊,所以自己要求出苦。要求出苦啊,唯一的什麼?一定依靠這個三寶,所以「將自奉普賢」哪!

[25:15]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是因緣,思惡趣苦。

上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這個《入行論》上面,都是主要的就我們現生這個苦的行相來說的。但是要曉得哦,這個將來要受的苦也是這樣哦!也是這樣哦!而更重要的,我們前面曉得:眼前的苦樂很快就過去,而將來的前面才是重要的。所以啊我們真正更重要的,要思惟惡趣的苦,這個才是大苦。眼前一點小苦,這還是抵受得了的,將來的大苦,這是我們絕對要避免的。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要思惟惡趣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