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81L3~P281LL1

手抄頁/行: #15 P186L6~P214L4

音檔起訖: 118A_1659~119A_0207

廣論時時聽          

 

[16:59]

那麼上面這一點呢,就是關於這個布施,關於這個布施。再下面嘛,尸羅就是持戒。呃,在這個地方他持戒那一點,他並沒有說得很多,並沒有說得很多,不過這地方要特別了解一點,一點特質。這個「戒」,我們平常用四個概念去了解它:所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說法、體、行、相。所以這地方他不詳細地說明的話,他有一個最大的理由,這地方我們真正要把握住它的中心的根本問題所在,根本問題所在。那麼這個根本問題什麼呢?就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所以你能夠把握住這一個,認識了這一個,然後能夠跟這個相應的話,那個時候我們所謂得到的這個叫戒體,這個概念是我們第一重要的那一點。所以在正式講那個文的之前,我希望諸位把它事先把它好好地看一遍,把它事先好好地看一遍。

[18:42]

尤其是在這個環境之下,我們現在是以出家為主的,戒是我們的根本,實際上整個的修學佛法過程當中,能不能成就一切都是靠這個戒。我之所以在這地方特別說的話,現在大部分人,是啊,很難得地難能可貴,了解這個戒的重要。大家總是說:「唉呀,這個戒是最重要啊!」然後說出家五年一定要通戒啊,這已經是好難得、好難得,好難能可貴了。可是他往往不了解,戒的真正的精神在什麼地方,他始終這一個概念上面弄不清楚。假定你能夠自己曉得說我是個凡夫,我無條件地尊敬這戒法,那個你這個尊敬心,將來遲早它會很快地結果。這個還好!

[19:45]

又有目前尤其是有一類,常常這樣學說:「唉呀!這個佛當初制戒的原因是這樣啊,現在時代不同啦!」他覺得要怎麼、怎麼樣啦!這個話裡邊就有兩種不同了,他假定說真正地了解了戒法,得到戒體,像古代我們中國的大祖師那樣做,那的的確確適應時代,有他很了不起的地方。他那時候一定產生什麼現象呢?「心平何勞持戒。」那心平兩個字已經說過了,他平到什麼程度啊?像六祖那樣,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砍過去,他頭沒動。嗯!就這個樣。然後呢人家罵你一句,乃至於人家砍你一刀,你心裡面是了不動心 ─對了、對了!或者你還沒達到那個果位,你全部的精神,你一心一意地參個念佛是誰,或者一句阿彌陀佛,天塌下來你不管,那,不錯!那是因為你現在全部精神這樣做哦!如果是你沒有這個,拿了這個做為藉口的話,那你就完全錯誤、完全錯了!完全錯、完全錯了!

[21:02]

所以說我們正規學戒的人哪,一定應該了解,它戒的特質為什麼?從哪裡戒起?為什麼制戒?這個簡單地說一下,我們要修學佛法,所以要制戒,修學佛法的目的是除痛苦、破煩惱,而破煩惱的根本在這地方。所以戒是從煩惱上面說起的,這一點你們要把握得住,那個時候啊下面的都對了;如果說這一點認不清楚的話,對不起,你都錯了!所以如果這一點弄不清楚的話,我們拿這個戒相,大家去諍論,你說這樣、我說那樣,結果是越諍哪,這個煩惱越大,唉,大家還覺得講的持戒 ……。

[21:51]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八十一頁。那麼上面講完了布施一度,這個布施一度最後,「第四此等略義」,這一點我特別地強調,所以你們關於這個概念,要很認真地體會一下。我們不妨溫習一下,在我們前面講到業的時候,大家還注意到沒有,還回憶起來沒有?講業的四種現象的時候,業決定一切,業會增長廣大,曾經有這麼幾句話。他說很多人哪,「諸人由修善不善諸業」,這個修就是我們平常的行持啦,這個所謂修行、修行,善業是修行,惡業不要修行的。那麼也可以說,就是我們平常的起心動念的心裡的行為,就這個樣。你們不必寫啊,在前面一百一十九頁上面,我可以指給你們看那一段話在哪裡,你們重新溫習一下,所以溫故知新就曉得了。

[23:24]

一百一十九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個字,他前面是告訴我們,不管大小,小的善也好、小的惡也好,一點點、一點點,集到最後集得大得不得了。這個地方是最後一個字,「由修善不善諸業」,這個修就是我們的行持,善當然要修,就是不善還要修嗎?換句話說,那不管你的行為是做些什麼,「諸人即成慣習性」,他養成功了習慣了。養成功了習慣以後呢,這一世固然習慣,「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他這樣的話,雖然不特別地去努力什麼,到下一世生起那個現行啊,就像夢中一樣。那麼你到這個地方,跟現在我們這個一對比就曉得了,他這地方告訴我們啊,說假定我們布施這一度不馬上修的話,將來啊你沒有機會!而你現在雖然做不到,努力這樣去做的話,你能夠這樣去努力做,他世少用功力就能夠圓滿。為什麼呢?現在我們了解了,你以前養成功這個習慣,善業也是這樣,不善業也是這樣,那麼到這一生自然而然現行了。

[24:53]

這一點以外,然後我們還記得不記得,前面講那個因果的時候啊,講業感,就是說,在一百一十九頁那地方,不是講業嗎?講業啊,然後你再向後翻幾頁,翻到一百三十五頁,一百三十五頁,他那地方講的是異熟、等流、增上諸果,昨天晚上我們溫習也是溫習這個。講等流果的時候,這個等流果當中,有一種叫造作等流,這個造作等流什麼呢?叫「愛樂殺生等事」,換句話說,他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它又來了。他遇境逢緣,他自然而然起心動念,就是這種念頭很自然而然來了。那麼前面的,從這個整個的前後的因果關係說,現在那個等流因果的話,就是從果上面說。當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為什麼起這種心念呢?換句話說,它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到那時它就現起來就是這個,大家注意到沒有?就這樣。所以他平常如果一向這樣的話,他起心動念碰見事情,想的就是這個樣,就這樣;除非是你自己啊,深入地去思惟觀察。

[26:22]

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兒講很多道理,為什麼我平常特別強調,說這個單單道理沒有用啊,單單道理沒有用啊!這個道理是幫助我們修行最好的,但是所謂「單單」道理兩個字,注意哦!你不能把這個道理所指出來的內涵、真實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這裡告訴我們,就是心理的行相。假定你不能認識這一個話所指的心理的行相是什麼的話,你不曉得真正的心行在怎麼轉,都在文字上面轉哪,這個都不相應。而你心裡的養成功的,還是這種習慣性,這個習慣性,的確沒有什麼用場、沒什麼用場。就是這地方我們了解,所以啊我們不談修行則已,談修行的話,我們必定要把它所說的內涵指出來的,在自己的身心上要反省去找到。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找到它的特質是什麼,找到它的一個特質是什麼。

[27:39]

所以我們現在再回憶一下,我們常用的這個幾個祖師的比喻,那有很多人哪,他一小看見了,他就要去出家。譬如我們常講的這個密勒日巴尊者那個故事,欸,他很有意思啊!他遇見這麼大的挫折,人家對他這麼大的不合理,但他起心動念之間什麼?他只是總覺得:哎呀,我這個業障很重啊!我這個業障很重啊!這個地方也說明一個什麼?他宿生修這個善,修這個淨信心,所以不管這個老師怎麼挫折他,他有沒有一點點這一種說跟法不相應的,有沒有?為什麼原因他沒有?我們大家看過那個傳記,一點都沒有,一點都沒有,他為什麼能夠一點都沒有呢?那就是以前已經修行過了,他假定有一點的話,他一定是覺得:啊!第一個,受不了。受不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會走;就算不走,在這地方,他一天到晚大家這個啊,你說的我不相信、我說的你不對頭。那這種情況就跟法不相應,結果造成的是損害,對不對?所以為什麼叫淨信心、淨信心,就是這個,淨信心、淨信心就是這個。

[29:04]

而且這種地方啊,你一定還非自己親身體驗不可,否則的話,你看別人看不見,譬如佛陀來說,佛陀他任何情況之下,他看見人家,人家怎麼傷害他,他只有悲憫、憐憫心。這是當然我們現在信得過佛的人:啊!信得過佛,但是他究竟什麼樣的憐憫心呢?那我們可不了解,除非有一天你自己跟他相應了。反過來說,像提婆達多,還有善星比丘,還有好幾個,就是侍候他的人乃至於。他一天到晚跟在佛的身邊,佛明明說遇見碰見這種事情,他就是憐憫、什麼東西,但是那一些人哪,他聽不進,他總覺得佛在那兒哄人。

[00:05]

為什麼原因呢?他因為啊,那些人的一向心理狀態,他一向是用這種心理狀態想這件事情去的,所以他的等流心識自然而然,他想的是他的那一面。我的話你們清楚不清楚?我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譬喻,我們常常說的,當我們心裡面,被一種強烈的現行心識籠罩之下,你不管什麼境況現起的時候,它自然觸發的就是這個,就是這種情況。所以譬如一個歡喜吃的人,他隨便一動,欸,他就聽見了,哎呀,這地方今天有什麼好東西呀,廚房裡吃的、歡喜什麼的,他心裡面就這種狀態的現起了,這樣。

[00:51]

所以我們講到這地方,我們可以溫習一下前面太多的東西。那麼前面講到業的時候,還有講到苦的時候,還有一段話。這個我不必翻了,叫熱逼 ─當他這個被熱逼的時候啊,熱得不得了的時候,這個雪飛也這個 ……這個雪是最冷的東西,打得他身上啊,他也像火燒一樣。寒逼,他被這個寒苦所逼的時候啊,雖然火燒的時候,他身上他也覺得很冷。這個是在苦、三惡道苦當中的,說這是為什麼呢?他由他的猛業成熟的時候,他強烈的這個業成熟的時候啊,他就這個現象,大家還記得這段公案沒有?前面,那就是像我們這地方可以體會了。

[01:49]

所以他前面啊,我們為什麼要溫習得很熟呢?前面又有一個地方,也告訴我們,說:他假定說將來他到地獄裡面受苦的,那個時候很苦的話,那你現在只要看他身心上面現在這惡作火。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心裡面,就是或者貪心,猛利的這個,啊!你一心一意地就求這個;或者是猛利的瞋心,或者猛利的癡心。陷在這種猛利的心相當中,我們剛才說的: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一碰,欸,他總是以這個他的這種觀念去想,他觸發會這東西。

[02:32]

所以我們常舉個譬喻,譬如說我們哪,每個人都有這個感覺的。比如家裡邊,如果說這個家庭是非常和睦的家庭,父母非常歡喜,今天很高興啊!那個子女稍微犯一點小毛病的話,平常要責罰他的,欸,他也覺得:好,沒關係啦!好好就過去了,高高興興。反過來啊,今天兩個大人如果正是有什麼問題,或者是外面受了什麼事情啊,正在很難過的時候,發大脾氣的時候,也許那個小孩今天很乖,他一看見哪,一個事情無關緊要的事情,說不定那個父母就大發一頓脾氣。那不是說這個小孩,換句話說,不是外境是什麼,而是他那個時候內心的心理行相這樣的。

[03:20]

現在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個事實,對不對?我們人人感受到的,所以修學佛法沒有別的,主要的就在這個上頭。那個,你們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啊,下面講那個尸羅,那個尸羅就大有意義啦!那個尸羅就大有意義啦!現在我們是說從前面溫習布施開始,而談到這裡,緊跟著下面講尸羅。欸,怎麼用法呀?

[03:52]

第二尸羅波羅蜜多分五:

先說「波羅蜜多」是什麼,到彼岸。什麼叫到彼岸啊?就是說現在我們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受盡種種痛苦,要想超越過去的一個方法,小乘那是狹義的戒,大乘是大乘的戒,你有了這個戒啊,就可以超脫這些困擾,這個叫尸羅。那麼「尸羅」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國話,他那個正翻叫什麼?叫清涼、清涼。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我們身口意三業一直為無明所縛,無始以來造種種罪惡、黑業。造了這個黑業以後啊是焚燒我們,就像是熱一樣,啊,那個燒嘛!就這樣。所以當我們心裡面有這種強烈的這種情況,會坐立不安,強烈的貪、瞋,換句話說,這個煩惱向上昂的時候,坐立不安。癡重的時候呢?這個向上低的時候,你又提不起來,塌掉的時候,眼睛也張不開、睡著,就這個樣,就是這種狀態。那時這個心裡邊是被這個三業所焚燒,那麼現在這樣東西啊,它能夠使它清涼,這個叫作尸羅,尸羅的真正意義就這樣。

[05:43]

所以從這地方,也說明了這個戒是從裡邊開始的,但是呢凡夫修學的時候,的的確確他這個裡邊 ─裡邊就是內心,他這個內心並不是無緣無故生起的,而是用外境而引發的。所以的的確確我們防的時候啊防,因為外境引發的嘛,但是重點就在內在喔!所以他一定是從內外俱防,而他的主宰的中心在裡邊。那麼譬如我們現在說,我曉得我要努力這樣去做,因為外面會引發我這個東西,所以我用種種方式防止。啊!我們出家人啦,是住在阿蘭若處,離開那種憒鬧的地方,引發這個煩惱的,我們總不可以,就這樣,所以心裡面要主宰著。否則的話,儘管關在山裡面,你心裡面亂糟糟啊,這沒有用!

[06:52]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剃了頭,穿了袈裟,不但我們自己曉得說,喔喲!我摸摸頭,我為什麼這樣做;要人家一看說:欸,你這個和尚幹什麼的!所以他們泰國人這個出家的比丘,假定你下午出去跑到市場裡,人人瞪大了眼睛看你,你到那時一看,喔!趕快走、趕快走!所以養成功這個,它有這麼的好處在。可是這地方我們主要曉得,啊!原來這樣的。那麼這個戒為什麼稱為戒呢?戒的意思,因為它能夠防非止惡,有防犯作用,有防犯你、禁止你造惡,所以又稱為戒。所以說《大乘義章》上面來說,旁譯叫戒,正名應該叫清涼。這個現在呢說明,分五點:

[07:51]

一尸羅自性,

它本質是什麼。

[07:57]

二 趣入修習尸羅方便,

我們怎麼樣去修,先不是馬上叫我們去修,他一定有一個方法,欸,告訴你,你怎麼樣去做的話,你可以好好地修了。換句話說,我們常常說的,我們背後缺乏一個推動的力量,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你有了這個推動的力量,然後你要去做的時候,那麼你曉得做的時候,它這個裡邊還有不同的行相。所以,

[08:36]

 尸羅差別,

那麼再下面呢?

[08:40]

 修尸羅時應如何行,

正修的時候怎麼辦?這個尸羅有這幾種,每一種不同的,這個裡邊應該如何做法,最後還有個

[08:53]

五此等攝義。

就像前面的,最後的,總略地把重要的地方提一下。現在一個、一個來:

[09:01]

今初 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捨,此能斷心即是尸羅。

這個!第一個概念,我們要把握住啊!這個戒是什麼呢?平常我們說戒,現在雖然說,這個正翻是清涼,可是我們現在概念已經有了,而且我們習慣上用的都是戒,所以以後說到這裡都說戒。這個戒的特質,是損害別人,平常我們的損害別人是指什麼啊?都是身口所役,對吧?你打人哪、罵人哪,然後這樣的話呢,乃至於瞪人一眼啊,乃至於種種行為呀!根本是什麼呢?它的根本就是你的起心動念 ─意樂。你先有了這樣的想法,還有呢,這個意樂的種子,這個就是損害他的根本。

[10:00]

平常我們容或行為上面沒有,可是心裡邊卻一天到晚懷著這種自害害他的事情,這個都是損害別人的。固然我們傷害別人是戒,那瞋相應的;還有呢貪相應的,你為了你自己的利益,用種種方式啊,直不顧別人,這個也是。對不對?也就是這個就是根本。然後呢你心裡面有這樣想,不管你的行為做得多好,那個總歸不相應,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及其根本」。那個事情怎麼辦哪?「令意厭捨」,我們一定要從我們的內心上面,因為這個內心是主宰啊,厭離 ─啊!說這個錯啦,這個這麼錯,怎麼不對啊,然後要去捨棄它,要去捨棄它。就是這樣的這個意念,「此能斷心」,要斷除損害他,以及損害他那個根本,這個心理、這種意念,乃至於要從根拔除,習氣一點不保留的那個決心,這個就是尸羅。

[11:25]

看見沒有?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戒的真正的特質在哪裡?在這裡。就是你能斷除這個決心:我一定要斷除它!因為你有了這個東西,然後你進一步去的行持,這個。所以正受戒的時候,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我現在學這個,得到的戒體,所謂戒體什麼?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一個心意。所以將來在《南山律》的這個裡邊,尤其弘一大師所輯的《在家備覽》當中,解釋那個戒體的時候,它就特別說,譬如說:說一切有部的,說他們講戒體怎麼解釋;乃至於下面,譬如說經部的,那麼他們怎麼解釋;等到南山道宣律祖,他怎麼解釋。這個是南山的精華,我看得實在讚歎不已!這次回來跟老和尚談起,想不到,啊,老和尚真是了不起!所以我的確佩服他,他也告訴我同樣的話。的的確確千真萬確,你不懂得這個的話,你這個要想戒有正確的認識,那很難很難,很難很難!

[12:53]

是!並不是說認識了這個,你就戒圓滿了,意思是說,你了解這個以後,你就懂得戒的根本從哪裡開始。你根本因抓住了,即算是不圓滿,你走上去,一定能夠走到圓滿的地方;反之,你把握不住根本因,在枝末上面轉。以前說過了,你如果了解從枝末上面,再追根究底的話,一樣你還是可以追到那根本上面;可不幸的是,我們沒有這個抉擇的能力,始終在那個形相上面去轉的話,那你不曉得轉到哪一年,吃多少冤枉苦頭。所以關於戒的自性,我們一定要特別認識清楚。

[13:46]

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尸羅波羅蜜多。

欸!把這個心哪,增長、進步,達到圓滿的程度,那就是戒波羅蜜多。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圓滿地把這一個部分做圓滿了,所以這個必須要對自己的身、心,心理的行相認識清楚。你們懂得了這一點,那麼才了解平常我們研討的時候,一直說一定要自己反省、觀察自己的身心相續;乃至於說為什麼世間講的,大家講道理,講得百分之百有理的時候啊,在佛法上面已經百分之百地錯啦,根本意趣在哪裡。那麼那時候,我們才有一個了解;你有了了解了,去行持、修持的話,才有進步,才得到真正的功德;有了這個功德的話,那個苦啊就可以離,樂就可以得。否則的話,不管你怎麼樣說好、好,好了半天的話,你始終在文字上面轉,所以這個叫作戲論!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15:17]

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為滿尸羅波羅蜜多。

這個解釋滿重要的,說你要曉得啊,這個尸羅的這個自性,是從你內心當中圓滿這個心,而不是從外面安立的。它外面什麼?就是不損惱他,所以不是從外面這個地方來看的。假定從外面來看的話,既然說你不損惱他的話,應該所有外面那些一切有情啊,都沒有一點點煩惱了。因為每一個佛都發這個願,要圓滿這個戒波羅蜜多,假定這個戒波羅蜜多從外面來判斷的話,那麼只要有一個佛成就的話,所有外面的眾生都應該沒有損惱,離開損惱了,這個很明白。但是現在呢?佛啊,不但一個佛成就了,個個佛都成就了,可是外面的眾生照樣地煩惱無比,這個說明什麼?它不是說防止不損惱他,這個懂得了,我們就看下面的文很容易。說:

[16:37]

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尸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

哪!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它一定是裡邊安立的,裡邊安立,不在外邊安立的。所以那一天,我就曾經跟我們老和尚談起,這是我們也是其中一位同學啦!這個同學,他規勸那個同學,我想大家知道這件事情,這個現在我們都了解,這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喔!那個同學說得個振振有詞,當時老和尚就跟我說:「唉呀!我心裡面只是一點都不生氣,只同情他、憐憫他呀!」以前我不大會懂得,以前不大會懂得,這樣。要我以前聽見這個話,我也許還會想,這老和尚他在那兒說的好聽話,我現在慢慢體會到了,千真萬確,那就是老和尚的功夫,那老和尚真正為老和尚的地方。他的的確確,他遇見這個境界,他自心調伏了,這樣;然後呢他自己因為調伏了以後,他不隨這個煩惱在轉,當別人給他說這個很多似是而非,他能勸得醒固然勸,勸不醒的時候,他自己內心卻是一動都不動。他不但是如此,而且他還說:「我越來越憐憫他,曉得他這樣去做的話,他這樣的話是會墮落的,但是啊我真是很同情他。」就是這樣。

[18:26]

所以以後這位同學跑得去改過了,他也高興,因為那一次因緣,他就特別跟我講。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你們要了解這個行相以後,那麼曉得從什麼地方下手。等到你自己能夠調伏了,然後呢你才能夠引導別人,說:「喔,原來這個方法是這樣的!」假定你這個做不到的話,他就說「不能導此諸有情」,你就沒辦法引導別人,這個話你們就很清楚了。

[19:03]

所以從這個地方你就了解了,前面剛才說的,一個人猛業成熟的狀態是怎麼樣。然後呢,你戒是如何戒法,自己怎麼防,緊跟著怎麼幫助別人,乃至於圓滿的狀態等等,那彼此間沒矛盾了。如果從外面形相判斷的話,那人家說起來:「欸,那個佛不是要布施?那個佛不是要持戒?結果佛說,如果他不滿願的話,他不能成佛,結果他成了佛了,窮的人還這麼多。欸!那這個佛的布施,布施到哪裡去了?」不是的!持戒呢也是一樣。這個概念,我們第一要認識。一方面固然是對這個不矛盾,另外一方面,對自己一種最好的鼓勵:啊,原來這樣啊!那真正主要的,我只要內心上面認得了這個行相以後,努力去改善的話,那就對了嘛!更進一步,因為我自己真正找到了問題中心改善,才可以幫助別人,那才是真正幫助別人離窮苦、離熱惱啊!喔,佛法原來是這個樣的啊!你也就真懂了。繼續:

[20:25]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羅。

所以說,外面的一切有情,他對於這個損害、被損害,或者離、或者不離,那個不是主要的,只是主要的真正的特質在哪裡?就是你自己的身心相續上頭,不但是行為啊,這個開口也好、行為也好,以及起心動念等等,沒有一點點損惱別人,這個心裡面狀態徹底地把它拔除掉了,這個就是圓滿。現在呢你了解了要去修,這個要想斷除這個的心,那個我們就是修「受行尸羅」。受、行─受戒、隨行,就是這個上開始的。說:

[21:43]

《入行論》云:

那麼下面呢,就引經論證明。

[21:49]

「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為尸羅度。」

說這個「魚等」,那是表示一切畜生,那些畜生當然都是被人殺害的,你在什麼地方,你哪一個地方能找到這個魚不被捕、不被殺的?不可能,對不對?說實在的,我居然看見人家跑到放生池裡面還去抓魚咧!這個,那個放生的地方他都要抓了,你還有其他的什麼辦法好想啊!是的,就是這樣。所以那何況其他的地方,唉,你沒有地方能夠是叫別人家不被殺。所以說外面的境界,這個是外面的,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是「由得能斷心」,你能得到這個了,圓滿成就了,那就是布施波羅蜜圓滿的時候。那麼,

[22:46]

戒雖有三,此約律儀尸羅增上,

現在講的那個戒,這個是什麼呢?是就這個「律儀尸羅」,律儀尸羅是三種律儀主要的是別解脫什麼等等的根本,換句話說。戒有三種,哪三種?在下面會一一介紹,在這個戒的差別裡邊。

[23:12]

說為斷心,此復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斷,身語業性。

那麼這個戒,就是能斷的心,我們從兩個角度去看它,從它的「等起增上」;我先不要說等起增上,從「自性增上」,他說戒所戒的特質、本質,反過來就是說,你犯的那些事情。你現在不犯,要去斷除它,就它的本質來說,就這一點來特別地說明,「增上」的話,就是說那認真地確定,嚴格地確定。那麼這是七樣東西,這七樣東西,能夠斷除的七個、七樣東西,這個就是戒。反過來,你不能斷除的就是惡,戒是防非止惡嘛!那就是身三、口四。那麼由於這個「等起」,跟這個相應而生起的,相應而生起的,還有什麼?意業,這個意業是看不見的,實際上不是一個什麼外面的行為,但是也是跟它相應的由此而起。那麼所以在這個上面呢,就加上那個貪、瞋、癡,所以「斷十不善是為十能斷」。所以或者我們講,防身口七支,或者是加意地三個,就它的自性的特質來說,也就是講尸羅。

[24:57]

所以的的確確的,我們剛才說這個三宗,有部跟經部,以及進入大乘的以後的三家,判那個戒體不同的時候,有的是從身口上面說起,有的時候乃至於防心說起,這個都有它的根據的。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是說,就自性增上的話,它本質說,的的確確,哪!外面現出來的行相,戒是一種行為嘛,那是身口,這樣。從它的整個的內涵來說,它的等起來說,就是跟它相應的由此而引生,那麼這個貪瞋癡意業也在裡頭。

[25:47]

《入中論疏》云:「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為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為尸羅。

這一個戒這東西,是什麼?「不忍諸煩惱故」,這句話大大地重要!我們現在動不動就不能忍耐啊,乃至於會發脾氣,唉呀!覺得難忍,我們現在叫「忍非所應」,忍不應忍的。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忍什麼、應該不忍什麼,應該分得很清楚。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不能忍耐的是自己的煩惱,這個是很重要的噢!

[26:41]

所以你要不能忍耐自己的煩惱,首先必定要認得什麼是煩惱,假定你對煩惱不認識的話,那個就無從談起,對不對?所以平常我們常常說的,唉呀!我們講道理,你不管你講得多大的道理,你完全已經錯了。為什麼?這個在煩惱當中,增長你的見惑,增長你的思惑,不管你有多大的道理,沒有用!這個我們不應該忍受的,這個才是這個。所以我們必定首先要認得煩惱的行相,認得了煩惱行相說:唉呀!我現在的大冤家就是這個東西,這一個才是我絕對不能忍耐的 ─嗯!要斷除它!那你能夠對這個有的認識,你能夠不忍耐這個東西:我絕對不受它的騙,一點生起我要跟它鬥到底!就是這樣。能夠這樣的話,欸!你就不會造罪了,所以「不生惡故」。

[27:47]

由於不生惡的話,心中的憂、悔、火都調伏了。「又由心中息」,息是息滅,息什麼?「憂悔火」。平常我們憂心焚焚,唉呀!懊悔,然後呢火。這種東西,由於了解自己的煩惱,經過戒的修習,把它調伏了以後啊,這種東西沒有了 ─這個熱惱相。所以平常啊,唉呀!坐立不安,我們往往有一點小事情,心裡面就這樣想、那樣想,這是什麼東西啊?憂惱火,就這個東西啊,那個火在那裡燒啊!所以這個時候得到了「清涼性」了。這個是什麼?安樂的因。現在你能夠清涼,造了善業,將來的果報比現在是更好;反過來,你現在儘管是講道理、說什麼,現在是又憂、又惱、又火啊,等到這一生壞了以後,將來去的地方,唉呀,那不得了地可怕啊!

[29:00]

好一點的畜生。所以我很早以前曾經跟大家提過,唉呀,自從我懂得這個業以後,我就隨便一看,看見那螞蟻,一看就曉得了。喔!你看那螞蟻一天到晚嘟、嘟、嘟、嘟、嘟這麼跑,牠一碰到什麼就鬥起來,要跟你鬥,其實人家還不一定要跟牠鬥欸!但是牠心裡面就是這個行相,就是這個心理行相。另外一種呢,可愛的東西,的的確確,譬如說你 ……我們現在隨便說喔,嗯,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個,你們各人有各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