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21L9~P222LL1

手抄頁/行: #12 P263L5~ P277L9

音檔起訖: 96A_1807~96B_1151

廣論時時聽          

 

[18:07]

其悲生量者。

好,現在修了慈悲了,質對了,量呢?

[18:13]

《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這個量要到什麼程度呢?那時候就像前面這個最可意的愛子,啊,身體不舒服了。那個時候,你對一切有情,就看起來像自己的最可意的兒子一樣,要想把他的不舒服拿掉。這個心情啊,就是悲心 去掉苦嘛!而這個心情 任運,自然地一碰到,喔唷,一看見,你任運地自然生起來了。絕對不像,看見了他好像跟你漠不相關,乃至於如果是怨家的話,你這心裡就想:「這活該,這個傢伙!」完全不是。你看見了之後覺得:哎呀,他在受苦,你要幫忙。這個還不夠。看見了一點點小苦,你自己就無法忍受那一種,這個時候,對啦!

[19:21]

這個「性」,本性,就是你的心體跟這種狀態相應而轉。現在我們跟什麼相應的?我們現在這個心理跟什麼相應的?跟煩惱相應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它任運起來的都是這個。所以講修、修、修,真的要修是修這一個,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悲心圓滿」,得到「大悲名」,這個名字,沒錯,那個時候相應的叫大悲心。這個世俗的,還不是菩提心喔!記得吧?這個悲啊,是在七因果當中,六因一果當中第五位。然後呢,大悲以後,上面還有一個增上意樂;增上意樂以後,最後的一個果,才是大菩提心。

[20:14]

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

喔,這個道理。

[20:23]

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

這個很容易懂,就是上面說的。

[20:32]

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悲,是就除掉他痛苦來說,慈,是給他快樂,這個量是一樣的。

[20:43]

又彼論緒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

由於你像上面的修這個大悲的力量,那麼這個大慈悲生起來呢,還要自己什麼?「立誓」,誓拔,要我自己親自去救他們,這個就是增上意樂。然後呢,你要救他們的話,怎麼辦呢?那說:我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啊!你要救他們,要救他們的認識就是「智慧」,以及救他們的力量,所以那個時候要求佛的智慧,求佛的力量,那個時候才是說「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大菩提心是無上的。所以這一個「自性」,心裡邊,這種心裡邊生起來,「不須策勵」,你到了那個時候,你不要努力,自然生起。

[21:44]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你只要各別的次第,這樣一步一步地上來,到那個時候你不知不覺心裡面起心動念,無非都是這個。就像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喔!剛才說那個譬喻笑話當中,開始的時候,你看見辣椒就害怕。到後來你看見辣椒,你就口水直流,然後不看見辣椒,那頓飯就吃不下,就是這樣啊!我們現在修行,一定要這個概念認識,那時候你的功德就無比增長了。

[22:15]

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

這個是願心喔,願菩提心,還不是行菩提心。

[22:25]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

這個種情況你就曉得:噢!那麼大菩提心也曉得了,不但是質是什麼,發生的量也曉得了。

[22:38]

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

這個不是說達到這個聖道很高的發心喔,這是我們初修行的人是這個樣喔!所以平常我們總覺得:「哎呀,我是個凡夫啊,初機啊!」對嘛,正是因為你凡夫初機才修這個嘛!這樣啊!

[23:05]

《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這個是真實的、相應的、清淨的「增上力」,前面我們說即增上意樂。這個意樂是有一種力量的,換句話說,這樣的相應的才是清淨的。否則的話,你看你的這個親愛的人,你對他有慈、有悲,其他的人就沒有了;怨家的話,不但沒有慈悲,而且還要傷害他,而這一點都不清淨的。還有呢,就是你緣一小範圍可以,大範圍又不可以,上面說這個,這是徹底圓滿的,這叫清淨的。然後呢這個力量「堅固」,堅固了還要「昇進」。這個是什麼啊?這個就是菩薩,這個菩薩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那個是三大阿僧祇劫剛開始的時候修學這個。所以說:

[24:02]

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這個就是我們要修的。所以說真正修學菩薩,他有五個位次:資糧位、加行位,然後呢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最後一個。下品資糧,發心第一剎那開始,到這個心圓滿,叫作下品資糧位。譬如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欸!我一定要學這個。乃至於像那個小沙彌一樣:「對,我不要像我師父證一個羅漢果,我可要學這個!」你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這個時候進入下品資糧位開始。但是下品資糧位什麼時候圓滿呢?就是你任運遇見任何一個有情的話,你說:「哎呀,我要救他,我為了要救他,一定要成佛!」任運生起,這個就是下品資糧位圓滿。那個下品資糧位圓滿,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話 ─上品,保證上品!你去翻看淨土三經,小本《阿彌陀經》沒有講,其他的兩本上面說得清清楚楚。

[25:11]

昨天還有一個同學來問我說:「那、那我們做得到嗎?」對,我們做得到!我第一次遇見我一個老師的時候,那是在紐約,遇見了,後來啊,這個故事我跟你們講過的。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覺得,好像看不起他的樣子。哎喲!到後來越看越不對,越看越不對,以後他就告訴我這個。告訴我這個以後,他最後給我一份,就是這個次第綱要,從親近善知識每一個地方,一直到圓滿這個東西。當初很多同學學,有人懷疑說:「哎呀,這個要修多少時候?」他說他自己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他修成功,從下腳第一步開始,修成功達到這樣的時間,經過兩年,就這樣。啊,我們就說:「那我們不可能哪!」在我現在估算起來,你如果認真肯學的話 ─五年,再加上兩年嘛,七年。這個有根據的喔,這個有根據的喔!譬如我們現在是罪障很重,這個地藏三經,有一本《占察善惡業報經》,他說:「你再重的罪去懺悔的話,不出千日一定見效。」再嚴重的罪,一千天,不到三年吧!然後呢,你那個懺悔乾淨了以後,然後你去修的話要兩年,所以五年行了;那我們現在不行,七年;再加兩年吧,九年!

[26:41]

實際上呢,現在我們有太多人忙了半天,忙了十年,了無消息。為什麼呢?那就是自己剛開始的時候,哎呀,好像在修,實際上呢,就是看那天上的人造衛星:「哎呀,好得不得了,張開了以後 ……。」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我們就說,他說什麼?就像我們看戲一樣,啊,讚歎:「哎呀,這一台連台好戲!」大家拍掌鼓叫了半天。對不起,他好他的,你還坐在這個地方。現在不是!了解這個道理,你只要這個如理地去走,你去翻翻那個經典上看,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現在辛辛苦苦說:「哎呀,這個念佛是省事、省力啊,好像只要七天啊!」阿彌陀佛!有幾個人七天真的能念到一心不亂啦?我看到處都是打七,我也不曉得打過多少七,那還說那個精進七咧!那是講的笑話,這不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27:40]

那個「煮老」當年,這個人了不起,我不是說笑話,我實際上我還是很佩服,這種善根的確好了不起喔!「精進佛七不准講話」,啊,結果弄了個六天,到第七天一個晚上沒有睡覺,幹什麼啊?因為憋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晚上也不睡覺了,大家講了一晚。請問: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個念法啊?你真的相應了以後,到那個時候,你看見那個世間是一無可取啊!念完了,在這個地方你回去了,最後一夜你還是拼命啦!哪裡還有什麼閒功夫呢!這個是處處地方說明啊,這樣。所以我們有太多的人弄了多少年了,還在那裡!大家還偏偏還要這樣說:「哎呀,你不要去管了,我趕快弄了個七天就可以了!」這個概念要清楚喔,這個概念要清楚。

[28:35]

所以處處地方我們說,是,現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並不是教我們:喔,我們要完全學他。不!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看自己的量,看你自己的量。你有了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你處處體會,處處地方積聚資糧,然後你把那個資糧再去回向的話,那無有不成功者,念佛是的的確確萬修萬人去。這地方就告訴我們了:喏,你只要這樣做,上品,那麼簡單!那只是願心喔!他下面告訴我們,有了這個願心,再加行心的話,那就是上品中生、上品上生。所以這一生的的確確,這不是說空話,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繼續下去:

[29:24]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00:03]

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喏,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假定我們根本就不曉得上面所說的這個內涵,這個方便善巧,這個境界行相,我們只是說聽見了一點名字,然後說:「哎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喔,我要發願成佛呀!」這個就是:「哎呀,我們發了大菩提心念佛啦!」然後呢,這樣啊,「喔,我要這樣去做啊!」對不起,這種情況是大誤會啊,完全錯了!

[00:38]

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

你根本懂都沒有懂啊,還自以為得到了,所以「未得謂得」,這個都是增上慢。還自己還牢不可破,覺得自己:「啊!對了。」這是堅固了增上慢。既然你堅固了增上慢,得到的是什麼?到那時候,我們大家了解了。啊!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對我說:「某人啊,你來是學佛,還是學我呀?」嗯,那時候我不懂,現在我了解了─喏、喏、喏,這個地方就是這樣,我們是要學佛啊,我們不要學我啊!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自己以為懂的話,堅固了增上慢哪!「我」的特別行相,就是這個慢,就是貪瞋癡慢疑這些東西,毛病都來了。所以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以菩提心教授中心而善修習。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

[01:42]

反之,如果你不以菩提心作為教授中心,而好好地修習。

[01:47]

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真正修學的重心在修菩提心。如果這個不了解,不好好地善巧修習,就忙別的事情,就想:「哎,這樣去做的話,就可以很快地得到了,超邁多級啊!」在這種狀態當中,真正了解大乘綱要的人看起來,那真可笑啊,那可笑啊!

[02:23]

當然我們現在小乘的,這裡根本不談,他不談的。所以若小乘人自己也覺得大乘 ……我們以前說過,不必跟他談。然後呢,學大乘的人的話,這個地方就應該有一個衡準的標準了。尤其是學密乘的人,看看!很簡單。所以這個密乘一開頭任何一個儀軌,他一定是念死無常等等,然後發菩提心喔!請問:這個時候菩提心是不是說,啊,僅作是念 ─這嘴巴裡了解說為利有情願成佛,就算我發了菩提心?就算我有了大根性?就算我灌了一個頂?就不會有這種增上慢了。這個了解了以後,我們就腳踏實地;你能夠腳踏實地去做的話,你的成就馬上就行!

[03:20]

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

所以很多經論上面,「勝佛子」,換句話說,他已經進入菩薩位的了,在多劫當中還要拿這個作為中心而去修啊!何況我們現在只曉得這個名字就不去管它了。記得吧?前面告訴我們,「悲」呀,初重要,中重要,後重要!對不對?初,固然是它,中間還是它啊!所以真正的大菩薩中間修的時候,他還隨時隨地在修,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以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他這麼年輕,這麼絕頂聰明,見到了明了杜梋論師以後,跟他一講,他馬上證得這個加行位上的最高的位次,馬上上去又可以見道了。欸,但是後來遇見了金洲大師告訴他的什麼?那就是告訴他這個方法。啊!他然後覺得這個最了不起。說明什麼呢?說明真正這種大乘的菩薩,他還要努力地修啊!這個是告訴我們,我們千萬不要增上慢哪!覺得:「哎呀,現在夠了!」那是我們的業障。

[04:45]

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這個一點重要!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管了,我們了解這是我們的教授的中心。就像我們眼前一樣,不是說我們現在在這兒講這個事情了,什麼東西都不要了,飯也不吃了,不是,樣樣都要,上殿、過堂、掃地,樣樣都做,這中心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東西。

[05:16]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

總之,總綱來說,假如前面說的這個道理,還沒有如理如量地生起,你已經把大乘整個的要學的了解了,然後呢,產生了堅定的信心 ─這個「堅信」是淨信心喔,不是我們虛浮的喔!那個時候啊,同樣地可以先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這個可以的。

[05:56]

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

那個是《入行論》上次第,也可以的。

[06:08]

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但是呢,雖然你不照著前面所說的,先發願心、後受戒,而是你先了解了大乘的好處,先受菩薩戒,可以。但是你為了真正成就你法器,也同樣地要修眾多前面所說的,譬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這個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一定要照著次第來!

[06:46]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

所以,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然後呢,福德資糧 ─方便,那個就是什麼呢?就是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這兩樣東西啊,同樣地。所以進道過程當中,關於那個智資糧修空性解,它漸次這樣上來「尚有名在」。這是那個宗喀巴大師說,它那個告訴你的那些道理還有。但是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的大菩提心,這個是大乘佛法的上首啊!同樣地也要好好地修,而且修了以後不斷地向上增勝,這樣才可以,而目前這個重要的東西,連它名字都沒有!實際上呢,我們現在就這個狀態。我們講:「哎呀,要求大徹大悟啊!」這個的的確確,但是那修真正的佛道的大菩提心的內容,我們啊,唉!真正的內容都沒有,這是好可惜的一件事情!反過來說,我們現在高興,啊!現在我們有了,懂了!

[08:21]

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這個道理,任何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佛子,這是唯一的正確圓滿的 ─《波羅蜜多教授論》,就是《現觀莊嚴論》。它實際上這個是《大般若經》,乃至於像《華嚴》等等,廣略的不同。發那個菩提心,又分成功二十二個層次,這個不在這裡說它。那麼還有呢,這個是唯一的、真正的,許多的論師,就是祖師菩薩們啊,都解說怎麼樣層次上去,這個正修的時候,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關於這個,今天講到這裡。

[09:14]

上面有一個題目,照樣地大家看一下,就是前面在這個一百八十六頁上頭。前面曾經說,說了十二因緣當中,就告訴我們,這個十二因緣當中告訴我們:這個從無明到受,是第一重因果,然後愛下面是第二重因果,我們正修的時候,從受境現前的時候,斷愛開始,十二因緣這樣講的。但是呢,妙咧!一百八十六頁上第二行,他說:「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這是一個真實修行的祖師喔,「專於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欸,妙咧!他真正修的時候,不從受境上面斷那個愛,他從有支淨修其心,然後呢,「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而著道次第」喔,他告訴我們這樣修。那我現在這是一個考題喔,大家想想看:那麼為什麼不從這個受支上面斷愛開始,從有支開始?

[10:27]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二十三頁,關於這個「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這個七因果前面最主要的這個已經有了。怎麼樣從知母、念恩、報恩,然後呢,慈、悲。那麼到了這個情況之下,緊跟著說雖然已經有了這樣的大的慈悲心,無量的慈悲心,但是單單這個心還不夠,前面已經說過,聲聞緣覺也有。還要一樣東西 要「親自」來負擔,親自給一切有情樂,親自負擔起拔除一切眾生苦 這個增上意樂。現在就講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