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14L3~P215L3

手抄頁/行: #12 P161L2~ P168L10

音檔起訖: 93B_0736~93B_2050

廣論時時聽          

 

[07:36]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

這個七因果當中,次第就是前面五樣,再來增上意樂以及發菩提心。為什麼要這樣呢?下面說:

[07:50]

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

他又問一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地方就是一個辨別,我們處處地方現在了解了說,為什麼本論處處辨別?也就是說,本論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圓滿的傳承、圓滿的教授,必然應該指出的具足的重點在這個地方。說像你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修,如果你的這個悲心生起來了,悲心是什麼?要利益一切有情啊!那麼既然你要利益一切有情,你就要為利益一切有情成佛啦,為什麼這個地方還要加上個增上意樂呢?那麼增上意樂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他就說呀:

[08:51]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

欸!說這個增上意樂有它特別的意義的,你說我們欲與有情樂,然後拔有情苦,這個心情聲聞、緣覺也有的。很多南傳小乘的,不,南傳我們不去管他,現在我們不必說南傳。小乘行者,佛世的時候他都要修什麼?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什麼?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所以無量慈、無量悲,聲聞、緣覺也有的,但是這個不是增上意樂。什麼叫增上意樂啊?就是說要自己去做,給他快樂要自己去做,去掉痛苦要自己去。這個無量,四無量當中啊,只是一個無量的慈心跟悲心,只是一個心,而不是自己親自要去做,所以說:

[10:02]

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

喏,這個地方點出來了!所以我們平常不了解這個大菩提心的真實內涵,往往把這個混淆不清的根本原因在這裡,現在看清楚。所以要親自去 ─喔,是的,我要與一切有情樂,我要拔一切有情苦!這個不是拔一個、兩個喔,要「一切」,沒有一個餘剩的。不但你有這個心,而且要親自去做,這個心情除了大乘以外,任何其他人都沒有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要發這個心!而發這個心是什麼?一定要先有了大慈悲心,由慈無量、悲無量,從這個心上面進一步說,你雖然有這個無量的心,但是這個心不派用場吧?你親自要去做,那個叫作「增上意樂」。

[11:11]

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

下面兩個字看看!

[11:19]

須自至誠荷此重擔,

所以單單唸說:「哎呀,一切有情怎麼樣要得到快樂?哎呀,使得一切有情都快樂,以及使得一切有情都離苦 ……。」這個無量心,這個無量已經了不起喔!欸,但是這個不夠,還要進一步,要什麼?自己去荷擔。而自己荷擔的這個心哪 ─至誠!從內心深深地、一點不假,實實在在,沒有一點餘剩的,要這樣!

[11:55]

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這個地方的差別要分得清清楚楚啊!所以處處地方注意喔!這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你們如果從這個地方認識了,然後你去看,我們往往說:「哎呀,看看這個跟這個書差不多啊!」是,如果你不細辨的話是差不多,如果你細辨的話,這個裡邊差得天差地遠!本論它每一個地方辨別這麼清楚。了解了辨別得清楚的話,你絕對不會「啊,這樣也好,那樣也好!」絕對不可能!你要這樣的果,一定要如此的因,差一點不行。很多地方,別的地方雖然指出來了,對不起,這個因果之間混淆不清;讓你懂一個概念、種一個善根好像一樣,要想如法修持的話,完全兩件事情。這個差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漸漸了解了,這個是它的根本問題,根本問題。

[12:56]

所以現在乃至於有的人說:「宗教嘛都是好的啦,勸人為善哪!」你不能說他這句話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我們都是差不多先生,都樣樣都是差不多,就這樣。差不多到最後的話,地獄、天堂也差不多;然後呢,地獄跟佛陀也差不多;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佛嘛也是菩薩,就這樣。這個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要分別得清楚明白。喏,下面就引經上面證明,前面這個道理說清楚了以後,馬上說:喏,這個是經上說得明明白白的喔!

[13:39]

《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

這麼好法!

[13:48]

見無違逆,

你任何這個告訴他的話,他一定聽從你,又這麼好。

[13:57]

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

年紀小啊,去隨便去玩,一下子掉到糞坑裡了。

[14:06]

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

而其他的人,母親啊、其他的親人看見了,就跳啊、叫啊,但是沒辦法跳下去救出來。

[14:22]

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擧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說那個時候,他那個孩子的父親跑得來,看見這麼好的唯一的獨生子,掉了這個不淨坑當中,心裡面毫沒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慌慌張張地,一心只要救他的一個愛子啊,跳下去!一點不怕那個糞坑的髒,把他的獨生愛子救出來。那麼經上面是說明這個道理,舉這個比喻。這個比喻當中,我們不必為了這個比喻當中這個母啊、父啊、親啊,這種諍論,就特別說明這個心情是這樣的一個心情。這個心情就是前面說增上意樂,他不是說單單有這個心在那邊哭哭叫叫,要是跳下去把他救出來!

[15:30]

此說三界為不淨坑,

我們整個的三界就像那個糞坑,所以我們平常啊 ……了解這個三界之內,這佛菩薩看見了就是這樣。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

[15:40]

「獨愛一子」就是有情,「若母若親」就像聲聞、獨覺,雖然他見諸有情墮不淨坑,也是

[15:51]

憂慼嘆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

那麼上面這個例子當中是說,母親或者親戚也看見這個孩子掉下去,在這地方叫呀、憂愁啊,但是不能跳下去。只有這個「長者」,長者就是表示有力大人,那個人看見了以後,就跳下去了。那麼在三界這個不淨坑當中,把我們救出來的,也不是那心力薄弱的那些人,而是一個絕有強力的這個,這個人是什麼呢?菩薩。前面這個比喻就說明這個道理。

[16:38]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

所以特別這個地方說明,這個比喻當中說的,這個掉在糞坑裡的這個兒子,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比喻當中所指的,在三界之內淪落的這個眾生。要救我們出來的這種悲心,聲聞、緣覺也有的,所以單單這個是不算。要怎麼辦呢?要從這個無量的慈悲心當中,「當發荷負度眾生擔的增上意樂」,還要根據這一點,要發那個增上意樂。現在我們了解,這裡所謂增上意樂的話,就是把那個慈悲之心還要增加。增加到什麼程度呢?增加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說我親自把那些人,從這個糞坑裡邊救出來,解除他的痛苦,親自把一切的快樂給他,這個叫作增上意樂。這個七因果當中的最後一個因,第六個。

[17:58]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好,最後這個結果就出來了。就因為我們發了說,要自己親自至誠跳下這個三界的不淨坑,把他一切痛苦解決,把一切快樂圓滿給他。雖然我發了這個心,但是我現在幫一個人的忙,都不行欸,連我自己都不行欸!所以你真正要想解脫,雖然你自己可以解脫 ─證羅漢。證了羅漢以後,或者是聲聞、或者緣覺,這兩樣東西,雖然還可以多多少少幫助別人,但是要想幫一切人解決問題,而且使得一切人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的話,這個不行,這個不行!

[19:26]

那麼誰能夠做到呢?誰能夠沒有一點無餘,所有無邊有情都救,而且達到的位次也高到最高圓滿,誰有這個力量呢?只有佛!聲聞跟緣覺他能夠解脫,連他自己都是解脫了一點點,這是質上面根本啊微乎其微;量方面,他也能夠幫一點人忙,但也就這麼一點點。所以不管若質、若量不夠啊!那麼要想真正解決的,不管是眼前以及究竟的一切真正的殊勝的利義,只有佛。所以說,啊!由於你這個增上意樂心,所以發現只有成佛 ─必然得到最後這個果,所以這個叫七因果,或者是六因一果。這個就是因果這個教授,這方面傳來的,這是第一個。這個次第為什麼要這樣地從因到果,了解了這個,然後照著這個次第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