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23L1~P223L9

手抄頁/行: #12 P277L10~ P284LL1

音檔起訖: 96B_1151~96B_2930

廣論時時聽          

 

[11:51]

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

那麼就像上面這樣,一步一步過來,把大慈悲心,把那個無量的慈悲的心引發之後,應該進一步這樣地思惟。不僅僅是說有這個慈、悲,還應該這樣想:「對呀,這些有情啊,快樂嘛,沒有;痛苦嘛,這樣地多。怎麼樣能夠使他得到快樂呢?怎麼樣解脫眾苦呢?」這樣。所以上面告訴我們,怎麼樣使他快樂,然後乃至於要我親自去給他快樂。上面每一個地方都這麼說,所以到了現在這裡呢,由於這個慈悲心的策勵,

[13:18]

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到那個時候,就一心願說:我親自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擔負起解救一切眾生苦惱,給他快樂的這個重擔。這個起來了以後,就是行持方面呢,什麼叫「下至語言」?換句話說,既然有了這個心,他一切時處無不為了這個而努力。只要能夠引發策勵他的心,隨便講話一開口,平常舉心動念、開口什麼,他一直策發這個心裡面,修持這個心理,把這個心要能夠生起堅固。

[14:27]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

是,前面的報恩的時候,也說為了要報恩,所以你要還報他。那個時候這個還報的心,既然說曉得一切有情皆是母,當然你針對著一切有情也生起,這樣。那麼前面所說的,就是單單這種心裡邊還不夠,還不夠,這個是說你單單還報,單單是慈心跟悲心;而主要的這個慈心、悲心,是主要的有了這個慈悲要還報他,才進一步能夠引發現在這個增上意樂。既然你要還報他,要解決他的痛苦,要給他的快樂,那麼當然你要究竟圓滿地要完成這一件事情。所以,由於知道這個恩,要報這個恩,而策發這個慈悲心,因為這個慈悲心,所以要究竟利樂。這個一步一步,前面的因感得後面的這個果,而達到眼前這個所謂增上意樂。

[16:17]

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那前面所說的,整個的彼此前一重引發後一層的這個次第步驟,到了引發了以後,這樣地修習。這一個修行,不但是說你正修的時候 ─它那個正修,就是前面說的,我們正規修的時候,每天是四座;實際上初學的時候,還不只四座,有的時候是六座,乃至於更多。說不但如此,而且修完了以後,在其他的一切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說行、住、坐、臥,除了這個正修以外,你繼續地還要「相續修習」。那麼這樣的話呢,這個力量就大,就大!

[17:22]

在前面啊,大家還記得吧?這個講那個真正修行的時候,修完了以後應該如何去回向,回向完了以後那麼就起座了。它下一座還沒有開始之前,那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啊,也說得清楚。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妨回憶一下。說,你前一座修完了,回向完了,站起來到下一座中間,假定你令你的心就放逸的話,那麼修的勢力就非常地微弱。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繼續地把你所修的這個內容,或者保持正念繼續下去,或者看經論,聞、思,用種種的方法來助成它,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這個心理狀態就是非常強烈地、非常猛利地在雜染這種現行當中。實際上就是我們修的時候,還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就算是你修的時候,能夠把雜染的這種現行能夠切斷,能夠把要所修的內容提起來了,但是那個時候,它並不堅固。你稍微一放的話,它那個非常強有力的這個惡劣的現行,又來了,又來了!所以說,這個中間如果說你不提持的話,它結果呢,大部分的時間,還在中間那個上面又繼續地增長這個染污之業。

[19:27]

而在前面中士道的時候,講十二緣起支的時候,我們已經了解了,任何一個因位識,這個因位識在凡夫生死流轉當中,就是無明相應的行,這個因位識。現在呢,在我們要想跳出生死輪迴,乃至於要救度一切眾生的話,這個是跟明慧、智慧相應的行。前面這個行,就是染污雜染之業;現在這個智慧相應的,這個就是淨業,你這個由明慧相應的淨業所生的因位識,這個識也是因位。同樣的兩個因位識,哪一個識先感果,主要的靠什麼?靠這個因位識,你完了以後,以什麼方式使它增長、增長、增長,而感生將來的結果。所以前面的因位識是「能引」,然後呢,要經過「能生」一支的滋潤,才能夠感得下面這個果。所以我們做的時候雖然修行,把這個善法相應的善淨之法的因位識在修。可是你停下來了以後,你又不再努力了,於是這個時候仍舊在染法當中,滋長這個染污之業。對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現在就非常清楚了。

[21:31]

所以,結果你忙了半天停在那裡,好像燒水一樣,啊,燒了半天,努力燒,燒完了,好、好,放在那裡;然後呢,忙了半天,你忙別的事情。忙別的,冷下來,已經不好;現在實際上呢,這個兩樣東西,這個善惡兩種法是敵體相反的。先呢,你把它燒、燒、燒、燒,等到你停下來了以後,不但不燒,然後你把那個冰啊把它加進去,加了個半天,然後你再來燒;燒完了以後,把冰又加進去,你說你燒到哪一年哪?懂不懂這個道理?或者我們說洗衣服一樣,說你坐在那裡努力地洗,等到洗完了以後,然後你一停下來啊,對不起,那個髒水啊,「吭、吭、吭、吭!」又過來了,或者髒東西又把你稍微洗乾淨的,那個髒又弄上去了,所以這個就不行。

[22:32]

所以他前面為什麼告訴我們,就是說除了正修以外,如果你停下來讓它放逸的話,這個力量很少。剛才說這個「讓它放逸」只是說,喏,停在那裡,不燒了;實際上,你既然善惡兩樣法是敵體相反的話,當你不燒的時候,這個惡法又來了,這個是它一個絕端重要的原則。那麼再進一步,我們了解了十二因緣由因感果這個道理以後,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昨天特別講的要考的題目,你們注意!這個不是考,讓大家努力地去深入地思惟,想辦法把這個概念很清楚,然後這個概念所指的這裡心理的行相看得很透,那個時候你修行的話,那就有了把握了。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23:41]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

喏,到處都是這樣講。那個正式告訴我們的修行的這個教授當中,就是說啦,現在你學的、修的這個大悲,在定當中 就是正修的時候 是如此,剩下來其他的一切威儀當中,也是這樣。這個包括了什麼呢?「一切時」,對時間,中間是絕不斷;然後呢,大悲所緣的是一切有情,是沒有一個例外,你一直在修它,就這樣。所以說:

[24:27]

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

這幾句話記一下!我們真正要修行的話,必然是如此;那麼反過來呢,我們現在所以流落生死,也就是如此。昨天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大家記得不記得,這個袁先生是真正改變命運,固然有他的很多必要的條件在,可是等到那些條件一一具足了,最後他正式行持的時候,他那時候心裡上有一個感覺。那個感覺是怎麼呢?說從此以後,他改了名字叫「了凡」。這個改,不是改一個名字喔,他心裡面的的確確曉得,說以前這是凡夫做法,以後啊不可以再這樣做。了解了,他做的時候的心理狀態呢,很明白的,他說得清楚,從前只是悠遊放任,這是以前的;現在呢,因為照了這個辦法做,內心當中有個戰兢惕厲現象,他隨時隨地就是戰戰兢兢,就這樣。

[25:45]

那就說明了我們平常在無始相應的,一直隨順著這個轉,那麼修行呢,反方向。所以隨著無明走,流轉生死,反方向的,是逆生死,這個道理我們必定要知道,必定要知道。然後呢你修行的時候,必定要如法如理地去做。這是為什麼我們特別把那個教法,這麼認真地來說明它。如果說你這一點做不到,聽見了,完了以後,你心裡什麼狀態呢?很清楚,仍舊是以前無始以來,這個無明相應的這種行業流轉。根據這個,你說要除苦,可能嗎?不可能。明明白白地擺在這裡,因擺在這個地方,那麼這種因必然感這個果。

[26:50]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地說明一下,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所謂修行、修行,根本原因知道了,然後呢根本的方法也在這個地方,根本的方法也在這個地方。然後呢,你拿著這一點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切時處無非是藉著這個外境來幫助你、來策勵你。幫助、策勵不外幾樣東西,第一個淨除罪障,第二個積聚資糧,第三個呢,回向增長無盡,就這三樣東西。譬如說我們作早晚殿啊、供養啊、灑掃啊,以前是也一樣地忙,可是忙這些事情啊 ─造罪。所以同樣地,現在在這種事情上面,反方向,事情還是做,以前做了是虧本,現在同樣地,是賺錢。所以這一點上面,不管說懺罪、積資等等,一樣,還要回向增長無盡。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懂得了這個原則,現在這個地方修悲,那麼也用它,將來當然其他的任何一個地方,還是要用這個原則的。

[28:27]

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我們的心裡啊,這個像棵大樹一樣,從無始以來一直灌的是「煩惱苦汁」,就是為無明、行這個痛苦的這個事情在滋潤。那你要想改變過來的話,稍微加一點點的「德水」,加一滴的啊,那了不相干,了不相應!就好像一個大海一樣,這裡邊整個的都是鹽巴,然後呢你想稍微加一滴糖進去,把那個鹽味拿掉,是絕不可能。

[29:25]

謂如極苦「噠」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

像這一種非常苦極的這種樹,那一兩滴糖汁啊,就加上去要想令它甜啊,這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