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37LL4~P237LL1

手抄頁/行: #13 P183LL1~ P194L7

音檔起訖: 102A_1023~102B_0250

廣論時時聽          

 

[10:23]

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那是阿底峽尊者的,現在呢,我們應該從這一個地方學習起。我們一生的生命哪,非常地短促。說了阿底峽尊者,我就記得尊者的傳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他在西藏的時候,是,的確的,整個的西藏的教法靠了他才能夠振興,才能夠恢復。所以他跑到哪裡,都把那個地方的錯誤、流弊,一一都改正,就這樣。那麼有一次在一個地方,也是當地的一個很有名的一個善知識,就是可以說頂尖的善知識當中的一個,跑得來就問他關於宗派之間的很多特別的意義。阿底峽尊者怎麼回答?「啊,你的生命有限哪!很短哪!是,你儘管可以在這一個問題上面探討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對你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眼前這個條件來說,有好處嗎?」想了半天,對呀!對呀!

[11:58]

你必定先要根本因把握住了,根本因把握住了,始終注意哦!然後呢你再進一步足具圓滿因,那個時候,你做什麼自然而然都跟它的相應的。譬如說方向,你先有一個你出去幹什麼?你說我到哪裡去,然後你做那些事情的話,自然每走一步都跟它相應。否則的話呢你知見越廣博,唉呀,你這個也懂,那個也懂,那個也懂,你始終是一盤散沙。就像茫無頭緒地到處去,一下這樣、一下那樣、一下那樣、一下那樣 ……忙了個半天。啊!你說他不懂嗎?是樣樣懂;說他懂嗎?是一樣都不懂,就是這個狀態。

[12:45]

所以他就問他了,說:「那麼這樣的話,應該怎麼辦呢?」說:「你應該趁這機會啊,就是中心教授在什麼地方你要把握住呀!」他就問他:「那麼什麼是中心教授呢?」非常簡單,就是現在我們這裡說的這個,怎麼樣你了解世間真相當中,然後把這個深入、推廣,必然會走到大菩提心這條路上面去,這條路上面去。然後呢,而要想達到這個裡邊,他有指出幾個根本的原因,《廣論》上面我們都說過了。要想徹底圓滿解決,就算對自己來說,非成佛不可,這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因,最大的因;而要想策發這個大菩提心的因,最強有力的是慈悲,這樣。然後呢以這個概念,先把大菩提心建立起來。那麼,大菩提心建立起來,進一步的話,圓滿大菩提心,那個時候你再學這個什麼東西,就是這樣,這個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14:06]

所以同樣地在這個地方啊,現在在我們這個地方特別的重點,要注意 ─根本因始終是厭離心、菩提心。然後呢你有了菩提心,要圓滿這個菩提願,再緊跟著下面學的那個。如果拿我們修行來說的話,兩件事情 ─懺除業障,集聚資糧;拿那個修學的層次來說 ─戒、定、慧,那東西都繞著這個中心,慢慢、慢慢、慢慢地這樣。所以他下面說:

[14:44]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大寶庫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發菩薩行廣大行,最勝依止,應知即是菩提之心。

嗯!為什麼原因是這樣呢?因為這個東西啊,是整個大乘綱要,最重要的關鍵。是一切成就的寶庫,你要成什麼東西,它真正的重點在這個上,要超出二乘大乘的特法,都是這個菩提心。於修此心當漸增長勇悍歡喜,如渴聞水,

[15:13]

所以眼前我們真正重要的,怎麼樣去修它,去「增長勇悍歡喜」。一直到什麼呢?心裡面哪 ─如渴聞水。哎呀!渴得不得了,一心一意呀只求這個。那麼現在我們也是這樣,一心一意我只想什麼?要求成無上正等正覺。而這個心,等到你一旦策發了以後啊,自然而然以後你多生多劫一直有這種力量在,這樣。

[15:48]

同時當你現在策發了以後,單單策發還不夠,我們的這個行持本身,也在這個上面繞著這個轉。所以當你因地上面,這樣子繞著這個轉,然後呢自然將來感果的時候 ─那我們現在已經了解了,感果的時候幾樣東西主要的:異熟、等流、增上。既然你跟菩提心相應了,當然你的行持也跟它相應,所以這個異熟漸漸在增上;然後呢,因為你當時的時候心裡邊是這樣的,所以那個時候的心裡面也繼續地來;同時,由於你修持的環境是這樣,所以外面這個增上果也是這樣,你會一直在這個好的、自他相應的環境當中,慢慢、慢慢、慢慢地越跑越上。眼前這個情況已經不錯了,那麼越來越上的話,當然會越來越好,而這個當下本身就在這地方,所以我們第一個要把握住這個中心。

[17:00]

那麼這個道理我們已經了解了,所謂這個把握住中心的話,始終記住:不是嘴巴上面講的道理,而是說我們內心當中對這個行相有所認識。以最近來說,大家真正的進步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以前講一些道理,現在那個道理,你肯在精神上面、心裡上面下功夫,你就體驗到了,真正的業就是從這地方開始的。所以你現在處處地方,在增長那個善淨之業,那就對了嘛,那就對了嘛!所以啊,

[17:37]

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我們是要這樣去修,乃至於多劫,時間是這麼長,這個「多」是表示長時間的;而且呢還要什麼?「希有智」。所以對於這一點,是一般普普通通愚癡的人哪,的的確確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然後呢,我們要真正深入的,還的的確確要用那個智慧,這個智慧還不是普普通通的。

[18:28]

然後呢要想進入這樣的智慧,注意,關鍵在哪裡?關鍵就在親近善知識,然後呢聽聞正法,得正知見,如理思惟,這個太重要,太重要了!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得到了,固然好,如果得不到,或者還不穩固的話,應該怎麼辦?第一個,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有兩類哦!有兩類哦!第一個尊長善知識,第二個同行善知識,就這樣。所以在那個大乘的戒當中有一條,這個大乘的菩薩行者啊,他跟那個聲聞乘的行者,不能共住七天,超過七天犯了戒。為什麼原因?因為人與人之間共處啊,他不知不覺當中,他互相會影響的,這個識的本質就是如此。我們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識,識本身一定是一個能識,識那個所識,所謂根、境相應產生識。所以我們這個心是離不開境的,當你所對的那個境是這樣的話,你不知不覺受了影響了,所以這個善知識這樣地重要!

[19:57]

所以啊,為什麼這個僧團的重要,而這個僧團不是說,啊!我今天剃了一個頭啦,然後穿了這件衣服了啦!這個僧團一定是什麼呢?哪!不管形狀也好、內心也好,這個完全要相應,完全要相應。我們所以分形狀跟內心的話,因為就形相來看,確實如此,而產生的這個力量的話,那個時候心境是互相影響的。你看見了這個境,你就對這個境有一個反應,所以你的反應是你心裡的事情,但是卻由這個境界引發你的,所以你的心不離開那個境。反過來,那個境之所以如此的話,還是因為你的心而影響到的;譬如說你心理上這樣想,那個時候或者你說這地方不對,我換一個地方,或者這個地方你要這樣去弄它。眼前是如此,實際上將來我們感得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面所感得的。唯識上面更是說,一切都是我們唯識所現的相分,這不是很明白嗎?

[21:16]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這個的就是什麼呢?要依靠這樣的一個善知識。所謂善知識之所以善知識,一定要了解,不是說跟你好朋友,兩個人,哎呀,親親熱熱的,沒什麼事情,你安慰安慰我,我安慰安慰你,聊聊天,專門幫忙我們做壞事,那個是最大的大惡知識。這個做壞事不是去殺人放火的善知識哦,他就是看見你,「哎呀,某人哪,你辛苦啦,休息休息啊!」「哎!對、對,好、好、好!」覺得:這個跟我的好朋友。絕對不是這樣啊,這個你們千萬注意哦!這一定是策勵我們,告訴我們這世間的苦啊,然後苦的因是什麼啊,像這樣地要策發我們精進的這個才是啊!就這樣。

[22:18]

今天早晨哪,還有一個同修在那地方,我們隨便談起:最近情況如何啊?他說比較好一點。平常他因為身體比較不大好,所以心力比較弱啊,所以我就給他說:你現在漸漸懂不懂為什麼世間講心理建設,我們講正知見?平常的時候,就是這個,因為一向的這個宿生的習慣,所以這一生養成功身體也比較差,心情自然萎縮,那坐在這個地方啊,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相是什麼?這個相就是他的心,這個相就是他的心。他慢慢地越來越縮、越來越縮、越來越縮,縮到最後啊,一定像一個蚌相,或者螺螄一樣。啊!那個今天一曬太陽,啊,張開來曬曬太陽,那一下,好了,關在那裡,一關關在那裡,牠覺得天下無事。真的嗎?不是的呀!那個螺螄也是這樣的,哎呀,要肚子餓了找東西吃去了,跑得去。不曉得你們看見過螺螄沒有?我就看見,很好玩。你一碰,牠就一縮,欸,縮在裡邊,好像人家碰不到,「嘎啦!」掉到地面去了。所以佛說螺螄、蚌殼類啊,一睡一千年,這種安慰是萬萬不能哪!這樣。所以你心裡面哪,打起來!

[23:41]

這個很明白,這所以我們所以感得這一生的不理想的什麼?宿生的因果。既然你感覺怕,那你了解了,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這個現在是身體的弱,現在的很多環境的不理想,莫可奈何。正因為現在的不理想,是苦,所以你曉得,眼前因地當中,一定要把它做對!做對的第一件事情 ─正知見。所以說,你就算事情做不到,你心裡說:「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這個心哪,先要建立起來。你有這個心力建立起來的話,然後呢自己內在的因,外面互相地策勵,那個這是我們所以說重視什麼?重視前面善知識的這個道理,而不是在剛才說的那個,這第一個。

[24:35]

第二個呢,你要如理地,要多看、多讀這個大經大論。那個大經大論是什麼?無垢的經論,這個概念很重要。那個時候才給我們正確的認識,而且這個時間恒長、勇猛,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才有機會,才有機會。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力量非常強、非常強!這個力量非常強、非常強。如果說你不認識,固然絕對談不到;你認識了,不努力作意對治的話,它還是一樣,沒有用。所以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一定要正確的認識,第二個,認識了還要作意對治。否則你不知不覺當中,那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習慣吧!你並不曉得,在不曉得的行為當中,都是照著老習慣,對不對?我想這個人人體會得到的,所以你要想把它扭過來,只有一個辦法,叫作意對治。

[25:52]

這是所以為什麼大家,我跟你們說要看那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當中有兩點對我們特別有用:一個是前面的袁先生,他自從見了雲谷法會禪師以後,決心要改過了以後,那個時候他內心當中,有兩句話,從前只是悠悠放任,這是以前的;現在呢,以後自有一番戰兢惕厲現象。那個就是說,他正確地了解了以後,真正要想改過來,必定要的作意對治,他一直在作意對治它 ─欸!不要讓那個老毛病,不要讓那個老毛病,不要讓那個老毛病!就是這個。否則的話,你就算認識了以後啊,沒有用!所以它那個上面告訴我們哪,天下的英雄、豪傑、俊彥不少,但是他為什麼改不過來呢?只有兩個字 ─「因循」,就是照著老樣子,「苟且」,就是這樣,他未嘗不知道,但是他就沒有作意對治。

[27:13]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我們現在懂得了;往往有的時候懂得了以後,反而還增長很多毛病,開起口來啊比誰都懂,但是自己的行為是老毛病。這種東西那是很可惜、很可惜的!這種人將來變成功什麼?三世怨的時候啊,就是那種世間很聰明的人,腦筋非常好。有很多人你看他腦筋很好,但是呢,哎呀!做什麼事情啊,都是到處碰壁,他自己還覺得很聰明一等呢!那這種毛病就在什麼上面?就在這個上頭,這樣。欸,你說他不知道嗎?他知道的,但是行為嘛他不相應。因為行為不相應,所以感得的好的果報沒有;因為腦筋肯動,所以這一世還是有這個東西,這第一種。

[28:09]

第二種呢?後面像《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這段公案當中,他特別說的是什麼?他自己啊並不自己正確了解,他並沒有想真的想做惡,他還是很想做善哦!他自己覺得:喔唷,惜字、放生,跟了很多同修大家做那個什麼、做這個。唉呀!大家做了很多善事,嘿!結果啊,一點好報都沒有。幸好他還肯恭敬那個竈神,所以那個竈神說:「因為你一向對我很恭敬侍候啊,所以我今天告訴你。你以為做了好事啦,結果上帝派了一個日游使者,跟了你三年,你一個好事都找不到,只看見你的意惡重重啊!」這個也說明什麼?第二點說明,我們往往啊自己不知道,這個是更嚴重的。然後他不知道,還找種種 ……他不是藉口啊!他每年還抱怨,還寫那個疏文報告上帝:哎呀,說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一點好報都沒有,只有惡報啊?

[00:04]

這是關於這個地方,像跟我們日常相關的幾個典型的例子啊,來告訴我們策勵一下。我們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得到了這樣的完美殊勝的教授,我們務必想辦法,採種種的方法,怎麼樣使這個圓滿的教授啊,能夠真正運用,改善我們自己的人生。

[00:34]

那下面說「諸佛菩薩唯見此是」,沒有一個例外的,佛菩薩都是這樣,這個才是真正最快速成佛的殊勝方便故。下面引這個論上面這句話,引那個論上面這句話。前面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時候啊,人家問他說最好的找一個快速的方法能夠成佛,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哎呀,我也希望有這個,我也在求這個,我也巴不、急不得不要這樣地修啊!但是據我所知,說啊,不修菩提心、不學菩提心,然後呢不根據菩提心去學,修行圓滿兩種資糧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經上面也沒有。」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阿底峽尊者所代表的是什麼呢?就是當年印度小乘、大乘、性宗、相宗、乃至於各派的傳承的中心,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但我們世間的經典他都看見,大家看他那個傳記當中,他到後來,或者定中,或者夢中,看見很多空行世界,那從來沒有看見過的,他都看見過,過目不忘。但是他卻沒有看見說,啊,居然有不要菩提心,居然不要積聚兩種資糧能成佛的方便,他沒看見,就這樣。所以前面啊,我重新把這一點,用很通俗的話來大家策勵一下、鼓勵一下。我們翻過去,發了這個心了,下面還要讓它增長啊,增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