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42L5~P142LL2

手抄頁/行: #8 P165L1~P178LL1

音檔起訖: 61B_0000~61B_2930

廣論時時聽          

 

[00:03]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 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

經上面告訴我們:月亮、星都可以墮落,然後呢,像山一樣堅牢的地方,它可以徹底地敗壞,乃至於虛空可以變成其他的,所以這些東西都不可能變化的都可以變,但是世尊絕對不會說一點點不實在的話。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前面這個話,那千真萬確,任何東西可變,這個道理是絕對不變,我們要信得過。

[00:41]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記得前面這句話嗎?我們現在對於諸佛的妙智,一切諸佛的妙智啊,在我們的感受上面,不如一個醫卜星象的人哪!哦,這個算命先生告訴你這樣的,我相信得過他;這個醫生怎麼說的,我信得過他;然後世間的科學家,信得過他;乃至於普通人告訴你,你不要這樣,我信得過他。佛講的話,說:「唉呀!現在這個時候時代不同啦,不要這個樣啦!」所以我把上面這個話,連唸三聲就是這個道理。

[01:31]

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

假定對於這個道理,沒有得到真實的 這個最重要喔 正確而實在的認識,然後這個認識還要決定的認識。正確、實在這是如理,經過了思惟觀察的產生決定不移動的信解。你如果得不到這個的話,那麼,「任於何法」,不管你說什麼法,都沒有用。為什麼?心情沒有深忍,一碰、碰一點事情就動搖了,聽的時候滿好,下了課等一下耳朵一聽見別的,不曉得跟到哪裡去了,這個沒有用,這個我們要主要注意的!

[02:29]

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

下面舉個例子,像下面這一類人,說有的人說對於空性已獲決定的 ……他獲得決定,乃至於說:「噢喲!見到了空性了。」他見到了空性,但是對於業果卻沒有決定信,而因為對業果沒有決定信,所以不去認真地去做,「不慎重」,這種人對於了解的空性是顛倒的。

[03:05]

上一次我們說過田雞和尚的公案,大家還記得對不對?他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所以他要吃田雞。所以人家說他:「你樣樣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其實他只是歡喜吃田雞,如果歡喜別的,他樣樣不空耶!現在這個人兩腳一盤樣樣都空掉了,請問我們自己問問:你兩腳一盤你空得掉嗎?你兩腳一盤是胡思亂想,腰也痠,背也痛,腦筋裡不是昏沈,就是妄想。他到了這個程度,還不可以,我們連他皮毛都沒有的就不管了,請問你修學佛法,怎麼修起啊?所以他舉這個道理,是對我們是最大的警惕的。

[03:53]

所以我們不要說:「啊,空了、空了!什麼都不管。」他越空,那是越管,為什麼?了解一切法的的確確是因果緣起,沒有本質的自性,既然一切都是因果緣起,你有什麼因什麼緣,感什麼果呀!所以,「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都是看你的什麼因,什麼 ……沒有天生來的這樣的東西啊,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所以他越了解是越謹慎啊,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所以下面說:

[04:34]

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真正了解空性的什麼?欸,就是見到「緣起」,因為空,所以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它一切都是因緣條件存在,所以它是空。你說你現在能夠找得到一樣東西天生來的嗎?沒有,這張桌子怎麼做的?喏!樹,你把它拿下來,這是木頭做的;鋼鐵,是鋼鐵做的;你想要一張桌子,有一個人會做,弄、弄、弄成功了。眼前那一樣東西不是?就是這樣。所以他見空正是見緣起,見緣起正是見空啊!所以這一個空性,是正是跟這個「業果發生定解」,產生什麼?欸,「助伴」,那互相相輔相成,這個是必然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05:29]

關於這個概念,記住啊!記住!記住什麼?「此是極不現事」,這一個道理是絕端不那麼簡單,不是眼前我們憑空所能夠了解看得到的,你一定要如理地了解,然後呢如法地思惟觀察,那個時候才產生決定的勝解。有了這個勝解,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由此而來,得到了這個根本的話,苦自然盡除,樂自然得到。今天就到這裡為止。

[06:19]

我們前天講的那個等流這個事情,那有的人說念佛的好像他也不講這個,參禪的也不講這個,我為什麼寫在這個上頭呢?那就是念佛的人講講一心念佛,他也從來不跟你講什麼是等流不等流,對吧?那麼參禪的人,或者看一個趙州還有 ……噢!趙州的公案說「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現在日本人主要的是流行這個。中國人呢?參這個「念佛是誰?」看一個誰,我們中國現在的禪是看這個,禪宗是看這個。然後呢,持戒的人呢,主要的是,身莫作,口莫作,還要自淨其意,他也不跟你講這個。乃至於普通人,拿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虛妄分別。」對不對?現在人家一般講的修行是不是主要的就是這幾點,是不是這樣?還有沒有其他的?只要你們提出來,但願你們提出來,我都可以解答。

[07:22]

請問:現在這個地方,不管是你哪一點 ……當你平常他教你念佛的時候,他教你怎麼念哪?你眼前一切都不管,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這樣說?對呀!參禪的人,也是教你什麼都不管;持戒的人,說對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要內心淨那個意,是不是這個樣?這個是說明什麼?前面境界來的是什麼?就是你前面的異熟等流跑到我這地方來。他,如果有條件,他會源源本本告訴你,現在沒有條件了,說:「現在這個時候你只有念佛啦!你不要去管啦!」你聽得進,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儘管道理沒有講清楚,但是用的是不是這樣?就是前面那個等流,前面來的,前面這樣來的你不管,到時候一刀斬斷,我一心念佛,參禪的亦復如是。自淨其意呢,前面來的是染污的,現在這個地方你不要去管它,你要淨它的意呀!清楚嗎?

[08:37]

所以你不懂的時候,有人說:「他為什麼這樣講?你為什麼這樣講?」對呀!要真正要學,要好好地善學。然後你道理了解得非常清楚了,既然了解得非常清楚,你要去用的時候,得心應手嘛,這麼好法。就像你開車子一樣,是,你只要學會了開車,你就不管去開,可是萬一到那時候車子出了毛病,對不起!半路上拋錨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欸,那時候你曉得什麼毛病怎麼弄,那就好啦!所以這個簡單說明一下,加強大家的信心。

[09:13]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四十二頁,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切苦樂的原因,一切苦樂都不是偶然的,絕對有它的因感果,這個必然關係都了解了。那麼經過了這樣認識了以後,下面應該怎麼辦?說「思已進止道理」,那麼這個地方呢,就先總括地,整個的綱要說一下。昨天說到空性,這個再唸一遍,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對於佛陀告訴我們最正確的教誡,這個就是法,因為真正地解脫痛苦,以及完成一切功德 ─無上菩提,正依止是法,如法行持,然後呢,分分斷證功德都由此而來。這個概念不但要認識,而且要經過深入地思惟觀察,產生殊勝的勝解,那個時候會深深地忍可於心。那麼這個深忍是什麼狀態呢?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它一切時處,隨時它會現起來:「嗯!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為什麼有這個果,一定有它的因。」同樣地,你現在起一念,你就立刻曉得,這一念將來感得什麼果,這樣的一個狀態,那個時候是得到了深忍信,那個時候是信心就堅強了。

[11:56]

我們馬上可以對比一下、觀照一下。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有沒有跟它相應?這個很明白,隨便看見一個境界,你馬上就跟著它轉了,嗯!就跟著它去了。然後呢?好的 貪,反過來 瞋,不屬於這兩種 ─癡,那個就是我們染污相。你對於如來的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經過了正確地認識、深思,經過這樣地修習以後,你起心動念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喏,這個是屬於深忍,勝解的狀態。乃至於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之前,我們一定要努力,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所以說,「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那麼「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勝者所愛,這不但是佛、佛菩薩,真正如法行持者,他絕對不是這樣的。

[13:28]

下面說:「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有一類說了解了空性了,但是對於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居然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話,那個對不起,他完全錯誤了,他說的了解是顛倒。現在這種情況啊,我們要檢點一下。我以前自己覺得,看了一下那個現在的書,中觀的解釋啦等等,自己覺得很懂。後來我跟同修們談談,很多人都覺得:噢喲!這個他懂了,乃至於可以跟別人去講了。一直等到現在我才感覺到,原來我們真正說起來,對於這個中觀完全門外。中觀到底說些什麼?可以說,不能說一竅不通,至少說都在文字上面做這個初基工夫,文字所指的真正的內涵,是一點都不知道,一點都不知道。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努力深入,那前面這個文字是對我們的最佳指導,非常好。否則,如果就以為這個,乃至於說:「哎呀,中觀我懂啦!這個很簡單!」那完全戲論,那完全空話,損害佛法莫過於此。假定這個空觀,就是這樣說那些的話,那個能救得了嗎?一點都救不了。嘴巴裡面說了半天,然後行持是完全不相應,這個是這個地方所說的,顛倒了解啊!

[15:29]

因為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你必定會什麼?認真持戒。因為我們了解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是無明相應的,對於這個空緣起的道理,這「緣起甚深」哪,只有佛與佛乃能究竟,這個事實。換句話說,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因,最初因,我們眾生沒有一個人,絕無可能找到,眼前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你絕對找不到,這樣。這件事情只有佛才能看得清楚,那麼既然一切的事情都由這個業因所感得的果的話,你怎麼曉得這個因感得什麼果呢?我們能知道嗎?當然不知道。那個時候,你唯一的辦法─聽佛,所以佛告訴你,這個不能做,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恭恭敬敬、認認真真去做,你一步比一步深,一步比一步好處。所以剛開始我們不了解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依照著老師,他告訴你怎麼做,就這麼樣做;他告訴你不要做,你就不要做;他告訴你要做,你就是要做,就是這樣,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這麼簡單。

[16:53]

所以尤其一旦證得了空性,菩薩初地以後,他那時候更是非常努力、非常謹慎;因為在沒有證得空性之前,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要了解這個。一旦了解了以後,為什麼第二地一定是「離垢地」呢?那個時候就見到了空性了,那個時候發現,原來空就是緣起,這個細微的一點事情他都不敢馬虎,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得努力修行才可以離垢,細微的戒才不犯。那我們現在凡夫分上面,根本了解都不了解,自己懂了一點點,自己覺得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是顛倒了解,對自己的損害是莫甚於此。

[17:45]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你就可以看哪,世間很多人,在佛不出世的時候,很多這種聖人,實際上都是諸佛菩薩。我講一個公案給你們聽聽,我們中國的聖人,孔老夫子是「大成至聖」。啊,那真是了不起!他門下有四個最了不起的 ─復聖,是顏子;然後呢第二個誰呀?曾子。曾子啊他臨 ……曾參啦就是,他臨死的時候,生病的時候,那個生得很嚴重喔!他叫他兒子,他因為他子弟尊重他,他睡的那個,那個是古代每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切都有跟他相應的身分,相應的一切的標準。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比丘,那麼平常嘛穿五衣,碰見什麼時候穿七衣,什麼情況穿大衣;沙彌嘛穿縵衣;在家人是不可以,穿一件海青等等,都是這樣,一點都不能亂來。

[19:01]

那麼那時候古代的人,你看喔!那個曾子,因為他的子弟尊重他,他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喔,睡的那個蓆子睡得好一點。結果曾子說:「欸,我睡那個蓆子是大夫的蓆,我可不是,趕快給我換!」他病得重得要命啊,因為那個時候動彈不得的時候,他「不行、不行!」一定要給他換。最後換,換的蓆子沒換好,他命就送掉了。喏,這為什麼要這樣做?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稍微一點小毛病,「唉呀,再叫我忙這個事情,個無關緊要的,你也馬虎它,幹什麼?」為什麼?這裡好好地想一想。然後他臨終的時候,他跟他的兒子說:「小子,啟予足,啟予手。」他說你把我的腳看一看,把我的手看一看哪!然後他說,「而今而後」,從現在以後我可以免掉。因為以前只要你有這個身體在,你隨便的一舉一動,你就會得影響,這個就是業。現在那個身體壞掉了,那從此以後你不必再受這個身體之累。換句話說,他的隨便一個動作這麼謹慎,為什麼啊?我們就是看不懂。喏,你現在到了這裡你就了解了。

[20:22]

所以任何一個真正修學的聖者,他三業這麼地謹慎法,不要說佛法裡邊,乃至於世間這種都是菩薩。然後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回去看《華嚴》,你就一目了然。那《華嚴》上面善財童子參的那些人,除了第一、第二個和尚,下面那個都是在家人,對不對?他一點點都沒有說,他把那個佛字貼在這個額骨頭上的樣子,但是他的行持是什麼?那就是大地菩薩的標準樣子,他正因為他見到空性,所以說這地方說見到了空性而馬馬虎虎 ─顛倒,這種人千萬不要去聽他。

[21:07]

不過有一類我們要了解喔 ─逆行。譬如說我們中國很有名的濟顛活佛,這個濟公活佛,民間的傳說,有這個人的 ─近代的金山活佛,然後呢,我曉得的西康有一個叫什麼呼魯圖馬峰之東(編者按:此處未查到確切名稱)的一個,一個也是像金山活佛一樣的一個發瘋的人,這種人都是了不起,但是他明顯地現的是個逆行,現那個逆行,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要了解。所以他說「見空性就是見緣起」,這兩樣東西恰恰是互為助伴的,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再強調重提一下。

[21:53]

即彼經云:

了解了道理馬上引經證,那是佛親口講的。

[21:58]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一切諸法就像水裡邊的月,你說它沒有吧,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說它有吧,絕對找不到。就像什麼呢?「幻泡」,虛幻的那個泡,那泡本身那就是這樣,你看看,一碰,沒有囉!「陽燄」,那就是太陽很強烈的時候,夏天因為那個水蒸氣的關係,你老遠看得像水一樣,真像水,實際上跑過去看看,沒有。我們這裡不一定看得見,你要在什麼地方你看得見呢?那個高速公路,遠遠地,現在我們這裡的確看它不見,你一定要那很長的那個路,很長的路。以前我陽燄一直沒看見,後來到了美國,他那個高速公路又寬又大,車子又少。然後你開的時候,喔唷,老遠望過去,夏天的時候就是看見那個水,就像那個水一樣;那時候,哦,原來陽燄,不過等到你開過去一點都沒有。然後就「電」,就這樣,就這樣!

[23:33]

然後呢這個一切諸法,包括了情與無情,然後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死了以後到他世,「意生」是繼續地流轉,我們總覺得好像有一個靈魂,像一個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裡搬到那邊去。我們通常稱,世間上稱它靈魂,現在這地方是「意生」。他那個意生「不可得」,並沒有真實的這樣東西。

[24:05]

欸,可是妙咧!但是「然作諸業終不失」,這個業會繼續地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那麼「如其黑白成熟果」,就像這個業你造的黑,那麼感得的惡果;造的白,就是善的,就感得的福、善果,這一個道理啊,這一個道理啊,是「理趣門賢妙」,這是微妙,深妙極了,但是這個正確的,這個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說空,正因為空所以是緣起,因為緣起所以這個業因感如此的果,只是這個因感得這個果的流轉,而沒有真實的內容,就像水中的月、陽燄、電等等。而這個道理是非常地微細,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我們要了解。

[25:16]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

所以我們應該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道理,你造了黑感惡,造了善,然後呢感得福樂可愛的這個兩種業的道理。應該從它的業因感到它的業果的這個道理,要能夠修習、啟發,而得到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行了!然後你得到了這個勝解以後,也不是馬馬虎虎喔!那個時候你有了一個標準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拿這個標準去行持。所以晝夜你就用這個標準去看,說身、口、意,起心動念之間,你起的什麼因,如果是不對的,馬上防止,好的努力去做。所以這樣把因地當中切斷了,自然而然把將來感得惡趣的這個門關閉掉了,關閉掉了。既然這樣的話,當然將來你就不會去啊!所以這個道理是我們眼前第一個重要。

[26:53]

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假定你對這個道理不能善巧地了解的話,就算你稍稍懂得一點法,懂得了法,因為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稍微有一點認識,而不能產生,還沒有產生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仍舊放逸,仍舊非常放逸,對不起,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門」,你只有將來墮落的份哪!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經常努力。

[27:45]

眼前對我們來說,我們往往感覺到:哎呀,這個提起來是真難哪!你為什麼提不起來啊?為什麼提不起來?你自己不妨先找這個因,而這主要的無非是什麼?怕苦,無非是貪一點快樂。但是這個地方,很明白告訴我們,你貪一點小小的快樂,受到的大苦,受到的大苦!你所以這個地方,正因為你提不起來,放逸,所以那地方尤其需要努力啊!尤其需要努力啊!那麼萬一碰見情況不行的,怎麼辦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 ─依所謂依眾靠眾,依靠那個善知識。

[28:37]

現在呢,自己也提不起來,又不願意依靠,最好找一個地方,那你完了,那就完了!這是所以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關起來到茅篷裡邊去,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如果這個條件具足了,去,一個人專門修,那好極了!如果你這個條件不具足,跑到那個茅篷裡面正好,反正沒人管,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你覺得過的生活來得個舒服。一點點眼前的舒服,將來受無窮大苦啊!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下面引經上面證明。

[29:20]

《海問經》云:

就是《海龍王請問經》,前面已經引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