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項 作法
原文:▲羯磨註云:『善見論云。並須師授①,言音相順②。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稱名、不解,故不成。』【見隨機羯磨第三③已下所引羯磨文皆然,不再註出。】
【受五戒八戒時,亦應準此。文略不出。】
淺釋:在講解第五項作法前,我們必須認識「作法」的先決條件在於「尊師重道」。受三歸依及領納戒體,其成就來自於戒師。戒師就好像電燈的總開關,弟子必須經由開關的啓動才能發光。所以在作法受戒時必須以恭敬心來聽從戒師的教導。首先本文引述《善見論》來說明歸依的作法條件。
《羯磨註》云:『《善見論》云:受三歸依時,並須師授(指:戒師與戒子雙 方都必須),言音相順。什麼才算是言音相順呢?文中是從反面來談不是言音字句 相順的情形,即是:若言不出聲音或者出聲而所念的文不具足;出聲念但不稱自己的姓名(法名);受戒者不瞭解所念歸依文的語句。(另外,受戒者必須等戒師念 完一句後才念,不得同時念甚至搶先念。)只要具有上述任何一種情形,就不算是 言音相順,是故不成就受三歸依。』
文末,弘一律師以小註文來說明原文的出處,並且指出佛弟子在受五戒或八戒 時,亦應準此,必須經由師授及言音要相順。在此已說明,於五戒及八戒那二節的 作法一項文中,就省略不出了。
註解:
① 師授:是「師資授受」的簡稱,在大正藏第四十卷頁四九五下作「師受」。意思是 指戒師是能授的人,戒子(資)是所受的人。
② 言音相順:這是從戒師及戒子雙方面來談的,是説明受歸依時的三業相狀。
③ 見隨機羯磨第三:在整理過程中,發現有幾處恐怕是手民之誤的錯别字及段句不 明,學人只是直接修改並沒有註解説明。今對小註原文「見隨機羯磨第二」,更正 爲「第三」,係對照大正藏第四十卷頁四九五下。此「第三」乃指「諸戒受法篇第三」,又對照今通行的《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卷中第十之標題,更確信是印刷上已有錯誤。如果還有疑,可再對照卷七之標題。
原文:▲事鈔云:『智論云:互跪①合掌。在比丘前。(五眾得作)當敎言:我某 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説)即發善法。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 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資持釋云:『一具儀。二對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稱己名也;盡形壽者,述所期也;歸三寳者,是所投也;言發善者,明非戒也。後三結者,重更囑累,不令忘失也。』【見事鈔記卷三十九】
淺釋:本文是《大智度論》所談的歸依儀式。
《行事鈔》云:『《大智度論》云:想受三歸依的人,必須互跪合掌,恭敬地跪在比丘師父前(出家五眾皆得作歸依師)。這時比丘應當敎言,我某甲盡形壽歸 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三説)。在這個時候,即發起善法的種子, 也就是感得三歸依的體。其次教言三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盡形壽歸依法竟、盡形壽歸依僧竟(三結)。』
《資持記》解釋云:『在歸依的儀式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具儀,具修威 儀,指互跪合掌等外相。二、對境,指有授歸依的法師。三、作法,指乞戒的言詞。言某甲者,是稱自己名也,簡別不是他人;盡形壽者,是敘述所受的期限也;歸三寳者,是所歸依投靠的對象(境)也.,言發善者,說明是屬於三歸體並非戒體也。後面的三結者,是歸依師父重覆更囑累(一再叮嚀)歸依弟子,不令其忘失你已是歸 依三寶的佛門弟子也。』
① 互跪:是指「胡跪」,而非「長跪」,弘一律師《有部毗奈耶犯相摘記》之附錄引 《寄歸傳》云:「言長跪者,謂是雙膝踞地,豎兩足以支身。舊云胡跪者,非也。 五天皆爾,何獨道胡。J故今言「互跪」者,乃指右膝著地(跪)、左膝成屈形而 令身體直立。如佛經所云:「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原文:▲業疏云:『多論曰:「言三歸者,以何爲性?有論者言:敎無、敎①性。 此就所發敎之業,從體明性故。若淳重心,有無敎也。』無敎者,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辦,無由敎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敎。今時經論多云無作,義例同也。』
濟緣釋云:『引問中,性即是體。解中三,初正定體,敎無敎性。彼論續云: 受三歸時,胡跪合掌(身也)、口説三歸(口也),是身口敎,若淳重心,有身口無敎②。』 此就等者,疏家斷也。敎爲能發,由敎發得無敎,故云所發敎之業,即以 無敎爲性也。無敎者下二,釋名。一發謂初念,續現即第二念。敎猶使也,謂非敎使之然,任運自然酬因感報故也③。今下三會異。即善生、成論、雜心等也。』
淺釋:前文談到受三歸依並不感得戒體,所以本文接著討論三歸依的體是何物呢? 《業疏》云:『《薩婆多論》問曰:「現在所言三歸者,是以何爲體性呢?有論者(指:說一切有部的論述)言:三歸是以敎、無敎爲體性。此是就正式受三歸時,身業互跪合掌,口業稱念三歸誓詞,所感發敎之業體而言,並且從業體來說明是以教作爲無教的體性故。因此,假若受三歸依的人是以淳厚殷重、至誠懇切的心來稟受三歸體,經由作法儀式就有可能感發三歸的無敎(無作戒體)也。
無敎者,在此處的意思是說明三歸依業體的形成次第•.在剛剛受完三歸依後的第一念,教性(作戒體)發起並且圓滿了;無教性(無作戒體)的三歸體在第二念中相續現起,是不須假借任何因緣來成辦,也無須經由敎導指示方(才能)有成就無教的功能作用。這個意思即是指一旦受了三歸依之後,其體性就可以任運地能夠酬(實現;生起)未來世的善惡果報,故云無敎。今時經論多云無作,其義理跟事例與無教的意思都是相同也。』
《濟緣記》解釋云:『引《多論》所問的文中,所說的業性即是指戒體。在解 釋所問的答覆中分爲三段:最初一段文是正式決定三歸體,是屬於敎及無敎性。彼《薩婆多論》續云:受三歸時,胡跪合掌是身教也,口説三歸誓言是口教也,這就是身口敎(作戒體);若以淳厚殷重至誠懇切的心,才有身口無敎(無作戒體)。 此就等者疏家斷也(這就是與《多論》持相同見解的著疏家所斷定的)。身口敎爲能發,由敎所發而感得無敎的體性,是故云所發敎之業,即以無敎爲體性也。
無敎者以下二段文,是解釋名相的意義:一發的意思,就是所謂受完三歸的初念,續現即第二念。敎猶使也(指:教好像是驅使的媒介),謂非敎使之然(指:無教的產生並非經由教所驅使而成就的),是任運自然酬因感報故也。今時經論以下,是將無作、無教、無表三種表示戒體的名稱會通,名雖有異然意義相同。所說 的經論,即指《善生經》、《成實論》、《雜心論》等也。』
① 敎、無敎:《多論》所稱的敎、無敎,在《俱舍論》中稱爲作、無作•,在《成實 論》中則名爲表、無表。這是指業在行者心中所留下來的某種影響力,也可以説是 一種「業性之餘勢」的作用。
② 身口無敎:身口二種是屬於敎(有表色),無敎是屬於無表色。經由身口來禀受三 歸依之後,無表就落入我們的意地之中,由於是以淳重心透過身口二敎所感發的, 所以名爲身口無敎。
③ 敎猶使也,謂非敎使之然,任運自然酬因感報故也:這是説明無敎(無作戒體)不 是在外相上經由戒師念一句歸依佛,戒子跟著念一句歸依佛,就能夠感得的,而是 必須在因地上以淳重心來求受三歸依,才能任運自然感得無作戒體的果也。
原文:△業疏又云:『作法之時,知三説已,無作便生。故能所不昧於作業也。』 濟緣釋云:『三説已者,此據初念已前,通名爲作;無作便生,即約次念,徹 至盡報也。能授所受,知業成處,故不昧也。』【已上皆見業疏記卷十】
【已上疏文二段及釋文,示三歸所發之業體,初學難解,宜參觀戒體門。】
淺釋:本文在探討三歸所發的業體是在何時生起。
《業疏》又云:『在歸依作法之時,應該知道是在戒子念完三歸依文的三説已(指結束時),三歸的無作業體便生起。因此之故,能傳授的戒師以及所納受的戒子,是不可以闇昧於作法之業(指:得三歸體的時間)也。』
《濟緣記》解釋云:『三説已者,此是根據初念已生起之前,通名爲作;在第 二念時,無作便生。這是什麼意思呢?那即是約(就)無作業體在次念生起之後,徹至盡報也(直到死亡時才滅去)。所以,能授的戒師與所受的戒子,必須了知業性(無作業體)成就的時處,是故方可以名爲不昧於作業也。』
弘一律師針對已上《業疏》文二段以及《濟緣記》所解釋的文,雖然已明白顯示出三歸所發之業體,但這對初學者而言還是很難理解,所以吿訴我們宜當參觀 (考)戒體門中「所發業體」一節。