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下士道 中士道 複習

手抄頁/行: #12 P94LL1~ P105LL1

音檔起訖: 91B_0758~91B_2930

廣論時時聽          

 

[07:58]

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要進入上士道,萬一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的時候,這地方請大家注意一下!千萬你們不要說:「哎呀,我只要學念佛,學這麼多,幹什麼啊?」不幸的是,很多念佛的人,不曉得這句佛號怎麼念!所謂欣厭,欣些什麼?厭,厭些什麼?所謂信願,信應該信些什麼?應該願些什麼?不是說:哦,我信過了就算了,我願意就算了。那麼在以前,容或我們不懂,到現在從道前基礎、下士,乃至中士,那地方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

[08:45]

那麼整個佛法,跳出生死輪迴都是講這個事情。因為生死輪迴的本質就是痛苦,我們世間人不認識它,那麼現在特別指出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如果不認識這一點的話,儘管你念佛,念佛也沒有用。因為念佛的目的,告訴你清清楚楚,什麼啊?這個世間是苦啊!一無是處啊!所以你現在只有要修學佛法,可是修學佛法又要這麼多條件哪,現在在五濁惡世,這個條件不具足,所以那個時候,你只有用這個方法。

[09:32]

條件是不具足是告訴你,修學佛法的條件不具足,所以給你最簡單的方法。給你在最簡單的方法當中,你不要忘記,這個圓滿因不具足,不是說那根本因沒有喔!如果你根本因沒有的話 ─剛才說的,這個就像那個種田一樣,這個土地比較瘦,然後呢,這個水分不大夠,然後肥料不大夠,那多多少少還可以長一個稻子;根本因沒有的話,不管你弄得多好,你種下去的是草,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概念我們要弄得清楚。所以他一定是,主要的目的是解脫生死,就是這一件事情。那麼生死的根本在哪裡?這我們要把握得清楚,就這樣。同時,為了策勵你解脫生死之前,應該有些什麼準備,這些概念都要清楚。

[10:38]

所以你前面越清楚,不要急,你能夠順著這個次第來做的話,將來這個結果越圓滿,這點原則特別說。當然最起碼的,念佛固然是如此,然後最圓滿的佛果還是如此。再退一步,說:「啊!我現在只希望想學袁了凡先生一樣,怎麼改善自己命運。」好啊!你只要肯做,一定達到。但是同樣地在這個裡面,你一定要把握得住兩樣東西 ─根本因是什麼?然後圓滿因是什麼?這個就辨、就辨在這裡,不要弄錯,不要弄錯!

[11:34]

那麼為了使得我們得到正確的認識起見,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找圓滿的教授。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圓滿的教授,有的,絕對有!因為佛之所以成佛,他的條件是什麼?他要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他有這個大慈悲心。他不但有這個大慈悲心,而且大智慧,他曉得怎麼解決。不但曉得怎麼解決,徹底圓滿地曉得,而且有大威神力,他有這個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所以不是沒有善知識,不是沒有圓滿教授,問題在哪裡?還是在我們自己,這個概念你一開頭一定要認識。

[12:28]

如果關於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那麼我們回過頭去看一下,本論第三個大科:如何聽聞相應正法的軌則。這個概念請大家特別注意。為了這一點,請翻到第十七頁,翻到第十七頁。他第一個,十七頁之前面,先告訴我們,說聽聞正法的時候,應該怎麼個去聽。事先嘛,先要思惟它的殊勝的利益,然後呢於法師發起承事,然後正聽軌理,前面兩個我們都不在這裡溫習。特別是十七頁上面說,正聽的這個,正式聽聞的時候,你一定要具足「斷器三過,依六種想」。那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已經概念清楚了:哦,哪三樣過錯!這個自己好好地溫習一下。

[13:36]

在這個過錯當中,如果說你不能把它淨化的話,儘管佛是徹底圓滿地成了佛,他的的確確要救我們,不幸的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有這個問題啊,這個佛法就是進不來。就像一個盆,倒過來擺在那裡,不管它那個甘露多好,那就是弄不進去,就是這種。你不願聽、你不想聽,這個就沒有用。為了策發我們聽,所以他前面要告訴我們,思惟聽法的殊勝利益啊!你想著:哎,它這麼好的好處啊!那個時候能夠把第一個毛病拿掉它。

[14:27]

然後呢你聽的時候,你內心所謂等起心啊,它有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面,自己有我們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一點大家千萬記住,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來學佛。這個「學佛」這兩個字,有兩個內涵:一個是學,就是我自己的態度是什麼?第二呢,要學的對象是什麼?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跑到這裡來學的!所以很多人跑到那個廟裡來,總覺得我要這個樣、我要這樣 ……。你不是來學欸!這種心情是什麼?心情好像跑到店裡去買東西一樣。我以前小的時候看見人家店家吵架,那個事情很多年以前,那個時候吵架,那個人跑到店裡面,就跟那店裡面吵起來了,那個買的人怎麼說?「老子有的是錢,我要什麼就要怎麼!」就這樣。「不配我的胃口的話,我就 ……。」這樣,就這樣跟他吵起來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這種味道,「老子有的錢,跑到這兒來,我要這個的。」對不起,那不是來學的態度,這個你們要記住喔!

[15:44]

學是表示什麼?就是我不知道,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千萬,尤其是出家,不要說:「哎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你這個不行的話,那個是你做生意的方式。你好像我跑得這裡來,或者說你說付了學費 ─當然我們這裡不付學費。乃至有人說,自己覺得:「喔唷,我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自己好像 ……正因為你放棄了一切,跑得來,那你更應該認真地學呀!你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享受,那何必跑到這地方來呢?你大可以在外面賺了大錢,然後你去享受去呀!所以這個態度你要了解喔,你是來學的,是不懂。

[16:27]

第二個,你學的內容是什麼?你學的是佛。佛的特質是什麼?覺。你所以要學佛,因為你迷呀,這個概念你要很清楚啊!所以你的內心當中說明了一個什麼?你在迷的當中,這個你一定是要認得很清楚。所以你的起心動念,如果說你在這種心念當中,你覺得你要這樣、你要這樣的話,這個就像那個容器,雖然朝了天了,有毒的,那個沒有用。那麼第三個,大家已經了解了,不去細講了。

[17:05]

下面呢,依六種想。前面這告訴我們「如病」,那個病是什麼?三毒啊、什麼啊,當初的時候曉得名詞,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學了下士跟中士。下士告訴我們:暇滿人身難得啊,這個暇滿人身的意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然後無常這件事情應該牢牢記住;由無常怎麼引發皈依,皈依的特質的內容如何。那麼再更進一步的話,進到中士道。中士道就講,是的啊,特別講那個苦。為什麼講苦?這個我們要好好地體會一下,加深這個認識,一定要了解眼前我們貪著難捨的真正的內涵是苦。因為我們了解了這個苦,所以要策勵我們跳出來;要跳出來,那要找一找是不是有方法、可能。欸,結果找到:是的,由它的苦的因,所以才感得苦的果,你只要把那個因拿掉,那麼這個苦的果就可以解決。所以由苦諦、苦推動我們去修行,然後由集諦找到,啊!我們從哪裡去下手。

[18:36]

所以從這個上頭的話,我們進一步就認識到:啊,煩惱 ─那是繫縛我們的生死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在什麼?在什麼病當中?就在那煩惱病。這個就跟前面說的具六想當中的那個第一個概念就有了。當初告訴我們具六想,怎麼說?假定那個「第一個想」不起的話,下面都是空話;那個「第一個想」認識了以後,下面都有了。現在從中士道這個上面就讓我們認識,哎呀,說我們現在千真萬確啊,真是在那個大病當中。

[19:16]

所以在這點,大家請翻到一百七十頁,一百七十頁。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再看一下,看一下。前面是先告訴我們,它生死輪迴當中的主要的因,所謂集諦這就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惑」跟「業」兩樣東西,那個是會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的,而最主要的上首啊,是惑,就是煩惱。那麼它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那麼煩惱的過患的話呢,大家要好好地觀察、去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所以要去斷除它。

[20:13]

那個煩惱是什麼行相呢?今天晚上,我重新再跟大家說一下,以及生起的次第。總相那個不講了,就是反正任何一樣東西生起來的時候,就那個心裡不寂靜。不寂靜,我們體會不到,但是那個生起來的時候,你跟著它在轉,就是這樣。實際上眼前我們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相就是個煩惱相。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好好的,這個煩惱相是什麼呢?可以說在癡相當中,還在集諦。雖然我們認真聽什麼等等啊,是,這隨順出生死的,但是呢仍舊是,如果一般狀態當中,今天沒有什麼特殊的狀態的話,那個是具足了癡相。

[21:05]

實際上不只一個相,我一個一個分析的話,你們了解,在我們平常狀態當中,是我們什麼心理相。第一個「貪」,貪這個相是我們容易感受得到的,對吧?貪這個相我們容易感受得到。但是這個貪的細微相,我們就不大容易感受到了。實際上呢,我們一切時處,譬如說我們在這裡做得累了,哎呀,我疲倦得要命,要去休息一下,想去躺一下,舒服一下;或者是覺得今天什麼不好了,或者什麼,這個裡邊就有貪相在裡頭。第一個呢,你要求個舒服,喔,你貪那個舒服。第二個呢,你覺得累了,或者你有種種的理由啊,什麼 ……或者要睡一下啦,保護那個身體啦,或者什麼,那個還是個貪相。但是這種細微,在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世間人本來應該這樣;修學佛法的人哪,這個是我們要對治的,要去精進去對治的。所以這個貪相,若粗、若細我們都應該認得。

[22:16]

那麼這個「瞋相」也容易了解,這個「癡相」本身,不說不知道,現在說了,它慢慢就知道了。我們別以為我們現在平常的時候,覺得不起煩惱 ─在癡相當中,這樣。那麼這個「慢相」,這個就是在實際上,這個慢相也是隨時隨地都在生起,但是這個慢相啊我們不太容易發現它。總是當你人我之間產生的任何問題的話,這個慢相一定存在的,因為它這個慢的根本,是隨著「我」來轉。

[22:54]

那麼這個「疑」本身,平常我們覺得:「我們沒有懷疑嘛!」欸,要曉得這個懷疑,這個煩惱當中的懷疑,是它有它的一個特質。平常你對事情不能肯定是懷疑,是,可是呢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什麼?對於我們所謂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緣於四諦啊、三寶啊 ……這些東西。所以這個疑,對於淨信心來說的,淨信心來說的。我們平常所以要想修學佛法,而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疑。說對於正確的道理,沒有清淨的淨信心,所以常常說:「哎呀,這個明曉得,為什麼做不到啊?」你不檢查不曉得,仔細檢查的話,那個時候就會發現,原來是什麼啊?原來你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淨信心,這個是。那麼要怎麼產生淨信心呢?那東西的的確確,關於這些道理都要了解得很清楚。

[24:12]

下面這個「見」哪,我們稱為「利使」。因為這個「使」,實際上就是煩惱的別名,這個東西非常利,一下就起來了,一下起來了,而且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轉。關於這個利使,在這個地方今天重新說一下。第一個叫「壞聚見」,平常我們壞聚見,就是身見,或者叫有身見。實際上就是「我」。這個東西 ─根本,這個東西啊一切煩惱的根本。你在任何一件情況之下,如果說我們不要說佛法啦,你能夠推己及人,代人家想一想的話,你這個問題,就自然而然會減輕很多。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學上士道當中,尤其到後面毘缽舍那那一部分,我們對於這個我見的根本不認識它。我們只能這樣說,平常它起來的時候,你經常都是總歸覺得「我」!人家好像委屈了我,他為什麼不代我著想?我的立場是如何,我覺得什麼、什麼道理,我如何、如何 ……。那都是在以「我」為主的生起種種概念來,這個,一切的根本。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退一步想,或者代別人想一想。

[25:45]

那麼同樣地,好像念佛法門當中,並沒有強調這個東西耶?你不懂啦,你會感覺到沒有強調,你懂了以後,念佛法門當中也強調這個。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心裡面哪,自然而然轉起來的,一天到晚緣著我在轉。念佛法門強調的是什麼?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皈投阿彌陀佛。當這個念頭念起來的時候,你一心一意只有皈投阿彌陀佛。那個皈投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個「我」啊,就不再重視它了。

[26:31]

所以說,當死的時候,平常一般人死了以後,喔唷,生了病了,趕快保護它。可是前面啊,欸,你曉得得很清楚,這個東西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所以我現在一心皈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我救去了,這個正是我不要的。生了病嘛 ─死,死了嘛正好是往生的因啊!所以你生病的時候,你不會去求醫生去治那個病,只是說:「哎呀,趕快,阿彌陀佛你早些來救我,假定我能今天晚上走的話,我等不到明天啊!」你不會去想找醫生了吧!對不對?這是我們平常真正講的。所以他儘管道理沒有講的道理,可是告訴你這個方法上面,你只要信得過照著去做的話,就暗暗地吻合了這個道理,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今天我們有機會認識那個的話,肯根本上面把握住了,然後你去念佛的話,那事半功倍。

[27:33]

至於說,這個第二個,什麼叫「邊執見」?這個邊執見,平常總是說,這個常啊、斷啊、常啊,要注意哦,這不是普通常、斷,這是由於什麼?由於計著這個我。所以計著這個我以後的話,他自然而然產生兩種概念。有一種概念,說這個恆常不變的。平常我們講靈魂,講靈魂就是這樣,好像一個人是從這個房子裡面,搬到那一個房子裡面,這樣。那麼有人會問了:「欸,那不是講,那個十二因緣圖當中是這樣嗎?」是,它只是個譬喻,真正佛法裡面,並沒說像靈魂有這麼一個東西跑到那裡,這個道理我們慢慢地以後再去說。如果像這種情況叫常見,這個到後面,我們再深一步去說它。

[28:39]

那麼,至於說普通一般念佛的人的話呢,如果不了解,你關於這個常見,也可以不必很深入的。總之,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念佛的根本因,厭惡這個生死,厭惡那這個東西,「我」這個東西,一心皈投依靠就可以。所謂「斷見」,就是斷滅見。現在世間一般的,這個所謂只講究說,科學上面大部分持的態度,就是斷滅見,就是人嘛就是這樣,死了以後就完了。要曉得這個斷,不是指這個以外的事情,這個特別的。

[29:16]

下面哪,兩樣東西,見─見解的見,「見取」跟「戒禁取」。在我們平常一般犯的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最容易。看看那個,它的定義是什麼?「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這個叫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