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55L1~P255L5

手抄頁/行: #14 P110L3~ P131L3

音檔起訖: 108A_0143~108B_1627

廣論時時聽          

 

[01:43]

第三經義,

第三經義就是前面說的,說「盡其所有一切觀擇,都是分別,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他現在解釋這個:

[01:56]

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哦,這個文字現在這裡大家不一定能夠清楚,那麼但是我也解釋一下。是的,沒有錯!這個經文裡邊告訴我們,這個分別都不對,無分別才是菩提,是什麼?就是當你正觀的時候,觀「生」的時候。這個是怎麼個觀法呢?是觀後面所謂「八不」,八不,這個八不就是《中論》上面說: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等到你去觀察的時候找到:欸,原來這個裡面沒有你以前一向以為的,有一個生、有一個滅,有一個一、有一個異,有一個常、有一個斷,有一個去、有一個來,其實一樣東西 ─一樣東西現出來不同的面,現出來八個相;原來你找不到,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你以前的這個呢,它都是虛妄分別,你真實了,了解了真實的內涵,原來沒有這個東西,那個時候才對了,才「覺」,這樣的!所以說,見到了這個「施等」哪,不管你作任何東西,就真實的勝義諦來說,它找不到。真實的找不到,所以說你只有在這個狀態當中,它是相應。說:

[03:27]

言分別者,顯其唯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

那麼「分別」是什麼呢?分別是什麼?是所謂他講的分別啊,就是「分別假立」,就是名言當中,名言當中啊如是因感如是果,這是由於我們分別而產生的,這樣,在勝義諦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他並不是教我們不修習、要棄捨,這一點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應該了解的!這個道理呀,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暫時不一定能夠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記住!你只要照著次第去學的話,後面會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則的話,我們很容易產生一個很大的錯誤,很大的錯誤!

[04:32]

本論的真正最殊勝的地方,就是最後。所以在進一步說這個之前啊,大家還回想一下,宗喀巴大師這個《應化因緣集》大家都有一本,你們不妨看一看。他年輕的時候這麼絕頂聰明,然後呢,還沒有這麼真正修學什麼,剛開始的時候啊,大家在作早晚課的時候,他就能夠進入無分別定,在這個定當中,人家都動不了他。他跑到哪裡,他生了病叫醫生看,結果醫生看了以後,一談了那藥理,這個醫生發現:啊!原來他對醫理最通達的還是那個病人,不是那個醫生。你看這樣的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一學學了幾十年,廣學當年所傳的所有的各宗各派,沒有一個不學、沒有一個不修、沒有一個不證!你們仔細地看,到了那個時候啊,他就才寫那個本論 ─《菩提道次第論》。先寫《廣論》,就是詳細抉擇所有的那些內涵。

[05:47]

結果寫了前面以後,他想:唉呀!現在眾生啊,末法了都顛倒了,你真正每一樣東西仔細講,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啊!他最後那個毘缽舍那止觀部分,就是有「觀」部分,他想不寫了。欸,那個時候的本尊,換句話說,他……譬如說我們念佛,他已經親見阿彌陀佛了,對吧?不管他念了什麼,那就親見告訴他:「某人啊,你現在寫這個論的時候,你如果寫到這裡為止的話,一般人連它下等的利益都沒有。」換句話說,種點善根那是可以的,絕對好,如果你要如法修持的話,這個修持的利益一點得不到。「如果說你現在反過來,把那個毘缽舍那真正地抉擇勝義的這個道理,寫出來的話,那有肯修的人如法去修持,還可以得到中等利益。」這段話你們好好地看一看!

[06:45]

可是這個地方呢,一定要注意哦,我們種種子跟證真實是兩件事情。在種種子來說,不要說毘缽舍那,前面的哪怕你跑到廟當中,「欸,這個叫佛啊?」這也種了一個種子了。這不是就這一點來說,而是說我們如理如量地一步一步上去,親自證得,證得什麼?證得見道,乃至於更上去。所以宗大師的很多弟子當中,不要說加行位上的人很多,乃至見道的人很多。他不是有一個人曾經問他一個道理啊,問他一個道理的時候,宗喀巴大師說,這樣的;他想:不對啊,我以前修的跟宗喀巴大師所學的不一樣啊!那麼他那時候已經見到本尊,換句話說,拿我們來說念佛已經見到佛了,所以定中見了他的本尊,就問:「欸,那某人告訴我的法,跟我以前修的怎麼不一樣啊?」那個時候那個本尊就告訴他:「你以前學的是前方便,現在告訴你的才正確的。」就這樣。然後呢,就改過來照著宗喀巴大師告訴他,他沒多久,登地了,見了道了,這樣。以後宗喀巴大師去的時候,不待他看見,他的弟子,他對他的弟子說:「恭喜你師父啊!」你看看!由此可以曉得這個他講的毘缽舍那,的的確確是如理如量證得。

[08:18]

當然對我們現在來說條件不具足,可是記住哦!假定我們要想得到圓滿果位的時候,道位不能錯,要道位不能錯這因位不能錯。所以我們現在目前下腳第一步做的什麼?因位,對不對?所以對這個概念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你能夠辨別得清楚,將來走上去這一條是直路。

[08:42]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兩百五十五頁。那麼上面把我們容易誤解的這個經文來辨明,來辨明。經過前面這個說明以後,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有正確的了解,正確的了解。而前面一開頭的時候曾經提到,這個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什麼,然後呢共因是什麼 ─種子就是因啊!這個理路以及這個概念,前面已經提出來,但是呢到現在這地方,才把它的內涵慢慢地、慢慢地來加進去,使我們認識。所以到現在我們了解,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大菩提心,而要把這個大菩提心真正成熟,那個時候就要其他的共因,換句話說其他的因緣配合,那麼那個時候就要真正的解空慧,就這樣。它次第一定是先發世俗菩提心,發了這個心以後,隨學六度,然後呢集聚資糧,這個叫資糧位;更進一步有了資糧了,然後呢正式修習的話,那時候叫加行位;那個時候啊才成能夠真正的所謂見道,見道那時候,那個叫勝義菩提心。那麼見道了這個時候,發了勝義菩提心,那個時候才算是修相應慧。

[10:55]

對了!說到這裡,前面好像是兩百四十幾頁,前面啊是二百四十六頁,二百四十五頁到二百四十六頁之間哪,我解釋的時候曾經說過什麼是聞思修,那這個是修相應慧。結果啊這個我說過的時候,把那個最後那個「修」字說成個「聞」字,那麼這個今天特別地說一下。我想順照著次第來聽的話,大概不會誤解。實際上我也曉得現在年紀大了,有的時候那個自己有一點錯誤,就像人家寫字的時候不小心筆誤,年紀大了以後,有的時候我常常會有這種現象。那時候要請大家注意,如果當你感覺了,隨時提醒我!

[11:57]

現在我們說這樣的次第,這必須要認識,必須要了解。這個兩者當中的關係,前後等等一點都不能錯,錯了以後就會走得迂曲的路,走得迂曲的路,會冤枉、浪費很多時間,結果是很不理想,很不理想。那麼我們常常說的事倍功半哪,那只是說很小的,實際這個地方所浪費的時間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吃的冤枉苦頭是不曉得多長。這個前後那段文,都在很明確地辨明這一點,這一點哪,諸位一定要在概念上面弄得很清楚。那麼照著這個正確的概念去行持的話,才不會走冤枉路;要不然你匆匆忙忙地就去走,這個習性養成功了,很難改、很難改,很難改!這個前面一再說明。

[13:20]

現在我們繼續,看,說第三經義,大家還記得第三經義是什麼嗎?第三經義就是二百五十三頁上面,說「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這個意思從表面看,實際上意義也是如此,說無分別才是「菩提」,才是「覺」,其他的都是在思惟分別當中!可是我們如果不了解這個真義的話,就把我們現在的前面的必須要的 ─如理思惟,就把它一下就拿掉了。實際上前面這個如理思惟,是達到後面無分別智必須要的方便,必須要的基礎。因為我們前面不了解,所以啊剛開頭的時候聽見了說:「哎呀,你不要分別!」結果呢,因為你的方法沒有,所以怎麼弄啊都在門外空轉,現在這裡解釋這個道理,請看文。

[14:39]

第三經義,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要曉得這段的經文裡邊所說的,說到什麼地方,就是說這個前後正在抉擇這個勝義諦,說勝義諦當中啊 ……關於詳細的道理,在後面那個本論的最後那部分,毘缽舍那會講。上次我們曾經講到,說宗喀巴大師造論的時候,想不造這部分,後來本尊就告訴他:「你造了這麼長一段,如果最後那部分不造的話,下等利益,正確的利益一點都沒有。」所以這個關於「觀擇生等」詳細的道理,後面在這裡後面會再說,這裡呢就簡單地說一下。

[15:41]

我們眼前一切的境界,我們看起來都是,啊!千真萬確的,然後呢,就在這個裡邊流轉。學了佛法以後正確地了解,原來這是生死的根本,所謂二我執 ─我執,法執。就因為無明,不了解真實相起了執著,所以啊造業感果流轉生死。那麼這些東西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呢?找到它的真實的內涵,原來 ─空,它本性空,根本就沒有生起,這樣。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所說的這個這個,原來都是虛妄分別。所以在這個時候說它「真實」,換句話說,在它的究竟意義上面,就它的、找它的本性 ─根本自性,找不到!所以我們叫性空,性空所以緣起。這緣起的這個法則,緣起的前後的因果的行相,這個俗諦,這個是有的;但是呢,找它的真實的特質內涵,卻是沒有。那麼這種道理啊,後面詳細講,眼前我們隨便舉一個比喻,眼前隨便舉一個比喻。

[17:21]

比如說,我們講我們這國家,我們說我們這個什麼一樣東西,你任何一個東西,當我們講的時候,對呀,這是國家就是國家。可是你仔細找找看國家這樣東西,到底什麼是真的國家啊?你發現這個只是說,啊,有那個地方,然後有那些人,然後那些人共同互相配合成功這樣,就是只如此而已!找真實的所謂實質上,實質上的國家那個東西找不到。大的是如此,小的呢?眼前我們正在看那本書,是的,你說這是一本書,這本書真實的是什麼呢?它不是天生來有這麼一本書,這個──我們很清楚。原來這是紙張,然後呢上面寫了字,然後呢把線釘起來。如果你把那個東西,這個組成功這本書的種種因緣 因緣就是它組成功它的條件 拿掉的話,書這個東西並沒有天生來就是這個,實質上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找它天生來這個東西,找不到!但是找不到並不表示它沒有,就是找它的實在的、確實的、真實的這個本體啊,找不到!只是說因緣條件所現起來的這個現象,而這種現象又有這種功效,這個是沒錯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說我們現在講的,只是名詞,由這個名詞而去執著這個東西,都那錯誤。言分別者,顯其唯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

[19:06]

所以這個地方啊,所謂「分別」的話是指什麼呢,由於這個叫作分別所假立的。什麼叫「假立」呢?就是剛才這本書,那這些紙、這些字配合起來,然後你給它一個名字叫作書。假定你給它一個另外名字,它就叫別的,對不對?它這個書實質上,並沒有個實質上的東西耶!外國人不叫它書,另外取個名字,比如說英文叫book,欸,那不影響啊!印度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沒關係,它取的名字不一樣,它並不影響這個東西呀!所以這個是,哦,原來是分別,就是我們個人去辨別它。由於這種概念,因為它有這樣的一個形象,然後呢給我們這樣的概念,我們就給它一個定義,所謂言詞,這樣的假安立的所謂。

[20:06]

這樣的情況,所以說它,它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不認得這個特質而去執著的話,那就錯了,那就錯了!不是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他並不是叫你不要修,這樣,叫你修而不要執著,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要「行於布施」,下面當然持戒、忍辱、精進,「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等等。以及一開頭就說度一切眾生,到最後叫「實無一眾生實滅度者」,是什麼?就是,喏!就是你呀,這些事情要去作的,但是呢你不要去執著,這個才是它的真實的意義。

[21:06]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於此諸行無不學時,故須學習六度等行。

所以啊,一直等到你成佛,那個前面的所有這東西啊,無時無刻,都不能停止,都要去學。所謂綱領來說 六度,整個的細緻的來說 萬行,包含了一切。只是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由於無明起執,然後就造生死輪迴雜染世界;現在你了解了,如法如理地去這樣去作,那麼將來感得的就是報身報土之果,這個我們不能弄錯。

[22:03]

此復現在當由至心勵力修行,諸能修者策勵而修,暫未能者當為願境,於能修習此等之因,集聚資糧,淨治業障,廣發大願,是則不久當能修行。

那麼前面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了。所以下者緊跟著就告訴我們,這種道理不是說說罷了,而是我們眼前當下馬上要努力去修的。這個努力的程度,他就說「至心勵力」。這四個字,第一個,心裡邊哪,不是說浮浮泛泛,你要認得了正正確確,然後呢切切實實,這樣的一點沒有錯、一點不浮泛地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學的時候呢,用的力量同樣地就是要策大精進力。所以我們一直要記得:凡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這些道理,不至心勵力的話,沒有多大功效!原因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在這種習氣的現行當中,這個現行的力量非常強,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它一定沒有──用!要想作意對治的話,那個時候必須要至心勵力,一定要至心勵力!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

[24:00]

那麼修的時候呢,就看我們個人相應的哪一部分,我們就努力去做。所以說「諸能修者策勵而修」,就各人有我們各人相應的部分啊,努力策勵我們去修。關於這一點,我們看別人,啊!比自己,不必把別人的東西把作自己的。說人家又不如,我自己覺得很驕傲,啊,我高高在上,然後自己就覺得很好啊!這個增長慢心,完全錯了!反過來,哎喲,人家很好,我不如,又羨慕他,哎呀,心裡面覺得這樣就 ……這個也不必!每個人有他每個人相應的地方,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相應的地方努力去做,這就對!這個是最重要的那一點。

[24:58]

所以佛法裡面特別告訴我們,你不是要得到圓滿的果嗎?對!那麼從哪裡開始呢?哪!你只要時時刻刻、心心念念,因地上面做對了,那自然而然那個果啊就在這裡,自然而然就會得到這個果。事先沒有做的時候啊,他先一定讓我們對業感緣起這個道理,產生一個決定的定解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我們普通凡夫啊,的的確確都是忙著從果上面,看見這個好的,哎呀,羨慕啊!大家要啊!這樣。現在呢,我們對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如實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一看到那個果,你立刻想到:「欸!這個果是好的,那麼這個果哪來的?必然有感得的因。」所以說,你呀,當看見果的時候,你就立刻想到因;同樣地,當你在因地上面努力的話,你立刻覺得:我今得到果了!所以自然而然哪,你會勤勤懇懇在因地上面。要不然我們說「只問耕耘」,就是耕了半天,沒有收穫的話,喔唷,誰願意做啊?啊!一點都沒錯。所以破除這個難關,就在這裡。

[26:28]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欸,叫「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樣,這個是漢朝的大儒《董仲舒傳》上面的,而且很多人引這個。說你跑到河邊哪,看見那麼多魚呀,或者人家在網魚:「哎呀,這個好啊!」欸!你不必在那地方,空「哎呀!他有魚我怎麼沒有啊?」欸,你趕快回去結網啊,正好啊!你現在要想撈到這個佛果的大魚的話,那你就自己在因地上面下功夫,這樣。

[27:10]

下面這一段,「暫未能者當為願境」哪!這個太重要了!前面說的,有很多人自己覺得比別人強,他又傲慢了,不可以。另外大部分人說,碰到那時候啊,覺得:「哎呀!這個道理現在聽懂了,覺得好難噢!道理是好啊,叫我怎麼辦哪?」欸!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正確的辦法。前面一再說的,我們修學的第一步,絕對不是馬上教你去做,這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馬上教我們去做,是走遠路;我們第一個概念,一定是對整個的綱要有個認識,既然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對那個綱要的內容,我們只是認識而不是做到。所以實際上呢,這一段話,確實對我們 ─可以說最主要的教誡就在這裡。哪!我們對沒有做的,不能做的,怎麼辦呢?哪!這個就是我所希望的願境,願境。所以我們平常說「境、行、果」,這個「境」,就是我們所願的;那對境界,我們了解世俗凡夫的不理想的地方,我們了解怎麼樣改善理想的佛的果,這個就是我們所願的這個境界。現在世間充滿著苦啊,我要去掉它呀!欸,這個就是我願望所在。

[00:07]

那麼,不但自己去掉,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啊,如何解決啊,這些道理,那個時候聽見了以後,就是前面所說的。那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說:「哎呀,這麼難哪!我不行啊!」欸,他告訴我們非常巧妙的辦法。「是的呀!這就是我盼望的,我要的啊!」既然你要這樣的一個結果的話,所以他下面說:「欸!你就努力啊,做下面這件事情。」什麼呀?修習這個因,你只要這個因一步一步做上去,自然而然得到。那麼因是什麼呢?「集聚資糧,淨治罪障,廣發大願」,這個前面是一再說過了。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因為「因」你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地積累,所以自然而然哪,慢慢慢慢地,不久都能夠做到。這是我們最最重要的關鍵,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地方地提。

[01:22]

那麼所以在這裡的話,也停下來我們說一下。那麼像我們現在這個狀態該怎麼辦呢?喏,就是這樣三件事情,簡單極了!淨治罪障,集聚資糧,廣發大願。懺悔就是這個,然後呢,忙所有的這些,現在我們出家以後,為三寶的事情,無非都是在這個地方 ─集聚資糧。可是我們要記得,這個都是什麼?一切迴向無上菩提,否則就成為三世怨。不管三者當中做那一個,它必須要有一樣東西 ─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做起來的話,總歸是吃力得很,效果不大,乃至於呀,空轉!你能夠做到了,慢慢地自然相應。

[02:26]

我想有很多同修,現在已經能夠感覺到,你哪怕一念相應,欸!那個時候相應的時候啊,他就感得很清楚那一念相應了。所以前面說的,這千真萬確的這個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這裡,講了這個道理以後啊,要把《了凡四訓》這一類書,拿出來溫習的道理。儘管他求的目的只是很淺的世間的,我們求的是最圓滿的,但是我們用的心都是一樣;他也用這個心,我們也用這個心,這樣。這個用的心行相是一樣,可是所見的深遠不同,只是如此而已。所以這個配合,然後來演習,照著去做的話,的的確確無往不利,無往不利啊!那麼假定,下面緊跟著說,我們不能這樣做,

[03:38]

若不如是行,執自不知及不能行,謂於此等不須學者,自害害他,亦是隱滅聖教因緣,故不應爾。

如果我們現在不能行、做不到,或者呢自己不知道 ─上面一個「執」字,這就麻煩了!自己不知道啊,自己還很執著,自己不能行啊,自己還很執著!你不知道,說:「哎呀!那、那努力要去求。」你不能行,然後呢找到不能行的原因,慢慢地改善,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的。萬一你弄得不對,怎麼辦呢?我們就不知道,就說:「哎呀,這個不要去學啦!」這是一種;還有呢,因為自己不能行哪,然後就不要去學。這個是什麼?自害害他,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此,莫過於此!

[04:42]

下面舉了一個,特別的說聖教隱沒的因緣哪!我們現在每每大家都是嘆:「現在末法啦!大家就感得啦!」為什麼末法?就是聖教隱沒。為什麼隱沒啊?為什麼隱沒,請問?這是果啊!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換句話說,因地當中就不重視那個,乃至於忽視這個;乃至於反過來說:「哎呀,這個不要啦!不要去。」執著自己的不知道以及不能行,就不要它。那麼既然我們都不要它的話,那因地當中有這樣的因,感得的果報當然!

[05:32]

說到這裡,這個地方要特別提醒,現在我們見到了這個圓滿的教法,有很多人說:「哎呀!看見了,歡喜得不得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因地當中啊,看見了這個教法以後:「哎呀!好啊!要肯努力學。」還有一種呢,雖然見到了這個教法是好,哎呀,他就覺得難哪!那因地當中什麼?就當初的時候就這個心理,乃至於覺得不要的,無非都是這種原因。我們已經清楚了,所以說眼前這個果現起的時候,你很容易檢查得出來,當時因地當中我們是下的什麼因。由於這樣的異熟,所以感得現在的聖教慢慢地隱沒;由於當時的這個等流,所以感得現在對這個境界的時候,心理這個狀態。

[06:38]

現在我們幸運而了解了,「唯一」,而且「必須」應該做的,什麼?就是告訴自己:要努力!不知道的,一定要想辦法去知道。千萬不要說:「哎喲,這個好難哪!我現在不行啊!」應該這麼說:「哎呀,這個的確難哪!是!原來這個裡面還有這麼多,但是它的好處有這麼大呀!我以前哪,沒有能好好做呀,所以感得現在還在苦惱。現在曉得啦,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呀!雖然我宿生造了這個聖教隱沒的這個業,今天感得末法,但是總算還有一點善根,在末法當中,居然還能聽見這樣的圓滿的教法!就憑這麼一點點最好的那個寶貝,如果這一生再不努力的話,如果自己還是:『哎呀,我不行!』一放,完了!下次就沒機會了。」

[07:49]

所以大家常常記得一個比喻:比如說現在我們這考學校,哎呀,說這個考學校真是千難萬難哪!要考一個好學校啊!考一個好學校,當然啦,你有本事考上狀元,那固然了不起;可是我始終有一個感覺啊:這個第一名跟最後一名當中,我覺得最後一名比第一名來得幸運。你們相信不相信這個話?第一名沒關係,他第二名、第三名,不管是哪一名,他總歸進去了;可是最末一名的話,那差一點就完了!對不對?想想看。現在我們什麼狀態?記住:就是,我們就是這個最末一名哦!啊!所以前面沒有好好地努力啊,但是我們總算努力地趕到最後一名啊!你只要進到這個最好的地方去,你肯努力的話,將來這個地方畢業的時候,你可以趕上第一名,這個很明白嘛!所以這幾個概念哪,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說,跟大家打氣的原因,就在這裡。

[08:55]

我所以跟大家打氣,真正說起來,是給我自己打氣;因為我自己深深地感覺到了,我跟你們打十分氣呀,我自己脹足一百分!欸!就有這個力量,你們不妨自己試試看。這個道理就是這樣,當你還沒做,心想了退縮的那一面哪,你就完了!始終記住:事情還沒做,先打了退堂鼓,你只有一條路 ─失敗!打仗,絕對不能拿背跟人家打的。你再逃得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瞄準了一槍打不到,還有第二槍;第二槍打不到,第三槍,一直把你打死為止,這個不是很明白嗎,對不對?

[09:36]

所以不要說自己能夠逃得了,這個動物當中,我常常有一句話,呃,這個是我們的方言。那個我小的時候啊,看見人家那個老法呀,捕捉那個雉,叫山雞,曉得吧?那個長得很漂亮那個。那個捕捉,他一個特別的方法,用什麼?用那個老鷹。那個老鷹啊,他先要養的,養出來以後那個老鷹眼睛非常尖哪!然後呢就放出去,牠在天上「嗡 ……」轉,欸!一下看見了,就追下來。追下來那個山雞,一看見上面老鷹追呀,牠就逃;當然這個凡是獵的人,不但有鷹還有狗,「金鈴匡啷」去追。然後呢這個山雞啊,也能飛,但是飛不快。牠又飛、又走啊,最後實在逃不走了,牠怎麼辦呢?看見前面一個草堆,就把那個頭縮在草堆裡。頭縮在草堆裡,那個屁股就翹在外面,牠覺得很安全。欸!牠覺得很安全。你們想想看,了解不了解這個道理?

[10:42]

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就是這樣,哎呀,看見這麼難哪!沒辦法,怎麼辦呢?就把那個頭蒙起來,不要看:「哦,這個不行!這個不行!」然後你自己覺得安全了。結果呢,你看不見他,他看得清清楚楚;這個狗也來了、鷹也來了,注定你被他抓到。所以這個畜生特質是什麼 ─愚癡相。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大家記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道理,不要說今天聽過了就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就是經常思惟這種道理。你不斷地能夠心裡去思惟的話,這個力量就強了!強了以後,你就自己策發自己。要曉得,你一念這個策發,這個念頭是什麼?現在說修行、修行,沒別的,就是這個欸!這不是說你落下去的因嗎,對不對?那個是很清楚了。前面是「無明」,然後呢「行」,行必定在識心當中熏習下一個識種子。換句話說,現在呢,你得到了正知見,正知見的行,行在哪裡?就是那個起心動念嘛!前面跟無明相應的,因為你不知道,說:「哎喲,這個難哪!我不能做啊!」然後呢熏習下去是什麼?注定你失敗的這個因。現在呢,說「對呀!啊,我無論如何要去做!」這個是跟正知見相應了,把成功的因哪,就放下去了。

[12:10]

那麼這個因怎麼能夠感果呢?現在我們也了解了、也懂得了,如果我們仍舊跟無明相應的時候:哎呀,我不行啊!我不對呀!我什麼,我不知、不行,還執著它的話,那就完了!現在不!哪有不行的!佛陀,每一個佛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來的,我當然也是這樣來的,當然也是來。一切法都是什麼?所謂性空緣起,沒有天生來就是佛,沒有天生來固定就是眾生,你什麼因緣,感什麼果。現在你那個種子下下去,第一個先哪:「哎呀,我不行啊!」好,這個因,就是個不行的因。然後呢,完了既然不行,「哎!那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要做;這個要退、這個也退。」那個緣這樣,完啦!

[13:04]

結果呢,你這個事情不做,那個事情不做,你忙些什麼啊?嘿!偏偏你呀,在世俗當中這些也逃不了;等一下張三跑著來要麻煩你,李四要跑得來麻煩你,親戚要麻煩你,朋友要麻煩你,這個也麻煩你 ……。哎呀!你空忙一生,對不對?你說你現在不努力,忙些什麼?你就算不做這些事情,你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要不要那個?結果呢,兩者當中,你同樣地把一生辛辛苦苦過去了,兩條路是完全不一樣啊!所以這個我們一開頭,是務必要辨別得清楚啊!現在大家都是啊,稍微一點不行啦 ……。所以你如果說,前面這個道理不清楚、不明白,固然沒有用;聽清楚、聽明白了,不深思熟慮的話,聽完了以後,等一下還是老習氣在轉,這個還是沒有用。所以記著啊!因下對了以後,怎麼樣把那個因,繼續策發它、滋長它。

[14:14]

所以說到這地方,前面那個共道的時候,共中士、共下士,那時候都是,所以一一取來修習。在原則上面,我們現在了解,啊!原來這個十二因緣當中,這個一個「能引」的因,怎麼樣經過這個後面這個「生」 ─一個是引支,一個生支─「能生支」來引發它。如果是不了解的,世間錯誤的概念,引發的什麼?生死輪迴。結果呢,這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呀?一句話,拿我們世俗常常講的,叫「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枉自為小人。」這個小人哪,不是說那些的小人;就是你修行啊,嘿!就這麼憑空得來的一樣。你不修行就真正冤枉了,因為你不修行並沒真的省力欸,你還是這麼忙欸!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欸!那假定說,哦!你不修行,在那兒吃大飯,一天到晚快樂,快樂完了以後生天。到那時候,這佛天上掉下來了,那誰都不願去忙這個事情,對不對?但是,天下的事情恰恰相反欸!

[15:36]

這個概念,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多說它,雖然是很淺近的話,可是這個道理卻是千真萬確,千真萬確!這是「自害害他」。同時你這樣去做的話,是「聖教隱沒」!我們現在總是覺得:「哎呀!要弘法,弘法!」既然你要弘法的話,他說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如理去做的話 ─聖教隱沒,法不弘則已,是越弘是越壞。所以你真正要弘的話,從這裡弘起。一定要自己有正確的了解,然後呢如理地行持,否則的話,你說什麼,那都在那地方啊說空話,說空話,所以呀,這一件事情是不可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