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14L7~P115L8

手抄頁/行: #7 P17L1~P32LL1

音檔起訖: 49B_0000~49B_2930

廣論時時聽          

 

[00:11]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

說皈依了以後正式地進入佛門,這個叫內道了,這個時候算是佛弟子。他下面說,進入佛道內弟子,

[00:31]

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𡁮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真正地分別有很多種差別,有的人這樣說,有的人那樣說。可是根據現在這個地方的傳承,這個師承是那兩位,不管是阿底峽尊者以及寂靜論師,他們兩位判別這個內外道的差別,判別佛弟子的差別,都以皈依作為根據,說你有了皈依就算佛弟子,就進入內道,所以說「以有皈依而為判別」。

[01:21]

謂得歸依,乃至未捨。

你得到了皈依以後在你沒有捨棄之前,那是佛弟子。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啊!「得」皈依。皈依的時候,你有一個得到的,得到了這個皈依,什麼東西?就是這個 ─得皈依體。到現在為止,你們只記著哦:皈依還有一個體。這個體的真正內涵,慢慢、慢慢地以後再來詳細告訴你們,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好好地去學,一旦你得到了這個東西,那麼大家注意:你至少生天,如果是你想學淨土往生的話,一定往生,這個它的真正的內涵。所以下面很多地方講的、學的就是學這個東西,就是學這個東西。到現在開始學的也是學這個東西,前面學的還是學這個東西,還是學這個東西。

[02:29]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 ─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他 ─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習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就這一點。

[03:28]

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反省一下,來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點點委屈了:嗯!被人家埋怨了幾聲,或者今天少獲得一點利養了,或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小的病痛了。這個是什麼?苦,對不對?是呀!痛苦。現在碰見了這個痛苦以後,你怎麼辦呢?就是我們平常的一般的反應,這很清楚、很明白。受了委屈,然後呢或者跟他辯,乃至於跟他吵,或者你雖然沒辦法吵、辯的話,背後跑得去嘀咕,這是我們一般狀態,世間的常態都是如此,這樣。然後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麼生了病,喔唷,趕快啊求神拜佛、找醫生買藥吃,這是一般世間常態,也是正常的。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哦!

[04:41]

這個時候注意的 ─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哦!原來了解這個三界之內無非是苦,而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苦,從根拔起圓滿解決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在這裡,皈依他,這個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後呢因為你要脫苦,所以在這個理由之下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才是你皈依的對象呢?你要脫苦,他一定要什麼條件呢?根據這樣一路一路地上來了。假定你說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呢你能夠如理作意經常這樣去想的話,那時必然有一個什麼現象啊?你有苦你覺得:哎呀,這個苦呀,現在要找他問題才解決。對不對?是不是?必然地產生的結果。所以說這個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05:58]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後皈依,你還是浮浮泛泛的,那個時候你們懂得了吧?儘管行相上面你是學佛啊,實際上學的什麼呀?跟佛是了不相干。現在你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話,的確步步踏實。是嘛!就因為你有苦,所以要皈依;因為要皈依,所以找到的皈依的對象是三寶。現在這個苦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心目當中什麼?「哎呀,這個苦啊!」然後一心皈投於他。是的,被人家埋怨了幾句,你覺得很苦,那個時候你還是要去訴冤?跟誰去訴冤,跟佛去訴冤嘛,簡單哪!跟誰去訴冤?跟法去訴冤,跟僧去訴冤。這個就怕你不訴,你去訴就對了!

[06:50]

跟佛怎麼訴冤哪?南無阿彌陀佛。欸,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哪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以前會煩惱?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是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唯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麼?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喏、喏、喏,這個道理。啊,你懂得了,真感謝啊!是不是要這樣啊?必然的結果啊!

[07:55]

然後呢,如果你生了病了,啊!說世間本來一無可取呀,然後呢最後結果是必定是老病死,病是死因,現在要死了,趕快多念幾聲皈依,然後到極樂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那醫生要來找你,說不定你還不願意,醫好了以後讓我多在這個娑婆世界多留幾天,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說你有大利益,為了一些利益,現在我一忍,一時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說你這個皈依是至心的話,是不是會必然產生這個結果?對呀!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08:50]

當然現在這個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結果,現在的的確確地普通一般人是有兩種狀態,有一種是以理智為強盛的人,有一種是情緒感情為強盛的人。那麼理智強盛的人,是,剛才這個道理容易了解,他進來通常也會從這個地方進來的,所以進來了以後,他又善於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這個。感情來的,他就不一定這樣的,他覺得:哎呀,皈依好啊!他也跟著去皈依。這假定你的的確確能夠做到至心皈依,到那個時候也是一樣,碰見什麼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沒有辦法去訴,跑到媽媽身邊哭哭啼啼地訴,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受了這個,你還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著眼淚說:「唉呀,阿彌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彌陀佛。」你還是會多念幾聲佛。所以這個時候注意哦:「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

[10:11]

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身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癡癡呆呆站在那裡,欸,腦筋也不要動,聽說念佛好,哎呀!最好希望趕快念一個佛,關在個山裡面,念它個三聲,然後就往生了。實際上我這是過分強調了一點,當然不至於如此了,我這是特別說明,現在有太多人就是這個情況。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間的痛苦,本來這是很好的現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個時候他應該怎麼辦啊?善巧地找到善知識,或者了解這個怎麼樣行持,然後努力運用他現在暇滿人身難得的這個寶貝,這麼如理如法地思惟,他結果啊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這個上頭,正行也是,助行也是。這一點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剛才這個話,你們千萬要了解,要了解念佛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法門,但是不得善巧的結果,就像現在這個流弊叢生。這個地方順便一提,順便一提,順便一提。

[11:34]

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好事 ─做壞事更不談,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佛弟子什麼?「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那個時候你皈依,得皈依體。然後你起心動念有一個特別的一個狀態 ─依體起用。我們現在不必在這個文字上面轉,實際上的狀態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動一件事情,哎喲,你想到這個佛菩薩要我這樣做的,我該怎麼做!隨便動一個念頭,欸,我覺得已經這個樣的,我要這樣做!你自然而然會這樣的,自然而然你就會這樣的。

[12:26]

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剃了頭,穿了這件衣服了,你忘記掉說,一看:哎呀,不行!我現在穿了這件衣服了。尤其剛剛開始換那件衣服的人,可能你們有這個經驗。有的時候你歡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現在不會做了,對不對?為什麼呀?那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現在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隨時起心動念,覺得:「欸!不對、不對,現在要這樣了!」內心上面自然有這種力量。所以用這個東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惡;用在皈依上面的話,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一心就歸投依靠,以三寶告訴我們的方式為你行事的準則。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算!不管你做什麼善事,嘿嘿,不是佛弟子,這樣。因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處就得不到,差別這麼個大法!

[13:31]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

第一個得到,得到這個皈依,然後更進一步受戒。「律儀」就是戒,這個一切的律儀,一切的戒。這個律儀有一點哦 ─戒善,換句話說,得到了這個東西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所有一切的律儀戒法的這個好處,都依皈依而起。所以平常我們不管受什麼,三皈依固然是,五戒,乃至八關齋戒,沙彌、沙彌尼戒,然後比丘、菩薩一切戒,都是正得體的時候在三皈依的時候,都在三皈依的時候,就是這個。

[14:25]

《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

《俱舍論》、《歸依七十論》都這麼說 ─一切律儀的根本。那麼「近事」就是平常我們說優婆塞、優婆夷,親近三寶,承事如來的。那個剛開始的時候,皈依三寶,這個就是所有一切律的根本。這個八律儀就是五戒,然後呢八關齋戒,然後呢上面一樣一樣東西,這個根本都在這裡。

[15:03]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這個皈依,所以這個「堅固涅槃意樂」。涅槃是什麼?就是寂滅,究竟解脫一切問題。這個究竟解脫一切問題的最開始,從哪裡開始?皈依開始,皈依開始。現在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隨時我們體驗到:為什麼要皈依?因為了解世間是苦。所以涅槃是什麼?苦的究竟寂滅位嘛,就這麼清楚,如此因就感得如此果啊!由於你這樣的內心這樣的一個意樂,內心認識這個好樂,然後呢你一步一步努力要去獲得,獲得嘛當然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就是受的律儀,這個一切律儀。由於受了這個律儀,律儀的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就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所以五分法身戒為基礎,戒而得定、而得慧、而解脫、解脫知見,這樣來的。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個好啊!這麼個好!所以想想看這個皈依的福,的的確確無法衡量地大呀!

[16:40]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

前面以前積的業障,由於皈依了以後減輕,乃至於徹底地消除。

[16:50]

《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

那麼這個《集學論》上面,來說明這個皈依的好處能淨罪障的時候,它說:應該把這個譬喻來說明,什麼?生豬因緣說為譬喻。下面這個公案,我來說一下,也唸一遍。

[17:15]

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徹底淨除。)

這個皈依生天因緣是這樣。有一個天人,有一本經叫《羯摩那法天子因緣經》還是不曉得是什麼經,他是一個天子。那麼天子臨終的時候五衰相現,什麼是「五衰相」呢?就是天人平常的時候衣服向來不髒的,到快死的時候,他衣服髒了。然後呢他身上的這個花,尤其是頭上面這個花,平常那花一直都是鮮花,從來不會枯萎的,到那個時候頭上的花會枯萎了。還有呢身上面他不會髒、不會有味道的,到那個時候他身上面又髒、又有味道,有的地方說,身上有威光或者是威光失去了,總之身上面的特質,由善而變惡了。還有呢他平常不出汗,他那個腋下會出汗。還有最後第五個,就不樂本座,他本來坐在那天子座上很歡喜,到那個時候,他坐立不安了。當這個五衰相現的時候,那快要死了,就相當於人那個必死之症,患了這個癌症了,那快死了。

[19:05]

所以天子一犯了那個五衰相,他就曉得要死了。那個天上的人,他是有天眼通的。哎呀!他要死了,憂愁大苦,但是他曉得這個死是無法避免的,他要看看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萬一死了之後,還再生天,那還勉強可以。結果一看哪!墮落豬當中,唉!你不要說墮天上到豬當中,我們叫人間到你墮豬當中你受得了嗎?絕對受不了啊,絕對受不了!不要說變成個豬,現在叫我們跑到那個豬住的地方去,在那兒住一天,我們實在受不了,我想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對不對?何況是你天上面。唉!他大苦惱,然後到處去求,求那個大力諸天,誰也沒有辦法,怎麼求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19:55]

最後那時正好佛出世,有一個天,說:「欸!對了、對了,現在佛出世,他是三界一切智人,人天導師,唯有他曉得,你只有去問他,他能幫忙你。」那麼後來就請求那個佛,佛就告訴他 ─皈依,你只要皈依就不墮落,然後呢跟他說種種的皈依的好處。所以它下面這個偈,「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就是這個《羯摩那法天子經》當中的一個偈子。所以他聽見了很歡喜,然後至心皈依,過了幾天果然死了,果然死了。然後呢死了以後,完了以後,他有沒有墮落?沒有墮落,又繼續生天。

[20:47]

這段因緣,這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這是千真萬確。所以皈依這個福不得了啊!他本來要墮落畜生了,那何等嚴重,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解決的。欸!你只要皈依。注意哦!前面一再說的,皈依是什麼?要得皈依體,不要說我也皈依了,我這個皈依是相應不相應,這是大成問題,這個是才是我們真正要檢查、檢點的地方。那麼現在休息一下。

[21:21]

所以說有這個因緣,你看這麼個好呀!第三能夠皈依,得到這麼好處,可以得到好處。實際上他那個生天,還是算起來很小的,很小的,生天算什麼!我們要跳出三界輪迴的,也都從皈依上面得到的呀!

[21:45]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前面說得很清楚。

[21:53]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

不管人非人都不能為難。

[21:58]

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很多人遇見了不如意的、恐怖的事情,於是總歸找一個依靠。他依靠什麼?山林、園囿,皈依所供的樹木等等,各式各樣的。這個的確,任何人碰到了苦惱不如意總歸去找,就是不一定找到人嘛,我們也 ……不一定找到皈依這些事情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啦!有的人跑到求神賣卜,算命先生,或者我們找這個、找那個,這個都是。所有的這些東西,「其歸非尊勝」,並不是殊勝、並不正確、也並不尊貴。「其歸非第一」,這個真正要皈依的只有這一個,這是唯一獨一的,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都不對。因為他所皈依的,「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因為他所依的地方,不是第一,是錯誤的他自己本身,所以雖然去皈依了,他的苦惱解決不了。反過來,

[23:24]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

那麼你能夠皈依三寶,由於這個曉得真正的苦樂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何在,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才能夠超越這個痛苦。超越這個痛苦所行的就是道 ─八支聖道,道諦,然後呢得到涅槃滅諦的快樂,這個是真正皈依之處,能解決一切眾苦的。

[24:05]

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而這個要曉得,這個是什麼?以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夠真正如理如實地找到正皈依處,而得到好處,皈依這個「四聖諦理」。這個既尊又勝,這個「尊」是尊貴,這是三界之內唯一真正尊貴的。因為這是實在的、不虛假的,這是殊勝的,平常的時候都庸俗的,那麼這個才是真正第一的,是唯一的也是。由於你皈依了這個,一切痛苦解決了,一切痛苦解決了!

[24:55]

前面說人與非人不能為難,關於這個我們說,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他馬上就有護法神來護持你。哦,說我們說:「那麼非人不能為難,人怎麼皈依了以後不能為難?我們就看見很多事實,皈依了以後,人還來為難我啊!」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個誤會,我們了解佛法裡面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你真實地了解,人沒有一個人能害你,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害你的是什麼?就是你的無明,你不了解這個無明的行相,跟著境界轉了,害了,害了!所以假定你了解了一切因果法則,人家來害你,欸,那個時候你就想想看,他為什麼害你呀?如果說你有了傷害他的原因,他害你,當然嘛,應該的,還啦!就是剛才說這個道理。所以你正確地了解的話,的的確確 ─而這個唯一的辦法,靠什麼?靠皈依三寶,如理如量地了解這個道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當然啦!人都不能為難你,何況是非人?三界之內的的確確人是最強。

[26:21]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這裡有一個譬喻,這個譬喻我也不知道。

[26:31]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不管你想什麼,由於皈依都能夠成就。不管你做什麼如法的事情,你先供養皈依了三寶,然後祈求的話,很容易成就。當然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你所想的事情一定如法;其實你就是不如法,它一樣地也成就,一樣地成就。就這麼有這麼一個公案,我這個地方說一下。說有一個沙彌到龍宮裡面去應供,到龍宮裡面去應供。平常啊 ……不,有一個羅漢。那麼這個羅漢去的時候,他有一個弟子,那個向來就是他自己去,不帶這個沙彌去。後來有一次,那個沙彌他附在那個他師父的上面,得到了一點龍宮的餘食,哎呀!他覺得龍宮這麼好啊,他就想要奪這個龍宮的一切。所以他認真地持戒,認真地供養,然後發願,最後這個沙彌果然如他所願,變成一個強力的龍王,跑到那個龍宮裡面,把原來這個龍王都殺掉了,就是這樣。這個惡願尚且成功,何況善願!你只要如法地去做,一定可以得到。那麼這是第八,

[28:21]

八速能成佛者,

這個最究竟的。

[28:23]

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像經上面說,因為你有淨信心,所以能夠斷無暇。斷了無暇,就能修行,能夠修行遇殊勝皈依的地方,學了殊勝的道,當然這樣上去了成佛。成佛的話 ─啊!一切問題都解決,什麼好處都得到,這上面那個根本也就是都是次要的了。

[29:04]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