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06LL4~P207L3

手抄頁/行: #12 P19L1~ P31L8

音檔起訖: 89B_0000~89B_2252

廣論時時聽          

 

[00:03]

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

從這地方就可以看見,證得空性,換句話說大徹大悟這件事情,這樣達到這樣高的程度啊!我們現在不必說大徹大悟,因為往往有的人不了解,我們就是啊,就算是這樣吧!就是說:「哪,你證得空性了!」因為關於大徹大悟這個境界啊,我自己也沒大徹大悟,所以並不究竟了解。不過我所了解就是這樣,你真正發了心以後,要想上去的時候,那個時候第一件事情啊,的的確確要大徹大悟,那是千真萬確,決必不可少,像母一樣。但是它並不是這個種姓決定的因,這一點並不是忽視這個大徹大悟,絕對重要,必不可少,這一點這個地方說明。那麼當然這個見解是以中觀來別,而其他的別的宗派見解不同,這個地方,我們暫時不太討論它。

[01:11]

就是達到這種狀態,這個還不算是「大乘不共之道」。這句話是說:這些是大乘道,但是並不是它的不共道,現在大家分得清楚嗎?就好像我們前面比喻當中,你要長一個東西的話,是要種在土裡,要灌了水,又加肥料,還要太陽曬,還要種種的培植才長得起來的。但是所以長得起來,你要的東西長得起來,是要那個種子種對。如果你要蘋果,結果你種個麥子種下去,長了半天長出來個麥,你的蘋果啊不行,就這樣。你把那蘋果的種子種下去了,有了這個種子以後,不是說就能夠長出蘋果來喔,你還是要其他的,哪,水啊、土啊、太陽、肥料,這些東西叫共因。所以這個共、不共我們要分別得清楚,不是忽視其他的,而是說我們進去的時候,要了解把握住根本的主因。然後呢,跟這個相應的其他的輔助的,怎麼使得這個能夠圓滿成就的輔助的緣,一一加上去。現在我們是辨別這個主因,跟其他的「餘」、所餘的助因。

[02:39]

呃,那麼證空慧尚且不是,何況其他的呢,何況其他的呢!所以這一個「何況其他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深一層,深一層啊!現在連它證空慧,拿我們現在說,達到這樣的情況,尚且不是,大乘的「餘道」,現在我們連它這個其他的,還差得十萬八千里啊,所以更應該注意啊!更應該注意啊!所以我們第一個,首先在見解上面要一定要認識這個!

[03:14]

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把菩提心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努力去做。不是說剛開頭的時候「略憶文句」,像平常我們一開始念的時候,都是念幾下,我們早晚課也是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四句。然後呢,在我們修密宗的儀軌當中,開頭的時候也這麼念幾下。很多地方就這樣,就是啊還算好咧,還略略至少憶一些文句咧!那這個不對,這個不對!而我們真正主要的修習是這個才對。

[04:20]

所以說你略略把這個文句念一遍,而於其他的「餘道」,這個餘道不是非道喔,是道,但是它是什麼?「微細一分多殷重修。」哎呀,努力忙這些東西啊!那個很明白的,你對佛法認識得太不夠,認識得太淺,認識得太差!我們一定先要把那個根本的主因把握到了,然後呢盡你的力量,隨分隨力,你做哪一個都可以。你念佛,念佛好;參禪,參禪好;學教,學教好;顯教也好、密教也好。然後呢,你在這兒坐禪以外,不管我們所謂出家人有三件事情 ─行福、坐禪、讀誦、誦經都可以,在家人也可以,就是再結其他的因緣。這一點,是這個地方特別需要了解的!

[05:23]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

就是這個比喻當中告訴我們哪,我們一個孩子的出生,一定要父母兩樣。那麼現在你圓滿這個道的道體,一定還要什麼呢?也要兩樣,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方便是父,智慧是母,這個兩個是最重要的,不能合。

[05:49]

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

那麼我們一般說起來兩樣東西,那麼這個兩樣東西的兩個呢,有兩個主要的:方便的這個、這個主要的上首是發菩提心,智慧的上首達空性慧。這個說明了,那這兩樣東西啊,還有其他的眷屬各方面地配合。譬如我們現在說鋼筋混凝土,是的,要混凝土跟鋼筋,好像說起來要兩樣東西。其實呢這個混凝土,喔唷!還牽涉到很多啊,還要模板,還要這個,還要一大堆,是啊,都不能少啊!當然同樣地,這個我們要把這個根本認識了,然後慢慢、慢慢地,從那根本上面探索,進一步去修習。

[06:43]

設修一分而未全修,

這個假定你單單這個修裡邊一部分,而並不全部修的話,對不起,你要求的這個圓滿的結果,一定得不到,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從這個地方,現在我們可以返回頭去,為什麼它本論一開頭,並不直接告訴你怎麼修,一定把那個次第讓你認得了清清楚楚,然後了解了再去修。就是你因地當中,必定要把你所學的內容,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本末在哪裡,次第如何,一點沒有錯了,然後你做下去的話,欸,非常省力,很快得到。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的的確確,是看起來比別人比較慢,也許是慢的時候,你慢了三年、五年,乃至於三生、五生,可是最後的結果啊,比別人快!快到什麼?快無量阿僧祇劫,這個裡邊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哦!

[07:58]

所以諸位,如果說大家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首先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你們有時間的時候,譬如說今年,或者等《廣論》完了,或者假期裡邊,你們可以把好好地,《法華》、《華嚴》這種大經大論約略地看一看,那時候你就很清楚明白了。那時候你才會知道,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為什麼大智如舍利弗,乃至於這麼多的大了不起的大聖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要轉無量阿僧祇劫。而在這個裡邊佛一再說:「哎呀,我出世只有一個目的,就把佛的圓滿的這一個教法給你啊!我的目的就這一個啊,而且多生多劫就告訴你們哪!但是你們偏偏就沒辦法聽我的啊!」拿我們平常常常說的,我們不是來這裡學佛,來學「我」啊!那你怎麼用呢?所以佛儘管跟他講了,但是他只選他自己願意的,其他的他聽不進,那就害了!

[09:03]

拿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我們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平常我們在圓圓滿滿地講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果正規地學的話,我們一定把自己心裡那些東西拿掉了以後,然後一步一步要了解說,它論上告訴我們的什麼。就這樣!這個是正規的。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什麼?要除掉我們自己內心的三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樣。除了三過還夠不夠?不夠。下面還呀,學的時候還要具三相。那個三過,第一個覆蓋固然不行,第二個呢,內心的等起有問題。現在這地方又可以重新溫習一下:覆蓋,不管你什麼,你沒有真正地能夠聽。第二種情況呢,你心裡面,你有你的這種相應的這個東西,聽見這個覺得歡喜,其他東西就算你不排斥,你聽了以後當耳邊風聽過了,所以它那個整個的全貌,你把握不住。乃至於弄得不好的,聽到其他的,你心裡面以你的概念排斥掉了,結果不行,這個圓滿的教授你就得不到!

[10:19]

所以今天早晨,還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聽了這個以後說:「其中有一段我以前用過功,一天這個用多少功 ……。」他要問這個方法。我可以說用兩種心情:一個,很歡喜他來問;一個我自己覺得,就像剛才提這問題一樣,啊,他就完全弄錯了!歡喜是什麼呢?歡喜他肯來問,肯來問才能夠把問題指出來。他好的是他聽過以後,他很高興覺得:啊!現在了解了。如果他不問的話,他就是執著在這個他的問題上。他問什麼問題啊?哎呀,說:「你以前哪,一天念幾萬聲佛,怎麼個念法?」這那時候我就了解了,他心裡面哪,他真正的心裡面就是什麼?他的等起呀,他自己有他的偏好,他跑到這裡只想念佛。聽見你說,喔!你一天念兩萬聲佛,他學到了,好了!其他的腦筋裡面耳邊風,就這樣。所以儘管有圓滿的教法擺在那裡,不行,眼前的事實就是這樣。

[11:20]

然後我們引到經證上面呢,你就立刻了解了。那《華嚴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嘛,佛無量劫來就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哪,心裡就只聽見、歡喜這種東西。如果你要參禪的話,你只聽見這個,然後你去參,別的你就聽不見!不但是《法華》,《華嚴》上面怎麼說?《華嚴》也這麼說嘛,說大智如舍利弗尊者,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如聾如啞?大家我們說:「啊,我們相信他。」這個不夠的呀!他後來又說得清楚,因為你因地當中啊,你沒有學這個東西,心裡跟它不相應。我們好像看那文字信得過,但是真正的行相不一定懂。

[12:03]

現在馬上把眼前的狀態指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的學那個《廣論》,但是因為我們心裡呢,真正的心裡面所執著的什麼?你好參禪的,你聽見禪,聽得很來勁,別的東西你不排斥已經算滿好的。或者你在這兒想念佛,你又想念佛,聽到念佛的時候滿來勁。如果有地方不對勁的話,你聽不進,乃至於你排斥它,或者你心裡面更忙你的事情。喔喲!你正在一天到晚想著,叫你坐在那兒聽那個東西啊,你越聽越煩,對不對?所以說,這個不但《法華》,《華嚴》上面也說,說你本來的因地當中,你在這一方面,你就沒有在下那個種啊!你種子沒有的話,雖然那個土很肥沃,水、太陽擺在那裡,長出來的沒有用,長不出這個東西來,只是你以前下的東西長出來了,對不對?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不但那個經文了解,而且內心的行相:啊,原來這樣啊!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13:17]

所以這個地方,大家特別說一下,記住:大家跑到這地方來,你們一定要把以前內心那個垃圾,拿掉它!說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的,先自己出空,自己出空。所以那個過失一樣,你不要把它這樣放,倒蓋不行,要仰上;然後裡邊我們的心裡這種東西啊,把它拿掉;然後記住它。那你就有用,那個時候有用了!眼前哪,花不了太大,將來是畢竟能夠快速地成就,完全靠在這裡。諸位呀 ─欲速,好啊,我讚歎!但是欲速要有速的方法,你如果要求快,而得不到快的方法的啊,結果下面什麼?欲速而不達。啊!可惜啊,可惜啊!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單單修其他的一部分,這個不行的!

[14:20]

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就算,上面是大乘佛法固然如此,就算小乘吧!小乘人他不要求圓滿大菩提,只求自己解脫生死。要求解脫生死,要學兩樣東西,什麼?定、慧。戒是定、慧的根,你就算是要得到解脫生死,這是二乘之果,也一定要了解內容是有兩樣 ─定跟慧。你絕對不能把定誤會以為是慧。這個慧的特質是什麼呢?是了解「無我空性之義」,這個才是慧,定只是作這個的根本。這個差別到後面詳細地講,眼前有個實際上的例子,我可以告訴你們。

[15:28]

以前,很多年以前我遇見這樣,以後又遇見,遇見好幾個人。有的人在文字上面,只是玩一點文字遊戲,有的人真的倒下一點功夫,得了一點定功。然後呢坐,打坐的時候,哇,那真精采喔,一坐幾個鐘頭!然後在坐當中的話,心念一念不起。然後呢他覺得定當中,好像剛開始的時候啊,如雲如霧,現在實際上呢,這種實質的東西,它慢慢地微薄、輕微了,到後來覺得空空洞洞。啊!他覺得證了空了。以前我的確不懂,現在我完全了解了。我這個了解,不是修證的了解,將來你們只要如法地去學的話,你就指得很清楚,像這種啊,連他的根本定都沒得到。

[16:25]

我們真的學定的時候,有幾個次第:第一個叫住心,住心又分粗細,心住,然後呢,住了是安住。平常我們的心散亂的,不是昏沈就是掉舉,你要念佛,它就不聽你招呼;你要數息,它就胡思亂想,就是這樣。所謂不聽你招呼的話,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沈。到那時候,欸,那內心安住在這個上頭,那時候有種種的相應的、很微妙的境界出現。更進一步,他心慢慢地越來越寧靜了,到後來他得到所謂「欲界定」。這個欲界定的狀態,他那時候已經心裡覺得,就剛才這種狀態,實際上只是欲界定喔!再進一步叫「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覺得眼前那種身體的質礙東西都不見了,好像空掉了,實際上呢,連它根本定都沒得到。然後呢,從這地方還要超越,才得到根本定。這樣欸!這個完全是共凡夫的欸!

[17:27]

他說:「啊!他已經見到空性了。」實際上他不是說平白地說空話,因為平常我們在這個地方,眼前的感受到身心上那個心裡的煩惱,身上的粗重,他那時候在定當中慢慢一一消失掉了,到最後覺那身體的形相不見了。對嘛,空嘛!實際上呢,這個定的境界都沒有啊,所以好可惜!除非你有善知識在旁邊,他過來經驗人告訴你這個錯了,再不然你一定要圓滿的教授。你沒有這個東西,你自己覺得很對啊,走上了錯路都不曉得,走上了錯路都不曉得,好可惜、好可惜!這個地方啊,我們千萬不能誤解。所以,「然」,繼續下去:

[18:18]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

所以說,你小乘尚且要如此,如果是大乘的話,那麼也兩樣東西千萬不要誤會,一分是不夠的,而這個主要的,剛開始是菩提心。那麼,

[18:41]

如慈尊云:

這個就是引,我們的這個慈尊就是慈氏菩薩。

[18:49]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

實際上呢,所有的大乘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大乘的行者要圓滿兩樣東西:一個是悲,一個智;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因為你有智慧,所以能夠「不住三有」,「三有」,我們生死輪迴。所以你不被生死輪迴所困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你的智慧,了解這個空性。但是了解了空性以後,沒有大悲方便的話,你就安住在這空性當中,你就沒有辦法廣行利他事業。那麼這一個用什麼東西提起來呢?這個要悲,悲所以「不住寂滅」。下面的解釋,

[19:42]

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

因為你有智慧,所以你能夠從生死苦海當中跳出來。所以悲把你墮落在生死當中的缺陷遮止了,能夠消除了。還有呢,你雖然了解了生死的空,但是你安住在空上面,安住在這個寂滅當中,不能廣行一切利他,有大義的事情,這個靠什麼?靠悲。又

[20:23]

慧不能遮墮寂滅故,

單單那個智慧,沒有辦法遮止、沒有辦法防止這個毛病,什麼毛病啊?你「沈空滯寂」。你見到那個一切都是空的,是嘛,見到了空你還有什麼?沒什麼好動的了,就是這樣。所以你自然不願意,這原因。說:

[20:46]

不墮有邊小乘有故,

要曉得你不墮在三有苦海當中,不單單是菩薩啊,二乘他也有這個本事,也有這個能力。所以你真正的大乘行者,不是在這個上頭。大乘的真正的行者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不是說你能夠跳出生死輪迴苦海,而是說你有跳出來的本事,而還能夠進去救他們,這個才是。

[21:19]

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真正修菩薩行者,他最主要的一點,這個主要的一點,不是共凡夫的,是共三乘聖者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喔!他這個每一個地方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你弄錯一點點就出毛病的。所以他正所斷除的,是不墮在這個寂滅邊,他不會安住在這個寂滅邊,他會在三有當中,這樣。這個意思是說:他有這個證寂滅的能力,但是呢不墮在這個地方。

[22:02]

這句話特別說明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凡夫也說:「對啊,那麼菩薩道他不墮在這個裡邊,我們凡夫我們也講救人,我們說起來,我們學菩薩,我們不墮寂滅邊。」你談得到墮寂滅嗎?你有本事墮寂滅嗎?他是能夠證得寂滅,但是他不墮在裡邊。你真的有本事墮在裡邊,我還佩服你咧,你還成個聖者咧!現在我那個寂滅是什麼,知道都不知道,然後呢拿這個菩薩的,作一個藉口,自己騙自己,還是哄別人哪?這一個要分別得清楚,這個順便一提,針對著有一些人的誤解,所以特別加上末下、末後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