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01L9~P102L7

手抄頁/行: #6 P118L1~P124LL1

音檔起訖: 44A_1514~44A_2930

廣論時時聽          

 

[15:14]

意功德分二。

這個身口意的意功德啊,智、悲兩方面。

[15:23]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

他的智功德就是指什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詳細的內容,以後來說。「如所有性」我們通常另外一個名字,就是根本智;這個「盡所有性」就是後得智,指一切的總相,恰如其分的就是這個。實際上如所有性所認識的特質是什麼?空性;盡所有性的話,它的相 ─緣起的相。那麼,我們對這件事情都看不清楚,他說空,說了半天,你信得過它空,就是不空。他說這個東西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它因果緣起怎麼來的,我們也不知道,這樣。他現在佛看這個東西 ─觀掌中菴摩洛果,就像那個果在你手上一樣,看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而且「智無礙轉」,沒有一點障礙,所以只有佛徧一切,沒有一樣不知道。

[16:42]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

是,除了佛以外,這個所知道的,或者廣、狹都不可能徧。這也是為什麼前面說,我們要找皈依的對象唯有佛。

[17:00]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其他的雖然知道,不圓滿,或多、或少,多一點的,那麼就說大地菩薩,然後呢,分次而下,乃至於聲聞、緣覺等等。

[17:26]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這個世尊,對於世間的一切,一切,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就像看手掌上面的所有的一切。不管它是動、不動,「若一、若種種」,包含了所有的。這個一切境界,世尊對它看得清清楚楚,就像風在空當中,一點都沒有障礙。所以我們現在看很多事情,這個也看不清楚,那個也看不清楚,佛不會,佛不會。實際上說那個掌中菴摩洛果,還是比喻我們世人的,比喻我們世人的,然後我們世人就是擺在手掌上面,你還是看不清楚,看了前面,後面看不見。佛不會的,佛在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任何一樣東西,就像在手掌一樣,而且裡裡外外,所以說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沒有一點不徹知。現在我們世間隨便一樣東西,要找最初因,找不到;佛沒有這樣的事情,他沒有一件事情不徹底,無不例外的,徹底了解、徹底解決。那麼這個是智功德。

[18:59]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我們眾生所以為眾生,為什麼?為煩惱所綁住,所以我們不得自在。佛也有一樣東西不得自在的,什麼呀?大悲綁住了,所以「縛」。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佛自己雖然解決了一切問題,但是他還忙,忙的什麼?他因為他大悲心,一天到晚幫我們,所以這個就是佛跟我們不同的地方。

[19:40]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

因為他受大悲心所轉,所以他看見,只要看見有苦,眾生有苦,他的大悲一直轉。大悲的行相就是緣那個苦,救他們出苦,這個叫大悲。既然我們還有苦的眾生,而佛有大悲心,當然他一天到晚在救度我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想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立刻提醒自己內支還缺,我們就好好認真學佛。

[20:18]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

這個所有的眾生都為惑 惑就是煩惱 所綁,所綁住了。那麼世尊,世尊為了解救眾生的煩惱,他有一樣東西綁住他,什麼?大悲,就像我們眾生被煩惱綁一樣,這個是就是佛的特質。說明上面這一點,這是因為佛為這個大悲所縛,所以他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中救度我們,所以佛叫「無住涅槃」。

[21:20]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見到這個愚癡黑暗遮蓋了我們眾生,我們眾生在長夜無明當中,因為這樣的,所以一直陷在這個生死三界的牢獄當中,所以這個大悲世尊就發慈悲心來救我們。

[21:46]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這裡面最後這個一偈,我把它解釋一下。那最後一偈說「能仁常起悲」,「能仁」就是佛,他恆常,他那個悲心是永遠在轉,沒有一剎那停止的,所以「終無」,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能沒有大悲;不但是我們世尊,十方一切諸佛都是。所以因為他大悲,所以他一直在救我們,大悲的行相就是緣苦惱的眾生,所以只要有苦惱的眾生在一天,佛永遠安住在這個世間救我們,所以叫「住眾生意樂」。所以他雖然跟我們眾生在這個世間當中,但是他沒有過失,他自己是徹底解決的,圓滿解決的,這是我們要了解。

[23:03]

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自然會反省,說原來是內支不具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更進一步說,你真正去求善知識的時候,你不會責備善知識的過;善知識之所以現種種過錯,是為了救我們。我們現在所以找不到善知識,為什麼?就自己的看錯、看不見,只看見別人的錯,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現在有人說:「欸,那這些人難道是善知識嗎?」這些人 ─是!容或是善知識,容或不是善知識,正因為現在有這個情況,讓你好好地從這個上面努力。然後呢,把看人家的過失,還過頭來看自己,你有了這個本事以後,然後佛在你眼前的話,你才有機會接近他。否則佛一來,你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慣,專門看人家的過失,佛到了你面前,你一看他的過失,你造無邊的罪過,那個時候只有一條路好走 ─墮落!你想到這裡的話,那個對方眾生的這種錯誤,你感激得不得了,你怎麼還會去責備人家去?所以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去責備人家絕對不可能,反過來說,你責備人家,咳!你就根本沒有懂道理。所以我們現在總是覺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說的「你錯了!」到這個地方為止,了解得很清楚,當你說「你錯了!」以後,修學佛法的人,已經百分之一百二十地錯了!

[24:50]

一百零二頁,到現在為止,我們真正找到皈依,真正找到皈依,這個時候才了解到什麼叫皈依。你有了這個了解,然後你去皈依的話,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假定你根據這個了解,這樣皈依而把這個功德回向往生淨土的話,那是一定能夠往生。否則的話,儘管你想:啊!皈依有多少功德,這個功德得不到;儘管你在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那麼基本的原理呢,簡單已經說了一下。那麼下面就是說皈依的道理,這個分身語意三方面,身語意,還有下面最後一點 ─業功德。現在我們看一百零二頁的第二段。

[26:11]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那麼,佛做一些什麼事情呢?他所做的這個事情的功德,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佛,身口意三業在任何情況之下,時間是絕沒有間斷,而做的方式是任運自然。對我們來說,我們總要去努力才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自自然然地;而他這個自然到在任何情況下,就是這樣,就好像說天生來的一樣,那麼這個時間又是從不間斷。所以以這兩種狀態,無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無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是的,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時候都在利益一切有情。而且佛,我們大家曉得,佛之所以成為佛,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他的悲心是遍緣一切,沒有一個遺漏,而且沒有一點點的好惡差別;他智慧了解一切,能夠幫助我們;而且他利益的狀態是任運而且無間。那麼所以我們不能受化,所以我們不能解決問題,在哪裡?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

[28:42]

所以「此復由於所化之別」,那個就是因為所化度的 ─就是我們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性,個人的業障,個人的情見的不同,凡是能夠化度的,「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佛陀絕不會有一個遺漏地,都把這些能化的眾生化度,使他得到圓滿解決問題,圓滿遠離一切痛苦,這個佛決定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