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20L9~P221L8

手抄頁/行: #12 P248L9~ P263L4

音檔起訖: 95B_2625~96A_1807

廣論時時聽          

 

[26:25]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

慈是給他快樂,悲呢,是把他痛苦拿掉,是拔苦,那麼所以是要看他的苦。苦嘛,就是三苦啦:壞苦啦、苦苦啦、行苦啦!「苦惱有情」,就像上面所說的,在三苦當中受種種苦惱的一切有情。

[26:53]

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

同樣地,三個次第:怎麼樣想辦法使他離開苦,也希望他離開苦,還有 ─我要親自幫忙他離開苦!

[27:12]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

這個次第也是必然的。

[27:19]

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

這個像前面一樣,次第如此。

[27:27]

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

這句話重要喔!不要隨便看過喔!就像上面告訴我們修習的次第:第一個,修等捨,就是無量捨,令心調柔。然後呢,再修慈,慈是依什麼?依知母、念恩、報恩開始。然後呢,慈、悲,各別各別分開來對境而修,要這樣的次第一步一步來。這個次第是誰講的?是蓮華戒論師說的,他不是沒有根據,他是隨順著《阿毘達磨》論藏。「極扼要」!下面說啦:

[28:25]

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如果你各別這樣不分開來,一下開始總共地來修,一修好像生起了,等到你各別思惟的時候,沒有了!這點非常重要喔!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常常這樣,叫你一步一步來,哎呀,就麻煩得要命,你就坐下來想一個佛不就行了嗎?你想慈悲:對啊!你想:哎呀,苦啊,好像有了。欸!這個事情「似生起時」,你緣一個總相去修,好像生起,但是你各別各別去思的時候,沒有!

[29:07]

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反過來,你各別各別地照著前面這個次第而修,然後呢,「變意」,這個什麼意思啊?本來你沒有修的之前,你的心是什麼啊?這種狀態,一直跟煩惱相應的,看見別人家快樂,羨慕他、嫉妒他;看見別人的痛苦,活該的!現在不是,喔!看見人家痛苦啊,你要拔掉它,看見人家快樂,正是我要給他啊!就是這樣,那心情轉變過來了。就像以前對辣的東西,喔唷,一碰到就害怕得要命,現在呀,哎呀,就少不了它!就是這樣。

[00:06]

這個一定要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生起,不是一個空話啊!然後呢,有了這個質,漸漸增多。你達到了這個時候,然後呢,若總若別「清淨生故」。不管你緣總緣修,你總共地修或者各別的生起來了,這個生起來的 ─正確的,不會壞的,所以清淨的,清淨的。

[00:33]

其實我們眼前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你說哪有一樣例外,哪有一樣例外?我們常常說那個譬喻:燒菜、燒飯,你絕對是這樣啊!先把那個菜拿來,把它弄乾淨、撿乾淨,泥土嘛抖掉,然後髒嘛洗掉,那個毒嘛還要泡,一樣一樣切好。然後呢把這個菜,哪一樣東西弄好,最後放進去燒。絕對不可能一股腦兒,拿來「碰!」往裡面一塞。你一塞,塞進去滿好的,弄到後來,對不起,你要的東西完全沒有,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這我們平常常常犯的這個毛病,總是覺得:「哎呀,快一點啊!」這個就是我們自己的什麼啊?自己的無明障礙,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啊!

[01:29]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前這句話容易。最重要的這個地方呢,上面這個蓮華戒論師的這個 ……蓮華戒論師他是寂靜論師的弟子,他就是把佛法帶到西藏去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剛才那句話,你從頭至尾,一直用下去,你能夠用這句話你就有成就。你不照著這個次第修的話,對不起,你始終在那裡瞎摸,始終在那兒瞎摸,始終只是種一點種子,你要想真正把那個種子成熟的話,這個次第是必不可少的,前面很多地方講的就是這個,後面將來也講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兩句話,一直要擺在心裡。從我們現在「聞」開始,「思」中間,「修」,步步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著急說:「哎呀!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得定啊?」「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弄法呀?」我能告訴你的只是這個。如果你只想種個善根,反正你到哪裡去,你只要聽他們去講,那一定善根一定種下去,那已經夠了。跑到這個地方來真正重要的 ─最完整的教授,我想在座的極大部分都已經體會到了。

[03:06]

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

這個是「若」字,不是「苦」字喔!那麼假定你修前面中士道當中,這個道理已經生起了 ─中士道是修些什麼呀?苦嘛,苦諦嘛!就是這樣。啊!苦的當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不苦不樂的尤其是苦,而根本還在行苦上面。所以當你看見「行」都是苦的話,那個是三世之間,三有當中無不是苦。然後以這個生起的這個道理,

[03:47]

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

然後呢,你只要自己內心當中照著去如法去做的話,那很容易就生起來了,照著前面的。如果說這個苦,只想到自己的苦的話,哇!那一心一意要跳出來,徹底出離心就生起來了。

[04:15]

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

喏,那更進一步。然後呢,再推己及人的話,「唉呀,他也是一樣地跟我受苦啊!我要幫忙他救啊!」那個悲心就生起來了啊!下面又看:

[04:31]

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

假定你自己沒有自己思惟的話,對不起,要想推己及人,做不到,做不到!他一定要懂得了苦才要拔苦,現在你苦都不懂,請問你拔什麼苦啊?像拔草一樣,你曉得了草才去拔草,草在哪裡呢去拔草。草也不知道,草在哪裡也不知道,你要拔草,拔什麼草?所以這個大乘、大乘哪,我們現在曉得了:喔!那還必定從出離心上面講起的,要不然的話,那個都是嘴巴上面哪!

[05:16]

所以有一位同學常常:「哎喲,我看見他有苦啊,我就心裡想要救他們去啊!」我非常讚歎他:「好哇!」可是呢,我常常建議他:你自己看看你自己對那苦的行相認識了嗎?對不起,他並沒有認識,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就是根本上面沒有把握住。所以一定要自己策發這個厭離心!哎呀,平常的時候啊,自己看見一點小事情,像蒼蠅碰見大糞一樣,沾在上面離都離不開的時候,那時暫時不要說:「喔唷,我看見了有情的苦啊,就大悲心生起來了!」不可能的,這個事情。那是一定要真實地了解它的的確確是苦,你看見這種東西,啊!你就害怕得不得了 ─那自己的出離心;那個時候你推己及人的話,這個時候的,真正生起來了。所以說,如果自己沒有生起來的話,你要想生悲心緣別人哪,不行!因為這個質是同樣一個東西嘛,對吧?同樣一個內涵嘛!就像你賺錢一樣,你不認得哪一個錢,然後叫你去賺,你不認得怎麼個賺法,你賺些什麼?你賺回來的,都是莫名其妙的東西。

[06:39]

此乃略說,

簡單把那個綱要,可是這個「略」,就是最重要的原則說出來了。

[06:47]

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

如果詳細的,那是《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它講種種的苦,一共總一百一十樣,那就是我們修悲心的時候所去觀察的。如果你的心力強的話,那就照這個。

[07:12]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

嗯,現在這個地方根據來了,喏,經論上面說得明明白白,這個聲聞為了怕苦,所以現證究竟了解;了解這個苦,認識了,然後厭患求出離,那個時候它就推動他去修道,而得到解脫。所以,聲聞的的確確對這個苦諦,認識得很清楚,厭離心很強。嘿,但是菩薩修悲啊,「思苦眾多」哦!菩薩,真正講起來這個菩薩的厭離心,要比聲聞要的遠來地超過,遠來地大喔!所以現在說,哎呀,我是大乘行者,喔,這個厭離心這是小乘的,不要管苦的話,這個有問題的喲!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喲,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喲!

[08:24]

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

你能夠觀察得越多,那麼然後因為苦惱越多,所以你這個慈悲之心也越多喔!所以聲聞只要救一個人 ─自己,你只要把自己一個人的苦觀出來,就夠了;菩薩要救一切人,你必定要廣緣一切啊,這樣的一個慈悲心才成廣啊!所以這個概念要非常清楚喔!

[08:58]

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

所以你經常,「恆」是經常地、不斷地思惟,那麼這樣的話,這個上面的這個慈悲之心啊,「發生」,而且「猛利」,而且「堅固」。你不去想的話,生不起來;然後生起來了以後,繼續的話才猛利,繼續下去才堅固。而這個都要靠什麼?要了解得多、思惟得切,越多、越切,越好!反過來,如果說你不了解,請問:你根本不了解,你做些什麼?不能做啊!所以,

[09:40]

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所以現在我們稍微聽見了一點點,覺得:「哎,夠了、夠了!」啊!然後很多這個大經大論告訴我們的,我們放棄不照著它去說,這個時候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微不足道。那至少他還有一點「少教授」囉,多多少少有一點教授喔;現在我們可憐的很多人連它一點起碼的教授都沒有,沒有喔!乃至於說:「哎呀,這個都不要啦,這個都不要啦!要講修行,這個不要的啊!」乃至於連根把它切除掉了,請問:你這個大乘大悲心哪裡生起啊?當然你宿生已經有了,那個我們不談。所以這一點很重要,就是這樣。

[10:34]

就是你宿生有了,你現在要想教別人的話,你還要引經據典喔!這是所以為什麼祖師們示現,乃至於像文殊大士他是諸佛之師,欸,可是他如果現一個寒山子,他是個乞丐,不認得字,他這種道理也講不出來,只能把自己見的境界 ……。所以如果說你要教人的話,還是要照著這個次第。因此,宗喀巴大師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示現的,他跑到青海那個地方去,示現了什麼?廣學一切!然後呢,教授的時候,一定是說經怎麼說,論怎麼說,祖師怎麼講,有根有據;他自己也如量如理地去修,然後教我們,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說,自許為大乘者,就算你宿生帶來,我們尚且要認真去修,何況是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是初步喔!所以呀,千千萬萬這一點要注意,要了解啊!不要說:「哎呀,懂啦,一點點哪,就夠啦!」這樣。乃至於要去弘法啦!乃至於自己都不懂啊!那個時候,這個地方要痛下決心,好好努力!

[11:57]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

那麼像前面所說的,進入大乘門,是什麼?是發菩提心。而這個菩提之所以能夠發生,是有它其他的種種原因。而這個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在什麼?在大慈悲。那麼這個道理啊,現在非常善巧地了解了,然後「以觀察智」思惟觀察,分別抉擇,如理如量地聽到、思惟、修習、悟證,達到了!

[12:49]

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

喔,在這裡!假定你這個認識、這個了解不懂,不談。就算你懂了,你不能把內涵分別得非常清楚 ─這個「善」是善巧,就像我們前面,他一定抉擇得很細:他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那樣?他每一個地方毫不含糊,是非之間一點都不遺漏,所以這個是「善分別」。假定你沒有這樣地善巧的分別,只是專門自己策勵,啊,自己覺得:我就要去做去啦!然後呢,我在那兒定定啊!所以很多人說:「哎喲,法師啊,我這個心不定,你教我一個定啊!」唉!我覺得啊,世間是對,沒有錯,佛法可不是這樣,尤其是大乘的教法更不是這樣!就算你得到了一點點,你這樣去「略生感觸」。是的,你要嘛不做,做下來一定有感受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全無所至」!真正的大乘佛法,你影子都沒碰到,就把我們最圓滿的暇滿人身一生浪費,非常可惜!

[14:16]

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故事。有兩個名人 ─蘇秦、張儀,兩個人都掛六國相印,喔唷,好了不起喔!他們當初用功的時候,所謂「火焠掌」、「錐刺股」,「懸梁刺股」那個公案。到了這個晚上,念書念得累得不得了,實在打瞌睡了,怎麼辦呢?有一個人拿了一個很快的一個錐子,就往大腿上「噠、卡!」痛得不得了。哎呀,咬緊牙關,然後回來坐,就是這樣。然後呢,還有一個那點一個燈,把那個掌擺在那個上面烤,哎呀,痛得 ……!然後這樣子。那只求世間的一點益利喔,他們還要尚且這麼努力喔!他最後有一句話:「我為什麼能夠這樣努力啊?」因為「窮無立錐之地」,太窮了,人人看不起他。所以他說:「假定我有一點點負郭之田 ……。」這個話很有意思,假定我有幾畝田的話,那自己覺得日子過得滿好啦,就不會這麼策勵的。

[15:18]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就是你們千萬不要現在忙修那些,修了一點點啊,你自己覺得有一點感受了,喔唷,你還自己覺得很得意喔!或者你看懂了一點什麼,或者嘛你坐了學定得到了一點什麼,那個時候會你執著得不得了。這個人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養成個無明的力量。不管你做什麼,不要說出世間的,乃至於世間的一點點,你得到了一點,哎呀,覺得這個沾沾自喜,總覺得這個好得不得了。我們看了一點報紙上的常識,就講營養:「哎呀,這個營養,那個營養 ……」就放不下。懂得了這麼一點點,等一下又講那個,然後修學了一點佛法又講那個,都是「負郭之田」,你要想再進步,進不了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喔!這幾句話,就是你千千萬萬不要自己覺得你有了一點東西了。然後呢,我們常常有人說:「哎喲,這個道場,這個樣,好!」嗯,現在認識了這個教法,什麼都放下來,你先把他那個圓滿的教法認識,然後把前面這個垃圾拋得越乾淨越好,不要讓它沾到一點邊。那些垃圾沾到一點邊,就把它拖住你呀,你就上不去了,我告訴你。那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這樣。

[16:35]

所以我們眼前要正規走這條完整路子的話,第一件事情,你必定要把那個整個的圓滿的構架,認識得很清楚,然後在那個地方,找到你自己眼前下腳的那一步,這麼上去的話,那是一條大路。你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然後呢,你一生的精力就是如此,這個地方沾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七折八扣、拿掉零頭,剩下來 ─沒有了!

[17:04]

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喏,整個的講修行都是這樣的,我們要懂得,我們要懂得!那麼現在呢,說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再回憶一下 ─次第如何?依善知識。我們好幸運,從佛,經過兩個系統 ─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然後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最後到阿底峽尊者,然後呢,經過宗喀巴大師傳進來,這麼完整的教授,善知識在這裡,我們要聽聞、思惟,這個是眼前我們真正要重要的。把這個構架把握住了,把前面那些垃垃圾圾東西,沿著正確認識的,一概拋到東洋大海,然後照著這個去做,好,問題就解決。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