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04L8~P205LL2

手抄頁/行: #11 P264L3~ #12 P11L3

音檔起訖: 88B_2408~89A_1354

廣論時時聽          

 

[24:08]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那麼既然我們現在已經策發了這個,了解了我們該走的這個上士,那麼這個上士道修行的次第,怎麼樣呢?分這樣的幾部分:

[24:30]

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第一個呢先說明,要告訴我們,現在你要進入大乘,那麼大乘進入之門,大乘的根本,它的基礎在哪裡呢?是「發心」,就是發大菩提心,換句話說。喔!曉得了!那麼怎麼樣去發呢?所以第二個,如何發此心,發那個大菩提心的道理。第三,「既發心已」,發了這個心以後,心是發了,你要去做呀,才能圓滿哪!那個時候,講那個修學的,修學的這個道理。現在次第說下去。

[25:24]

今初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

喔!我們現在曉得了,現在要學大乘,那麼進入大乘的門,從哪裡進去呢?

[25:40]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

在這個地方,佛講的大乘,一共有兩條路,一共有兩條路。一條是平常所謂顯教的,一條就是密教的,除了這個以外,再沒有大乘了。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這樣說一下?這句話有什麼意義呢?前面已經說過好幾次,這是個圓滿的教法,他交代出來的時候,一定是一無遺漏。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遺漏,那麼你果位上面,才能夠究竟圓滿。要不然你剛開始的時候,你覺得摸到了,實際上不圓滿,摸、摸、摸、摸,摸到最後的話,得出來的結果是殘缺的。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要特別點一點:現在你要進入大乘,整個的大乘,包含的內容就這個!換句話說,不管是顯教、密教,再沒有了。如果有的話,你在這兒講了半天,還有遺漏,那這個講了半天,就出了毛病了嘛!就這樣。

[26:58]

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是的,大乘一共分兩個,一個是顯教,密教。但不管你走顯教大乘,或者是密教大乘,真正地能夠進入的時候,這個進入之門卻是一樣的,什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這樣。由於這樣的一個抉擇,所以我們就曉得了,所以不管你將來走的方便是哪一個,只要你是大乘,對不起,那個真正的進入的門,它的根本在這裡。這個,這個抉擇非常重要的,這個抉擇是非常重要的!前面已經講過很多次,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不去講它,不再提它了。

[27:52]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你有了這個認識,然後呢,照著這個修學。在什麼時候,在你的身心,相續就是身心,在你的身心上面能夠生起這個,就是說大菩提心生起來了,其他的還沒有,其他的都沒有生起來。即便是其他的任何功德都沒生起來,只要你那個大菩提心生起來的話,你這個就是大乘行人,這是大乘的行人。

[28:29]

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

反過來,你什麼時候一旦離開這個,所以換句話說,即使你發了這個心,離開了尚且如此,何況你沒有發呢?所以什麼時候你那個心裡面,把那個大菩提心拿掉了,或者你離開了那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儘管你有很多功德,功德到什麼程度啊?「通達空性」,喔!你就算大徹大悟了,對不起,這個還不是,你還是墮在聲聞地當中,你不算大乘,又退、又退,又退心了。

[29:14]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上面這個,很多的大乘經典上面,都說得清楚,所以這個地方呀,特別說明一下。「大乘教典多所宣說」,這個只有大乘的教典。所以談到這地方,關於這一點,有的時候,南傳的人容或跟我們彼此意見不同,這個我們不必多提。因為他們的觀念當中,他所接受的只是小乘的。所以個人的認識不一樣,那個沒什麼好談的,千萬不要諍論,這一點注意!只是我們自己今天有這樣的殊勝機會了解了,一定要把它這兩個的內涵,差別在哪裡 ……。

[00:03]

當然你一樣地可以選小乘的路子,絕對這是個人的方便,而且走到最後你還是走得上的,但是一定要把這個內涵啊,分別得清楚以後,那才對,那才對!

[00:15]

同樣地,你分別了清楚了以後呢,如果對方他自己不了解,那也不必談。就像一個大學生跟幼稚園的學生,你沒有什麼好講的。幼稚園的學生,拿了這個說,就告訴他:這個「3」像個什麼?像個耳朵。他說「3」像個耳朵,你不必告訴他耳朵不是「3」哪,這個話用不著跟他講。欸!他就是讓他這樣,然後排排坐、吃果果,他就是這個條件,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跑到去跟他諍論的話,那不是他的幼稚,你根本談不到大學,是你的無知,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這順便一提。以前不會有這種問題,以後我想我們可能會遭遇到。那麼不但是說經教上面這麼說,還有呢,就是你理論上面,正確無誤的理論上面,你也能夠圓滿地能夠說明這件事情。

[01:14]

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

所以說真正進入大乘第一步,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說起的,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你啊,就安立在大乘道上了。

[01:30]

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

如果你一旦退出了,那麼還是指這個心。所以在後面很多地方會告訴我們,同樣地在這裡一開始,我們要了解到,不要說:「哎喲,這個法大哦!你求就大哦!」尤其是現在密教盛行了,不要說:「哎呀,這個法了不起哦!」對不起,不管它法再了不起,如果你跟大菩提心不相應的話,沒有用,一點用場都沒有!是,結個緣是有的,前面要了解哦!這個強調的,這特別要說明的,真正進入大乘的話一定從這個上面。所以你看那個密教的儀軌上面,一開頭的時候一定有發菩提心。它那個菩提心,不是嘴巴上面講講哦!如果說我們沒有照這個本論的次第學上去還不懂,在本論的次第學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任何一個地方,你要把正確的量認識,然後呢 ─哦,正確的質認識,然後衡準內心的量相應不相應,這不是嘴巴上面講講哦!嘴巴上面講講,唸一句的話,這個不算的哦!這是我們這地方要了解的。

[02:46]

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這個很清楚,所以大乘的話,完全看你有沒有這個大菩提心。

[02:59]

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

你只要一旦發了,哪怕才發心一剎那,那個時候的確,心雖然發了,我是個凡夫,就還繫縛在這個生死的牢獄當中,但是這個真正的佛子哦!這個是佛的真的法子哦!所以佛法當中啊,二乘聲聞他不算,證了聲聞果了不是佛子。佛子是什麼?欸,大菩薩。所謂菩薩什麼?就發那個大菩提心的。雖然你還是個生死的凡夫,但是你是真正的佛子,是指這一點而言。

[03:44]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

就是今天,你什麼時候發這個心,那你就是真正進到佛的家族裡面去了。那個不但是這個佛,而且一切諸佛的真正的佛子。

[03:58]

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這經上面說。特別說,經上說:善男子啊,舉個比喻,像金剛寶石一樣,雖然它破碎了,不管它是破碎了,但是啊其他的任何金莊嚴具,它比它強,這個第一個。而且呢,它雖然破碎了,它還是金剛寶石,名字一定是金剛寶石,這個道理也是一樣。譬如我們隨便舉個比喻,這個金子的東西,雖然破掉了,破掉了這個金子的東西,還是很值錢耶,對吧!你比起外面那個砂土,比起什麼東西來,哦,這個價錢還是貴得不得了,而且它還是金子耶!那麼現在那個菩提心,就像那個金剛寶石,那世界最珍貴,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摧毀的,就這個。

[05:05]

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

那現在佛進一步說:善男子啊,這個一切智心 ─這個就是佛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你能夠發起來這個心,就像相當於世間的金剛寶石一樣。縱然你才發,你發是發了,還沒有修行,而那個時候發這個心,已經超過了一切聲聞、獨覺。聲聞、獨覺是有了修習,而且證了果的哦!這樣哦!所以我們這個地方也可以想起,那個小沙彌跟那個羅漢那個公案。說實在的那個小沙彌啊,只是因地上面種子上面種,他那個真的菩提心還沒發起。哦!這個羅漢馬上:「哦、哦!你的東西我來擔,請得你走前頭去走。」他沒真實地發菩提心哦!這個我們現在並不了解真實菩提心的心相的內容,下面很快地就告訴我們。只是他發那個心的種子已經有了,說:「啊,我要學佛!」只能說有這個菩提心的種子,那一個羅漢證了果的,馬上對他尊重,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06:25]

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這個比喻,這說明跟上面一樣的。

[06:35]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是,你發了心以後,還沒有修行,那個時候就叫作菩薩啦!不過這個地方的發心的內容啊,我們有待後面學會了以後,才那個時候真實地了解。現在我們說我要發大菩提心,那個只是一個因的種子,那個因的種子啊,推動我們努力去學習,到那時候我們會走到發起「正發此心」的果來。所以我們對這個心還是非常尊重的─看!好啊,我要發這個心!目前對我們來說,這個是很重要的。

[07:17]

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哪!我們的龍樹菩薩就告訴我們:「欸,你不是要解決一切世間嗎?」「對啊!」那麼所以不但自己,自己見到生死的痛苦要解決,而且要幫一切人解決,要證得什麼?究竟圓滿的,這個才是無上正覺。那根本什麼呢?菩提心!把這個東西要建立起來,不但建立起來,要堅固,堅固像什麼?山中之王,最高、最大、最強!

[07:54]

《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

這是第一個。那麼這個是密教當中的經典,說:大菩薩,這個裡邊,最最大、最最勝、難可測量,最秘密當中最秘密,一切陀羅尼當中最殊勝、最奧妙的,這樣的殊勝奧妙的東西啊,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學習進步的。諸惡有情,連他給他講都不用講,連他講都不用講!

[08:37]

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

這個密續裡邊,密教的經典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句話。這個話對我們現在,學密教的同修特別有用。這個在我們普通一般的顯教裡邊,文殊師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金剛手實際上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密教裡邊,不!文殊師利代表一切諸佛之智,然後呢金剛手代表一切諸佛之力,所以金剛手叫秘密主,這一部的主。那麼現在他們兩個對白,說,說這個、這一個你現在說的這個什麼,「汝說此為最極希有」,希有當中最希有的,以前從來沒聽說過的。現在呢,這一個最難得、最希有的應該跟誰說呀?換句話說,這個道理要開示、教誡誰呀?那麼金剛手怎麼回答呀?說:「文殊師利啊!」這是他們兩個回答說,假定有這樣的人那麼可以了,什麼樣的人呢?正修菩提心,他是的的確確地、如理地修這個大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修了以後成就了。

[10:40]

那麼到了這個情況之下,他行菩薩行,行秘密行。不,這個行菩薩行前面,可以說包括了波羅蜜多,這樣的行的人他也可以,或者說他還沒有真正進入之前的,前面的準備。所以前面說過嘛,就是密教的行者,他的發心還是大菩提心,然後呢,他的前面的基礎還是所謂六波羅蜜。然後這樣的層次一步一步的,所以行菩薩行這是共乘,然後呢,最後進入密教。「當令入此大智灌頂曼陀羅咒最大曼陀羅」,要這種人,那麼就應該讓他進到這裡來。「若菩提心未圓滿者」,如果說發菩提心而不圓滿的,這個「不當入」。現在這個地方注意哦!不圓滿的都不當入哦,他已經有了只是不圓滿哦!如果說你沒有的話,那當然更談都談不到哦!不但不當入,乃至於「不使彼見」,也不讓他看見這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就這樣。這印就是結的手印,以及種種的形相,咒就是那個咒,乃至於告訴他都不告訴。

[12:14]

所以密教裡邊,真正的密教的確地,它是密傳密行的,外面的人根本看不見。它現在普傳的,那只是種一點種子,那是末法的時候啊,大家結一點種子,只是如此而已。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一方面固然說,啊!我們末法了,還能結一點最殊勝的這個善根種子,應該慶幸。但千萬不要說:「啊,我是個大乘的行者!」好像密教了不起。對不起,如果說你這個沒有發菩提心的,根本談不到,發了不圓滿也不行!就是你有了圓滿的,就是發了這個心夠了,如果說六波羅蜜的行不相應,還不夠啊!真正的密教要這麼高的條件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13:02]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喏,現在不管哪一個,因為這一個經,這一個論是在西藏來的,所以特別舉這個。如果在我們國內的話,我們不管是禪,不管是什麼,不是說你這個方法是如何地珍貴,如何地大,而是要看你的發的心是不是。而真正進入大乘的中心,是什麼?菩提心,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說,法雖然是大乘,這個不滿足。根本的主因是什麼?大菩提心。有了這個大菩提心,那麼進入大乘,然後才能夠修這個相應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