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43L2~P244L4

手抄頁/行: #13 P263LL4~ P277LL5

音檔起訖: 104A_2842~104B_2142

廣論時時聽          

 

[28:42]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

那萬一犯了怎麼辦?

[28:49]

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捨發心,共為六種。

先說那個犯相。什麼是犯了?是很多地方這麼說,說前面這四種黑法,犯了;加上呢,心裡面棄捨有情,菩提心的特質是幫助一切有情,現在你棄捨他了,這個五樣。還有呢,就是修了菩提心以後,他一個特別的策勵它增長,是日三、夜三的話,繼續增長那個發心,如果說這個不做的話,那麼這第六個,這個算是犯了。

[00:06]

犯了這幾樣東西,

[00:09]

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

假定說你犯了這個毛病而超過「一時」,這個一時啊,他沒有明確地說明。那麼通常呢我們就可以說,我們通常說一時就是四小時。晝三、夜三,所以早晨是三時、夜三個時,所以廿四小時分成功六等。那麼六等當中,所以這個地方的一時,相當於我們現在四小時,他們是一個,所謂一時是這樣算的。如果你犯了這個,超過了這個,就捨掉了。如果說這個時候之內,你又覺得「唉呀,怎麼我錯了!」那麼算失去的因,並沒有正失去。他很多地方這樣說的。

[01:06]

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

還有,說這個六次發心,是前面告訴我們,發了菩提心也好,我們晝三、夜三要發。發的就是啊,「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這樣的要六次。還有呢,同時要學兩種資糧 ─福、智兩種資糧,如果說這兩樣東西沒做的話,只是退失的原因,只是退失的原因,不是真退失,這個是有很多地方這麼說。

[01:41]

這個究竟是與不是,他這個後面會詳細地辨明,特別是這個大師造的《菩薩戒論》上面,這一個道理非常深細、非常深細。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了解一個大綱,了解一個大綱,將來等到我們學了這個戒的時候,然後呢深細地去學它。因為整個地來說,我們現在還談不到真正地如法相應地跟它去做到。所以我們了解一個原則的大綱,那麼將來進一步細學的時候,我們自己曉得:噢,前面所說的這個綱要,現在它的真實的內涵是些什麼!我們就能夠非常具體完整地,一步一步深入地學習,而做到它。

[02:36]

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

假定說,你失壞了、退掉了,那麼要照著這個儀軌重受;假定是沒有失掉,只是退失的一個原因,那麼你只要懺悔去淨除就可以了。不過下面就來說明了:

[03:06]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者,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竟非理。

上面說的六樣當中啊,說捨有情,假定我們心裡這樣想:「唉呀,這個成佛太難哪,這個不行啊!」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放棄掉了,這樣地放棄,當下本身你就破壞掉。因為你的願心無非是要幫助別人,所以你一旦說放掉了那個,那個就不行了,不要等到說這麼長的時候。所以這個一點哪,在任何情況之下畢竟不合理的,畢竟不合理的。這個下面是「畢竟」啊,不是「畢究」,這個字錯了。

[04:01]

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於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於現法而正遮止。

他上面說犯了四個黑法,實際上呢,這個四個黑法不是現在、現生失掉,並不是現生退失的原因。是說你犯了這四樣東西,「他生」這個不會再現起了。因為避免他生失去不現起,我們正需要的是生生增上,現在你「他生」不現起了,當然我們不願意的,所以為了這個理由啊,所以現在就遮止它、避免它。

[04:54]

《道炬論》云:「此為餘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道炬論》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個是為了你以後生生繼續記起來增長它,而不是說就現生。所以啊,就像我們學菩薩的學處也一樣,雖然這個四點沒有在這個菩薩學處,或者說沒有在這個菩薩戒當中,但是我們應該完全保護,不要去犯。

[05:32]

言如說者,

就是括弧裡面「如說」學處。

[05:35]

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

這個很明白。上面說的,喏,就是指,「如說」是指什麼?像這個經上面,經上面也明白地說明這一點。

[05:50]

四白法時顯然說云:「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

下面就把經文引出來,那個經文上面怎麼說?說:迦葉呀!假定那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們,成就了這個四法。那麼一切生當中,「生已無間」,他只要生出來了以後啊,他的菩提心自然就現起來了,乃至於證得無上大菩提,他一直不會忘失。

[06:34]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

這一段話在白法當中有,黑法當中他倒並沒有說。所以你根據這個前後的經文的話,你就了解了,雖然在說黑法的時候沒有講這個意思,但是一定也包含在裡頭。譬如我們隨便講一句話啦!這樣今天大家出去啦,說:「某人哪、某人哪、某人哪、某人哪,今天要出去。」前面不會說:「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 ……。」不會這樣講的,說總結起來,然後呢最後那個加上去,這個文字很明白。所以說,他前面講四黑法,雖然並沒有說餘生當中,但是呢講到最後說白法當中,講完了以後說,那個嘛,你犯了白法嘛,餘生當中很快現起;反過來說,假定你犯了黑法的話,餘生當中就失去,所以這個經上面哪,這個意思很明白!

[07:41]

說到了這個現起以及失去啊,我們眼前有很多例子,這種例子我們不必看佛經,不必看佛經。因為菩薩行者的確不是像聲聞乘,聲聞乘行者一定是佛出世、教法住世的時候,現那個僧相,菩薩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內。譬如說我們看看我們中國古代的那些聖賢,西方也是如此,就我們來說,當然我們看中國人。歷史上有好多這種了不起的人,欸,他就從小或者是大孝、友愛,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情形,你絕對無法想像!就這樣。這種深深地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種都是菩薩行者,欸,他這一生儘管沒有佛陀來教誡他,但是呢他自然而然哪,他這個心裡面會現起,他繼續這一生地繼續下去,繼續下去。

[08:52]

這個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非常有名的幾個世家 ─王、謝,有一句話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曉得你們唸過這個沒有?就是說,那個時候這個門閥世家非常講究,平常啊我們總講門當戶對,這個王家及謝家,那兩家是生生世世都是有名的人物。這個他王家有兩個了不起的人物:王祥、王覽。那譬如後面的說王導、王敦一大堆,啊,那都是那些人。那個「王祥臥冰」的故事你們聽說過沒有?這個地方說一下。

[09:41]

在廿四孝史當中,廿四孝當中,有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不但是王祥,還有一個他的弟弟王覽。這個王祥他母親死了,所以他父親就又續娶,換句話說她是後母。那麼這個後母啊非常虐待他,虐待得非常厲害,但是啊,不管你怎麼虐待,他這個兒子的孝順是無比地孝順。要我們現在啊,不要說後母,這親生子要談得到對父母好的,已經找不到了。嗯,到了冬天了啦,然後呢要吃魚,當然到了冬天吃不到,那是北方哦!冰天雪地,他怎麼都沒辦法。啊,看見那湖裡結了冰,結得很深哪,就把衣服脫掉了,睡在那個冰上面,讓那個冰融掉了去捉魚。你可以想像得到嗎?可以想像得到嗎?但是這個母親還是想盡辦法去虐待他。

[10:51]

真正精采的,所以這個真聖賢人啊,就會生生世世繞在一起,他那個弟弟很小啊,一直就袒護那個哥哥。但是他並不是說違背母親哦!他這個弟弟叫王覽,照樣地非常孝順。一方面就孝順那母親哪,他並不覺得他母親虐待他 ……弟弟,而跟他母親,他對他母親絕對仍舊像母親一樣;但他另外一方面啊,就處處地方保護那個哥哥。有的時候啊他母親打他,他就抱在那個母親身上,嗯,那邊打,他就那邊抱著,那個母親疼愛自己的兒子,就不打了,就這樣。那她用種種方法,乃至於有的時候看看,實在心裡面非常嫉妒,氣憤不過,拿這個毒藥給他吃。結果那個王覽看見了,就那個母親用那個毒的東西給他吃,就搶過來吃,那母親馬上給他潑掉了。所以這個弟弟啊是寸步不離那個哥哥,那個母親看看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然後呢等到他娶了媳婦了,娶了媳婦以後,那個長媳婦就是王祥的,她也是虐待她。欸,那個王覽處處地方,你要叫她事情,他自己就親自去做,弄得這個母親也沒辦法,最後終於感化了。

[12:08]

所以,這種廿四孝史等等,你們有機會,平常我們與其看閒書倒不如看這個,看這種書自有一股激勵你向上的心。不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種事絕非常人。為什麼這些人做到呢?喏,就這裡,就是這裡!他宿生已經發了這種了不起的大菩提心,然後他在世俗上面任何行為,在家裡面 ─孝。所以啊,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要想找忠臣啊,在孝子之門。在家孝,那麼在外面的話一定盡忠,朋友之間一定有信,他那個德行一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反過來,你看,如果這一個地方他不對的話,其他地方大概不 ……,當然我說那個不對的話,就是說你可以從小地方觀察一個人的各方面。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順便說一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種道理了以後,觀察旁人是如此,了解了這個觀察的方式,然後用來回過頭來反照自己作為我們借鏡,淨除罪障,生生增上。所以這個是失去,就不失去。

[13:32]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然於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

雖然它正防止是防止後世的,但是如果你做的話,現在這個發心的力量也慢慢地減弱,慢慢地減弱。因為這個心本身哪,發了以後你要不斷地增長,現在你做的這一件事情恰恰是相反的,當然把原來這個力量在減退當中,所以說明這個。

[14:14]

「若非爾者」,下面這個話就是辨了喔,辨了!因為前面有很多人說,犯了這四樣東西啊,說就算失去了。實際上呢,大師說不失去,這一生不失去,只是下一生不生起,下面就是辨明。假定說不是這樣的話 不是什麼?就不是指下一生,而指這一生就要失去的話,犯了這四種黑法就要失去的話,那麼這個罪就變成什麼?

犯了以後啊,就把我們的菩薩戒就應該毀壞,應該這樣。可是菩薩戒當中並沒有把這幾條東西加進去,所以他根據這一點來證成,證明說,這一個不像前面很多人說啦,犯了這個四黑法就算破壞了,只是下一生不現起的。我先把那個道理說一下,那麼你們一看那個文哪,就很容易懂了,我們現在看那個文。

[15:30]

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為戲笑故略說妄語,

這是這個黑法當中第一個。

[15:38]

於有情所略起諂誑,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四個。

[15:44]

瞋恚菩薩略說惡名,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三個。

[15:49]

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

這個是四黑法當中第二個。

[15:56]

過一時竟,皆當棄捨菩薩律儀。

他犯了這個,只要超過一個時,這一個時剛才說過了,那就應該棄捨菩薩律儀了,因為前面說,犯了這個要棄捨律儀啊!

[16:12]

以由此等棄捨願心,若捨願心即捨律儀,〈菩薩地〉中及《集學論》俱宣說故。

因為這個菩薩戒的根本是菩提願,現在你犯了前面這個,那麼你的願心就捨棄,願心既捨棄的話,當然那個菩薩戒,律儀就是菩薩戒,菩薩戒也就捨棄了,這個道理在〈菩薩地〉、《集學論》當中說得很明白。假定這樣的話,

[16:46]

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根本罪,

它一定這是根本罪!啊,就是我們在菩薩戒當中,哪幾個根本罪?說這個。什麼叫根本罪?你犯了它,菩薩戒就破壞掉了,這樣。所以假定像他前面所說的,犯了這個四個黑法超過一時就捨願心的話,這個應該是根本罪,實際上呢,不是。說:

[17:10]

然任何中悉無立者,不應理故。

所以實際上呢,在這個菩薩戒的戒條當中沒有這一條,所以說,犯了這個四個黑法過一時就捨願心哪,不對!這個辨得很清楚。關於這地方的這一種辨哪,大家再記一次,大家再記一次,就是我們將來正學的時候,本論之真正殊勝的地方,他乃至於很小的地方啊,他一定辨別得非常清楚,了無一點遺漏,了無一點錯誤。儘管我們現在說還是瞎子摸象,但是他絕對不會說,一個毛固然是提都不提,絕對不是說摸到一個鼻子,摸到一個肚皮,摸到一個什麼;一定把你那個象的全貌統統讓你摸到 ─嗯,就是這個樣!在這種情況之下,到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走上去的話,你就不會有錯。這個就是有別於我們現在平常修學佛法,我們才碰到一點邊,乃至於邊都沒碰到,碰到點影子就自己就覺得對了,然後啊,執著這個東西還不肯改。那個是實實在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可惜、也最可笑的事情。

[18:44]

又算時者,當是依於《鄔波離請問經》,然彼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故此不說。

他上面說那個捨說起一時,這個「時」啊,他那個根據,應該是根據這個《鄔波離請問經》。但是這個經 ─不,有問題的!這裡並沒有說,在這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當中啊,他有詳細的說明,所以這個地方不談。我剛才說過了,正式我們要來研究這個戒的時候,到那個地方會詳細說明的。

[19:25]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那麼心捨有情是怎麼樣呢?「緣總有情」,因為發心的時候啊,是緣一切有情的,所以說,你說:「啊,不管哪一個有情,我總是不再想去救他們了!」那時很明白,跟你的願心完全相反,當然捨棄掉。

[19:55]

若緣別有情,

那麼進一步說,你不是緣一切有情,緣一部分,那怎麼呢?

[20:01]

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如壞一分即壞整聚,便壞為利一切有情所發之心。

就是有的時候說,我並不是棄捨所有的人,只棄捨某一些人 ─別有情,個別的,就是對這一些人我不願意。要曉得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雖然你並不是整個地棄捨掉了,就像你壞掉一分,對不起,你壞掉了一分的話,就像整個的都壞掉了一樣。就像那部汽車一樣,你不能說這部汽車沒有整個地爛掉,只是那個引擎壞掉了。對不起,引擎壞掉了這汽車不動,等於全部壞掉一樣的,就是這樣,這個道理是這樣。

[20:50]

若不爾者,(反過來,)則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為餘有情而發心者,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他反辨,說:是的,你棄捨,棄捨少數的幾個人,假定少數棄捨有 ……棄捨了少數幾個人,仍舊算是圓滿菩提心的話,那仍舊沒有壞菩提心的話,那就等於這個你這個只緣別的人,只緣別的人上發那個菩提心的話,不圓滿的。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緣一切有情。現在哦,那些嘛要發,那些不發,這個怎麼可以算圓滿菩提心呢!這個道理就辨別在這裡。所以總之,捨棄有情,這個絕對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