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55L5~P256L1

手抄頁/行: #14 P131L4~ P152L8

音檔起訖: 108B_1627~109A_2150

廣論時時聽          

 

[16:27]

《集經論》云:「觀察無為厭有為善,是為魔業。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

現在呢,進一步說。是的呀!我們現在要學跳出這個生死輪迴,所以懂得生死輪迴是些什麼,說這個叫「無為」,要學的這個東西 ─這個!然後因為你觀察了這個東西,又世間一切的有為,唉呀,這個不要啊,去厭患的話,這個是魔業。錯了!真實的意思是前面了解了,到這裡不會誤解。前面說了些什麼?要方便所攝的慧,是觀察無為這是慧,這個慧一定要拿什麼?一定要拿方便攝持。因為你有方便攝持,所以你雖然在智慧行,但是他不會厭患這個有為。這是所以菩薩在生死當中,在生死當中;雖然在生死當中,因為這個生死當中行的是方便行,這是福德資糧,但是同樣的,他這個方便有智慧攝持,所以他不會沈淪在這個有為當中,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一段的辨別,對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說太重要、太重要了!而實際上呢,大乘佛法是我們最後必須走的,不管你眼前走哪一個。只是說這一條路最省事、最直接、最方便的;你如果不了解這個的話,雖然你想討一點便宜,結果是走了很多冤枉路,只是如此而已啊!所以認識了這個道理曉得:啊,這是必然最好的就是這個!

[18:43]

那麼下面是,「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所以是的啊,你現在要求菩提道,既然要求菩提道的話,對不起,那從什麼地方做啊?那就是六度萬行當中啊!假定你不從上面做的話,是為魔業。這個引證同樣地引證經,所以假定前面說那個經上面對的話,像前面那種解釋 ─前面的經是什麼?說這些都是分別,這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你這個也不要思惟,那個也不要思惟,這個也不要做,假定這些對的話,那後面這不都錯了嗎?這不是都矛盾了嗎?實際上不矛盾。

[19:27]

所以經過現在這樣一解釋,你就道理非常清楚,所以我們真正地學一定要經論配合。必然的一個問題,佛說的大小、性相、顯密,決不會有衝突,這我們要了解;如果有衝突了,那一定是我們這個裡邊的知見有問題。而這個知見是修行的第一步,你一開頭的知見錯了以後,對不起,那個總歸錯!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再推回到說:啊,現在我們不急,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住以後 ─但是這個也不是說不要行哦,如果沒有行的話,正知見根本談不到哦 ─然後呢在我們能行的地方下手。高的地方作為我們的希望,最高的願境,正式一步一步上去,自然能夠越高、越高、越高,最後圓滿!

[20:29]

又云:「若諸菩薩離善方便,不應勤修甚深法性。」

那地方更直接來說了。真正要走這一條直路的大乘行者菩薩呀,如果說他沒有善巧方便的話,對不起,那個時候不應該、也不可以努力求這個甚深法性,這是什麼 ─空性,換句話說。所以在這個地方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對眼前,目前譬如有很多人要求大徹大悟,這個時候就要檢點一下了:我是不是現在已經發了大菩提心,有了這個方便作為它不共的種子?是不是有了這個集聚資糧?有了,進一步的的確確,你非要修習這個甚深空性。否則的話,你雖然有這個大心啊,對不起,你自己是沈淪生死啊,何況救人!反之,如果說你這個沒有的話,不共因沒有的話,那麼求這個甚深空性,你就是大徹大悟等等啊,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共因,這個是共因,這樣的話呢,你已經走上了叉路去了。下面這個一段,

[22:02]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

引經上面證明哦!下面這個經,證明很重要的。

[22:08]

「善男子,如火從因然,無因則滅。如是從所緣境心乃熾然,若無所緣心當息滅。

這個文字看看很容易懂,這裡的意義是非常重要!就像火,要燒那個火一定要有它原因的,憑空不會生起火來。比如說燒木材,木材的火;燒汽油,汽油的火;電燈、電爐 ……一定是有它的因,才能夠燒起這火來,沒有因的話這個火不會。現在我們這個心裡邊,也要有一種猛利的行相去修學,這個心的猛利的行相怎麼起來的?從所緣的境。就是說你心裡面的確緣一個對象,那麼有了這個所緣的對象,策發你內心的好樂心,那種好樂心很強烈的叫作「熾然」。拿我們世間的來說,唉呀,你歡喜這個東西,這個貪心熾然;如果說這個東西你可怕地瞋,瞋心熾然;再不然的話呢,癡心也是熾然,不過這個癡心的熾然我們感覺不到。

[23:36]

「若無所緣心當息滅」,如果沒有所緣的對象的話,那個心生不起來的。所以當我們一個境相,如果這個境況你一點興趣都沒有的話,唉呀,你坐在那裡直打哈欠。哪怕早晨剛起來,看見那個東西啊,「唉!」這樣,你沒味道了。如果你看見,哎呀,這個很有味道!哪怕你晚上要睡覺了,忙了一天了,到了那個時候,這個電視節目,哎呀,好得不得了!叫你說早一點休息:「哎呀,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對不對?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麼這個說什麼呀?重要了,重要了!

[24:15]

所以前頭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為什麼聲聞、緣覺,他沈在這個空性當中,生不起來的原因什麼。因為他第一個發心的目的是,的確一定是先見到世俗的苦,了解世俗的行相,那個痛苦得不得了,那麼他就找到那個苦的因,去解決它。為了要息苦去找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然後呢,啊,去如理修持,把這個苦因消失掉了,苦果就沒有了。結果發現那個苦的因在什麼?在煩惱,最後。而煩惱的最終的這個生起的原因,原來在什麼?執,執,我執,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啊,修的結果發現「我」沒有了。所以那個心所緣的,他本來一直忙的,說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為什麼?為了我嘛!這個很明白。現在我既然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東西?心當然跟著也就沒有了。所以這是為什麼前面說,沒有善方便不能修甚深空性,你一旦證得空性,好囉!你心所緣的對象沒有了,那個心就息滅了,生不起來。就生不起來,沒有一點好樂心,這個是二乘所以必然會沈空滯寂的原因。所以我們現在儘管說要修大乘、學大乘,忙著把自己的問題解決,這實在是一條很糟糕的路。

[25:56]

那麼現在怎麼辦呢?那只有兩個方法,說你想要究竟圓滿解決問題,不是單單把這個問題找到可以,你要得到無上菩提。但是要得到無上菩提,你先尋求空性的話,到那個時候,欸,推動你的力量還是什麼?還是你的心行相,那個心行相那推動你什麼 ─欲。不過是世間的欲是三毒,然後呢佛法的欲就是善法欲。「欲為勤依」,你有了這個善法欲才是精進,而有了精進才能夠圓滿一切資糧。現在你善法欲沒有了,換句話說,你再好的東西,人家說:喔喲,這個天上衛星多好、多好!「天上衛星跟我有什麼關係啊?我肚子餓得要命,吃飽了,哇!好舒服,躺在那裡睡覺要緊,管它天上衛不衛星!」這不是很簡單一個道理嘛!就是這樣。

[26:54]

所以他現在呢,在沒有修的之前,要第一個,要把大菩提心提起來。對不起!前面告訴我們:而這個發大菩提心的因雖然很多,就是這個裡面最殊勝的是什麼 ─大慈悲。那麼這又為什麼呢?就是說在你還沒有證空性、證勝義菩提之前,為什麼一定要學先發世俗菩提心,也在此!說那個時候啊,你由於自己的苦,推己及人,哎呀,看見一切眾生都苦,你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忙。所以等到發心發到這個時候,那個夠量的這個大慈悲心是什麼呢?他全不看見自己。所以他說「全無苦受」啊,所有的苦受沒有一點點的,他都棄捨,都要去接起來。為什麼?幫助別人!「全無樂受,是所不捨」,所有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都捨掉了,也給別人去。

[27:59]

所有的苦受他來受,所有的樂受給別人去,為什麼他能這樣作呢?那時候他已經心目當中,全部的自己心裡所緣 ─救一切人,那時候他就「啊 ……」一直忙這個東西。忙這個事情然後去證得空性,他見到沒有「我」,那沒關係啊,我雖然沒有,我要救的對象都在這個地方啊!對不對?那時候好啦!所以平常他要救人哪,因為這個有實執,所以痛苦不堪。那個時候他現在要救人,發現那個痛苦本身是空的,救人的願力,就是十十足足地在這裡,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能幫助人家,因為這個「我」沒空掉。

[00:07]

現在你啊,如果沒有修這個方便的話,「我」一空掉,推動我們的力量就沒有了,「好了、好了!」那就完了!現在你還沒有修的之前,先要幫助別人,所以你心裡面所有的想法都是在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然後進一步去修。結果到那個時候發現哪,前面你沒有修的之前幫助別人的時候:哎呀,我這個東西給了別人哪,我就沒得 ─苦,我受了苦我就痛苦!到那時候發現原來空的,所以你自己身上的苦的感受空掉了,就是幫助別人那個心,因為這個別人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啊!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你越證勝義是自然而然那個行持力量是越來越大,那個跟聲聞二乘是恰恰相反的理由就在這裡,了解沒有?那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你們必定要知道的!

[01:00]

所以說發大菩提心的因是有多種,但是最最結實、最最堅固的,就是這個大慈悲,所以初重要,中重要,記得嗎?初重要推動你,中重要呢?然後你去救人去了,欸,到後來的時候啊,它等到你自己證得了空性以後,欸,自己空掉了不怕苦,而要緣的眾生就在這裡。因為你以前修的心,緣的對象是這些苦眾生,所以心緣的對象既然熾然在苦海當中,那你這個大慈悲心啊,越來越熾然、越來越熾然!前面的燒不旺是為什麼?因為你去救人的時候還有一個苦,現在那個苦拿掉了,換句話說那個燒,不能燒旺它那個障礙拿掉了。像那個燒柴火一樣,剛開始燒的時候那個柴火裡面都是水,現在那個燒燒水燒乾掉了。哇,那個火是越來越旺!嗯,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幾句話的關鍵哪,非常重要哦!了解嗎?

[02:09]

所以現在我們不必說,哎呀,急著忙啊!就把我們已經知道的這些概念,能夠心裡面能夠經常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乘的根性是無有不堅固,無有不生長。又生長、又堅固的話,然後呢,你自然而然要照這條路去走;照這條路去走的話,你不要憂愁!你不要求佛,佛啊要來接引你,非接引你不可!為什麼?很簡單,佛的目的幹什麼?就要接引你們嘛!可是你自己退縮啊,這你沒辦法。所以佛一再說:「我無量劫來,目的無非為這個啊!偏偏你們自己心裡面就這麼縮得想:哎呀,我不行,我不行!」就這樣。哎呀,小根小草固然不可以,中根中草、大根大草都不行,大草大根都不行啊!要什麼?大樹!那我們現在就是這個大樹,你是大樹的話,那佛高興得不得了,他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滋長你嘛!哪有不救你的道理嘛,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啊!

[03:23]

所以前面這個告訴我們,說我們皈依的時候外支已成,缺乏的內支,現在我們了解了:噢,所說的內支原來在這裡喔!喏,前後是不是互相呼應的?你越學到後來前面的道理越懂,越懂啊然後你那修的時候越起勁;然後呢你前面因為修了,有了認識了,障礙淨除了,所以自然而然力量是越來越增加。就是這樣啊!現在看,

[03:55]

此諸善巧方便菩薩般若波羅蜜多徧清淨故,亦能了知息滅所緣,

嗯,對了!

[04:06]

於諸善根不滅所緣,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安立波羅蜜多所緣,亦善觀察空性所緣,於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觀所緣。」

現在分得很清楚了!所以關於上面這一些殊勝的、巧妙的、善的方法,那個修菩薩,善巧了解的那些人,對於這個道理「徧清淨故」,有了智慧、有了正確的認識,普遍地清淨故。那個時候啊,他能夠了解什麼?「息滅所緣」,嗯,哪一些東西他應該息滅的。清淨為什麼清淨啊?息滅了煩惱,跟它不相應的他息滅的,但是呢「於諸善根」你是「不滅所緣」喔!欸,策發他善根那個,他結果不滅喔!所以啊,因為他息滅煩惱所緣,所以在生死當中不為生死所纏;因為他對他善根不滅所緣,所以他儘管息滅了煩惱,卻不會沈空滯寂。因為他由於善根所緣的對象 ─救一切眾生,這個願力非常熾然,就這個道理嘛!

[05:41]

是啊,所以他下面說,「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哪,他曉得這個不對的,把它息掉!「安立波羅蜜多所緣」,對於這個我們要修的這些東西啊,他就能夠善巧地安立。也能夠善巧地觀察空性,還有呢,對一切有情大悲,也善巧地觀、緣。所以那個時候他心裡面哪,始終所觀、所緣的善法,結果呢對善法是越來越熾然、越來越猛。所以菩薩的智慧火能燒一切,的的確確地,就靠什麼?就靠這個呀,就靠這個!

[06:22]

所以,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雖然沒有很深入地了解許多 ─空性等等,也談不到。但是拿我們現在的,同樣地,你以正知見不是叫你閉上眼睛不看呀!那是什麼?喏,你善巧地了解了以後,看你該看的一面。喔,平常這個境界引發你貪的,你曉得,哎呀,這個是原來是大怨家;引發你瞋的,你了解是大怨家,但是這個怨家不在外面這個,而是在你裡面的瞋心。嗯!原來這個才是啊!所以他外面來,引發我的瞋心是成就我的忍辱,我要真正息滅的是內心這個境相。同樣地,去掉貪的是,不是外面那個狀態,而是內心的這個境相,這個我們分得非常清楚。所以下面說,

[07:30]

此中別說無緣有緣,當善分別。

前面說得很清楚,哪一個是不要去緣它的,哪一個是應該緣的,那兩個分別得很清楚,我們應該善巧分別。

[07:46]

如是煩惱及執相縛當須緩放,學處之索則當緊束,當壞二罪,不當滅壞諸善所作。

所以這個煩惱跟執著這一種縛著,這一種東西的話,我們要慢慢地放掉它、放掉它。它這個不是一口氣,欸,不是的!你了解這個道理,就在事相上面慢慢地練習,否則你懂得了道理沒有用。所以真正地懂得了道理以後,這個境界啊,同樣地不但對你不損害,反而有幫助你。反過來,你如果沒有這個境界來幫助,你懂得了道理也是空話。如果說睡覺,睡在那裡就能解決煩惱的話,哇,那天下的人都是佛了!而修行不應該是輪到我們,就是那種豬啊,吃飽了睡在那裡,一天到晚睡,啊,牠那個煩惱一點都沒有啊!哪有這樣的事情,當然沒有啊!

[08:54]

所以你懂得了道理,境界上現起的時候,欸,好、好、好!以前碰見這個情況,你就瞋心現起來了,現在一來,他引發我 ─不是他欸,而是我內心當中不如理的這種分別啊!現在呢這個時候你只要把它拿掉,關於這個,前面都講過了。所以你在這地方認得了以後,那麼你要想淨化這個靠什麼呀?靠正確的認識,所以呢「學處之索則當束緊」啊!反過來,你該學的,欸,努力!因為你要滅煩惱,唯有的什麼?靠你學嘛!現在我們覺得很難哪,覺得啊,該放的不放,不該放的放掉了 ─覺得難啊,唉呀,那不要去學了!這個恰恰相反。學處之索就放掉了,放掉了結果呢?為什麼?為煩惱所縛。他為什麼不能學?就是在煩惱當中嘛!前面一再講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了解。

[09:56]

你能夠這樣如理去做的話,「當壞二罪」,這是你應該對治的,你也能夠破壞。哪一個呢?這有兩種,說性罪呀、遮罪呀,通常我們說。學了這個戒以後,戒告訴我們不要作的,這個叫遮罪;本性是罪的,這一種。「不當壞滅諸善所作」啊!應該好的事情,千萬不可以啊!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好像不要分別,你安住在這裡什麼都不要作了。它不是的!它這地方分得很清楚,絕對要這樣,廣學六度當中。說:

[10:36]

學處繫縛與執相縛,二事非一,護律緩放與我執縛緩放,二亦不同。

喏,這個地方辨別得清楚吧?我們哪,「學處」跟這個「執相」,換句話說執著跟這個,這個兩樣東西的綁不一樣喔,不一樣喔!這個兩件事情不是一樣喔!現在我們像在海當中啊,把我們人家拉起來一樣,人家拉個救命圈套在我們身上,要牢牢地綁住身上,然後呢靠這個救命圈爬上來。是!拉得你也許很緊、很痛,你這個東西千萬不要放掉它,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學處要綁得越緊越好。然後呢,煩惱的話,漸漸地要把它拿掉它。這兩件事情喔,要分得很清楚!在我們心理上面的,眼前不了解的心理行相,一樣地,說:哎呀!忙不過來、透不過氣來。可是你要知道,你透不過氣來,忙不過來是忙什麼?忙修學佛法,咬緊牙關不要放;忙世俗煩惱的事情啊,再好的事情趕快丟!這兩個東西,說所以「律」,反過來呢,要把這個放掉的東西也是一樣:「護律」,我們要認真保護律,這個不要緩;對我執,「我」的這個東西,煩惱執著要慢慢地放。

[12:03]

剛才我們說到,持戒或者護律緩放,就是說,對這個持律的放鬆,以及我執的放鬆啊,這兩個不同的,這要辨別得清楚啊!我們不要混為一談,這兩者當中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不要該放的沒有放,不該放的放,所以這兩者當中的話,差別要弄清楚!現在緊跟著告訴我們,

[12:32]

一切種智由多因成,僅一一因非為完足。

真正要成無上佛道 ─一切種智,要有很多原因。這個單單一部分,不具足的一因哪,絕對不夠的!

[12:52]

獲妙暇身,本當從其種種門中而取堅實,

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美妙的暇滿人身,我們真正重要的,主要在哪裡啊?從各方面去取堅實啊!這是一開頭我們要知道的。現在我們很難得地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忙這個不相干的事情是太可惜啊、太可惜啊!

[13:23]

所以剛才我一開始的時候,就特別說明。大家常常說:「哎呀,現在末法啦,不行啦!」記住哦,末法啦我們居然還能得到暇滿的人身啊!反過來說,得到了暇滿的人身,末法當中這個暇滿的人身比什麼時候都可貴啊!就像你考學校考了個最末一名一樣啊,居然你最後一名被你考上了,那時候你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別的事情是千萬不可以再忙啊!如果說你得到了暇滿的人身,尤其是出了家了,還忙不相應的事情的話,那太對不起自己呀!然後要是救人的話,不從這個地方救起的話,那都是開玩笑,你唯一的得到了可以救人的工具,然後還去忙世俗的事情的話,那叫救人嗎?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啊!所以不管是自利、利他呀,這地方要了解,得到了這個是什麼是堅,什麼是實的,這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

[14:31]

所以古德們固然是如此,現在的人,我們看看現代人 ─虛雲老和尚,第一個例子;印光大師也是一個例子。不管是哪一個,虛雲老和尚,他自己父親是做官吧!然後呢,兩房只有這麼一個寶貝的兒子,欸,他就不管了,跑出去。實際上,真的是這個自利、利他呀!印光大師雖然沒有說他這樣,他有一個哥哥,對不起,他抓回來,他又把他逃走掉了,對不對?那弘一大師中年出家,這樣的才華,然後家裡人不管怎麼去找他,對不起,他一出了家,家裡的人哪,在任何情況下就是不理!這第一個跳了出去,你當他死掉了,就是這樣。我們就要下這個決心,要下這個決心不是什麼亂來啊,你先要了解,怎麼樣才是真正地對你自己有利,怎麼樣才是真正地幫人家忙。

[15:34]

這個佛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看得遠大,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看遠大地方看了以後,眼前這裡小事情擋不住你。要不然的話,我們總歸為眼前的那個小小的利益,只看見眼前的,大的害處就不看見了。所以世間東西都是什麼?糖衣毒藥,吃進去是甜的呀,但是呢把你毒死了。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知道,得到了暇滿人身應該忙些什麼。那麼現在當然從下士、中士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目標是忙什麼?一切智智,圓滿佛因。所以要學種種方便善巧,而不是隨便學一樣東西可以的。不是說叫我們樣樣做,我們只有兩個手,只有兩個眼睛,做是確實眼前該做的,是了解應該了解,這個始終分別得也很分別得很清楚哦!

[16:39]

若說一石驚飛百鳥,修道一分不修餘者,當知是遮二資糧門不善惡友。

有的人就說啊:「你做了一樣,樣樣有了。就等於說一個石頭一丟,一百隻鳥統統驚飛掉了;現在你同樣地修這個道啊,這個修了一分其他的不要修啦!」這也是一個大錯誤,這兩個譬喻不相應的。如果說你這種概念去看的話,那個是一個什麼?是「不善惡友」。我們現在真正要修的是福智兩種資糧,這個要廣學多聞,居然說你只要這個是什麼都不要的話,那個是惡友。所以惡友、善友前面已經一再地說明了,一再說明了,真正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這個。

[17:37]

說到這裡這個一個證明,證明完了以後啊,我們不妨現在引佛經上面的一些公案。佛經上面譬如說,捨身為鴿前面、捨身餵虎,大家都曉得這個公案的。所以佛出世了以後在《金光明》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佛帶了一些人到一個地方去,然後呢停下來,然後呢叫這個舍利弗尊者大家安住。然後呢他指那個地,那個地就裂開放光,然後加持這個地就裂開涌出一個寶塔。涌出那個寶塔,佛就繞著這個寶塔,對它禮敬。在當年這個圍繞、繞塔那是最恭敬的禮,佛成了佛了,居然對那個塔這麼恭敬地圍繞,大家非常驚訝,說:「佛陀啊,你老人家怎麼禮這個?」他說:「這個裡邊有大因緣。」最後叫舍利弗尊者說:「你把那個塔開開來看,裡邊有舍利。」一看!所謂舍利就是遺骨啦,遺下來的骨頭,那個地方雪白的骨頭。那麼這個舍利弗就說:「這個應有什麼大因緣。」「一點都沒有錯。哪!就是這個菩薩當年精勤修學,然後呢他現在證了果,證了果嘛就是我。」當年修學的因緣,就是捨身餵虎的那段因緣。

[19:18]

假定說,佛陀說他不要修波羅蜜多,只要在定當中這樣想想的話,他那個在因地當中,應該做錯了。就算做錯了,他證了果以後,他一定指出給人家說:「欸,那我因地當中做錯了,你們不要做這種傻事啊!」他不會這樣說,一再地讚歎:「我之所以能夠成就,為什麼?就因為這樣。當年哪,」說有哪一些人一同發心的,「可是我因為這樣地精進勇猛廣行六度,所以我超越那些人多少劫早證果。」說得很清楚啊!他那個超越多少劫早證果,不是坐在那裡不動啊!而是說廣行六度,這麼捨身,難行能行啊!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多看經教,那個時候才能夠真正地會通。要不然很容易誤解的,說:「啊,那個分別都沒有用啦!你只要那個到那時候大徹大悟了,然後在空當中啊,那就好了,就完囉!」錯了!在哪一個階段非修這個不可,那是千真萬確的,沒有這個是不成就,但是單單靠這個也不成功。

[20:38]

所以《大智度論》上面,引那個經上面有這麼一段。那個《賢愚因緣經》上面也有啊!那就是說一個大愚人,不是《賢愚因緣經》,《雜譬喻經》,我已經記不清楚了,反正經、論上面都引這段公案。說有一個鄉下的人啊,跑到城裡面,有一次啊去吃,哎呀,這個味道非常好吃。欸?奇怪,同樣東西為什麼它這麼好吃,我這麼不好吃?城裡人這麼告訴他:「我這裡面沒有什麼特別,鹽!」「喔,原來這個鹽這麼好吃啊,什麼是鹽哪?」那個城裡的人,就拿給他鹽看一看。他想:哎呀,這個鹽這麼好吃啊!別的不要了,抓了一把鹽就吃,一吃啊,哈!又苦又鹹;現在我們就這個樣的。你把那個鹽加那個菜裡的話,哇!那好得很。這說明什麼了,就是智慧所攝的方便,妙極了!但是你現在說,啊!那個方便 ─那個菜就不要了,單吃鹽,那就完了!所以前面啊,為什麼我這麼詳細地跟大家說,這兩者當中的關係一定要弄清楚。繼續下去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