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56L2~P257L10

手抄頁/行: #14 P152L9~ P165L7

音檔起訖: 109A_2150~109B_1510

廣論時時聽          

 

[21:50]

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

大乘、小乘的差別,發心固然是,發了心以後修的時候也是一樣:大乘是集無邊資糧,小乘不是,所以叫「少分」,學一點點。這個兩個名字是不同,內涵是一個。

[22:15]

少分義者是一分故。現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於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

說你眼前啊一點小小的事情,還要很多因緣才能夠成功。大家都曉得燒飯,那簡單極了好像是,還要忙這麼多。做任何事情,造房子,我們衣食住行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居然成就最無上的這個大果,反而以為是一點就夠了,那是絕不合理的呀!要曉得這個果一定跟因相應的,這個是緣起法性如此。所以現在千萬注意啊!說:「喔唷,我現在就這個算囉,就這個滿足囉!」絕對不可以!注意!一再地辨別,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一門深入,把握住了,現在從這個地方步步上進,這每一個時候一定是跨一步。絕對不是說,我一跨,跨個一百步,又要做那個、又要做這個,這個是絕對不可以。但是你心裡邊啊,千萬注意,我的目標又一定要是究竟的。所以這兩點同樣地,前面說哪兩者要辨別得清楚;現在我們同樣地,這兩者也要辨別得清楚哦!你辨別得不清楚的,一下含糊的話,那這自己就完全走錯了。

[23:54]

《悲華》於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來出現經》云:「若諸如來出現於世,非一因緣,

不是一個簡單的。

[24:06]

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

佛要這樣多,十億無量的正因哦,這個因還不能錯哦!

[24:20]

何等為十?

哪個十億啊?

[24:22]

謂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

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要正確,還要圓滿。

[24:34]

乃至廣說。

經上面說得非常詳細。

[24:38]

《無垢稱經》亦云:「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

喏,所有的經都說:啊!諸位友伴,各位菩薩,各位朋友啊,要曉得這個如來的身 ─報身啊,是「百福」。這個百福不是一百樣喔,泛指一切,所有的福沒有一樣不圓滿的。所以說「一切善法」、「從無量善道」,要想得到那個善果一定要修無量的善道。

[25:17]

如是廣說。

這是經,下面是菩薩。

[25:20]

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佛的色身是有量的無量,尚且要無量無邊的世間法;法身是無量的無量,怎麼可以拿我們眼前的一點點來衡量,那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果既然是這樣,因怎麼可以少。

[25:46]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蜜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蜜多二所共同。

現在我們了解了:噢!修學佛法這樣地無量無邊,一一收攝起來,最後歸納成兩樣東西 ─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那麼這個方便、智慧呢,來大綱提起來就是所謂六波羅蜜,所以叫六度萬行,這個內容就把我們所要學的,統統包含在裡頭了。而這是什麼?這個是不管顯教、密教兩者都要共同學的,這個概念很清楚,很重要!

[26:35]

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心德時,數數說為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蜜多道故。

那麼顯教當然沒話說,絕對是這樣,密教當中這個「大咒典」,就是密教的經典當中,他密教的修法有什麼呢?修曼陀羅 ─曼達拉,這個地方就是「宮殿」,換句話說這個佛的淨土,那個裡邊有如何的美法。「中諸尊」,以及裡邊的種種的本尊,然後呢眷屬等等,佛菩薩、護法等等。而那些東西都是什麼?「內心德時」,就是你啊,所以佛法叫內明嘛,就是的的確確你如理地生起來。所以這個「內心德時」,就是我們剛才說,外面的境界啊,你沒有辦法轉變過來的,只是說當著外面的境界的時候,你內心如何第一步不要被它所動,進一步才能夠是去轉化它。

[27:51]

所以實際上那些東西啊,也可以說,都是心 ─唯心所現。所以《華嚴經》上面說嘛,這個所有的,「三世一切」,我們每天晚上放焰口的時候,第一個,這個偈子就是這樣,第一個偈子就是這樣。都是啊,無不是我們那個「心如工畫師」啊,就是都是這樣,無不是我們從內心上面修學而安立的。那麼修學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波羅蜜多。然後呢下面又廣分作三十七菩提分啦、十六空啦,把這些圓滿那個大乘道,那個大乘道。那個「波羅蜜多」就是度彼岸,從生死的苦海度到這個,那邊去了。這是原則,下面還有個:

[28:55]

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蜜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諸餘唯是共學。

[00:02]

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蜜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 諸餘唯是共學。

這裡邊有一個,密乘裡邊,密法裡邊有一些特別善巧的殊勝的法門。它那個殊勝的法門,是以煩惱為道的,譬如說現了貪相、現了瞋相、現了癡相,都有它的特別的道理,特別的道理。這一個,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跟我們顯教的如理這樣走上去,稍微有一點不一樣。這個其他的都是共同要學的,其他都是要共同要學的。而尤其是這個基礎,所謂大菩提心那個基礎,是絕對共同的,絕對不能少的!

[00:55]

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於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

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因,這個不共的因種啊,那麼你能夠認識,善巧思惟。這個「善思惟」,那這裡修行的特別重要了,不但認識,而且你要善巧思惟,要得到決定勝解。否則的話,聽的時候有的,書本一合也就沒有了,這個東西始終把我們走到遠路上面去,吃冤枉苦頭。那麼這個時候了解了,所以說:啊!是的,絕對不是一分道,絕對不是一分道。假定對這個整個的圓滿的道體沒有獲得定解的話,那麼的的確確對這個大乘佛法的真正的原則綱要不懂得,不懂得。既然不懂你怎麼修呢?

[01:59]

那現在我們始終記牢這一句話:哎呀,在末法啦,居然我們有幸運得到啊!所以最近有兩位同學來跟我說,哎呀,他覺得啊,覺得啊上去很艱苦。欸,但是他心裡一轉過來,就自己策勵自己:不管它再怎麼艱苦,我一定要克服它!結果啊,剛開始的是有一點辛苦,到後來發現,克服了這個困難心裡非常快樂。實際上一點都沒有錯呀!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心裡面煩惱障礙著自己呀!欸,就是還沒有做啊,心裡已經是畏畏縮縮。你一旦說我什麼都不怕,真的心裡面這個心提起來的話,的的確確沒什麼好怕的。就像我們小孩子怕鬼一樣,哎喲,到了晚上,哎喲,有鬼來了,就害怕得要命。其實外面真的有沒有鬼呀?沒有鬼呀,不一定有鬼呀!其實有鬼也不用、不要怕呀,鬼有什麼好怕呢?就像我們現在看見人一樣,他也是六道眾生之一呀,你看見了有什麼好怕呀!

[03:07]

就是世間哪,不但是鬼,我們平常這樣的,我自己也印象很深。小的時候看見那個什麼,很多狗啊、羊啊,哎,看見就害怕,就這樣。現在想起來真好有意思!那牠也怕你欸,你心裡面不怕的話,你站起來瞪牠向前走,牠就逃了。你看那個狗就這個樣,啊,牠站得遠遠地在那兒嘎啦叫,你不敢走過去,牠就逼上來了;你向前走,牠就夾了尾巴逃走掉了。我們就是這個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前面說世間的敵人哪,你把他打退了,他還會來;這煩惱這個敵人,你如理地一旦降伏了以後,它絕對不會來的。現在我們自己就太差,就是自己太差,而好在我們現在幸運地懂得了,一定要想辦法去克服!所以說:

[04:01]

故具慧者,當於此發堅固定解,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啊,要發堅固的定解。第一個要正確的認識,然後呢,這個不斷地思惟要確定不移,確定不移了然後堅固,這是幾個次第哦!沒有生起的要生起,生起了要它堅固。那麼要想這樣的話,應該怎麼?多門中各方面漸漸地增長種性,使得這個力量堪能。現在我們很明白說,我們不堪能,乃至於不認識。這幾句話就說明了,是的,我們凡夫的的確確這是個事實,正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這個力量,所以要來學,你有這個力量的話,你還來學它幹什麼?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哎呀,我不行啊!」而應該這麼說:「啊,我還不行啊,所以要努力啊!」那就對了。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行,然後呢,因為了解了不行好好去學,學了以後好好地去照著去作,所以他說「漸增」。所有的修學都這樣來的,絕不可能 ─所謂一口氣一步登天,沒有這樣的事情!

[05:26]

那麼上面呢就說發了心以後,那麼應該怎麼個學,發了心以後就告訴我們啊,說要學學處,為什麼。然後第二個呢,學的內容當中福德、智慧兩分同時,單單一分不能成佛,關於這一點講完了。關於這一點也是特別重要,真正每一個理路辨清楚了,那個時候才開始談修,清楚吧?所以這個次第始終很清楚,那時候你修的就不走冤枉路。平常我們忙著:哎呀,只要去修去了!然後呢自己修固然錯誤,然後呢要去幫忙別人去了,那都是顛倒。你根本次第都沒有摸清楚,你修了一點用場都沒有,自己都沒有,還要幫助別人,那更是啊不曉得糟到哪裡去了。所以現在呢,每一部分辨清楚了,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學。

[06:32]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

噢,然後呢,要學該學的,分成兩部分:

[06:44]

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那麼現在這個大乘一共分成功兩個:一個是普通的顯教,一個是密教;那麼現在呢先講這個大乘道。所以究實說來,本論哪,那金剛乘根本沒談到,厚厚的好幾百頁,後面真正講金剛乘的,幾句話,就是說,啊,你那個基礎有了,如果你願意學什麼的話,那是決定要走這個特別的路子,這個才是真正牽涉到。現在前面告訴我們完完全全都是大乘的根本,而這個大乘是從什麼?我們下腳第一步 ─下士開始,這是眼前增上生。所以不管你求世間的好處也好,求往生也好,求自己解脫也好,禪、淨、律、密沒有一個例外,它這個主要的根本觀念,基礎都在這裡。那麼現在這地方講大乘,這地方分三部分:

[07:57]

初中分三: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第一個,說發了這個心以後啊,不是馬上要去廣行六度,喏,怎麼樣再學菩薩應該學的學處。等到對這個 這個菩薩的學處就是戒啊 發了心以後,那時候去學那個菩薩戒,了解了菩薩戒以後,然後呢受這個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然後呢學廣行六度。分三部分:

[08:38]

今初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

說基本的「律」,律就是別解脫比丘戒啊,「咒」就是密乘,密乘。這個兩個它都有戒,這個兩部的戒你沒有受的話,比如不受比丘戒,對不起,比丘戒不能聽、不能學;然後呢沒有受密宗的灌頂,是密宗的戒不能聽。現在這裡的菩薩戒不同。

[09:16]

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

所以菩薩戒跟前面不一樣,在你沒有受戒之前先應該好好地了解,了解了以後呢認真去修習,拿這個了解道理去淨化、修習你的身心相續。等到你有了把握,或者是內心上生起絕大的好樂,

[09:47]

次樂受者,

其次你生起了好樂心,覺得:哎呀,現在我也可以了,我也要學!

[09:54]

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那個時候才給我們菩薩戒。於正規的受菩薩戒啊,不是說:啊,大家出了家了,好像一起受一下。真正的這個地方規矩不是那樣的,它一定要有了正確的認識。所以以前比如出了家沙彌,先要學,然後呢學了解了,然後呢再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然後呢有了根本再菩薩戒,這麼一層一層來的。

[10:26]

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

那個〈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要想受菩薩戒的人,先應該好好地開導給他說,什麼?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 ─論藏,就是詳細地說明這個菩薩應該學習什麼,如何學法。

[10:53]

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處相。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

那麼這個菩薩法藏裡邊哪,說的菩薩學處,什麼是該學,什麼是不該,不該的就是犯了。那麼自己學了,以智慧去觀察,觀察了思惟抉擇,然後到「至心愛樂」,覺得:啊,好啊!我一定要去學。那一個心情,不是別人說。現在有人說:「哎喲,這個菩薩戒很有功德喔!」啊,這樣勸勸嘛,大家就說:「啊,沒關係啦,這個無所謂啦,去受啦!」你也就去受去了,太多這種狀態。再不然呢,還有就是說「非為勝他」。乃至於現在還有人這麼說咧,喔唷,說:「那個白衣啊,你要出去做一點什麼佛法的事情,不受菩薩戒不可以啊!」說為了這個而去受菩薩戒。當然你要學菩薩非要學菩薩戒,那是對的。如果是其他的理由而去做的話,那個有問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呢,對種種子結緣來說都好,所以我們總是讚歎。但是你如果自己如法地去做的話,這樣的自己正確的認識,至心好樂這樣的叫作「堅固菩薩」,對的,這樣才不失壞。那麼這一種人真正可以受菩薩的淨戒律儀,如法去受戒。那麼然後呢,老師也應該去這樣地如法地告訴他,這樣的人也應該學。

[12:51]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

所以啊,我們在受戒之前,先應該把我們該學的內容了解。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哪?「作意境」,哪!如理作意觀察思惟。所以我們平常現在真正要修的是什麼?就是這個。經常把我們該學的內容正確地認識,在心眼上面經常地牢牢地綁住在這個上面,綁住在這個上面。

[13:29]

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

喏,你先學好了、了解了,非常好樂,要一心一意想去受。那個時候去受這個戒,這個戒就非常堅固。這個才是什麼?正確的善巧的方法,對的!

[13:54]

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後面還要講,所以這裡不講了。那麼這是說淨修菩薩學處。

[14:09]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第二個受戒的那個儀軌,那個是怎麼受?受了以後怎麼防護?萬一犯了怎麼辦?這個在前面也講過,到後面在這個講那個《戒品》的時候還會詳細講,這樣。那麼關於我們正式學的人,在沒有受戒之前啊,一定要先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了解它。現在受了戒了,下面呢正式地去學,那個時候才是廣學六度的時候,廣學六度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