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0月
 
 
 
 
 
 
1
2
3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30
31
 
 
 
 
 
 
 
15 99 班 課程摘要
課程:聽聞軌理(一)            
時間: 2016/10/04 ()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一.      前行

  密集嘛

    三稱本師

    開經偈

    大乘皈依發心

 

 班長:念誦大乘皈依發心偈誦時,要反覆思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透過思惟每一個名相,可以從中獲得無量的功德與利益。以下三個問題,大家可以不斷去想:

1. 佛、正法、賢聖僧是我們皈依的三寶,為什麼學佛一定要從現在到成佛前不斷的皈依三寶?一定要跟著一個老師從頭學到尾嗎?

2. 為什麼成佛一定要有資糧?什麼是資糧?

3. 為何一定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成佛?

人活在世上不能理所當然、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對生命中的智慧要有熱情去求知,如果只是吃、睡,那就沒有脫離動物界。

讚頌: 太陽王傳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G_YQZhc8o

 班長:佛法與世間法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時間與空間,佛法的時間與空間是無限的。時間感與空間感決定一個人智慧的高低;流動賭場讓你處在狹隘的空間和緊迫的時間裏,三天內可能讓一個人敗光家產;而佛法是無限生命的概念,時間無限大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也無限大以心靈超越一切物質,如此才能慢慢打開思而不陷入眼、耳、鼻、舌、身的感受中,慢慢看到事情的實相(真實的狀態)。

二、正行

   

複習:

表一】科判分二 初皈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

           次開為四門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固開示其法殊勝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班長:

甲一、提到宗喀巴大師所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解釋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是長傳承(從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不是短傳承(某些祖師大德自己悟道),道炬論是來自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全名為般若波羅密多現觀莊嚴論,用以解釋般若經,由彌勒菩薩著。

甲二、說到法的殊勝

選一本書一要看作者,二要看內容。日常老和尚為何選擇廣論做為學習的基礎?

贊鴻班長:師父自己在手抄裡有說過,他學了很多經論,發現廣論有完整的教授,適合做為下腳的第一步。

班長:師父學了很多大經大論後,才發現廣論的道次第可以引導我們走入最直、最快的成佛之路;而且廣論的內容又很廣博,學了廣論的整體道次第再學其他經論,如同探囊取物。

 

問題:師父為什麼又說在家居士是一壼燒不開的水?

立理班長:學佛要持續不斷的增上,在家居士很難有持續的心力,所以稱為燒不開的水。

一秀班長:學校的英文教育就是每個禮拜花2小時教,讓他花6天忘記,所以永遠學不好。

班長:我們的念頭都是世間的雜物而不是佛法,如果沒有次第,就是花1天學,花1週的時間忘記。我們如果能夠透過每一堂課的學習,把整體道次第完整的內容不斷的累積,再經過生生世世累積,就有無限的希望,在家居士能學習論是因為有過去生的福報資糧,論大多是長篇大論比較適合出家人學習,一般在家居士都是在家念念經比較多,福智團體租了很多教室,堅持的讓大家可以學習廣論,就是因為法殊勝,整本廣論的殊勝內容。

甲三、提到要怎麼去,人殊勝與法殊勝這兩種相應的法。學習最弱的方式是自學,其次為討論,再次為辯論,以講說為最佳;當你能講說的時候,就是得到所整本論完整的內涵,所以聽和說不可偏廢。

甲四、提到如何正確引導學徒一步步的學習,所以整本廣論完整的內容在甲四。

 

 

科判的內容,可以每一次又一次有不同的體會,學習的越深入體會越多。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乙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丙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丙二】如何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丙二】藏中所作事理

 

班長:

乙一、圓滿種是指出生,聖者所選擇的出生一定是適合他生存下來、學習教理的;

乙二、兩種功德是指教和證,教是指廣博學習各大經論的內容,證是領略後實際去行持,體會到佛法是真實可行的;佛法的講說是自己所證得的部分,也就是自己證得的內容。所以如果自己學習只能部分的理解是教,透過別人的講說,是他自己生命的體會,可以幫助我們對對教的內容更加了解,因此講說是證的功德;

乙三、是所作事業,阿底峽尊者在印度和西藏廣傳佛法。

所有聖者要看他的三個部分:出生、功德和事業。我們介紹日常師父,師父是出生在祟明島,他的出生沒有帶給母親任何痛苦、是在母親睡夢中出生的,師父生在戰亂時期卻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接著是師父所學的教理功德,是教證俱足的;師父所建立的事業_慈心有機事業、福智文教事業、還有種種事業的開展。介紹耶穌基督也是如此,出生在馬槽,出生時的徵兆;接著是他的功德;最後是他的事業他照顧多少人。

 

師父的音檔 (手抄稿第二冊 P6L9~P9LL5)

班長:

我們現在的學習,要開始一字一句的來理解師父所講說的手抄內容。

為什麼師父說:「我覺得諸位,你們的善根遠比我好,所以我非常讚歎」?

師父繞了很多圈子,到了五十幾歲的高齡才遇到廣論,所以師父說你們的善根比我好;但我們自己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會很珍惜自己能學習到廣論嗎。

我們平時有像師父一樣用無比仰慕之心來研閱經論嗎?

二十多年前師父以無比仰慕之心唸大乘最圓滿經典《妙法蓮華經》,卻沒有味道;法典裏面一定有講述成佛的道理,但師父即使以無比仰慕的心去讀也讀不到!我們也可以用無比仰慕的心去讀《妙法蓮華經》,看自己能讀到什麼!我們在聽師父的帶子要能去體會師父為何要這樣說,我們能夠先讀到《菩提道次第廣論》,那再去研閱其他經論,就如同探囊取物;所以我們要珍惜學習廣論的時間,不要翹課。

師父說《妙法蓮華經》是講述佛出世真正究竟的目的;但在《妙法蓮華經》中那麼為什麼不一口氣成就呢?而是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成佛呢?是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為什麼習性越強的人、成佛時間越久?因為當你一直走同樣的路,用自己所執著的見解,你的命就會被算準。賴學長以前很相信一位算命師,因為他算的很準,但是當他拿師父的八字讓算命師算時,他卻算不出來,因為出家人的命運無法被算出來。我們學習佛法,走新生的路,對業果細細的抉擇,命就會越來越好!

師父說的「權」,是佛為了接引眾生所說的法是一種權宜之術,因為眾生的根器不同,也無法理解自己能力以外的事,又沒有足夠智慧,老是執著在自己的路,所以佛陀只好用種種不同的方法接引眾生,佛法裏面的名相,除了空性智慧裏提到的,幾乎都是權宜之說。因為我們不能接受思考範圍以外的東西,所以佛只能以世間法一步一步的引導。離苦得樂只是權宜,真正的佛法沒有苦、沒有樂。若不了解權,就會覺得佛法充滿矛盾,在下士道時說要修善去惡以升人天,到了中士道時又說要超出生死輪迴,到上士道時又說要利益眾生。佛是針對不同根性的眾生談不同的法,讓眾生以歡喜心走各自的道路。

師父說:三大阿僧祇劫就是無量阿僧祇劫。為什麼說三又是無量呢?佛陀的三世,是以階段來分,而不是連續的數字。例如:第一世學佛,第九十九世學成,第一百世出家成為比丘身;則第一世是一,第九十九世是二,第一百世是三。無量阿僧祇劫就是如此可怕,如果我們學習不勤奮,種下散漫的習慣,重點不是學得少,而是這樣的習性會生生世世的累積,我們現在是一,什麼時候才會到二?才到三,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就是無量阿僧祇劫。

 

 

影片:_BeAGiver _吳念真〈感謝先生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5GOePe5FRA

 

班長:

影片裡說到我們需要尊敬的人和相信的事,我們來學習尊敬的人是師父,相信的事是佛法是廣論裡面所說的法,而真正的智慧是真實的想幫助別人;體會別人的心用非常善巧的說法去說出來,這就是權。權宜之說是因為有無限的奉獻和愛心,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人會錯,法不會錯,在閱讀手抄稿時要去思惟:佛講的一定是對的,師父講的也一定有道理

 

手抄的七頁說法寶就是那樣地集起來的,是如何累積呢?是因為利益無量的眾生才能集成法寶,大乘皈依發心的最後一句「為利眾生願成佛」是眾生成就了佛,所有的眾生是佛菩薩無上的恩人,佛的權宜之說才能成就無上的智慧功德。

有人問到真的有絕對的嗎?佛的智慧是絕對的。真正的智慧會讓你什麼都看的到,透過真正的想要幫助利益別人,可以看到過去看不到的東西,做出正確的選擇。

《法華》是把那個直路跟迂迴路子,都比出來了,陳列了所有可以走的路,聖者以證功德把自己的體驗告訴我們,所以聽從善知識的方法就是最直、最快速的道路,廣論上說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軌理。

師父要我們不要從文字上去思惟,而是由心去體驗:我們自己是否容易放下自己的執著?我們平常日常生活是否有這樣的經驗,你能捨得放掉你自己的見解跟別人嗎?做得到嗎?就算勉強,你做了以後,心裡面還在嘀咕半天,總覺得不來勁,是不是這樣?細細想一想。

 

 

討論:師父說:「我這句話沒有一點點說笑話,或者指責大家的意思,沒有。如果指責大家,那就我錯了!你們聽成這樣,你們錯了!」這句話有什麼智慧在裡面?

班長:罵人的人是錯了;當你覺得自己被罵那也是錯了。

1. 佛法反求自心,當你聽到別人罵你,應該反省自己是否有做錯什麼;當自己罵人說出不雅的字眼,要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在指責別人。

2. 佛法的第二個特質是去煩惱、斷一切惡,一切惡就是不好的結果,當你被罵時要去除一切不好的結果,要去除不好的感覺,去想那個人一定是要來幫助我。

3. 最後要得智慧,修一切善、利一切眾生,因此要設法讓他不再罵我,但可以接受他提醒我。

修學佛法要去體會佛法的特質,如果能把「如果指責大家,那就我錯了!你們聽成這樣,你們錯了!」這句話思惟明白,就能去一切煩惱、得一切智慧!

 

三、結行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