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81LL2~P183L6

手抄頁/行: #10 P187LL4~ P204L8

音檔起訖: 78A_1249~78B_1542

廣論時時聽          

 

[12:49]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

「識」,經上說是叫六識身,那麼這個六樣東西當中,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如果說大乘唯識許有阿賴耶的,就是阿賴耶識;那麼小乘它沒有這個概念,那麼或者不接受這阿賴耶者,那就是意識,六識當中的意識。

[13:25]

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

這個「因位識」跟「果位識」分開來講,那麼這個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是說,我們不了解這個識是什麼東西,實際上這個是從無明一路上面來的,那麼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有「行」。當你真正行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造種種業的時候,那個一切的行為啊,就留在這個心識當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那麼,所以這個東西,這個習氣啊,所謂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留下來這個習氣,或者留下來這個種子,那個東西就是因位識。

[14:39]

如果說你所造的是不善業,為什麼呢?因為你不了解一切事情由業感果的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所以說「此復若愚」。那麼你雖然要求樂,可是不了解什麼是樂因,所以你造的結果卻是苦果。「造作、增長」,這我們都了解了。然後造了這個業以後,這個習氣,造的時候它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潛伏在我們的心識當中。這個潛伏在心識當中的力量,將來可以引發生死流轉的,這個就是因位識,因位識。在唯識上面我們稱它為種子,所謂異熟種子、名言種子之類。

[15:43]

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那麼因為這個當初造的時候留下一個種子,這個是因位識;由於這個,然後它將來如果有特別的因緣又把它策發,策發了以後,將來能夠結果的,這個叫「果位識」。所以實際上這個識分二個半支,前面的半支是因位的,後面的半支是果位的。那麼怎麼情況之下,從因位轉變到果位呢?這個在十二因緣的流轉圖當中,會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了,原來就是在我們平常起心動念之間,就根據我們平常說,以前、前面說等流心識,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以什麼心識對,造什麼,然後呢這個時候就會把因位識變為果位識,這個道理隨後再講。

[17:06]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這個同樣的道理。前面是由於業果不了解,造的惡業;現在呢,他業果是了解了,但是「業感緣起」的這個緣起的究竟的意義,真實意義,這個平常我們說「空性」,這個道理他不了解。由於對於無我的這個真實義,換句話說,勝義諦當中講的空性,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我,於這一點事情不了解。由於這個愚癡無明的力量,那麼他雖然了解了業感緣起的道理,雖然了解了業感因果的道理,造種種的善業,但是並不了解這個善業感得的這個樂趣,真實來說還是苦的,所以他妄執為樂。那個時候他造的什麼?或者造福業,或者造不動業,那就是人、欲界天、色、無色界。那個時候同樣地,當現世造的是因位識,將來根據這個會結果的是果位識,這個是第三支。第四支呢,

[19:01]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什麼是「名色」,名色一支呢?受、想、行、識,這個不是色。這個是顏色,顏色就是「有對」。平常所謂「對」的話,它有特別的,眼可見、耳可聽,然後呢舌可嘗、身可觸,像這一種東西,那麼這個可以表示的,這個有質礙的,像這一種東西,那我們了解的。所以換句話說心法以外的,這一個世間的那些有漏的東西,那就是色。那麼說「名者」是這個心法;「色者」,那麼就是我們的色法 ─色、聲、香、味、觸。如果生在無色界的話,並沒有實在的色,而只有色的種子。除了這個以外,所以除了無色界以外,其他的 ……所謂「羯羅藍」是什麼呢?就是當我們在生死流轉當中,新生命剛剛開始的那個時候結出的這個,叫羯羅藍等,從此以後慢慢地發展長大,有六根,然後變成完全的一個身體,這個叫作色,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當結生相續的時候第一剎那,一直等到六根生起以前,那段時候叫名色,名色。那麼這個「六處」呢?

[21:10]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

這個「六處」呢,就是從前面這個名色的羯羅藍開始,胎生,那麼就是最初這個識入精血,那個時候結生的一剎那,成功這個羯羅藍。羯羅藍另外叫「凝滑」,一團,一個肉團,這滑滑的一個肉團,只是如此而已。那個時候這個肉團,實際上這個色,這個是「與名」,就是心「俱增」。因為由於這個業力的推動,它繼續地在增長,繼續增長的話,慢慢地就成什麼?「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換句話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樣東西,那個時候在羯羅藍位上面慢慢地生起了,慢慢地生起了。

[22:14]

實際上這個裡邊很有意思,所以這個名色我們已經談到,在前面依四諦流轉當中談到,說投胎進去的一剎那中,一剎那那個時候,他那個色的特質,是什麼呢?叫所緣,還有呢所依,實際上呢所執。識緣的地方,就是他所執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眼睛看,嗯!看一個東西,那我們所看的這個境,就是我們所緣的,所緣的;不過那個執的話,就是這個緣哪,而有一種強有力執取的力量,否則的話你就說我們只是執,執持所謂。

[23:00]

當我們真正投胎的時候,那一個時候,就是那個心識,由於強有力的執取,那個時候的這種狀態。因為有他這樣執取的狀態,所以啊那個父母的精血,本來他所緣的,變成功他的由貪愛而執取。於是那個時候他前面那個心識,就心識本身,永遠在剎那剎那地向前推衍,滅了,後面的心識起來了。而後面的心識起來的時候,那個就依他所執的那個精血,那個就是色的部分,羯羅藍位,羯羅藍位。

[23:45]

所以這個時候產生那個名、色這兩者當中,很有意思,這個羯羅藍跟他那個心識,就兩個,所以叫「俱有依」識,這個名色當中,色跟名兩個東西,是互相 ─識,這個心識,去緣、去執另外那個色,那個色就是精血;然後呢,同時他這個精血,又變成他識所依的地方,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這樣。那麼同樣地,還是由於這個業力的推衍的話,那個新的生命慢慢、慢慢地發展了,於是成功這個六處。

[24:38]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如果說化生的話,那麼當他結生的時候,一剎那都起來了,他不會有這個一步一步地發展,像胎生,經過十個月。那麼不一定,人是這樣,有其他的動物哦,不一定。

[24:58]

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

還有卵生跟濕生,這個發展過程當中也是一樣的。化生是一下頓起的,其他的胎、卵、濕是漸次而來。不過胎生呢,這個漸次來的時候在母胎當中;卵生跟濕生不在,在卵當中,這樣的,實際上那個濕生,還是有牠的一個膜包在外頭的。牠這個進行過程當中,還是這樣的,先是這個兩個名、色,然後業力的增長了,而那個六根漸漸生起,這樣。所以說除了住胎,其他的發展過程當中,也都是這個樣。

[25:44]

是〈本地分〉所說。

那個是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

[25:48]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

那麼下面這個什麼呢?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名色這個東西啊,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身,換句話說我們平常說色心、色心,就是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講的我,也可以說單獨的一個我,實際上呢「我」這個東西,就是色跟心,再分開來叫作五蘊,那麼就是他自己的本體。那麼這個本質這個東西,如果說細細地分開來說的話,那又分成功眼、耳、鼻、舌、身,這樣的不同的幾個,所以說六處是成就身的差別。總相、別相,總別之相。

[26:47]

所謂總別之相,我們譬如隨便說吧!說這個教室,好囉,這個教室是個總相,總共地統統包括在裡邊。然後我們在教室的時候,哦,這個叫講台,然後這個叫門窗,這個叫我們坐的椅子,這個叫什麼牆壁,這個就是什麼?這個教室的別相。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我們說這個寺院,那麼這個就是它的總相;然後呢,這個寺院裡面,這個是大殿,這個是寮房,這個是大寮,這個是什麼,那就是它的別相。

[27:29]

所以這個地方的名色跟這個六處,是他的一個是自體的總相,一個是別相。雖然前面、後面,從它的成就過程來說有前後的差別,實際上呢,這個名色跟六處結了以後,一直到你這一生,一直連續下去的,一直連續下去的。所以平常我們經上面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個一直到這一生,從開始結生一剎那,到本有消失死有開始,都是這個狀態。所以他的本體來說就是名色,他的差別來說就是六處。那麼再下面呢,「觸」:

[28:23]

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觸」,那麼再下面一支。什麼是觸呢?由於「根」跟「境」跟「識」三樣東西,碰在一塊兒了,那個時候碰在一塊了以後所產生的那個一種感觸。那個感觸本身還並沒有辨別的能力,說辨別這個好壞,但是,欸,他感覺到了,感覺到了。那麼這個感覺的,這個能感覺的這個,這一種心理叫作觸。

[00:10]

所以「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這個六,前面是六處,就是六處所緣的是境、識,就在這個上面。就是也說明了,實際上呢,我們又為什麼稱它說「六處緣」呢?就是它一定是三樣東西和合的時候才生起這個東西來,那個也就是這個前面的六處所緣了這個境跟識,六處就是六根嘛,那麼這個根緣著這個,生起這樣的那一支出來。

[00:47]

受者,謂觸取三境順生三受,謂苦樂捨。

那麼再下面,由於觸的關係,你碰到了以後,就是下面碰到的時候你一種感受。那麼對於這個所感受的,這個你會覺得歡喜的、不歡喜的,然後呢無所謂歡喜不歡喜的;不歡喜的是苦,歡喜的樂,下面就是捨。

[01:13]

愛者,謂於樂受起不離愛,於諸苦惱起乖離愛。

那麼「愛」是什麼?愛是一種樂著、愛著。前面你有了這個感受以後,對於快樂的這種感受,你不希望離開它;反過來,對於不快樂、痛苦的,你希望啊遠離你,遠離你。

[01:44]

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為受用圓滿。其中三界有三種愛。

這個下面的說一下。平常我們「受緣生愛」 ─現在十二因緣的話,每一個前面那個為緣,生起下面這個條件來。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解釋一下,前面不解釋呢?照理說也應該是無明緣,然後呢生行,行緣生識等等。這地方特別講受因緣所以生愛,這個是有一個道理的。這個一定哪,跟無明相應的這個觸,那個時候所生的受才能生愛,就是這樣,所以不是一定受緣一定生愛的。所以如果說你證了聖果了以後,他還是有感受,他那個感受叫「離繫」的感受,不再有繫著了。所以聖人眼睛不是看不見,他還是看得見,還是聽得見。尤其是羅漢,這個小乘的聖者,他還是有苦的感受的,不過他這個苦的感受上面,他不會起這個乖離愛;他也有歡喜、樂的感受的,但是他那個樂的感受上面,不會起不離愛,他這個貪瞋癡這個三毒,已經整個地鏟除掉了,這樣。

[03:46]

所以這個則是我們凡夫異生位上的,那一個無明還沒有破,並不了解真相,所以於這種因緣遇見了以後,那麼這個受會能生愛。所以他下面說:「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還是有的,但是愛不生,愛不生。下面這個話,愛不生,生死就斷,生死就斷。關於這個道理,那麼剛才說的,在這個十二因緣的流轉圖當中,因為有更仔細的說明,所以我在這個地方每一支不深入地解釋。

[04:33]

由這個因緣,由這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那麼這個兩個有什麼差別呢?觸跟受什麼差別呢?這個我們要了解的,「觸」就是當我們這個六根對著六境的時候,那個觸的特質就在境界上面,就緣這個境界,跟著這個境界轉的,這樣,所以叫境界受用。那個「受」呢,什麼叫生受用呢?就是當那個境界有了觸以後,然後你感覺到,哎呀!這一個好的,你就貪著;這個不好的啊,你就排斥它,排斥它;如果是沒有這兩個的,那麼就是捨受。所以那個時候受的因緣,它會產生那個三毒相應,而這個三毒相應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會感生將來的這個生死流轉之果,生死流轉之果,所以叫生受用,或者異熟受用,因為生是流轉當中的果,另外一個名字叫異熟,異熟。

[05:53]

所以觸是對境界的一種反應,那麼受的,由於這樣的話,然後引發那個愛、取而流轉生死,這是兩者的差別;而那兩個東西碰在一塊兒的話,受用就圓滿了。所以真正的這個受用的圓滿,一定是觸、受兩樣東西,觸、受兩樣東西。在這個地方,實際上呢,我們修行真正最重要的關鍵,就在這個境界上頭,最重要的就在這個境界,這個地方你識破了,問題就解決。所以佛啊講佛法的時候,一開頭告訴我們是什麼?告訴我們:「觀受是苦。」記得嗎?平常我們講一個道理講得頭頭是道,實際上這修學的根本在此,根本在此。那麼這個關鍵,慢慢、慢慢地我一步一步地說下去。

[07:05]

「此中三界有三種愛」,那所謂欲愛、色愛,然後有愛。在欲界的愛,就是像跟欲相應的,欲貪著的,這個叫欲愛;那麼色界的話呢叫色愛;然後無色界呢,這些東西都沒有了,但是它還能夠引發後有的,還是有,而不斷流轉。所以這個三愛也就是叫作欲愛、色愛、有愛。

[07:43]

取者,於四種境起四欲貪,

對於四種境界當中起這個四種。

[07:52]

謂欲著於色聲等欲塵,

所謂色、聲、香、味等等,他就會起貪欲,起貪欲。

[08:04]

及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惡見係屬惡戒惡禁,及薩迦耶見,是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這個「取」是什麼呢?取就是由於你前面的這個愛著的關係,所以你進一步地就對於所愛著的境界就執取,就執取。所以這個取啊,實際上就是愛的更深一層的一種力量,所以有的時候就是愛的別名。但是這個裡邊程度上面是有一點差別,你一看,啊,你倒滿歡喜,覺得滿可愛;下面啊,你覺得滿可愛啊,你就想辦法獲得它,那個心理的狀態,就是這種心裡面比愛是強烈,比愛是強烈。那麼為什麼要分成功兩樣東西呢?因為你單單愛的話,它沒有這個取著的話,它不會引發出這個,單單這個愛的話,它還不致於引發出流轉生死的後有的力量;而是由於這個愛的力量慢慢地增強,要到這種狀態,它是引發,所以它是兩個位次。所以我們平常說業為什麼會感果?叫作已增長,就是這個!你造了以後還要增長,它那個增長的力量,主要的就是什麼?就是這個力量,就是這個力量。

[09:51]

那麼,這個或者是「欲」的,塵欲等等;還有呢,「見」,除了薩迦耶見以外的其他的惡見,(薩迦耶見是什麼?就是特別的這一個對我的執著),那麼歸納起來叫欲取、見取。「欲取」的話,就是對於種種的色、聲、香、味等塵欲的取著,對你所欲望的,這個貪欲心相應的這種取著。你看見好吃的,啊,就吃它;看見好聽的,啊,你就跟著它去;看見這個軟的、舒服的,你就又是這樣,這是欲的。那麼「見取」的話呢,就是這個兩樣東西。戒禁取,這個戒取、戒禁取,也就是在這個前面的十種煩惱當中的。還有「我語取」,我語取就是對於薩迦耶見所起的種種的我、我所貪欲等等,就是這個。

[10:58]

有者,謂昔行於識,熏業習氣,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是於因上,假立果名。

那麼下面呢,再是「有」。有是什麼呢?有就是有一種力量,強有力的力量。這一個是為什麼會來的?由於以前的識,以前什麼識呀?以前什麼識呀?就是前面無明、行所種下的這個因位識,大家還記得吧?無明,由於你無明啊所以造業。當你造業的當下,他那個時候,就在造種種業的時候,在我們的心識當中就熏下一種影響力量,所以我們叫作習氣,「業」習氣,或者一種習慣。那麼這種習慣呢,它將來它會再發出來的,所以這個這種再引發出來的這種習慣的力量,我們又給它另外一個名字叫作「種子」。那不管名字是什麼,總是那這個,它是潛在的一種功能。

[12:23]

那麼,那個潛在的功能,經過這愛、取的滋潤,經過了愛、取的滋潤了以後,它又引發,引發出來一種強有力的力量,能夠生「後有」的大力量。而這個大的力量,可以使得我們感果的,就以後繼續保持生長後有。雖然眼前它還並沒有現起,所以他這個地方說「因上面假立果名」,因為現在它還在因位當中沒有生起啊!但這個力量卻是到了這個,它一定會引發你下一生的結生,所以這個叫作「有」。那麼由於這個力量的話呢,再下面的話,那麼就生。

[13:20]

生者,謂識於四生最初結生。

這個「生」是什麼呢?就是前面那個因位識,由於經過前面的愛、取的滋潤,產生一個大力量,所以他又去再投胎。當然這個還有其他的因緣,上次我們說,集諦當中,因、集、緣、生,因、集、緣、生。那個「緣」是什麼?就是你前面這個一生,命捨掉的時候。欸,因為你前面的一生,命捨掉了,然後你集了這個業,它後面又開始結了新的生命,就這樣。所以這個前面的因位識,由於這個捨掉前面這一生的這個緣,加上你前生造了這個有 ─就是經過愛、取滋潤的強有力的力量,又去推動你結新生命,這個就是生支。那麼生完了以後呢,對不起,註定啊就這一條路 ─老死,老死。

[14:39]

老死中老者,謂諸蘊成熟轉變餘相,

就是說五蘊慢慢地成熟了,慢慢地變了,年輕的時候少壯、氣力好,到那時候慢慢地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