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11L5~P213L4

手抄頁/行: #12 P133L9~ P149L8

音檔起訖: 92B_2211~93A_1907

廣論時時聽          

 

[22:11]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

就說進一步、進一步,進一步是說,我們前面一開頭就是了解大悲的重要,如法修持,發起了這個心。然後呢,發了這個心以後啊,就要緊跟著行那個菩薩行─大菩提心相應的行為叫菩薩行。要去行的時候啊,行種種難行,救度一切眾生。但是這個眾生的數量是無量無邊;而每一個人的行為是非常地可惡;然後呢,你要學的,也是非常地難學,多得不得了。論數量,是多得不得了;論時間,是長得不得了。看見了以後啊,這個心裡面害怕:「哎呀,這個不行啊!」慢慢地就要退下來了。所以這個時候,能夠保持你不退的,什麼呢?還是原來這個心。所以不是說開頭有了就可以,還要繼續地策發。所以啊,

[23:45]

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恆修習漸令增長。

說推動你的心既然是大悲,有了這個大悲,那去行,一行持的時候一碰到啊,你就:「哎呀,覺得這個好辛苦啊!」那就退下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啊,還要有一樣東西,什麼?還是這個心。你繼續不斷地把那個心策發,策發又策發、策發又策發!因為它這個心現起,所以在這個情境當前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對呀,這正是我要做的!這正是我要克服的!」對呀,你有這個心力去衝破這個難關了。所以中間正式發了心,行這個菩提心行,或者是說菩薩行的時候啊,還要這個大悲。所以啊,初發了以後,後面要「恆修習」,一直修!不是說前面修一下就算。

[24:52]

於自苦樂全不顧慮,於利他事毫無厭捨,故易圓滿一切資糧。

你能夠發了這個心以後,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別人,對自己的苦樂完全不管,能夠這樣;然後對別人的事情啊,一點不厭捨。你真的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樣的心理,你才能夠推動你去做種種難行苦行,而經無量時劫,因為有這樣的力量,所以這資糧很快圓滿!喏,這個地方很重要。

[25:38]

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我要求大乘。」這個心是好的,但是呢,內容不了解。實際上呢,這個心根本還沒有發起,只是覺得看見那個果很好啊,覺得要那個果。稍微一點點困難哪,就頭縮在那個地方,就不成樣子了,那所以呀更沒有用的原因。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不忙著說那些空話,現在先緊要地認識這個漸次必然的次第,因果層層的怎麼上去的這個次第。你然後在這個裡邊找說我缺哪一個,我從這個地方補滿了,一步一步走上去,自然問題都解決。所以我們眼前不是急著去忙:「哎喲,我要弘法啊!我要度眾生啊!」法是什麼?先要知道。如何度眾生?先要知道。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26:43]

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如《聖發生信力經》說:

是,現在是下面,說這個菩薩,這個菩薩已經發了大慈悲心了,由於這個大慈悲心的推動 ─大慈悲是一心只有幫忙別人,對自己的利益完全不管,一心一意只求利益別人。在這種狀態當中,他利益別人的話,幫忙別人;幫忙別人的話,別人的種種的這種事情正是他要做的,他就不會怕難哪!然後呢,時間也不會怕長啊!就像做生意人一樣,是克服了種種困難,他覺得:「哎呀,這下賺到錢了!」於是他越做越起勁,越做越高興。

[00:07]

那麼,現在我們賺那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財,亦復如此。做的時候固然高興,時間還怕它短哪,都是積聚資糧啊!就是像那個經上面說的:

[00:23]

『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那個大悲心是什麼呢?他是要成熟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他任何苦,沒有一點點苦是例外的,他絕對不推辭任何一點苦。所以我們現在稍微受了一點苦了,喔唷,覺得委委屈屈啊,自己覺得怎麼樣。這個苦包括兩方面,身、心兩方面,這樣。總之我們身、心兩樣東西沒有別的,都是在什麼啊?都是在煩惱當中,我們要了解,我們只求自利都要淨化它。不過呢,自利淨化它,你淨化了以後,停在那裡不能動了,被人家一碰啊,它那個毛病又起來了,所以實際上沒有弄乾淨。實際上別人碰了你,發現你心裡面不對勁,那正是你的毛病。所以你真正要想圓滿解決自利,在任何人來碰你的時候,如果你這個「我」徹底淨除乾淨的話,什麼樣地碰,沒有我了,還有什麼問題嘛!所以當人家說了一個話,昨天我們曾討論,人家說了你的話,或者你就慢心,或者瞋心,或者懊惱,正是說明了,喏、喏、喏、喏,你這個無始的怨家都在那裡呀!要靠人家碰了,你認得了淨化它,所以你真正要自利,還得非靠這種暴惡有情欸!這個地方我們清楚了。

[02:11]

所以他說現在呀,是,要為了成熟一切有情,欸,結果呢,你努力幫別人,結果第一個得到好處的是你。還妙咧!世間上面的事情,你幫了別人就害了自己;這個地方,你幫了別人家,利了自己。反過來,你真正為了利了自己,你卻又幫了別人。這佛法之美啊,是天下無出其右,也無上、無比啊!一切的苦都受,一切的樂都捨給別人,如果能夠趣向這樣的難行,這個最難的難行,那麼,你不久就可以得到「圓滿資糧」。因為這個必須要的,你要成佛,必須要的滿足的這個條件。你越畏縮越怕,怕的結果,你不做,不做,天上不會掉下來的。所以你唯一的辦法 ─要做,要做的話,一定要有後面推動的心。

[03:15]

所以現在注意,這個地方呢第一件重要的 ─正知見,心理建設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一點自己最清楚不過。所以說一定要回過頭來,觀察自己的內心。而從前面這個地方觀察起,從細微的地方觀察。不要一開頭的時候就大悲,喔唷,這個內容太複雜、太大了!你呀,不要說觀起來了做不到,就是觀,也是那麼多東西,無法觀哪!這是必然的次第。那麼這裡已經到了上士了修,所以我們也同樣地要了解這個。你能夠這樣的話,很快圓滿資糧,圓滿資糧就成就佛果,所以決定得到這個「一切智位」。所以說,喔,原來推動我們的力量,中間保持繼續昇進,根本原因 ─則是大悲,所以是「中重要」。後重要呢,

[04:20]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義利眾生,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

這個容易了解。這個二乘人解脫了以後,就住在這個寂滅裡邊,所以叫「無為坑」。佛不是的,證了果了以後,「盡虛空」,論空間是無限、論時間是無限,幹什麼?一直利益眾生。那麼,他為什麼能夠這樣做呢?那就是這個大悲的威力,所以後面也同樣地靠這個。

[05:00]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盡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

佛雖然得到了一切的究竟圓滿了,但是,欸,他一直不停地,有情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心;有情維持多久,他就跟他相應地恆常不斷地,一直在這個有情界當中濟渡這個眾生,這個就是佛的大悲威力。

[05:37]

又云:「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他為什麼能得個「無住」呢?喏,這個主因就是,就是這個。「譬如」,下面舉個譬喻:

[05:50]

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後三,悲為最要。

那麼我們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們要種任何的收成。那個收成開始的時候,這個種子種下去;然後呢種子種下去了以後,要雨露啊、肥料啊;然後呢後面的最後,成熟結出果來,這個三個次第。現在呢,成佛的這個結果,欸,開頭種子是悲,中間滋潤的這個也是悲,最後成熟的時候、受用的時候又是這個悲,所以這個悲是最重要!那麼下面就是月稱論師,「吉祥月稱」就是月稱論師,那個下面那個頌,是在《入中論頌》當中,有這麼一段話:

[06:45]

吉祥月稱云:「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讚大悲。」

這個論上面一開頭時候,有個讚。平常他造論前面,都有個讚或者是什麼。那個平常的讚,讚佛啊或者什麼,這個論上面先讚大悲心,為什麼呀?是說因為悲這個東西,開頭的時候呢,像苗芽的種子;中間增長的時候,像水;到後面受用的時候,就是成熟,它都要靠這個大悲。所以現在那個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啊,所以造論的時候,先讚那個大悲。

[07:34]

由見此義,《正攝法經》云:「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謂大悲。

嗯!這個道理很簡單,不要學別的,只要學一樣 ─大悲。這裡我們不要誤解喔,說:「那我們不要學別的了,學大悲。」如果你真的把大悲學會了,那是千真萬確不要別的了。可是要注意喔!要把這個大悲學會了,前面那個次第每一樣東西都學喔!就像我們現在說造房子,你房子造好了是不要了;可是對不起,你房子造好之前哪,下面挖基礎,清除這個雜障,然後呢鋼筋、水泥、瓦、木頭、磚頭 ……啊,一大堆東西,沒有一樣東西要少的 ─造好了,那是一棟房子。這個概念要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現在我們平常往往很籠統地,根本不曉得大悲是什麼,說起來:「哎呀,你發個大菩提心。」實際上呢,影子都沒得。這一點哪,順便一說。

[08:46]

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眾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那麼他下面,說你有了這個大悲,一切的佛法就自己就來了。就像轉輪聖王那個輪寶,這個輪寶一到,下面的跟著來了;那麼現在菩薩也是一樣,一個大悲心所至,那佛法都來了。我們不要從文字上面看喔!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內容,你曉得那個內容,自然而然曉得這個說什麼。所以平常我們如果不懂得這個內容的話,說空話,那好容易啊!「哎呀!你只要大悲心,別的都不要了。」實際上,真的大悲心是什麼啊,他也不懂,大悲心有沒有那當然更談不到,這樣。什麼東西也不要了,結果呢,大悲既沒有,什麼也沒有;這些好的東西是一樣都沒有,但是壞的東西樣樣有!這一點哪,我們必定要分辨得很清楚。

[10:00]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

就同樣的道理。

[10:04]

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

因為你有了大悲心,那個大悲不是一個空洞的東西,是一種強烈的推動的念頭。自然而然在這種推動的念頭當中,你一心一意追求。就好像我們強烈的貪心,到那個時候,叫你坐在那,你就坐不住。我們那個掉舉心很重,叫你說在那裡安穩地坐一下,逼著你坐在那裡,你心裡面胡思亂想,就在那兒的話 ……就是這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個猴子那樣的這個狀態。所以我們了解了大悲的特質以後,自然而然你起心動念,然後呢由於這個起心動念呢,身口的行持自然都跟著一起都來了。這一點哪,再三地策勵諸位同修,要認真地體驗到!

[10:58]

若於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於菩薩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何故不執為勝教授。

假定你對於上面所說的,這個無上勝妙之道的宗要的這個道理,有各式各樣的,所有的圓滿的聖教,這個道理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整個的佛法的宗要、中心 ─喏,就是這個!關於這個道理,你如果認識了,而且發生確定見解的話,你一定會把這個大悲心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作為修學的最殊勝的教授,決定會!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是,特別告訴我們對這個道理要發決定勝解,然後你努力去修行。所以對我們,這個概念太重要、太重要了!我們一再平常說明、辨別,無非在這裡。

[12:16]

如果你這個不清楚的話,總歸在枝末上面轉,哎呀,等一點點小小的無關緊要的事情,又去忙去了;無關緊要的說起來是修行,實際上呢,人家說枝末在轉哪!枝末在轉,你從枝末,如果從枝末而慢慢地從根本上面去尋,你還可以一步一步尋到那個根本上面去。現在如果不認識的話,你把住了枝末,就以為那個根本的話,那你永遠停在這地方,就顛倒了,枉受種種的辛苦,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

[12:59]

所以這個一點沒有別的,我們以前的溫習,一句話提醒 ─怎麼樣去觀照自己內心,了解我現在修學的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從淨除自己煩惱下手,然後這麼一步一步地深入。所以最後呢,這樣地深入的結果,你自然而然會了解,啊,整個的中心是什麼 ─大菩提心。而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那個時候我們的全部的精神就緣著它,從這個地方作為我們第一步目標,然後照著次第應該走的路線,一步一步上升。

[13:53]

故如響那窮敦巴說:「於覺𡁮所雖請教授,終唯教云,捨世間心,修菩提心。」

這個善知識說了,說:如果你從覺𡁮那個地方,是指阿底峽尊者,如果你有人去請問他重要的教授,這個就是佛法的中心,他說來說去一句話 ─捨世間心、修菩提心。這個前面那句話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就兩句話,出離心、菩提心。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根本是什麼?就是出離心。這個前面已經了解了,所以他只教你這個。如果你沒有厭離心的話,佛法根本邊都沒碰到;然後你碰到了,了解了真正要掌握得住圓滿的話,必然進入菩提心,所以這個才是佛法的中心。

[14:57]

記得前面說嗎?有人後面來問你,說:「你現在修習什麼?」大家說:「哎呀,我啊見到本尊囉,氣脈、明點了。」拿我們現在說,我一天磕幾個頭,哎唷,我早晚幾點鐘起來,我能夠盤幾個鐘頭的腿,乃至於我持的戒又怎麼樣、怎麼樣 ……。欸,他善知識怎麼告訴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要產生決定的見解、決定的認識,就是這樣。由這個上面,然後一步一步地來,那麼這個是前面說的,就是捨世間心、出離心,進入菩提心。那麼下面,

[15:45]

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

這個譏笑不是普通的譏笑喔!就是好像開玩笑,實際上,真實的就是以很輕鬆的態度,說出很嚴肅的內容來:

[16:00]

「此是掘出覺𡁮所有教授中心。」

因為前面一個人說了這個話,所以,那個敦巴尊者就說的:「是啊!一點都沒有錯。這個正是阿底峽尊者所有教授的全部的中心哪!」看看!看看!這樣的一位當代印度幾百年來,所有的這個印度佛教界的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大德,在當時他們稱為是「能仁第二」。換句話說,喏,釋迦世尊再來所說的教法,也只是如此,再不會有比這個更圓滿的了。那麼他的教授的中心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兩句話 ─出離心、菩提心。所以說,

[16:52]

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

要真正了解佛法的綱要,了解了以後,對這個綱要要產生決定不疑的見解,這最難,這個也是最重要。平常我們修行,大家都說:「哎呀,你要忙這個,我要忙這個,忙這個 ……。」就是在根本上面轉,就難於在這個重點上面把握得住,所以它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呀!為了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要,

[17:30]

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

我們所以不行的原因,就是什麼?罪障未除,所以要淨治罪障;資糧未聚,所以要積聚資糧。那麼萬一見解還不夠的話呢,那麼就應該看這種大經大論,先有確定的認識,然後照著這個認識努力地行持啊!所以下面是,

[18:05]

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種,唯尊知堅實,餘凡莫能曉。」

世尊的中心教授,最最寶貝的東西是什麼?就是這個「正等菩提種」,就是大菩提心。那這個東西啊,只有世尊才知道,真正重要的、實在的、堅牢的。其他的人哪,因為凡夫愚癡所以不了解啊!現在我們既然學佛,很幸運地經過祖師、菩薩,經過大經大論開示我們,我們何等幸運呀!一定要從那個根本上面把握得住,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那麼這個呢是說:噢!現在了解了,大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下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