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81L1~P181LL3

手抄頁/行: #10 P168L2~ P187LL5

音檔起訖: 77B_1143~78A_1249

廣論時時聽          

 

[11:43]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三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

一共分十二緣起就是十二支。那麼這個十二支,每一支的內容是指什麼,第一個我們要認得它。那麼這個十二支當中分幾個大類,「略攝」就分成功幾個大類。為什麼要講十二支呢?就是生死流轉,在那個生死流轉當中,它的行相,它的功能,彼此前後的關係,所以在這個第二個略攝當中。然後呢這個十二支流轉生死當中,怎麼樣從前一世推展到後一世,這個經過的時間說明。最後,由最後的說明補充前面幾項沒有圓滿的。這個在這個地方現在解釋一下,解釋一下。我們看:

[12:54]

今初

先是看那個支分差別。

[12:59]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

第一個講「無明」。平常我們對無明兩個字可以說耳熟能詳,常說的無明、無明大家都知道,可是無明的真實內容啊,我們對它不一定認識得很正確。尤其是我們傳統的佛法裡邊講起來,說見惑、思惑、塵沙、無明,講到無明,好像這個無明細得不得了,「哎呀,這我們凡夫不可能認識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認識,所以你沒拿它一點莫奈何它。實際上呢,不!細的無明,是的的確確我們沒辦法認識的,粗的無明就在眼前,就這樣。而是我們必定要從粗的無明上面下手,由這個因漸漸地淨化,然後一步一步地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地淨化的話,你才能夠最後找到最細的地方,連根拔起。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要認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們前面很多誤解都可以拿掉。誤解拿掉了以後,產生了一個正解,這個正解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14:25]

談到這裡,在沒有說正文之前,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我們常常聽祖師們說:「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就是你寧願你一千年不開悟,不要一天走錯。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如果你走錯了以後,那個非常危險、非常危險!你在這兒慢慢地做對了,慢慢地摸進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總有開悟的時候,總有解決的時候;萬一你走錯了,那永遠摸不到!

[15:14]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我們眼前每一個人都犯了這個毛病。因為我們在識心的這個控制之下 ─識心的特質是什麼?它就是識就是能執,執所執的,當你緣所緣的,緣到了以後,你自自然然產生不知不覺的執著,你就覺得這個樣。於是這個執著分兩方面,一個是理智的見煩惱,一個是情緒的思煩惱,你死死地死在這個裡邊。我們平時總覺得我很有道理,總覺得很有什麼,很哪 ……那個都是在這個概念上。所以這是無始以來無可奈何的事情。

[16:00]

現在呢,修學佛法的目的幹什麼?就是幫助我們擊破它、淨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夠淨除這個的一個寶貝。萬一你學了佛法,一步開始走錯了,害了!因為說佛法是淨化它的,現在你學了,結果你佛法也學錯了,你已經學錯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條路上去了。因為你前面不了解,還有機會說:「哎,這個世間的啊!現在學了佛法可以把你淨化。」現在你自己覺得學了佛法了,其實你學對了沒有?學錯了!於是你牢牢執著這個就是解決你的問題。於是這個執著,把你本來可以解脫的這個機會去除掉了,切斷掉了。什麼東西切斷哪?就是你的執著,你覺得對嘛!因為你覺得對,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這個力量非常厲害。如果說你們自己檢查一下的話,我想我們很容易可以體會得到,很容易體會得到,有很多東西你總覺得:啊,很懂!就這樣。

[17:18]

我啊,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得來跟我談這個問題,哎呀,他就談得好歡喜,我也非常歡喜、非常讚歎。有兩個理由:歡喜的,他現在走上了正路;讚歎的,我看見他走上了,我也沾了這個光,隨喜功德,無比地歡喜!他就跟我說,他那個剛開始聽的時候,是為什麼聽不進,現在聽得是越來越歡喜。我說:「是呀!我當初也是這個樣的。」然後呢,我進一步說為什麼原因。說實在的,當初為什麼聽不進啊?我們不妨在這個地方每一個人自己檢查一下,什麼力量在這個地方。

[18:03]

你就是說,自己有一個自己的慣性、習慣,有一種慣性平常我們說,你對外來的東西,你就是你覺得這個滿好嘛,這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所以叫你,譬如說坐在這裡,叫你站起來,你覺得坐得滿舒服,叫你站起來,你真不願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個時候你自己要求,否則的話,你坐在那裡一定不願意動的。這個是什麼?情緒上的。還有一種呢,見解上頭的,如果你自己已經覺得你對了,如果你覺得對的話,外面東西你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這樣。就這個力量擺在這個地方的話,不管人家講的什麼東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覺得對。

[18:50]

所以說剛才說的這個東西,佛法本來就是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幸萬一我們一開始走錯的話 ……所以說,哪怕你一天走錯路,你以為走對了,結果呢唯一真正走對的這個路是你摸錯了,你還以為對,於是你把唯一救你的這條生路一刀斬斷了,請問你有沒有機會跳出來?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上面告訴我們:佛為什麼要說這個道理呀?為了要解決你的諸見。今天你對這個道理你的執著,實際上執著是錯的,那個時候諸佛也沒有莫奈何你,諸佛也沒辦法救我們。所以我們一開頭時候,我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正式修學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經懂了,還是要記著:我還是個瞎子,就算摸到象了,我還是摸到象的一部分哦!你那個時候能夠這樣地認識,所以你還自己覺得我還在病當中,然後你還要努力,那個時候有機會;如果說你這個心情生不起來,自己覺得很懂的話,那對不起,那就害了!

[20:09]

所以到這裡,我們重提一下,前面「道前基礎」告訴我們的準備,我們把這個準備今天重提一下,把這個我們的障礙拿掉了以後,然後我們再學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提這個,有個原因。你要真正進入佛法,前面講的是人天乘法,這是個基礎,這是個基礎,是共的,由這個基礎上面真正地深入,到這個地方才是真正跳出輪迴的開始。前面已經講了一半了 ─四諦,如果在這個四諦上面你萬一把握不住,現在還有更好的 ─十二因緣。如果你這兩個都把握不住的話,那對不起,這一生就沒有因緣了。

[20:55]

所以在這裡務必先要好好地把自己的宿習 ─這個宿習有幾種:一種知見上自以為了解的習慣,就是見煩惱;還有一種自己的思煩惱,哎呀,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哎呀,又覺得這個不配胃口、那個也不配胃口,就是這個習性上的。這個兩點一定要拿掉!打起精神來,好好地學!這是以前無始以來的錯誤拿掉了以後,然後呢我們從這地方進入去。現在開始我們看一下,先看那個無明支。無明是什麼?

[21:35]

如《俱舍》云:

他引《俱舍》的,在我們這邊說我們講大乘的,他為什麼引《俱舍》啊?要曉得,這個特質本身,大小三乘所共。現在我們剛剛進去,如果說基礎的地方不認識的話,你深細的地方也不可能認識。反過來,如果說你基礎不認識,先把大的弄得了以後,我們變成功什麼?哎,講起來,說,哇!人造衛星樣樣都懂,銀河、太空都懂,實際上呢我們眼前的是一無所知。你眼前的一無所知,你就能夠到太空去了嗎?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不要說人造衛星,眼前那個腳踏車你也不會造,乃至不會騎,你就說我居然能夠造太空火箭,那不是很荒唐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這個很深的大論當中,它處處地方引這個。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原則,如果是對的話,不管是初、中、後,質一定對;下手的地方你做對了,拿這個因步步上升,你才能夠達到最高的地方去。現在我們看《俱舍》怎麼說。

[23:09]

「無明如非親實等。」

這個是我們將來修行的最主要的關鍵,這個概念我們務必要弄清楚。這個「無明」不是我們當中:「哎呀!這個無明這是菩薩才能夠破,才能夠認識啊!」就是我們眼前凡夫就應該認識的。這是什麼?非親非實,還有個「等」字,下面要解釋。

[23:33]

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就這麼簡單的幾句話,這是我們眼前最重要,必須應該認識的。他說「如」,如者好像,是說「如說怨敵虛誑」。前面說「親」,親是親愛嘛,說「非親」,非親是什麼?不親愛的,是說「怨敵」,說怨家對頭。還有呢?「實」是實在的,現在呢「非實」是什麼?虛誑的。所以它這個地方,他不說怨敵、虛誑,而說非親、實,是意思什麼?說「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不但是遮止這一個。記得不記得我前面告訴你們,說我們共同在這裡表決一樣東西的時候,說贊成甲的請舉手,贊成乙的請舉手,舉完了半天還有很多人有問題的。現在不是,贊成的請舉手,不舉手的就是反對的,就這兩樣,那就沒有遺漏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他所以用這個「非」、所以用這個「遮」的原因何在,是這樣 ─就是凡是不親愛的、不實在的,與這個所有跟親、實相違的,這個就是我們要對治的,這個都包含在無明當中。

[25:13]

用這樣的一個歸類方法、分類方法,就把這個無明的特質可以完全地說得明白,一無遺漏。你在因地當中,能夠一無遺漏地認識,然後呢道位上面告訴你們是一無遺漏的對治的方法,你照著去修的話,產生的結果是一無遺漏圓滿的結果。了解嗎?所以說在這個地方,不管是念佛、參禪也好,假定你懂得了一無遺漏的,然後你去修這個法門的時候,為什麼你同樣地做,結果就不一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所以修,那沒關係,它的的確確是有各種不同的方法的。繼續:

[26:10]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那麼同樣地,說「無明」是什麼呢?也是遮沒有明,不是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跟明恰恰相反的。這兩個,什麼叫「對治」啊?就是說有你就無我,有我就無你,就這樣。所以這兩個一定是不但敵體相反,而且是互相有了你的話,我一定把你消滅;有了你的話,你一定把我消滅。所以這個明跟無明之間是兩個,在這種狀態當中。所以如果是無明存在,對不起,你一定是無明、不覺;如果你把握住了重點修它那個覺道的話,你覺了、明了,這個無明是一定可以克服,一定可以淨除!

[27:11]

噢!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所以原則上面,哦!原來這個這樣,它就是不實在的。而不實在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我們真正的生死怨家,我們就把它看錯了,明明是虛誑的以為實在的。然後呢,這個因為它不實在的、虛誑的怨家,我們把它看成實在的,恰恰相反的,這樣。所以無明是不認得這個而產生的錯誤;明呢,就要認得它,產生正面的功效,就這些。那麼現在正對治:

[27:49]

此中能治明者,

那麼正對治這個無明的「明」是什麼?這個也是我們從根本上面把握要了解的。這個定義,我們首先要認識,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地把握得住。下面看:

[28:14]

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喏,就是正確地、如實地、一點都沒有錯誤地明白了解,了解這個東西,整個的佛法所要了解的就是這個,這個是中心。你了解了這個根本,然後再從根本上面擴大的話,只要跟它相應的都是佛法,如果跟它不相應的都錯了,就這樣 ─補特伽羅這個上頭無「我」。補特伽羅平常我們翻成「數取趣」,因為數數地、不斷地,這個數不是一趟兩趟,永遠地在那個六趣當中輪轉,捨了這個又取那個,捨了這個又取那個。我們通常叫作「有情」,也就是人,就是我、你、他,都是在這上頭。

[00:03]

……分成功我跟你,分成功我、你、他,只是如此,這東西並沒有我們一向誤解的這個「我」在。這個就是對治的,我們真正的修學佛法的中心就要明瞭這個,就要明瞭這個。

[00:25]

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

那麼反過來,它─「明」所對治的,換句話說「無明」是什麼呢?跟它相違的是什麼呢?就是在這個補特伽羅上頭 ─補特伽羅是什麼?就是這個五蘊,就是這個東西 ─不了解的就把它看成有「我」。然後呢這個無明是什麼?因為無明就不認識它,把它看成功有一個東西,叫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我們平常翻成功我、我所見。哦!看見這個,明明是個五蘊哪,就看成功我、我所。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在這個四諦當中,煩惱第六個,薩迦耶見當中,說「壞聚見」,這個。

[01:18]

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上面這個說法是法稱論師說的。

[01:24]

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

那麼另外一派呢?就是無著菩薩,「無著論師兄弟」,就是無著菩薩跟世親論師所說的。他們觀點不一樣,什麼?「倒執實義,蒙昧實義」,說真實義當中,前面有一個倒執,你把它執著、顛倒了;還有一派呢,說對這個實際上的意義啊,你不了解。那麼無著菩薩所認以為的,這個無明是什麼?對真實的意義你不了解,不了解它。因為不了解,產生了誤解;產生了誤解,所以你有執著。所以這是兩者喔!那麼法稱論師呢,就對於這個「執著」那一點上來解釋無明;然後,無著菩薩呢,就對於你「不了解」那一點上面解釋這個無明。

[02:30]

所以它現在呢,本論就把不管哪一家,把這個無明的行相,統統說得清清楚楚。前面在這個四諦當中,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許有無明跟薩迦耶見是兩個的那麼怎麼辦,如果不許是兩個的怎麼辦,這個地方也說得明白。所以你兩者都清楚了以後,那對這個行相就完全了解,是一點不會含糊,一點不迷糊。正確地認識了,那麼那個時候的對治、修習的方法,自然也百分之百地正確。

[03:11]

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

總之的話,或者是錯誤的,或者是不了解,喏,這地方就指說不了解它。

[03:24]

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

儘管對無明的本身解釋有兩派不同,它好在什麼呢?能對治它,恰恰相反的,主要的 ─就是「上首」,就是根本 ─他,共同他,這個論點、這個說法共同的,什麼?「覺無我慧」。不管你前面的認以為這個補特伽羅上面,是不真實地了解它,或者是補特伽羅上執有什麼,但是針對著前面這個無明,對治它的方法上面,同樣地一樣。這兩派說:哦,原來我了解,這個裡邊哪,並沒有一個我所以為的「我」在,這個是兩派共同的;因為這樣,所以修的道也是共同的。

[04:26]

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引用呢?實際上就是當年印度各主要的傳承當中,這法相宗是解釋得最清楚,而這個無著論師跟法稱論師都是法相宗的大師,這樣,所以他把法相宗的最主要的內涵都說出來。實際上從這地方我們也了解,如果說我們以後真正要想修學談論的以外,也絕對不能離開這個題目來談。離開這個題目來談的話,你就跑到錯路上去了,跑到錯路上去了。

[05:05]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關於對前面所說的這個「愚蒙」、不了解,或者由於不了解所產生的邪執著,那麼這個《集論》當中說,這個錯誤不了解,還分成功兩個類型。這個愚癡分成功兩個,一個叫「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前面我曾經談過,現在來了吧!就是這個。這個對於這個無明的行相,我們不了解有兩種:一個呢,怎麼樣由於無明錯誤地執著了,造業感果的這個道理不了解;還有一個呢,那除了這個造業感果,它為什麼這個樣,那麼真正的內涵是如何呢,這個不了解。第一種,你因為不了解由業感果,所以他要求快樂,不曉得由樂因感得樂果,他就妄求;因為妄求,造錯了,造了種種惡業,所以墮落,這一種。那麼進一步呢,他,儘管是你了解了,但是真實義還是不了解;因為了解了業感果的道理,所以他造種種善業,於是他往樂趣、得人天,但是是不是跳出輪迴,還是沒有。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認識的,這是我們應該認識的。那麼這是第一個,是無明支,無明支,這個就是我們平常的認識,也可以說見解,見解。

[07:07]

到這個地方要稍微停一下,停一下。平常我們學佛法,主要的叫正知見,正知見,那麼正知見最主要的中心根本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有很多人啊現在講修學佛法,啊!講空,一點都沒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說有很多人講了「空」啊,大家都是「都是空的啊,你不要執著啊!」好、好、好!不要執著了,這樣。對,一點都沒錯啊!結果他不要執著是什麼呢?戒啊也不要執著,修啊也不要執著,上殿也不要執著,過堂也不要執著;那睡覺,放不下!他歡喜的卻放不下,這個不曉得他 ……。這個一種,往往我們就是錯路而不知道,往往是錯路而不知道。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都告訴我們,凡是我們真正地了解真實義,換句話說了解了空的話,絕不會不了解這個業感緣起的因果道理,而且越了解得透徹,他在因果的行相上面越注重,就是這樣。

[08:29]

但是呢實際上這個道理的確是比較深細,我們不是一下容易認識。所以這個祖師等等,一再地告訴我們,我們摸進去的時候,不先一開始講空,而講什麼呢?講因果緣起的法則,讓你產生很深刻的印象,然後你戰戰兢兢啊不造惡業,那個時候淨化了你的罪業。當你慢慢地淨化了惡業,然後呢積聚的資糧,心識漸漸明利了,那個時候你才深入地認識,你才有機會去認識,不會產生剛才這種誤解,這是我們要特別認識的一點。

[09:16]

所以我在這地方,一再鼓勵大家,目前配合本論,你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關於因果輪迴實錄的,乃至於《賢愚因緣經》等等。把這個因果業感的道理配合,然後使得我們行持步步地遠離罪障,然後步步地積聚資糧,這樣。一方面使得我們保持人身,乃至於往生有修行的機會,一方面趁這個機會漸漸深入,這個是我們的知見上面,必定應該把握得住的一個原則。我想下面這個我們就「行」那件事情,就再擺在明天再講,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

[10:20]

今天請翻到一八一,一百八十一頁。昨天我們已經把「無明」,十二緣起當中的無明一支解釋了,那麼今天呢講「行」。我們把一支一支的這個內容、定義,先把它說清楚,然後再整個地連貫起來,說這個怎麼從前一支,引生到後一支,怎麼樣地輾轉,輾轉地流轉,輾轉地流轉。

[11:08]

行即是業,

「行」就是什麼呢?就是業,就是業。實際上這個通常這「行」是指它的動作的狀態來說,「業」就是留下這個影響,它會影響,實際上這是一樣東西。平常說我們造業、造業,就是我們造作的時候,那個就是,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那麼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

[11:37]

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

那麼這個裡邊分成功兩種:一種呢非福業,就是惡業,這個惡業嘛,引我們到惡趣去的;還有呢善業,善業是引到善趣去的。

[12:00]

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這個後者這個善業當中,又分成功兩部分:一部分是欲界的「福業」,欲界的福業 ─人、天,這樣;還有呢上界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不動業」。這個不管是人天,以及色、無色界,這個是善業,這個就是行。第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