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41LL1~P243L1

手抄頁/行: #13 P249L1~ P263LL3

音檔起訖: 104A_0000~104A_2842

廣論時時聽          

 

[00:03]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兩百四十一頁,這個四黑法已經說過,現在反過來四個白法,這是恰恰相反的。犯了四個黑法,現生呢就削弱這個菩提心,下一世會不現行。這個菩提心它生生增上的,結果犯了以後呢現生削弱,將來沒有,所以這是它最大的一個障礙。反過來,白法,它不但克服這個障礙,而且增長它。現在看:

[00:55]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謂凡諸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

「四白法中」第一個白法,「境者,謂凡諸有情」,說對象是一切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那麼,這些有情前面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說虛誑的語,乃至開玩笑,乃至開玩笑也不要隨便說。我們往往覺得是開玩笑,無所謂的。要曉得: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個念頭,然後呢一舉一動,識田當中就落下來一個影子。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要走無上圓滿這條路子,這條路非常遙遠,意義非常偉大,所以我們一切時處一定要防範。那麼尤其是現在呢,我們真正能夠防範的,還非是從小地方做起不可。這個習慣往往很難斷,所以啊沒有的最好,如果有的話,那千萬這個要注意,千萬注意!

[02:19]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惑。

說你普通一切有情之前都不欺誑的話,自然在尊長前面當然也不欺誑,尊長前面絕不欺誑。

[02:39]

第二白法,境者,

那麼第二,「境者」是對象。

[02:43]

謂一切有情。

還是有情。

[02:45]

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這個我們了解了,上面黑法當中第四個了解了,那麼反過來這地方就很清楚。就是一切有情在他跟前,你心裡面要「正直住」 ─直心。關於這個直心哪,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當中的,《大寶積經》上面有詳細的說明;那麼如果《大寶積經》不太清楚的話,這個《了凡四訓》上面另外一個。平常我們就直心的話,實際上呢,這種人哪,有很多人剛愎自用是以為直心,什麼事情衝口而出,也不是這個樣,也不是這樣。那心裡面並沒有這種彎彎曲曲的心裡邊,這是第一個 ─根本。第二個呢,也不是逞強好勝,你處處地方你能夠護人家的意,然後呢,而對自己心裡面是正直的,這種狀態才算。這個我們簡單地說明它。

[04:06]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事者,謂起大師想,

第三個白法,前面是說毀謗菩薩,現在這地方呢讚歎、稱揚,所以對象就是「一切菩薩」。那麼做什麼事情呢?「謂起大師想」,對這個菩薩起覺得他就是佛。

[04:28]

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

在任何情況之下,處處地方啊,要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實際上,我們說好像菩薩還沒到佛的地位,在經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這個佛的因是什麼?菩薩。他先發因地心,然後呢證果地覺。所以經上面有比喻,譬如說種一個最寶貴的藥樹,最開始細心努力護持的,是那個幼苗、樹苗。佛菩薩尚且這樣,那我們凡夫要學佛菩薩,當然更應該這樣。所以對於一個初發菩提心的人,你能夠稱揚讚歎那個功德,絕對不亞於佛;反過來,如果是你毀謗他的話,就很糟糕。這毀謗有的時候我們是有意,有的時候是無意。有意的不大容易犯,無意的是習慣,而且往往由於自己的憍慢或者什麼等等啊,總是不知不覺這樣地輕視別人,很容易看見別人的過失,看不見別人的長處。這個本來自己已經是煩惱,本來已經是非常嚴重的過失,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對象是菩薩,你再加上任意輕毀的話,那我們永無翻身之地,所以這地方啊千萬注意!下面告訴我們:

[06:09]

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盡相極多,

我們雖然平常也好像做一點好事,他那個好事啊,下面四個字這四個字仔細看:第一個這個善叫「微善」,而且這個微善還「相似」,看起來好像是,看起來好像是。我們的的確確,如果你仔細檢查的話,你會發現簡直是一無是處,本來就已經非常少,而且這個又是相似的,相似的換句話,本來就不真實的。這個是所以為什麼我們雖然學佛,雖然學是要學大士,實際上呢我們卻是要從像俞淨意公那種地方學起。這麼現實的例子擺在這地方,假定說我們連像俞先生那樣做不到,而我們說學大士的話,那不是完全顛倒,完全自欺欺人嗎?所以這個起心動念之間最重要,起心動念當中如果說這個慢心、憍心還是照樣的話,那一點用場都沒有。而這個慢心、憍心最糟糕的地方,你自己不感覺到的,自己總覺得還樣樣對,看看別人是樣樣不對。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儘管你稍微做一點好事啊,這種好事都是相似的。

[07:45]

所以說到這裡順便一提,一開頭我們學的時候為什麼他還沒有講,先告訴我們要我們斷三過,然後呢說我們具六想。第一個想就是,喏,我們在病當中!那麼,這個想呢經過前面共下、共中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確確實實在病。理論上了解了,可是現在怎麼要想辦法把這個理論,在實際上的心相上面要認得它,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說這個,就算是一點小善哪 ─無增相,連它這個小善增加、增長的都很少,而反過來,「盡相」啊,處處損減倒是很多。為什麼呀?喏,下面這個:

[08:38]

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

所以心裡面有一念瞋心,乃至於啊平常的,說毀謗、破壞菩薩,以及同伴的同行者。這個的的確確是,我們很容易犯,尤其現在這種情況,大家住在同樣一個環境當中,難免的,我們有無始以來的習氣啊,總覺得「唉呀,這個不大對,那個不大對。」那麼這種情況之下,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很容易這批評啊,輕輕地、這樣地隨便說一點的話,這往往會產生很大的流弊,很大的流弊!這個因為這樣的關係啊,就算積一點,自己也造了這樣的惡業,破壞無餘。

[09:37]

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

假定這個毛病你能夠斷絕,能夠斷絕,能夠不去破壞菩薩,那麼就像這論上面說,依普通人所生的過患啊,他都能夠消除掉,都能夠消除掉。下面緊跟著又說:

[10:06]

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當如《迦葉問經》所說,

但是究竟哪一個是菩薩?那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他心裡怎麼想、他心裡發些什麼心,的的確確我們不知道。所以啊,應該像《迦葉問經》,就是《大寶積經》上說的,

[10:25]

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讚揚功德,

這樣,所以應該學這《大寶積經》上面迦葉尊者所說的:啊!從此以後,他對任何一個人哪,起佛想。那麼儘量地修清淨相,就是看見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值得稱揚讚歎、清淨的,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就算他不是菩薩,你能夠修清淨相稱揚讚歎,結果好處是你的,不是他的;反過來,就算他不是菩薩,你呀批評他,對不起,對他沒有什麼用場,真正的過失還是你的,還是你的。這點哪,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們講講道理,空口說說白話,那反正本來就是這樣無所謂,弄完了以後下地獄就下地獄了;現在我們真正想認真學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個道理,處處地方你要了解:嗯,怎麼樣把這個道理運用在身心上面,淨自己的過失,增自己的功德,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11:51]

所以我特別常常強調,當你看見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時候,你會感覺得:嗯,這麼不好。那個時候千萬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內心。那個時候你就發現,你看見外面在說他是非的時候,那時候內心的煩惱相,這個我們第一應該了解的。不要說上士,連它共中士剛開始第一步我們都不認識。或者退一步說,就是要學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幹什麼 ─淨除煩惱。現在那個煩惱相已經現起來了你都不認識它,你談什麼修行,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但這個地方並不是說「喔,他們都是對的。」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那麼詳細一點說:就是當外面的情況,一個境相現起的時候,你那時候感覺得他對或者不對,說現在我們特別說不對啦,因為這個時候會引起我們對他批評,然後不滿意或者什麼,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哪,的的確確,我們要曉得這是煩惱相。

[13:09]

所以我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件事情啊,就把內心上面認得了,怎麼把它,欸,拿掉它。持戒、持戒,戒指什麼?就是這個。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話 ─心平何勞持戒。喏!很簡單,你心裡面保持到這樣的平穩。當看見了個境界,你的心裡面已經是起伏不平了,你談還什麼?當然這是講的戒的特質,戒法、戒體來說。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欸,對,用這個如理的教法來淨除、調伏自己的內心相,調伏自己的內心相。以前我們沒有聽說過教法,不懂得,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那覺得對,自己很對,他人錯,那個都是啊流轉生死的源源不絕的惑業當中;現在了解了,從這地方停止起。

[14:15]

停止了以後,然後呢,你心裡面能夠把穩了,如果說你只求自己解決的話,那不管它外面天塌下來,你只是一心一意地淨化你的內心。當然從這上面進一步說,我是要學大乘的,那個時候你才心平氣和地想,欸,他這個是不對,你用什麼方式幫忙他解決。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住在什麼?住在憐憫善心相上頭,那時候就可以談得上幫人家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千萬不要開口,單單這個意念本身已經錯了,一開口那更是錯上加錯,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15:04]

所以,不是叫你說什麼都不辨別的、不管,你必定要了解你的目的何在。如果你是講世間的道理,對!如果你想真正淨化自己,那從根就錯!然後呢要想自己淨化的有兩條路子:求小乘的,那時候你只管把它內心淨除乾淨了以後,好囉,你就停在那裡,其他的什麼不管。如果你要進大乘的話,自己淨化了,那個時候你更進一步說,是的,我現在內心已經平伏了,然後呢,那個時候啊,依你的憐憫心、悲心、利他心,這樣善淨之心進一步方便善巧地幫忙他。而不是拿一個標準說「他不對,他要這個樣,他要這個樣!」不!不是這個樣的。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特別說明一下。那麼下面有一個,

[16:11]

讚揚功德,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咎,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這一條是告訴我們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那麼這個稱揚讚歎是指什麼?說有人來的時候,當我們啊碰見大家談話的時候,不是說你不到別的地方去,到處,現在我們修行不必,我們就在這地方。可是外面有一種境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啊你就把持前面這個原則,把持前面這個原則,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16:52]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

那麼最後一個。對象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已經成熟的有情,這個成熟就是善根成熟的。

[17:08]

事者,

那麼對他做什麼事情呢?

[17:09]

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

那前面是說,他本來做得對的,然後呢你讓他生憂悔;現在這個情況是說,不要讓他生起憂悔。這是指什麼?他自己呀,不願意走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這種人。那正是學菩薩,我們不是學了菩薩發了願心然後談這個嗎?那正是我們自己要幫忙他、濟度他的這種人,這個。

[17:58]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咎非所能故,

假定說對方是一個小乘根性的人,他不是一個大乘根性的人,勸他沒用!那麼這種情況,那沒問題,沒問題。換句話說,這個黑法跟白法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他是一個大乘行者,他正是在這個上頭路上做,而你現在是一個學菩薩的行者,你正應該幫助人家。他現在自己學,學對了,你反而令他、使他自己對做對的事情生起疑悔的心情,你不是害了他嗎?不可以!所以這個白法的話呢,就是,喏!現在你正要度化的有情,他在走在這條路上面去,你不要讓他生悔,然後你稱揚讚歎幫助他,稱揚讚歎幫助他。那麼,反過來說呢,他如果小乘的行者,那個雖然你要去幫助他,但是啊他不行;不行,那沒辦法,因為他根性如此,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19:27]

由此能斷第二黑法。

這前面的黑法跟這裡的白法一對比就了解了。

[19:37]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樂,定不為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

就是,就是!剛才已經解釋了。

[19:51]

《師子請問經》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

經上面告訴我們,總的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真幸運啊,得到了這個無上、無比的大寶啊!那怎麼樣想辦法從生生死死,在任何生死當中啊,不再失去這個 ─菩提心大寶。這個不要說醒著的時候,乃至於做夢的時候啊,尚且也是這個樣,這樣。那麼,

[20:31]

答曰:「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是說,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熱鬧的地方也好,清淨冷僻的地方也好,隨便你在任何情況當中,使得這個心、內心啊,一直正現在前,心心趣向菩提。你能夠這樣,現在已經發了,繼續不斷地當然在增長,既然增長那就不會捨棄。

[21:06]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

另外一個經上面。

[21:11]

「若具四法不捨大願,

你能夠具足了這四樣東西,那麼這個願就不會棄捨。哪四樣?

[21:19]

謂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這個四點你能夠做到的話,那就不會捨棄。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換當中特別說明,現在我們了解啊,我們生死當中第一大怨家、大仇人,什麼?就是我愛執。一有這個我愛執這個慢相就生起來了,這自然而然我總歸是最重要,我總歸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它任運地在一切時處自然而然這東西。現在你能夠把它摧伏,它不是斷除喔,把它降伏它,處處地方尊重別人,處處地方把那個我拿掉。我們剛才說,所以動不動看見人家不好,或者什麼等等,主要的還是這個,還是這個 ─我慢。

[22:19]

我們譬如說,隨便說一件小事情吧!我們譬如談論眼前事情的時候,總是看見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這個不理想!結果呢?我們不妨想一想看,以起我們現在的來說,譬如常常講的這個,啊!說我們現在這個、這個很多地方啊,到處,不但是我們這裡啦,別的很多地方你看見,落伍的國家固然如此,前進的國家還是如此。說很多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這地方的所謂徇利,唉呀,都是只要好像保穩啦,不敢做事情。實際上呢,這個情況啊,為什麼?因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現出來的好處,人家都覺得當然的,他不會來讚歎你,他不會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後它一定有所改變,一定有它不方便人的地方,結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大家只是看見這一點。

[23:29]

大的是國家,小的我們眼前的很多地方,這個人辛辛苦苦在廚房裡忙了半天,你不看見他,倒是你只會看見他,唉,這口味不配你胃口,今天太鹹了,明天太淡了,就是這樣,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所以啊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時候啊,必定要從哪裡開始?要從這個地方自己注意。那我們任何情況之下一起念,只看見人家的不是。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們也可以說很值得我們學的。

[24:05]

我們首先為什麼一再提,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到這裡來,不要說你來修學佛法,那至少你說,唉呀,這個很痛苦要改善它。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你的業。而業前面的上首引導它是惑、無明,這種情況就是無明相。如果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你一定了解得很清楚,不是忙別人,忙自己。它任何一個起心動念的時候啊,你覺得:「欸,又不對了,要改善它!」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經論等等,你對了!反之,儘管你三藏十二部樣樣都通,寫多少文章,講多少大法,對不起,你在門外,根本完全不相應,根本完全不相應!再聰明,再什麼,那是世智聰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而根本在哪裡呢?就是這個 ─我慢,我慢。前面已經說過了,向後面呢他還特別提這件事情。

[25:26]

所以我們現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怨家,就是這個「我」字,就這個「我」字。然後呢當你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隨時會感覺得:「欸,這個﹃我﹄在背後。」有的時候很明顯的在前頭,有的時候在背後,你只看見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誰在看見這個人不對啊?好,那個時候你才回過頭來一照,原來啊背後有個東西,那就是這個 ─我,這樣。人家對不對無關緊要,就是你起了這個心的話,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當中已經。

[26:07]

然後呢,嫉、慳這個容易,人家好了你嫉妒他,然後呢,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看見他的富樂的話,那麼,這麼「見他富樂心生歡喜」,所以應該是說,斷除了這些東西,那麼看見別人好心裡面哪 ……這個,這一點哪,應該是見他富樂,這個羨慕他、仰慕他這種心情我們不要;再不然的話,就是見他富樂,嫉妒他、不歡喜心這個不要。這個就是我們要了解的,前面這個文字,就是把那個東西總是拿掉它。

[26:56]

《寶雲經》說:「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心寶,如如若人多觀察。」等明顯宣說。

下面另外一個經,說不但是我們起心動念,除此以外啊,行、住、坐、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修這個,那麼這個是心裡面呢提持它。更進一步,做任何事情呢都以這個菩提心為前導,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目的是為了它,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記得《華嚴經》上的一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發起了以後,一旦忘失的時候,你做的那個善法,對不起,魔業。為什麼是魔業啊?因為如果說你這個行為跟菩提心,或者跟覺心不相應的話,不管什麼都是集諦所攝。所謂集諦所攝的,就是設使你做了善法生了天,完了以後啊又三世怨,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現法是如此,你能夠這樣努力的話,自然而然一直增長,增長的話,將後來啊,它當然也不會離開。像這樣啊,那我們是應該多多觀察,觀察內心使它步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